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2018年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2018版马原第2章说课讲解
康德:把“实践”概念引入 哲学中,提出了“理论理性” 与“实践理性”的概念,并指 出“实践理性”具有行动的能 力和功能。
6
实践是一种实 验、科学实验
培根
王阳明
“知是行的 主意,行是知的 功夫;知是行之 始,行是知之 成。”
黑格
尔的
“实践 理念”
实践是人 们现实的 感性活动
7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理解
光本性的认识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 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 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 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 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 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3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
律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造 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永 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 苏格拉底
5
1.旧哲学对实践本质的不同理解
“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 内的在内的活动。”
(三)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 因为:
第一,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 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成就来。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 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列 宁
十 月 革
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和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①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a.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b.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c.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②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③社会历史性a.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b.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2)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主体a.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b.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c.实践主体具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②实践客体a.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最新版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精品课件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在一定条件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相互转化。
–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推动真理发 展。
– 真理发展是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并接近 绝对真理的过程。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精品课件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性
人的实践不同于动 物的本能,是有意识的 自觉能动活动,有先期 理论认识的指导。
精品课件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3.认识的本质
⑴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不同派别
不可知论
先验论 可知论
反映论
被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⑴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 如果超出真理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真 理就会变成谬误。
– 如果不顾客观实际的变化机械套用, 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
– 如果不顾真理体系的完整而实用主义 地肢解利用,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
精品课件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㈢真理和谬 误 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⑵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 检验主观和客观是否符合一致。 – 必须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精品课件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1.为什么准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本科(2018版)第二章课件
(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两个条件 2.要求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有意义的原因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 (一)认识的反复性 1.产生的原因 (二)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1.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3.螺旋式上升
历史性、能动性
(3)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 2.认识客体 (1)含义(对象)和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 神客体
(2)性质:客观性、对象性 3.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相互作用
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二)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1.指导实践——最突出 2.再认识 3.教育和激励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含义与内容
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3.相互促进
b.互相包含、 互相渗透
c.转化 (4)错误态度 (5)重要意义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2.有用即真理(实用主义哲学) (二)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1.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一致、相 符合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1.对立 2.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课后习题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 年新版)课后习题答案〇绪论0.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p2-4,10-1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开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
特征:①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紧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验为检验标准;②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③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二不断发展的学说;④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⑤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0.2.为什么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第一,马克思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
马克思在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 为了这一崇高理想,马克思付出了很多。
马克思在伦敦的时候,经济上很困顿,没钱买面包,没钱付房租,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一)实践的本质相关原著: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毛泽东在《实践论》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二)实践的基本结构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2)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2)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3)价值关系:主题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1.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4.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反映论的立场。
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坚持先验论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8版第二讲
第一部分:实践与认识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第一部分:实践与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 目的、理念、方案
第一部分:实践与认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主观和客观 理论和实践 知行合一
第二部分
真理与价值
第二部分:真理与价值
真 理 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与
真理的检验标准
价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值
第二部分: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
形式主观 本质客观 一元性
第二部分: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的定义 真理的相对性的定义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历史性
第二部分:真理与价值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第二部分:真理与价值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第二部分:真理与价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谢谢观看
————
马哲原理第二讲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01
内容
02
目录
03
实践与认识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部分 实践与认识
第一部分:实践与认识
实 践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与
认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本质与过程
认
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识
第一部分: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三个特征
2018年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主体、客体和中介的性质和分类
主体 中介 客体
社会性 主观能动性
工具系统 方法系统
客观性 对象性 社会历史性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主体
实践的主体: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分为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教学互动:请大家结合教材61-63页的内容,举 例分析说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 现在四个方面。可以举具体的例子也可以引用谚 语、俗语、名言和诗词等。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游《冬夜书示子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及地位
认识被认识
主体
改造与被改造
审美关系 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 价值关系
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
客体
基本的 首要的
有用性 效益性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客体
主体客体化:主体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客体。
客体主体化:客体的属性在主体的意识和活 动中得到体现。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 1、要知道李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 •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4、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
会撑船 • 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 7、吃过黄连苦,方知甘草甜。 • 8、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 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标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山人 寺间 桃四 花月 始芳 盛菲 开尽 。,
不登高山,不知天 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亲口尝一尝。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14-11-18
• (2)中介: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 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 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方 法的工具系统。 • ⑵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①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 ②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 ③价值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 • ④审美关系,即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感受和体验关系 ,是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层次。 •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 • 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 • 实践活动 • 反馈和调节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 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表面的、外部的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内部的、本质的 概念、判断、推理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 4.从感性认识上升到这是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1.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映论)。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 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 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 学性,直观性,猜测性,局限性。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 是万物的本原 2、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 土又还原成火。 3、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五行”原 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早 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 及世界本原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改造和被改造
的实践关系
主
反映和被反映
客
体
的认识关系
体
需要和被满足 的价值关系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的目 的和实践的方案…
二是主体按照目的和方 案实际地作用于客体,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 方案变成实际行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 节,使实践目的, 手段和结果按一定 的方向运行。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认识
第二次 飞跃的 必要性
(二)从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
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目的 实践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 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人类思维按其本性、可能、 每一代人,由于受到主
使命和终极目的来说,是 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 其认识、思维能力又是
观世界的。
有限的和相对的。
(三)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与客观事物
真理
及其规律相违背的
符合
错误认识,是对客 主观
客观
观事物本来面目的
不符合
歪曲反映。
谬误
真理与 谬误既 对立又 统一的 关系: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思考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思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录/Contents-0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02-实践是认访,展的动力-03-实践是认识的的-0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01-实践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0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表现-02-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说明了什么-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米-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纸上得来终觉-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绝知此事要躬行。
-源于实践。
0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热力学-原子物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18世纪提高蒸-20世纪社会对-1世纪解决环-汽机的热效率-能源的需求的-境污染和生态-的实践-失衡的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给认-社会实践的发展给解决新问题-识提出新课题,规定了认-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新-发展的方向,推动人们从事-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任何认识问-新探索,形成新的理论.-题的解决,都依据大量的经验材料.-03-04-社会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社会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们的思维能力.人们在改造客观-从而冲了人的感官的局限,扩大-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了人类的认识领域,拓展了人类的-观世界.会实践水平越高,人们-认识视角,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的认识能力就越强0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目录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三、资本主义所有制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一节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一、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三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二、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记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源和流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其基础。
第二,旧唯物主义不懂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
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③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2)理性认识①理性认识是人脑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的认识。
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③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唯理论与经验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材料要真实可靠。
第二,思维方法要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3.2)--第二章第3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1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1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这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
但整个说来,感性认识仍然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所以这个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