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优秀课件公开课(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壶口瀑布》PPT课件(第2课时)

合作探究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 会这样怒不可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水人的品性,表 现了黄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 情。
合作探究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 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 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也 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河水因地 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其中“钻”“觅”“淌” “夹”等动词,运用得十分贴切,表现了水流的灵 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
合作探究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 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 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顺壁挂下的水比作“丝缕”,隐在水雾中像“一曲交响 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写出了挂瀑水的姿态柔美,声音动听。
“出现”,或把“的现象”去掉
后加“的声音”
成分残缺。应在“瀑布”
拓展探究
拓展延伸
读三峡(节选) 王充闾 “船窗低亚小栏干,竟日青山画里看。”我满怀着四十余年的渴慕,放舟江上, 畅游三峡,饱览着山川胜景。 三峡,这部上接苍冥、下临江底,近四百里长的硕大无朋的典籍,是异常古老 的。早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前,不,应该说早在浑沌初开、乾坤始奠之际,它就已 经摊开在这里了。它的每一叠岩页,都是历史老人留下的回音壁、记事珠和备忘 录。里面镂刻着岁月的屐痕,律动着乾坤的吐纳,展现着大自然的启示;里面映 照着尧时日、秦时月、汉时云,浸透了造化的情思与眼泪。
感悟二:壶口瀑布的个性也是人的个性,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 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部编版语文八(下)优质课件 第5单元17《壶口瀑布》第2课时

精读课文
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河水层层下 落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 “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 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精读课文
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
这两段中的动词,很多都是用来表现人的动作的,除了上 面提到的动词外,像“走”“进”“折返”“迂回”“觅” 等动词也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具有形象性, 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第3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 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 的迅疾。
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
1.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
选词准确,词语丰富
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 “挤”“撞”“推”“搡” “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
精读课文
②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 叹:“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兼容了喜、怒、哀、怨、 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巧妙地 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 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 吗?
精读课文
③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作者的 思考有两个层次:①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 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②未经磨 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中才最终铸就 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这两层思考使文 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
八年级下册语文 -17《壶口瀑布》第2课时【课件】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1.在笔记本上总结,通过学习《壶 口瀑布》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了 什么?
2.请以《我心中的美景》为题,仿 写本课。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黄河 壶口瀑布
壶
口
瀑
布 第
二 课 时
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
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 感染人的灵魂
——伏尔泰
壶口瀑布到底有何内在精
拓展延伸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 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 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1.在笔记本上总结,通过学习《壶 口瀑布》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了 什么?
2.请以《我心中的美景》为题,仿 写本课。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黄河 壶口瀑布
壶
口
瀑
布 第
二 课 时
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
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 感染人的灵魂
——伏尔泰
壶口瀑布到底有何内在精
拓展延伸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 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 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课件 (共19张PPT)

品味语言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 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 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 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表现 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连续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品味语言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 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的声音之美, 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悦欣赏 之情。
赏析句子常用角度:
1.多修辞 2.词语的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 3.多感官 4.侧面描写(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 5.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特点) 6.情景交融
主旨概括
本文记述了作者几次游览壶口瀑布时 所见的壮丽景观,使作者感受到了黄河的 博大宽厚,激发了作者积极向上,勇往直 前,歌颂了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 直前的精神。
结构梳理
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雨季壶口瀑布粗野、雄壮的
壶 口
两次看
景象 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浩荡声
瀑 布
的瀑布
势
状元成才路
感悟文本,理解主题
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 景色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齐读第五、六段。
感悟文本,理解主题
• 1、“整个龙漕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 “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到地剁去”。
作者运用“齐齐”“切”“寸寸”“剁” 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 读一读,品一品。
品味语言
5.17 《壶口瀑布》(第2课时)(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2)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文本研读
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 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 者偏重“震撼”。
文本研读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 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本文抓住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特点,抒发了对 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 前的伟大精神。
1.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 《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2.选取一处景物,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合作探究
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游踪)、 “所见”(风貌)和“所感”(感想)。
合作探究
(1)“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以游踪 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先后的顺序,按照立足点的变化组织 文章内容,是游记最常见也最标准的模式。这样的写法结构简单 清晰,便于展开见闻,也比较容易安排文章的详略。同时,立足 点的选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见之景、所抒之情。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 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文本研读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 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 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第二,未经磨难不成 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在最终铸就的,甚至可 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这两层思考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 深度和质感。
合作探究
具体特点
(1)节奏感强,张弛有度。 在表现河水滚滚而来、急坠而下、四溢奔流的场景时,作者
文本研读
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 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 者偏重“震撼”。
文本研读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 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本文抓住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特点,抒发了对 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 前的伟大精神。
1.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 《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2.选取一处景物,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合作探究
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游踪)、 “所见”(风貌)和“所感”(感想)。
合作探究
(1)“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以游踪 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先后的顺序,按照立足点的变化组织 文章内容,是游记最常见也最标准的模式。这样的写法结构简单 清晰,便于展开见闻,也比较容易安排文章的详略。同时,立足 点的选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见之景、所抒之情。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 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文本研读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 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 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第二,未经磨难不成 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在最终铸就的,甚至可 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这两层思考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 深度和质感。
合作探究
具体特点
(1)节奏感强,张弛有度。 在表现河水滚滚而来、急坠而下、四溢奔流的场景时,作者
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4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 停顿。
新课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 排.排.涌来,其势如千 军万马, 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 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 碎成堆.堆.白雪。
新课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了解作者
基本信息 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 文化身份 著名新闻理论家、作家和学者。
梁衡
代表作品
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 《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等。
新课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文学常识
所至
观景位置不同
观景视角不同
瀑布呈现的特点不同
观景体验不同
新课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
精读课文第二至五段,圈画重要信息,完成出示的表格。
过程安排
· 根据示例,从文中圈画关键词句, 提取信息。
·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 小组内选择一名同学作为代表,
在班级内为大家分享讲解小组成果。
新课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
品味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哪些特征?
过程安排
✓ 品读课文3—5段,围绕圈画的语句,小组讨论:从词语、句式、修 辞等不同角度进行交流。
➢ 采用原文与改文比较鉴赏的方式,品读文中的动词、叠词和色彩词, 品味用词之精准。
➢ 将文中一组同一本体(河水)而喻体不同的比喻整合在一起,通过 质疑探究,体会喻体选择的准确与精妙。
新课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 排.排.涌来,其势如千 军万马, 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 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 碎成堆.堆.白雪。
新课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了解作者
基本信息 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 文化身份 著名新闻理论家、作家和学者。
梁衡
代表作品
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 《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等。
新课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文学常识
所至
观景位置不同
观景视角不同
瀑布呈现的特点不同
观景体验不同
新课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
精读课文第二至五段,圈画重要信息,完成出示的表格。
过程安排
· 根据示例,从文中圈画关键词句, 提取信息。
·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 小组内选择一名同学作为代表,
在班级内为大家分享讲解小组成果。
新课导入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
品味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哪些特征?
过程安排
✓ 品读课文3—5段,围绕圈画的语句,小组讨论:从词语、句式、修 辞等不同角度进行交流。
➢ 采用原文与改文比较鉴赏的方式,品读文中的动词、叠词和色彩词, 品味用词之精准。
➢ 将文中一组同一本体(河水)而喻体不同的比喻整合在一起,通过 质疑探究,体会喻体选择的准确与精妙。
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 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读课文,找出本篇文章的游记三要素
第一次:雨季见到壶口瀑布
所至
滩里
所见(特点)
黄河水(正沸着、 浪沫横溢、水浸 沟岸、雾罩乱石)
观察角度:俯视
所感
又惊又惧, 深受震撼
第二次:枯水期见到壶口瀑布 立足点不变,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即定点换景。
以静衬动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寄寄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方法:以静衬动 赏析:奔腾激越,波涛汹涌,令人震撼。
正侧结合 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 河滩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方法:侧面描写 景物特点:危险可怕,惊心动魄 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方法:正面描写 景物特点:水势浩大,上下翻滚
修辞手法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 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方法:比喻 赏析:水势浩大、上下翻滚
感官角度 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 方法:听觉(感官角度) 赏析:水势浩大,气势磅礴 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方法:触觉(感官角度) 赏析:石头坚实,细沙柔软
游记的特点:
记录旅行经历(景色、体验、人物),让读者有亲 身参与感
游记三要素: (1)“所至”是作者的游踪。 (2)“所见”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 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3)“所感”是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
基于景物进行的理性思考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读课文,找出本篇文章的游记三要素
第一次:雨季见到壶口瀑布
所至
滩里
所见(特点)
黄河水(正沸着、 浪沫横溢、水浸 沟岸、雾罩乱石)
观察角度:俯视
所感
又惊又惧, 深受震撼
第二次:枯水期见到壶口瀑布 立足点不变,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即定点换景。
以静衬动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寄寄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方法:以静衬动 赏析:奔腾激越,波涛汹涌,令人震撼。
正侧结合 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 河滩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方法:侧面描写 景物特点:危险可怕,惊心动魄 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方法:正面描写 景物特点:水势浩大,上下翻滚
修辞手法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 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方法:比喻 赏析:水势浩大、上下翻滚
感官角度 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 方法:听觉(感官角度) 赏析:水势浩大,气势磅礴 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方法:触觉(感官角度) 赏析:石头坚实,细沙柔软
游记的特点:
记录旅行经历(景色、体验、人物),让读者有亲 身参与感
游记三要素: (1)“所至”是作者的游踪。 (2)“所见”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 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3)“所感”是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
基于景物进行的理性思考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2课时)(共46张ppt)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 (略写)
旱季 (详写)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季节
声
势
景
感
“上面的水
雨季 隐隐如雷 (略写) 震耳欲聋
(刚)
还是一股劲 的地冲进去, 冲进去……”
危险,惊 水浸沟岸,心动魄, 雾罩乱石 撼人心魄
(气势磅礴)
的壮美
隆隆冲去、轰 然而下(刚)
旱季 汩汩如泉、潺 (详写)潺成溪、哀哀
打旋、如丝如 缕(柔)
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解释词语
寒噤:寒战。 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
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 2.整体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
磅礴的气势; 触觉:“扑面而来的水汽”
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2.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 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 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描写的是 作者的感受,从侧面突出壶口瀑布之险,气势之大。
7/27/2020
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1.听写生字词。 2.选读认为精彩的语段。 3.壶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壶口瀑布气势磅礴,雄伟壮阔,刚柔相济。文 章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 赞美之情。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赞 美黄河来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7,壶口瀑布 第2课时【优质课件】

17.壶口瀑布
第二课时
课文品读
目
课文赏析
录
课文拓展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再读课文,思考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课文理解
“第一次是雨季……根本来不及上岸。”一句写别人的劝诫,有什 么作用?
写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壶口瀑布之险。
“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课文理解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奋力抗争。” 这句话有 什么深意?
以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 的精神。
“……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赏析句中“剁”字 的表达效果。
“剁”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黄河水坚韧不屈的特点,体现了黄 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伟题
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 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给读者留 下深刻印象。
课文结构
壶口位置及“我”到过的次数
壶 口 瀑
访问 初识壶口:雄伟壮观 惊心动魄 壶口 再访壶口:气势磅礴 刚柔并济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课文理解
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 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 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我们久久地坐着,任凉丝丝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打湿薄薄的衣衫。聆听
推荐阅读
第二课时
课文品读
目
课文赏析
录
课文拓展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再读课文,思考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课文理解
“第一次是雨季……根本来不及上岸。”一句写别人的劝诫,有什 么作用?
写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壶口瀑布之险。
“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课文理解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奋力抗争。” 这句话有 什么深意?
以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 的精神。
“……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赏析句中“剁”字 的表达效果。
“剁”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黄河水坚韧不屈的特点,体现了黄 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伟题
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 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给读者留 下深刻印象。
课文结构
壶口位置及“我”到过的次数
壶 口 瀑
访问 初识壶口:雄伟壮观 惊心动魄 壶口 再访壶口:气势磅礴 刚柔并济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课文理解
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 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 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我们久久地坐着,任凉丝丝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打湿薄薄的衣衫。聆听
推荐阅读
课《壶口瀑布》课件(共29张PPT)

壶口瀑布
所至
所见
所感
(基础)
(主体) 河心龙槽 奇【俯视】
(神魂)
枯水期 (时间)
(观感} 河面之水 雄【仰视】
震撼人心
河心 (立足点)
瀑布之水 险【随视】
小小壶口,容纳 (神似) 千情万态,大千
龙槽附近之水 多姿多彩【细看】
世界。
脚下巨石
千孔万窍
(遐思)黄河个性中的 柔中有 刚,宽厚而不软弱
【收回视线】
向上游看去,仰观河面
河水畅游时,突然跌了下去…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继而又随水雾由下而上,直抵青山。
洪流向两边涌去,平视龙槽两边
细观脚下的石,俯视,视线收回脚下。
定点换景的写法。 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走到 河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朗读3—5段, 研读课文:
再读,欣赏所 见:
勾画、朗读文 中描写瀑布的 句子,分析景 物的特点。
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 “龙槽”,这便是壶口“壶口”。
俯 视
第
龙 槽
一
, 河
章
中
有
河
,
奔李 流到 白:“ 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 海 黄 “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
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作者写两次见到壶口瀑布,详略如何安 排?
○ 略写雨季的壶口瀑布; ○ 详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 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 的沟里跌去。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7 壶口瀑布 课件(共34张PPT)

目录
课前导学
课堂导练
课后提升
ONE
课前导学
KE QIAN DAO XUE
01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曾荣获 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 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 教育奖。
2.创作背景 黄河与作者有特殊的缘分。作者小学、中学阶段是在黄河的支
流汾河边成长的。温柔、敦厚、富饶是他对黄河的第一印象。同时, 黄河也是无比威严、壮阔的。作者当了记者,沿黄河上下采访,黄河 不同的形象在他的脑子里反复出现,一遍遍地打印、叠加、发酵。黄 河的源头是一座绿色的湖。从青藏高原出发的黄河为什么逐渐变黄了 呢?它在做着伟大的造地运动,向我们民族注入资源和财富。
黄河最澎湃的景象在壶口。这里的地形像一个水壶之口,黄河 从晋陕峡谷中冲出,本是如脱缰野马在宽阔的河床上任性驰骋,突然 跌入这把大壶口中,它在这里收紧、跌碎、打旋、激突、冲锋,变成
雾、化成雨、聚成潭,又再变回河流状奔腾而去。它像一个壮士,在 风尘仆仆的途中痛饮一碗烈酒,浇心中的块垒,扫除浑身的疲劳。观 者至此无不被它的豪情感染,心中为之一振。每一个中国人只要到壶 口的黄河岸上一站,民族自豪感都能油然而生。
⑩回身,但见连着崖壁,一方巨石突兀,直抵河心。壮阔的河面 因它而突然收缩,巨石底下几乎掏空,汹涌的激流还在摔打、磨蚀、 撕咬,激起阵阵几丈高的雪白水柱。随游人登上石台照相,俯瞰脚下 汹涌的怒涛,隐隐感到大地在震颤。突然,背后一声訇然巨响,石台 下掀起一阵巨浪,巨浪越过头顶,又兜头砸下,把台上的游客浇个透 湿。人们先是一阵尖叫,随即转为一阵嬉笑,好一番透怀的畅快!这 个小小的意外发生在瞬间,但对于我,却像是一种早已安排的仪式: 让黄河的水没了顶,浸润了身子,是一种洗礼。从此,我与黄河,便 难分彼此。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 课件(共48张PPT)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法):课文在描写壶口瀑布的同时 ,寄寓了惊叹之情,赞美之情。表现了黄河催人奋进、勇往 直前的精神。
(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龙槽壶口:“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 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朦胧凝重, 如雾)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 跨”“穿”一连串的动词(遣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 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 成点,碎成雾的情态。
特
……打了一个寒噤。
写
定点特写:指的是在一个立足点将某一处景物描绘出来。
赏读文本 品析语言
(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段,找到你认为描写生动 的句子,品一品,赏一赏,进而概括枯水季壶口瀑 布的特点。 提示:可以从修辞、感官、遣词、句式、表现手法 等角度入手进河一壶收
梁瀑
衡
布
Copyright 2004-2009
作者简介
梁 衡(1946—)著名学者,新闻理论 家,作家。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 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 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 师。
先后有《壶口瀑布》《晋祠》《青山不 老》《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文章入选大、 中、小学教材。
例2: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 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 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 ,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 ,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 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例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只有这水的存在。 1. 抓住事物特征,恰当运用叠词(遣词):从听觉、视觉(感
(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龙槽壶口:“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 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朦胧凝重, 如雾)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 跨”“穿”一连串的动词(遣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 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 成点,碎成雾的情态。
特
……打了一个寒噤。
写
定点特写:指的是在一个立足点将某一处景物描绘出来。
赏读文本 品析语言
(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段,找到你认为描写生动 的句子,品一品,赏一赏,进而概括枯水季壶口瀑 布的特点。 提示:可以从修辞、感官、遣词、句式、表现手法 等角度入手进河一壶收
梁瀑
衡
布
Copyright 2004-2009
作者简介
梁 衡(1946—)著名学者,新闻理论 家,作家。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 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 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 师。
先后有《壶口瀑布》《晋祠》《青山不 老》《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文章入选大、 中、小学教材。
例2: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 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 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 ,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 ,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 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例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只有这水的存在。 1. 抓住事物特征,恰当运用叠词(遣词):从听觉、视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聆听!
(2段)“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 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3段)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
(4段)“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 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 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找出 “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内容。
17 壶口瀑布
授课人:GYH
第第二二课课时时
第二课时 看视频、听朗读,回顾课文内容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 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 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1.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 物特点是“奇”;
这就是黄河,炎黄子孙的母亲河;这就是壶口,华夏民族的最强音。它以巨大 的洪流汇聚成巨大的自然力量,以坚韧刚强的自然品格,赋予了中华民族崛起与发 展的内在动力。
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形象所焕发出的精神力量,已经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 融入了人民的血脉。——《观瀑有感》
联想一
壶口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黄河就是一条卧伏在中原大地的黄龙。它生 性暴虐,荼毒生灵。大禹为制服黄龙,在晋陕峡谷之处的龙门发 现了降伏这条恶龙的好去处。龙门断崖绝壁,将暴龙引入此门, 犹如瓮中捉鳖,降伏暴龙将易如反掌。不料峡谷的进口处有一巨 石挡道,不能顺利将黄龙引入龙门。大禹当机立断,用神斧砍开 巨石,只见天崩地裂的巨响后,巨石一分为二,出现了一条大裂 缝,这就是现在的“壶口”。
写作特色
❶多种修辞并用,写景细腻。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抓住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 境的感受,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 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 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 法,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将枯水季仍然气势 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回味无穷。
感悟
母亲河不但慈祥善良,正直无私,她还威严刚强,不 甘凌辱,每到祖国的关键时刻,她就大义凛然地站起来, 率领炎黄子孙,冲向前去,义无反顾,一往直前!
欣赏视频
感受黄河雄伟气势
阅读参考
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 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课外 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 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真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脚下是惊心动魄的波涛,扭回头再看那壶口的瀑布, 好似迎头而下,扑面而来,以博大的胸怀亲近你、拥抱你;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融化 你、裹携你;那黄色的水雾,带着泥土的芳香,蒸着你、熏着你、依偎着你、浸润 着你;那震耳欲聋的喧嚣使你热血上涌,声声荡耳,阵阵沁心;那撼人的动感,让 你神痴目眩,似幻似梦、欲飘欲仙。置身其中,你的所有的感官都被慑服,你的灵 魂被干干净净地冲刷、淘洗,好像瀑布之外的世界不存在了,只有那粗犷、雄浑、 豪迈、神奇使你回肠荡气,让你的血脉不由自主地随那波涛而跳动。
2.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 3.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 物特点是“险”。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
4.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 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5.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 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 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联想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壶口瀑布又是黄河上的天下奇观。面 对壶口瀑布浊浪排空、雷霆万钧的雄浑气势,任何人都会深刻感受到中 华民族顽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创作的激情与才思就会象黄河壶口之水一 样喷涌而出。
明代诗人陈维藩《壶口秋风》诗写到:“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 来万丈红。”描绘的是瀑布溅起水雾在阳光下形成彩虹的瑰丽景象。
(6段)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 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 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 忽左忽右时,也就铸就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怎样理解文章第六自 然段?作者在文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两层思考:一是黄河个性柔中带刚,蕴藏无尽的力量;二是 黄河的个性在磨难中铸就。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 流露。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 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 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 水流经不同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的境遇也会有 不同的情感。
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泉、雾所 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 怀。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 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 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清人崔光笏在《壶口》一诗中则充满豪迈地写道:“禹功疏凿最先 径,一线奔流若建瓴。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海吼雷霆。”
另外还有一幅楹联这样描绘壶口瀑布风姿:“山吞残日暮,水夹断 云流。”
联想三
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极其艰苦,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 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他的心骤然被奔泻的瀑布 所征服,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就在这里,他写 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杰 出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了。这首合唱曲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奔向抗日的前线,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的鲜血为中华民族谱写了 一首又一首的《黄河颂》,它激励人们为祖国的前途为自己的理想前 赴后继,它激励着宝塔山下的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不受侵略者的蹂躏 而抛头颅洒热血。
合作探究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文中 画出作者表达感受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2.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3.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作者叙写了自己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壮丽的气势,赞扬 了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 作者赞美黄河精神,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 强不息的精神。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 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 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合作探究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1.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 2.从观景的角度看,定点观景,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 非常自然; 3.作者所感慨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束缚; 4.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
写作特色
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景不是孤立的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将
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之中,课文在描写壶 口瀑布时,寄寓了惊叹之情。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由小 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 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比较阅读后,你会想到些什么?
喜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那种猛烈
哀
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折返迂回的
愁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为什么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 情联系起来?
• 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情感特点有相通之处。如 海、河、瀑、泉、雾的形态表现,与喜、怒、哀、怨、愁 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