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人文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处于较快增长的态势,而大学生就业率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为37 万,2003年为52万,2004年到2008年分别为69万、79万、91万、145万、173万,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96万。根据教育咨询机构腾讯—麦可思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25 日,2010届大学毕业生总体签约率虽然比上届毕业生同期签约率有所上升,但签约率也不足五成。即使按照70%的平均初次就业率来计算,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200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越来越凸显,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相关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综合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高校扩招及其带来的大学生供求失衡;(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带来的结构性失业;(3)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僵化及其能力素质不足;(4)产业结构失衡及第三产业不发达;(5)劳动力市场分割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6)文化和社会因素。不难看出,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单一的某个因素造成的,而是众多因素综合而产生的。其中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否转变对大学生能否顺利地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张应兰(2009.6)、何广寿(2010.8)、曾继平(2010.12)、张宏(2011.1)等学者相继从思想教育、社会文化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旧有的就业观念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等相关对策建议。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所转变,根据“2009年南京大学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显示,,有54.7%的人选择“先就业再择业”,12.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有11.2%的人选择“考研”,只有8.3%的人选择“找到满意工作为止”。这说明,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择业方式日趋多元化,择业更加合理。但是这一转变并不是完全自愿的,当就业环境有所改善时,旧有的就业观念仍有可能重新深入大学生的心中。根据马克思哲学论来说,任何思想意识都是来源于物质,如果仅仅从思想文化方面对这些僵化的就业观念形成进行分析不免有片面之嫌,并且单纯的依靠思想文化教育及舆论的引导,无法使大学生陈旧的就业观念彻底转变。笔者认为要使的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彻底转变,仅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政策舆论引导是不够的,必须挖掘这一就业观念形成的现实基础,通过对这一现实基础的瓦解,消除旧有就业观念滋生的土壤,并加以思想教育,才能彻底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1、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观念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发展机会与薪酬待遇的期望。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两个因素是发展机会和薪酬福利。发展机会最重要,排在第三至六位的因素分别是:专业对口、行业前景、单位地域、单位性质(图1)。尽管现在出现许多“零月薪”或大学生降低薪酬的情况,但对发展机会依然很重视,因为好的发展机会预示将来会有更高的薪酬。换句话说,当前大学生作为理性人,会选择待遇高或者预期未来待遇好的发展机会。

(2)对就业地点选择。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大学生仍旧有“重东部、轻西部”的倾向。根据麦可思对2008届毕业生调查显示,从大学毕业生期待的就业城市来看,无论哪种类型院校或哪个地区的2008届大学毕业生,最愿意去的就业城市是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最不愿意去的是区县类城市。根据“2009年南京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有43.5%的人选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4.5%的人选择“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大都市”,即近七成的被调查者就业首选地点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都市,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不仅收入高、工作环境好,而且个人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受到毕业生青睐。然而,面对目前大城市部分企业裁员、求职人数剧增带来就业竞争异常激烈时,也有20%的人将中等城市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地点。

大学生就业考虑因素

图1

数据来源:凤凰网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联合开展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共有来自全国的4714位大学生参与了调查。

(3)对单位性质的选择。根据“2009年南京地方高校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超过三成的人将“外资/合资企业”作为首选的工作单位,这与外企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发展空间是分不开的;另外近五成的人选择的就业单位集中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这可能是因为进入这些部门意味着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另外13.3%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这表示他们在新就业形势下,想依靠自己充分展示其才能。而倾向于选择民营企业的很少。

综上可知,很多大学生由过去的“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国家利益取向转变为“到沿海去、到国外去、到赚钱多的地方去”的个人利益取向。从当前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来看,无论是对薪酬待遇的期望,还是对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地点的选择,都可以看出,大学生都期望有更高的起点,更好的发展前景,更高的薪酬待遇。从微观上看,这直接缩小了自身的择业范围,甚至造成就不了业;从宏观上看,导致了国家在人力资源的调配上无法实现优化配置,人才分配不均,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无法得到人才,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失衡进一步加剧。

2、尽管许多学者对以上就业观念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许多的阐述,但是大多从历史文化社会教育及大学生自身认识等层面进行分析,还没有对这些就业观念形成的现实基础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上述的就业观念形成与其现实基础是离不开的。

(1)工资增长缓慢及行业收入差距扩大。近年来,我国的物价上涨飞快,而工资增长率很缓慢,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求职时期望较高的薪资起点,因此大学生薪酬期望过高,过于看重薪酬待遇,除了大学生对现实和自身的认识不够的因素以外,工资增长率缓慢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根据麦可思公司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网络问卷调查显示,有38%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211”院校离职率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近九成离职者是主动辞职,排在前三位的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1%)”、“薪资福利偏低(25%)”和“想改变职业和行业(13%)”。这说明,大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因为薪酬待遇或发展空间预期与实际不符时,选择离职或转换工作。同时由于垄断行业收入过高,行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那些垄断或较稳定的企业,这就使得一大部分毕业生不能顺利及时的就业。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5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可能在5-10倍。如此大的行业收入差距下,大学生出于理性大多选择这类待遇好的职业,而这些垄断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是有限的,以至于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扎堆,供大于求,从而无法顺利及时的就业。

(2)企业间对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再投资或培训机会差异较大。大学生毕业之后,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前景,通常选择那些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个除了大学生追求高薪酬,高稳定性等原因外,与企业所提供的培训机会即未来发展前景有着很大的关系。根据对北京用人市场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98%)和外资企业(97.8%)都愿意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岗前培训或实习,而约69.3%的民营企业不愿提供岗前培训或实习的机会,只有不到31%的民营企业愿意提供(见表1)。而对于企业招聘到大学毕业生以后,愿意为其提供多长时间的免费培训或实习期,三类不同的企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见表2)。大多

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李晓鹏 吴玉琪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所 天津 300071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越来越凸显。其中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能否转变对其能否顺利及时地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对缓解现在就业形势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现实基础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的陈旧就业观念的形成进一步分析,认为除了思想教育以外,必须消除这些陈旧就业观念形成的现实基础,才能彻底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防止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被动地暂时地转变自身就业观念。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观念 科学就业观

2011. 04

2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