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刑法教育案例分析与改进方法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刑法教育案例分析与改进方法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刑法教育案例分析与改进方法1. 引言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当代社会已经显得越来越突出。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心理原因,同时寻找刑法教育的改进方法,以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2.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涉及个体在心理上的问题。

例如,青少年阶段是个人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容易导致激进的行为。

同时,青少年因为对规则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同伴影响,从而参与非法活动。

此外,来自家庭、社交环境的压力和偏差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3.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3.1 案例一:小明的家庭不和谐小明的父母离婚,他和单亲母亲一起生活,但母亲常年忙于工作,无法给予小明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小明在学校中经常被同学欺负,感到自卑和孤独。

在这种环境下,小明在青少年时期开始违法犯罪活动。

3.2 案例二:杰克的社会压力杰克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犯罪率高的社区中,他的父母辅导不力,他屡次与违法团伙接触。

在这种负面环境的影响下,杰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 刑法教育案例分析4.1 案例一:改进家庭关系针对小明的案例,可以通过加强家庭关系来改善他的心理状态。

政府可以提供专门的家庭矫治方法,为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提供帮助。

同时,学校应该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小明建立自信,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2 案例二:提供社会支持对于类似杰克的案例,社区和政府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社会支持机构。

例如,增加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的配备,帮助青少年走出困境,并提供适当的刑法教育,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5. 改进刑法教育方法5.1 综合教育刑法教育不仅应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还应传递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通过综合教育,将法律和道德联系起来,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法律意识。

5.2 互动式教育传统的刑法教育往往是单向的,只是简单地传授法律知识。

而互动式教育将学生主体性的参与进来,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增多。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主要是心理原因,因此需要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感许多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在内心深处存在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缺陷,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让他们难以适应生活,常常会采取过激的手段来证明自己,从而发展成犯罪行为。

2. 情绪不稳定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他们很难处理这些情绪,常常会采用犯罪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此外,他们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会随意跟从别人的行为。

3. 社交障碍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存在社交障碍,他们不擅长与人交流,也没有正常的社交网络。

这些的情况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内在的信心和个人主观能力,从而选择犯罪来实现他们内在的期望。

二、干预策略针对青少年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应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以下是几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1. 情感治疗情感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情感化的支持和理解来治疗精神疾病。

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和安全感,情感治疗可以通过建立温暖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消除对社会的敌对感,从而走上正康状。

2.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犯罪分子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的群体中,青少年犯罪者可以学习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解决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矛盾难题。

这种训练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犯罪倾向。

3. 建立亲子关系家庭和家长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

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态度,如果家庭不健全,家长态度不端正,将对他们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亲子关系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因此,需要以心理干预为基础,采用多种干预策略来支持青少年犯罪者生活安定和成长发展。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热情、好奇心和探险精神都是非常高的。

然而,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可以被各种负面因素所影响,例如良好的教育、互动和监督都缺乏,以及家庭内暴力和失业等社会问题。

因此,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1、缺乏爱和关注青少年通常面对着许多因素,例如婚姻破裂、离开家庭、绝望、缺乏宗教信仰、寂寞、厌恶学校等等。

青少年常常感到不被爱和关心,因此,他们可以通过犯罪来获得他们所期待的关注。

2、缺少教育教育是可以抑制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可是,有些青少年可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这不仅会降低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也会使他们变得不自觉地采取错误行径。

由于缺少教育,他们会变得更加脆弱和易受影响,尤其是在面对诈骗、网络犯罪等以色情为代价的犯罪手段。

3、家庭破碎青少年所在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一个稳定的家庭可以让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

然而,任何家庭破裂都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伤害可能无法得到缓解,他们可能会反转聚集犯罪团伙进行犯罪。

4、依赖成瘾剂和其他非法物品当孩子开始吸毒或者尝试其他非法物品时,他们受到的影响就变得更加严重。

他们会更容易成为犯罪团伙的可操纵对象。

同时,这些非法物品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纪律问题,从而更容易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教育教育是培养良好公民的重要手段,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至关重要。

教育应该始终紧密联系着社会和生活的现实,例如经济系统、文化环境、社会化过程等等。

学校应该在这方面给予孩子们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并采取行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平衡和稳定。

2、家庭和家长的责任家长应该更加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并给予他们更多支持。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在言行和行为中树立正确的榜样,并与孩子进行建设性地沟通。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的方面。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会给他们自己的未来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

因此,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寻找适合的辅导方法,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此问题的辅导方法。

一、心理分析1. 社会影响: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压力、家庭矛盾、同伴圈子以及媒体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2. 心理发展: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相对不成熟。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特别是亲近的同龄人和媒体的影响,去尝试一些违法和危险的行为。

3. 自我认同:青少年通常在此阶段努力塑造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如果他们在家庭或社交圈中感到被忽视或不被认同,他们可能会寻求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取尊重和关注。

4. 情绪问题:青少年经常面临情绪波动,包括愤怒、沮丧、孤独等。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引导,可能会导致他们选择犯罪来宣泄情绪或寻求刺激感。

二、辅导方法1. 预防教育: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正向的价值观培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

2. 心理辅导: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通过个人或群体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家庭支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预防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变化,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

4. 社会参与: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一些积极的社会参与机会是非常有效的辅导方法。

通过参与义工活动、俱乐部和社区服务等,青少年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5. 合法刺激替代:为了满足青少年对刺激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合法的替代活动。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1.青少年心理断乳期延长,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其言行失范,诱发犯罪行为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处于这个特殊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缺乏合理调配自己活动的能力,使其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识行为、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产生一系列的矛盾。

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极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障碍。

2.不当教育造成青少年不健康的性格和心理目前,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独生子女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和缺乏集体合作环境,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如性格孤僻、耐挫力差、交际恐惧症、自闭症等。

调查表明,我国独生子女中约30%有适应能力障碍,这一病灶是一颗定时炸弹,稍遇挫折就会爆炸,引发暴力的过激举动与犯罪行为。

社会教育也存在着“盲点” 。

目前,社会对青少年的法规制约力度不够;社会教育场所太缺乏,非营利性的文化宫、青少年宫、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太少,高质量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少,满足不了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各种复杂原因导致青少年心理品质较低1)情感上的问题。

恋爱不成或恋爱失败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变异,变得自卑、厌世,进而走向极端。

2)就业问题。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找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交际困难。

现代青少年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不善交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据温州市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目前因交际困难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已超过其他因素,成为诱发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暴力言行的主因。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增长趋势,根据老师上课公布的90年代的数据,14至25周岁犯罪人数占总人口的34.67%,占犯罪人口的74%,而这一数字至今仍在不断增长;同时,青少年的犯罪性质不断恶化,手段也越来越多样,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由此可见问题的严峻。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率如此居高不下?我认为,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1.错误的人生观:犯罪青少年的认识水平较低,对许多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这也是支配他们实施犯罪的最主要动因;2.法治观念的欠缺:许多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低不懂法或没有守法意识而很容易实施一些触犯法律的行为;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体现在青少年对事物没有很好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容易受情绪影响实施犯罪行为;4.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很多青少年实施犯罪只是单纯的为了生理需要和感官刺激,缺少更高层次的追求;5.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青少年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喜怒哀乐往往显露于外,容易不顾后果;6.冒险性:青少年在不成熟的主观意志支配下容易出现盲目冒险的不良行为,许多青少年一开始犯罪就是处于冒险心理;7.易受暗示性: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接受他人教唆或暗示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1.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产生的身心矛盾:青少年正处在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身体各方面如体态、内分泌、第二性征等逐渐有了明显变化并趋向成熟,但此时他们的心智仍未完全成熟,于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2.青少年自身心理冲突产生的矛盾:此时的青少年心理具有两重性,幼稚与成熟并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等导致青少年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容易成为犯罪动因;3.家庭、学校的影响:青少年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和学校,一旦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出现问题,例如家庭破裂、学校教育不平等,都容易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4.社会的影响:青少年此时接触社会开始增多,但其认识和辨别能力无法应对社会上大量复杂的信息,同时也容易收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类型、成因和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公众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1.1 社会适应困难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常常有自卑、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缺乏社交技能,不愿意与人交流。

1.2 冲动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行动前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犯罪。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泛泛之谈的想法,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行动。

1.3 自我控制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弱,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引导,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不良娱乐活动,且容易被周围的坏人所诱导和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2.1 家庭教育问题超保护或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行为。

2.2 情感问题青少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感情烦恼、追求认同等问题,若无人关注、支持及理解的话,则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产生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问题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在学校、网络等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3.1 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要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关注和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3.2 帮助青少年解决情感问题支持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婚恋观念、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3 增强社会防范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减少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心理、社会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因素。

,对于理解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心理因素、影响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青少年犯罪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犯罪的行为。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其犯罪行为一般被认定为青少年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种类繁多,包括盗窃、抢劫、伤人、吸毒等各种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涉及到法律、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综合考量。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心理特征、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个体心理特征是指青少年个体的心理特点,包括自我认知、情绪控制、行为决策等方面。

家庭环境是指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

社会环境是指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同伴关系、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导致其犯罪的外部原因。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因素、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

社会文化是指社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行为规范的影响,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期望等方面。

经济因素是指经济条件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包括贫困、失业等方面。

法律制度是指法律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包括法律教育、法律惩罚等方面。

这些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展。

四、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体预防、家庭预防、社会预防等多个方面。

个体预防是指通过心理教育、行为矫正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刑事心理学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刑事心理学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刑事心理学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

本文将从刑事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讨其成因、特点以及可能的预防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景及现状青少年犯罪行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种类繁多,包括盗窃、抢劫、暴力犯罪等。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需要引起重视。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感、攻击性、冲动性等。

这些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此外,青少年犯罪者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也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特点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与成年人犯罪行为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青少年犯罪者往往缺乏犯罪的后顾之忧,他们的犯罪行为更多是出于冲动和好奇心。

此外,青少年犯罪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相对较弱,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四、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探讨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此外,社会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罚和教育。

五、结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成因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处理青少年犯罪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视,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1. 引言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2.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点2.1. 认知发展水平未成年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能力较差。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

2.2. 情绪波动未成年人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在遭受挫折或不满时,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情绪,进而采取极端行为。

2.3. 社交环境未成年人易受社交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社交圈子可能导致他们研究不良行为,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4.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关爱和管教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

3.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3.1. 好奇心理未成年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可能因尝试新鲜感而走上犯罪道路。

3.2. 报复心理未成年人可能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产生报复心理,进而采取犯罪行为。

3.3. 金钱欲望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未成年人可能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

3.4. 自我价值缺失未成年人可能在缺乏自我价值认同的情况下,通过犯罪来寻求关注和认可。

4. 预防对策4.1. 教育引导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2. 家庭教育家庭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温馨、关爱的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社会环境优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为他们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4.4. 法律制裁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

5.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复杂,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采取有效对策,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本文为您提供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在当今的社会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于犯罪分子本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以便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一、社会心理学分析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具有复杂原因和深层次社会心理学原因的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等都会让青少年感到身心俱疲,而犯罪行为往往可以成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其次,青少年的心智发育还不够完全,他们的判断力、自控力和责任感往往比成年人差很多,这也导致了他们对于社会(包括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清晰、理性不够充分,更容易受到不良的外部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再者,现代社会价值观和文化思潮的变化,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时期社会上崇尚英雄主义和暴力,青少年可能被这种价值观左右,以暴力和犯罪行为来展现自己的“强大”。

以上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原因,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青少年犯罪在社会中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情况非常不容乐观。

二、防控策略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防控措施:1.教育方式: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增加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让青少年了解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危害,切实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责任感。

2.心理卫生:通过心理医生的辅导和指导,帮助青少年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和治疗。

适当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关怀: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家庭成员应该关心孩子的实际情况,防止一些饱受压力影响的青少年选择不正当的途径来释放心理负担,从而造成不良后果。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对青少年个体、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社会心理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角度出发,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预防策略。

一、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不稳定、低收入家庭、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逃避现实、追求刺激的心理倾向。

家庭暴力、家庭不和谐以及家庭成员缺席也是引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社会因素。

2.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与个体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充满了身份认同、自我价值感和同伴关系等心理问题。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获得同伴认同的过程中,一些青少年可能倾向挑战社会规范,采取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刺激。

二、影响因素分析1.同伴影响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同伴群体往往会加强青少年对犯罪行为的接受度,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这种同伴影响使得青少年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更具冲动性,并容易受到负面行为的影响。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塑造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来说,宽松教育、缺乏监督和规范、家庭冲突和家庭破裂等问题都会导致青少年对道德观念的淡漠和违法行为的产生。

相反,良好的家庭教育、明确的规范和监督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抵制外界诱惑,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

三、预防策略探讨1.社会教育和宣传通过社会教育和宣传,向青少年普及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提高他们对合法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同时,加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和照顾青少年。

2.加强同伴关系培养在同伴关系的培养中,引导青少年选择积极、正面的朋友圈子,帮助他们建立稳定友好的同龄交往关系。

此外,倡导同伴之间的互助和支持,提高青少年对非法行为的抵制能力。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PPT课件精选全文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PPT课件精选全文

2024年8月27日
13
11
三、预防犯罪口诀
❖ 6、打架斗殴致伤残,一判就是七八年。 ❖ 孙某,17岁,旷课,不知道学习为什么,打
工修车,学驾照不想学,父母农民,要求不 严,买刀好玩,失手扎到身后同伙心脏致死, 8年刑。
2024年8月27日
12
结束语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胡锦涛访美期间送给芝 加哥佩顿中学学生们三句话:“第一句话,知识是 开启未来的钥匙。第二句话,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 桥梁。第三句话,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希 望。”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 的长远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 年大计。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 的任务,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大家一起积极努力,齐抓共管,我们才能还孩 子们一方净土,还祖国未来一个美好的希望!
❖ 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 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 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侵蚀了青少 年的思想。
2024年8月27日
8
三、预防犯罪口诀
❖ 1、待业青年到处漂,这种朋友不可交; ❖ 李某,17岁, 小学, 酒店配菜, 天天一起
学,在自己家伙同他人轮奸打工女,判刑6年半。 ❖ 2、暴力性犯罪,大要案多,社会危害性极大。马
加爵,巴西杀30人少女。 ❖ 3、文化素质低,农民、无业人员占很大比例 ❖ 4、团伙犯罪案件较多。
2024年8月27日
3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 5、闲散人员和外来人口流窜作案较多。 ❖ 梁某,17岁, 初中, 盗窃,6年,福建打工做鞋底,
❖ 4、家长示范效应。有的家长整天吃喝玩乐,作风不正,行 为放荡,违法犯罪,孩子耳濡目染,养成不良习惯。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生理上看,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

一般来说,青少年思维相对简单,自控能力较差,情绪不很稳定,易感情用事,一旦受到某种诱惑和刺激,容易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同时,青少年明辩是非的能力较成人低,好奇心和模仿性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而发生心理畸变。

法制意识淡薄。

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评判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青少年不学法,不懂法,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以致于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怎么办针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总结以下预防对策:1、自身预防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2、家庭预防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

(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3、学校预防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主要做到:(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3)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4、社会预防社会预防,主要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法律规定如何处罚我国在对青少年犯罪的刑罚处罚上的态度是从宽处理,只在一些特别严重的案件中才会采取刑罚措施。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需如何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需如何分析

(一) 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

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二) 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三) 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

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

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四) 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所以,对少男少女应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在他们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趁热打铁”,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些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

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

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

那么,都有哪些心理驱使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呢?经分析,以下几种心理在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1.逆反心理:[page]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

孩子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2.模仿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

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少年模仿的对象。

如果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而走向犯罪道路。

3.义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

孩子和人家打架,是因为“那人打了他的一个哥们儿”,正是这种意气心理的反应。

4.报复心理:有个中学女生与男生发生冲突,男生给了她一巴掌。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一、引言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但青少年犯罪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犯罪不仅危害了社会安全,也给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

因此,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和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及预防措施,以期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1.心理不成熟: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2.情绪波动大:青少年期是个体情绪体验最为丰富和复杂的阶段之一。

他们往往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情绪波动,如易怒、冲动等,这些情绪波动容易引发犯罪行为。

3.价值观扭曲: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社会风气或家庭教育的影响,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价值观容易使他们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4.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

如与父母关系紧张、与同龄人相处不融洽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冲突,甚至引发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学校应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问题。

(3)社会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1)家长应该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关爱和陪伴中成长。

(2)家长应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行为规范,教育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3)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1)学校应与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2)学校和社区可以联合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了解和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探讨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剖析1.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否存在着紧张的亲子关系、溺爱或冷漠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陷入犯罪的困境。

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缺乏父母的监管和指导,容易使青少年沉迷于非法活动之中。

1.2 社交圈子青少年常常受到同伴的影响,社交圈子中存在着明显的团体价值观。

如果青少年周围的同伴以犯罪行为为时尚,或者属于一个以暴力为乐的群体,那么青少年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陷入犯罪。

加之青少年自身身份认同的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引导而去追求不良行为。

1.3 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攻击倾向、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了获得自我认同和满足感,他们可能选择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寻找归属感。

二、干预措施2.1 家庭教育为了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沟通和监管机制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2 教育体制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注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开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引导和道德伦理教育等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心理咨询与治疗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必要的干预措施之一。

通过专业心理师的指导,青少年可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避免犯罪行为。

2.4 社会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与帮助也是防范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是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希望能够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景与现状青少年犯罪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犯罪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景与现状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分析,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1.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挑战,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行为增多的原因之一。

一些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疏于管教,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再次,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导致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一些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2.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现状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现状呈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青少年犯罪行为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参与到犯罪活动中,犯罪年龄逐渐降低。

其次,青少年犯罪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不仅仅是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还出现了网络犯罪、暴力犯罪等新型犯罪行为。

再次,青少年犯罪行为呈现出社会化的特点。

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的形成,使得犯罪行为更加隐蔽和复杂。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背后涉及到多种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

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行为。

1. 社会认知因素社会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的认知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心理主体因素分析
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也呈上升态势。

其犯罪多表现为突发性、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等。

青少年犯罪日益多样化,严重化对社会和家庭产造成了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对于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犯罪的增多,无疑敲响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警钟!研究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征,对新时期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惩治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改造违法犯罪青少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法律意义和现实意义。

按心理学划分的年龄阶段,青少年时期是指:少年期(11、12岁至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至17、18岁)和青年晚期(17、18岁至25岁)。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也随着青少年时期的不同阶段而变化发展,在认知方面,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青年初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确的发展,到了晚期理性逻辑思维形成、发展。

在情感方面,随年龄的增长日益丰益,形式多种多样,青年初期情感表现强烈,容易冲动,晚期时情绪具有延续性,出现了心境。

在个性方面,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增强,道德意识,日益发展,同时世界观初步形成。

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是客观因素和主体因素相互作用的,其中主体因素与青少年自身有着密切联系。

而主体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综合前段所述,可以得知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身心发展成熟程度不同,社会经历各异,对犯罪行为的发生以及对犯罪种类和作案手段的选择都会产生影响。

末满14岁,因受父母保护多,独立行为少,故违法行为也少。

15至25岁这一年龄段,是犯罪高发年龄段,其原因是这一阶段体力旺盛、行为冲动、情绪不稳、自控力弱、性欲强烈,而认识能力不全面,进行自我调节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意志等心理因素发展还不成熟,这个时期若教育引导不当,则很容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这个年龄段的犯罪类型和犯罪手段也有明显的特点,多采用暴力手段进行盗窃、抢劫、伤害、强奸以及杀人等犯罪。

特别应当引起高度注意的是,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类型中,毒品案件呈发展趋势,这也是与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有关,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好奇心强,且自制力差,加之贩毒分子的引诱,很容易走上吸毒、贩毒的道路。

由于吸毒耗资巨大,青少年一旦吸食上毒品后,无经济来源则可能引发盗窃、抢劫、杀人等犯罪的发生;女青年一旦吸毒后,则多采取卖淫、诈骗等犯罪来获取毒资。

二.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指青少年主体原有的心理结构中存在一些不良心理因素,如个性倾向、性格结构中的不良因素等,又吸收了主体外的不良因素,从而内化为犯罪心理。

(1)、个性倾向性因素
个性倾向性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上。

如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人需要,个人需要脱离客观实际无限制地膨胀,追求高档消费,追求“性自由”,损人利己的动机、不当的兴趣爱好,缺乏正确的理想以及错误的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2)、性格结构因素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它包括: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性格特征,如对社会持敌视态度,对集体漠不关心,自私自利,对他人冷酷无情,狡猾虚伪,野蛮粗暴以及自卑虚荣,狂妄自大,好逸恶劳,浪费奢侈等性格特征,都容易在其他不良因素作用下形成犯罪心理;二是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能否自觉地调节自已行为方式的性格特征,有些不良的意志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关,如盲目性、冲动性、放纵、依赖性、
任性、顽固性、冒险性以及意志薄弱、自我控制力差等,具有以上这些意志特征的主体,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如经不起诱惑或不能克制自已的冲动等而形成犯罪心理;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如强烈的愤怒情绪、起伏波动的不稳定情绪、严重对立的敌对情绪、长期萎靡不振消沉悲观情绪等,都极易转化为犯罪心理;四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表现在认识方面,如思维偏激极端,是非善恶分辩力差、道德评价水平低等,这些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三.行为因素
行为因素是指青少年经常参加错误内容的活动或长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的心理结构产生影响,同时,这些行为因素又可作用于心理结构,使不良的心理得到强化和巩固。

(1)、参加错误内容的活动。

如经常参加赌博、经常看色情淫秽的书刊和影视作品等,这些行为对青少年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正常的心理结构慢慢演变为犯罪心理。

(2)、养成有害的行为习惯。

多次反复的行为可成为习惯而被巩固下来,如青少年的说谎欺骗、爱占便宜欺凌弱小、报复心理、自由散漫好逸恶劳等,如果多次重复又得不到制止,就会形成恶习,一旦形成习惯,则心理结构表明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3)、模仿学习不良模式。

青少年由于辩别能力差,抵抗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弱,而又好奇心强,喜欢学习模仿名人、明星,尤其是当今某些宣传、影视作品里面不好、甚至是错误的内容,如描写早恋、第三者插足、黑社会人物形象、暴力、抽烟、甚至吸毒等,这些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这将给青少年个性心理增添消极成分,对已有不良心理的青少年来讲,则可以直接诱发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不是一事一时而成的,而是各程不良因素较长时间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反复斗争的结果,是主体从正常心理向不良心理、犯罪心理演变的结果,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为此,我们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在为他们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