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关于其生卒年,学界颇多争论,现取较为可信的说法: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从小聪明好学,十岁就能阅读古文,浏览先秦典籍。
二十岁开始游历各地,考察了大量历史遗迹和采集民间传说。
他起初任职郎中。
公元前111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安抚少数民族。
翌年父丧,立志继承父愿,潜心述史。
两年后,继父职为太史令。
公元前99年,因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被牵累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专心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巨著《太史公书》,后人称为《史记》。
在秦汉时期的夏阳县,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南18里的高门原。
司马迁少年时在这里读书、耕牧。
在他死后四个多世纪的西晋永嘉年间,后人才于此地建立纪念祠及祭祀塚。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龙门在夏阳之西北,即今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跨越黄河两岸的一道天然门户。
司马迁一生有三次重大游历,(一)二十壮游之旅,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第一次漫游祖国的名山大川。
(二)奉使西征之旅,公元前111年,司马迁任职郎中,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巴蜀以南,任务是在边邑地区推行郡县制度。
此行不仅完成了经略西南的任务,还为撰述民族史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三)泰山封禅之旅,司马迁从公元前118年出任郎中以后三十多年中,常扈从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其中泰山封禅是隆重而排场的典礼,对他写作《今上本纪》和《封禅书》等篇章很有帮助。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从居延出发,北击匈奴。
初时颇为顺利,但不久被三万强敌围困,李陵因寡不敌众而兵败降敌。
武帝大怒,群臣都说李陵有罪,司马迁则根据对李陵的印象,并认为李陵降敌并非真心,只是等待时机回报汉朝。
武帝起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但后来捕获的俘虏称李陵助匈奴练兵以对抗汉军,武帝于是族灭李陵全家,并对司马迁处以残酷的腐刑(即宫刑),司马迁因此陷入耻辱与痛苦的深渊。
《史记》文学常识
《史记》文学常识《史记》文学常识《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史记》文学常识,欢迎阅读。
《史记》文学常识1一、《史记》名称由来《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二、《史记》创作背景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三、《史记》取材《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四、《史记》创作过程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司马迁的名词解释
司马迁的名词解释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汉朝末年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名字至今仍闪耀在中国历史学界,成为古代历史学家的代表之一。
司马迁才华横溢,著有《史记》,被誉为史学宝库,被后人称为中国历史的第一部纪实性历史著作。
一、《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巨著《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最重要的巨著,也是世界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共分为十二篇,记载了从传说时代一直到汉朝初期的历史事件。
司马迁在《史记》中注重事实考证,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还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中国历史为纲,融入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名人传记。
这样的较为全面的刻画,使得《史记》成为古代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二、《史记》对历史学研究的影响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不仅对汉朝历史进行深入研究,还研究了上古时代的历史。
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学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对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追求。
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强调历史的客观性,主张史家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对历史人物进行准确的评价。
他的这种历史观点对后世历史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基础。
三、《史记》中的人物评价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各个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于正直、忠诚的人物进行褒扬,对于奸邪、阴险的人物进行揭露。
他以司马迁自己的道德标准评价历史人物,这也是《史记》备受赞誉的原因之一。
例如,他对周瑜的评价是:“明于治国而忠于守节,才伟而志节。
”这个评价正好展现出周瑜的政治智慧和高尚品格。
四、《史记》的文学价值司马迁的才华不仅体现在史学研究上,也体现在文学创作上。
他以极高水平的文学才能和独特的文笔风格,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描绘得生动鲜活。
《史记》中的叙事方法灵活多样,可以说是实事求是的历史著作中的一部文学作品。
其中,司马迁还多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历史人物的决策和行动的伟大性或失败性。
司马迁与《史记》
说后的项 者,杀羽 。他死没 诸鸿又刘有 侯门杀邦听 反宴秦的从 秦是王机范 项子会增 羽婴,的 楚事,缺建 汉业焚乏议 之的烧政, 争转秦治失 。折宫头去 点室脑了 ,,。最 由烹宴好
——
垓下之战是楚汉两军的战略决战,汉兵追击楚军,乘机消灭了项 羽。尽管是英雄末路,但是司马迁仍然用大量笔墨凸现了项羽悲壮的 英雄形象。他的告别虞姬、他以二十八骑猛攻刘邦追兵、他的乌江自 刎都透出英雄豪气。
3、结网法
叙事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相互补充,形成纵 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如一事涉及数人,则将该事系于一个主要人物,而在 其他传记里,或者略写,或者不写,或者以“语在某 某事中”作交代,这就避免了内容重复。 相似类型的人物合并来写:刺客、游侠、酷吏、货殖 等 《酷吏列传》,吴见思曰:“一篇共序十人,可以为 难矣。然偏不逐人序去,独将十人花分插穿,处处组 织,更觉异常绚烂”。
广泛的阅读(通晓百家)
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古老 的有关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 世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至于诸 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 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 案。
丰富的游历
①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司马迁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会稽遗址;长沙水滨;登封许由坟墓;楚地春申宫; 丰沛之地;曲阜庙堂等。 ②接触与历史有关的人物
4、运用“互见法”,显示人物性格的矛盾方面。
互见法,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又 叫就是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 重描写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 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成一家之言:
借《史记》发表独一无二的见解。
3、《史记》的体例
史学史名词解释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
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
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修成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来源: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搜索司马迁第一范文网·2016-10-01司马迁与《史记》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在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历史散文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那里南临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
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大禹曾在龙门凿山治水。
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110),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
司马谈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自序》)唐都是天文学家,汉武帝初年曾被诏测定二十八宿的角度和距离,后来又和司马迁等人一道制定太初历。
杨何是《易》学家,元光元年(前134)曾被朝廷征聘,官至中大夫。
黄子,又称黄生,司马谈向他学习的是道论,亦即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
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身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切中肯綮。
司马迁与史记
关于司马迁的故事1(诚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
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
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
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
古代文学7_司马迁与《史记》
19
《项羽本纪》分析
选取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
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勇武粗豪缺乏谋略的 性格。 也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如垓 下之围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活现了项 羽这一有血有肉的历史悲剧人物形象。 对其他次要人物亦作了颇为生动的描绘,如 范增、刘邦、樊哙等。
20
《项羽本纪》分析
23
汉代政论散文
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年最为
发达。此时的政论文内容上表现出 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艺术风格 上颇有战国纵横家的气息,议论风 发,雄辩恣肆,善用比喻和排偶句, 极富文采。
24
一、贾谊 (前200~前168),洛阳 人,汉初著名的年轻的政 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少年博学,被文帝召为博 士。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 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 最终忧郁而死。年仅33岁。
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揭露汉武
帝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以及迷信求仙、滥
用民力等。
2、赞扬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
《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
《项羽本纪》 崇敬同情项羽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
10
3、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和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 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 和写出蔺相如勇敢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 《李将军 列传》 《屈原列传》
30
3、“互见法”的成功运用
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叙事方法。所谓“互见 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 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如《项羽本纪》突出项 羽的正面性格,其负面性格特征放在《淮阴侯列传》
16
三、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流畅。人物语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3000年的历史。
全书130卷,体例有本纪、世家、列传、书、表5种。
司马迁之创作《史记》,开始是因承父命,并且有志于弘扬大汉神威,润色鸿业,鉴往知来。
因李陵事件遭宫刑后,心态陡变,个人抑郁不平之气激射于修史行为之中,歌颂之声减弱,而代之以怨愤感慨之情,《史记》遂成为一部心灵史与社会政治史的混合体,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建于司马迁的《史记》。
互见法:《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两类。
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司马迁及史记简介
司马迁对古代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都有很高 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 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他引用 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 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同当时语 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 是彻底的译写; 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 国语》 有很多的改动; 传》、《国语》,有很多的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 近的《战国策》 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 近的《战国策》,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有时也大段 抄录。 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 抄录。《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但同当时的口语 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 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如 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 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 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又富 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 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 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 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后 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 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但不少人 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 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 富于生气。 富于生气。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 天汉二年( 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 ),李陵抗击匈奴 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 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 斥骂李陵。 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 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 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 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 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 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 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 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 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 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 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 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 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 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 一度想到自杀, 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 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 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 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 一个完整的交待。 一个完整的交待。
史记的名词解释
史记的名词解释
史记,又称“史诗”,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之一,汉代司马
迁于公元前141年至公元87年期间编写,本书包含530万余字,主要
记录从公元前2055年起至汉武帝之后的2000余年历史,被誉为“中
国古代纪传体史学的鼻祖”。
史记的整体风格是传统的汉字文字,但它借用了诸多古代文化的
精华,融合了文学评论、政治分析和天文历法的元素,具有很强的历
史真实性、描写力、文学性和艺术性,已经被许多作家所公认,被誉
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精華”。
史记可以分为五部分,开篇为序部,包括“史记”,“典故”,“志篇”,“列传”,“诗歌”,后四部分为正文部分,分别为“封禅”,“历代”,“故人”和“或曰”。
《史记》不仅侧重记述社会历史,同时也记述文学、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其中也反映出司马迁对汉朝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
研究成果。
司马迁清楚表达了汉朝历史上的君主专制制度,他发现历
史演变中并非贵族而是地方官吏主宰社会,突出成就者而不是簿册上
的家世,他也强调个人才能和创新,甚至指出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史记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几乎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不仅仅
是一部记录历史的史书,而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最真实的记录,
史记的意义不仅仅只是记录了古代的历史,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
重要文献之一。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一、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文学理论著作。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后继承父业,博采群书,通古今之变,写成《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止,近三千年间的历史。
其中对农民起义,特别是陈胜吴广起义,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
《史记》文笔质朴,思想深刻,故事性强,并善于叙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答案】《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五十二万字。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因此他采用的是实录精神,取材广泛,不受“人间”和“地下”的限制,内容翔实,文笔生动流畅。
在写法上,《史记》有很多特点。
它首创纪传体,而这种体裁的确立正是史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同时,在一些章节里还插入了司马迁的议论。
但《史记》最突出的成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以实录精神进行历史叙述。
二、填空题1、《史记》的作者是2、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是3、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4、“二十四史”的“二十四”指5、《史记》原名为6、《史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即本纪、列传和表7、《史记》共52篇,现存24篇8、《史记》最早由司马迁编写而成,后由9、《史记》全书有二十四卷。
10、《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人格风范与《史记》的思想价值,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对世界和中国文化的认识。
自然也不会因为这种人格上的差异而把他们的作品截然分开。
因此,学习司马迁不仅是学习他的人格,更应该把他的思想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
司马迁的生平简介。
司马迁出生于周代宗室之家,祖父司马谈在西汉建立前曾为太史令。
司马谈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主要著作有《论六家要旨》、《天官书》等。
据说他用了18年时间著成一部编年史——《太史公书》,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汉武帝,被施以
宫刑。
但由于他发奋写作,用了19年的时间完成《史记》。
《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分为12本纪、 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约52万余字。
司马迁身处历史的洪流之中,他所接受的教育和个性都使他难以超脱社会现实的束缚。
其时正值东方诸国纷争,而西方列国竞相进行战略扩张的特殊历史时期。
中华民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前途充满了坎坷。
如果司马迁继续仕宦下去,将很有可能像其他儒士那样在昏暗的政治舞台上争斗沉浮,并且随着仕宦经历的丰富,可能会成为一位保守旧道德观念的封建卫道士。
而要求司马迁独自一人背负骂名,抛弃妻子儿女,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只怕连司马迁自己也不敢想象。
这是司马迁身处的时代及个人遭遇决定的,即使他有改革旧制的雄心,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现实政治的桎梏。
而《史记》正是司马迁在“惧而就笔”时形成的心血结晶,也可
以说是他个人的精神写照。
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司马迁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已经将自己的人格理想融入了这部历史巨著之中。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他所抱持的目标。
所以他希望人们看到他写的《史记》,能够感受到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
他把自己奉献给了《史记》,同时也献给了《史记》中的历史英雄和历史事件。
这便是司马迁之于《史记》的最大意义。
司马迁是我们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而司马迁的形象却越来越模糊。
今天,在许多的电视剧里,我们看到的司马迁只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
其实,司马迁还是一个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