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作物病害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主要病害”教案

作物主要病害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作物主要病害是植物保护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授为害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薯类等作物病害的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条件和防治措施等系统专门知识与应用技能。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防治农作物病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了解主要农作物病害发生、危害与分布,掌握主要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防治原理、方法,研究进展及动向;具备识别主要病害的基本知识,掌握诊断病害的常规技能和技术,具有独立分析、解决农作物病害问题的能力。

时间安排:

作物主要病害为选讲单元,建议课堂系统讲授10学时左右。

第一次课(2学时)

本次课讲授:稻瘟病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所讲授植物病害发生危害概况,重点掌握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和综合治理策略及具体内容。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熟悉植物病害诊断程序和综合防治相关技术手段,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计:

引入稻瘟病识别要点-分析发病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目标检测——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一)水稻主要病害

概述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年产量将近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水稻病害的危害一直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如不进行有效地防治,年均损失产量300亿公斤,即使在现行防治条件下,年均损失可能达200亿公斤。因此,研究和防治水稻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近百种,我国正式记载的达70余种,有经济重要性的有20余种,其中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害严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病害”。在四川省,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粒黑粉病、烂秧等。

(一) 稻瘟病

稻瘟病俗名烂颈瘟、火风。此病在四川各稻区都有发生,是当前水稻的主要病害。尤其是盆周山地常年发生严重,病害流行年份,发病稻区一般减产1-2成,严重时可达4-5成,甚至颗粒无收。

1.症状根据危害部位和生育期,可分为苗稻瘟、叶稻瘟、叶节瘟、节稻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1)苗稻瘟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在靠近土面的基部变成灰黑色,上部变成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在病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

(2)叶稻瘟三叶期后的秧苗和成株期的叶片均可发生,开始时,叶片上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然后扩大,随水稻抗病性及气候条件不同而形成几种类型的病斑,常见为慢性型和急性型。

①慢性型为常见的典型病斑,呈梭形,外层为黄色晕圈叫中毒部,内层为褐色叫坏死部,中央灰白色为崩坏部,病斑两端有向纵脉伸展的褐色线条(坏死线)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可产生灰绿色霉层。

②急性型多为椭圆形,鸟眼状,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多发生在氮肥施用过多或感病品种的稻株上,病斑发生很快,危害最大,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当天气干旱,植株抗病力增强时,可转变为慢性型。

③褐点型病斑成褐色小点,局限于叶脉之间,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上无霉状物,常发生于抗病品种或植株下部的老叶上。

④白点型病斑多数近圆形,呈白色,病部不产生孢子,若温湿度适宜时,可转变成急性病斑。

(3)节稻瘟多发生于穗颈以下1、2节上,初期为针头大小的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节干缩凹陷,茎节易折断,潮湿时病部可见到灰绿色霉层。

(4)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部初见褐色,最后呈黑褐色,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与螟害极相似。病害严重时,易从感病穗节处折断倒吊,故叫吊颈瘟。发病轻的成秕谷,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

(5)谷粒瘟发生于谷粒或护颖上,病斑一般为褐色或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中央为灰白色,严重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护颖最易感病,其发病情况基本代替谷粒发病情况。

诊断要点:病斑呈梭形或纺锤形,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称为崩溃部,边缘褐色称为坏死部,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毒部,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三部一线”是稻瘟病的典型病斑的识别要点。

注意与水稻胡麻斑病的区别。

2.病原稻瘟病菌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多自气孔伸出,长有5-6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洋梨形,基部钝圆,顶端狭窄,无色透明,多数有2个分隔。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在96%以上,并有水滴存在时孢子萌发良好,因此稻瘟病菌属一种“温暖潮湿型”病菌。病菌对低温

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光、暗交替的条件。直射阳光可抑制孢子萌发和芽管的伸长。

稻瘟菌具生理分化现象,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据研究,四川稻区有7群18个小种,7群分别命名为A、B、C、D、E、F和G,在每群中又包含几个生理小种,都是用阿拉伯数字编号表示。如中A25、中B13、中B25等。

稻瘟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水稻,近年证实马唐瘟菌可侵染水稻,主要引起穗稻瘟,铺地黍的叶瘟菌可侵害水稻中的一些品种。

3.侵染循环

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节和穗颈)和种子上越冬。在干燥情况下,分生孢子可以存活半年至1年,病组织里的菌丝体可存活1年以上。但在潮湿情况下经过2-3个月便死亡。种子上的病菌容易引起苗稻瘟,病稻草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春季气温均温回升到15℃左右,四川约在4月上旬前后,若又遇降雨,空气湿度大,露天堆放的病草就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稻田。水稻叶片受初侵染发病后,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较大的风力更有助于扩大传播范围。水稻成熟收割,病菌在病组织内外越冬。如下图:

稻瘟病侵染循环图

4发病条件

(1)品种和生育期水稻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很大,目前培育的抗病品种大都是垂直抗性,这类品种抗病性容易发生变异,同一品种的抗病性还常有地区性和年度间的差异。这是因为稻瘟病菌存在着不同致病力生理小种。四川稻区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大面积种植杂交稻汕优2号,八十年代初就变成了感病品种,1986年全省开始推广抗性较好的汕优63、D优63等替换品种,但近年来这两个品种又已逐渐丧失抗病性。导致汕优二号、汕优63、D优63等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是长期的、大面积种植单一的品种,其抗性基因单一,为病菌新小种产生适应性变异和强毒力小种的增殖、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汕优二号大量种植,导致生理小种ZB群替代原来的ZG群成为优势小种,使其该品种严重丧失抗性。汕优63、D优63等品种大面积种植;ZA、ZC群逐渐上升,又使这两个品种丧失抗病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