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与教育(一)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未成年人逆反心理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表现在他们经常会表现出对权威、规则和约束的反感和反抗,做出一些违法的行为。
这本质上是因为她们的发展过程过程中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反抗来试探自己的界限以及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就会容易滋生出逆反心理。
一、逆反行为的原因1.自我意识的提高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对自我表达、自我主张有了更多的需求,对于权威和规则比以前更加敏感,而这种敏感往往引发了逆反行为。
2.外在环境的影响孩子的逆反行为往往和今时今日社会的种种局限和不和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负面的环境和经历都会让他们的逆反心理更加加剧,导致不良的社会行为。
3. 父母的影响父母的爱护与纵容常常会导致孩子的任性和不听话,而对于孩子的严厉指责和管束同样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1.辨别逆反行为的类型首先要明确孩子的逆反行为是哪种类型,是朋辈压力、学校抵触、家庭关系等等,因为每种逆反行为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
2. 规范孩子的行为父母需要在孩子的行为表现上规范他们,让他们知道哪些是管制的行为、哪些是绝对禁止的,同时,也要在孩子的行为上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人人都希望被知情,所以家长要多为孩子解释其后果。
3. 教育孩子在正确地规范孩子的行为之外,还需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让孩子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自己不能随意改变的东西。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4.支持孩子尽早发现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避免让孩子在自己的逆反情绪中越来越感到孤独、不满、被忽视,促使他们形成自暴自弃的心态,以免逆反行为深入骨髓。
总之,未成年人逆反行为的出现一定有原因,并不是孩子天生就不善于接受任何的规则。
当家长、学校、社会能够均衡地去看待这个问题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孩子找到一个良性发展的方向时,也会给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影响。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与教育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与教育当观察的触角伸展到周围的每一个角落,当审视的利箭重新指向自己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平日被我们奉为“自然而然”事实上却似是而非的现象。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便是其中之一。
那么,逆反心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有哪些表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教育中应注意些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拟作一探讨以就教于专家。
一、逆反心理的本质“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
比如:对于先进人物的宣传,人们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贬低宣传及宣传者;当见到商品广告出现“价廉物美”字眼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种商品的质量肯定是次的”;还有人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争议很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各种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是比较规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进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
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
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第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
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应对,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以下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以后,首先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渴望独立,往往嫌父母和教师管得太严、太啰嗦,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
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就采取过激的措施;有的教师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而是搞“满堂灌”、“一刀切”,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虽然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又是另外一套。
这种矛盾行为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有的家长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应对措施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艰辛而又重要的阶段,很多青少年在这一阶段表现出逆反心理,他们抗拒父母训练,挑战权威和把他们自己视为绝对的中心。
他们会把自己当作一个特殊的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反叛抗拒和挑战社会规范和传统准则。
在他们经历了这种情绪体验之后,他们会启发并自我实现。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青少年时期的许多身心变化,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会有一种把自己视为特别的感觉,这就引发了他们逆反心理的发展。
此外,青少年期间大脑发育也有影响,他们会更极端地表现自己,表现出情绪化、独断性和自私性,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自我调整。
二、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青少年不愿接受父母的规则或指导,乐于挑战他们的权威,他们会认为他们比父母更有智慧,而当父母的压力太大时,他们会有一种抗拒的情绪,因而自我实现。
此外,学校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压力来自书本、老师和同学,当这种压力很大时,青少年可能会以反叛的方式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当青少年被社会的价值观所迷惑,遭受“物质”和“虚拟”的狂热追求,他们会因家长和社会给出的期望太多,而表现出抗拒的情绪。
应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措施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是积极支持。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积极的语言支持,包括肯定孩子的价值和技能,以及支持他们发现和尝试新事物,教会他们自立自强,自我调节和表达。
二是实施适当的约束。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约束,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以保护他们免受危害,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三是引导和建议。
家长应多给孩子有益的建议和指导,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成长,教会他们正确的生活方式。
四是培养自尊心。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学会接受自我,自信自爱,尊重自己和他人。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却不容忽视。
逆反心理指的是中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和接受外界观点时持反对态度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所导致的:一、自我认同感不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迅速,对自我产生了新的认知。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面临到对自我的质疑和迷茫。
他们可能在这个时期感觉自己无法被别人确认和接纳,因此表现出排斥和反抗的行为。
二、成长环境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过于压抑的环境或者是过于放任的成长环境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会让中学生感到压抑和束缚,产生逆反心理;而过于宠溺的教育方式则会让他们缺少自律和责任心。
三、同伴群体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同伴关系非常重要。
当中学生身处某种特定的同伴群体中,由于集体心理的作用,他们往往会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态度。
当中学生自身的观点与群体观点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逆反,以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
针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源于对自我认同感的不足。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提升自我认同感。
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给中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巧。
二、改善教育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宽松活泼的教育环境。
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他们合理的自主决策权。
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尽可能听取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三、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背后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给予中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注重情绪管理教育。
中学生在青春期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情绪管理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因此, 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青春期心理特点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常常表现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渴望独立, 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
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
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
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青少年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排斥。
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使他们能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中学生逆反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引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复杂,教育对策具有差异性,这是对应该特征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分析其成因,提出实施有效教育对策的可行性。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他们在社会环境中不断挑战合理规则、安排和约束,表现出抗议和反抗的行为模式。
其特征表现在:1、反抗和拒绝:这最明显的表现是拒绝和抗拒父母、老师和学校老师等有权威的社会规范或要求,表现为不服从或逆反行为。
2、挑战和叛逆:这意味着不听从长辈和老师的指令,甚至在知道原因之后仍然不受管束,挑战权威,叛逆规矩。
3、隐秘和叛逆行为:尽管对外表现的很乖,但私下里采取叛逆行为,比如不让家长知道自己打游戏、看色情网站等,甚至不断撒谎。
4、敌对和仇恨:他们会在无理由的情况下,出现敌意和仇恨,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甚至陷入粗暴和攻击的行为等。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多种多样,自立自强的欲望使他们认为有权力反抗家长和老师给予的规定,另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如不安全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缺失,以及追求完美压力过大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1、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关系太紧张,家庭收入不高,家庭环境不安全,父母的行为模式不健康,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2、学校环境:在学校里,上课太无聊,没有机会发挥孩子的想象力,缺乏有趣的活动,课外活动也没有休闲活动,也可能导致学生变得逆反。
3、社会环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看到其他孩子的行为,会受到影响,学习技能不足,缺乏正确的方向,也可能导致学生变得逆反。
4、心理因素:孩子们有着挑战权威的天性,他们有时会因为缺少自信心而逆反,他们也有可能因为缺乏爱而逃避现实,从而表现出逆反抗拒的情绪。
三、教育对策要有效改变中学生逆反心理,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环境应当有适当的对策:1、家庭环境:父母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强迫过度,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以免影响孩子的自我认同。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未成年人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为了表现对社会的异见和对父母的不满,而采取的一种反抗行为和态度。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如抵制和忽视父母的教诲、逃学、离家出走、不尊重老师和学校规定等。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自我认同感不强。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接受,否则会产生无助感、自卑感等负面情绪。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观念、兴趣与家长相悖时,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就可能采取逆反行为。
2. 家庭教育不当。
对于一些采用过于严厉或报复性教育的家庭,子女可能出现逆反心理。
因为严厉的惩罚和强制性的要求会让孩子感到受到了欺凌和伤害,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中,许多年轻人易被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等影响,产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针对未成年人逆反心理,可采取以下措施:1. 帮助未成年人建立自信。
对于未成年人,家长应该多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支持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 稳定情绪、化解矛盾。
面对青少年逆反行为,家长和老师应保持冷静,不要和他们对着干,会让矛盾加剧。
应当耐心和理性地沟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有时候,家长和老师也需要自己检讨,是否有一些自己的问题让孩子不满。
3. 强化教育方式。
教育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性的,避免使用负面的惩罚方法。
同时,家长应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的成长环境,建立良好的熟人网络,从而更好地控制孩子所接触的社会因素。
4.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应引导孩子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增强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对社会和对家庭都有贡献的人。
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避免被流行文化和社交网络所误导。
总之,要解决未成年人逆反心理问题,必须了解其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
家长和老师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共同引导孩子朝着正确方向走。
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成因及消除对策
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成因及消除对策逆反心理通常表现为: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
逆反心理及其内涵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
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青少年大脑的发育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
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越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正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
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青少年性生理发育逐渐成熟,性别意识、性意识逐渐强化和建立,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
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面对成人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向所驱散。
3.青少年表现出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
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上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对问题的认识仍存在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对成人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成人的劝说、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及疏导方法青少年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于传统权威的反抗,不愿意受到约束和指导,常常做出与社会规范不符的行为。
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认同困惑: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思考自我身份和价值观,并渴望被认同和接纳。
当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遭遇到不理解和排斥,或者无法找到符合自身的认同感的群体时,会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家庭中的和谐与紧张关系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中存在过度严厉或过度宽容的教育方式,或者夫妻之间存在矛盾和暴力行为,都容易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
3.学校压力过大:学习压力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社会对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家长和学校都希望青少年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过高的期望和强制性的学习方式容易引发逆反心理。
4.社会环境变化: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深,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权威和规范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青少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容易产生对规范和权威的怀疑和反抗。
面对青少年逆反心理,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疏导方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以下是一些疏导方法:1.倾听与沟通:青少年逆反心理往往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被认同和理解。
家长和老师应该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
2.建立信任与支持:给予青少年适当的信任和支持是疏导逆反心理的重要手段。
家长和教师应该积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关心。
3.培养情商与自控能力:情商和自控能力对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非常重要。
通过培养他们的情商,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解决问题和面对挫折等能力,同时加强他们的自控能力,提高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和掌控能力。
4.提供适当的自主权:青少年逆反心理常常源于对权威的反抗,适当的自主权可以缓解这种心理状态。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采取的措施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采取的措施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产生的危害很大,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情趣,导致他们走向苦闷、烦恼甚至颓废,给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第一,年龄与生理因素。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表现最突出,这主要是青少年的希望和需要与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
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
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而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
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第二,家庭环境的因素。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
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有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物质需求尽量满足,而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引起了他们的烦恼和苦闷,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自主的空间。
这样,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对这种教育方式反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如果教师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
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学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中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中学阶段,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抵触情绪,拒绝适应和接受传统教育方式和规范。
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言语上的抵触、行为上的抵抗,甚至可能引发不良行为。
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往往有多方面,如下:1.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危机:中学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关键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产生疑惑。
他们可能对学校和教育规范产生怀疑,并试图通过表现逆反心理来寻找自己的独特性。
2.学校压力过大:中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升学的巨大压力,他们可能感到无法承受,产生逆反情绪。
他们可能对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感到不满,因而表现出反抗和逆反的行为。
3.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存在冲突、不和谐或高压等问题,中学生可能将逆反情绪发泄到学校和教育机构上。
解决逆反心理的措施和做法有以下几点: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提供心理支持。
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找到适当的发泄方式。
2.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学校应提供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让中学生感受到成长的乐趣和成就感。
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通过参与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3.关注中学生的情感需求: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他们的情感需求。
教师和家长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提供情感支持和倾听,并与学生密切合作解决问题。
4.教育个人自主性和责任感:逆反心理常常伴随着对权威的质疑和抗拒。
教育者应鼓励中学生发展个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青少年逆反心理是指在这个特定阶段,青少年对于权威、规则和约束产生反抗和抵触情绪。
这种心理现象在许多青少年身上都普遍存在,原因各异。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并提供一些应对逆反心理的处理方法。
一、原因1.身份认同与独立性追求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关注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
他们希望摆脱儿童时代对父母的依赖,追求自己独立的个体价值。
逆反心理的一种反映是对于父母和其他权威者的规则和要求进行抵触,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
2.身体和情绪的变化青春期是身体和情绪承受巨大变化的时期。
荷尔蒙的改变导致了青少年情绪上的波动和失控,使他们更易受外界刺激影响。
这些生理变化加剧了他们更容易表现出逆反、焦虑和情绪化的行为。
3.沟通问题青少年通常遇到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之间的沟通障碍。
他们经历的是追求独立的心理过程,但成年人可能不理解并限制他们的自由。
这种沟通障碍导致了矛盾与冲突,从而引发逆反心理。
4.社会压力现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业压力、才艺表现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都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逆反心理可能是对这些压力的反应,一种逃避和释放压力的方式。
二、处理方法1.理解与尊重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他们需要感受到他们的感受和观点被认可,而不是一味地压制和指责。
建立开放而尊重的沟通模式,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和决策的权力,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意见被重视。
2.建立互信关系逆反心理常常源于亲子关系缺乏信任基础。
家长和青少年之间建立互信关系至关重要。
沟通时,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心声,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遵守承诺,不轻易打破承诺。
通过建立强有力的亲子关系,逆反心理可以得到缓解。
3.培养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青少年逆反心理往往与无助和困惑有关。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帮助他们培养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让他们学会合理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在中学生阶段,学生往往处在青春期的变革中,身心发展迅速,对自我和外界的认识产生重大变化。
同时,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中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权威和规则的抗拒,以及一些反社会行为。
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找到针对性的对策,有助于改善中学生的逆反现象,推动他们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 生理因素青春期是中学生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和逐渐产生激素的变化对中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产生了显著影响。
他们常常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出现情绪波动,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 学业压力学校教育以升学率为导向,对学生施加了较大的压力。
中学生需要应对大量的作业、考试,面对升学竞争的压力,这些压力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学校教育,产生反抗情绪。
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言行、教育方式等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庭沟通不畅、家长过于严厉或溺爱,容易使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 自我意识成熟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权威和规则的质疑和抗拒,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的对策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注重平等和尊重,理解学生的困难和挑战,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设置适当的课外辅导活动,增加学习的乐趣,缓解学业压力。
2. 加强家校沟通家长应关注中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孩子进行深入的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困惑。
家长可以适度支持孩子,为他们提供鼓励和建议,避免过度管制或溺爱。
3. 提供积极的反馈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及时给予中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和参与社交活动。
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4.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中学生需要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经历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权威和规则的挑战,以及自我认同的探索。
因此,许多中学生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逆反心理。
而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并采取有效对策成为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我认同的概念模糊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价值和目标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可能产生迷失感和不确定感,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从而对外部权威产生质疑。
2.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度放任,缺乏正确引导和沟通,容易使得中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另外,家庭中是否存在家庭冲突、单亲家庭、家庭成员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等因素也会影响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3.学校环境的诸多压力学校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使得中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对学校的规则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可能引发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4.同伴关系的变化中学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之一,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处于身份认同的探索阶段,往往会受到同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产生逆反情绪。
另一方面,同伴关系的变化,如同伴的选择和排斥等,也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对策: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温床,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预防和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父母应注重家庭教育,采用适度的管教方式,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过度放任。
并且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2.建立积极的学校环境学校作为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创建积极的学校环境。
学校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支持,让中学生在学业、兴趣和社交活动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1、引言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逆反心理,即对权威和规则的抵制、反抗甚至逆来顺受的态度。
逆反心理既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正常表现,也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情绪,影响学业和社交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逆反心理的成因1.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成因之一。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无法给予他们必要的约束和规范,导致孩子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因而更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1.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在一些传统教育体制下,学校过分注重知识灌输,缺少对学生思维、创造力和个性发展的关注。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容易让中学生感到束缚和压抑,从而产生逆反情绪。
1.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当代社会存在着一定的教育焦虑和竞争压力,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同时,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很容易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遇到一些不合理的规则和权威,就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
3、逆反心理的对策2.1家庭对策家庭教育是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的关键。
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同时要有明确的规范和界限。
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并给予他们合理的关心和支持。
2.2学校对策学校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和决策。
学校也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增强他们的逆境应对能力。
此外,学校应该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和理解。
2.3社会对策社会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社会各界可以提供相应的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中学生解决内心的困惑和矛盾。
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
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成因与对策逆反心理是指孩子出现明显的反叛心理,对父母权威不屈服,显得抗拒、反感,乃至于出现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逆反心理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下面是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生理因素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体上出现了许多变化,这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一些孩子就会表现出些许逆反心理,对家长和老师表示反感。
2.自我认知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开始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自我评价,这往往导致他们变得越来越自我中心,甚至有点骄傲自大。
3.心理环境孩子们的心理环境也会影响逆反心理的产生。
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孩子们可能会受到种种影响,比如家庭不和睦、学校竞争激烈等等,这些因素可能会激发孩子们的逆反乃至叛逆情绪。
1.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把孩子的感受轻易否定,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回应和理解。
2.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允许他们表达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情感,让他们有充足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3.加强关注和关爱家长和师们要多关注孩子们的情感变化,多给予孩子关爱和理解。
在孩子面临困难的时候,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4.建立良好的教育方式家长们要在教育孩子方面,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不要因为孩子的逆反行为就和他们对抗,应该采用温和的方法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5.与孩子平等交流当孩子出现逆反情绪的时候,家长应该与孩子平等交流,不要采用强制、威胁等方式,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孤立和被压制。
小学生正处于逆反期,逆反心理的出现是正常的现象,家长和老师们只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关爱和理解,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从逆反期中走出来,成为一个健康、自信的孩子。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一)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一)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使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
诸如厌学、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群、独立能力差、亲子冲突呈增加趋势等。
其中,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表现极为明显。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
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问题。
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
逆反心理无论是对青少年自身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逆反心理束缚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由逆反心理产生的逆反行为的消极作用,青少年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启迪,因而会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成熟。
2.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使他们往往不计后果,漠视校规、挑战社会规则。
譬如有些青少年不听从教师、家长关于不要早恋的劝告,暗中追逐异性,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幼稚的“两性”关系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成绩。
还有一些青少年违反学生守则和公共生活准则,大量吸烟和饮酒,过早地变成“烟鬼”、“酒鬼”,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有可能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与教育(一)
当观察的触角伸展到周围的每一个角落,当审视的利箭重新指向自己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平日被我们奉为“自然而然”事实上却似是而非的现象。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便是其中之一。
那么,逆反心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有哪些表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教育中应注意些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拟作一探讨以就教于专家。
一、逆反心理的本质“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
比如:对于先进人物的宣传,人们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贬低宣传及宣传者;当见到商品广告出现“价廉物美”字眼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种商品的质量肯定是次的”;还有人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争议很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各种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是比较规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进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
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
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第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
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
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
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因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第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
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
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
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
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
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
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
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当今的青少年,往往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胶着状态。
第一,年龄与生理条件。
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
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
同时,也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
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
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
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第二,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
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
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
同时,许多青少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
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