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参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内容摘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应是学生自主的、能动的、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助学者、促学者,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参与意识,提高其主体性参与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终生可持续发展的人。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教师素质教育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分析

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十七大提出建设学习型国家、创新型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具有大量的自主创新型的人才,而自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靠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自主的、有独立思想的、能动的、创造的主体。唤醒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自觉意识,发展主体参与的能力,培养具有高度主体性的人才,才能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学校教师内在发展的需要

密云五中现有三十八个教学班,任课教师110人,其中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7人。首先是面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需要提升,其次是教师发展很不平衡,优秀教师、合格教师、暂时不适应的教师之间差异较大,在课堂教学中仍

存在以管代教、以教代学的现象,师生关系欠和谐,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动手少,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率低下。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新教育现代教师理念,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体性人才的基本途径。在初中学校中,加强培养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研究的基础和设计

(1)关键词的界定

进行初中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策略的研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性参与的含义。

“主体性”。马克思一再说“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属性。人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为性、主体间性。人的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主体性,确证和表现主体性。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客体反作用于主体。现代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和学双向活动。“就教的活动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就学的活动而言,学生是主体,他们是学习这种认识活动的执行者,教师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学生的客体。”其实,这是从两个不同维度来谈的。从教师在教学中作用来看,教师是教学的

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助学者,促学者,从学生在教学中地位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主体性参与”主要是根据有关儿童学习与心理发展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出的,它以儿童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儿童权力,充分体现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科学化,促进学生参与意识,参与能力的自主性发展。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发展的、独特的、有完整个性的独立人格的人。学生学习只有通过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人本原理。人本原理指以人为核心,即“以人为本”,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动力来实现组织目标,是主体性参与的基本原理。校园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重视和尊重人的因素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是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教育家普遍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当今先进教育理论主张。例如,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过程,正是主体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建构起了关于客体的认识,从而,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能动的认识活动的产物”。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学习不应被看作是对教师所教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以有知识的经验为基础的积极

主动的建构过程。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三)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主体性教育是二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界的一个热点,从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三体论”提出开始,经历了教育主客体关系争鸣、教育主体性的凸现、主体性教育实验等多个阶段。无论是教育理论界还是教育实践一线,主体性教育都是大家热切关心的主题。概括起来,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如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主体性及其主体性教育的理解、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主体性教育的目标、主体性教育的实施、主体性教育思想与理论的研究等。山东杜兰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北京实验二小等学校的主体性教育研究实践的成果对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主体性教育研究,在实践上为实践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教育方法的研究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实践基础,在理论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目标

通过该课题研究唤起学校组织成员的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促进主体发展。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探索初中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实践策略及方式方法,进一步形成学校组织成员主体性的教育、教学、学习、管理、发展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围绕学校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开展研究。包括主体性教学的远景、价值、理念、假设、规范、行为方式等。围绕着现代学校主体性教学的价值观念,反思当前的教学实践,探讨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方法,确立主体性思维方式,实施分层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自主度和参与度,为他们提供创造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进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尊重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类型的课,创建相对稳定的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师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构建并形成学生积极的主体性心理,唤起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提高学生主体性参与的行为能力。创设自主学习情景,营造主体地位实现环境,尊重并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实现学生完善自我。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整理有关理论文章,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