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

一、概述

1、沙漠形成的必要条件

(1)干旱的气候: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冷热剧变、风力强大。

(2)丰富的沙物质

2、沙漠化的概念

沙漠化指的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在人类历史时期由于人为因素作用并受自然条件影响,在原非沙漠地区产生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分册》)

3、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化的类型

分两类:历史时期内原来不是沙漠的地方形成了沙漠,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

原来就有沙漠存在,历史时期内又进一步扩展,主要发生在西部荒漠地带。

二、草原地区沙漠的变迁

1、呼伦贝尔沙地的变迁

1.1 呼伦贝尔沙地的分布范围

呼伦贝尔沙地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达草原和大兴安岭西山麓地带。

具体在呼伦湖以东,大兴安岭以西,海拉尔河以南,新巴尔虎左旗以北的地域内。面积87.63万公顷。

1.2 呼伦贝尔地区的气候条件

呼伦贝尔草原年平均降雨量在300毫米。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左右。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是我国东北部气候最干旱的地区。

1.3 呼伦贝尔沙地的变迁

(1)汉代以前的呼伦贝尔地区

汉代以前呼伦贝尔草原保持原始自然状态。

石器时代呼伦贝尔草原就有人类居住,根据考古发现,在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的遗物显示,当地的居民经济活动以游牧为主,兼营渔猎。这种经济结构对呼伦贝尔草原草地植被的破坏极小,因此当时的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良好。

(2)汉代的呼伦贝尔地区

海拉尔河和伊敏河沿岸草场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但整体面貌变化不大。

汉代鲜卑人迁入,砍伐桦树、从事垦殖,海拉尔河和伊敏河沿岸草场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

在呼伦湖、海拉尔河、伊敏河等地鲜卑族墓葬群中,墓葬中的最常见器物为桦皮器。呼伦湖鲜卑墓中多次发现粮食的残迹。鲜卑人砍伐桦树和有限的农耕对呼伦湖、海拉尔河、伊敏河等地的桦树林、草地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到鲜卑人南迁时“此土荒遐”(《魏书·序纪》),说明经过鲜卑人近200年开发后,这里生态环境已不是初来时水草丰茂的情况了。

(3)辽代的呼伦贝尔沙地

辽代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化开始出现

A、修筑边壕、边城对沙漠化的影响

B、移民垦殖、兴修水渠对沙漠化的影响

C、沙漠化的出现

辽代城堡、耕地多分布在湖泊和河流沿岸,这使河流、湖泊沿岸环境破坏最为严重,沙漠化最先在河流、湖泊沿岸出现。

(4)元代的呼伦贝尔沙地

蒙古人筑城垦殖加剧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化

(5)近代的呼伦贝尔沙地

铁路的修筑加剧了沙漠化过程

俄国人修筑中东铁路,在海拉尔河沿岸大量砍伐林木,用作铁路枕木、机车燃料、修筑站房住

宅,使铁路附近的森林全被砍光,铁路工人又在铁路沿线开荒种植蔬菜和奶牛饲料。

修筑铁路路基、砍伐树木、开垦荒地、修建民房破坏了草原植被和地表土层,引起新的沙漠化。现在滨洲铁路沿线的沙漠化,就是修筑铁路的直接后果。

2、科尔沁沙地的变迁

2.1 科尔沁沙地的分布范围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南、吉林和辽宁西部的西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流域。西、北为大兴安岭,南为七老图山和努鲁儿虎山,东为松辽平原。

按行政区划,科尔沁沙地包括内蒙古通辽市大部、赤峰市东部、兴安盟南部,吉林西部通榆县、双辽县和辽宁西部的彰武县。

2.2 科尔沁沙地的自然状况

气候:年降雨量300-500毫米。多大风,平均风速4米/秒,最大风速31米/秒(相当于11级大风),以西北风为主,多集中在冬春季节。

土质:这里是西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沙质冲积平原,土层薄,沙质沉积物厚度达140多米。

自然植被覆盖率: 40-70%。

2.3 科尔沁沙地的变迁

(1)秦及其以前的科尔沁地区

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科尔沁先后有兴隆洼文化、越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遗址。表明在石器时代科尔沁地区适合人类定居,植被良好,人类垦殖和柴薪砍伐可能对当地自然植被造成轻微影响。

战国时期:燕国北长城穿过了科尔沁地区。考古发现,在今赤峰市北还有古长城遗迹,俗称“土龙”。这段长城沿金英河北岸呈东西走向,西起穆家营,经东方红乡、王家店乡、水地乡、安庆沟向东延伸。

秦代:秦长城也穿过了科尔沁地区。考古发现,喀喇沁旗娄子店乡姜家弯子村向东北,经山前乡、赤峰市美丽河乡,过老哈河,经辽宁县建平县种羊场、老官地乡、热水乡、烧锅营子乡、二十家子乡,入敖汉旗新惠镇,再经新地乡、丰收乡、克力代乡、贝子府乡、王家营子乡、宝国吐乡,入奈曼旗境内。

燕、秦长城对沿线生态构成一定破坏。修筑长城的同时还在长城附近修筑屯堡,驻屯军队。

在修筑长城、屯堡时要砍伐树木、破坏山林草场,破坏了地表植被;修筑长城、屯堡多用土夯筑,需要大量挖取地表土,对地表土层构成破坏,表土层破坏后,下层粉沙在强劲的风力作用容易就地起沙。

(2)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鲜卑族造成局部轻微沙化,总的生态良好

(3)辽代科尔沁地区的沙漠化

A、大规模地筑城造成沙漠化

B、移民垦殖造成沙漠化

C、筑城和垦殖后的环境状况

(4)金代科尔沁地区的沙漠化加剧

A、大量的耕地废弃加重了沙漠化

B、修筑临潢路边壕城堡加重了沙漠化

(5)元明时期科尔沁地区

人为活动减弱,自然植被有所恢复

(6)清代的科尔沁沙地

清代的农垦:清代的垦荒,最后奠定了科尔沁沙地的基础。

人口的增加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7)科尔沁沙地近况

近年来因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的启动,科尔沁沙地整体呈现治理速度快于沙化速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