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的用法总结助词

合集下载

之的助词用法详解

之的助词用法详解

“之”的助词用法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古仁人之心
古代仁人的心
2.放在主谓之间去独:“之”无实义,翻译的时候省去,去掉“之”句子保持完整
无丝竹之乱耳
没有乐器扰乱耳朵
莫之见→莫见之
4.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之”字省去,被修饰语和定语(修饰语)位置交换。

把“之”前面的放到“之”后面,把“之”去掉
无爪牙之利→无利爪牙
定语(修饰爪牙)
5.凑音节,无实意。

“之”和前面的字形成固定短语
久之、顷之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1.“之”字提宾
文言文句式为:宾语+“之”+谓语
翻译时调整为:谓语+宾语,“之“字省略
例句:
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
2.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句式为:宾语(疑问代词)+谓语
翻译时调整为:谓语+宾语(疑问代词)
例句:
沛公安在→沛公在安(哪里)
我谁与归→我与谁归
3.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句式为:宾语+谓语,句子中必须包含否定词,如否、非、莫、无……
翻译时调整为:谓语+宾语,否定词位置不变
例句:
古之人不余欺→古之人不欺余莫之见→莫见之。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

“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作助词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

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

《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补语的标志。

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

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

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

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

(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记。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记。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二. 作助词1. 定语的标记.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暗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暗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 补语的标记.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记.可译作[得".暗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3. 宾语前置的标记(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4. 定语后置的标记(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记.[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暗示这一词组不克不及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暗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暗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三. 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之1.做代词:①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②特殊:(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克不及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2.做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初中文言虚词“之”字常见用法

初中文言虚词“之”字常见用法

3、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4、定语后置的标志, 放在中心语和后置的 定语之间,不译。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 学》
5、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 足音节,无实义 ,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三、用作动词Hale Waihona Puke 初中文言虚词“之”字 常见用法
一、用作代词
1、可指代人,多数是代第三人称,他、她(们) ,也可 代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如:友人惭,下车引之。出自《陈太丘与友期》其 中“之”字就指代“陈元方”,可译为“他”。
2、可指代物。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其中“之”字指代“狼”。
3、可指代事理。 如:但微颔之。出自《卖油翁》其中“之” 译为“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4、指示代词 ,可译为 “ 这 ” 。 如: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其中“之”译为“这”。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 译 为“的” 。 如:君子之行。《诫子书》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 不译。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可译为“到……去、往” 。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之
用作代词

的 用
用作助词

小 结
用作动词
四、结合《短文两篇》练习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莲,花之君子者也。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谢谢大家

之的意思以及例句

之的意思以及例句

之的意思以及例句
1. 作为代词:指代人或事物。

- 例句:“之人也,之德也。

”——《礼记·檀弓上》
2. 作为助词:
-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其成为一个短语。

- 例句:“中国之大,无奇不有。

”——《官场现形记》
3. 表示宾语前置。

- 例句:“何陋之有?”——《陋室铭》
4. 作为动词:
- 表示去、往。

- 例句:“吾欲之南海。

”——《为学一首示子侄》
5. 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补充音节,无实义。

- 例句:“久而久之,习以为常。

”——《官场现形记》
6. 的。

-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需要注意的是,“之”的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用法和例句。

在不同的句子中,它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文言文里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里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里之字的用法《文言文“之”字用法》一、基本用法1. 作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导他。

)瞧,这里的“之”就像一个小跟班,紧紧跟在“子”(孩子)后面,指代这个孩子呢。

这就好比你有个小宠物,你走到哪都带着它,这个“之”就像那个小宠物,主人到哪它到哪,代替主人出现。

- 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这里的“之”就像手指,指着那“二虫”,说就是这两个家伙呀。

这多像你在人群里看到两个调皮的家伙,然后指着他们说“这两个家伙”,这个“之”就起到了这样指示的作用。

2. 作助词-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代的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这个“之”就像一个小纽带,把“古”和“学者”连接起来,表明是古代的学者,要是没有这个“之”,就好像断了线的珠子,意思就不那么明确啦。

-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这里的“之”就像一个魔法棒,一挥,原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师道不传”就变成了句子的一部分,就像把一个完整的蛋糕切下一块来,它让这个句子从一个大的、完整的句子变成了另一个大句子中的一部分,是不是很神奇呢?-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正常语序是“有何陋”,这个“之”就像一个小信号,告诉我们句子的语序变了,宾语跑到前面去了。

这就好比大家都按顺序排队,突然有个特殊的标记,有人就跑到前面去了,这个“之”就是那个特殊标记。

- 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正常语序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这个“之”就像一个小标签,把本来修饰名词的形容词后置了,还做了个标记,让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特殊的语序。

这就像把衣服上的标签从前面移到后面,还做个特殊记号,告诉我们这是一种不一样的情况。

之的用法和解释

之的用法和解释

之的用法和解释一、"之"的用法解释在汉语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字——"之",它既可以用作介词,也可用作助词。

这个字的含义非常丰富和多样化,其用法既体现了古代文言风格,又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之”的几种主要用法和解释。

1. 表示所属关系“之”可以表示所属、属性或归属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放在名词后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表示与前面名词存在一种关系。

例如:- 火影忍者是日本动漫界之瑰宝。

- 我们学校有充满青春活力之学生。

2. 表示包容、范围或领域“之”还可指示某事物所涵盖的范围、领域或包容性质。

它对应于现代汉语中的“所有”、“包括”等词。

例如:- 鲁迅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之巨擘。

- 这个图书馆藏书丰富,几乎涵盖了各个学科之知识。

3. 表示替代或承继关系“之”有时用于表示替代、承继或后人取代过去某人的地位、职位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接替”、“继任”等。

- 赵云是刘备之后。

- 他成为了先父事业之继承者。

二、"之"的解释除了上述用法,"之"还具有其他一些较为特殊且常见的意义和用法。

1. 表示引导动词短语在古代文言中,“之”可以引导动词短语,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以”和“来”,表示某种手段、方法或目的。

例如:- 敬请各位考生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努力取得好成绩。

-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2. 表示补充说明有时,“之”可作为一个补充说明的手段,起到增强表达力和修辞效果。

这种用法对应于现代汉语中的插入成分。

例如:- 她那双温柔之眼让我感到无比温馨。

- 这个城市呈现出繁忙而又富有活力之景象。

3. 表示否定在某些古代文学作品中,“之”还可以用来表示否定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

此用法常见于诗词歌赋等文艺作品。

- 春水未生之时,已有弦调。

- 斩断红尘事之束缚,方能修得身心自在。

总结:"之"这个简单而神奇的字,在汉语中有着广泛而多样化的应用。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课件35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课件35张

《出师表》中之的用法
•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 • 2、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 • 3、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 来,用来 ) • 4、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 以致 ) • 5、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 以) • 6、愚以为营中之事(认为) • 7、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向我学习。 (“之”复指“六艺经传”,翻译时去掉了。)
• 八、作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
•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译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 2、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师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 在一起讥笑他。 “之族”中“之”译为“这”,“族”译为“一类
《劝学》中其的用法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译:木材直的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火烤把它做成车轮,他的弯度
符合圆规。(代词,它,指木材)
《赤壁赋》中其的用法
• 而不知其所止 译:不知道会飞到哪里才停止。(代词,它,指“一苇”) • 其声呜呜然 译:那萧声呜呜地响着。(代词,那) • 何为其然也 译:为什么声音那样悲凉呢?(代词,指箫声) • 方其破荆州 • 译:当年曹孟德破了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人”,“之族”即为“这类人”。
•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译为:郯子这类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之徒”
中“之”译为“这”,“徒”译为“一类人”,“之徒”即为“这类人”。
《过秦论》中之的用法
•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译: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的,结构助词) • 2、赵奢之伦制其兵. • 译: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这,指示代词) • 3、商君佐之 • 译:商鞅辅佐秦孝王(他,指秦孝公,代词) • 4、聚之咸阳 • 译:集中在咸阳(到,动词)

“之”字的用法

“之”字的用法

“之”字的用法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之字用法

之字用法

“之”字的用法:一、用作动词,译为“到”、“往”、“去”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辍耕之垄上。

3、吾欲之南海。

二、用作代词(一)代人: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之:代蒋氏)(二)代事:1、毒之乎?(之:这,这件事,指“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这件事。

)(三)代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之:代毒蛇)(四)指示代词:译作这样的1、径流之大。

三、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二)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构成主谓结构的短语充当句子的成分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3、吏之来吾乡。

(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1 孔子云:“何陋之有?”2 宋何罪之有?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闻百道,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四)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五)补足音节的作用。

用在时间词等一些形容词后。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之”字用法口诀之字用法辨仔细,词性三类要熟记。

一作动词好处理,译作到往最相宜。

二作代词用途广,代人代事代自己。

三作助词最复杂,十有八九不翻译,结构助词译作的,宾语前置作标志;后置定语作标志,这种用法可不译,主谓之间无实义,凑足音节表语气。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之”的所有用法

“之”的所有用法

“之”的所有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

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③“请京,使居之。

”“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

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

”“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

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八上第六单元之字用法

八上第六单元之字用法

八上第六单元之字用法
“之”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虚词,其用法多种多样。

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之”字主要用作代词和助词。

以下是关于“之”字在这个单元中的用法的简要总结:
1. 代词:指代人、事、物。

例如:“故为之文以志”(《小石潭记》),这里“之”代指的是“小石潭”。

2. 助词:用于修饰或补充说明。

例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这里的“之”起到强调作用,强调“魁父”。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之”字的用法,建议查阅教辅材料或咨询语文老师,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和记忆。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二. 作助词1.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三. 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之①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②特殊:(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2.做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初高中“之”字用法归纳

初高中“之”字用法归纳

虚词“之”的用法
一、“之”的常见用法归纳
(一)动词:
1、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辍耕之垄上
(二)代词: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以毙之
2、渔人甚异之
3、策之不以其道
4、闻之,欣然规往
5、肉食者谋之
6、愿陛下亲之信之
7、或置酒而招之
8、君将哀而生之乎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1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三)助词:
1、虽有千里之能
2、醉翁之意不在酒
1、两狼之并驱如故
2、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鸣之不能通其意
2、久之,目似暝
1、居庙堂之高
2、马之千里者
1、何陋之有?
2、宋何罪之有?
(四)特殊用法
1、四海之内皆兄弟
2、一室之内
二、“之”字用法课后练习
全品。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归类汇总1.、用作代词(这一类较多):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代事一般翻译为:这(些)、这样、这件事。

如:使之冲烟而飞鸣、为之怡然称快、驱之别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观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诲女知之(指:事物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它)、下车引之(他)、人皆吊之(贺之)(他)\忽啼求之(这些东西)、传一乡秀才观之(他的诗)、邑人奇之(这件事)、余闻之也久(这件事)、卒之为众人(他)(最终他成为普通人)、数刀毙之、亦毙之(它)、受之天也(它,指聪明通惠,受之于天,从先天得到的)、彼其不受之天也(它)、不受之人(教育)、夫不受之天)、或以钱币乞之(他的诗)于舅家见之(他)、妇拍而呜之(他)、复投之(指骨头)、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箬蓬覆之、闭之,则右刻……、石青糁之、左臂挂念珠倚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它、工艺品,这只“小船”)、如鸣佩环,心乐之(这)、属予作文以记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或置酒而招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录毕,走送之、乃记之而去、属予作文以记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亦、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山间之朝暮、山间之四时、四时之景不同、宴酣之乐、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若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余之游将自此始、己亥之二月也、黔娄之妻有言……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马中的日行千里的马)、虽有千里之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益慕圣贤人之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无鲜肥滋味之享、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然足下卜之鬼乎(它)、楚人怜之(他)、固以怪之矣(这件事)、令辱之(他)、皆下之(它们)、杀之以应陈涉(他们)、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愿终守之、长跪而谢之曰(唐雎)、时人莫之许也(这件事)、先主器之(他)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他)、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先主解之曰(这)、欲报之于陛下也(它)悉以咨之(他们)、先帝称之曰能(他)、愿陛下亲之信之(他们)、子墨子闻之、愿借子杀之、请说之、宋无罪而攻之、吾即已言之王矣、欲窃之、子墨子九距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得之则生、呼(蹴)尔而与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子往见之、子知之乎、鵷鶵过之、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问之客曰、孰视之、暮寝而思之、燕赵闻之、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这一类最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字的用法总结助词
一、什么是助词
在汉语中,助词是一类没有独立意义的词语,它们通常出现在其他词语之间,
起到连接成分或起辅助说明作用。

助词有很多种类,其中之字用法就是一种常见的助词用法。

二、之字的基本含义及用法
1. 之字可以表示动作发出者与受动者间的关系。

例如:
他谢罪于我。

――表示“他向我道歉”。

2. 之字可以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
父亲之书。

――表示“父亲的书”、“属于父亲的书”。

3. 之字可以引出被修饰成分。

例如:
所有之人。

――表示“所有被修饰的人”。

4. 之字可以连接并列成分。

例如:
广场上歌声、笑声相杂,喧闹不已。

――表示“广场上同时响起了歌声和笑声”。

三、之字用法总结
1. 表示动作发出者与受动者间关系时,用在名词或代词后面。

例如:
母亲打扫房间。

――不能说母亲打扫房子
我们赠送礼物给她。

――不能说我们赠送礼物她
2. 表示所属关系时,一般用在名词后面。

例如:
师傅的技艺高强。

――不能说师傅之技艺高强
这是我哥哥的房间。

――不能说这是我之哥哥房间
3. 引出被修饰成分时,可以用在名词前面或后面。

例如:
所有学生都很努力。

――不能说所有之学生都很努力
受伤的运动员需要休息。

――不能说休息之受伤的运动员需要
4. 连接并列成分时,用在两个并列部分之间。

例如:
父亲母亲年纪都不大。

――不能说父亲年纪事不大母亲。

四、常见问题及解析
1. 为什么有时候会看到“以”字和“之”字同时出现?
答:以和之都是常见的助词,有时候它们可以互换使用,但也有些特殊情况下只能使用其中一个。

2. 为什么有时候看到“此”字与“之”字同时出现?
答:此和之同样是常见的助词,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以同时使用来表达更加精确的含义。

3. 为什么有些语句可以使用“之”字,但并不是必须的?
答:在某些情况下,“之”字可以起到强调、修辞或使句子更加优美的作用,但并不是必须使用。

五、总结
之字是一种常见的助词用法,它在汉语中具有多种功能。

通过合理运用之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动作发出者与受动者间关系、所属关系以及引出被修饰成分等含义。

然而,在使用之字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语义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用法。

对于学习汉语的人来说,熟悉之字的基本含义及用法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帮助,使大家在写作和沟通中能够正确使用之字,并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