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受众心理分析
浅析《百家讲坛》对受众心理的把握
浅析《百家讲坛》对受众心理的把握作者:陈晓青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9期[摘要] 现今,电视媒介已彻底完成了从传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过渡,《百家讲坛》传统文化主题的热播让我们对这些转变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业界人士的评论多种多样,要么把其捧上天,要么全盘否定。
然而,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百家讲坛》巧妙地把握住受众的收视心理并运用电视媒介特有的优势将其与受众的沟通扩大到最大化。
该文对《百家讲坛》这一成功经验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关键词] 电视媒介百家讲坛受众心理1 《百家讲坛》的准确定位对于电视栏目而言,定位准确是其成功的基础。
2001年,央视十套开播了《百家讲坛》。
该栏目最初将观众群定位在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味不俗的知识阶层,主讲人选也瞄准了全国最好的学者、教授。
第一个在《百家讲坛》亮相的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之后有李政道、丁肇中等学术名流,但是收视率却并不理想。
在经过了一系列对受众的分析,通过对受众心理的揣摩,《百家讲坛》抓住了现代人在文化上的危机感,对信息需求的短、平、快等心理诉求,寻求到了节目与受众的契合点。
如今的《百家讲坛》开始走起了大众路线,在面对不同文化层次受众的同时,选择了把历史内容人物化、事件化、个性化的处理,并将栏目定位为“汇集各路专家、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力图通过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目前人们最感兴趣、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都引入到节目中,充分满足现代受众的心理需求与收视需求。
准确的定位使节目迅速窜红,《百家讲坛》也成为了央视十套的品牌栏目。
2 《百家讲坛》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主要表现《百家讲坛》以受众为王的做法为自己找到了良好的生存方式。
类似《百家讲坛》这样的科教知识类节目有众多(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等),但是为什么《百家讲坛》一枝独秀?关键就在于它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40年代的H.赫卓格就对受众心理进行了研究,他通过对一个名为“专家知识竞赛”的广播节目的11位爱好者进行了详细的访谈,发现尽管是同一个节目,人们的收听动机、欣赏的层面以及获得的满足是不同的。
演讲中的观众心理分析技巧如何通过技巧了解观众的需求和期望
演讲中的观众心理分析技巧如何通过技巧了解观众的需求和期望在进行演讲时,了解观众的需求和期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真正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我们的演讲才能产生最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分析观众心理的技巧,帮助演讲者更好地了解观众,并根据他们的需求与期望进行演讲。
一、观众分析的重要性在演讲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将观众的心理需求与我们的演讲内容相匹配,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并引发共鸣。
观众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文化背景以及其他个人特点,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二、技巧一:观察身体语言观众的身体语言能够提供很多关于他们兴趣与情感状态的线索。
当我们演讲时,可以通过观察观众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来判断他们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例如,如果观众面带微笑,主动停留在演讲场地,他们可能对演讲内容非常感兴趣。
相反,如果他们表现出疲倦、不耐烦或者分心的迹象,我们可能需要调整演讲策略,以吸引他们的注意。
三、技巧二:观众调查在演讲前或演讲过程中,向观众进行调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这可以通过发放问卷、进行电话调查或者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实现。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了解观众的背景信息、喜好偏好和所关心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准备演讲内容,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四、技巧三:互动与反馈演讲的互动与反馈在观众心理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观众建立互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也能增加演讲的参与感。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或者组织小组活动来了解他们对演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
这些反馈可以作为我们进一步调整演讲策略的依据,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期望。
五、技巧四:倾听和观察环境在演讲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观众个体的需求和期望,还需要倾听和观察整个演讲环境。
环境因素,如场地、音响效果以及座位布置,都会影响观众的心理体验。
通过倾听和观察,我们可以获得有关观众对环境的舒适度和其它感官体验的反馈,以便适当地调整演讲策略和内容。
演讲时如何抓住听众心理?[五篇模版]
演讲时如何抓住听众心理?[五篇模版]第一篇:演讲时如何抓住听众心理?演讲时如何抓住听众心理?本文作者是设计心理学专家,她从听众心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是如何思考与学习、如何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如何激励听众采取行动、人们如何对环境、演讲者以及情绪做出反应、人们如何做出决定”,总结出了成功演讲的方法与技巧。
1.人更容易处理少量信息,演讲者所犯的一个错误是一次给与听众太多的信息。
2.听众需要上下文,以便他们可以知道你正在讲什么。
3.当你向听众介绍一种观点时,请确保他们已经相信这个观点,这样他们有被理解的感受,并愿意听你的演讲。
4.人都有其心理模型,心理模型来自于其过往的经验。
5.人们越是不确定,越会坚持自己的既有观点。
6.人们更容易在故事中处理信息(故事并不似仅仅为了让演讲更有趣。
无论你觉得话题有多枯燥,讲一个故事就会让它更易理解、更有趣和令人记忆深刻)7.人们更容易从示例中认知(不要只告诉人们去做什么,而要展示给他们看)8.短暂记忆是有限的。
a.别让听众一次记住太多的信息。
如果你强迫他们,他们可能会忘记信息并感到沮丧。
b.当你介绍一些新信息的时候,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需要利用故事、示例或练习来强化它,以便让它从听众的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中。
c.不要试图在演讲中尽可能多地展示信息,而只要挑几个最有用的,并对其进行重点介绍。
9.人的记忆大多一次记住四个条目。
10.人们必须使用信息以巩固它(如果想让人们记住一些事情,你必须一遍一遍地重复它。
实践会使效果更加完美)11.再认比回忆更容易。
12.记忆会花费很多心智资源。
a.记住(长期记忆)具体的单词(桌椅)要比记住抽象的单词(公正、正义)更容易。
b.相比单词,人们更容易记住所见的事情。
c.相比中间部分,人们更容易记住开场和结尾。
13.每次人们回想某事时都会重建记忆。
14.遗忘是程序化的(人们经常会遗忘,遗忘不是人们有意识的决定,所以不要责怪健忘的人)15.将信息按逻辑分类,会使它们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演讲中的观众分析如何了解观众的需求和背景
演讲中的观众分析如何了解观众的需求和背景在演讲中,观众的需求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了解观众的需求和背景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以及与观众建立有效的沟通与连接。
本文将探讨如何分析观众的需求和背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来应对这一挑战。
一、观众分析的重要性观众是演讲者的目标受众,他们的反应和理解能力直接影响演讲效果。
通过对观众进行分析,演讲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背景、兴趣、价值观以及需求,从而调整演讲的重点、风格和语言,使演讲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了解观众的需求1. 调查和研究:事先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市场调研等方式了解观众的关注点、问题和期望,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2. 互动交流:演讲前、中、后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演讲内容,使之能够回应观众的需求。
三、了解观众的背景1. 社会背景:了解观众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以便在演讲中选择合适的例子、引用和典故,以及避免不当的表达和敏感话题。
2. 学术背景:了解观众的学术水平和知识储备,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概念,或者过于浅显和庸俗的讲解方式,确保演讲内容既深入又易懂。
3. 个体背景:了解观众的年龄、性别、职业等个人特征,适当调整演讲的语言和风格,以便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兴趣。
四、如何了解观众的需求和背景1. 面对面沟通: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通过对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背景,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表情、言谈举止等来获取信息。
2. 使用调查问卷:在演讲前或演讲后分发调查问卷,通过观众匿名填写来获取他们的反馈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演讲策略。
3. 利用社交媒体: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相关问题,可以从观众的回复和评论中了解他们的共同关注点和需求,为演讲的准备提供参考。
五、根据观众的需求和背景调整演讲内容1. 重点调整:根据观众的需求,将演讲的重点放在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上,以提供最有价值的内容。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节目受众心理分析与优化策略探析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节目受众心理分析与优化策略探析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不断深入发展,大众媒体愈发普及,同普通受众的生活产生了紧密联系。
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形式对传统文化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部分传统文化节目依托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通过对受众心理的精准分析,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破圈大火。
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公众的用户身份已然发生了转变,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样也是信息的传递者。
这就要求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们必须立足于受众思维,把握好受众心理,建立起基于受众心理视角的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机制,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受众心理;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新媒体时代一、新媒体时代下传播媒介环境变化(一)新旧传播媒体融合达到相对稳定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更加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开始崭露头角,传统的媒介传播体系收到了冲击,受众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重拾竞争优势,紧跟新时代的传播潮流,传统媒体采取多种措施与新媒体在各种领域进行深层次的合作。
这种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新老媒体的融合发展。
不同的媒介逐渐从相互竞争的态势转为合作包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在“拉扯割据”中达到相对的稳定。
(二)媒介格局变化带来新可能媒介形式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带给了传播模式相应的冲击,信息的传播方式逐渐向整合化发展。
传统传播中单项的传播模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新宠。
交互式的信息模式设计,使得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亲身参与传播过程,加强了受众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感。
传播环境的变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
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身份转变新媒体时代,受众从大众传媒时代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实现了从受众到用户的全面转变,受众对大众传媒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在信息时代,受众不再满足于仅仅是媒体信息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到信息的生产过程中。
他们已经演变成媒体的使用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媒体受传者的界限被打破。
《形势与政策》课受众心理分析
《 形势与政策》 课受众心理分析
◎高荣云
受 众指 的是 信 息 传 播 的接 收者 。 从 宏 观上 来 看 是 一 个 巨 大 的 集合体 ,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大 学生作 为接受高等教育 的受众群体 ,与一般 的受众群体 不同。大 学 生自觉的个性在形成集体心理时 ,并没有消失。他们 不是仅为 了信息 的需要而聚合在教学环境中的无数个体 ,而是一类组织严 密 的正规化群体。这类受众群体具有丰富多变的情感 ,崇尚个性、 追求 自由的意志 ,轻信盲从 的从众心理等心理特征。 《 形势与政策》课是全 日制本科生的必修课 , 是对大学生 t t p : / / w w w . e o r s 8 6 . c o m
教育 经济
大学生作 为群体 的受众 ,具有丰富 多变的情 感,崇尚个性 、追求 自由的意志 ,轻信盲从 的从众心理 。当前 《 形势与政 策》课 的传播模 式 多采 取灌输策略 ,这也必然使受众群体产 生排 斥心理 ; 如果能 够主动理解 受众心理 , 采取迎合策略 ,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 形势与政策 》 课 既为 受众群体提供 了一个参照的学 习生活 空间 ,又为 受众群体提供 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场所。
鲁
君
典型表现是关注大事。 “ 9 0后”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 , 国家开放度透明,发展趋势上升并且强大,国家意识在他们这一代 人眼里变得强烈。这种国家意识的增强 ,也加强了 ‘ 9 O后’性格中 的 自主和自我意识,他们思维敏捷 ,意识超前,对社会、对国家及 自身都 比较敏感 , 遇到重大事情会用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方式来表示。 同时 ,作 为群体的受众 ,也具有轻信盲从的从众心理 。从众 是群体 的基本特征。从众 ( c o n f o r mi t y) 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 的行为和意见的倾 向。 社会心理 学家认为有两种导致从众 的因素 : 群体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 主阵地。 《 关于进一步加 强高 信息性影响过程—— 希望准确无误 ,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 的反 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 策教育的通知》颁发 以来 ,各地高校 纷纷规 映方式;规范性影响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 9 O 范课程开设 ,创新教学形式 ,使 《 形势 与政策》课程实效得到加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是在共同的社会 、经济、文化和心理 的因 强 。近 年 从 接 受 与需 要 理 论 角 度 ,学 界 开 始 把 目光 的 焦 点投 向受 素的影 响下形成 的,所以会产生一定 的共性。受年龄及阅历所限 , 众 ,研究学生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特别是关注受众 的心理特征如 他们的思想不完全成 熟,思维不稳定且易冲动、急躁。当受众个 何影Ⅱ 向 着教学发生及其效果。 体面对 未知 因素 ,从众可 以分化个体 的责任感,让个体 选择群体 认同的方式接受事物 ,减少不确定 结果。课堂上教 师单向灌输知 厘清 《 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 大学 “ 形势与政策’ 课, 主要任务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识、学 生被动接受知识 ,强化 了受众群体的从众意识 ,从众 心理 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引导大学生感悟形势对个 的本能和受众群体环境使受众主动产生从众的心理。教师把学生 人发展的直接关联 ,毕竟 “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 “ 形势' ’课 ,不是 作为 自己的目标 ,以点对面的方式来传播 ,宣传 、劝说受众群体 “ 形式”课。从大学生内在要求看,他们求知欲望强 ,渴望能增长知 按 教学要求所传播的方式思想、生活,试图消解受众作为个体的 识, 开阔视野。一堂好的 “ 形势与政策 ’ 课可以比作 “ 一顿营养丰盛 个性特 点。教学传递 的信息为受众提供 了参考 ,受众很 容易将它 的知识快餐” :从 “ 形势与政策 课的内涵看 ,“ 形 ’指的是现实事 传 递的信息作为社会公认 的或群体 的选择来接 受,这就更加强化 使之往同一个方向聚集 , 教学功能得以实现。 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既定 目 标和任务 了受众 的从众意识 , 受众群体 的自主性与从众性看似是一对矛盾 ,但这正是 受众 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它反映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二者相辅相成。大 形势与政策》课通过 多种方式 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 , 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 通过形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复杂性所在。《 引导受众 的学习和生活 , 使个体消失在群 势与政策教育分辨是非, 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 , 有 将信息传递 给广大学生 , 个性并不是永远地消逝 , 相反 , 个 性化的符号是这个 利于青年人保持昂扬向上的追求。“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缓解学生 体中。但是 , 越 是具 有 个人 认识上的反差 , 解疑释惑,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时 代 的宠 儿 。个性 从理 性上 来看 ,是绝 对个 性化的 , 特点的东西越是具有个性化 , 越为人们追逐 的目标 。 个性 的追逐主 《 形势 与政策》课授课采用教 师集中授课 、政治学习、形势报 形势与政策》课的受众群体既有共同的 告和学生课外 自学相结合的四种 方式进行。可是从开课状况看,目 要就体现在受众心理上 ,《 同时又呈现出个体 的自主性 , 这是这门课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前仍有一些高校 “ 形势与政策”课流于形式。一些高校没有按照文 心理 , 感性 ‘ 好奇心理’与理性 “ 问题意识I ’并存。人 自出生就具备了 件要求规范开设 ,他们满足于对上级指示和部署的照发照转 , 缺少 好奇的本能, 这是, 求的初期表现, 对未知的事物有一种想知道的 具体、实际的、有效的措施。有些高校 已将该课列入教学计划 ,然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 l 女 口 果没有好奇心和 而缺乏应有检查和监督。从教 师教的状况看 ,一些高校 “ 形势与政 欲望。居里夫人说,‘ 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 策”教师队伍缺乏统筹 ,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 ;青年教师多 , 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 。好奇心作为—种内在动机 ,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 有经验的教师少。一些教 师欠缺大班教学纪律掌控能力和有效的课 发明创 ’ 发个体的探索行为, 又具背 情 感 【 特征, 可以使个体从探索中获得 陕 堂教学方法运用 ,只会按照统一课件宣讲 ……从学生学的状况看 , 形势与政 些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对 “ 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重要性 ,缺 的体验。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通过 《 i 果 1 吏 大学受众群体对国家发展进步的基本逻渐 嗍 络普遍关注, 大 少 长远 思维 和 眼光 ; 不 能从 “ 要我 学 习”转 入 “ 我 要学 习”的境界 。 策》 学生真正面对的挑战是思想禾 只E 的挑战, 真正的信仰是在对社会重 当前传统的 《 形势与政策》教学主要采取 “ 填鸭”式 “ 满堂灌” : 课 个体 在其 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来的 堂上,学生思维只会跟着老师转,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大问题 的清醒 面对中树立起来的。 生坚持、积极隋绪等有助于学习活动的有效进 教 师受 教学 大 纲 的 限制 , 如 果 不能 根据 高校 学 生思 想动 态 和行 为动 观察、提问、操作、选择『 向, 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 , 就只能局限在就 “ 形势” 讲 “ 形势” 。 行。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好奇心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 从 本质 上 讲 ,感 知不 是 学 习产 生 的根 本 原 因 ,产 生 学 习的 根 当前对待 《 形势与政策》课的受众心理特征 本原 因是 问题 。其 中 问题 意 识 是 问题 解 决 的基 础 ,同 日 寸 对 受 众 知 传统的大学生, 究主要探讨受众的个体特点、个体差异对教 识的掌握 ,思维结构 的优化 ,个性 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都有 育效果的影响,这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探索。但像 “ 形势与政策 ’课 着较 大的促进作用。最初 ,复杂多变的受众群体认为传 媒怎么说 这样的大众化必修课 ,它的受众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体,他们会通过传 受众怎么接受。随着研究 的深入 ,受众不再满足于听和记 ,开始 播发生实际的或心理上的交往,从而成为传播的受众群体。从群体心 有意识 的分析背景、总结规律。但长期 以来 ,沿着政治学习、形 理的角度来研究受众的特征 ,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清晰地了解1 乍 为 势报告 目标展开的 《 形势与政策 课堂教学 ,重点着眼于对党 的 群体的受众, 为课程的教学策略提�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新闻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不断地涌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不同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千差万别。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了解和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成为必不可少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新闻心理学在分析和理解受众需求方面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新闻心理学对受众需求的分析新闻心理学重视对受众需求的了解,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首先,新闻心理学关注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通过分析受众对不同主题、类型和形式的新闻的偏好,为新闻选题和报道提供参考。
其次,新闻心理学还研究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以便选择合适的新闻表达方式和角度,使新闻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理解。
1. 多样化的新闻兴趣和喜好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各不相同,这与他们的背景、性格、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些人喜欢政治、经济类新闻,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娱乐、体育类新闻。
通过调查和分析受众的兴趣和喜好,新闻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新闻报道策略,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对于新闻传播的理解和接受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高知识水平的受众,可以采用更专业、深入的报道方式;而对于普通受众则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
通过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新闻传媒可以制定新闻表达的策略,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二、新闻心理学对受众心理的理解新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对受众心理的理解。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决策和效果。
新闻心理学主要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应、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1. 情感反应的分析新闻报道的效果与受众的情感反应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情感反应,新闻传媒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和引导,使受众产生积极的情感联想和反应。
例如,在报道灾难事件时,适当强调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激发受众的关注、参与和支持。
演讲的观众心理如何了解观众需求与期望
演讲的观众心理如何了解观众需求与期望在演讲中,了解观众的需求和期望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只有深入理解观众的心理,才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注意力。
本文将探讨演讲的观众心理如何了解观众需求与期望。
**一、认识观众群体**在开始演讲之前,了解观众的群体以及他们的特点是非常关键的。
观众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性别、年龄、教育背景、职业等。
例如,如果观众主要是年轻人,那么演讲可以更加注重时下的流行话题和年轻人感兴趣的内容。
而如果观众主要是专业领域的人士,那么演讲可以更加专业化,涉及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
**二、了解观众的兴趣和关注点**除了群体特点,了解观众的兴趣和关注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观众往往对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更加关注,更容易产生共鸣。
因此,在演讲之前,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线上调查等方式,了解观众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演讲中针对性地涉及到这些内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倾听观众的需求和反馈**除了预先调查观众的兴趣和关注点,倾听观众的需求和反馈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演讲过程中,可以通过观众互动环节、问答环节等方式,与观众进行交流和互动。
观众的提问和反馈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和期望,及时调整演讲内容和方式。
**四、理解观众的情感和动机**除了了解观众的知识需求以外,理解观众的情感和动机也是很重要的。
观众在来到演讲现场之前,往往有自己的期望和目的。
有的观众可能是为了获取知识,有的观众可能是为了娱乐放松,有的观众可能是为了解决问题和困惑。
因此,在演讲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感化的语言和故事,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五、灵活应对观众的反应和变化**演讲中不能仅仅关注自己的目标和需求,还要时刻关注观众的反应和变化。
观众的需求和期望往往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演讲者应该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
在演讲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观众的表情、姿态和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演讲内容和方式,使之与观众的需求和期望保持一致。
演讲的心理学利用心理学原理打动观众
演讲的心理学利用心理学原理打动观众演讲的心理学:利用心理学原理打动观众演讲是人们进行口头表达和传播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
无论是在演讲台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与他人进行沟通和说服的挑战。
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洞见和策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打动观众。
本文将介绍一些利用心理学原理来提升演讲效果的方法。
一、建立共鸣在演讲中,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是打动他们的关键。
人们更容易对与自己有相似经历或情感的内容产生共鸣。
因此,演讲者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通过引用他人的故事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通过让观众感受到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演讲者能够打破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增加观众注意力和对演讲内容的关注度。
二、利用情绪激发共鸣情绪在演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绪化的演讲内容和演讲者自身情绪状态都会影响观众的情绪反应。
例如,如果演讲者希望观众对演讲内容感到悲伤或愤怒,可以使用引发负面情绪的故事或细节。
而如果演讲者希望观众感到兴奋和激动,可以使用幽默、戏剧化的元素。
通过调动观众的情绪,演讲者可以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注意。
三、使用积极语言和肢体语言在演讲中,选择积极、鼓舞人心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可以增加演讲的说服力。
积极的语言可以激发观众的积极情绪,并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演讲者所表达的观点。
同时,肢体语言的运用也是演讲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演讲者的姿态、手势、眼神等都会影响观众对演讲者的印象和演讲内容的接受程度。
因此,演讲者应该注重自身的肢体语言表达,与演讲内容相呼应,使观众更容易受到演讲的影响。
四、强调重要信息在演讲中,重要信息的强调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演讲内容。
通过调整声音的音量、节奏和语气,演讲者可以将重要的观点和关键信息凸显出来。
此外,重复关键词或短语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记住和理解演讲内容。
强调重要信息的同时,演讲者还可以结合示意图、图片或幻灯片等辅助材料来增强观众对关键信息的关注度。
演讲中的观众心理分析和行为
演讲中的观众心理分析和行为演讲是一种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在学术会议、商务会谈还是公开演讲等场合,观众的心理变化和行为举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演讲中的观众心理分析和行为进行深入探讨。
一、初始状态下的观众心理当观众刚进入演讲场地,坐在座位上准备开始听讲时,心理状态是最为关键的。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观众的初始状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好奇心:观众对此次演讲的主题感到好奇,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知识或见解。
2. 担忧与怀疑:观众对演讲者的专业能力、内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怀疑和担忧。
3. 期望与信任:观众对演讲者抱有一定的期望和信任,希望能够通过演讲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启发。
二、观众心理变化与演讲内容的关系演讲的内容与观众的心理变化密切相关,演讲者需要根据不同心理状态的观众,运用恰当的手段来引导他们的情绪和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1. 引起共鸣:演讲中的观众心理变化常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演讲者可以通过恰当的故事、个人经历或情绪化的语言表达,引起观众的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参与度。
2. 提供解决方案:观众常常希望从演讲中获得一定的解决方案或实用的建议。
演讲者应根据观众的需求,详细介绍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具体步骤,以满足观众对实用性的期望。
3. 强调话题重要性:演讲者需要清晰地表达演讲内容的重要性,并将其与观众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的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凸显话题的重要性,演讲者可以增加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三、观众的行为举止和其心理状态的关系观众的行为举止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观众的行为和言语的观察,演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观众的需求。
1. 注意力集中度: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度是衡量其对演讲内容关注程度的重要指标。
演讲者可通过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使用生动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提高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度。
2. 反应及时性:观众的反应及时性能够反映其对演讲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兴趣水平。
演讲中的观众心理分析如何了解观众的期望和需求
演讲中的观众心理分析如何了解观众的期望和需求演讲中的观众心理分析:如何了解观众的期望和需求演讲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与传递信息的方式,但要让演讲产生真正的影响力,了解观众的期望和需求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演讲中观众的心理分析,以及如何准确把握观众期望和需求的方法。
一、观众的角度和期望在进行演讲前,我们需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希望从这场演讲中获得什么。
观众来到演讲现场,可能是为了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寻求灵感,或者仅仅是为了娱乐休闲。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观众的需求和期望来制定演讲内容和方式。
1. 了解观众的背景和利益在演讲开始前,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与观众进行沟通等方式了解观众的背景和利益。
这有助于把握观众的兴趣点,使演讲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
2. 考虑观众的思维方式和水平观众的思维方式和水平也是影响演讲效果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掌握观众的普遍认知水平,并通过语言、表达方式和逻辑来适应不同观众的思考方式。
这样可以更好地与观众建立联系,促使他们积极参与。
二、观众的需求和情感除了期望,观众还有各种需求和情感,这也需要我们在演讲中加以考虑。
1. 满足观众的需求观众可能希望从演讲中获得具体的解决方案、实用的技巧或者启发灵感。
我们在演讲中应通过提供相关信息、分享经验和案例,满足观众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 调动观众的情感观众往往被情感所感动,因此在演讲中调动观众的情感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运用个人故事、幽默或者感人的场景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增加演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了解观众的反馈和效果评估演讲结束后,我们也需要根据观众的反馈和演讲效果进行评估,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演讲技巧和方法。
观众的反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互动交流等方式获取,效果评估可以从观众的参与度、表达效果、演讲目标的达成程度等方面进行。
1. 收集反馈建议通过询问观众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期望。
这些反馈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完善。
演讲中的观众分析如何根据听众特点调整演讲风格和内容
演讲中的观众分析如何根据听众特点调整演讲风格和内容演讲是一种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方式。
在进行演讲时,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听众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的听众有不同的需求和兴趣点。
为了更好地吸引和影响观众,演讲者需要根据听众的特点调整演讲的风格和内容。
在本文中,将探讨如何分析观众特点,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分析观众特点的重要性在进行演讲之前,分析观众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只有了解观众,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以及以适合他们的方式呈现信息。
在演讲中,演讲者的目标是与观众建立联系,传达信息,并产生共鸣。
只有准确分析了观众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
二、初步分析观众特点在进行演讲之前,通过一些初步的调查和观察,我们可以初步分析观众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观众的方法:1. 调查问卷: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来了解观众的年龄、性别、学历、兴趣等基本信息,从而初步了解观众的群体特点。
2. 调查市场数据:通过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到目标受众的消费习惯、喜好特点等,从而对观众的需求进行初步分析。
3. 观察互动:在演讲前和演讲中,观察观众的反应和互动,例如他们的表情、姿势、笑声等,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观众的喜好和反应。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观众的特点,为后续的演讲做好准备。
三、深入分析观众特点除了上述的初步分析外,演讲者还可以采取更深入和具体的方法来分析观众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1. 个别交流:与观众进行个别交流,例如在演讲前与观众交流几句,或者在演讲后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直接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兴趣。
2. 社交媒体分析:通过分析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点以及对相关议题的态度和看法。
3. 情感调查:通过调查观众的情感反应,例如使用情感分析工具来分析观众在演讲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从而了解观众对不同内容的喜好和反应。
亲子节目受众心理分析
亲子节目受众心理分析亲子节目是指专门为家庭成员共同观看的电视节目或活动的称呼。
近年来,随着家庭观众市场的不息扩大,亲子节目成为电视节目排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瞩目。
然而,亲子节目标受众心理有其奇特的特点和需求。
本文通过对亲子节目受众心理进行深度分析,探讨其受欢迎的原因和如何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起首,亲子节目标受众心理需求主要体此刻亲子干系的建立和增进上。
亲子干系是家庭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干系之一,对于家庭成员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亲子节目通过呈现亲子间的温馨互动、教育故事和亲情表达,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互相理解。
这样的亲子沟通可以增强亲子间的互动干系,加深家庭成员间的默契和情感。
其次,亲子节目标受众心理需求还表此刻对孩子心理进步的关注上。
家长们普遍认为,亲子节目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们在观看亲子节目标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寓教于乐的内容,培育他们的爱好爱好和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设力。
此外,亲子节目也可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培育他们的责任心和公益意识。
因此,亲子节目成为家长和孩子之间在知识进修和人格培育上的重要纽带。
另外,亲子节目标受众心理需求还包括对于家庭和谐氛围的渴望。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压力和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和谐成为许多家庭追求的目标。
亲子节目以其亲切的气氛和正能量的表达方式,为家庭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放松身心的平台。
在观看亲子节目标过程中,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分享幸福和轻松,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
这样的参与不仅有助于减轻家庭成员的性格冲突和沟通障碍,还能够培育亲子之间的亲近干系和互相支持。
最后,亲子节目标受众心理需求还反映在对个体成长和自我认同的重视上。
无论是家长仍是孩子,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期望得到尊重和认可。
亲子节目通过鼓舞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此外,亲子节目也为家长提供了反思和改进家庭育儿方式的机会,提升家庭成员的自我意识和教育方法。
直播心理学观众心理剖析
直播心理学观众心理剖析直播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交媒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各种平台上的直播内容丰富多样,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然而,观众在观看直播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却往往被忽视。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直播观众的心理进行剖析,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观众的需求和行为。
1. 观众的动机观众选择观看直播的动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娱乐和消遣观众通过观看直播来获得娱乐和消遣,直播平台上的各种内容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兴趣爱好。
例如,游戏直播可以让观众参与到游戏过程中,体验游戏的乐趣;音乐直播可以让观众欣赏到优美的音乐表演。
1.2 获取信息和知识直播平台上也有很多教育类、科普类的内容,观众可以通过观看直播来获取新知识和信息。
例如,有些主播会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吸引观众学习和探索。
1.3 社交和互动直播平台上的观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与主播和其他观众进行互动,这种社交和互动的需求也是观众选择观看直播的重要动机之一。
观众可以在直播间中与其他观众交流、讨论,增加社交圈子。
2. 观众的心理状态观众在观看直播时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这些状态对于他们的行为和体验有着重要影响。
2.1 兴奋和激动当观众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主播表现出色时,他们会感到兴奋和激动。
这种心理状态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度和忠诚度,使他们更愿意长时间地观看直播。
2.2 满足感和成就感当观众在直播中获得了某种成就或者满足了某种需求时,他们会感到满足和有成就感。
例如,在游戏直播中获得了胜利或者解决了难题,观众会感到满足和自豪。
2.3 疲劳和厌倦长时间观看直播可能会导致观众产生疲劳和厌倦的心理状态。
这时观众可能会选择离开直播间或者切换到其他内容,以寻求新的刺激和兴奋。
3. 观众的行为特点观众在观看直播时的行为也有一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主播更好地吸引观众和提升直播质量。
3.1 观看时长观众的观看时长与直播内容的吸引力和观众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陪伴式学播受众心理分析——以bilibili的陪伴学播为例
视频直播兴起于2016年。
随着时间的发展,直播的内容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比如游戏直播、吃食直播、户外直播、学习直播等,各种形式异彩纷呈,满足各类人群的精神需求。
“学习直播”正是在视频直播快速发展后兴起的一种日常慢直播形态,主播通过直播平台分享学习过程,吸引受众观看乃至一起进行学习,形成“云课堂”。
这类直播不同于其他娱乐类或言语类直播,这是一种将“后台”搬到“前台”的直播内容,颠覆了以往的直播含义。
一、陪伴式学播概况2016年,国内最早出现的“学习直播”是一位在德国法兰克福读书的学生Nicole在哔哩哔哩弹幕网(以下简称B站)首次直播自习。
从2017年起出现越来越多的学习直播和学习相关短视频。
2018年是B站学习直播的“爆发期”。
2018年11月,B站CEO陈睿在《数读新世代》演讲中表明,学习直播是B站过去一年里直播时长最长的品类,共产生了146万小时、103万次的学习直播,吸引了1827万人次参与学习,是2017年高考人数的两倍。
2020年初,B站正式开通学习区,使学习直播在B站的发展更加有利。
陪伴式学播由学习主播、直播内容和观看受众三部分组成。
学习主播多是考研、考公、考编等有学习目标的离校青年,缺少学习环境,选择直播监督自己学习。
而观看受众同样也是有学习意愿的人群,寻找学习同伴和学习氛围而选择观看学习直播。
陪伴式学播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有手机或者电脑,然后进行实名认证、下载相关直播软件bilibili link、哔哩哔哩直播姬,完成几步操作流程即可进行直播,任何人只要有直播想法就可以成为主播。
直播时将镜头对准学习桌面,然后露出上半身(大部分主播选择不露面),展示学习过程。
在直播栏目中,观众首先看到直播间的标题与封面,标题大部分会指出学习目标,使受众决定是否选择观看。
打开直播房间,在页面信息框里可以看到主播的个人信息,比如备考方向、作息时间等,同时还可以听到白噪音、轻音乐等背景音,受众可以在此找到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
演讲的心理学
演讲的心理学演讲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它可以传达思想,激发情感,影响观众的思维和行动。
在演讲过程中,心理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演讲者和听众两个角度,探讨演讲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
一、演讲者的心理学1. 自信心的建立演讲者的自信心是演讲成功的关键。
在演讲前,演讲者应对自己的知识和准备进行充分的肯定。
他们可以通过广泛的知识储备,对演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此外,合理的演讲准备和实践也可以增强演讲者的信心。
2. 情绪的控制演讲者的情绪状态对演讲效果有直接影响。
在演讲前,演讲者应对焦虑和紧张情绪进行有效的调控。
他们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以及积极的自我暗示来缓解紧张感。
此外,定期的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帮助演讲者更好地控制情绪。
3. 语言和肢体语言运用演讲者的语言和肢体语言是与观众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演讲中,演讲者要注意语速、音量和语调的合理搭配,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此外,演讲者的肢体语言也应与演讲内容相协调,通过姿势、手势和表情等方式增加演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听众的心理学1. 兴趣引导演讲者在制定演讲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听众的兴趣点。
根据听众的需求和背景特点,选择合适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听众的兴趣。
演讲者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用案例、讲述故事等方式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
2. 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演讲的重要目标之一。
演讲者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或人生经历,触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例如,通过分享自己的困难与挑战,演讲者可以激发听众的同理心,并使他们更加关注演讲主题。
3. 互动引导互动是演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演讲者可以通过提问、征求观点、组织小组活动等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可以提高听众的参与度,增加他们对演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度。
总结:演讲的心理学是一门复杂而重要的学科。
通过了解演讲者和听众的心理需求和特点,演讲者可以更好地准备演讲,选择合适的演讲方式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与观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演讲中的观众心理分析如何洞察观众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的期望
演讲中的观众心理分析如何洞察观众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的期望演讲是一种传递信息、分享知识和影响观众的重要形式。
而要使演讲达到最大的效果,演讲者需要深入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并满足他们的期望。
本文将从观众心理分析的角度,探讨如何洞察观众的心理需求以及如何满足他们的期望。
一、观众的心理需求1. 知识需求:观众希望从演讲中获取新的知识、信息和见解。
他们渴望学到新的东西,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认知,因此演讲者应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有价值的知识。
2. 情感需求:观众希望在演讲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激励。
他们希望通过演讲者的故事或者感人的描绘,激发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将使他们更加投入和认同演讲内容。
3. 实用需求:观众希望演讲中能给他们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演讲者应该结合实际,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使观众在演讲后能够得到实际收益。
二、洞察观众心理需求的方法1. 调研观众:在演讲前,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听众反馈等方式来了解观众的背景、兴趣爱好、职业等信息,进一步分析他们的心理需求。
2. 观察观众反应:在演讲过程中,仔细观察观众的反应,包括面部表情、姿势、注意力等,通过这些反应来判断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若观众表现出浅显、枯燥的反应,说明他们希望获得更有趣的内容;若观众表现出厌倦、疲倦的反应,说明他们需求更多的互动和活动。
三、满足观众的期望1. 提供有趣的内容:为了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演讲者应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可以运用幽默、故事性等手法来讲述知识,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下收获新的体验和感悟。
2. 创造共鸣的情感: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分享个人经历或者运用感人的描绘,创造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演讲内容,并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3. 提供互动环节:观众希望能够参与到演讲中,与演讲者产生互动。
演讲者可以在演讲中设置问答环节、小组讨论等形式,让观众积极参与、发表意见和分享经验。
掌握听众心理特点的技巧
掌握听众心理特点的技巧成功的演讲者既要使演讲成为听众的一部分,也要使听众成为他的演讲的一部分,而其中首要的,要便是要了解和掌握听众的心理特点。
怎么掌握听众的心理特点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掌握听众心理特点的技巧,希望能够帮到你。
掌握听众心理特点的技巧第一,听众是演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双向交流活动。
演讲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听众是信息的接受者。
演讲者离开了听众就失去了对象,演讲活动就无法进行。
第二,了解和掌握听众是实现演讲目的的客观要求。
演讲的目的是说服听众改变态度并按照演讲者的意图去行动。
这就要求演讲者的意图去行动。
这就要求演讲者了解听众的心理、要求和希望及对你所讲观点的态度,这样你才能有的放矢地作好演讲。
第三,听众在演讲活动中虽处于客体的地位,但也绝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参与者。
如果听众对演讲内容有极大兴趣,便会采取积极、热情的合作态度;反之,则会采取冷漠甚至敌视的态度,演讲就不会成功,因此,演讲者必须在了解听众的基础上力求触发听众的兴奋点和创造欲,才能实现的最终目的。
演讲者行为与听众感知之间的关系演讲者的手在发抖,你感觉到了。
演讲者走入投影仪明亮的照射光线区域并瞟了一眼,你不自觉地全身回缩了一下。
英国实验中的夫妇看见对方受到电击时,他们的镜像神经元使其产生了先前自己受到电击时一样的反应。
《新星》节目中罗伯特.克鲁维斯手忙脚乱、紧张兮兮地拿着堆起的沉重箱子,而街上的陌生人也受到他的影响而变得紧张兮兮。
鲍勃.多尔说出了充满情感的语言,选民却无动于衷。
格雷.戴维斯在阿诺德.施瓦辛格面前黯然失色,所以他失去了州长的位置。
所有这些例子都代表了产生消极感知的消极行为。
现在让我们转换镜头:如果行为是积极的,它就会产生正面感知。
让我们回到2004年7月27日召开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
当时还默默无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42岁州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政策演讲,结尾时他说道:美国,今晚,如果你和我感受到同样的活力,如果你和我感受到同样的紧迫感,如果你和我感受到同样的激情,如果你和我感受到同样的希望,如果我们履行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我坚信,整个美国,从佛罗里达到俄勒冈,从华盛顿到缅因,人们都将在十一月站起来,约翰.克里(JohnKerry)将宣誓成为总统,约翰.爱德华兹(JohnEdwards)将宣誓成为副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座受众心理分析
高等院校讲座的受众,从心理上看,可以大致分成四类:第一类,为了知识、技能或开阔眼界的听众,他们特别重视讲座的学术性、知识性,经常选择与本专业(或自己感兴趣专业)相关的讲座;第二类,为了热闹和新奇的听众,他们喜欢更重视讲座是否趣味、时髦,尤其是名人讲座更是他们追捧的对象;第三类,为了实用的听众,他们更重视讲座内容是否与自己的出国、就业、考研或专业水平测试有关系;第四类,漫无目的、仅仅因为无聊或偶然才听讲座的听众,他们对讲座没有明显的偏好,仅仅因为时间、地点适合,又偶然看到了宣传品,才“灵机一动”地决定听讲座。
实际上,每个听众都是以上四类的混合型,他们有时更注重讲座的学术性,有时候更注重实用性,同时又希望讲座有一定的趣味;当然,每个人都有无所事事或心情麻木的时候,这时他们很少仔细思考,大半凭感觉行事。
其实,在大学中还存在“第五类”听众,他们喜欢自由支配课余时间,喜欢悠闲、宁静的生活,对讲座、社团活动都不太感兴趣(参加这些讲座活动会剥夺他们的悠闲时间);然而,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他们觉得一味享受悠闲的课余时间是在“浪费生命”,到大学是学习知识、开阔眼界的,今后走上社会就不会有那么多学习的机会了,如果错过了优秀的讲座,他们的内心会感到自责。
对于讲座,这些人的态度可谓“不去是终身遗憾,去了是遗憾终身”。
这种人不但存在,而且很普遍,不信你回头四下张望一下,就可以随便发现一大堆。
第一类听众(重视学术)和第三类听众(重视实用)会主动寻找讲座信息,但他们绝不会到处收集讲座信息,这样太累,而且没有效率。
以北大为例,他们会选择到三角地这样讲座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去找自己喜欢的讲座;喜欢商业类讲座的会去光华楼,喜欢政法类讲座的会去法学楼,喜欢理科类讲座的会去理科一号楼……以此类推。
对于这两类听众,BBS的讲座信息版是也很重要的,它毕竟是整个高校最集中的讲座信息集散地。
但是,第二类听众(重视趣味)和第四类听众(没有特别偏好)不太可能主动寻找讲座信息,他们经过三角地的时候只会稍微瞄一眼,在各个院系教学楼的门口也不会驻足太久,一个讲座会不会被他们注意到,一半是碰运气,一半要看讲座的传单、海报是不是够醒目。
我在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中一再强调的“海报与传单的设计艺术”及“张贴地点”,实际上多半是吸引第二类、第四类听众,以及所谓的“第五类听众”(矛盾的听众)。
如果你的讲座宣传做的不太好,可能还会吸引一些第一类、第三类听众(前提是你的讲座有很高的学术性或实用性),但绝不可能吸引很多第二类、第四类、第五类听众。
当你积累了足够经验的时候,你必然发现,真正的第一类、第三类听众数量是不多的,大部分听众都不会抱有强烈主动的愿望去倾听讲座,这就是我说“讲座宣传很重要”的原因。
根据受众心理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宿舍楼楼道的宣传板上张贴传单,效率非常低下(新生楼稍微高一点)。
当一位学生攀登楼梯的时候,他在想着什么?或许他上了几节课已经很累了,现在只想回宿舍休息;或许他急着回去看晚上9点的足球比赛;或许他还要急着赶作业……在这行色匆匆的时候,他怎么可能注意楼道上的宣传板呢?如果你张贴的不是黑白的传单,而是彩色的海报,或许还能够提起他的兴趣,但那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啊!反之,当一位学生走下楼梯时,他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心事——赶着上课,赶着去食堂、澡堂,赶着去见某个人……当人们心情急切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宣传品都将大打折扣。
附带说一句,大部分宿舍楼宣传板前的空地都并不宽敞,狭窄的环境会进一步抑制人们驻足看传单的欲
望。
综上所述,我建议你不要把宝贵的宣传品浪费在每一个宿舍的楼道内。
对于第五类听众,也就是“矛盾的”听众,要抓住他们在道德上的自责心理,他们在内心深处认为贪图安逸享受是可耻的,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可是他们又无法消除自己追求安逸悠闲的欲望(我们哪个人没有这样的心理斗争呢?)。
强调讲座的“难得”或“独一无二”,给听众以“以后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了”“这是大学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听讲座是你必须珍惜的机会”等暗示(这些暗示具体怎么转化为语言,要根据不同的讲座具体拟订),给他们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你对第五类听众施加的自责心理越强,他们离开自己安逸的寝室来听讲座的概率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