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

合集下载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我国的诗歌翻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越人歌》,汉代刘向的《说苑》记录了这首我国最早的译诗。

后来,进入北魏及唐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活动也大量兴起,构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经文、韵文翻译实践。

我国古代虽然诗歌翻译实践颇丰,也了很多翻译策略与经验,但并未形成系统的诗歌翻译理论。

近代以来,为引进西方诗作,推广我国诗歌艺术作品,许多译家学者开始了对诗歌翻译理论的探索。

总体来看,我国诗歌翻译脱胎于文学翻译,且两者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本文拟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诗歌翻译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该时期诗歌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译与意译之争1919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使得西方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中国,诗歌翻译作品激增,引发了各学者对诗歌翻译的思考与辩论。

这一时期,由于诗歌翻译理论基础的缺乏,针对诗歌翻译的讨论大多局限于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一词,因为鲁迅的大力提倡而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也因为他“宁信而不顺”的理论,而遭到人们的误解和反对。

其实,鲁迅的所谓“直译”并非“死译”,不是死板地对照原文进行逐字翻译,原文多少字,译文也多少字。

1/ 5“直译”强调的是“信”,也即是对原文的忠实,是针对当时为迎合中国读者文化背景而在译文中歪曲原文的“乱译”怪象所提出来的。

正如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就其“宁信而不顺”理论解释道:“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为‘跪在膝之上’……乃是说,不妨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

这里就来了一个問题:为什么不完全中国化,给读者省些力气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

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意译则以传达原文本意本意及思想为宗旨,不受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认为应给予译者适当的自由。

茅盾在其《译诗的一些意见》中明确提出意译一词:“我也赞成意译——对于死译而言的意译,不是任意删改原文,以意译之的意译;换句话说,就是主要在保留原作神韵的译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大量翻译苏联书籍的背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大量翻译苏联书籍的背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大量翻译苏联书籍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十年,中国文学界以极大的热情全面介绍俄苏文学。

上世纪50年代被译介的俄苏文学作品总量大大超过前半个世纪译介数的总和。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当时几家主要的出版机构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各出版了三四百种俄苏文学作品,各家印数均在一二千万册;从XXXX年XX月至XXXX年XX月,中国共译出俄苏文学作品达3526 种(不计报刊上所载的作品),印数达8200万册以上,它们分别约占同时期全部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种数的三分之二和印数的四分之三。

这时期俄苏文学的翻译质量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批经过正规院校培养的译者加入了俄苏文学的翻译队伍,俄国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其他文字转译的现象得到了根本的扭转。

俄国古典文学的翻译量虽然不能与苏联文学相比,但是其繁荣景象也是前所未有的。

以出版的单行本计,50年代初版新译的作品,年均达20.4种,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为38种,如果加上重版的作品,年均达40.4种,其中又以XXXX年和XXXX 年最高,这两年共出版了151 种作品,创历史之最。

当时重点译介的是苏联文学,译出了上千位苏联作家的几千种作品,苏联文学译作上全部俄苏文学译作的九成以上。

茅盾称“这十年来我们翻译出版的苏联文学作品”可谓“浩如烟海的书林”,“不知有多少青年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青年近卫军》《海鸥》《勇敢》等等作品中受到了教育”。

《静静的顿河》等优秀的苏联文学作品对当时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刘绍棠曾谈道:“我在青少年时代深受肖洛霍夫作品的影响”,“我从他的作品中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一个是写情,一个是写景,而且是落实到描写自己的乡土人情上”。

不过,当时译介过来的作品中有的并非佳作,但因与当时的时代氛围相吻合,也往往能获得超过其内在价值的热烈欢迎,如比留柯夫的小说《海鸥》、尼古拉耶娃的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故事》等。

尽管译介量大,但文坛又将相当一部分优秀作家及其作品排除在视野之外,受苏联官方排斥的作家(如叶赛宁、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左琴科、布尔加科夫、普拉东诺夫和扎米亚京等)的作品几乎不为当时的中国读者所知:有的作品因政治原因只能内部出版(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和杜金采夫的《不是单靠面句》等)。

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

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

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
20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发展,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也加深了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自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前后有500余部日本文学作品进入中国市场。

《周刊少年》创刊后,漫画就成为了中国观众接触的最重要外国文学
形式。

它的受欢迎程度在中国较为发达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天
津等,已经不可思议。

日本漫画带给年轻一代读者新兴文化内涵,对
他们对文化消费也发生了重大影响。

后来,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秋叶原康正为代表的日本小说家,
特别是现代杰作家在中国读者当中开始带动了大量翻译文学创作,而
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芥川龙之介和川端康成的作品。

这些作品尤其
深入人心,被称为“史上最棒两个翻译作家”,2010年的《寒蝉鸣泣
之时》也是一部风靡一时流行的日本翻译作品。

不仅是小说,在20世纪中国,日本诗歌、散文、剧本也被广泛
翻译。

从山本耀司创作的《庄子·外篇》到小岩井孝司著作的《七人
の男》,再到昭和时期知名喜剧作家若草照夫的《男の娘》,极大地
丰富了中国读者的文学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20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发展,对中国读者的文学史和文化消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满贯翻译作品已经成为了
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为广大读者带来了多面的见解和新的思维方式。

正是这种“文学之间”的高可攀阔,使中国文化更新、更深入地受众
了更多丰富多彩的对日文化理解。

目前我比较喜欢的外国文学译本

目前我比较喜欢的外国文学译本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好的翻译能让文学名著更添光彩,而坏的翻译只会让我们不知所云。

对于阅读原版又很吃力的我们,怎么办?只能追找好的译本,同时真心希望这个世界拥有更多具备“翻译精神”翻译大家,如朱生豪译莎翁;傅雷译巴尔扎克;郑永慧译雨果;冰心译泰戈尔;草婴译托尔斯泰;汝龙译契诃夫;李俍民的《牛虻》与《斯巴达克斯》;杨绛的《堂吉柯德》;李健吾的《包法利夫人》;夏丏尊的《爱的教育》;萧乾的《尤利西斯》等等都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成为传世佳作。

因为他们的“翻译精神”,我们才可以读出每本书自己的灵魂,或倾诉,或思考,或是一个疑问又或一句回答。

这些灵魂浓缩成的那句话,就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表达。

如果某句话触动了你,多半,你就会爱上它,也会爱上这个翻译家。

以下是经过对译者和出版社深究,参考一些翻译家的随笔对外国文学译本的真知灼见,借鉴豆瓣上此版本的评分和评论等综合出阶段自认为较好的外国文学译本。

以下只是摘录我接触过的一部分外国文学作品。

我比较喜欢的外国文学作品译本:《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娄自良高植(独译)《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合译智量《复活》汝龙草婴《爱》草婴《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耿济之《白痴》《罪与罚》汝龙《洛丽塔》[俄裔美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晓丹《契诃夫文集》[饿]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汝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梅益《日瓦格医生》[苏联]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蓝英年《静静的顿河》[苏联]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金人《莎士比亚戏剧》[英]莎士比亚朱生豪《雪莱抒情诗选》[英]雪莱查良铮《鲁滨逊漂流记》[英]鲁滨逊徐霞村《月亮和六便士》[英] 毛姆傅维慈詹森刘勇军《人生的枷锁》张柏然、张增健、倪俊合译《人性的枷锁》张乐《刀锋》秭佩《1984》[英] 乔治·奥威尔董乐山刘绍铭《动物农场》荣如德傅惟慈《傲慢与偏见》[英] 简·奥斯丁王科一张玲、张扬孙致礼《孤星血泪》/《远大前程》[英]查尔斯·狄更斯王科一《双城记》[英]查尔斯·狄更斯宋兆霖石永礼、赵文娟张玲,张扬《大卫·科波菲尔》[英]查尔斯·狄更斯张谷若《王尔德童话》[英]王尔德王林《无名的裘德》[英]托马斯·哈代张谷若《还乡》《简·爱》[英] 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吴均燮《雾都孤儿》[英]狄更斯荣如德黄雨石何文安《项狄传》[英]劳伦斯·斯特恩蒲隆《德伯家的苔丝》[英]托马斯·哈代张谷若《荒原》[英]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赵罗蕤《呼啸山庄》[英]艾米莉·勃朗特杨苡方平《尤利西斯》[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萧乾、文洁若《牛虻》[爱尔兰] 伏尼契李俍民《局外人》[法] 阿尔贝·加缪郭宏安柳鸣九徐和瑾李玉民《鼠疫》顾方济、徐志仁郭宏安《情人》[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王道乾《羊脂球》[法] 居伊·德·莫泊桑赵少侯;李青崖;王振孙;郝运《项链》王振孙;柳鸣九《我的叔叔于勒》王勋,纪飞等译《漂亮朋友》李青崖;王振孙《基督山伯爵》[法] 大仲马蒋学模《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傅雷《欧也妮·葛朗台》[法] 巴尔扎克傅雷《高老头》[法] 巴尔扎克傅雷《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李健吾《悲惨世界》[法] 雨果李丹、方于《红与黑》[法]司汤达罗新璋郝运郭宏安闻家驷郝运译本语言词汇惟妙惟肖,十分传神;罗新璋的版本是语言上登峰造极,纯中国化语言,有古典美;至于罗玉君的版本则因其才华显露,所以语言灵动;闻家驷的版本,语言简洁,删繁就简。

中国翻译简史3

中国翻译简史3

中国翻译简史31840年鸦⽚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战争失败后,⼀批忧国忧民的先进⼈⼠⾯对民族危亡,图⾃强、谋复兴,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早期翻译⼈才,在近代翻译史上开创了西学翻译的⾼潮,使中国近代向西⽅国家寻求真理的历程进⼊了⼀个新的阶段。

鸦⽚战争的失败促使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洋务运动,促成西⽅的科学技术再⼀次传⼊中国。

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最典型的西学观点。

洋务派认为学到西⽅的坚船利炮之技艺,就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官派留学⽣,培养了⼤批学者型翻译家。

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办讲习外语、军事、⼯艺的新式学堂,如京师同⽂馆(1862)、上海⼴⽅⾔馆(1863) 、⼴州同⽂馆(1864), 江南制造局翻译官(1867)等。

同时派遣⼤批留学⽣赴英、法、美、德等国学习军事、技术、⾃然等科⽬。

设译书局、翻译西籍,传播西⽅科学,沟通中西⽂化。

清朝最早创建的翻译馆是俄罗斯⽂馆,后在京师同⽂馆、天津⽔师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等校均创设译书局(翻译学馆),专门从事西籍翻译,有组织、有分⼯、系统译介西学的精华。

中外合作译书,发挥各⾃优势,造就⼀流科技翻译家。

各译书局聘请⼀批外国来华教会⼈⼠和汉学家担任教习,或主持馆务,并与中国教习合作,从事西学翻译⼯作,对清末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同时早就了⼀批中国⼀流科技翻译家。

他们的历史功绩和翻译成就为后⼈敬仰。

其中杰出的代表有李善兰、华蘅芳、徐寿。

),清代杰出的数学家,科技翻译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他⾃幼通晓数学,15岁⼜习《⼏何原本》。

1852年在上海客居期间,结识英国⼈伟烈亚⼒等⼈,与他们⼀起探讨中西学术,并与伟烈亚⼒合作续译《⼏何原本》后九卷,于1856年译成,翌年出版,最终完成徐光启未竟之业。

还译有英国数学家棣么⽢《代数学》13卷,美国数学家罗密⼠的《代微积分拾级》18卷,使西⽅近代符号代数学、解析⼏何学、微积分学第⼀次传⼊我国。

书讯:王向远著《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王向远著《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述论》

书讯:王向远著《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王向远著《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述论》

书讯:王向远著《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王向远
著《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述论》
英溪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卷),期】2002()2
【总页数】1页(P190-190)
【作者】英溪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一部新视点观照下的当代文学史著——评王庆生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J], 叶澜涛
2.地方文学史研究的创新之作──评王齐洲、王泽龙著《湖北文学史》 [J], 邓莹辉
3.评王钟陵著《中国中古诗歌史》——兼谈文学史著作编写方法论问题 [J], 徐宗文
4.文学史的译介模式与内生模式
——中国的日本文学史译介及对日本文学史的建构 [J], 郭尔雅
5.书讯:王向远著《“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J], 英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_直译_意译_之争_陈言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_直译_意译_之争_陈言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2009年第2期(Social Sciences Edi tion)(总第187期)文学翻译研究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直译0、/意译0之争陈 言摘 要: 豪杰译、硬译、直译、意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采用的基本方法。

/豪杰译0流行于清末民初,是指对原作的各个层次作任意改动,如删节、改译、替换、改写、增减及译者的随意发挥。

五四前后,鲁迅等人根据现实需要,强调准确地引进异质文化,因而在翻译方法上主张/硬译0和/直译0。

有人则坚持/意译0。

学界因而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直译意译之争。

实际上,/直译0、/意译0是译事中一种基本手段的两个方面。

本文重点描述了20世纪不同阶段/直译、/意译0论争的情况,并致力于理论构建。

梳理直译意译之争是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的起点。

现代翻译史还表明,每一次有关/直译0、/意译0的论争都推动了中国文学翻译水平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 直译;意译;豪杰译;硬译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9)02-0095-08收稿日期:2008-12-25作者简介:陈言,女,江苏宿迁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

(北京 100101)明末清初的翻译家,无论是懂外语的周桂笙、陈鸿璧、戢翼,还是不通或基本不通外语的林纾、梁启超、包天笑,他们均采取译述或随意翻译的方法,其特点是误译、删节、改译、替换、改写、增减到处可见,甚至为了表达自己意旨不惜改造原文,学界一般称之为/豪杰译0。

/豪杰译0流行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急于输入西方文明和新思想,作为政治家的译者、报刊编辑,常常会根据中国社会现实需要来改动原作。

其次,文学本体意识薄弱。

文学往往被看成是改良社会和救亡图存的工具,目的是一切,手段以目的为转移,是否忠实于原著也就无关紧要。

郭延礼谈中国20世纪初女性翻译家

郭延礼谈中国20世纪初女性翻译家

二十世纪第一个二十年近代女性翻译家群体的脱颖郭延礼随着西学东渐,19世纪的70年代,中国出现了翻译文学,有翻译诗歌、翻译小说、翻译戏剧、翻译散文、翻译童话和寓言等。

其翻译主体多为男性。

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知识女性开始介入文学翻译活动。

最早的一位是福建诗人薛绍徽(1866—1911),字秀玉,号男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她是一位诗人,著有《黛韵楼诗集》4卷、词集2卷、文集2卷,辑有《清闺秀词综》10卷。

1900年,她与丈夫陈寿彭(字逸儒,一作绎如,陈季同之弟)合作译了法国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的科学小说《八十日环游记》,这是我国翻译的第一部西洋科学小说。

《八十日环游记》(作者署名房朱力士,即儒勒·凡尔纳不规范的音译),37回,光绪二十六年(1900)经世文社刊,署薛绍徽译,1906年小说林社再刊,署陈绎如译,改书名为《寰球旅行记》,实系《八十日环游记》的翻刻本。

同年又有“有正书局”刊本(署名雨泽译),改37回为37节,书名同上。

短短数年间,再版三次,由此可见这部最早译入中国的科学小说受到读者欢迎的程度了。

《八十日环游记》的翻译不是据原文翻译的,而是据桃尔(M.Towel)和邓浮士(N.D.Anvers)的英译本转译的。

但薛绍徽的译文虽也是用的文言,却很忠实于原著,几乎没有删节和增添。

我曾与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沙地的另一中文译本对照过,除文字更加精练外,几乎无懈可击。

这部小说的译者,各种版本署名不太一致,据多方面的材料考证,我以为薛绍徽也属于林纾类型的翻译家,即由丈夫口译,由她笔述。

此后,薛绍徽还译有《格致正规》10卷、小说《双线记》(一题《淡红金钢钻》,A Double Thread by Ellen Thorneycroft Fowler,上海:中外日报馆,1903)、英国厄冷的《外国列女传》7卷。

薛绍徽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第一位女翻译家。

中国文学外译历程-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国文学外译历程-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国文学外译历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文学外译是指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并在国际上传播的过程。

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引起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因此,中国文学外译一直是跨越国界、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中国文学外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后的汉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就开始出现译作,例如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字。

而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学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多地引入了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译风格。

中国文学外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初期,中国文学外译主要集中在对佛教经典和历史文献的翻译上,这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各地对中国文学的了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到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外译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了古代文学作品,还包括了现当代作家的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

同时,随着翻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文学外译的影响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中国文学的外译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使得国际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其次,中国文学外译也为中国作家和文化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推动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

此外,中国文学外译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外译是一个漫长而又不断发展的历程。

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学外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翻译水平和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外译事业的发展,并为更多国家读者带来中国文学的魅力和智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组织和安排方式,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所呈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中国文学外译的历程和发展。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是“五四” 后我国翻译事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主要有李大钊、李汉俊、李达、李立三、 王一飞、艾思奇等,其中最有影响的译作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 言》,它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就是郭大力 译介的《资本论》。
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
傅雷主要译作: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 的重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传记 《贝多芬传》 、 《托尔斯泰传》 、 《米开朗琪 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 、 《欧也 妮·葛朗台》 、 《贝姨》 、 《邦斯舅舅》 、 《夏倍上校》 、 《幻灭》 ;伏尔泰的《老实 人》 、 《天真汉》 ;梅里美的《嘉尔曼》 、 《高龙巴》等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南怀仁
南怀仁为清朝廷制造的6件天文仪器,至今还保存 在北京古观象台上。在南怀仁逝世300周年的时候, 中国政府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赠送了 “天球仪”(即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 一)的模型,至今保存在南怀仁厅前。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的怀仁厅
中国近代翻译家之一: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 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 (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 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是清 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学派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 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 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 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果)、 “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 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 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20世纪中国翻译史

20世纪中国翻译史

《20世纪中国翻译史》计六十余万字,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一部叙述我国二十世纪翻译历程的史书。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清末民初时期的翻译活动;民国时期的翻译活动;建国后的翻译活动。

该史将翻译活动视为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推动力,是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故而不局限于对翻译活动的展示,也旁及产生翻译活动的环境。

本书力图以宏观的角度剖析翻译的实质,以历史的实例为佐证张扬翻译的魅力,充分论述翻译的综合价值及社会影响。

第一部分管窥清末民初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讲述翻译在其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作者根据梁启超、严复和林纾做出的卓越贡献,首次提出应将他们称为那个时期的译坛“三杰”。

梁启超被列于榜首;他虽年纪最轻,译的作品最少,但他创办大同译书局,培养翻译人才,以政治影响翻译事业,故而所起的作用最大。

“三杰”积极引进西学,帮助国人了解西方人的生活,了解西方社会先进的政治体制及社会制度,从而激发国人变革的思想。

该部分还用大篇幅介绍了清末民初的科学翻译、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并叙述了中国文化在域外传播的情况。

民国时期,我国的翻译事业蓬勃发展,鲁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刘半农、郑振铎、曹靖华、董秋斯、朱生豪、梁实秋、傅东华以及梅益等翻译大家的活动,把翻译事业推向了辉煌的巅峰。

此际西学东渐风气日炽,许多学子负笈欧美,译著颇丰,门类包括诗歌、小说、剧本等,译著按国别划分为苏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等。

这一时期是全书叙述的重点,所列举的译者译著最多,占的篇幅最大。

第三部分展示建国后的翻译活动,介绍了师哲、巴金、李良民、刘伯承、楼适夷、高值、刘宓庆、焦菊隐、丰子恺、文洁若、成仿吾、郭大力、飞白、荣如德、杨武能、黄龙、罗新璋等杰出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详尽叙述了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对苏俄文化、日本文化、法国文化、德国文化、北美文化、英国文化以及印度等弱小国家文化的译介情况。

该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浓墨重彩地阐述中国翻译理论的构建情况,把“信达雅”、“硬译”、“学、思、得”等散落在各处的“珍珠”穿缀起来,形成一个体系,熠熠生辉。

概括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的变化

概括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的变化

概括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的变化
纵观20世纪,在中国出现了两次显著的翻译高潮,即20世纪初叶的第三次翻译高潮与20世纪末的第四次翻译高潮.两次翻译高潮有许多历史文化上的相似点.首先,在翻译高潮到来之前,二者都经历了文化真空期.其次,由于社会的转型,二者所处的历史要求大量输入西方文明.因此,出现了翻译的繁兴.在第三次翻译高潮中,翻译小说开启了翻译文学的新纪元,引领了小说文类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小说在中国"道听途说,街谈巷语"的边缘地位,带动了中国新文学系统的构建,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其历史价值不容低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翻译小说却在20世纪末退居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 传统翻译研究注重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无法解释复杂的翻译现象,尤其是文学翻译现象.鉴于此,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把翻译小说置于历史﹑文化的语境中加以考察,分别对两个时期的翻译小说地位进行历史,动态的描述,进而分析其原因.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的假说,在考察一个事物时,都离不开与之异质的事物.因此在具体的梳理,分析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根据翻译小说在两个时期的发行数量来断定其位置的中心或边缘,而且还以当时与之异质的本土小说为参照点,全面地来阐释翻译小说的地位.。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历史阶段划分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历史阶段划分
第三阶段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七十年代
以“一切革命斗争”为纲领的儿童文学翻译之转向
载“革命之道”
服务于“无产阶级儿童”
第四阶段
新时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以“为儿童而译”为准则的儿童文学翻译之回归
进入新时期即20 世纪80 年代后,儿童的独立人格和价值逐渐被认识,儿童文学也从性质和意义上回归文学本体,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儿童的”文学,因此儿童文学翻译也应从“成人本位”回归到“儿童本位”。
参考文献
李文娜·朱建平. (2015). 「从“儿童的发现”到“为儿童而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 80-87.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历史阶段划分
发展阶段
相应时间特点概括主旨来自心儿童观第一阶段
清末民初
1900-1920
以“儿童的发现”为契机的儿童文学翻译之兴起
载“民主启蒙”之道
服务于身为“未来新国民”的儿童
第二阶段
五四时期
1915-1921
以“儿童本位”为中心的儿童文学翻译之繁荣
载“人生之道”
服务于有“独特需求”的儿童

二十世纪英汉翻译在中国的发展-最新文档

二十世纪英汉翻译在中国的发展-最新文档

二十世纪英汉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一、晚清及戊戌变法时期翻译的发展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又蕴藏潜力。

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迅速更迭使得传统的社会准则退出历史舞台,各种新事物应运而生。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投向翻译领域,向西方学习以求得出路。

而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国内的学者一直抱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他们对国外的语言及文化并没有过多的兴趣,更不愿向西方学习。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几乎都是一些非汉语母语者在从事着从外文到汉语的翻译,而汉语母语者只是协助他们翻译或者与其合作进行翻译。

由于当时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到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军事显然已落后于世界,屡屡战败于西方列强及日本。

战败后,随之而来的震惊、屈辱使得清政府改革派及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不仅在军事方面,而且引进学习西方的地理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等等学科。

该时期即洋务运动时期。

与洋务运动的口号相吻合,这一时期的翻译作品也主要是集中在“自强”与“求富”为目的的译著。

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外国知识的学习由漠然变为趋之若鹜,并逐渐开始有汉语母语者开始专门从事翻译的实践,甚至出现以严复为代表的汉语母语者深入翻译工作。

这一时期的翻译的诸多作品对中国思想进步的人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国内文化由腐朽到崇尚民主和自由的深刻变迁。

二、新小说运动与小说的翻译随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清政府内部的改革派被守旧派所压制。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年轻的维新改革者开始向平民大众寻求支持。

随后发起了新小说运动,该运动使得作为明清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小说,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小说由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成为一方民族复兴的良剂。

一方面,通过小说的教化作用来实现社会变革在西方有过成功的先例。

另一方面,此时的小说对于大众的影响以及其普遍性远远超出古典文学及历史文学,并且对于大众的思想及生活习惯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小说被视为民族振兴的一种理想途径。

20世纪50年代翻译大量苏联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翻译大量苏联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翻译大量苏联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一、苏俄文学作品的汉译背景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范围内战火纷飞,人类经历着水深火热的战争洗礼。

中俄两国人民在十月革命后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中国人眼中是充满希望的国家。

中苏两国是社会主义的合作伙伴,两国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合作。

这一时期,苏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尤其多,它们大多关注人性,弘扬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揭示信仰带给人的无穷力量。

此时的中国正在进行五四新文学运动,俄罗斯文学像一场及时雨,对中国社会和“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十世纪初,苏俄文学作品被大量翻译成中文,白银时代的著名作家和诗人逐渐被中国知识分子所熟知。

“五四运动”前期,中国就已经翻译了约80部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例如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其中托尔斯泰有30多部作品。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开始翻译大量的俄国文学作品。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1921年—1927)和三四十年代(1937年—1949年)是翻译苏俄文学的两个高潮点,并且在10年时间里翻译了1045种类型的俄苏文学作品。

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浓厚的兴趣。

二、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译介在中国的传播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大师和经典辈出,包含白银时代文学、苏维埃文学,以及苏联解体后的文学。

俄罗斯经典著作分三个时期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前、十七年、改革开放至今。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苏俄译介在中国的五四运动以前,俄罗斯文学著作的译介规模小,翻译质量不高,多为译者个人引入。

最早译成汉语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是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

这是一部以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的小说,它塑造了一个体现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起义军领袖的英雄形象。

此外,这部作品还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的各阶层人物形象,它是一部人民优秀品质的赞歌。

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本书重点描述和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翻译状况、翻译选择特点等。

它以翻译事件为核心,关注的是翻译事件和文学翻译的历时性发展线索,阐释各个时期文学翻译的不同特征及其文化、文学原因。

它是翻译文学史撰写的基础,为翻译文学史的撰写提供基本的史料和发展线索,在文学翻译事实的基础上,展开了文学关系、文学影响、翻译文学意义等方面的讨论。

本书在每个时期文学翻译的“概述”中,一般都描述当时的文化语境,指出该时期文学翻译的特征,分析意识形态、文学观念等因素对文学翻译选择的影响,总结该时期文学翻译的得失。

至于不同时期中国对具体国别文学翻译选择的多寡、喜恶迎拒态度,本书也在相应的部分有一些交代和分析。

翻译家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因此,本书在相关的地方;设立专门的章节,介绍翻译家的生平和翻译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是2009-11出版的一本图书。

《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十七年及文革卷)》为《十七年及文革卷》,书中分为翻译事业的组织与建设、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翻译的新高峰、“文革”前的亚非拉文学翻译等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斥十年之功,精雕细刻而成。

全书凡六卷,分别为“近代卷”、“五四时期卷”、“三四十年代·英法美卷”、“三四十年代·俄苏卷”、“十七年及‘文革’卷”、“新时期卷”,从翻译文学的角度,画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流变的路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