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咏物诗一、关于咏物诗咏物诗有悠久的历史,是抒情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心雕龙》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意思是通过咏物可以抒发情志,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特征。
《诗经》中的《硕鼠》,《楚辞》中的《橘颂》,大家耳熟能详,其中的缘物兴情、咏物明志的表现手法,至今影响深远。
唐代以后,咏物诗大量涌现。
诗人们或即物寄兴,或托物抒怀,大千世界,大如日月星辰,风云雨雾、冰雪霰露、季节时辰、山峰岩谷、江河湖海、溪瀑泉潭、塞外大漠,小到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器物杂类、蚊蚋草芥,皆成为诗人描述的对象。
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往往能由自然界里的万物,生发出无限的感慨,这便产生了咏物诗。
2005年的上海卷、2006年的湖南卷、2007年的重庆卷皆对咏物寄怀诗有所考查。
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1.描摹情态,表达喜爱。
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如韩愈的《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鲜红耀眼的石榴花灿若云霞,在清幽的园林中开花结实。
地上的青苔覆盖着落红,也没有车马践踏。
诗句写出了榴花似火的热闹景象,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又如顾况的《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道该房前石竹丛,深浅紫,深浅红.婵娟灼烁委清露,小枝小叶飘香风。
”作者写道该房前有一层层盛开着的石竹花,深紫淡红,五彩缤纷,吐蕊盛开。
花瓣上滴滴清露闪烁,青枝嫩叶间飘过阵阵清香。
诗人极写石竹花的色、香、貌,溢满了对石竹花的喜爱之情。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咏绣障(唐•胡令能)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1)本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三、四句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答:【参考答案】对精美的刺绣的赞美和喜爱.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幛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它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飞来。
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诗鉴赏课件

6
鉴赏思路
1.所咏之物: 小松
2.特点:小时比草矮小,而今高 出蓬蒿,后又高耸入云。
3.所言之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表达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 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 情;讽刺时人目光短浅、不识人才。
4.艺术手法:借物喻人,托物讽喻
7
咏物诗
• 咏物诗是借描写客观 的“物”(山川河岳、 草木虫鱼)的特点 (外在形、态、声、 色、环境;内在品格、 精神) 表达诗人理想、 志向、情怀、 爱憎 的一类诗歌。
3.所言之志(表达的情感):
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 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4.所用手法: 托物言志
3
柳
[唐]李商隐
鉴赏思路
曾逐东风拂舞筵,
1.所咏之物:柳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2.特点:春之柳:繁盛 秋之柳:稀疏衰落
已带斜阳又带蝉!
3.所言之志(表达的情感):
常见手法
• 描写方法:正面描
写(绘形绘色)、侧 面烘托
• 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对比、双关、 借代
• 表现手法:象征、
对比、衬托
• 抒情方法:托物言
志、借物抒情
常见情感
• 寄寓作者的志向操守, 理想抱负:不慕名利、 不羡富贵、坚贞不屈, 高洁脱俗等,如于谦 之《石灰吟》。
• 寄寓作者身世遭遇的 感慨。如李商隐之 《柳》。
诗人当时处于“一生襟抱未曾开”的境遇,诗人年轻时怀有 远大抱负, 17岁中进士,但之后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 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5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常
见 意
3、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鹄:理想 追求
象 蝉:高洁、悲凉
及 鱼:自由 惬意
象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征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意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注 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 民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①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诗人在战乱之际,由东北漂泊到西南。 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诗人想到国家因 为“羯胡”而战乱,自己也因此不能回归故里。 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 意之感。
物 或报效国家。
诗 ②操守:不慕名利、不羡富贵、自甘寂寞,不愿媚俗,坚贞不
常 屈,高洁脱俗,坚持个性,保持清白,不愿同流合污的气节;
见 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的 2、抒愤――感慨自身,倾吐心中不平之气。表达怀才不遇、壮
情 感
志难酬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谴责统治者或贪官污吏。忧 国忧民,感时伤世,愤世嫉俗,针砭时弊,冷嘲热讽。
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
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题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高考复习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PPT (共23张PPT)

千回不厌痴--欣赏咏物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 注 ] 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 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 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 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柳 李商隐
(1)试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 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 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 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 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 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
青灯有味似儿时
--我熟悉的咏物诗
掀起你的盖头来
--认识咏物诗
概念: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 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特点: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 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 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 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知人论世)
病 牛
李纲
此诗是诗人贬谪武昌 后所作,他官居宰相, 反对媾和,力主抗,终 被投降派所排挤,为相 仅70天。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修辞方法:拟人、比喻等 表现手法:烘托、对比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虚实结合等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诗鉴赏课件

学习目标
探究托物言志诗的题材特征、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掌握托物言志诗的解题思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何为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 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 者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 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中,即物与志的结合。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
从明朗转为黯淡。
C“C蟠.杜据甫亦借高物大抒”怀是,形用容柏衰树时的之“柏蟠,据“亦得高地大””“之蟠姿据隐”喻承了“当千时年藩根镇”, 的此 隐龙柏喻盘不家虎是 国踞所 衰之出 落势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枯叶燥,了无生机, D全D诗.此通诗过情描感写复“杂病而柏深”沉之,形既象有、对际现遇实抒的写不人满之,命也运有、对感未慨来,的咏希物望抒, 可怀谓,沉表郁达顿盛挫衰。无常的感慨。没有对未来的希望。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感抒发慨了盛思衰乡无之常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B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A“.诗病人柏善”用—比—兴抒手写法人,之此命诗运中、的感病慨柏,与咏刘物禹抒锡怀“,病情树感前深头沉万。木春” 有相刘同禹的锡寄—托—。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襟怀。
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 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 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
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C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咏物诗鉴赏 课件59张PPT

言志:
通过描绘 表达自己 的心情。 ,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 好朋友张署的。诗 人于贞元十九年十 二月被贬阳山县, 当时张署也被贬。 元和元年二人遇赦 同赴江陵待命。诗 人在旅途中写下此 诗与朋友共勉。
言志: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
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 护培育,表达自己 仕途困顿,渴望有人 援引的心情。谜语:猜一物 Nhomakorabea气球
状如西瓜 轻似鹅毛,不生翅膀, 飞得老高。
谜语:猜一物
烟花
不用播种不用栽,节日一到花儿开, 雷声一响低空炸,五光十色放光彩 。
谜语:猜一物
蒲公英
• 小小绒毛轻又轻,随风飞舞像伞兵。飞 到西来飞到东,到处安家不放松
谜语:猜一物
对联
姐妹俩,一般长,同打扮,各 梳妆,每逢喜庆来赛歌,一人 一句对面唱。
咏物诗
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
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 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
(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 品格,追求“神似” 。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想像等。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 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 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 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 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度,或寄寓美好 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精品】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附参考答案)★、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
见学案★规律探寻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1、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 .。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
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
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
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
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诗歌鉴赏复习之咏物诗复习

吕诗【着注重】描①青写女的:是传说逍中遥掌闲管适霜雪,的任女由神 风吹雨打 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 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问是:闲两适首之诗士中木的芙豪蓉迈的与形大象有度什的么形不象同,? 后者 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而今渐觉命出力蓬。蒿
自身特点: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
第7页/共28页
时人对松是怎样的看法?
两个“凌云”各有何含义?
时人不识凌云木
时人忽略 了小松。
未长成的小松 必将凌驾云端。
直待凌云始道高。
高耸入云后才称赞。
长成后的松树高高 凌驾云端的姿态。
第8页/共28页
②寄托什么志 , 寓含什么理。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 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 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 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第9页/共28页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 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第10页/共28页
意象特征
埋没于深草 有凌云之志 时人不识
第23页/共28页
答题技巧总结:
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 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 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 剖析所托之情。
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咏物诗课件

春柳生机勃勃,葱翠袅娜
②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a.志向: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 b.操守:不慕名利、不羡富贵,高洁脱俗,坚贞不屈;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
诗歌
物象
物象特点
诗人情志
表达技巧
石灰
托物言志拟人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守清白
千锤百炼、不怕粉身碎骨、保持清白
生长环境艰苦,虽有凌云之势却不受赏识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④刺世――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谴责统治者或贪官污吏,寄寓对百姓的同情。 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诗歌
物象
物象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诗人情志
表达技巧
官仓鼠 晚唐·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琴与手指的结合才能发出琴声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2、整体把握物象的特征(外表、内在、环境等),紧扣文本。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知人论世,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4、关注表达技巧。常用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手法。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小结:解读咏物诗要注意
三考题链接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特征)?作者借它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3、诗中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阅读下面词作,完成练习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高考诗词鉴赏复习: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

高考诗词鉴赏复习: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高考诗词鉴赏复习: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诗歌鉴赏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弘扬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所以成为高考的一道必考题。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师对解读和赏析咏物诗应作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下面就对这一类诗歌的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咏物诗的类型由于社会环境、身份地位、处境等原因,诗人在写作时往往不直接表达志向感情,而是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触之物以深意,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类特殊形式——咏物诗。
1、“托物言志”型。
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
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
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
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2、“借物抒情”型。
在这类咏物诗中,托物寓意,借题发挥,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
咏物诗具体可分为:表现时代和社会状况的,如诗经中的《硕鼠》;抒发愁情幽愤的,如杜牧的《早雁》;写仕途及个人节操的,如柳宗元的《江雪》,表达喜好和情趣的,如元稹的《菊花》;借物来讽喻的,如罗隐的《金钱花》。
高考复习咏物诗鉴赏12

对故居的 依恋难舍
写景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 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 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 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 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 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 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寄托的情感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四、感情类别
3、表达志向的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物的特点
一支先开,幽香素艳 希望他年应时而发, 寄托的情感 在京城独占鳌头
四、感情类别 4、写政治仕途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答: 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 “成尘”作喻 ,形成对比,再 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 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 悲壮感情。 (或诗人托物言志,以水边的杏 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 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 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 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 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 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课堂小结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常用手法诗, 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王安石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 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 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答:托物言志。林 中鸟与笼中鸟不同 境遇的对比手法表 达了对自由的热情 赞美,对束缚个性、 禁锢思想、窒息性 灵的憎恶和否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咏物诗一、关于咏物诗咏物诗有悠久的历史,是抒情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心雕龙》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意思是通过咏物可以抒发情志,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特征。
《诗经》中的《硕鼠》,《楚辞》中的《橘颂》,大家耳熟能详,其中的缘物兴情、咏物明志的表现手法,至今影响深远。
唐代以后,咏物诗大量涌现。
诗人们或即物寄兴,或托物抒怀,大千世界,大如日月星辰,风云雨雾、冰雪霰露、季节时辰、山峰岩谷、江河湖海、溪瀑泉潭、塞外大漠,小到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器物杂类、蚊蚋草芥,皆成为诗人描述的对象。
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往往能由自然界里的万物,生发出无限的感慨,这便产生了咏物诗。
2005年的上海卷、2006年的湖南卷、2007年的重庆卷皆对咏物寄怀诗有所考查。
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1.描摹情态,表达喜爱。
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如韩愈的《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鲜红耀眼的石榴花灿若云霞,在清幽的园林中开花结实。
地上的青苔覆盖着落红,也没有车马践踏。
诗句写出了榴花似火的热闹景象,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顾况的《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道该房前石竹丛,深浅紫,深浅红。
婵娟灼烁委清露,小枝小叶飘香风。
”作者写道该房前有一层层盛开着的石竹花,深紫淡红,五彩缤纷,吐蕊盛开。
花瓣上滴滴清露闪烁,青枝嫩叶间飘过阵阵清香。
诗人极写石竹花的色、香、貌,溢满了对石竹花的喜爱之情。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绣障(唐•胡令能)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1)本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三、四句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答:【参考答案】对精美的刺绣的赞美和喜爱。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幛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它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飞来。
从侧面写出了绣屏的精美和女红之工巧。
(2)第二句充满动态中,请结合诗句评析“争”、“拈”二字的艺术表达效果。
答:【参考答案】“争”写出了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
“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
第一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
“花蕊娇”,花朵含苞欲放,娇艳无比——这是描写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
“争”之用得妙,不仅写出了刺绣女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而且烘染出绣房热烈欢快的气氛。
“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
这一句虽然意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之以后绣工的精美绝伦: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竟然惹得树上的黄莺误以为是花枝,翩然从柳枝上飞向绣屏风,寻枝而栖。
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说女红的工巧,而工巧自见。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省去了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象“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女飞针走线的诗句,虽然在这首诗中不曾出现,但“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的侧面烘托,也足以让人想象得到绣女的纤手弄线的神情姿态。
不以正面敷写争巧,而以映衬取胜。
也许就是《咏绣障》的独到之处。
2.借助物象,表明志向。
与前一类不同,这一类的诗歌是借外物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
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歌咏了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
它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郑板桥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叶梦得在《临江仙》里的句子:“不与群芳争绝艳,化工自许寒梅。
”梅花不与众芳百卉争艳,独在严寒季节里傲霜斗雪,招展花枝,仿佛大自然有意让它独具神韵,大放异彩,以疏秀挺拔之美点缀萧条的寒冬。
句中把“寒梅”人格化,将其高洁品格与群芳比照,流露出诗人的赞誉之情,同时也暗示诗人自己的志向。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咏梅(宋•陈亮)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1)诗家认为《卜算子•咏梅》虽言咏梅,实为言志之作。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答:【参考答案】同意。
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根植于荒凉的驿外断桥边,盛开也无人观赏。
加上黄昏时的风风雨雨,处境冷落凄凉,恰似作者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品格,一任百花嫉妒,却无意同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零落成泥成尘,也清香依旧,正是作者高洁品格的写照。
(2)简析两首咏物诗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答:【参考答案】前者感情基调深沉,抒写梅的高洁但深感失意、无奈。
后者基调高亢,不仅抒写了梅的高洁,还写出了梅花的顽强和不怕打击。
【赏析】古来的咏物诗词有两种:一种本意就在于刻画歌咏的对象;一种是借歌咏的对象作为比拟和象征,寄托另外的寓意和感情。
这首咏梅词属于后一种。
作者采取拟人化的手法,用梅花比喻自己,借以表现他的信念和品格。
词的上片写梅花的处境。
作者所歌咏的梅,不是游人云集的园林中的梅,也不是文人雅士庭院中的梅,她是生长在穷乡僻壤的一株无人理睬的野梅。
“驿外断桥边”,这就是她生长的地方。
“驿”是驿站。
驿站本来就已经远离繁华的城市,而这株梅树还不属于这个驿站,她生长在驿站之外的一个断桥旁边。
桥断而没有修,可见那里的荒凉偏僻了。
自然,她只能“寂寞开无主”。
她孤单一株,自开自落,没有人观赏,也没有人养护。
这里使用了“寂寞”这个形容人的感觉的词语,就是把梅当作人来描写的。
“无主”是没有人过问的意思。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著[zhuó]”,加上的意思。
黄昏的降临和自己的无依无靠,已经使她陷于愁苦之中。
然而,她的苦况并不是到此为止,她又遭到了风吹雨打的摧残。
花而知愁,自然也是拟人。
“已是”和“更著”两个词,透露了作者对于这株梅花悲惨遭遇的深厚同情。
环境是这样险恶,遭遇是这样不幸,那么,这株令人同情的梅花,究竟怎样?她又是如何对待这一切的呢?词的下片作出了回答。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无意”,是不打算、无心的意思。
“苦”,这里是说千方百计、煞费苦心。
“争春”,是在春光中争妍斗艳。
看来,有些花是在那里费尽心机地卖弄姿色,希图在装点大地的春色中争一席之短长。
而这株梅花却全然没有这样的心计和打算。
她无意去争春,对于来自百花的庸俗猜忌,也不屑一顾而听之任之。
这两句词,从对比中突出了这株梅花纯洁自爱、不同流俗的高贵品质。
作者虽然完全没有从梅花的外貌来刻画,读者还是可以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她的无比美丽。
如若不然,又何以谈得上“争春”和遭妒呢?在作者的笔下,这株梅花的可贵,不仅表现在她盛开于枝头的时候,同样,也表现在她雕落于地面以后。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零落”,是说梅花雕谢坠落。
“碾[niǎn]”,滚轧。
这株梅花就是雕落在地,被轧成了泥粉,她美丽的形体再也不存在了,但她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仍将久久不散,就象她过去盛开时那样。
这饱受摧残、孤芳自赏、化粉犹香的梅花,实际上是陆游的自我写照。
他出于爱国热忱,坚决主张武装抗金、收复河山,却一再受到南宋统治集团中的主和派的排斥打击。
但他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直到八十五岁高龄临死之前,还写了《示儿》诗,要他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结合陆游的身世再读这首词,就会感到更加亲切。
那冷落、昏暗、风雨交加的环境,不就是陆游处身其中的政治环境吗?那无意争春、听任群花忌妒的风度,不正体现了陆游爱国无私、光明磊落、不屑于与投降误国的昏庸官僚们为伍的精神吗?那化粉犹香的品格,不正是陆游坚贞不屈、至死不移的崇高的爱国信念的写照吗?当然,他有些孤芳自赏。
对于几百年前的地主阶级诗人来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寄托的咏物词的成功,取决于写物的传神、比拟的贴切和寓意的深远。
陆游这首《咏梅》,在这几方面是当之无愧的。
【赏析】3.借助物象,抒发情怀。
在这一类诗歌中,物象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作者自己的情怀通过诗中的意象流露出来。
所以歌咏也好,描摹也罢,最终抒发的还是作者自己的情怀。
比如白居易的《京兆府新栽莲,时为周至尉趋府作》:“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泥污,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作者认为荷花扎根生长在不合适的环境中,还不如被抛弃。
借栽荷抒发自己的人生志向,与其低三下四地仰人鼻息,还不如自由自在我行我素,表现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刚强性格。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陆龟蒙①)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注】①陆龟蒙,唐末诗人,因动乱隐居在江南水乡。
(1)三、四句是全诗的重心,诗人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答:【参考答案】天还没有放亮,池塘周围一片宁静,西天的晓月朦胧地照在池塘上面,欲落未落的白莲静静伫立,清风徐来,花香四溢,好像瑶池中的绰约仙子。
“无情有恨”和“欲堕”分别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莲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白莲的爱怜。
(2)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参考答案】作者借白莲在池塘中寂寞地自开自落的命运,含蓄委婉地表现了唐末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孤芳自赏,只能退隐山林的复杂心理。
【赏析】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
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
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
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
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
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
“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