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有著名的“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尊为“诗圣”。
【背景】
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主旨】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名句赏析】
杜甫最笃于兄弟情谊,干戈扰攘中,衰病中的诗人格外思念音信不通的诸弟,遂在凄清孤寂的秋夜,写下了这首凄楚动人的忆弟诗。诗写天涯忆弟之情,骨肉离散之苦,可谓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首联提摄全篇。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路
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凄凉景象。在凄凉沉寂的氛围中,写出强烈的忆弟之情。点明时间、地点,已隐含忆弟之情。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起诗人思弟之情。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的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因为漂泊流离,杜甫对雁声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首联十字,可谓一字一咽,字字血泪,切不可草草看过。首二句是提摄全篇的,写出忆弟之情,又揭出忆弟之由,那就是战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白露的夜晚,寒意逼人。“月是故乡明”,亦写景之语,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为名句,围绕题目“忆”,紧承“秋”、“月”,将江淹《别赋》中“明月白露”写成十个字,显示了诗人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将寻常语离析倒装而用之,语峻体健,意亦深稳,遂成妙绝古今之名句。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诗人的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抒发了作者弟兄失散、国破家亡的痛楚之情,实际上也是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忧患丧乱生活的概括。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含蓄蕴藉,发人深省。亲人们四处逃难,平时寄书信尚且收不到,更何况战事频仍,情况就更难预料。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B.从标题到内容都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坦然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
C.这首诗极能代表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夙愿。
D.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三、简答题: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
5、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选择题:
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解析】B 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B.从标题到内容都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坦然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
C.这首诗极能代表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夙愿。
D.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