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九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恩良多。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文章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文章中的深层意味。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三篇.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设计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朗读课文,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嬉闹(xī) 觅食(mì) 驱除(qū) 雍(yōng) 旧茬儿(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

5.学习动机:在课程进行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课文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字词、句式及主要内容,能准确地朗读、默写课文,并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分析课文的结构与写作手法,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如人物、情节、环境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
2.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3.深入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4.对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孤独对人性的磨砺与塑造作用。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深层含义,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绘等要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2.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学会从人物心理、行为、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突破写作难点。
(二)教学设想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要注重表达清晰、自信,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3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3篇《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学重点、难点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
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他战胜了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2、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刚出发时到达芦荡安顿之后住段时间雨后天晴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1mi 公成长的过程。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失学。
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
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四、探究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1)有关鸭群的描写。
衬托。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成长衬托杜小康的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
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
(3)有关风雨的描写。
可怕---搏斗---成长。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
拓展: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
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附板书:孤独之旅曹文轩心理变化过程:杜小康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不成熟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成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长住段时间后:不再恐慌之雨后天晴时:坚强旅成熟《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二【思路综述】作为文学作品,应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线索,推测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生旅程中的孤独是正常的,要学会面对和战胜孤独。
(3)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坚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推测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
(3)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实际的朗读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合作探讨,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朗读与表达: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景模拟:创设实际情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实际的朗读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查找生词和短语,并进行解释。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讲解与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5. 朗读与表达: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实际的朗读和表达。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孤独之旅”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者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孤独之旅》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文

孤独之旅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本教案所指的《孤独之旅》是九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阅读理解课文。
本篇文章是一篇以旅行为背景的记叙文,展现了作者独自旅行的经历和对孤独的思考。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帮助学生了解并体会作者独自旅行的心情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重点•文章的关键词汇理解和解释;•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段落的组织方式;•文章中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4.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并描述文章中的抒情意境;•理解并分析作者对孤独的思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通过投影展示文章标题《孤独之旅》,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下关于孤独的一些概念和体验:•你们认为什么是孤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独自旅行的经历?•独自旅行中你们会感觉到孤独吗?为什么?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孤独之旅》一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选择独自旅行?2.文章中描绘的旅行地点有哪些?3.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来缓解孤独的感觉?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为什么作者选择以旅行为主题来表达孤独?2.你们能否理解作者的感受和情感?3.你们认为孤独对人的成长有什么作用?4. 文章分析通过展示投影,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段落的组织方式,并找出关键词汇和句子,让学生描述这些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5. 情感体味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谈谈他们对孤独的理解和感受,以及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三、教学延伸1. 创作续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续写《孤独之旅》的故事,展示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关联其它教材引导学生将《孤独之旅》与其它相关教材进行联系,比如与名著中的孤独之旅进行对比,扩展学生对孤独主题的理解。
3. 孤独的价值通过课堂讨论或作文,让学生探讨孤独对人的成长和价值,培养学生对孤独的积极思考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孤独之旅》的理解和品味能力得到了提高。
17孤独之旅(新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曹文轩。本文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失去父亲、家境贫寒的情况下,随母亲到乡下牧羊的艰难经历,展现了主人公在孤独的旅途中所表现出的坚强、勇敢、乐观的品质,同时也揭示了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与无奈。
首先,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会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帮助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同时,我会尝试通过引入更多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其次,我会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互动和参与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本节课旨在通过阅读《孤独之旅》,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学会在困境中坚持自我、勇敢成长。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以《孤独之旅》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成长与挫折:家庭困境→生活艰辛→精神成长
5.主题思想:孤独中的成长,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坚持
6.人物性格:坚强、勇敢、乐观、独立
7.教学目标: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学会在困境中坚持自我、勇敢成长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优秀7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优秀7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 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1. 忠而获罪的愤慨。
2. 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1. 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注音并简介作者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九重天( )瘴江(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二。
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释词: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贬:降职。
圣明:指天子。
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
蓝关:即蓝田关。
2.结构: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三。
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
孤独之旅九年级语文教案

孤独之旅九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说《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并探讨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探讨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孤独之旅》,边读边做笔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就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
4.分析与讲解教师针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分析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故事情节分析1.小说的开篇,主人公独自一人踏上旅程,表现出他的孤独。
2.在旅途中,主人公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3.主人公在孤独的旅途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人。
二、人物形象分析1.主人公:勇敢、坚定、独立、善良。
2.旅行中的配角:各有特点,为主人公的成长提供了不同的帮助。
三、主题探讨1.孤独之旅:人生中总会遇到孤独和挫折,关键是如何面对和克服。
3.坚定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主人公始终坚定信念,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1.故事情节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小说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孤独之旅。
2.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及其他人物形象,关注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3.主题探讨教师提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布置作业:结合本文,写一篇关于自己孤独之旅的感悟。
四、作业布置1.阅读课外名著,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2.结合本文,写一篇关于自己孤独之旅的感悟。
五、课后反思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说《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孤独之旅》课文(3篇)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孤独之旅》课文(3篇)推举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一一、科任教师层面1、利用年级教师会议,准时传达各级各类文件精神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思路,统一思想、统一备考策略。
2、屡次召开备课组长会议,组织催促年级集体备课活动,常常关注中考动态,讨论中考题目,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3、协调班主任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班级与班级间的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4、协作政教处、教务处做好年级科任教师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检查。
5、催促班主任以各种方式加强家、校沟通,共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6、帮助教务处做好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模拟考等工作并准时向教育处和校长室反应教学状况。
7、每次综合性测试后,召开一次年级教师大会,探讨中考总复习工作,小结阶段性的教育教学得与失,提出下阶段的整改规划与措施。
二、班主任层面1、帮助班主任共同处理年级(班级)日常事务,如课间操、年级各项活动,课堂、课间纪律检查,学生行为标准,违纪处理,办公室整理等。
2、协作政教处作好“班级常规评比”等工作,抓好学生的常规治理。
3、协作政教处、团委开展各项活动,如运动会、拔河、跳绳等竞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4、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总结班主任治理中优点与缺乏,布置年级的阶段工作。
5、帮助班主任抓好“问题生”的转化工作。
6、帮助班主任抓好班级安全、稳定工作。
三、学生层面1、加强行为标准(仪表、头发等)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
2、加强学生的出勤状况考核,监视学生课堂纪律、课间纪律,加强“静校”治理。
3、分批分层次召开全年段学生座谈会(共6次),向学生介绍中考动态和复习策略,准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
4、抓好“培优补差”和尖子生的拔高工作,搞好“重点生”的培育和“薄弱生”的培育。
5、加强早读和晚自习的监视,加强小题训练的开展和监视、考核工作。
6、抓好英语听力和机读卡的训练工作。
四、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1、初三年级整体较稳定,但成绩不尽人意。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孤独的深度思考,理解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尊重他人的孤独感受,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2)体会作者对孤独的深度思考,理解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四、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括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1)挑选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在孤独中成长。
(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孤独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孤独之旅》教学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孤独之旅》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探索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孤独之旅》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一次独特体验。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并通过景色的变化,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同时,文章又以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探索。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但是,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旅途中的景色描写感到枯燥,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发现文章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理解生活的真谛,激发对人生的探索。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发现文章中的美景,理解生活的真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色,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旅行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教师的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如:“文章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孤独?”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你觉得旅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理解旅行的意义。
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沉默为大家整理的6篇孤独之旅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体会在孤独中成长的感受2、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教学重点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梳理主人公孤独至长大的心理过程,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九年级语文中小说单元的出现,不啻是给紧张忙碌的初三生活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大家都爱读小说。
在第三单元里,我们领略了鲁迅先生沉郁悲凉的故乡之别,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出人意料的精妙构思,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阅读的是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作家所写的一部大家可能都没读过的长篇小说的节选《孤独之旅》。
同学们事先已经阅读了课文,也查找了资料,有没有同学来介绍一下曹文轩和他的《草房子》?(有一学生带来了《草房子》,说是她五年级时买的,给大家介绍了课文节选部分前后的情节,并用软盘作了电子板书,与我的介绍基本相同)《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痛苦,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另一学生打开软盘,有关于曹文轩的介绍,我补充的是他所获得的奖项,以及自己读过的他的文化散文)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同名电影19届金鸡奖较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铜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十月》刊登过他的文化散文《银斧高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关于毛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小说的主题——“孤独之旅”,体会主人公在孤独中成长的心路历程。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杜小康的性格特点。
3.掌握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和人物心情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小说的象征意义,理解主人公在孤独中成长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孤独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孤独之旅》,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以“孤独之旅”为题?二、整体感知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情况。
三、分析人物形象1.让学生找出文中对主人公杜小康的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杜小康成长变化的语句,进行讨论。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分析了主人公杜小康的形象,为下一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及主人公性格特点。
2.提问:课文为什么要以“孤独之旅”为题?二、深入分析主题1.让学生找出文中对孤独的描写,分析其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语句,进行讨论。
三、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1.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析其对表现主题和人物心情的作用。
2.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杜小康的心情变化。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孤独之旅》的主题,理解了主人公在孤独中成长的内涵,并体会了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主人公性格特点及主题。
2.提问:课文中的孤独之旅对你有何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孤独中成长的经历和感悟。
三、写作训练1.让学生以《我的孤独之旅》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表达在孤独中成长的感悟。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我在“学探议练”教学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
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
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视频展台。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跳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思路①、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②、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④、联系学生自身,由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歌曲《真心英雄》,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精选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精选范文3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审美欣赏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3.通过学习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性格。
教学重点:认识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孤独”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玩味歌词,导入新课:“生活处处皆语文”(幻灯片文字),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时不在。
前几天听同学们唱歌,我发现有两句歌词耐人寻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看幻灯片,点名学生唱这两句)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让学生畅谈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
而在众多的考验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又时下流行的歌曲SHE的《不想长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感知课文,体验人物情感。
1.本文以一篇小说,因此根据以往学习小说的经验,我们应该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去学习?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方面着手去学习。
人物:杜小康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辛,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后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设计说明:本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使学生强化读小说的方法技巧,即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着手阅读。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模板5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一)课文解读:《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学生已经积累了学习小说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文章讲述一个孩子杜小康的成长故事,主人公杜小康是和学生同龄的孩子,从内容上讲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把握成长的重点,把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孤独长大这一部分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由点到面,深入全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的心路历程,最后走出文本,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塑造坚强自我。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一)教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延伸拓展法(二)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影片导入,进入故事情境播放影片《草房子》中杜小康快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
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他战胜了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2、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
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
刚出发时到达芦荡安顿之后住段时间雨后天晴
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失学。
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
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
四、探究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
衬托。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成长衬托杜小康的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
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
(3)有关风雨的描写。
可怕---搏斗---成长。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拓展:
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
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