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花五叶春意浓——《人天眼目》诗偈选析(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一花五叶春意浓——《人天眼目》诗偈选析(3)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五、一花五叶春意浓——《人天眼目》诗偈选析(3)
3 曹洞宗纲宗偈颂选析
洞山良价禅师五位君臣颂
正中偏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
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时嫌。
品析:曹洞宗的纲宗——传家之法,有偏正、明暗、回互、宾主、君臣等种种方略。这里的“五位君臣”,也叫“偏正五位”,就是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接引、验证学人,或为自养自证的规范。什么是君臣偏正呢?用曹山本寂禅师的话来说:“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偏中正者,舍事入理。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兼带者,冥应众
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玄虚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
曹洞五位之说,极是周密,对后世禅法影响极大,但一般人也莫测高深。如曹山禅师这样的解释,又有多少人能理会呢?洞山“五位君臣颂”第一颂是“正中偏”,依曹山所说是“君视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颂偈到底说了些什么?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禅宗,特别是曹洞宗多用隐语、寓语,如道家丹道用语一样,使人迷不得解。但这正是禅宗的风格,若出语能解,就不是禅宗了。这是一种修行火候中的境界,如君视臣,明君在上,俯察群情。参禅已久,渐有火候,故“明君”、“正位”,如三更之月初上,照临万物。
“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时嫌。”“明君”、“正位”,如月初上,故有初次相逢之感,既兴奋,又陌生。许多参禅者到这一步时,都会有“这就是我么?”“这就是本来面目么?”的疑惑。“大我”刚从“小我”中脱出,“小我”的阴影还较浓地覆在这个“大我”之上,故有“隐隐犹怀旧时嫌”的感
受。明月初上,还未中天,光明尚弱,故尚须继续努力,下一步是“偏中正”。
偏中正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
分明觌面别无真,休向迷头犹认影。
品析:以曹山禅师所说,“偏中正”是臣向君,臣子尽忠效国,不敢有半点私心,又所谓是“舍事入理”,如葵花之向太阳。洞山禅师这里说:“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又是隐语、寓语。失晓,睡过头了,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日出就比月出光明多了。古镜是指人们的心。二祖对达摩大师说:“欲求自心,了不可得。”就是得心、得镜。修行到如此火候,已更上层楼。
“分明觌面别无真,休向迷头犹认影。”“觌面”即见面,当面之义。用不着镜子了,用什么来观照呢?没有“心”了,用什么来思考呢?用不着费心,没有镜子,自己的形象却更真实地存在于自己之中。自己的真心、真性已经确定,用不着用心、用镜子来证明或确认它的存在。因为心——镜子所反映出来的只是影子——“迷头”而已,并非绝对真实的那个“我”,那个禅心啊!一般人信不过自己,总想为自己的存在去寻找依据,这就是没有见道的表现。
正中来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
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辩舌才。
品析:“正中来”是君臣五位居中的枢纽地带,下面是“正中偏”和“偏中正”,居于修行者,偏重于内,是自己的功用,所以是“自受用”。上面是“兼中至”和“兼中到”,是功夫纯熟,内外一体,而偏重于菩萨行,引导他人入道的功用,所以是“他受用”。没有“正中来”,前面的功夫上不来,后面的功夫更无从谈起。所以,只有到了“正中来”,才是彻底的见道。曹洞宗功夫之细密,由此可见一斑。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什么是偏正,偏者,边也,正者,中也。因偏故有正,有边故有中。“正中来”,所出俱正、俱中,所到也是当正、当中。可以说无处不中正,无处不合道了。曹洞宗在功行中强调要行“鸟道玄路”、“空里步”。这就是没有痕迹、无路之路。所以叫“无中有路”。牛羊之路,车马之路在地上,自然会扬起尘埃,使人有迹可寻,但“乌道”是“空里步”,飞行中哪里有轨迹可寻,更无“尘埃”扬起。在这里,无论心行、事行,都无影无踪。
“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辩舌才。”在封建王朝时,皇
上的名字是不能说的,叫“当今讳”,直呼皇上之名是“大不敬”,是要砍头的。所以在当时,没有任何人敢直呼皇上的名字,当然许多人并不知道,知道的也不会说,大家共同遵守着这一准则。对禅宗而言,对于道、对于禅,同样是不能直接说破的,因为一经说破,就不是道,不是禅了。这里是“鸟道”,是“玄路”,是没有影迹可把握规范之处,你又怎么去说呢?所以有的禅师说:“宁口截舌,不犯国讳。”既然不可说,不能说,饶你有苏秦张仪的辩才,也无用武之地。如前面慈明楚圆禅师所说:“饶君解佩苏秦印,也须归款候皇恩。”这里的功夫,火候,的确不是人们、哪怕是禅师们敢说,或说得清楚的,更何况一般人。要知道,在这里是“开口即错”,“动念即乖”的啊!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正中来”,无处不合于大道。
兼中至
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
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品析:在曹洞的“五位君臣”中,“兼中至”与“兼中到”一样,同居“他受用三昧”的高层,属菩萨应化度人的境界了。“兼”就是“兼带”,用曹山禅师的话来说:“君臣道合,是兼带语。”这里,君臣、偏正是融为一体的,内外、明暗、人我,都“回互”无间。大道纯熟,正好应化度人了。
“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兼带中和的境界,功夫来临了,自有一番“冲天”的志向和气概。“两刃”是什么呢?烦恼菩提,凡人圣人,生死涅桨,内道外道,一切相对立的都在其中。功夫未到之时,当然不敢“交锋”,怕伤人或自伤。这里火候已到,一切法无不是佛法,又何须回避呢?
“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法华经》说:
“三界不安,譬如火宅”,红尘之世,更是烈火熊熊,一切都被无常之火焚尽。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众生是成佛的种子。恰恰是红尘的烈火,方可孕育里佛莲。“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是一般人都认可的莲花的品德。但修行、度化众生,更如火里栽莲一样,不然,怎能称之为“好手”呢?有这样的信心、愿力和手段,当然是“宛然自有冲天志”了。石头大师说:“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历代祖师,谁没有这样的气概呢!
兼中到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
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品析:若细分析“他受用”之时,“兼中至”是因,“兼中到”是果。“至”为动象,“到”为静象。“到”者,到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