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现象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啃老族”现象的分析
“啃老族”现象的分析
“啃老”是一个与家庭不能分割的概念。家庭是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是所有人社会化必 经的场所。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父母的教化下,孩子逐渐形成独特个性, 适应社会生活。另外,社会化强调一种互动。家庭中的一对主要关系就是亲子之间的互动。因 此在父母传授、教育、引导的同时,孩子也在主动接受和学习。父母的引导正确与否,关系到 子女社会化的方向正确与否;孩子的主动认知和态度行为的形成合乎社会规范与否,也关系到 其社会化的成败。城市 NEET 的出现,充分表明他们没有形成健全的个性,没有学习并掌握相 应的角色知识,更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折射出家庭社会化和个体社会化的严重失误。
我们不妨先来关注一个个案。小静的父母都是老师,家庭条件比较优裕,自小受到娇宠, 连学校打扫卫生都是父母代劳。小静 2002 年大学毕业后,一心想成为一名高级白领,做一份 “压力不大,薪水不低,离家近,舒舒服服”的工作。但 4 年里,她面试了多家单位,都不合 心意。但总是在家靠父母养着,小静也感到难堪。但小静的爸妈却总劝她说,没关系,找不到 称心如意的工作,咱不去上那个班也行,家里养得起!但对于未来,小静真的没有什么信心去 面对。……生活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家庭社会化的主体是子女,关键在父母,父母和子女共 同构成了家庭社会化中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如果说家庭社会化是失败的,那么原因也要从这 两者中去寻找,不能只简单地归因于其中一方。
1、个体社会化的失误 首先来看子女。成为 NEET 成员的人,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 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 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这与个体接受家庭、学校、 同辈群体等主体有关。他们“啃老”与否,主要并不是谋生能力或知识准备不足的问题,而是 一个人格心理成熟度,或者说精神状态是否成人的问题。所谓“精神成人”,实际上指的就是 一个人如何由生命个体成长为价值主体的过程;是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形成自己独立而完整 的个性和人格的过程。一个人要想实现精神成人,绝不可能寄希望于外在的施舍或赐予,唯有 通过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在价值潜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则,一个人不管他的生理年 龄多大,坐拥多少薪水、物质财富,一旦丧失这种“求诸己”的人格价值取向与精神坐标,就 很难走出“精神哺乳期”。 2、家庭社会化的偏差 父母在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教育态度和培养方案的 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雕塑着子女的形态。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很多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 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便想让自己的孩子全 部拥有。而且,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多数父母对自 己子女实施传统的“养身之道”,对子女身体是否高大健壮等生理性指标的关注,要远远超过 对其人格是否成熟健康等精神性指标的关注。抚养子女的重点就是其衣着是否避寒保暖,膳食 是否可口营养,而忽略了孩子人格的涵育,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精神及家庭责

“啃老族”现象的分析
任观。这一点导致家庭社会化产生严重偏差,是形成 NEET 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许多父母本 身便没有让子女“精神成人”的意识,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免打上保护、帮助、代替的烙印,使 得家庭社会化和学校社会化、职业社会化等脱节,产生了那些精神上处于襁褓中的成年人。
有人把 NEET 族存在的责任推给了 70、80 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认为“因为独生,所以啃 老”。这种观点不尽合理。社会学家风笑天在研究独生子女时发现,独生子女在心理、能力、 生存等各方面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因此不能说独生子女一定会成为“啃老族”。即使是在多 儿多女的家庭里,父母往往会偏袒某些子女,比如老大或者老小,因此这些子女极容易成为“啃 老族”。可以肯定地说,现在青壮年“啃老族”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这样的人,包括“4050”人 员。显然,责任在于父母在家庭社会化方面的失误,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塑造了这样一批 “啃老族”。
3、城市 NEET 的消费行为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中国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正在经历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 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在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 价值观念也进行了全方位的转换。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带来的物质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发展 的严重不协调,也即存在着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提出的“文化堕距”,使得许多人变成了文化 上的边际人。这也是城市青壮年“啃老”的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有所提升。人们的物 质欲望获得强烈刺激,消费水平提升的速度远远超过收入,诸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享乐消 费、炫耀消费等成为青年一代中常见的现象。城市青壮年通常会因为经济生活难以自我满足而 “啃老”。就职于天津市一家广告公司的文文,工作刚满一年。她每个月可以领到两份“工 资”,一份是公司发的 2,000 元月薪,另一份则来自父母,每月末都有 1,000 元准时汇入她的 银行账户。“没办法,我刚毕业,没什么经济基础,租房、交通、吃饭、买衣服,2,000 元月 薪根本不够花的。[5]”他们为什么有收入还要“啃老”,这恐怕与其消费行为有关。在经济 社会学中,消费行为不单纯是一种个体的、纯粹理性的经济行为,更是一种嵌入于各种社会关 系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行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互动的过程, 也是一个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等的生产、传播与重新建构的过程[6]。 城市“啃老族”的消费行为可以置于家庭消费行为中探讨。家庭生命周期(the family life cycle)将家庭消费行为分为 6 个阶段,分别为单身、新婚、育儿、成长、空巢和独居阶 段。其中单身阶段可以很好地表明部分城市 NEET 产生的原因。单身阶段的消费主要是个人消 费,消费者喜欢按照自我意志消费,彰显个性,其消费行为往往是冲动性的,具有追求时尚, 追赶流行,重视商品的社会心理属性。这一点尤其可以表明许多年轻的 NEET 存在的理由。年 轻人消费热爱彰显个性,往往无视消费是否理性化,不考虑成本与收益是否成比例,也很少去 考虑消费行为的后果。无论是月薪 5 千的白领,还是收入微薄的打工仔,其工资总是不足以负 担生活消费,一旦入不敷出,这些人就会转身向父母申请支援。父母则很少能眼睁睁看着子女 生活拮据,通常会尽力提供帮助。即使家庭困难,也会先满足孩子的要求。 与此同时,中国人具有一种独特的面子观,是社会心理学中印象整饰的一部分。所谓印象 整饰,是指有意识的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个人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某种 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行为。面子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能耐有关,它直接涉及人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