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真情读诵 借古讽今——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真情读诵 借古讽今——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真情读诵借古讽今——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真情读诵借古讽今——《泊秦淮》教学设计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教学目标·1.了解吟诵常识,学诗的吟诵。

(教学重点)2.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3.简单介绍互文的修辞及诗歌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4.学会这首诗的吟诵。

介绍秦淮1.导入并揭题有一条河,它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

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

六朝之后更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河岸有夫子庙,也有舞榭歌台,儒学鼎盛,文人荟萃,商女云集。

历史上,它曾有过许多个名字,直至唐宣宗大中二年,诗人杜牧途径此处,写下一首著名的诗歌,从此它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人人都称它为——秦淮河。

2.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他可比官二代牛啊,他出自官宦世家。

自从西汉以来,京兆杜氏就是名门望族。

唐朝更有大名鼎鼎的贤相杜如晦。

而杜牧的爷爷——杜佑也是官至宰相。

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写过著名的史书《通典》。

杜牧的父亲杜从郁,也是大官。

这样的出身,使杜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精通历史,关心军事,才华横溢,十多岁开始研习兵法,写过13篇《孙子》注解,给当朝宰相上过《平虏策》并被采用。

23岁写了非常著名的《阿房宫赋》。

26岁考中进士。

同时,出生于官宦世家让他对政治有相当的敏感性。

所以杜牧的咏史抒怀诗写得特别好。

3.初读诗歌。

这首让秦淮河远近闻名的诗当然也属于咏史抒怀诗啦。

它是怎么写的呢?(1)指名读全诗。

(2)老师也来读一读这首诗。

(3)说一说:我的读法跟他们的读法一样吗?哪里不一样?(长短、高低等)我为什么这样读呢?因为这是诗啊!学古人的诗,当然要用古人的读书方式。

读诵诗歌1.了解文体这是什么体裁的诗歌?对,是七言绝句。

它属于近体诗。

2.让我们来标一标,看看这首诗平仄的规律。

《泊秦淮-杜牧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泊秦淮-杜牧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泊秦淮-杜牧》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杜牧这位唐代闻名诗人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2. 理解《泊秦淮》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特点;3. 增强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导学内容:1. 杜牧的生平及作品特点;2. 《泊秦淮》的背景和主题;3. 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导学步骤:一、导入:通过引言引出杜牧这位唐代闻名诗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泊秦淮》这首诗的兴趣。

二、进修杜牧的生平及作品特点:1. 杜牧是唐代闻名诗人,同时也是唐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2. 他的作品以婉约清丽、含蓄深沉著称,擅长描写人情世态,表现生活真实和人性深刻;3. 他的诗歌多以写景抒怀为主,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奇特见解。

三、进修《泊秦淮》的背景和主题:1.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作者在秦淮河畔停船观景时的所思所感;2. 诗中融入了对秦淮河风光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感受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3. 主题包括对生活的感慨、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奇特见解和情感表达。

四、进修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1. 杜牧擅长运用比照、借景抒情等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2. 《泊秦淮》中运用了大量意象描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3.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遥,富有音韵美感,展现了杜牧的诗歌艺术和表现技巧。

五、总结与拓展:通过进修《泊秦淮》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到杜牧诗歌的魅力和深刻内涵,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解读水平。

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通过对杜牧及其代表作《泊秦淮》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解读水平。

同时,通过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的进修,拓展了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泊秦淮说课稿优秀

泊秦淮说课稿优秀

泊秦淮说课稿优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泊秦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泊秦淮》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被选入了初中语文教材。

这首诗通过对秦淮夜景的描绘,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这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在情感表达上含蓄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歌深层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升。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深入探究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情感。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泊秦淮》,该诗选自教材第四章《古诗鉴赏》。

详细内容包括对诗的逐句解读,背景介绍,生僻字的解释,诗句意境的分析,以及作者感情表达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泊秦淮》,理解其基本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独立进行简单的古诗鉴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意境的深入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正确把握。

教学重点: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对古诗的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秦淮夜景图片,配以《泊秦淮》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2. 新课内容介绍:详细讲解《泊秦淮》的作者背景,逐句解读诗句,分析生僻字词。

3.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进行分析,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诗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境。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分享对诗句意境的分析,教师点评并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泊秦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泊秦淮》2. 作者:杜牧3. 诗句逐句解读4. 意境分析5. 课后作业:背诵《泊秦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背诵《泊秦淮》。

答案:学生需将《泊秦淮》完整背诵下来。

2. 附加作业:请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泊秦淮》的诗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诗作,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逐句解读和意境分析。

2. 教学目标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把握。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中的诗句解读和意境分析。

泊秦淮(杜牧)教案

泊秦淮(杜牧)教案

泊秦淮(杜牧)教案泊秦淮(杜牧)教案泊秦淮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秋日泊舟于秦淮河畔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本教案将从诗歌背景、诗歌结构、诗歌意义等方面对《泊秦淮》进行详细解析。

一、诗歌背景《泊秦淮》是杜牧流传至今的一首千古佳作,该诗创作于唐代贞元年间。

贞元年间是唐玄宗时期,当时杜牧担任国子监博士,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职务。

这首诗情感丰富,给人以深沉的思绪和孤寂之感,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也许并不平静。

二、诗歌结构《泊秦淮》是一首五言绝句,共四个句子,每句四个字。

整首诗行井然有序,意象交融,表达了秋日温柔的美景,同时也蕴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诗歌意义《泊秦淮》描绘了秦淮河秋天的景色,给人以宁静、闲适之感。

诗中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如“平泉落日圆”、“缆船空载别”等,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平泉落日圆”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

秋天的阳光斜照,映衬出平静而宁谧的氛围,让人陶醉其中。

其次,诗人描绘了秋天秦淮河畔的缆船。

诗中的“缆船空载别”既表达了离别之意,也蕴含着诗人的寂寞和孤单。

这里的“空载”意味着没有人乘坐船只,进一步强调了离别带来的孤独之感。

最后,诗人通过“碧琉璃”与“玉户关”与现实景观相映,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这种交融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传递出一种哀怨之意。

《泊秦淮》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赢得了后人的赞赏。

它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秦淮的秋天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离乡别井的痛苦和思乡之情。

四、总结通过对《泊秦淮》的解析,我们可以体会到杜牧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沉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以其凝练的词句和生动的意象,将秋天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杜牧不仅以其优美的诗歌作品成为了唐代文坛的璀璨明星,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通过学习《泊秦淮》,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他的才华和他所表达的情感。

泊秦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秋天的美好向往和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

大班古诗泊秦淮教案

大班古诗泊秦淮教案

大班古诗泊秦淮教案泊秦淮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从“炼”字角度赏读诗歌,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环节:一、导入:“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本单元我们通过《枣核》,倾听到了一个风烛残年海外游子的心声,《最后一课》,让我们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那么面对破碎山河的仁人志士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望》和《泊秦淮》。

二、预习展示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关于近体诗,你又了解多少呢?大屏幕展示律诗有关内容,并简介。

补充解释课件内容:那么对应一下今天要学习的《春望》属于五言律诗,《泊秦淮》是七言绝句。

试读节奏七言和五言的各一句,对应一下各个联的名称。

三、学习《春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春望》,齐读一遍,找一下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并思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种理解:1、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亲人思家之苦,即便站在花前也无心欣赏,反而对花落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声,也无心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移情于物。

不管哪种理解,表达的情感都是相同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呢?哪个字把这种情感表现到极致呢?是什么促使作者产生了如此的情绪呢?请同学们同桌互读一遍,结合具体字词,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忧愁呢?明确:感伤皆因,“破”“深”写出了国都被攻破,本该繁华的国都中却是草木丛生,促景生情,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感时溅泪,感的是国破河山之时,溅的是怎样一种泪?思家源自于,“连”说明战争时间长,“抵”表明极言家书的难得。

恨别惊心,恨的是家书抵万金之别,惊的又是怎样的心呢?归结为一点,可以说是战争导致的国破家亡。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诗人面对此种景象,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二、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杜牧,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三、鉴赏诗歌1、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

2、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

3、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5、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6、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9、“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中班古诗《泊秦淮》教案

中班古诗《泊秦淮》教案

中班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标题:中班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泊秦淮》,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2. 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泊秦淮》的基本意思。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韵脚。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卡片或投影片。

2. 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幼儿绘画工具和纸张。

4. 幼儿音乐器材(如小铃铛、小鼓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向幼儿展示秦淮河的景色,并简单介绍秦淮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或视频中的景色,并与他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他们对秦淮河的第一印象。

核心活动:1. 呈现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卡片或投影片,读一遍古诗给幼儿听。

2. 逐句解读古诗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诗中的内容。

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引导幼儿回答一些问题,例如:“诗中的‘秦淮’是什么地方?”、“诗中的‘游人’是在做什么?”等等。

3. 播放古诗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幼儿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韵脚。

4. 引导幼儿进行情感表达,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想象。

可以使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你觉得秦淮河的水是什么颜色的?”、“你觉得古诗中的游人在做什么事情?”等等。

拓展活动:1. 给幼儿展示与古诗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幼儿欣赏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可以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绘画作品的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2. 利用幼儿音乐器材,教导幼儿按照古诗的韵律和韵脚,配合音乐节奏演奏。

3. 鼓励幼儿自由绘画,让他们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秦淮河景色。

结束活动:1.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幼儿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

2. 鼓励幼儿背诵古诗《泊秦淮》,并邀请他们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所学。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幼儿在拓展活动中的绘画作品,评价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泊秦淮》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泊秦淮》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泊秦淮》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小说家涂光裕到南京泊船时看到的秦淮河的景色,展现了秦淮河的美丽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该篇课文适合在七年级上学期进行教学,属于教材的写景篇目。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秦淮河的魅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独特结构。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景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意义。

–掌握重要词汇的意思并运用。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对具体景点的形象化理解和描绘。

–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景色与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或者实地采样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2.预习导入(10分钟)–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段美丽的景色,如山水、花草等,让学生提前感受写景的魅力和乐趣。

3.阅读与理解(20分钟)–学生开始阅读课文《泊秦淮》,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精彩描述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词汇解析与运用(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重要的词汇进行解析和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用法。

–学生通过造句、语境填空等方式运用所学词汇,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

5.逐段赏析(20分钟)–将课文分段进行解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把握每一段的主题和描写手法。

–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课堂练习(15分钟)–给学生一些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古诗泊秦淮教案大班

古诗泊秦淮教案大班

古诗泊秦淮教案大班教案标题:古诗《泊秦淮》教案(大班)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泊秦淮》,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 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卡片或PPT。

2. 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大班教室环境布置,如贴有古代建筑或自然景观的图片。

4. 幼儿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在教室环境中布置相关的图片和素材,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思考:教师问幼儿是否见过古代的建筑或自然景观,是否听说过古代的诗歌。

探究活动:3. 展示诗歌:教师展示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卡片或PPT,并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4. 听诗朗读:教师朗读古诗《泊秦淮》,引导幼儿仔细聆听,并观察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和情感。

5. 图片观察:教师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导幼儿观察其中的细节,并与诗歌内容进行对比。

实践活动:6. 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古诗《泊秦淮》的感受和理解,鼓励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

7. 朗读练习:教师逐句引导幼儿朗读古诗《泊秦淮》,注意节奏和语调,让幼儿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8. 绘画创作:教师提供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想象创作相关的画作或手工作品。

总结活动:9. 回顾诗歌: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古诗《泊秦淮》,再次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10. 分享成果:鼓励幼儿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或手工作品,并邀请他们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

拓展活动:11. 古代建筑探索:组织参观古代建筑或通过视频资料展示,让幼儿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12. 其他古诗学习:引导幼儿学习其他古代诗歌,拓宽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幼儿在诗歌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的提升。

3. 幼儿创作的绘画作品或手工作品的质量和创意。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泊秦淮》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学习诗人杜牧的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

(2)让学生在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泊秦淮》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学习杜牧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朗读《泊秦淮》这首诗,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背景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泊秦淮》,理解诗句含义。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写作手法。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师点拨1.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 老师讲解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五)背诵默写1.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背诵《泊秦淮》这首诗。

2. 学生独立完成默写,老师检查。

(六)总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诗歌,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作者:杜牧3. 背景:晚唐时期4. 意境:烟笼寒水月笼沙5. 情感:忧国忧民6. 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泊秦淮 杜牧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泊秦淮 杜牧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

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

入朝,官至中书舍人。

《全唐诗》编其诗入卷。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但无人问津。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他的《答庄充书》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是用兵法来比喻创作。

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

生平祥见《新唐书》卷一六六。

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六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公开课教案_18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六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公开课教案_18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泊秦淮》教学设计江西省定南县第二中学叶青虹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从炼字角度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语言的想象能力。

3.体会诗歌主旨,积累杜牧诗,讽劝诗。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赏析诗歌中的炼字,简约深沉。

教学难点:理解讽劝诗中体现出来的忧国强国之心。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小学背过杜牧诗有哪首?请背一下。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的景象?二、新授(一)了解作者和背景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切时世之感。

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晚唐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每况愈下,一蹶不振。

晚唐更是叛乱不断,无暇顾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加之统治者皆昏庸无能,宠信奸臣,疏远贤良,使朝庭内忧外患,正如许浑说“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解诗语,绘诗境分两步骤赏析诗歌,一是调动想象,描绘场景,二是炼字赏析。

学生讨论,闭眼想象。

1.用“(一词或一句),我仿佛来到了秦淮河边,那里”说话。

2.作者真是高手,你看“”,写出多么画面。

(三)识诗语,悟诗旨1.读《登乐游原》(唐李商隐)了解晚唐的内有外患,了解作为有识之士的爱国情怀。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晚唐,犹如诗人眼里的黄昏,让人不适,美好短暂,杜牧眼里的唐王朝,又会怎样?诗歌言志,诗人看到偌大的唐王朝,会说些什么?)2.杜牧怀古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

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

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

“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

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泊秦淮》教学设计
课题
泊秦淮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7下
学习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读懂诗意,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体会诗歌的意境,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
2.读懂诗意,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体会诗歌的意境,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难点
3.体会诗歌的意境,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三.问题探究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5).暗示晚唐国事衰颓,统治者还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诗歌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
六.拓展提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绝句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歌颂了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同时也隐讽赵构的
5.读懂诗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二.赏析诗歌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一:[泊秦淮教案]杜牧《泊秦淮》泊秦淮⑴烟⑵笼寒水月笼沙,夜泊⑶秦淮近酒家。

商女⑷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⑸。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

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以下是一份以泊秦淮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诗歌的赏析与理解。

2. 难点:对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准备课件、诗歌文本。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古诗,叫做《泊秦淮》。

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初步理解。

(学生自读)师:好啦,谁来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呀?生:感觉挺有意境的,但是有些地方不太懂。

师:哈哈,这很正常。

那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这首诗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谁来说说写了什么呀?生:写了晚上秦淮河的景色。

师:对呀,那这种景色给人什么感觉呢?生:有点朦胧。

师:非常棒!那接着下一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又说了啥呢?生:诗人晚上把船停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师:很好。

那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呢,这又表达了什么?生:好像是说那些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苦,还在唱那种亡国的歌。

师:太对啦!那诗人通过这两句想表达什么情感呢?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吧。

师:没错,诗人通过描写秦淮夜景,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担忧和不满。

大家都理解了吧?生:理解啦。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互动,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内涵。

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和培养。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 杜牧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 杜牧

《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泊秦淮》的诗歌内容,掌握生字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2. 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理解与情感体验。

2. 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及其在文中的运用。

(二)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情感与具体景象的结合。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秦淮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秦淮河畔的美景,同时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可以提出问题:“大家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呢?你们觉得诗人杜牧在秦淮河畔会有什么心情?”2. 介绍杜牧及其背景简要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可以提问:“同学们知道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吗?他为什么写这首诗呢?”3.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并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4. 讨论诗歌的初步感受在学生朗读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5. 引入诗歌主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引入诗歌的主题——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

可以提问:“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哪些情感?他是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这些情感的?”(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与感受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

首先,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这首诗,注意语速和停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yān 烟lǒng笼hán寒shuǐ水yuè月lǒng笼shā沙",这里“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两个“笼”字,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秦淮河畔的景色,给人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小杜七绝,窥忧世情怀
--- ——《泊秦淮》语文主题学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品诗作。

2、诵读诗歌,悟主题。

3、感受诗人怀才不遇、感时忧世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主题。

2、感受诗人怀才不遇、感时忧世的情怀。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看图猜诗,分别是杜牧的额《清明》、《山行》,引出作者及课题。

(二)常识回顾,说说你之前了解的杜牧,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三)学习《泊秦淮》
1、解题。

题目中“泊”、“秦淮”的意思。

2、学生自读,师范读,生齐读,体会感情基调。

3、品读《泊秦淮》结合注释和解析文字自主读诗,完
成下面任务: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②说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荒淫无度醉生梦死的官僚统治者们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愤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深切的忧虑。

五、主题拓展品读
先自主阅读杜牧《赤壁》、《江南春》、《过华清宫》其一,三首七绝诗,然后小组选择其中一首合作品读,准备展示。

要求:按照写作背景,语句理解,主题思想,知人论世的方法做好分工,有主持、依次序、有总结。

小组学习展示《赤壁》后,师总结,诗歌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也借史事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小组学习展示《江南春》勾勒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春景图,其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历史讽刺那些统治者沉迷求仙拜佛,追求长生不老,终日不理朝政,昏庸无道,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小组学习展示《过华清宫》其一,作者借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纵情享乐,揭露了他们荒淫误国的罪行。

六、小组齐读品读的诗歌,全班齐读《泊秦淮》,思考从以上四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牧?
怀才不遇空忧世,天纵奇才洞古今。

七、布置作业:
课下登录“古诗文网”,品读杜牧诗文,感受其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却又怀才不遇、风流不羁的复杂情怀。

八、教后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杜牧的额《泊秦淮》拓展阅读诗人的其他诗篇,了解诗人忧国忧时怀才不遇的情怀。

课堂流程设计合理,小组合作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以文代文,体现了主题阅读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