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笔记——心理学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应用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另一方面,也将它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

在教学之后,对教学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心理学化”德国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后被发展为“五段教学法”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和个体差异,以便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

例如,在学龄期,儿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会感到勤奋,否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在情感发展方面,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发展出同理心。

社会性发展包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等。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他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正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对整体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探索知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

心理学概论1、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1.1个体心理系统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万分。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3)心理学把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心理特征(重点)。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1.2个体心理与行动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2.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唯理论(代表人物法国笛卡尔)和经验论(代表人物英国洛克)。

2.2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背诵笔记

教育心理学背诵笔记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3、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支架性教学指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5、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7、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方面。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8、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9、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0、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其功能体现在维持、促进、发展。

11、非正式群体: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特点是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有可能存在排他性;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致性;成员的角色数量不固定。

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讲总论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45*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的科学。

*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48(本教材)▪总论--阐述学科研究对象、发展历史、研究方法等。

▪学习理论--介绍有关学习的理论,揭示学习的本质及规律。

▪学习心理--阐述学生的认知、动机、迁移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各类型的学习--阐述知识、技能与社会标准等学习的心理过程及培养。

▪教学与管理--阐述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及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二、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P3◆19世纪政治、经济及教育的发展◆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1〕实验心理学的产生〔2〕心理测量运动的兴起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P10▪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美国-桑代克〔1903〕的《教育心理学》▪〔包括三大卷〕▪第一卷《人类的本性》▪第二卷《学习心理学》▪第三卷《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P10▪1、单向道时期〔20世纪初〕▪2、死胡同时期〔20世纪中期〕▪3、双向道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

▪〔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回忆▪教育心理学经历引进、吸收、消化和初创的过程。

▪三个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以后的时期。

▪在中国作为独立学科的起源:20世纪初,廖世承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

▪潘菽《教育心理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大陆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80年出版。

该书反映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58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P61▪思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对。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物质前提2.环境:社会,家庭,教育3.个体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二、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三、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基本概念图式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是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顺应是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待定刺激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

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

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摘抄2023版(一)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摘抄2023版(一)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摘抄2023版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一门科学。

2. 认知发展理论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逐渐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重要的是给予学生适当的挑战以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发展。

3.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认为学习的主要驱动力是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奖励机制,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二部分:教育教学方法1. 问题解决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强调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积极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部分:教师角色与教学管理1. 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2. 课堂管理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应当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同时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 评价与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改进不足,激励学生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总结: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教师提供了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教育变得更加有效和有意义。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第一章:合格的老师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人格素质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组成。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设计能力(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积极主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和任务指向))、反思能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概念教学:概念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2 利用变式,排除非本质干扰 3 正反例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4及时正确反馈,促进概念获得。

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编码系统: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或类别。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并帮助形成清晰的新编码系统。

可以1 合理运用定势2 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 编码方式的指导 4 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什么都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智力发展三阶段:动作性、映象性、符号性表征。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8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8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8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1、什么是“坏孩子”?“他们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非但没有成功转化为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有所抗拒。

”“追求优越”是每一个孩子共同的内心追求,“好孩子”就是那些追求优越的心理符合了学校的要求的孩子,“坏孩子”则是那些不能适应学校的规范,转而通过其他方面(运动、违纪等)来满足追求优越心理的孩子。

因此,学校的多样性,特色化发展满足不同孩子追求优越的心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既要有“好孩子”的学校,也需要“坏孩子”的学校。

2、学校为谁培育学生?“学校必须明白,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为自己培育学生。

”“学校不是为自己培育学生”,这句话很值得校长和老师们思考。

如果一个学校是为了社会培养人,学校就会思考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学校为自己培养人,就会抢生源,就会市场化。

衡水中学这大幅的宣传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抢生源,是为了学校自己的发展。

如果它说是为了社会培养人,那恐怕是一个笑话。

我们国内的大部分学校都是为了学校自己培育学生,有几个是为了社会培养人?3、“懒惰的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人们越是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就越是正中他的下怀。

因为不停地责骂转移了人们对他能力问题的注意。

“阿德勒对孩子的懒惰心理分析的非常深刻,”懒惰“真的是一种不错的心理状态。

一个”懒惰的孩子“和一个”勤奋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你会对懒惰的孩子说:“假如你再勤奋一点,一定会取得比现在还好的成绩。

”而面对勤奋的孩子,你觉得获得这样的成绩是应该的,甚至会觉得他已经尽了全力,没有潜力了。

同样,一个”懒惰的孩子“和一个“勤奋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差,你会对懒惰的孩子说:“假如你不这么懒惰,你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勤奋的孩子,你觉得努力了还学不好,一定是能力不够,甚至会觉得他笨。

所以,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上,懒惰的孩子是大赢家,不管怎样,都是勤奋的孩子吃亏。

4、尊重儿童有多重要?“在有些场合,对于孩子来说,说话是多余的。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俄国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课堂教育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

课堂教育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课堂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课堂中师生互动、学生心理发展、学习过程以及教学策略的学科。

本文将对课堂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进行摘抄和总结,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课堂中的各种教育现象。

二、课堂结构与功能1. 课堂结构:课堂结构指的是课堂中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组织形式。

主要包括:- 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权威性、信任度和合作性等。

- 同伴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合作、竞争和互助等。

- 课堂规则:课堂中规定的各种行为准则,如出勤、纪律、作业等。

2. 课堂功能:课堂功能是指课堂结构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 教学功能:课堂结构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果。

- 社会功能:课堂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

- 心理功能:课堂结构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三、学生心理发展1.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主要包括:- 感知觉发展: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识别能力。

- 思维发展:学生运用思维进行判断、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记忆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记忆、保持和提取能力。

2. 情感发展:情感发展是指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成长和变化,主要包括:- 情绪体验:学生对各种情绪的体验和表达。

- 情感表达:学生运用语言、行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 情感调节:学生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3. 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指学生在个性方面的成长和变化,主要包括:- 自我意识:学生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和理解。

-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身能力、品质和价值进行评价。

- 自我调节: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 内在动机: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和好奇心。

- 外在动机:学生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参与学习活动。

- 自我决定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和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

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

“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

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

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

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

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窗外的歌声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学习、听课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盲打”、织毛衣不用看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

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10.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一、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数量越大,注意的广度越大。

影响因素:1、被知觉对象的特点;2、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3、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把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的长短特性。

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

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有无坚定目的。

3.个人的主观状态。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如自弹自唱、边歌边舞等。

四、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的强度。

2.新的注意的对象的特点。

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4.已有的习惯。

11.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维持在单调贫乏的内容上的时间是短暂的,而新颖、丰富的内容却能保持相当长久的注意。

(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三)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四)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注意的规律表明:个体注意的目的、任务越清楚,学习意志就越坚强,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越能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有意注意就越集中。

(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如对课前预习、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实际操作的要求,既要严格也要适当,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但又不是轻而易举的。

要求太高,学生易失去信心;要求太低,学生又不会重视。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注意的集中。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四)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五)利用间接兴趣。

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经常转化交替的。

这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使注意能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教学中,学生如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从而难以长时间地坚持学习。

但学生也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完成好学习任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12.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3.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14. 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15. 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顺序性(先后)和周期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

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16.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17.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区别1)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2)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2.共同点: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的低级(感性)阶段。

3.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18. 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19.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20.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1. 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2.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23. 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准备性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24. 记忆的分类:(1) 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0.25---2秒钟之间):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时间很短;容量有限(7±2组块);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2) 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5.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26. 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者错误地恢复和提取。

27.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28.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学习程度;(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

29. 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30.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编码方式:图像记忆(1s左右)、声像记忆(1s~4s)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视觉编码。

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31.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2.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