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2导学案13人口增长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梳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模式特点时代分布地区原始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原始型自然增长率高高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农业社会传统型自然增长率高高低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然增长率高低高(世界主要人口增长模式)现代社会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现代型然增长率低低低4.人口问题(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

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1,1人口分布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1,1人口分布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要求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2.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分析问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身地理素养。
5.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详细批改,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和数据,发现人口分布的规律。但在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方面,学生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也需进一步培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1,1人口分布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掌握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地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2.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了解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
3.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课本为依据,系统讲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类型及原因等知识点。
2.教学实施:首先,讲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如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的分布,以及城市和乡村人口分布的差异。其次,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如东多西少、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等。接着,介绍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如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最后,讲解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及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教案全集

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教案全集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的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①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

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②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活动1. 2 .3 .5三、教学提纲(一)人口增长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叙述人口增长的特点。

人口的增长为什么有慢有快?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一般情况下,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也可以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研究人口变化的基本数据。

活动1: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人口统计资料分析。

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两国人口增长的差异。

两国人口各增长多少。

分组讨论交流:影响人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地图册P1)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6)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归纳提升]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要点+思维导图)单元总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共35张PPT)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要点+思维导图)单元总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共35张PPT)

矿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 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6.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地理因素:
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7.我国人口分布 (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规律: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最显著特点)。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 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 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 之间连接的直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北美洲 始终以人口迁入为主
知识要点:1.2人口迁移
4.我国人口迁移:
阶段 古代
迁移方向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 较好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20世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 纪80年代中期 、西北等地
原因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 缚;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 战争和自然灾害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 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 边疆
学习目标:
①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③结合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④利用人口迁移图分析世界和人口迁移特点。 ⑤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掌握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⑥结合案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
至今
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 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 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
知识要点:1.2人口迁移
5.人口迁移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校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校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2.2 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案例背景: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地理主要就是围绕“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的。

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和变化,像产业活动、产业转移和环境问题等都与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口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诸多问题的核心问题。

本节内容就是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

因此本节内容以温州为案例展开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但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对现象、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认识,像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上很多学生存在偏差,对于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上也较为片面。

另外高一学生普遍比较缺乏区域地理知识,所以对人口迁移的具体空间流动情况大多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发挥其主动性,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内化地理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三、课后反思:1、整堂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课前视情况组织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 (万) 54170 59020 73900 103190 129500
人口增长模式
①我国历史上有的时期人口增长得快,有的时期 人口增长得慢 ②新中国建立前,人口增长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增长迅猛; 20世纪八十年代 后,人口增速减慢. 人口数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
二、人口增长模式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 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 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人口增长模式
一、 人口增长
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有 些发达国家的总计死亡率略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 么呢?下表中的数据也许能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
年龄 发达国家 人口数 死亡率﹪ 发展中国 人口数 家 死亡率﹪
0~14岁 200 0.5 350
15~59岁 550 0.6 600
解决措施
实行计划 生育政策
发展中 国家
发达国 家
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 接纳海外 移民
德国鼓励生育的宣传画
三、中国的人口增长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时间(年) 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70 3.34 1.52 1.29 0.76 2.58
1999
2002
0.64
(过渡型)
低 -低 -低 高 -低 -高
低–低–低
(现代型)
高 -高 -低
高–高–极低
(原始型)
生产力水平: 由低到高
时间
(一)“高-高-低”模 式 (1)释义: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两种类型:
差别在于死亡率不同。原始社会,人们抵御自然 基本特点 灾害和疾病的能力非常低,加上部落之间的战乱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原因 致使死亡率极高;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 区别? 平较原始社会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尽管死亡率水 基本特点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平波动较大,但已经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人口 主要原因 增长速度比原始社会明显加快。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

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2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一)【引言】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人口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特征、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人口分布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特征】【知识目标】1. 了解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基本概念;2. 掌握人口集聚和分散的特征;3. 分析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学生老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如“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人口集聚的特点?为什么?”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了解学生对人口分布的初步认识。

步骤二:呈现学习内容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展示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定义,并解释其含义。

步骤三:学习人口集聚特征1.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P2-P3的有关内容,理解人口集聚的含义;2. 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实际案例出发,总结人口集聚的特点,并进行小组讨论;3. 每个小组选择代表汇报他们的观点,并拓展对人口集聚特征的讨论。

步骤四:学习人口分散特征1.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P3-P4的内容,了解人口分散的含义;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人口分散的特点,并呈现他们的研究结果;3.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对人口分散特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步骤五:总结特征要求学生将人口集聚和分散的特征整理出来,介绍并记录在黑板上。

步骤六:分析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现象?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出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3. 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澄清学生对原因的理解。

【延伸探究】学生可自选城市、乡村或特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和分析当地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并撰写实地调查报告。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口集聚和分散的概念、特征和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人口分布提供了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文本选择题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文本选择题答案

1. 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与最低的大洲分别是:A.亚洲与欧洲B.非洲与欧洲C.欧洲与拉丁美洲D.亚洲与大洋洲[答案]B {知识点169}2. 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下列哪个因素所决定: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C.人口数量D.人口自然增长率[答案]D {知识点169}3. 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答案]C {知识点169}4. 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A.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C.不同时期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D.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差异[答案]A {知识点169}5. 在人口增长模式中,具有低自然增长率的是①原始人口增长模式②传统人口增长模式③过渡人口增长模式④现代人口增长模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B {知识点170}6. 目前,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主要处于:A.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过程B.由“原始型”向“现代型”转变过程C.由“传统型”向“原始型”转变过程D.由“现代型”向“传统型”转变过程[答案]A {知识点171}7. 人口增长的过渡模式与现代模式的共同之处是:A.高出生率B.低出生率C.低死亡率D.高自然增长率[答案]C {知识点171}8.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从:A.死亡率的下降开始B.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开始C.出生率的下降开始D.自然增长率的提高开始[答案]A {知识点171}9. 以下各组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的是:A.阿曼和孟加拉国B.巴西和匈牙利C.澳大利亚和美国D.韩国和新加坡[答案]B {知识点171}10. 关于“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A.“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产业革命时期B.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口的负增长C.“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往往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问题D.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是其区别于其他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答案]C {知识点172}11. 关于20世纪末世界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欧洲人口死亡率较高B.澳大利亚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属现代模式C.发展中国家均属“高-低-高”模式D.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人口多年呈负增长[答案]B {知识点172}12. 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多属于“低—低—低”模式B.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都属于“高—低—高”模式C.我国各地的人口增长模式都已进入“低—低—低”模式D.非洲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皆为“高—高—低”模式[答案]A {知识点172}13. 下列关于目前世界人口增长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人口增长总体上属于“三低”模式B.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属于“高高低”型C.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基本转变为“三低”型D.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具有同步性[答案]C {知识点172}14. 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于是:A.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B.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C.限制消费水平的提高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答案]B {知识点173}15. 我国下列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A.青藏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内蒙古地区D.新疆地区[答案]B {知识点173}16. 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小B.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所需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C.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D.地域越开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小[答案]C {知识点173}17. 根据广州有关规定,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应控制在1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说课稿范文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说课稿范文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说课稿范文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增长模式》。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首先我说一下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口增长模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纵观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有快有慢,主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工业革命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两类,但都属于“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又演变为“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每种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表现出不同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特点。

本节课是下一节课的基础,起到承下的作用,为下节课的人口合理容量的分析做铺垫。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能力以及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1-1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有所了解。

(2)、使学生能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

(3)、理解“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差异。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学会运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学会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学会说明人口增长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

3、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模式,认识我国的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在本节教材中,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及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和代表性国家是重点,其中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又是本节的难点。

【湘教版】1.1 人口分布 教案(第1课时)-高中地理必修二

【湘教版】1.1 人口分布 教案(第1课时)-高中地理必修二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视频等资料,分析和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一般规律。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总结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表现。

3.归纳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1.从纬度、海陆位置、海拔等角度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性,并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2.读图分析归纳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胡焕庸线》,以大致了解中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状况,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兴趣。

【讲授新课】世界人口总体上仍在不断地快速增长,2011年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70亿。

你知道这些人口是怎么分布的吗?世界人口的分布有规律吗?如果有,一般规律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学习和探究,从而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现在开始吧?(板书)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爪哇岛人口密度特点大的原因。

阅读教材P2“探究”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爪哇岛人口密度特别大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1. 爪哇岛面积只有12万多平方千米,仅为全国土地的7%,但印尼2亿多人却有一半以上(1.4亿多人)住在该岛。

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纬度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岛上火山活动多,广泛分布着肥沃的火山灰;岛上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充足。

从人文因素看,该岛位于印尼的主要岛屿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港口多,交通便利;岛上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产业活动活跃,所以该岛人口密度大。

(问题承上)阅读教材P2“探究”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2. 议一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节 人口分布-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 人口分布-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人口分布-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人口分布的各种现象和特点,如密集区、稀疏区、拥挤区、空旷区等;3.学习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不均和人口流动的测量和分析方法;4.探究人口变化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人口分布现象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掌握人口分布量的测量和分析方法;2.探究人口分布不均与人口流动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的分布情况,并讨论与人口分布相关的问题,如城市化、资源配置等。

2. 概念讲解讲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不均等。

3. 案例分析以中国为例,通过课件展示比较典型的人口分布现象,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等,并让学生分析形成这些现象的影响因素。

4. 经典资料展示展示和分析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如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等,以及不同地区人口流动的特点和趋势。

还可以通过相关报纸和文献展示国内外人口变化的趋势。

5. 组织讨论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人口分布不均对国家和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如资源分配、经济发展等。

五、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经典资料展示、组织讨论。

六、教学工具课件、相关报纸和文献。

七、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2.学生提交分析作业。

八、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全球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情况和人口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和措施。

同时,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等方式深入探究人口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 湘教版必修2】 1.3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媒体与教具]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

湘教版⾼中地理必修2第⼀章第⼆节⼈⼝的合理容量说课稿第⼆节⼈⼝的合理容量三维⽬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100多年来世界⼈⼝“爆炸性”增长的现象。

2.结合实例理解⾃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及⼈⼝急剧增长对⾃然资源产⽣的影响。

3.理解环境承载⼒、⼈⼝合理容量等概念,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数量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法1.⾃主学习、分析讨论。

2.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增长快慢的影响,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法。

3.联系我国国情,了解、分析、讨论估计我国的环境⼈⼝容量的基本研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等带来的巨⼤压⼒,培养学⽣正确的⼈⼝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地球的⼈⼝合理容量,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对策。

3.通过了解我国的环境容量,明确我国实⾏计划⽣育的重要性,加强对我国国情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1.⼈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种⾃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地球及我国的⼈⼝合理容量的估计。

3.环境承载⼒、环境⼈⼝容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环境的限制性。

2.⼈⼝合理容量的估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图⽚、表格。

教学过程复习1.⼈⼝增长模式的类型?2.影响⼈⼝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3.世界⼈⼝增长的历史轨迹是什么形的曲线?⼀、“⼈⼝爆炸”1、展⽰“⼈⼝爆炸”图⽚,谈论“⼈⼝爆炸”性增长的原因。

得出结论:社会⽣产⼒的发展,特别是第⼆次世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们的⽣活⽔平进⼀步提⾼、医疗卫⽣条件⼤⼤改善、国际⼤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迅速增长。

2、观察书中“世界‘10亿’⼈⼝年表”,讨论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

3、阅读活动内容马:尔萨斯的⼈⼝学说,分析评论两种观点。

得出结论,赞成观点⼆。

⼆、环境的限制性1、提出问题:⼈类和⾃然资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得出结论:⾃然资源是⼈类⽣产⽣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由于世界⼈⼝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类对⾃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时间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了解人口迁移的分类。

2.学会分析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习难点: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自学指导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自主学习:
1、人口增长方式:自然增长和。

2、区域空间范围越大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变化影响越不明显。

3、人口迁移是指
4、人口迁移分类:
(1)按空间范围划分:迁移和迁移
后者按行政区域划分又分为迁移和迁移(2)按迁移方向又分为到人口迁移
到人口迁移
到人口迁移
到人口迁移
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到人口迁移。

学以致用:1、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1)快男张杰到广州举办演唱会
(2)美国攻打伊拉克期间,有200多万伊拉克难民逃离家园,纷纷涌向临近的伊朗、约旦、土耳
其等国。

(3)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4)阿城的一部分农民每年在农闲季节外出打零工
(5)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
离了这片灾难的土地。

(6)寒假李伟去海南旅游。

2、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人口迁移,哪些是国内人口迁移?
(1)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2)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3)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自学指导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主学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等。

(2)经济因素:、、、
、等。

(3)政治因素:、、等。

(4)社会文化因素:、、等。

合作探究: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对迁出地
对迁入地
我的收获和反思
1.。

2.。

达标检测评估效果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自然生态因素
③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出现“孔雀东南飞”现象经济因素
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政治因素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沦为环境难民社会文化因素
⑥由于全球变暖,图瓦卢举国搬迁新西兰
【直击高考】(2011年海南卷)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据此完成16~18题。

16.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17.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人均耕地减少
18.该现象会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 .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