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伏尔泰《中国孤儿》对《赵氏孤儿》的改造及原因

合集下载

浅析伏尔泰《中国孤儿》对《赵氏孤儿》的改造及原因

浅析伏尔泰《中国孤儿》对《赵氏孤儿》的改造及原因

浅析伏尔泰‎《中国孤儿》对《赵氏孤儿》的改造及原‎因摘要:《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已盛传已‎久,最早便有《春秋左传》记载,后来发展又‎有《史记赵世家第十‎三》、元杂剧《赵氏孤儿》,并且此题材‎也被传到欧‎洲地区,被伏尔泰改‎编成《中国孤儿》,两者虽然情‎节有相似之‎处,但实质上却‎大有不同,其剧情、人物、矛盾、主题等都反‎映了另一种‎思想倾向,但是两部戏‎剧都是以“救孤”为核心,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宣扬了儒家‎思想的“仁义”精神。

同时,伏尔泰在对‎《赵》的改编的原‎因非常明确‎,想要表达的‎两种文明的‎冲突的结果‎,以及他对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信仰‎,体现出他个‎人自身的价‎值观,对人性的思‎考。

由此《中》剧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情节简化人物主题转换改编的原因‎一、伏尔泰对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的“改造”(一)取材相似情‎节,却比《赵》剧更简化两个版本的‎故事都是以‎“救孤”为核心内容‎,以救孤精神‎为核心思想‎,但是,伏尔泰的《中》剧只保留了‎《赵》剧中的“搜孤”、“救孤”两个基木情‎节,简化了《赵》剧中曲折起‎伏的情节,把故事压缩‎到一昼夜。

为了使主题‎更生动有趣‎,他还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了一个恋爱‎的情节(成吉思汗向‎尚德之妻伊‎达梅展开追‎求)。

而且,故事的社会‎背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赵》剧叙述春秋‎时期的故事‎,《中》剧叙述的是‎元朝初年的‎故事。

《中国孤儿》戏剧一共分‎为五幕,其大概情节‎:成吉思汗率‎军攻入汗八‎里(今北京),皇帝托孤于‎大臣尚德。

成吉思汗诛‎死皇帝及诸‎王子时,发现遗孤失‎踪,遂派人追索‎。

尚德以自己‎的幼子冒充‎遗孤交成吉‎思汗。

尚德妻伊氏‎不忍亲子死‎于非命,遂向成吉思‎汗道出真情‎,愿代幼主就‎戮,请恕其夫及‎其子。

成吉思汗数‎年前曾钟情‎伊氏,此番旧情复‎萌,想娶伊氏为‎妻,一切概不追‎究。

伊氏不允,后来在转移‎遗孤时,不幸被擒。

浅谈赵氏孤儿的改编问题

浅谈赵氏孤儿的改编问题

浅谈《赵氏孤儿》①的改编问题【摘要】从《左传》、《史记》、元杂剧到电影,《赵氏孤儿》的故事文本在流传中不断演变,被后人不断改编,从而不断文学化,这是有必要注意的史学文学化的问题,对其演变的过程有认识和梳理的必要。

【关键词】《赵氏孤儿》;演变;改编《赵氏孤儿》历史源远流长,不断被重新演绎,改编成各种戏剧、电影、电视等一直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赵氏孤儿故事文本被反复审视,成了久传不衰的故事母题。

汤普森对母题作过权威性的解释: “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

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

”〔1〕( P499)《赵氏孤儿》以赵孤复仇为主线,其中体现了程婴、公孙杵臼等忠义之士,并以最终杀死屠岸贾、报仇雪耻为结局,彰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的显现使得它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依旧闪熠着光辉,受到历来文人及观众的推崇。

一、《赵氏孤儿》故事的形成及其文本流传《赵氏孤儿》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历史上的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件,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见于《左传》,情节较简单,叙事较粗略,到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刘向的《说苑》、《新序》才有详细的记载,后来经过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改编成剧本,并开始在舞台上上演,获得了巨大的反响,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元代四大悲剧之一。

(一)《赵氏孤儿》故事的形成《赵氏孤儿》故事是件史实,最早透露这一故事的是儒家经典《春①见顾学颉选注《元人杂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15页。

秋》中的两则简短记录:“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宣公二年),“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成公八年)②,后来,《左传》将《春秋》中的这两则记载的前因后果的报复性凶残线索较为完整地填充联系了起来,成为《赵氏孤儿》的雏形,而且故事的前半部分有了较为曲折的情节,给后世的加工改造留有很大的余地。

但先秦时期搭建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到了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才在他的《史记》中十分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伟大的雕塑。

从形象学角度探究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从形象学角度探究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从形象学角度探究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摘要:本文借鉴法国形象学理论,探索17世纪伏尔泰改编元杂曲《赵氏孤儿》中的形象如何融入了叙述者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超越的内涵。

本文主要论述《中国孤儿》中表现出的自我和“他者”的相互映衬、补充、互动的关系,以及作品本身的道德内涵如何形成一种异域情调之美进入法国社会的集体视野的。

关键词:形象学;异族形象;异域情调;《中国孤儿》;自我;他者一、在《赵氏孤儿》中被发现的异国情调“异”是不熟悉的一切,本质意味着差异性。

异国情调表现了人们对待差异性的态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体现在形象创造中的文化认同。

异国情调常常表现为对他者文化的利用,《赵氏孤儿》取材于《史记》的历史故事,它讲述了春秋晋灵公时文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两个家族生死斗争的描述,展现了忠于奸、善与恶激烈斗争的戏剧场景,融入了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凸显了中国传统的伦理美学。

马若瑟的《赵氏孤儿》译本于一七三五年全文发表在《中国通志》的第二卷上,编辑杜哈德说“中国戏剧是为了取悦自己的同胞,是他们感动,从而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

”从道德劝诫方面赞赏了《赵氏孤儿》的道德价值。

而真正完全发掘作品的异国情调的是伏尔泰,作为启蒙思想家,他看到了作品中主人公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于自己呼唤的理想精神的历史“契合”之处。

伏尔泰深切赞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他认为中国的法律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所有社会成员包括皇帝在内都能够接受法律的约束。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

”与正陷入谬误和腐化堕落的欧洲相比,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系、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在伏尔泰眼前呈现出纯洁高尚的模样。

巴柔根据作家心目中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高下优劣的差异程度,把作家对于异国文化的基本态度氛围三种,分别为将异国文化视为绝对优越于本土文化的“狂热”,将异国文化被视为绝对低劣与本土文化的“憎恶”,以及两种文化彼此认可的“友善”。

伏尔泰在《赵氏孤儿》中体现出的态度显然是“狂热”,他追求“中国式的情调”,号召西方学习中国道德与政治结合的完美政体。

论伏尔泰《中国孤儿》对纪君祥《赵氏孤儿》的改编

论伏尔泰《中国孤儿》对纪君祥《赵氏孤儿》的改编
论 伏 尔泰 《中国孤 儿 》 对 纪 君 祥 《赵 氏孤 儿 》 的改 编
兰桂 平
摘 要 :l 8世 纪 的 欧 洲 掀 起 了一 股 强 大 的 “中 国 热 ” 此 时 . 中 国 戏 剧 文 学 开始 远 涉 重 洋 、传 播 到 遥 远 的 欧洲 , 其 中传 播 最 广 、影 响 最 大 的 是纪君祥的元杂剧 《赵 氏孤 儿》,后经 法国作 家伏 尔泰改编成 《中国孤 儿》,但与纪剧相 比,已经有 了许 多不 同。
奖 赏 和 褒 扬 。 通过纪来自 《赵 氏孤 儿》 的 故事 梗 概 ,我们 可 以看 出,纪 君祥 在
《史 记.赵世家》 所提供的故事 基础 上 ,增 加 了一些 自己的艺术 虚构 , 把 整 个 故 事 讲 述 的更 加 完 整 、更 加 具 有 悬 念 ,在 扣 人 心 弦 的 故 事 发 展 中 ,将扬恶惩善 、褒奖 义 、“士为知 己则死 ”的观 点渗透 于其 中。也 许正是赵氏孤儿所蕴含的这种儒家思想观念 ,及公孙杵 臼 、韩 厥等人 身 上所体现的侠 义精神令欧洲人深为欣赏 ,马约瑟不辞辛苦地把 它翻译 成 法 语 ,引 起 了 法 国乃 至 欧 洲 戏 剧 界 的 一场 巨 大 震 动 ..在 这 场 震 动 中 , 起 主 要 作 用 的 是 法 伏 尔 泰 改 编 的 《中 国 孤 儿 》。
二 ,纪 君 祥 对 《史 记 . 赵 世 家 》 的 改 编 无代戏剧家纪君祥 ,为 《史 记》 中所 记载的赵 氏孤 儿故事 中描述 的 程 婴 、公 孙 杵 臼 、韩 厥 三人 的 狭 义 行 为 和 无 价 的 友 情 感 动 ,把 这 段 故 事 改编为元杂剧 《赵氏孤儿》。全剧的剧情 为:晋灵公 时 ,武将屠 岸贾专 权 ,因 私 仇 杀 了赵 盾 满 门 ,公 主 驸 马 自杀 ,赵 氏 门 客 程 婴 冒死 救 出 赵 朔 之 子 既 赵 氏孤 儿 ,守 门大 将 韩 厥 放 走 程 婴 后 自刎 以 灭 口 。 随后 程 婴 献 出 了亲身儿子替孤儿送 死 ,老 臣公孙 杵 臼献 出生 命,保住 赵 氏唯一 的血 脉 。程 婴 又 让 孤 儿 认 屠 岸 贾 为 义 父 ,待 孤 儿 长 大 成 人 后 ,程 婴 以 画 卷 说 明 事 实 真 相 ,终 于 为 赵 氏~一门和 死 去 的 义 t复 了 仇 ,孤 儿 复 赵 姓 ,荫 袭 赵 家 原 来 的 爵位 ;韩 蹶 的 后 代 仍 然 继 为 上 将 ;赏 赐 给 程 婴 田庄 , 以表 扬 其 义 勇 行 为 ;给 公 孙 杵 臼立 碑 造 墓 , 以示 厚 葬 。 恶 人 受 惩 、仁 义 之 士 受

中国孤儿 反应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中国孤儿 反应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中国孤儿反应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在这个悲剧里,孤儿的命运只是故事生发的原点,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伏尔泰实际上把情节的重心悄悄置换成对奚大美的争夺上了。

伏尔泰企图借助这一故事重心的转移,巧妙地将《赵氏孤儿》的复仇主题,转换成了《中国孤儿》中,宋朝遗民代表的文明的儒家文化与元朝统治者代表的野蛮文化间的冲突。

这一转换是有效的(虽然不无逻辑上的裂缝),在枫丹白露演出的成功就是证明。

伏尔泰正是以这样的情节,让他的人物在《中国孤儿》中展开表演,并以此来表现它对中国的文化想象。

在《中国孤儿》中,盛悌正是伏尔泰心目中的孔子伦理学的完美的承载者,换句话说,也是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承载者。

盛悌并不是力挽狂澜的人物,在王朝覆灭文明存亡绝续之际,他只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儒者,但伏尔泰笔下的这个儒者,却仍不失为一个英雄。

他毅然担负起拯救宋室遗孤的责任,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独子换取太子的性命。

但他这样做主要并非是对皇帝的忠心,而首先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生命的关怀。

有意思的是,伏尔泰笔下的这个儒生,并不教条。

他有节操,敢于为保护孤雏献出自己的生命,甚至儿子的生命,但当他知道成吉思汗对妻子的感情后,反而尽力劝妻子活下来。

伏尔泰通过盛悌这个人物,向他同时代的西方人展示他想象中的儒家文化,在他看来这种文化把维护正义看得高于一切,注重操守甚于生命,却绝不流于迷信,决不偏执。

从《中国孤儿》产生的现实因素来说,它就是伏尔泰与卢梭论战的结果。

1750年,卢梭凭一篇征文的获奖一举成名,在这篇征文里,卢梭以中国作为一个例证,证明科学对人类的危害,文明的无用。

他说:“在亚洲就有一个广阔无垠的国家,在那里文艺是为人尊崇、摆在国家的第一位。

如果科学可以纯化风俗,如果它能教导人们为祖国流血,如果它能鼓舞人们增长勇气,那么中国人民就应当是聪明的、自由的而且不可征服的。

然而,如果没有一种邪恶未曾统治过他们,如果没有一种罪行他们不曾熟悉,如果无论大臣们的见识或者法律所号称的睿智或者那个广大帝国的众多居民都不能保障他们免于愚昧而粗野的鞑靼人的羁轭的话,那么他们的文人学士又有什么用呢?他们所堆砌的那些荣誉又能得出什么结果呢?结果不就是住满了奴隶和为非作歹的人吗?”。

中法古典悲剧中暴力美学的比较研究——以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为例

中法古典悲剧中暴力美学的比较研究——以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为例

中法古典悲剧中暴力美学的比较研究——以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为例唐果【摘要】在古典悲剧研究中,戏剧效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因素。

基于所有的戏剧文本都是建立在观众的视觉感官上,光影交织的“戏剧效果”则是实现剧本到舞台转化的有效元素。

此研究通过对中国古典悲剧《赵氏孤儿》(十三世纪,纪君祥著)和法国古典悲剧《中国孤儿》(十八世纪,伏尔泰著)中暴力场景的对比学习,展现“暴力”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从而总结出中法古典悲剧中不同的美学观念. 换而言之,此研究意在阐明中法古典悲剧中不同的礼仪规则,各自暴力的表现方式,以及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差异。

【关键词】古典悲剧 《赵氏孤儿》 《中国孤儿》 暴力 美学 戏剧张力 表现方式[Résumé] L'effet dramatique est un facteur important dans l'étude de la tragédie classique.Il rend les textes à la scène, parce que tout texte de théâtre construit en effet, dans son écrituremême, la présence virtuelle du spectateur. Ce présent travail étudie les scènes violentes dansdeux pièces : une pièce chinoise nommée 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 écrite au 13èmesiècle par Jijun Xiang et une pièce française nommée l'Orphelin de la Chine écrite audix-huitième siècle par Voltaire. A travers nos études comparatives, nous essayons de montrerles différentes esthétiques de la violence dans ces tragédies française et chinoise, c'est-à-dire, laconjoncture dramaturgique, la manière de la manifestation de la violence et l'état d'esprit duspectateur.. All Rights Reserved.早在十三世纪的中国,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创造了中国悲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赵氏孤儿》。

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的研究

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的研究

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的研究作者:孙怡雯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5年第09期18世纪时,中国古典戏剧开始远涉重洋,传播到了遥远的欧洲。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走出国门的文学作品,古今中外,人们对它改编和研究的热情始终不减。

其中,法国著名学者伏尔泰,就改编了这部元代的悲剧,名为《中国孤儿》,它不但展现出两种文明的冲突,更是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思考,表达出对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信仰和对中国精神文明的仰慕,使个人自身的价值观得以体现。

由此《中国孤儿》剧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一、伏尔泰对《赵氏孤儿》改编的四个方面《赵氏孤儿》(以下简称《赵》)与《中国孤儿》(以下简称《中》)在文化意义上相互交流和影响,事实上是一种多层次上的“对话”,而为了更好地阐发和更清楚地认识这两部戏剧间的不同特征,下面就改编的四“步”曲进行描述,挖掘出“对话”的内涵。

(一)情节取材:核心相似却更为简化紧凑两部戏剧虽都以“搜孤救孤”为核心内容,但是《赵》剧的弄权、陷害、搜孤、托孤、救孤、养孤、报仇等一系列复杂的情节使得内容过于纷杂,戏剧展开时间过于冗长,不符合经典的西方戏剧观念“三一律”;而其中涉及的公主为保住孤儿自杀,门将韩厥、公孙柞臼舍生取义,程婴舍子成仁等壮烈场面,对于崇尚中国文化以及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哲学理性主义者来说过于悲惨。

因此,伏尔泰运用古典主义美学标准进行了第一步的改编,他只采用了原剧的“搜孤”与“救孤”两个主要情节,把故事的展开精简到一昼夜。

为了弥补《赵》剧“缺乏感情的发展和风俗的描绘”,以展示“鞑靼人、中国人的风土习俗”,使主题更为丰富多变,他另辟蹊径,融入成吉思汗与其昔日爱慕的伊达美之间爱情纠葛。

与此同时,将故事的社会背景分置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把《赵》剧所处的春秋时期,改为元朝初年,以崇拜武力征服的成吉思汗惭愧自悔,在让臧惕夫妻团圆的同时,更归还先王之子交为抚养,自立学做一个“以文德为先,讲正义,阐扬理性”[1]的人作结。

伏尔泰《中国孤儿》对《赵氏孤儿》的变异研究

伏尔泰《中国孤儿》对《赵氏孤儿》的变异研究

伏尔泰《中国孤儿》对《赵氏孤儿》的变异研究摘要:《赵氏孤儿》故事在中国由来已久,自产生起就对中国社会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经过了多次的改编,近些年还被翻拍为影视作品。

除了在国内的传播,它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

其中最成功的改编者是伏尔泰创作的《中国孤儿》。

不同的时代、社会背景,作家不同的写作目的都会影响作品的内容。

因而伏尔泰的作品相对于纪君祥的原著还是做了很大的改变。

因此,本文意在立足比较文学变异学,对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这两部作品做一个深刻的比较,从时间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上探讨这两部作品的异同,并揭示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孤儿》伏尔泰《赵氏孤儿》纪君祥女性形象启蒙主义儒家思想绪论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国粹艺术,中国电影博物馆于2022年7月23日至8月7日举办“大戏看北京光影传国粹——京剧电影展映”活动,此活动重新将《赵氏孤儿》这一经典京剧电影拉回了人们视线。

2010年上映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年度巨制《赵氏孤儿》电影,2013年电视剧版《赵氏孤儿》也悄然上映,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

追寻剧本来源,我们得知,赵氏孤儿这一故事情节早在先秦就在民间流传,《左传》最早对这一故事进行了完整的论述,之后在《史记·赵世家》中也有相关记载。

但影视版的《赵氏孤儿》最直接的来源是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13C),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出现后,受到了广泛的流传,甚至在500多年后1735年由传教士马若瑟翻译到了国外,后来经过了英国哈切特(1741年)、法国伏尔泰(1755年)、英国阿瑟·谋飞(1759年)的多次的戏剧改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法国伏尔泰的改编之作《中国孤儿》。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在巴黎首次公演,就轰动了法国和欧洲。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就成为了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它的改编堪称18C中西文学交流的典范之作,意义深远。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西方传播案例解析——以《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为例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西方传播案例解析——以《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为例
对 《 赵 氏孤 儿 》再 创 作 原 因 ,梳 理 出文 化 传 播 和 流 变 的规 律 ,探 索 出 中 国文 学 作 品 在 西 方传 播 过 程 中 需要 针 对 读 者 的 文 化 水 平 及 文 化 传 统进 行 相 应 的调 整 ,才 能 适 应 其 读 者 需 求 ,更好 的使 中 国 文化 走 向世 界 。 关 键 词 :《 赵 氏孤 儿 》 ;《 中国孤 儿 》 ;传播 学 中图 分 类 号 :G0 4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 8 1 6 X ( 2 0 1 3 )1 O - 0 9 9 2 — 0 5
An a l y s i s o f Ch i n e s e Cl a s s i c Li t e r a r y Wo r ks i n We s t e r n Co mmu ni c a t i o n
Ta k e Zh ao ' s Or ph an a nd Th e
中 国传 统文 化源 远流 长 ,经 久不衰 ,在历 史


的长河 中漂流 了五 千多年 ,其 中经典 文学作 品可
wr i t e Zha d s Or pha n , we t e as e o ut t he c ul t u r e c o m m un i c a t i on a nd r he o l o g i c al l a w.I n or de r t o me e t r e a de r s n e e ds a n d
许 海 龙
( 郑州轻工业学院 外语系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2 )

要 : 中国 文 学 源远 流 长 ,其 中经 典 文 学作 品 不 胜 枚 举 , 也 不 乏许 多优 秀作 品 为欧 美 国 家所接 受 ,并 广 为 流 传 。其

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的研究

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的研究

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的研究18世纪时,中国古典戏剧开始远涉重洋,传播到了遥远的欧洲。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走出国门的文学作品,古今中外,人们对它改编和研究的热情始终不减。

其中,法国著名学者伏尔泰,就改编了这部元代的悲剧,名为《中国孤儿》,它不但展现出两种文明的冲突,更是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思考,表达出对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信仰和对中国精神文明的仰慕,使个人自身的价值观得以体现。

由此《中国孤儿》剧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一、伏尔泰对《赵氏孤儿》改编的四个方面《赵氏孤儿》(以下简称《赵》)与《中国孤儿》(以下简称《中》)在文化意义上相互交流和影响,事实上是一种多层次上的“对话”,而为了更好地阐发和更清楚地认识这两部戏剧间的不同特征,下面就改编的四“步”曲进行描述,挖掘出“对话”的内涵。

(一)情节取材:核心相似却更为简化紧凑两部戏剧虽都以“搜孤救孤”为核心内容,但是《赵》剧的弄权、陷害、搜孤、托孤、救孤、养孤、报仇等一系列复杂的情节使得内容过于纷杂,戏剧展开时间过于冗长,不符合经典的西方戏剧观念“三一律”;而其中涉及的公主为保住孤儿自杀,门将韩厥、公孙柞臼舍生取义,程婴舍子成仁等壮烈场面,对于崇尚中国文化以及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哲学理性主义者来说过于悲惨。

因此,伏尔泰运用古典主义美学标准进行了第一步的改编,他只采用了原剧的“搜孤”与“救孤”两个主要情节,把故事的展开精简到一昼夜。

为了弥补《赵》剧“缺乏感情的发展和风俗的描绘”,以展示“鞑靼人、中国人的风土习俗”,使主题更为丰富多变,他另辟蹊径,融入成吉思汗与其昔日爱慕的伊达美之间爱情纠葛。

与此同时,将故事的社会背景分置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把《赵》剧所处的春秋时期,改为元朝初年,以崇拜武力征服的成吉思汗惭愧自悔,在让臧惕夫妻团圆的同时,更归还先王之子交为抚养,自立学做一个“以文德为先,讲正义,阐扬理性”[1]的人作结。

戏剧经过这样的组合削改,情节简化,却更为缜密,增添了法国18世纪的启蒙主义色彩。

吴唯—02号

吴唯—02号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的比较研究吴唯2015-6-19纪君祥《赵氏孤儿》与伏尔泰《中国孤儿》主题思想——基于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影响研究吴唯(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 120101020002)摘要:在比较文学研究的广博内容中,元杂剧《赵氏孤儿》与伏尔泰据此改写的《中国孤儿》引起了人们的长期关注和研究。

尽管二者在剧情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同中见异,伏尔泰在处理人物,结构,创作主题等方面也做了极大的改动,特别是在主题思想方面,较之《赵氏孤儿》有了一定的多义性,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赵氏孤儿》;《中国孤儿》;思想主题;比较引言:《赵氏孤儿》是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根据史实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全名为《赵氏孤儿大报仇》或《赵氏孤儿冤报冤》。

剧本源流春秋时期赵氏家族的兴衰史,纪君祥将其演绎成一部忠臣与奸邪交锋斗争的故事。

伏尔泰在读了法国神父马若瑟对《赵氏孤儿》的节译本后感叹道:“这个戏使人了解中国精神,有甚于人们对广大的帝国所曾做的和将做的一切陈述。

”藉此,伏尔泰在原剧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一部新的五幕剧——《中国孤儿》,并为其赋予了全新的主题。

那么伏尔泰是基于什么目的做的改编,主题思想何在?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有事实作为依据,本文就造成二者思想主题差异的原因作相应的分析。

一、纪君祥与《赵氏孤儿》对于《赵氏孤儿》的主题思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其目的是宣扬反元复宋的思想,而一些学者则认为,“忠与奸“的对抗才是主题所在。

回归剧本,“楔子”里有这样一段唱词:【仙吕】【赏花时】枉了我报主的忠良一旦休!只他那蠹国的奸臣权在手。

他平白地使机谋,将俺云阳市斩首!兀的是出气力的下场头!赵朔临死前对屠岸贾进行了直接的揭露,强烈谴责屠岸贾的奸佞狠辣。

还有第一折韩厥的宾白与演唱:(韩厥,云): , 嗨!屠岸贾, 都似你这般损坏忠良, 几时是了也呵!…唱‟【仙吕】【点绛唇】列国纷纷, 莫强于晋。

《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人物设置比较观

《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人物设置比较观
两剧情节不同 、主人公设置不 同不单单能显示两剧作 者的创作思 路 不同 ,更能体现 出当时女性在社会 中的地位 问题 。在我 国 ,自古 以来便 是重男轻女 ,女性地位低下 ,长期得不到重视 ,在很多 文学作 品里 缺少 典型的女性形象 。在我 国古代 ,“女 性 的一 切权利 之中 ,最大 的一项 便 是做母亲 。” 《赵 氏孤JL} 中唯一的女 性形 象便是 孤儿 赵武 的生母 赵 庄姬 ,剧作虽对赵庄姬伟大 的母爱进行 了歌颂 ,但赵庄 姬在剧 中的戏份 很 少 ,表 现 力 不 足 ,作 者 对 其 重 视 程 度 不 够 。
人物设置在戏剧的创作 中极为重要 ,人物 的性格 、言行 、心理 活动 都能够影响剥中情节的发展 ,可 以说人物形象 的塑造一 定程度上决 定戏 剧创作 的成败 。《中国孤儿》 在人物设 置上 ,虽 然有主要 人物过 少 ,情 节单一的弊端 ,但也成功刻 凰了成吉思汗 、伊达美这样 的贤明君 王与具 有强烈的 自主意识的女性形象 。这与 《赵 氏孤儿》 中相对应的人物屠岸 贾 、程 婴 的刻 画有 很 大 的不 同 。
再来看 一下两剧 作中的反面人 物 ,将 《中国孤儿》 中的成吉思汗与 《赵 氏孤儿 》 中的屠岸贾作 比 ,两者 虽然 都是剧 作 中的头 号反 派人 物 , 是戏剧矛盾冲突中重要的一方 ,但 是两 者却存在 着很大 的区别 。 《赵 氏 孤JL} 中的屠岸贾 自始至终都是 穷凶极 恶的恶人形象 ,毫无半 点正面形 象可言 。而 《中国孤儿》 中的成吉思汗形象相较于屠岸贾而言 ,确 实可 爱了许多 ,成吉思汗是集魔鬼与天使于一身的矛盾一极 ,天使 的正面形 象甚至盖过成吉思汗魔鬼的反面形象。这无疑使成吉思汗这一 形象更加 真实 、丰满 。《中国孤儿》 中的成 吉思汗作为一 个复仇 者充满 着愤怒 而 来 ,誓要消灭宋室皇族 ,征服整个宋朝。剧作将成吉思汗那 种野蛮 、无 情 、战无不胜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一定成程度上符合历史 上成吉思 汗征服多 国、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伟岸形象 。进而描写成吉思 汗作为一 个 凡人 ,也有弱点 ,也有七情六欲 ,故而剧 中的成吉思汗能够 为了追求 爱 情 、为 了自己喜欢 的女人 ,什么都愿意付 出,这就还原 了一个 伟人作 为 平凡人 的那一面 ,说 明了即使伟人也是有爱情的 ,使成吉思 汗的形象更 加丰满 、真实 。成吉思汗作 为一名征 服者 、作 为一名不 可一世 的君 王 , 给人 留下 的印象是野蛮无知 的,但最终却在臧惕夫妇 的道德感召下 ,放 下 了武力统治世界 的念 想 ,转而 相信 道德 的力 量 ,至此 成 吉思 汗这 个 “野蛮 的鞑子 ”终于被 中国的文化所感化 。成吉思汗 的形象 也得到 了升 华 。

《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在剧情与人物上的异同比较

《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在剧情与人物上的异同比较

《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在剧情与人物上的异同比较作者:张蕊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08期摘要:在以“赵氏孤儿”为素材的众多文学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元代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伏尔泰创作的《中国孤儿》就是以该作品为主要依据改编而成的,二者在剧情设置与主题立意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在人物方面又有不少不同的地方,笔者主要进行了二者剧情与人物的异同比较,借此来探究两个作品背后所涵盖的思想内容与政治意义。

关键词:《赵氏孤儿》;《中国孤儿》;剧情;人物;异同;比较引言十八世纪,西方迎来了一次范围极广的东方热,一时间学习东方文化成为了西方国家的潮流,其中第一步走出中华的作品就是《赵氏孤儿》,现在看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也是这部《赵氏孤儿》,概因这部作品被神父马若瑟译成法语之后,又经过伏尔泰的改编,变成了另外一部作品——《中国孤儿》。

《中国孤儿》与《赵氏孤儿》二者的故事主体都是救孤保孤,但是人物描写的侧重点却大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中法两国的思想、政体、宗教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二者的异同探究。

一、《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二者剧情异同想要探究二者的剧情异同,首先需要了解两个作品的剧情分别是如何设置的。

《赵氏孤儿》的全称是《赵氏孤儿大报仇》,改编自《史记》、《左传》,主要剧情如下:晋国有一狠毒权臣名为屠岸贾,为铲除异己将丞相赵盾一家上下三百余口尽数屠杀,赵盾的儿媳庄姬公主为了保住刚诞生的婴儿,将其托付于医生程婴后自缢身亡。

良心未泯的将领韩厥帮助程婴与赵氏孤儿逃出生天后也自尽身亡。

但是屠岸贾为了彻底绞杀赵氏势力,宣称要屠杀城中所有半岁以下婴儿。

在此毒计的要挟之下,老臣公孙杵臼决定由自己带领程婴之子躲避与山中,程婴则去屠岸贾处告密,最终公孙杵臼与假赵氏孤儿被杀,程婴则在二十年后帮助真赵氏孤儿杀掉屠岸贾,大仇终将得报。

《中国孤儿》讲述的是宋末元初成吉思汗攻陷北京后,宋皇托孤与大臣张惕,张惕为帮助皇室遗孤躲避成吉思汗的追杀,决定献出自己的儿子,但是这一决定遭到了其妻子伊达梅的反对,一个母亲的天性使她难以接受这种方法,最终伊达梅选择向成吉思汗透露事实,希望可以挽回两个孩子的生命。

比较文学简答题

比较文学简答题

1.什么是中国学派?创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不是一人、一时、一地之举,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和发的大势所趋。

近些年来,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

2.接受研究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内容: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也作为研究重点。

意义:(1)为比较文学扩大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所关注的对象,使某些研究手段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随意性,接受者和放送者形成一个新的系统,使比较文学开拓出一个新的理论层次,使研究者有了新的分析思考的途径。

(2)使原来只注重作家与作品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得不重视作品后阅读过程以及读者的反应,以读者阅读文本为中心,比较文学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3)对作品认识的相对性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表现得更趋于全面和合理。

(4)为比较文学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石,接受研究将比较文学原来只关注文学作品的学术目光转移到对读者的关注。

(5)接受者主体――读者成为主体,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成为接受研究的主要内容。

3.缺类研究在中国的意义:文类学中,被称为“缺类文学”的领域,很难突出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

它研究一种文体为何,在这个或这些国家里有,而在其他国家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的形式,而其实质表现形式又相差太远,在这些研究中,中国有没有长篇叙事史诗,有没有按照西方古典文论界定的悲剧等,就成了必然涉及的内容。

4.你了解的主题、主题学内容主题是对题材的提炼和塑造形象所得出的高度浓缩与升华的思想结晶;主题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爱情与义务冲突的主题,中国洪昇《长生殿》,司汤达《法尼娜..法尼尼》(2)不相识的父子相残的主题《薛丁山征西》肖洛霍夫《胎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3)大家族盛衰史主题:曹雪芹的《红楼梦》,紫式部《源氏物语》(4)描写战争主题的,中国的《三国演义》,日本的《平家物语》,俄国的《战争与和平》(5)描写生死恋主题的更多,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5.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开拓了领域,开辟了新的探索途径,自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诞生之日起,文学研究就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纪元。

浅谈《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浅谈《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浅谈《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的影响王乙情 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摘 要: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自创作以来,不仅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当时传入了欧洲,在欧洲社会也引起了极大反响。

因此,本文首先对《赵氏孤儿》进行内容简介和评价阐述,其次,对《赵氏孤儿》传入西方世界的背景进行阐述,最后通过研究《赵氏孤儿》进行跨文化传播时的相关背景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版本,以总结出《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影响[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70-01在跨文化传播里,元杂剧《赵氏孤儿》无疑具有一定的里程碑的意义。

自70年代巴黎的《水星杂志》看灯元杂剧《赵氏孤儿》的节选,便开启了欧洲的传播,随后英、德、饿先后出现了《赵氏孤儿》翻译版,该剧在西方国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文化。

《赵氏孤儿》的跨文化传播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

一、《赵氏孤儿》概述(一)《赵氏孤儿》内容简介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创作于我国元朝时期的历史剧,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本剧讲述的是发生于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谋害,家人惨遭杀戮,只有一名赵氏孤儿得以幸存。

(二)《赵氏孤儿》评价从春秋笔法,到灵活的舞台艺术,《赵氏孤儿》全文贯穿“复仇”这一主题,在故事的流变中,“家天下”的历史文化传统要求我们以家族为中心,把家族的利益看做第一位,从而导致了人的个性和理想以及权利等被家族说束缚。

同时,《赵氏孤儿》作为一部悲剧色彩浓重的剧作,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将《赵氏孤儿》与《窦娥冤》提至同样的水平,并这样评价道:“剧中虽有恶人交搆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阎建钢也曾评价说:《赵氏孤儿》是关于“道”和“义”的故事,中国人之所以对《赵氏孤儿》怀有特殊的情结,正是由于对“道”和“义”所含价值观与美学观孜孜不倦的探求。

《中国孤儿》批评之批评

《中国孤儿》批评之批评

作者: 孟华
出版物刊名: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8-63页
主题词: 中国孤儿 伏尔泰 赵氏孤儿 作品 中国原型 剧评家 法兰西 文学影响 法国 巴黎
摘要: <正> 1755年8月20日,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一剧由法兰西喜剧院首次正式公演,一时轰动了巴黎。

一位当时的剧评家甚至这样描写演出时的盛况:“全国都来了,上演伏尔泰的一出悲剧是件国家大事。

”产生这种盛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应另辟专题予以讨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剧引起轰动的关键仍在于作品自身的魅力,否则谁也无法解释为何至19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伏尔泰《中国孤儿》对《赵氏孤儿》的改造及原因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家,其作品《中国孤儿》是他对中国古代名剧《赵氏孤儿》的改造。

这篇文章将从改造的内容和原因两方面进行浅析,以展现伏尔泰对中国戏剧的创作思路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一、改造的内容
1.题材选择:《赵氏孤儿》是中国古代的传世名剧,描写了赵盾、赵新生等人为了复仇而进行的斗争。

伏尔泰在《中国孤儿》中选择了这个题材,并改编成了融合了西方戏剧形式和中国戏曲元素的剧本。

他消除了原剧中的宗族观念,强调了爱情、友情、义理等普遍的人性与道德问题。

2.人物形象:伏尔泰在改造中创造了新的角色,并对原有人物进行了删改。

他增设了“安纳克雷翁”这个角色,使剧情更加曲折有趣。

同时,他对原剧中的赵盾、赵新生等角色进行了深入塑造,赋予了他们更加丰富的个性和复杂的情感。

3.剧情设置:伏尔泰在改造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紧凑有趣。

他在剧中注入了大量喜剧元素,在保持叙事节奏的同时增加了观众的笑点。

同时,他对故事的结局进行了调整,给予了主要人物合理的归宿和结局,更符合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

二、改造的原因
1.文化差异: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他对《赵氏孤儿》这样的传统中国剧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改造,他希望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戏剧形式相结合,使中国剧目能够更好地被西方观众所接受。

2.西方戏剧形式的借鉴:伏尔泰是西方戏剧的先驱和创新者,他借助对中国戏曲的改造也借鉴了中国剧目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

他试图通过改造《赵氏孤儿》来探索新的戏剧形式,丰富西方戏剧的艺术表现力。

3.思想启示:伏尔泰是启蒙时代的重要思想家,他关注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等问题。

通过改造《赵氏孤儿》,他将剧中的人性与道德问题突显出来,反映了他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伦理的思考。

4.观众需求:伏尔泰在改造中增加了喜剧元素和调整了结局,更加符合观众的需求和审美观。

他希望通过改造,《中国孤儿》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综上所述,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改造体现了他对中国戏曲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他试图通过融合西方戏剧形式和中国戏曲元素来创作一部更加符合西方观众审美需求的剧本。

通过改造,《中国孤儿》成为了一部展现人性与道德问题的作品,也展示了伏尔泰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创造力和独立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