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第七单元 第4课时 有几瓶牛奶(1) 北师大版(含答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7.3有几瓶牛奶 北师大版(2014秋)(含答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7.3有几瓶牛奶一、单选题1. 9+2=()A. 11B. 15C. 17D. 62. 9+8=()A. 5B. 9C. 11D. 173. 9+9=()A. 12B. 15C. 0D. 184.下面的算式正确的是()。
A. 9+3=12B. 9-3=6C. 6+3=9D. 6-3=3二、判断题5.9+3=12,所以12-9=3 ()6.判断,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9+8=187.6+9=9+6。
三、应用题8.盖住的与外面的一共有几个?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四、填空题9.开心算一算.(1)8+6=________ 16-3=________(2)17-6=________ 13+6=________(3)9+5=________ 14-10=________(4)17-4=________ 18-1=________10.在方框里填数________;________ 。
11.比一比.________、________12.在横线上填上>、<或=7________8 9________11 6________4+3 1________15-1010________9 20________12 13________16-3 4________8-49+6________15 8+6________13 16________8+10 12________6+6 13.动脑筋。
□+○=16□–△=3 △+4=10□=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五、解答题14.原来有多少只小鸟?15.停车场开走了8辆小汽车,现在还有9辆,停车场原来有多少辆小汽车?六、综合题16.看图写算式。
(1)(2)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2.【答案】D【解析】3.【答案】D【解析】4.【答案】A【解析】【解答】9+3=12【分析】根据图意,原来有9个电话,又买来3个,一共有9+3=12个。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有几瓶牛奶 课时练(含答案)
课时练7.3有几瓶牛奶一、单选题1. 9+4=()A. 11B. 13C. 14D. 52.列式计算,正确的是()A. 9-2=7(只)B. 9+2=11(只)C. 11-9=2(只)D. 11-2=9(只)3.下面的算式正确的是()。
A. 2+7=9B. 3-2=1C. 9+7=16D. 5-2=34.妈妈钱包里的钱花出去的和剩下的同样多,花出去的是9元,妈妈原来有()A. 9元钱B. 10元钱C. 17元钱D. 18元钱5.弟弟剪了5个,姐姐剪了9个,他们一共剪了________个.()A. 14B. 4C. 13D. 15二、填空题6.口算48+5=________65+6=________8+24=________65-25=________7.43比27大________8.在横线上填上“>”、“<”或“=”。
(1)9+5________15(2)6+6________69.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4+9=________+610.完成下面的表格加数 6 9 6 7 6 5 6 6 8 6 10 6加数 4 6 8 6 6 6 7 9 6 5 6 2和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从左到右依次填写)11.4+3=________5+8=________7+5=________8+7=________8+9=________12.计算.87-35=________ 43+37=________13.填上“>”、“<”或“=”。
8 + 4________12 7 + 9________16 7 + 6________145 +7________116 + 5________12 3 + 8________11三、解答题14.一共有多少个桃子?□+□=□(个)四、综合题15.小小商店。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文档资料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3.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4.小蝴蝶真美丽!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二)7.3有几瓶牛奶一课一练北师大版
有几瓶牛奶一、单选题1.不能在钟面上表示的时刻是()。
A. 7时吃饭B. 午睡1时30分 C. 0时 D. 16时30分放学2.9时整,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成( )。
A. 直角 B. 锐角 C. 平角3.4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
A. 锐角B. 直角C. 钝角 D. 平角4.从2∶00到3∶00,时针旋转了()。
A. 30°B. 60°C. 90°二、判断题5.时针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9,是6:45.6.时针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9,是6:45.7.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秒针走60圈。
( )8.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三、填空题9.认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三点钟时,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是________°;________点钟时,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是平角。
11.9时整,分针和时针形成的角是________角。
12.分针从12走到4,经过了________分;时针从12走到1,分针走________小格。
四、解答题13.钟面上指的是几时。
14.想一想,当钟面时间是3点整,6点整时,分针与时针所成的角分别是哪种角?五、综合题15.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
(1)________时________分 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时________分 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时________分 ________:________六、应用题16.小鹿如果中午12时沿原路返回,它可能在什么时间到家?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解答】解:7时、0时、16时30分都表示时刻,午睡1时30分表示经过的时间,不表示时刻。
故答案为:B【分析】注意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时刻都能在钟面上表示,经过时间不能在钟面上表示。
2.【答案】 A【解析】【解答】九点整钟面上的时针指向9,分针指向12,呈90度角。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7有几瓶牛奶
一、先圈出10个,再计算。(答案不唯一)
9+5= 9+6= 4+9=
二、想一想,填一填。
三、算一算。
9+1+7=9+1+5=9+1+2=9+1+8=
9+8=9+6=9+3=9+9=
四、看图列式计算。
一共有多少只 ?
+ =
一共有多少朵 ?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 =
第3课时
一、141513
二、略
三、1715121817151218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四、9+6=158+9=17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7有几瓶牛奶
一、先圈出10个,再计算。(答案不唯一)
9+5= 9+6= 4+9=
二、想一想,填一填。
三、算一算。
9+1+7=9+1+5=9+1+2=9+1+8=
9+8=9+6=9+3=9+9=四Biblioteka 看图列式计算。一共有多少只 ?
一共有多少朵 ?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 =
第3课时
一、141513
二、略
三、1715121817151218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四、9+6=158+9=17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7有几瓶牛奶
第3课时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材P79)
一、先圈出10个,再计算。(答案不唯一)
9+5=。
三、算一算。
9+1+7=9+1+5=9+1+2=9+1+8=
9+8=9+6=9+3=9+9=
四、看图列式计算。
一共有多少只 ?
一共有多少朵 ?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 =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7.3有几瓶牛奶 北师大版(2014秋)(含答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7.3有几瓶牛奶一、单选题1. 9+2=()A. 11B. 15C. 17D. 62. 9+6=()A. 1B. 9C. 14D. 153.一个加数是9,另一个加数是6,和是()。
A. 12B. 13C. 14D. 154.学校有9个,又买来5个,一共有________个.()A. 4B. 13C. 14D. 30二、判断题5.6+9=9+6。
6.判断,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9+8=18三、填空题7.口算1+9=________8.比一比.________、________9.口算4+9=________10.算一算,找规律.9和几相加进位加法,和个位上的数比较小数少________.四、应用题11.打靶比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看下面的图,写算式计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五、计算题13.(从上到下依次填写)六、解答题14.原来有多少只小鸟?15.看图填空。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2.【答案】D【解析】3.【答案】D【解析】【解答】一个加数是9,另一个加数是6,和是15。
【分析】根据已知,一个加数是9,另一个加数是6,和是9+6,根据凑十法,9和1凑成10,而6能分成1和5,所以9和6分成的1凑成10,10加5是15。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整数的认识。
4.【答案】C【解析】【解答】二、判断题5.【答案】正确【解析】【解答】解:6+9=9+6。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6.【答案】错误【解析】【解答】正确解答:9+8=17这个算式的得数不正确,计算9加几时,要从另一个数里拿出1和9凑成10,所以得数的个位数应比另一个加数少1,即比8少1,得数的个位数是7,十位是1.【分析】9加几得数的个位数比另一个加数少1,而十位上的数都是1.三、填空题7.【答案】10【解析】8.【答案】9;9【解析】9.【答案】13【解析】10.【答案】12;15;11;13;16;17;15;19;18;1【解析】四、应用题11.【答案】8;9;17【解析】【分析】答案:8,9,17 或9,8,1712.【答案】9;+;3;12【解析】【分析】答案:9,+,3,12 或3,+,9,12或9+3=12五、计算题13.【答案】12,14,16,18【解析】六、解答题14.【答案】9+3=12(只)答:原来有12只小鸟.【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用房子里剩下的小鸟只数+飞走的小鸟只数=原来的小鸟只数,据此列式解答.15.【答案】【解析】【分析】计算时可以采用凑十法,把较小的加数拆分为两个1,凑成10后用它加上另一个数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时有几瓶牛奶(1)
1.一yī 共ɡònɡ 有yǒu 多duō 少shǎo 个ɡè?
2.圈quān一yī圈quān,算suàn一yī算suàn。
9+3=□
5+9=□
9+2=□
3.一共有多少个?
4.小xiǎo猴hóu爬pá树shù,算suàn一yī算suàn。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5.小xiǎo 丁dīnɡ 第dì三sān 天tiān 从cónɡ 第dì几jǐ 页yè看kàn 起qǐ?
第4课时有几瓶牛奶(1)
1.略
2.121411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3.9+7=16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4.略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
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5.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