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1)单就语文课程的本身考察,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第二,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

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吸收信息的工具。

第三,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2)就整个课程系统而言,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必要性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第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目标时,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

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仅是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剖析。

第二,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

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

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我们知道,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第二,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自成体系,所以人文性教育不能以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紧密相连、无法分割的,它们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2、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意义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这几个问题是语文课程的基本问题。

所以语文课程必须落实、加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意义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语文课程文本的互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理念与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质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适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

语文教材涉及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人文性的内容,文本的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与作者产生心与心
的交流,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掌握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鼓励个性化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思维。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当学生的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情感交流,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主的学识时,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3、新课标凸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
随着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逐渐发展,最终将其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知道,课程性质决定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是如何凸现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的?
首先,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三维目标既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维度的工具性目标,又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人文性目标。

其次,从语文教学内容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定的多套新教材存在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文本难度降低了,文体界限淡化了,随笔小品文的数量增加了等等。

在语文教学的对话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倾听的一方,也是对话的参与者;不仅重视基本知识的学习,也将自己的感受、思想向对话的另一方(文本、老师、同学等)倾诉、表达。

第三,从语文学习方式看,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力求避免对教科书的盲从与迷信,鼓励学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探索语文教学的丰富底蕴。

无疑,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将会促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四,从语文评价标准看,课程标准规定评价机制必须将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结合。

批判一卷定终生的考试评价体制,要求评价内容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积累,同时还要慎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三、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总纲领。

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防止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呢?
1、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注重准确识字、写字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识字的方法的尝试和探索。

例如,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求学生能认识3500 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3000 个字,而且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
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所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应当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因人制宜,识字数量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广大学生都能达标,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好。

第二,教师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发现,使学生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适合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第三,“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识字。

”在课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多媒体、表演,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

在课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做识
字的有心人,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并自觉和同学交流识字成果。

2、在阅读教学中,掌握课文的重点字词、文章的写作技巧、文本的思想内容固然是教学的基本任务,然而,第一、二、三、四学段的目标都体现了学生学习品质的差异性。

表现在: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不在于概括是否全面、正确,而应该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
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

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

第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一般来说,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师的讲解永远无法代替学生对作品直接的感知和具体的体验。

3、在写作教学中,提倡先放后收、多作勤改的学习方式。

不要施加过多的约束和规矩,尽量让学生敞开心扉、放开手脚、放飞心灵。

避免为了作文而作文的消极现象——假话、空话、大话、套话泛滥成灾。

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信心,掌握适合自己的写作技巧;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机会,力求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应当注
意以下四点:第一,熟练掌握各种体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学生能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二,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许多教育家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过多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

当学生把作文看作一种需要时,那么对他们作文的长进还有什么疑问呢?第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运用联想和想象来作文。

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二是要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

第四,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味地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离开社会生活,离开学生的思想情感,离开文章的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