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选读20--邲之战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全文翻译与鉴赏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全文翻译与鉴赏左传·晋楚城濮之战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①,终朝而毕,不戮一人。
子玉复治兵于,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
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贾尚幼,后至,不贺。
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
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
’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
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苟入而贺,何后之有?”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
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于是乎蒐于被庐③,作三军。
谋元帅。
赵衰曰④:“郤觳可⑤。
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
《诗》《书》,义之府也。
礼乐,德之则也。
德义,利之本也。
《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⑥。
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
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
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
荀林父御戎,魏犨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
”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
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
”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
民听不惑而后用之。
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
还,自南河济。
侵曹伐卫。
正月戊申,取五鹿。
二月,晋郤毅卒。
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
晋侯、齐侯盟于敛盂。
卫侯请盟,晋人弗许。
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
卫侯出居于襄牛。
公子买戍卫⑦,楚人救卫,不克。
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
谓楚人曰:“不卒戍也。
”晋侯围曹,门焉⑧,多死,曹人尸诸城上。
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
”师迁焉。
【晋楚争霸】邲之战的最终结果如何?晋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晋楚争霸】邲之战的最终结果如何?晋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战役,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前627年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盟,共同抗晋。
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
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率楚军再次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
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
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因为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
如《吕氏春秋·至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
战争结果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楚胜晋败,郑国自然屈从了楚国。
楚庄王为控制整个中原,又进击宋国。
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秋九月,楚庄王出师伐宋,经九个月围困,宋国陷入困境,达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爨”的程度。
而晋不能救,遂于次年三月力尽降楚。
宋降楚后,鲁也转而依附楚国。
楚又与齐通好。
一时中原形势完全落入楚国的掌握之中,楚庄王如愿以偿地取得了中原霸权。
战争分析邲之战的胜负归属与城濮之战不同,但胜负的原因,两场战争却有着某种类似处,即胜败不是由于双方军力强弱的悬殊,而是在于双方战争指导者主观指挥上的正误。
晋军的失败,主要在于将帅不和,指挥不统一,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
晋为救郑而来,但直到晋、楚两军隔河相望时,晋军统帅还在争论打不打的问题。
荀林父提出待楚军退后,再行攻郑,实不失为制郑上策。
但此策既不能实行,而全军已渡过黄河。
渡河后,中军帅荀林父还举棋不定,明知魏锜、赵旃去楚营挑战,也不做战争准备;楚军攻击,又张惶失计,不思退敌良策,反而了「先济者有赏」(“先撤过河的有赏!”)的将令,终于导致中下两军溃败。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左传·晋楚城濮之战》译文:僖公二十七年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围困宋国。
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
先轸(zhen,音诊)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都在这里了。
”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在卫国娶妻,假如攻打曹、魏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
”二十八年春季,晋文公准备攻打曹国,向卫借路。
卫国不答应。
回来,从南河渡过黄河,进攻曹国,攻打卫国。
正月初九日,占取了五鹿。
晋文公和齐昭公在敛盂结盟。
卫成公请求参加盟约,晋国人不答应。
卫成公想结好楚国,国内的人民不愿意。
因而赶走了他们的国君,来讨好晋国。
卫成公离开国都住在襄牛。
公子买在卫国驻守,楚国人救援卫国,未能得胜。
鲁僖公害怕晋国,杀了公子买来讨好晋国。
骗楚国人说:“他驻守没有到期就想走,所以杀了他。
”晋文公发兵包围曹国,攻城,战死的人很多。
曹军把晋军的尸体陈列在城上,晋文公很担心。
听了士兵们的主意,声称“在曹国人的墓地宿营”。
军队转移。
曹国人很害怕,把他们得到的晋军尸体装进棺材运出来。
晋军由于曹军恐惧而攻城。
三月初八日,进入曹国,责备曹国不任用僖负羁,做官坐车的反倒有三百人,并且说当年观看自己洗澡,现在罪有应得。
下令不许进入僖负羁的家里,同时赦免他的族人,这是为了报答恩惠。
魏犨、颠颉发怒说:“不为有功劳苦劳的人着想,还报答个什么恩惠?”放火烧了僖负羁的家。
魏犨胸部受伤,晋文公想杀死他,但又爱惜他的才能,叫人去慰问,同时观察病情。
如果伤势很重,就准备杀了他。
魏犨捆紧胸膛出见使者,说:“由于国君的威灵,难道我敢图安逸吗!”说着就向上跳了很多次,又向前跳了很多次。
晋文公于是就饶恕了他,而杀死颠颉通报全军,立舟之侨作为车右。
《史记秦始皇本纪》译文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中报告情况非常危急。
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不去救他便断绝了交往,请楚国解围,他们又不答应。
我们想作战,齐国和秦国又不同意。
先秦散文《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先秦散文《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原文及鉴赏【导语】:十二年春①,楚子围郑②。
邲城一战,使三年不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
邲城一战,使三年不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文章配图楚庄王楚庄王(?一前591)春秋时五霸之一。
楚国君。
穆王之子。
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
名旅(一作吕、侣)。
楚国在城濮之战败给晋国以后,楚成王就被儿子商臣害死了。
商臣就是楚穆王。
楚穆王死后,他的儿子旅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利用陈国内乱的机会,派兵征服了陈国。
第二年,他又亲率大军去攻打郑国。
陈国和郑国都是晋国的保护国,楚国攻打它们,就是挑衅晋国的霸主地位。
文章配图郑国已经投降了晋国当然不甘示弱,这一年的夏天,晋景公派遗大军,去援救郑国,谁知大队人马来到黄河边上的时候,郑国已经投降了。
晋国的大将荀林父,本就不愿打仗,听到这个消息,立刻下令退兵。
副将先毅却不同意,他亲自带领一队人马,渡过黄河去追击楚军。
楚庄王得知晋军已渡过黄河,便召集将领商议对策,以令尹斗越椒为首的老臣,主张和晋军讲和,而一些年轻的将士都主战。
楚庄王拿不定主意,这时,一个叫伍参的臣子分析说,晋军主将荀林父没有威信,副将先毅和他不是一条心,可见晋军上下不同心,非败不可。
您是国君,却向晋国的臣子求和,也有伤楚国的尊严。
伍参的分析,入情入理。
楚庄王下了决心,他命楚军摆开阵势,将战车一律朝向北方,准备出击迎敌。
楚庄王接受了这个建议楚国大臣孙叔敖见晋军有600辆兵车,实力雄厚,向楚庄王献计说,不如派人先去讲和,如果晋国不愿讲和,再打不迟,那时,理就占在我国这边了。
楚庄王接受了这个建议,派蔡鸠居出使晋军。
谁知,他一去,就被先毅骂得狗血淋头。
蔡鸠居受辱后,跑回军营。
楚庄王大怒,下令发动总攻,并亲自敲响战鼓。
想求和的荀林父只好命晋军迎敌,两国的军队就在邲城郊外展开大战,由于上下不同心,晋军士气不振,指挥不灵,抵抗无力;而楚军一鼓作气,往来冲杀,没花多大工夫,就把晋军打得溃不成军。
荀林父和先毅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走。
楚庄王率领楚军开进邲城,有将领劝他乘胜迫击,楚庄王却下令收兵,不再追击。
晋楚“邲之战”《左传》描写最传神
晋楚“邲之战”《左传》描写最传神古代战争场面(资料图片)国学教育描述一场战争,可以用宏大的叙事诗一般的笔调,然而,一旦到了这个层面,就不免会重复,因为所有的大战都会有相同乃至雷同的一面,一下笔就是千军万马、铁马冰河、势如破竹……固然浩大,却不免缺乏个性。
想要表现每一场战役的个性特点,非得抓住细节不可,这样才能显示出差异性,从而让人能记住。
《左传》在这方面有很成功的范例,甚至后人一直不能超越。
姑且举例发生在公元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
这场战争的发生似乎有点乌龙。
在诸侯国中处于夹心饼干位置的郑国,遭到急于称霸的楚国的进攻,晋国看到小兄弟郑国挨揍了,马上派兵救援,结果一场针对郑国的战争,变成了晋、楚两个大国的对垒。
打还是不打呢?双方都蛮纠结的。
楚庄王一心想称霸,还是想通过打败晋国立威,但大臣们意见不统一。
大臣伍参就说要打,而著名的贤臣孙叔敖却说:打什么打,我们楚国连年征战,够累的了,如果这次打不赢晋国,恐怕到时吃了你伍参的肉都不够挽回损失,“参之肉其足食乎”?伍参则幽默地回答:到时候如果战败,我的肉早被敌人吃了,还轮不到你们来吃。
这是第一个有趣的细节,楚国大臣针锋相对但又不失幽默的面貌跃然纸上。
晋国方面主张不战的占绝大多数,但是郑国这时候使坏,派使者去晋国军营怂恿他们向楚国挑战,因为郑国想通过两个大国决战,使其中一方被打残,然后他们郑国可以死心塌地臣服战胜的一方,免得两头不是人。
楚国当时也用了障眼法,故意将自己的军队整得很弱的样子。
晋国一见,以为好欺负,于是就开战,仗就这么打起来了。
当时的楚国正处于军事的上升期,见谁灭谁,所以双方兵力一接触,晋国的军队就溃不成军,撒腿就跑,甚至指挥官还鼓励士兵逃跑,例如将军桓子居然下令:士兵们谁先渡河逃跑的谁就有赏金。
这是一条让晋军战斗力彻底瓦解的命令,士兵们一听,纷纷抢着上船,先上船的士兵用刀砍后上船的士兵手指,导致大量的断指堆满船只,《左传》是这么描述的:“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一个“掬”字将血淋淋的军队溃散场面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字里行间似乎可以嗅到当时的血腥味,似乎可以听到被砍断手指的士兵的哀嚎,这比“兵败如山倒”,“纷纷溃散”之类的描述细致多了。
《左传-肴之战》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左传-殽之战》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殽之战《左传》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左传选读20--邲之战
20 邲之战⑴(宣十二·二)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⑵。
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⑶,以致晋师⑷,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⑸摩垒⑹而还。
”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⑺,代御执辔,御下两马⑻,掉鞅⑼而还。
”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⑽,执俘而还。
”皆行其所闻而复。
晋人逐之,左右角之⑾。
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
麋兴⑿于前,射麋丽龟⒀。
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⒁,敢膳诸从者。
”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
”既免⒂。
⑴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包围郑国,郑襄公肉袒牵羊出降后,晋军来援,两军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相峙,最终楚军大胜晋军。
⑵盟有日矣,已约定盟期。
⑶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依古代车战之法,许伯居中驾车,乐伯以弓矢在左,摄叔以弋盾在右。
⑷以致晋师,古代战前,先使勇士犯敌,即所谓“单车挑战”。
⑸靡旌,战车疾驰,战旗受风倾斜。
⑹摩垒,迫近敌人营垒。
摩,迫近;垒,营垒。
⑺左射以菆(zōu),车左用利箭射敌。
左,车左;射,射击;以,用;菆,利箭。
⑻两马,使驾车之马排列整齐。
⑼掉鞅:掉,整理;鞅,马颈革。
⑽折馘,杀死敌人割取左耳。
⑾左右角之,晋人分三路追赶,中路鲍癸,另张两角从左右来攻。
⑿兴,突然出现。
⒀丽龟:丽,射中;龟,背部。
古人田猎,以箭着于猎物背部达于腋下为善射。
⒁献禽之未至,据《周礼》,麋是夏季时物,其时当初夏,故摄叔云“非时”、“未至”。
⒂既免:既,尽,全部;免,免于被俘。
楚庄王又派使者向晋国求和,晋国人答应了,已约定了结盟的日期。
楚国的许伯替乐伯驾御战车,摄叔作为车右,向晋军单车挑战。
许伯说:“我听说单车挑战,驾车人疾驰而使旌旗斜倒,迫近敌营,然后回来。
”乐伯说:“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左用利箭射敌,代替御者执掌马缰,驾车人下车,整齐马匹,整理好马脖子上的皮带,然后回来。
”摄叔说:“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右进入敌营,杀死敌人割取左耳、抓住俘虏,然后回来。
【诗歌鉴赏】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原文及翻译 左丘明
【诗歌鉴赏】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原文及翻译左丘明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原文及翻译左丘明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原文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懿次于城濮。
楚师背郄而舍,晋侯患之。
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
”公疑焉。
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候,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
”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嘏其脑,是以惧。
子犯曰:“吉。
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晋车七百乘,靶、勒、鞅、鞴。
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
”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
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
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
陈、蔡奔,楚右师溃。
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郄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
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于西,楚左师溃。
楚师败绩。
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晋师三日馆、谷,及癸酉而还。
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
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
晋栾枝人盟郑伯。
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
郑伯傅王,用平礼也。
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
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候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舻弓矢千,钜氅一卣,虎贲三百人。
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
”受策以出。
出入三觐。
《左传》邲之战中所见黄河山水
《左传》邲之战中所见黄河山水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第6期杨保红《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的邲之战,是春秋中期晋、楚两国在城濮之战后第二次重大较量。
此战,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分歧、指挥不力等弱点,战胜对手,奠定了楚庄王“春秋五霸”的地位。
战前晋楚两军位置楚军战前“次于管以待之”。
据杜预《春秋左传集解》:“管国在荥阳京县东北。
”其地在今郑州市西北郊。
晋师战前所在位置“在敖鄗之间”,据《水经注·济水》:“水南带三皇山,即皇室山,亦谓之为三室山也。
济水又东经西广武城北,……济水又东经东广武城北。
……济水又东经敖山北。
”据此则今郑州西北临黄河的山体,桃花峪以东为敖山、以西为广武。
然据《元和郡县图志》:“河阴三皇山亦曰敖鄗山。
”大体而言,黄河南岸起自汜水终于京广铁路的山体,春秋称敖鄗,汉以后称广武山。
广武或为鄗之音转。
如此,晋楚两军战前相距30余里,荥泽在两军的东侧。
春秋时期敖鄗山北部边缘连接平滩,约10里远才至黄河岸边。
不遇特大洪水,黄河水不能到达敖鄗山脚下。
敖鄗至管之间生态状况晋楚两国当时争霸的主题是争取中原地区的郑国。
晋军是在楚军已迫降郑国后赶到黄河,又在中军副将先縠擅自渡河的情势下,无奈全军渡过黄河的,故而处于战略被动地位。
通过楚国使者往来,晋楚双方约定讲和。
然而,约和数日后,楚军派出许伯、乐伯、摄叔三人单车挑战晋军。
楚三将挑战成功后被晋军追逐。
危急时刻“麋兴于前,(乐伯)射麋丽龟。
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楚三将因此得以脱身。
晋军分为中、上、下三军。
下军中一个叫魏锜的因私怨故意捣乱,他先是要求去楚营挑战,没有获得批准,又请求出使楚营。
获得批准后,他到楚营却给对方下了战书往回走,路上被楚军将领潘党追逐。
魏锜“及荥泽,见六麋,射一麋以顾献曰:‘子有军事,兽人无乃不给于鲜,敢献于从者’”,因此免于被捉。
麋鹿属鹿科,因其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又叫“四不像”。
左传选读-5郩之战
5 郩⑴之战(僖三二·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⑵,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⑶,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⑷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⑸,必有悖心⑹。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⑺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⑻,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⑼,尔墓之木拱⑽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⑾必于殽。
殽有二陵⑿焉。
其南陵,夏后皋⒀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⒁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⑴殽(xiáo),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山势险恶,是晋国的交通关塞。
⑵管,钥匙。
⑶蹇(jiǎn)叔。
秦国的老臣。
⑷远主,指郑国。
⑸勤而无所,劳苦而无所得。
⑹悖(bèi )心,怨恨之心。
⑺辞,辞不受其言。
⑻孟明、西乞、白乙:三人名分别为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都是秦国将领。
⑼中寿,普通老年人的寿命。
⑽拱,两手合抱。
⑾御师,阻击秦军。
⑿二陵,殽有南北两山(即二陵),相距三十五里。
⒀夏后皋,夏代的国君,名皋。
⒁辟,同“避”。
杞子从郑国派人告诉秦国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地把兵开来,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去问蹇叔。
蹇叔说:“使军队疲劳而去侵袭相距遥远的地方,我没有听说过。
军队疲劳,力量衰竭,远地的国家有防备,恐怕不行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知道,劳苦而无所得,士兵一定有抵触情绪。
而且行军走一千里,谁会不知道?”秦穆公不接受他的意见。
召见盂明、西乞、白乙,让他们在东门外出兵。
蹇叔哭着送他们说:“孟子,我看到军队出去而看不到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六七十岁死了,你坟上的树木已经合抱了。
”蹇叔的儿子在军队里,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定在殽山抵御我军,殽山有两座山陵。
它的南陵,是夏后皋的坟墓;它的北陵,是文王在那里避过风雨的地方。
中国历史故事-邲之战是哪一场战争?邲之战的历史背景
中国历史故事-邲之战是哪一场战争?邲之战的历史背景公元前596年,楚庄王亲自率兵攻打郑国,原因是郑国不老实,总是答应了归附于楚,但是被晋国一威胁,马上就背叛楚国,跑到晋国的怀抱去了。
此时的郑国是名义上的晋国同盟,所以被强大的楚国攻打,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同样强大的晋国,于是派了使者传信给晋国说:“我打不过了,快来救我,否则我又要叛变啦!”就这样,晋国不得不发兵去援救这个善于变脸的小伙伴郑国。
为什么说郑国很善变呢?我们用一段历史来证明,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之中,晋国攻打郑国一共有四次,最后郑国服从于晋国;但是接下来的几年中,也就是从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之中,秦国攻打郑国一共有七次,最后郑国背叛晋国,转而服从于楚国。
虽然有点同情郑国,居然这么悲催,十几年中,几乎年年挨打,但是他立场不坚定也是一方面。
如果他坚定的站在某一方,他的友邦总会出兵相救的。
郑国方面就认为了,“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所以他们叛变起来也得心应手,就是要从晋国和楚国两个国家中选一个更强的来依靠。
要是晋楚两国打不起来,他恨不能上去加一把火。
没办法,为了生存,他也只能出这种小贱小贱的招数了。
看到这里,没有了解过晋国和楚国之前的历史,那些小伙伴们可能就不太明白了,春秋时期有那么多的诸侯国,为什么这两个国家独独抓住郑国不放呢?这个就要从几十年以前说起了。
知道晋国和楚国的城濮之战吗?发生在晋文公时期,是晋文公和楚成王之间争霸的一场决战,这也是晋楚两国第一次争霸之战。
城濮之子最终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当然晋国也是兵行险着,特别是晋军中的将领先轸,表现尤其突出,各种计谋战略层出不穷。
从晋国和楚国双方分别的国情发展来看,晋国经过了曲沃代翼后,又经过了骊姬之乱以及晋惠公和晋怀公的党狱之灾,晋国始终没能发展起来。
然而,公子重耳继位为晋文公以后,励精图治,改革国政,晋国不但在内乱带来的伤痕下迅速复原,还能迅速的发展起来,从二等侯爵国成长为一等公爵国。
试析左传晋楚邲之战的军事描写特色
试析《左传·晋楚邲之战》的军事描写特色[内容摘要] 春秋战国,硝烟弥漫,《左传》记叙了春秋二百五十余年的四百八十多次战争事件,其中,诸侯争霸的五大战役尤为出色,而五大战役中的晋楚邲之战又是其中记载详细、描写生动、用墨最多的一次大的战役,从中可以看出晋楚邲之战所体现的军事描写特色。
[关键词] 《左传》;晋楚邲之战;以言叙事;曲折情节;鲜明形象;细节刻画《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孔子所作《春秋》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写。
《左传》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按鲁国隐公至哀公十二个国君的顺序,比较系统、客观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特别对列国间战争的记载尤为详细,所占篇幅也最大,记载了春秋二百五十余年的四百八十多次战争事件。
其中,诸侯争霸的五大战役尤为出色,而五大战役中的晋楚邲之战又是其中记载详细、描写生动、用墨最多的一次大的战役,它以楚国围郑、晋国救郑为开端,以楚军胜利、晋师败绩结束。
一、交战国战前的形势楚国是南方地区的大国,地广民众,物产丰富,兵力充裕,城濮之战后不久,楚国即同晋国讲和,以减轻楚国的压力,转移晋国的视线。
在达到这一目地后,楚国积极发展军力,伺机再次北上中原,同晋争霸。
秦晋殽之战后,秦国亲近楚国,从而极大地牵制了晋国的力量,为楚国再次北进中原提供了客观上的帮助。
楚国利用这一机会,再次向中原地区用兵,扩张自己的势力,它接连吞并中原南部的江、淮流域的诸多小国,如申、唐、鄀、息、罗、六、蓼等国,并伐郑伐陈,使之降服,接着它又先后迫使蔡、宋等国归附自己。
楚庄王继位之后,英明有为,在他的整治下,楚国的实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
楚庄王明白,要真正号令中原诸侯,必须从军事上战胜晋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的夙愿。
在晋楚相争的形势中,中原地区的掌控,成为两国相争的主要目标。
春秋左传五大战役
春秋左传五大战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春秋左传五大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左传五大战役鲁郑伐许时间: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地点:许都参战方:郑国、鲁国,许国缘由:郑国以许国“不共”为由,联合鲁国讨伐许国结果:郑鲁联军攻入许都,许庄公逃走。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东偏,使公孙获处许西偏,保存并实际控制了许国,还赢得了“有礼”的好名声分析:这次战争是郑庄公争夺霸权的重要一战,其目的是使许国臣服,并借以威服他国。
其所以没有吞并许国,一是自身实力或不足;二是同属周王之下的诸侯国,于礼不顺;三是“攘夷”的需要,只要“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就达到目的了。
桓王伐郑时间: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地点:繻葛(今河南长葛市)参战方:周王、陈国、蔡国、卫国,郑国缘由:周桓王撤销了郑伯的卿士之职,郑伯不朝,周王率领陈、蔡、卫三国伐郑结果:联军战败,郑军大胜,桓王被郑将祝聃射中,蒙受大辱。
分析:郑国人针对联军的弱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战术措施,首先攻击最薄弱的陈、蔡、卫三国军队,然后集中兵力攻击周王。
郑军还采用了“鱼丽之阵”,车兵与徒兵相互配合,提高了战斗力。
郑庄公敢于和周王公开对阵,反映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历史实际。
当然,他还不敢把事做绝,“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楚武王侵随时间:鲁桓公六年(前706年)地点:随国(今湖北省随州市)参战方:楚国,随国缘由:楚国兴起,向汉水以东扩张势力,威胁随国及其他小国结果:楚国采用斗伯北的计策,故意示弱,意图使随国轻敌自大(“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
汉东之国,随为大。
随张,必弃小国。
小国离,楚之利也”)。
楚国此举没有骗过随国的贤臣季梁(“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他劝随侯修明政治,抚民敬神,亲近兄弟小国,楚军未敢轻举。
不过两年之后,随国还是与楚国开了一仗,随国战败。
看来,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实力。
分析:孙子曰:“兵以诈立。
邲之战的结果及认识
邲之战的结果及认识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
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邲之战的战役背景春秋中期,由晋文公开创的晋、秦联合对楚的局面,因崤之战的发生而改变。
由于晋、秦关系恶化,相互攻战不息,秦联楚以抗晋,使晋丧失争霸的优势,楚则解除向中原推进的后顾之忧。
此时,晋国卿权日重,诸卿相争,内政纷乱,国力有所减弱。
而楚庄王即位后,在令尹孙叔敖辅佐下,发展生产,整顿政治,集中权力,改革军事,实力日益增强。
楚庄王雄心勃勃,问鼎中原,与晋展开争夺中间地带的斗争,尤以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国为争夺的焦点,由此孕育着晋、楚之间一场新的大战。
邲之战的战役开始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596)三月,楚庄王因郑国时叛时服,亲率大军围攻郑都新郑(今属河南)。
至六月破城,迫郑归降于楚。
正当楚围郑之际,晋成公派主政之卿(中军元帅)荀林父率上、中、下三军救郑。
晋军进至河水(黄河)边,闻郑已降楚,本不想与楚决战的荀林父,以救郑不及为由,欲引军而还。
上军主将郤克亦认为,楚国内部稳定,军队训练有素,不可与楚争锋。
而中军副将先克则认为,面对强敌而退,将使晋失霸业,反对避战回师,且刚愎自用,不待命而行,竟自率中军一部渡河。
荀林父唯恐因“师不用命”而有“失属亡师”之罪,被迫令全军尽渡,南进至邲地,扎营于敖、鄗二山之间。
时楚军北进至于郔(今郑州北),“欲饮马于河”以扬楚威。
得知晋军渡河而来,楚庄王近臣伍举建议与晋交战,庄王及优孟鉴于征服郑国的目的已达,无意与晋决战,率军南撤。
后伍举又向庄王进言:荀林父新主中军,号令不行,将帅矛盾,晋军必败;且堂堂大国之君避战于晋国之臣,将为社稷之辱。
庄王乃决心趁此击败晋国,使郑国坚意附楚,随即改命优孟停止撤退,转而回师北上,与晋决战。
邲之战的战役经过针对晋军将领意见分歧,战、和不定,楚利用郑国迫切希望晋、楚决战,以便根据胜败选择向背的心理,让郑国遣使入晋营劝战,以加深晋军内部矛盾。
邲(bi4)??之战_____12
邲(bi4)之战_____12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盟,共同抗晋。
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
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率楚军再次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
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
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因为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
如《吕氏春秋·至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有《两棠之役》多种。
10本词条名片文字过长, 有内容无目录,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10个金币。
基本信息•名称邲之战•地点邲(今河南荥阳北)•时间公元前597年•参战方晋国;楚国•结果楚国大胜,大败晋军•参战方兵力不详•伤亡情况不明楚国先锋连尹襄老战死•主要指挥官荀林父士会赵朔司马韩厥先縠荀首赵括赵同楚庄王孙叔敖子重子反•其他名称两棠之役•相关人物楚庄王;晋景公;荀林父目录1战役背景2导火线3战役经过4人物命运5历史评价6历史点评7史料战役背景晋楚国势春秋时期城濮之战后,晋借城濮之威,长期称霸北方,中原诸侯望风景从。
邲之战楚虽受挫于城濮,一度无力与晋争雄,但城濮之败毕竟属于偏师折衂,井未影响国力,仍然为南方大国。
南北两强,虎视中原,势均力敌,不断在争夺和控制中间地带诸中小国家上展开拉锯斗争。
邲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邲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战争概述: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晋国派苟林父率三军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楚军大败内部不和的晋军,一洗城濮之耻,并一举奠定了楚庄王春秋五霸的地位。
将帅星数:★熊侣士会精彩星数:政治影响星数:★综合星数:3.5☆战争类型:离战——楚国人在此战中充分利用了晋国人内部的内讧与分歧,瓦解了敌人的斗志和军心。
战争深度解析:酒,是好酒,盛在古铜青樽里,萦萦发绿。
人,是美人,郑姬风骚、越女温柔,左拥右抱,相得益彰。
可熊侣的眼中还是有一丝的落寞。
一曲奏罢,熊侣听到了缓慢而轻松的脚步声。
“伍大夫没有看到朝堂门口的告示吗?”熊侣抬头,指指那块“谏者死地”的牌子。
“闲来无事,臣肚里酒虫作祟,特来向大王讨几杯美酒喝!”伍举笑道。
“好!美酒佳人俱在,寡人只缺酒友。
来人,赏伍大夫美酒佳肴。
”熊侣高兴地轻轻拍案。
酒过三巡,伍举说:楚国近日有一奇事,大王可曾听闻?熊侣已半醉,说:不知,伍大夫请讲。
伍举说:近日於阜据说发现了一只极为美丽雄健的五色大鸟,半似孔雀半似凤凰,栖于山中百年梧桐树上,三年不飞不鸣,整日与鸦雀为伍,又似啄木鸟般啄虫而食,国人皆视为奇。
熊侣饮尽酒一杯,说:伍大夫,你看这是什么鸟呢?为何三年不飞?伍举说此鸟王气十足,深不可测,臣也不知是何鸟。
但臣知道这只鸟肯定不是一只笨鸟,三年不飞,一飞当冲入云霄,凌云展翅、前程万里。
熊侣看了看伍举,二人都没有说话,但眼睛里却有了会心的笑意。
楚庄王熊侣不是一只笨鸟,也不是一只懒鸟。
不飞,只是因为他嗅到丛林里猎人的味道。
敌人不仅仅是强大的晋国,更是国内的贵族豪强,他们能够决定楚国的兴衰,更能决定熊侣王位的稳固程度。
熊侣需要在满朝文武、国内众多豪族中看清谁奸谁忠、谁强谁弱、谁愚谁智。
最好的办法就是装猪吃象。
所以熊侣三年不飞。
三年后,熊侣出手,下手狠、稳、准。
一方面,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用伍举、苏从等贤才,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一系列改革;另一方面,打击和削弱国内的异己,先是平定了公子仪、公子燮等人的叛乱,后来又一举剿灭了楚国最大世族若敖氏,楚国的君主权力得以集中。
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较量-邲之战(2)
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较量:邲之战(2)郑国是晋进入中原的通道,晋国自然不能允许楚国控制这里。
所以当楚围郑二个月后,晋公就委任荀林父为中军元帅,率军救郑。
然而晋军发兵已延误战机,进军又不迅速,所以当郑与楚媾和的消息传来时,晋军才抵达今河南省黄河北岸的温县地区,陷入了战略上的被动。
在决定下一步战略方案的时候,晋军内部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执。
荀林父认为郑既已降楚,晋军再去救郑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主张暂时不渡黄河,勒兵观望,待楚军南撤后再进兵,逼郑附己。
上军主帅士会赞成荀林父的意见,强调兵只可观望而动,楚军当时正处于有理、有利、有节的优势地位,现在同它作战对晋不利,主张另待时机,再树霸权。
他们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却遭到中军副将郤穀的坚决反对,他认为晋所以称霸中原,是因为军队勇武,臣下尽力。
如今失掉郑国,称不得力;面临敌人而不打,称不得武,若是在我们这些人手上失掉霸主地位,还不如去死。
并强调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丈夫也。
在这种好战心理的驱使下,郤穀遂不顾荀林父的军令,擅自率其部属渡河南进。
他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晋军统帅中枢的有效指挥。
郤穀擅自渡河的事件发生后,晋下军大夫即认为这么做必败无疑。
这时司马韩厥就向荀林父建议道:郤穀以偏师攻敌,势必招致危险,您还不如命令全军渡河前进,这样,即使是打了败仗,责任也是由大家共同承担。
荀林父犹豫不决,最后被迫令全军南渡黄河,行至邲地(今河南衡雍西南),由西而东背靠黄河列阵。
楚军闻知晋军渡河,内部也出现了战与不战的分歧,令尹孙叔敖主张见好就收,及时撤兵,不与晋军作正面冲突;而宠臣伍参则在分析了晋军内部将帅不和、士气低落等弱点后向楚庄王建议同晋开战。
楚庄王采纳了伍参的意见,打消南撤念头,转而率兵向北推进,抵达管地(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的前夕,郑襄公派遣使臣皇戍前往晋营,以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为由,劝说荀林父进攻楚军,并答应郑军协同晋军作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邲之战⑴
(宣十二·二)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⑵。
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⑶,以致晋师⑷,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⑸摩垒⑹而还。
”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⑺,代御执辔,御下两马⑻,掉鞅⑼而还。
”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⑽,执俘而还。
”皆行其所闻而复。
晋人逐之,左右角之⑾。
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
麋兴⑿于前,射麋丽龟⒀。
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⒁,敢膳诸从者。
”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
”既免⒂。
⑴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包围郑国,郑襄公肉袒牵羊出降后,晋军来援,两军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相峙,最终楚军大胜晋军。
⑵盟有日矣,已约定盟期。
⑶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依古代车战之法,许伯居中驾车,乐伯以弓矢在左,摄叔以弋盾在右。
⑷以致晋师,古代战前,先使勇士犯敌,即所谓“单车挑战”。
⑸靡旌,战车疾驰,战旗受风倾斜。
⑹摩垒,迫近敌人营垒。
摩,迫近;垒,营垒。
⑺左射以菆(zōu),车左用利箭射敌。
左,车左;射,射击;以,用;菆,利箭。
⑻两马,使驾车之马排列整齐。
⑼掉鞅:掉,整理;鞅,马颈革。
⑽折馘,杀死敌人割取左耳。
⑾左右角之,晋人分三路追赶,中路鲍癸,另张两角从左右来攻。
⑿兴,突然出现。
⒀丽龟:丽,射中;龟,背部。
古人田猎,以箭着于猎物背部达于腋下为善射。
⒁献禽之未至,据《周礼》,麋是夏季时物,其时当初夏,故摄叔云“非时”、“未至”。
⒂既免:既,尽,全部;免,免于被俘。
楚庄王又派使者向晋国求和,晋国人答应了,已约定了结盟的日期。
楚国的许伯替乐伯驾御战车,摄叔作为车右,向晋军单车挑战。
许伯说:“我听说单车挑战,驾车人疾驰而使旌旗斜倒,迫近敌营,然后回来。
”乐伯说:“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左用利箭射敌,代替御者执掌马缰,驾车人下车,整齐马匹,整理好马脖子上的皮带,然后回来。
”摄叔说:“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右进入敌营,杀死敌人割取左耳、抓住俘虏,然后回来。
”这三个人都按照自己所听到的完成了任务,而后回来。
晋国人追赶他们,左右两面夹攻。
乐伯左边射马,右边射人,使晋军左右翼不能前进。
箭只剩下一枝。
有麋鹿出现在前面,乐伯射麋鹿正中背部。
晋国的鲍癸正在后面,乐伯让摄叔拿着麋鹿献给他,说:“由于今年还不到时令,应当
奉献的禽兽没有来,谨把它奉献给您的随从作为膳食。
”鲍癸阻止部下,不再追赶,说:“他们的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善于辞令,都是君子啊。
”因此许伯等三人都免于被俘。
乙卯,王乘左广⑴以逐赵旃⑵。
赵旃弃车而走林,屈荡⑶搏之,得其甲裳。
晋人使軘车⑷逆之。
潘党望其尘,使骋而告曰:“晋师至矣。
”楚人亦惧王之入晋军也,遂出陈。
孙叔⑸曰:“进之。
宁我薄⑹人,无人薄我。
《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⑺。
’先人⑻也。
《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
薄之也。
”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
桓子⑼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⑴乘广,楚王的指挥车,其时有三十辆,分左广右广,每广轮值十二小时。
⑵赵旃,晋大夫,赵氏族人,欲立战功,挑战楚军。
⑶屈荡,楚军左广指挥车的车右。
⑷軘车(tún),古代的一种兵车。
⑸孙叔,孙叔敖,时任楚国令尹。
⑹薄,靠近。
⑺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出自《诗经·小雅·六月》。
⑻先人,抢在敌人的前面。
⑼桓子,荀林父,时任晋军主帅。
六月十四日,楚庄王乘坐左广的指挥车,以追赶赵旃。
赵旃丢掉车子跑进树林里,屈荡和他搏斗,获得了他的铠甲和下衣。
晋国人让驻守的兵车前来接他们。
潘党远望飞起来的尘土,派战车奔驰报告说:“晋国的军队来了。
”楚国人也害怕楚庄王陷入晋军中,就出兵迎战。
孙叔敖说:“前进!宁可我们迫近敌人,不要让敌人迫近我们。
《诗》说:‘大兵车十辆,冲在前面开道’,这是要抢在敌人的前面。
《军志》说:‘抢在敌人前面,可以夺去敌人的斗志。
’这是要主动迫近敌人。
”于是就很快地进军,战车奔驰、士卒奔跑,围攻晋军。
荀林父不知所措,在军中击鼓宣布说:“先过河的有赏。
”中军、下军互相争夺船只,争先恐后,先上船的人用刀砍断后来者攀着船舷的手指,船中砍断的指头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
晋人或以广队⑴不能进,楚人惎⑵之脱扃⑶,少进,马还⑷,又惎之拔旆⑸投衡⑹,乃出。
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
⑴广队,战车。
⑵惎(jì),教。
⑶扃(jiōng),门闩。
⑷还,盘旋。
⑸旆(pèi),旌旗。
⑹衡,横木。
晋国人有战车陷在坑里不能前进,楚国人教他们抽出车前横木,没走多远,马盘旋不能前进,楚国人又教他们拔掉大旗,扔掉车辕头上的横木,这样才逃了出去。
晋军转过头来说:“我们可不像大国的人有多次逃跑的经验。
”
赵旃以其良马二,济⑴其兄与叔父,以他马反,遇敌不能去,弃车而走林。
逢大夫与其二子乘,谓其二子无顾⑵。
顾曰:“赵叟在后。
”怒之,使下⑶,指木曰:“尸女⑷于是。
”授赵旃绥⑸,以免。
明日以表尸之⑹,皆重获⑺在木下。
⑴济,帮助。
⑵无顾,不要回头看。
⑶使下,让他们下车。
逢大夫车不能容多人,故下其二子以载赵旃。
⑷尸女,收汝尸。
女,通“汝”。
⑸绥,挽以上车之索。
⑹以表尸之:以,按照;表,标志;尸,收尸。
⑺重获,谓兄弟累尸。
赵旃用他的好马两匹帮助他的哥哥和叔父逃跑,而用其他的马驾车回来。
碰上敌人不能逃脱,就丢弃车子跑到树林里。
逢大夫和他两个儿子坐在车上,对他两个儿子说:“不要回头去望。
”儿子回头去望说:“赵老头在后边。
”逢大夫发怒,让他们下车,指着树木说:“在这里收你们的尸首。
”逢大夫就把缰绳交给了赵旃,赵旃登上战车得以逃脱。
第二天,按照标志前去收尸,在树下得到了两个叠压的尸首。
【课文解读】
一、战争和友善看起来是天生的一对矛盾,但在人类各个时期的军事活动中也不乏友善的规范和理念,鲍癸为何弃敌不追?
二、晋军战败逃跑,追击的楚军居然教敌人以逃跑方法,这和狂狡倒戟出郑人有什么区别?
三、逢大夫为什么告诫二子“无顾”,为什么要弃子而救赵旃?你对这个人物有何评价。
四、《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舟中之指可掬也”,简练的一句话,表现了当时怎样的情况?
【文言练习】
五、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1、先人
..有夺人之心
2、亦不使一介行李
..告于寡君
3、以劝.事君者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5、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7、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
8、可怜
..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