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
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
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
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
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1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表达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以前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准确的。
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实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
有研究结果说明,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
即使阅读水平和计算水平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水平比计算水平起的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学生阅读水平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能够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升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水平,并利用这些水平实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水平,才能再学习。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水平的自学方法。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
学生一旦获得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大大提升语言学习的效率。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着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具体讲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以下两点:1、砥砺品德,完美人格我们的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里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品质,诚实的孩子里列宁诚实知错就改的品德,你们想错了里方志敏清贫一生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2、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在.如草原、五彩池的自然景美,威尼斯的小艇的异国风情美,在金色的海滩上中小女孩的心灵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 ,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一来,还何愁学生语文学不好呢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多年以来,我国语文界一直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争论不休.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其后又片面强调“人文性”,忽略语文的工具作用,语文知识点不能落到实处,这都对当时语文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终达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共识,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新课标”小组组长宗祺教授对此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就语文课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道理很简单,我们在使用语文工具性这一点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能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如“穿衣”这一概念恐怕早已由原来的蔽体、御寒上升为一种装饰了吧.如果说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种升华、求美.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便无从谈起,离开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一面便会显得晦涩,干瘪,所以我们在谈语文课程时二者不可偏废.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语文课如能真正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便是我们向素质教育迈向了一大步.二、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大家都知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所以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在“两性”之间建立支点,使其“贵”而不难,保持平衡呢我认为“语文性”可以担此重任.何谓“语文性”要弄清语文性,首先要说到一个概念━—语言.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从这一点来说,语言在一切学科中具有普遍性,但语言在所有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是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回归语言,它是一种不断互逆的运动.而其它学科虽也是从语言出发有的指向人文、数理、逻辑;有的指向哲学、技能、艺术等却并不一定要回归语言,并不一定要经常进行语言与人文内容的“互逆”运动.它是单向的,不是双向的.这种语言与人文之间“单向”的运动特点决定了非语文学科的属性,“双向”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属性.语文学科这种特有的属性,我们称之为“语文性”.语文教学中尊重了“语文性”就是尊重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语言人文的互逆中,对话、交流、感悟、体验、品味、积累、运用,就是让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体现,就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做到得“意”,又做到了得“言”,“意”“言”兼备,得“意”而不忘“言”.尊重了“语文性”就能保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实现“两性”的统一,所以,我们说“语文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支点.有了这个支点,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就显得自然而然,而不是刻意追求;是和谐的融洽,而不是牵强的相加,更不是随意的拔高.前文中的桂林山水教例,教师的教学始终没有跳出语言文字这个框框,也就是没有从语言出发走向人文,然后再回归语言,而是在语言文字中兜圈圈,这样学生就不可能品味到美的文字,领略到美的景色,“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又只是围绕人文关怀组织、展开,也就是只从语言出发走向了人文,却没有回归语言.学生的人文关怀不是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得以体现,而是脱离了文本的空头说教.如果教者抓住“语文性”,由语言入手,师生共同直接地与文本反复对话,在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地球的关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增强环保意识.这样学生不仅得“意”,而且也得“言”,工具性没有被“沦落”,人文性也得到了重视.然而,非常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语文性”这一概念并没有被人们真正的自觉的关注过.跟“人文性”、“工具性”这两个概念比较起来,“语文性”简直无人提及.我们在各种媒体上难以搜寻到它的有关词条.可以说,“语文性”的问题,偌大的语文界就一直没有对它深入地探讨过.虽说大家很少自觉地关注“语文性”,但这并不等于“语文性”的不存在.事实上,我相信“语文性”这个概念在不少人的意识中闪现过,只不过它一旦闪现时,人们不敢紧紧抓住它,不愿进行深入的思考,于是轻易地掐灭了“语文性”一闪的灵光,而简单的把它跟“工具性”混为一谈.特别是在“弘扬人文性”成为当今一个最时髦话题的大背景下,只要一提到“语文性”,一提到语言文字训练,一提到分析理解,立即就会招致很多媚俗者的指责,以至于一些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语言”的老师也羞于启齿,不敢自卫,怕担观念陈旧,落后于时代的罪名.然而,媚俗和屈从,只会使我们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南辕北辙.我们觉得,在一次次的纷争中,人们简单地把“语文性”的标签贴在了“工具性”的瓶体上,使“工具性”泛化了.“工具性”泛化的错觉,使无数的人失去理智,把一切恶水泼在“工具性”身上.其实“语文性”和“工具性”我们是断然不能混淆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把“语文性”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才不至于使语文教学如墙头芦苇,不是偏向“工具性”,就是倒向“人文性”.只有有效的把握这个支点,语文教学才不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言文字,破损课文形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感悟,重人文,而使课堂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的语文素养“营养不良”子.三、“语文性”包容训练谈到“语文性”这个支点,似乎不能不谈到“训练”二字.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究竟要不要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产生了怀疑,有的老师问得更具体:语文教学还能不能教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因为有人在比较中发现,课程标准里找不到“训练”二字了,于是就衍生出新课程否定“训练”,淡化知识的结论.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误解.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不靠反复地运用、历练,何以生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里的“百”、“千”、“万”哪一个又少得了一个“练”字,没有量的积累,何谈质的升华.不训练,工具都没了,又哪来的人文就是三维目标不是也把知识和能力作为第一目标吗所以语文教学不存在要不要训练的问题,而是训练什么,怎么训练的问题.我曾和老师们开过这样一个玩笑:“训练”本是良家女子,是那些以分数和应试为唯一教学目标,大搞机械重复、切割解剖的人败坏了“训练”的名声,而科学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训练永远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对分段、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的训练,如果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进行,自然是要摒弃的,但根据具体的阅读材料,结合具体的教学安排,进行合理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训练,则是非要不可的.写到这里,我曾踌躇不决,“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明确给出的课程性质.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居然在“工具性” 与“人文性”之外提出了一个“语文性”,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乱弹琴,但作为一个对语文教学,对新课程实验有着执着追求与热爱的教师,我有责任说出自己实践后的一些肤浅思考,只是不揣谫陋,欢迎大家的批评与批判.。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怎么样明白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阳早格格创做《语文课程尺度》中指出:“语文是最要害的接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要害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础特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战谐统一的,歉富多彩的人文真量以柔好的工具而愈隐出其风采,柔好的工具借歉富多彩的人文真量而愈超过其魅力.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前提教科,它是语文科教又是培养科教,其脚段正在于指挥教死举止读、道、听、写的锻炼,使教死不妨粗确明白战使用祖国的谈话笔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当前以下几个圆里:人们以谈话为工具举止思维,表白思维感情,与他人举止接流;各门教科的教习皆需要听道读写等语文基础功,果此语文是教习其余教科的前提;谈话笔墨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纪录战传启.由此可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自己是表情达意、思维接际的工具.然而是,如果语文教教把语文的工具性太过超过,以知识为目要,以锻炼为主体,把知识收会成一个个锻炼面,写做教教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天照搬模仿,那样的语文教教将引导语文课程仄浓有趣,不血肉,截止教死也将被工具化,本性的死少被消除.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谈话不然而仅是一种系统标记,而是一种文化,它本去不是独力存留的,它是人类思维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稀切相通联的,与人的社会履历文化是稀切相通联的.语文动做人文教科,蕴含了歉富的文化知识、价格与背、人死哲理、民族粗神等,它能正在思维上给人以开迪,正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竭普及人的文化品位战审好情趣,逐步产死主动的人死做风战粗确的价格瞅.脆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教死周到死少的包管.果此,语文教教不克不迭不过杂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咱们不妨从语文课程的特性出收,通过对于字、词汇、句、段、篇的充分掘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格,带收教死对于其粗确体验战思索,使教死正在耳濡目染的历程中,普及思维认识,陶冶公德情操,死少健壮本性.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不克不迭摆脱人文性,咱们知讲,要干到对于谈话笔墨的准确明白是不克不迭摆脱简直的语境的,共样要粗确天掌握本去量,也不克不迭摆脱它所表白的思维感情.人文性不克不迭摆脱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性培养不克不迭摆脱语文知识与语文本收的教教,即不克不迭摆脱文本本抽象、孤坐天举止人文性培养,而应是正在西席的带收下,通过教死的阅读去明白文本自己的思维意思,通过感悟、熏染去耳濡目染天收挥效率、爆收效率.扔开工具性的人文性,往往只注沉探供意趣、感悟地步,而记却了语文工具的掌握战使用.而扔开了人文性去明白工具性,往往会使谈话抽象枯燥.语文教教,不克不迭走工具性的极度,大概者是人文性的极度,而应是二者有机天混合.语文课本中波及了洪量歉富多彩的人文性真量,文本的表白办法也多种百般.语文教教不然而央供教死明白死字词汇,相识并掌握文章的表白要收等基础知识战技能,共时还央供教死能粗确天明白、表白情感做风战价格瞅,而且饱励教死本性化的睹解战创制性的思维.四、怎么样正在教教中降真1、正在阅读教教中,掌握课文的沉面字词汇、文章的写做本收、表白的思维真量是教教的基础任务,对于课文真量的明白不正在于对于课文的综合是可周到、粗确,而该当注沉让教死去体验战收会做家的思维情感.正在阅读教教中,咱们要沉视教死正在阅读历程中的主体职位,为教死的个体阅读提供良佳的环境战条件,强调教死阅读的自决性战独力性,文本的意思是教死正在阅读历程中自止创制、修构起去的,每个教死的死计体味战本性气量皆纷歧样,果此咱们要沉视教死的特殊体验战体验,饱励教死对于阅读真量做出有本性的反应,不要去刻意探供“尺度问案”.2、正在使用谈话中,要从聚集进脚,将二句话合成一句话,饱励教死多种表白,隐然那是谈话笔墨的锻炼,然而将此锻炼融进到情感体验之中,便将语文锻炼与情感体验分离得了无痕迹.语文教教历程便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历程,是正在特定的环境下西席与教死单背互动活动的历程,是人真止自尔死少的历程,咱们既要齐力提下教死的人文修养,又要把语文锻炼与人文粗神的熏染分离正在所有,以赢得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分离、共共死少效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战人文性是共存的、相辅相成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咱们语文西席要以课堂教教为阵天,科教、充分天降真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战“工具性”,齐力于教死语文修养的周到产死与死少.。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篇1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1.工具性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2.人文性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性质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
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
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言语和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1)语文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2)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流经验,是语文作为工具积累的经验。
(3)语文是一种符号系统,可以培养以科学性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4)语文课程既学内容也学形式。
(5)要发挥语文课程培养语文能力的工具作用。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
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而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价值、人的情感和态度。
语文课程从来都知根与人文精神的价值、情感和态度之中,处处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语文课程具有思想感情色彩,包含伦理道德内容,内容方面往往比形式方面的作用还大,其和理科的明显分界就在于它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关系到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因此,我们应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3、谈谈你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意味着在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是相互对立的吗,又是相互依存的。
它们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又有着内在一致性。
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着重看待和解决的,不是它们之间的区别,而是二者的统一、二者的联结。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任何语言的形式都是同其思想情感的内容一起存在的,学习语文不能离开它所负载的文化,离开了就会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工具。
若不能正确理解二者的统一,就会出现各种偏差。
4、谈谈你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3、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课程目标的丰富性,功能的多重性,内容的广泛性,构成的复杂性,实施的多元性。
4、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doc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
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
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1)单就语文课程的本身考察,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第二,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
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吸收信息的工具。
第三,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2)就整个课程系统而言,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必要性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第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目标时,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
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仅是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剖析。
第二,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
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
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我们知道,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第二,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自成体系,所以人文性教育不能以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bb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理解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bb
课程工具性是指运用教科书、资料、教学工具等,人文性则是指师生共同学习,融入教学,这是一种新课标提出的课堂教学。
如:《年的来历》,可以用角色扮演法,活跃课堂气氛,也充分利用了教学工具。
这个问题我也曾考虑过,我认为还是应当因材施教,语文作为我们的国学,真正需要学习的深刻知识并不多,可是往往也容易在教学中出差错,所以更加应该注重趣味性,要让听课的人感觉到语文的魅力,而不是语言的的枯燥。
另外,很多时候,教学工具上的内容也有鸡肋的感觉,有的地方感觉教了没用浪费时间,不教又怕误人子弟,此时还是要因材施教,跟学生提几句,作为次要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
私以为,语文的学习其实就是对语言的更好掌握,对文字的更好理解。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还具有实践性、社会性、教育性、综合性、科学性、文学性、审美性、情感性等等特点。
语文课程避开了这些难尽其言的叙述,而着重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突出这两方面的功能。
因此,语文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工具”,在这个命题里是一种比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有两个含义:一是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犁、锄;二是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提示了语文与其他“工具”的本质区别。
首选,语文是“工具”,这是它与其他知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如历史);其次,语文是“交际工具”,这是它与数学、电脑及人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的根本区别;最后,语文是“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最基本”这是它同手势语、体态语、旗语、电码语等的根本区别,是语文的独特特点。
尽管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发明了越来越多的交际工具,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沟通手段,但是,语言作为人的思维的载体,作为人与人进行信息吸收、储存、加工、输出的手段,始终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交际的工具。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认识并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是生死存亡之举,因为这就决定了引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
与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不同的是,读、写、听、说活动,不仅是语文教学过程展开的手段,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也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目标.语言教学就是要支委会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字这两种最基本的信息运载工具,掌握听、说、读、写这四种最觉的信息形态,从而学会利用它去发展自己、贡献社会.所谓的语言能力,也就是利用语言文字工具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还具有实践性、社会性、教育性、综合性、科学性、文学性、审美性、情感性等等特点。
语文课程避开了这些难尽其言的叙述,而着重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突出这两方面的功能。
因此,语文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工具”,在这个命题里是一种比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有两个含义:一是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犁、锄;二是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提示了语文与其他“工具”的本质区别。
首选,语文是“工具”,这是它与其他知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如历史);其次,语文是“交际工具”,这是它与数学、电脑及人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的根本区别;最后,语文是“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最基本”这是它同手势语、体态语、旗语、电码语等的根本区别,是语文的独特特点。
尽管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发明了越来越多的交际工具,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沟通手段,但是,语言作为人的思维的载体,作为人与人进行信息吸收、储存、加工、输出的手段,始终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交际的工具。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认识并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是生死存亡之举,因为这就决定了引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
与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不同的是,读、写、听、说活动,不仅是语文教学过程展开的手段,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也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目标。
语言教学就是要支委会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字这两种最基本的信息运载工具,掌握听、说、读、写这四种最觉的信息形态,从而学会利用它去发展自己、贡献社会。
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解读
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解读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这种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本质区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特点,概括起来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也是文化传承、科学传播、思想启迪、道德熏陶的重要凭借。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
这种内涵,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有时代精神的体现;既有普遍的共同美,也有各自个性特色美。
这种内涵,是内隐的,需要用心去感悟;这种内涵,是丰富的,需要去认真体验。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运用语言文字,需要具有人文底蕴和审美能力;需要具有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
这样的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口头表达方面,要求能听懂别人的话,讲清楚自己的意思;书面表达方面,要求能写一篇结构完整、意思明白、感情真实的文章。
同时,还要求通过学习经典作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施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建议:注重实践应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实践中,应让学生多读多写,多接触各种语言现象,多了解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多感悟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同时,还应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情境中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注重整合与贯通。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整合各种资源,贯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全面、系统的学习中提高综合素养。
注重创新与拓展。
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创新。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4.具体论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答: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是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特点,也是绝对不容许忽视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对语文工具的掌握。
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语文包涵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负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
语文课程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这是它与其它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
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不能偏重某一方面。
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性、创造性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
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精编版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
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论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论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什么答:语文的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人文性是语文的鲜明特征。
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不仅如此,人文教育也是世界语言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
”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即教学生学会做人山亏,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通盯唯烂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
学习语文的意义如下:在倡导素养教育、人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学习语文是为了生活中经常要用文字与别人交流,为了学习、工作的需要,为了人的精神需要,为了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习语文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的需求。
学习语文有益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业余生活、精神生活的质量。
学习语文使人拥有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
学习语文使人获得一种基本的工作能力。
文的重要性决不仅止于此。
事实上,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凯漏其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学术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不妨打这样一个比方:语文对于学术研究,就像赛跑对于整个体育运动一样。
问: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举例说明。
答: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具有“实用”“中介”的含义。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实现的目标。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得人文性与工具性一、语文学科得工具性说语文学科得“工具性”就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得实用功能与中介作用。
语文就是个人与社会都离不开得重要工具、1、语文就是思维得工具、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与内部语言,表达出来得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得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得“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
只有人们语言能力得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得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就是人类得交际得工具、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就是人类相互沟通得桥梁,相互联系得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得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得讨论,朋友在生活中得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得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就是语文使我们得语言变得丰富多彩得、丰富得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得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就是我们沟通得最好方式。
3、语文就是学好其它学科得工具。
各门学科得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就是学习得工具,就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与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得基础,其她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就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得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与思想观念得内容,它就是不同于自然之物得。
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就是客观存在得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得,花就就是花,草就就是草,不会因为人得意志而以身改变。
而语言文字得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您得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着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得时候,雨也就是晴,心雨得时候,晴也就是雨。
语文的工具性 名词解释
语文的工具性名词解释语文的工具性: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丰富的工具性。
它不仅仅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基础,还是思维表达、知识传授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语文的工具性,并探讨语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具有交流的功能。
人类的沟通交流离不开语言,而语文正是最为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
它通过文字、口头语言和符号等方式,使人们能够相互传递信息、观点和情感。
语文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精确准确,避免了信息的失真和误解。
无论是与家人朋友交流、与同事合作、与陌生人交往,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发挥着沟通和联络感情的重要作用。
其次,语文还是思维表达的工具。
思维是人类进一步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关键过程,而语文正是人们用来表达思考的桥梁。
通过运用丰富的词汇、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语文能够帮助人们将复杂的思维逻辑转化为准确、连贯的语言表达。
无论是写作、演讲还是辩论,语文的运用都能够让人的思考更加清晰、深入,并能够有力地影响他人。
此外,语文也是知识传授的重要工具。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而语文则是学习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
通过语文,人们可以学习并传承丰富的文化知识、科学理论和历史经验。
教师通过语文教育,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培养文学修养,同时也传递知识,启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语文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承载者,更是知识传授的桥梁,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通过语文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度地了解和传承文化。
语文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承载着民族的语言、民俗、风情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探讨经典名著,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感受历史的文化积淀。
语文的学习还能够培养人们良好的审美素养,提升个体的文化修养,让人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颗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总之,语文的工具性丰富而重要,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也是思维表达、知识传授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产生影响;抛开工具性的人文性,往往只注重追求意趣、感悟境界,而忘却了语文工具的掌握和运用;而抛开了人文性来理解工具性,往往会使语言抽象枯燥;语文教学,不能走工具性的极端,或者是人文性的极端,而应是两者有机地融合;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人文性内容,文本的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了解并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表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思维;四、如何在教学中落实1、在阅读教学中,掌握课文的重点字词、文章的写作技巧、表达的思想内容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在于对课文的概括是否全面、正确,而应该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建构起来的,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2、在运用语言中,要从积累入手,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鼓励学生多种表达,显然这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将此训练融入到情感体会之中,就将语文训练与情感体验结合得了无痕迹;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活动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既要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要把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以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效果;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共存的、相辅相成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我们语文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科学、充分地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1)语文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2)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流经验,是语文作为工具积累的经验。
(3)语文是一种符号系统,可以培养以科学性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4)语文课程既学内容也学形式。
(5)要发挥语文课程培养语文能力的工具作用。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
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而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价值、人的情感和态度。
语文课程从来都知根与人文精神的价值、情感和态度之中,处处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语文课程具有思想感情色彩,包含伦理道德内容,内容方面往往比形式方面的作用还大,其和理科的明显分界就在于它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关系到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因此,我们应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3、谈谈你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意味着在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是相互对立的吗,又是相互依存的。
它们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又有着内在一致性。
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着重看待和解决的,不是它们之间的区别,而是二者的统一、二者的联结。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任何语言的形式都是同其思想情感的内容一起存在的,学习语文不能离开它所负载的文化,离开了就会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工具。
若不能正确理解二者的统一,就会出现各种偏差。
4、谈谈你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3、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课程目标的丰富性,功能的多重性,内容的广泛性,构成的复杂性,实施的多元性。
4、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5、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语文课程的功能: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功能很多,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功能,能力培养功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及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6、语文课程的理念:(1)构建应用型与审美性并重的语文课程Z22(2)构建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会的语文课程Z297、谈谈你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思想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融合。
(《义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前提,合作是手段,探究是目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9、高中语文课程五方面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先综述五方面目标,又区别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目标。
五方面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五方面目标多半是阅读教学目标,只有少数语句涉及写作和口语交流目标。
10、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理解。
中学语文课程还是富有实践性的课程,它也就把实践作为本课程目标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在语文教育的特点部分就强调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实践。
普通高中的语文“课标”则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和注重应用。
这无非是因为阅读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阅读实践才能获得,写作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写作实践才能获得,而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获得也莫不如此。
Z4611、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Z48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概念仅指形成课程资源的直接来源。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D8312、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以语文教师为主,包括各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在内的人的资源。
13、发展性评价:所谓发展性评价,其基本内涵就是: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评价的内容、体系、手段、方式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4、档案袋评价法:也称作学习档案记录,是今年广为提倡的一种评价方法。
档案袋评价是为了展示学生的成就,有目的地选择并收集一系列学生作品样本,向学生、教师及家长描述学生成长的过程。
通过评估反思学生的进步与不足,改进教师的教学设计,激励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
15、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与专指之分。
“泛指”的语文教材外延十分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一切对人们的语言行为可以产生影响的口头的、书面的材料,如报纸、杂志、报告、演说等。
“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学需要而编写或制作的用于教学或与教学有关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指导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各类语文练习册、语文选修教材、语文活动教材、学生的课外辅助读物以及为语文教学制作的挂图、幻灯片、音像材料、教学软件等。
“专指”的语文教材则是指语文教科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课本。
明确的给语文教材定义:语文教材是承载与语文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媒体系统。
D12016、语文教材对教师的价值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是教师拓展知识的基础;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工具。
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对于不同的教师,其作用是不同的。
对某位教师是得心应手的工具,对另一位教师就不一定如此,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文教材观。
而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材观,就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对于任何一位与语文教材有关的人员都有着绝对的必要性。
只要使用语文教材,就得有关与语文教材的理论知识。
教者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不仅能对自身使用的语文教材做出科学的判断并运用自如,而且能够对其他教材做出鉴别。
那时教师就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就是供教师驱使的工具。
17、语文教材的类型依教育观区分的教材,有学科中心教材和生活中心教材按地位区分的教材,可分为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
依性质区分的教材,存在识字教材,语言教材,文学教材,文化教材,写作教材和说话教材,文言教材,语文知识教材。
依构成手段区分的教材,可分为语言教材和非语言教材依使用地区范围区分的教材可分为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
18、语文教材编写的要求有哪些?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19、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20、接受学习是指由教师将确定性知识通过讲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一种学习类型。
语文课程中,有关语言文字、文艺理论和文学史,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多数需要教师作为定论让学生接受。
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既是新鲜的,又可能是完整的和深刻的。
21、如何看待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确是必要组成部分。
除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具有独立意义外,文字、词语、语法、修辞知识等,都是为提高语文能力服务的。
他们和语文能力往往形成二位一体的关系。
就是说从理解的角度看,他们是语文知识,而从运用的角度看,他们则属能力范畴。
Z138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既有极强的人文性,又有极强的工具性,这一特点决定了作为基础中的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代语文教育将语文知识单列出来讲授,但这些知识本身没有达到科学化、系统化,因而满足于灌输这些静态知识的语文知识教学也显得苍白无力。
事实上,语文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满足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而是要借助这些知识,形成语文的“基本能力”,用叶圣陶的话来说就是始于“知”,止于“行”。
D15022、语文“语文”的本意是指口语和书面语,用语言学术语来指称,应为“言语”,即社会成员个体对语言的运用及其结果。
语言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它对个体的言语行为起制约和规范作用。
Z14223、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就是要把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家庭活动、社会活动联结为一个整体,就是要沟通课内外、校内外的语言学习,引导学生在言语交际的大环境里学习语文。
Z151 24、如何理解“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理解阅读是对话的过程)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