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理论解读后现代戏剧的荒诞性_刘晓燕
后戏剧剧场和后现实的戏剧性
2、拼贴画元素
拼贴画元素是后现代主义戏剧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手法通过将不同的 元素、材料拼贴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戏剧中,拼贴画元素可 以是场景布置、服装设计、音乐等方面。这种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多元性和创 新性,同时也增强了观众对作品的记忆和印象。
3、即兴表演
即兴表演是后现代主义戏剧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强调演员在表演过 程中的即兴发挥和创作能力,不再受到剧本的限制。即兴表演的表现方式可以 是多样的,如台词即兴、动作即兴等。这种手法增强了演员的表演能力和作品 的独特性,同时也使得作品更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
参考内容
英国的戏剧教育和剧场教育是世界闻名的,它们在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和表演 技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戏剧教育在英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传统。许多学校和大学都提供戏剧课程,这 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表演技巧、剧本创作和舞台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在英国, 戏剧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4、多元化的表现பைடு நூலகம்法
后现代主义戏剧采用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如碎片化、拼贴画、即兴表演等。 这些手法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线性叙事结构,以更为灵活、多变的方式来表现主 题和情感。同时,这些手法也使得后现代主义戏剧作品具有更为开放、多元的 艺术风格。
三、后现代主义戏剧的表现手法
1、碎片化叙事
碎片化叙事是后现代主义戏剧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手法通过打破传统的 线性叙事结构,将故事情节打散成若干个碎片,使得观众需要自己去重新组合 和理解剧情。碎片化叙事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独白、对话、场景转换 等。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观众对剧情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也使得作品更具有 不确定性和开放性。
浅谈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
浅谈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出对现实的扭曲和颠覆,成为了当时戏剧界的一股新风潮。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包括语言的颠覆、逻辑的错乱、场景的虚幻、人物的荒谬等,这些特点使荒诞派戏剧语言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详细谈谈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
一、语言的颠覆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的颠覆。
荒诞派戏剧常常会运用不合逻辑的对话和语言,使得人物的言行举止变得荒谬可笑。
有时候,人物之间的对话毫无逻辑可言,甚至可以说是胡言乱语。
在荒诞派戏剧中,语言不再是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为了突破现实中的固有逻辑和规则,从而颠覆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为观众呈现一种独特的视听感受。
二、逻辑的错乱荒诞派戏剧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逻辑的错乱。
荒诞派戏剧常常会通过对逻辑的扭曲和颠覆来打破传统戏剧中的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
在荒诞派戏剧中,人物的行为和言语往往是荒唐无稽的,毫无理由和根据。
这种逻辑的错乱使得观众无法从常规的逻辑思维中理解戏剧中所发生的事情,从而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迷茫和困惑的感觉。
这种逻辑的错乱不仅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新奇和新鲜的视听体验,同时也能够让观众思考现实中固有的逻辑和规则是否真的存在,从而引发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三、场景的虚幻荒诞派戏剧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场景的虚幻。
荒诞派戏剧常常会运用一些虚幻和超现实的场景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这种虚幻的场景往往会通过舞台布景、灯光效果、音乐等多种手段来表现,从而使观众感受到一种超脱现实的震撼和冲击。
在荒诞派戏剧中,虚幻的场景常常会给人一种荒诞离奇的感觉,使观众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跳跃感。
这种场景的虚幻不仅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超脱现实的体验,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对现实有一种新的认识和思考。
四、人物的荒谬荒诞派戏剧语言的最后一个特点是人物的荒谬。
在荒诞派戏剧中,人物往往是一些以荒唐可笑为主要特征的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常常是不合常规的和超现实的。
现代戏剧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戏剧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现代戏剧中的表现越来越明显。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对权威、真理和稳定的怀疑,以及对语言和意义的多样性的关注。
在戏剧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剧本结构、表演形式和主题选择上。
首先,后现代主义对剧本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
传统上,剧本的结构通常是线性的,有明确的起承转合。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剧本往往采用非线性的结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种结构的创新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时感受到时间的错乱和空间的扭曲,引发了对现实和虚构之间边界的思考。
例如,美国剧作家托尼·库什纳的作品《天使在美国》就采用了非线性结构,通过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交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其次,后现代主义对表演形式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表演形式的颠覆和重构。
传统上,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并通过对话和动作来传达情感和故事。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演员常常打破第四堵墙,与观众进行直接互动,甚至将观众作为表演的一部分。
这种互动性的表演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观众和演员之间的隔阂,创造了更加真实和生动的戏剧体验。
例如,英国剧作家奥斯卡·怀尔德的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演员常常与观众进行直接对话,使观众成为角色的审判者和见证者。
最后,后现代主义在戏剧的主题选择上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现代主义关注权力、身份和真理的问题,探索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这些主题在现代戏剧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例如,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家族三部曲》以家庭和社会的权力斗争为主题,揭示了权力的暴力和压迫。
而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作品《推销员之死》则关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个人身份的迷失。
总之,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现代戏剧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通过剧本结构的创新、表演形式的颠覆和主题选择的关注,丰富了现代戏剧的形式和内容。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戏剧的发展,也引发了对现实和虚构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戏剧影视文学是一门独特而又充满艺术创造力的学科,它融合了文学、戏剧和影视的元素,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故事和情感,吸引着观众的注意。
在戏剧影视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中,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一些在戏剧影视文学中常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一、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是戏剧影视文学中常用的一种理论,它强调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结构主义认为作品是一个系统,由各种元素相互关联和交互作用而构成。
在戏剧影视文学中,结构主义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角色关系、情节发展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
二、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是近年来在戏剧影视文学中备受关注的一种理论,它打破了传统文学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的束缚。
后现代主义理论认为戏剧影视作品应该是多元、流动和模糊的,注重对权力、性别和身份等议题的反思。
在文学理论上,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语言的玩味和多义来表达作品的意义。
三、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是关注女性在戏剧影视文学中地位和形象的一种方法。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通过分析和探讨女性角色的形象和性别意义,来揭示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歧视、压迫和解放。
在戏剧影视文学中,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于探讨和强调女性主题和视角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文化批评方法文化批评方法是对戏剧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和解读的方法。
它强调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以及作品对于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反映。
文化批评方法可以应用于戏剧影视文学中的各个方面,如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对历史事件的再现等。
通过文化批评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五、心理学分析方法心理学分析方法是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读和分析戏剧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状态。
通过运用心理学分析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冲突的表达。
心理学分析方法可以从认知、情感和动机等方面对戏剧影视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荒谬剧场_精品文档
荒谬剧场《荒谬剧场》第一章:引言荒谬剧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以其幽默、夸张和荒诞的表达方式,吸引了众多观众。
本文将深入探讨荒谬剧场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
荒谬剧场的发展源远流长,它曾经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巅峰,而如今,荒谬剧场在当代艺术领域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第二章:荒谬剧场的特点荒谬剧场的特点之一是其夸张的表演风格。
演员们经常通过夸张的动作、语调和面部表情来诠释角色,使观众忍俊不禁。
荒谬剧场中的角色往往以滑稽、怪异的形象出现,其行为和言语也常常荒诞离奇。
这种夸张和荒诞的表演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和娱乐。
除此之外,荒谬剧场还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通过夸张和荒诞的表达手法,荒谬剧场常常探讨人类的存在、意义和社会问题。
荒谬剧场通过对社会常识、权威和规则的颠覆,使观众反思并思考这种本质上荒谬的人类存在。
第三章:荒谬剧场的历史背景荒谬剧场起源于古希腊的喜剧,但其真正的高潮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挑战,并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荒谬剧场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迅速得到了欧洲各地的艺术家和观众的认可。
荒谬剧场的发展离不开亨利·贝尔贝斯、贝尔特兰·布雷希特和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等伟大艺术家的贡献。
他们通过创作众多的荒谬剧目,让这种戏剧形式在欧洲各地传播开来。
荒谬剧场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重要的窗口,展示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和社会问题的反思。
第四章:荒谬剧场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尽管荒谬剧场起源于古代,但其影响力在当代社会依然非常显著。
如今,荒谬剧场不再局限于舞台表演,还延伸到电影、电视剧和网络视频等各种媒介上。
通过这些媒介,荒谬剧场得以更深入地触及观众的心灵,并传达出更多的思想和观点。
荒谬剧场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调侃现实的角色。
通过对社会和政治现象的戏仿和嘲笑,荒谬剧场使观众对现实世界产生反思。
这种反思并非单纯的愤怒或抱怨,而是一种对人类本质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向往。
论哈罗德·品特《情人》中的戏剧空间
论哈罗德品特《情人》中的戏剧空间商雨珊【摘要】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是英国著名的荒诞派戏剧家,其作品中刻画了许多试图通过圈禁自己,从而想要躲避外部威胁与袭击的小人物。
本文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出发,分析品特中期剧作《情人》(The Lover)中的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探讨在品特建构空间的过程中,人物之间如何通过争夺空间来构建自我身份并树立社会地位。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8【总页数】2页(P51-52)【关键词】哈罗德·品特;情人;戏剧空间【作者】商雨珊【作者单位】[1]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116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3一、引言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是英国二十世纪著名荒诞派戏剧家,他在作品中刻画了许多的小人物,试图通过圈禁自己,想要躲避和摆脱“来自于自身或是外部”的“袭击和威胁”,但往往最终仍沦为牺牲品(李杨,2013)。
《情人》(The Lover)是哈罗德·品特创作中期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通过彼此扮演对方的情人寻求刺激,借此挽救貌合神离的婚姻,却反而使得两人婚姻关系岌岌可危的故事。
“房间”是品特戏剧空间的基本形式,也是品特戏剧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情人》这部剧中,并没有以空间作为标志性的主题,但剧中男女主角通过空间争夺进行自我身份的构建,不仅是权利的抗衡,更是彼此身份与精神世界的构建与征服。
二、戏剧空间与国内品特戏剧研究戏剧是一种独特的舞台艺术,而舞台艺术则与空间息息相关。
空间的构建在戏剧效果及戏剧意义的展现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伊萨卡洛夫将戏剧空间分为剧场空间舞台空间和剧作空间。
戏剧作为一门表演艺术,需要一个真实存在的,有既定范围的空间,也就是舞台场所来承载所有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的展开及发展。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将其称为戏剧场景,即“spectacle”。
后现代文学的特征解读
后现代文学的特征解读后现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与技术,常常让人难以归类。
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快速变迁,同时也批判并超越了之前的现代主义文学传统。
后现代文学作品通常具有多重含义、复杂的叙述结构以及强烈的自反性。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后现代文学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1. 多重叙述视角后现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展现了多重叙述视角。
传统小说往往是由单一叙述者来讲述故事,读者通过这一视角理解故事的发展。
然而,在后现代作品中,作者往往采用多个叙述者,每个叙述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声音。
这种多重视角的叙述方式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使得读者在理解故事时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
例如,托马斯·品钦在《万有引力之虹》中,运用多个视角来展开复杂的情节和角色关系。
作品中的叙述者并不只是单一角色,而是通过不同角色的声音交织出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读者需要在各种各样的信息、角度与解释中寻找自己的理解,从而实现一种更为主动的阅读体验。
2. 自我反省与解构后现代文学自我反省和解构的特征表现在文本本身对自身性质和角色的反思上。
许多后现代作家不仅关注故事情节本身,还对叙述方式、语言及文学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审视与质疑。
这种自我反省促使读者重新思考所谓“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以及故事与现实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例如,米尔顿·哈里森在《透明人》一书中采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结构,使文本本身成为讨论现实与伪造、真相与谎言的一部分。
这种手法不仅使作品充满了自我反思,更是挑战了传统文学所塑造的故事神话和英雄主义。
这种自我解构使得后现代作品在呈现虚幻世界时,更加突显出超级文本带来的复杂性和混乱感。
3. 混杂不同文体后现代文学往往采用不同文体进行混合,这种特征使得作品在形式上表现出极大的自由度和实验性。
同时,文体混合也进一步增强了作品内容与主题之间的张力与矛盾。
诗歌、散文、戏剧、科幻等各种文体常常相互渗透交织,形成新的表达方式。
在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巧妙地将科幻元素与哲学思考结合,通过极具实验性的写作风格来探索时间、空间和无限等主题。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戏剧形式,以其夸张、荒谬、颠覆传统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性而著称。
荒诞派戏剧在许多方面都违背了传统戏剧的规范和常规,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对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戏剧形式的独特魅力。
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夸张和颠覆荒诞派戏剧通常以夸张和颠覆传统为其特点。
它们对现实和人物描写进行了夸张和颠覆,通过对生活的颠倒、对常识的否定,刻画出一种与传统戏剧形式迥然不同的画面。
这种颠覆和夸张的手法使得荒诞派戏剧多情节诡异,人物古怪,语言滑稽,和读者对什么是真正的荒谬或是现实感到混淆。
2. 反映现实的扭曲荒诞派戏剧通过扭曲、颠覆和夸张来反映现实,探讨人生、社会和政治议题。
它们渴望揭示出现实世界的荒谬,从而对这种现实进行批判。
3. 语言的创新荒诞派戏剧在语言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它们常常使用荒谬的对话和语言,或者用新的语言形式来探索和传达其内涵。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戏剧文本中,还体现在对话和表演中。
4.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荒诞派戏剧在表现形式上也非常多样化,它们可以是具有极强戏剧性的剧本,也可以是不具实际动作的纯粹戏剧形式,还可以是表现形式极其丰富和多变的现代舞蹈或者录像艺术等。
意义和影响荒诞派戏剧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和哲学方面也有其重要意义。
1. 对传统戏剧的挑战荒诞派戏剧对传统戏剧形式构成了巨大挑战。
它们通过对戏剧语言和表现形式的颠覆和夸张,使传统戏剧在审美上受到冲击,激发人们重新审视戏剧和现实的关系。
4. 唤起观众的思考荒诞派戏剧通过其夸张、颠覆的表现手法,常常使观众在欢笑之余产生自我反思,从而启发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荒诞派戏剧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们为现代戏剧和艺术形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荒诞派戏剧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其代表作品涵盖了戏剧、小说、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有何深刻的哲理性?
它表面上荒诞不经,实际上具有 深刻的哲理性。剧中的人物都是 寓意性的形象:两个流浪汉是处 于尴尬处境中的人类的象征,戈 多则是一种无望之中的希望象征。 一方面戈多是两个流浪汉生存下 去的唯一精神支柱,
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 因而他们日复一日地期待戈 多的到来;
另一方面,戈多又迟迟不见 踪影,使他们的期待成为泡 影。这个剧本揭示了“人类在 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 境”
在创作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戏 剧程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 形象支离破碎,缺乏鲜明的 个性,对话也语无伦次,但 很重视道具的作用。代表作 家是法国的尤奈斯库和贝克 特。
四、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 (一)生平(19061989)
•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 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 中得到振奋。”
《最后一局》(又译《剧终》) ( 1957 )、《哑剧》( 1957 )、《尸 骸》( 1959 )、《美好的日子》 ( 1961 )等 10 多个剧本。
贝克特获得 1969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新奇形式的小说和 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 奋”。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 称赞贝克特的戏剧“具有古希腊戏剧的进 化作用。”
• 《美好的日子》
• 3、让·冉 (1910—— 1986)
• 《女仆》
•
女仆在侍候女主人穿戴装扮。女主人百般挑剔、恣
意辱骂;女仆则奴颜婢膝,终因忍无可忍,怒不可遏
地打了女主人一记耳光……突然闹钟响了,主仆相互
攻讦蓦地中断。整个情景继续不下去了。原来,这是
两个女仆的一场扮演。
扮演女主人的女仆叫克莱尔,而扮演克莱尔的叫索朗
存在主义戏剧名词解释
存在主义戏剧名词解释存在主义戏剧是20世纪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自由意志和个体责任等主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几个与存在主义戏剧相关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1.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的存在与意义的重要性。
它关注人类存在的困境和焦虑,探讨自由意志和个体责任对生活和行为的影响。
存在主义戏剧通过剧作和表演艺术的形式表达存在主义的思想。
2.演剧:演剧是指存在主义戏剧的表演形式。
这种戏剧形式注重人物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强调真实感和存在感。
演剧通常通过对话和肢体表达,揭示人类存在的困境和个体的孤独感。
3.荒诞主义:荒诞主义是存在主义戏剧中常见的风格和主题之一。
荒诞主义剧作通过夸张和离奇的情节,展现人类存在的荒谬和无意义。
它挑战传统戏剧的逻辑和结构,通过戏剧手法创造出荒诞的现实,引起观众的思考。
4.剧作家:剧作家是创作存在主义戏剧的关键人物。
他们通过剧本表达对存在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探索,创造出具有深刻人物和情节的戏剧作品。
在存在主义戏剧中,剧作家通过人物对话和冲突,呈现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思考。
5.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存在主义戏剧中的重要概念。
存在主义认为人类拥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但同时也要为选择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自由意志在剧作中常常通过人物的行为和抉择来展示,揭示人类在选择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挣扎。
总结起来,存在主义戏剧是一种通过剧作和表演艺术探索人类存在与意义的形式。
它关注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责任,并通过荒诞主义等风格和主题挑战传统戏剧的逻辑和结构。
剧作家在这一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剧本表达对存在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探索。
通过理解这些关键名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究存在主义戏剧的世界,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论荒诞派戏剧之荒诞不经
论荒诞派戏剧之荒诞不经摘要:在“荒诞派戏剧中”,人类总是隐没于物像之中,由他人所感召,由自我所丢失,由隔绝与世界,言而总之,人类已然失去了所谓的人生意义与生存状态,其主要的特性符合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思想内容,用尤奈斯库口中的“完美社会”来剥离所有的社会问题,即便有所牵涉这类问题,会采用象征或抽象的概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消解,用荒诞不经的语言与逻辑将作品呈现出毫无意义的状态,可以说是站在西方传统理性思维的绝对对立层面,没有理想亦没有冲突仅存的是一种无序的情绪和撕裂的精神。
可以说,荒诞派戏剧就是一场对理性主义的极致质疑。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阿尔蒂尔·阿达莫夫;荒诞美学一、荒诞派戏剧对于理性主义的驱逐在过去,西方国家和人民用理性的方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结构,揭露矛盾从而解决矛盾以此来获取社会的进步,社会发展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政治民主性和经济效益性都在不断提升,但是,人们并没有获取果实的快乐,他们的精神依旧混沌迷茫,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也无法究其根源在于何处。
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化作品里都有其意识形态,而尽管理性主义在此之前依旧接受到了种种挑战,但理性主义依旧处于统治状态并在古罗马时期进一步加强。
出乎意料的是,基督教之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战胜了理性主义,尽管理性主义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但在人类生活中,还缺少对于精神的追求,无疑基督教恰好满足了这一点。
文艺复兴时代过后,理性主义再次压倒一切,尼采称“上帝已死”,但是在20世纪依旧有艺术家对于宗教有着怀念之情与渴望救赎之情,比如《等待戈多》中就能看到其意识形态,戈多认为是上帝的化身,这是最重要的一种解释。
当然,理性主义并没有真的遭受的无法挽回的冲击,在物质生产力占据上风的社会,理性主义依旧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可有些问题是理性主义所解决不了的,而这些只能依靠于信仰二字了。
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并不等于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宗教是其中之一。
荒诞派戏剧解析
《羊脂球》——梅毒隐喻
梅毒,疾病一种: 性污染所致 被假想为外来的疾病:英国人称其为“法国花柳病”,巴
黎人称其为“日耳曼病”,日本人称其为“支那病”。
先入为主的感染人群:穷人,妓女等 恐惧被传染
延伸:恐惧——憎恶这种病——排斥那些假想的感染人 群
《羊脂球》——梅毒隐喻
关于梅毒的正面联想: 福楼拜:“梅毒,谁都或多或少携带着它。” 波德莱尔:要从两方面来感受革命。我们所有人
文学与动物
探讨文学中的动物问题,意在打破人类中心主 义,重塑人与动物之关系。 动物理论:尼采 :新的划分方式
德勒兹:生成—动物 德里达:动物是“他者”,他者中 心主义 哈拉维:伴侣动物
文学与动物
在一个炎炎夏日 我着一身睡衣 一条蛇来到我的水槽饮水 茂密的角豆树散发着异香 在树之浓荫的遮蔽下 我提着水罐走下台阶 我必须等待,必须等待 因为他先我而来(he was at the trough
《等待戈多》
狄狄和戈戈是现代受难者的典型。他们的流浪汉身 份象征着人在精神上没有归宿,他们的处境痛苦、 难堪,除了等待,生活毫无意义,而且这种无望的 等待还会继续、循环下去。
剧本的中心是“等待”,但等待什么、为什么等待、 等待的结果是什么,人们一无所知,而放弃等待又 不可能,所以“等待”本身就成为极大的荒诞。
文学与动物
然而我必须承认,我十分喜欢他 他安静地来到我的家门,到我的水槽边饮水 像一个宾客一样 对此我欣喜不已 然后再悄然离去,没有答谢(thankless) 返回到燃烧的大地深处 是因为怯懦吗? 我不敢将他置于死地 是精神错乱了吗? 我渴望与他交谈 是一种谦卑(humility)吗? 我感到如此荣幸(honoured) 我竟感到如此荣幸
第五讲荒诞派戏剧
他们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尊崇非理性、 非人化的观点,认为世界是荒诞的,是与人相敌对 的,人是无法了解世界,更无法改变世界。他们和 萨特等存在主义作家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存在主义 作家“依靠高度清晰,逻辑谨严的说理来表达他们 所意识到的人类处境的荒诞无稽,而荒诞戏剧则公 然放弃理性手段和推理思维来表现所意识到的人类 处境的毫无意义。”由于反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如 突出幻想和梦境,忽视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和情节的 连贯性,与二十年代的先锋派相似,所以常常被人 称为“先锋派戏剧”。直到1961年英国戏剧理 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第一 次对他们进行理论概括,将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 派戏剧”。
二、主要特点
最大特点是“反戏剧”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现实主义
他们认为现实是无法认识的、变幻莫测的, 真实只存在于梦境和幻想之中,艺术就是“内 心外化”。尤涅斯库说:“现实主义,无论是 社会现实主义,还是非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都是在现实之外,它缩小了现实,减弱了现实, 粉饰了现实,它根本不考虑我们的真实和我们 最根本的那些苦恼:爱情、死亡和惊奇。”他 甚至否定了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的一切戏剧, 认为他们都是某些虚假的东西。
荒诞派戏剧正是通过表面上的喜剧 手法,闹剧场面,来隐喻那痛苦的 人生和灵魂的创伤。也正是这种悲 喜剧性,使人在乏味的观赏中感受 到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4、反语言
荒诞派戏剧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无 法沟通,语言已经失去了交流思想的 作用,人物语言颠三倒四、支离破碎、 文不对题、辞不达意,常常是尽量少
用语言,而多用道具和“无言的行 动”。
总的评价
埃斯林在他的《荒诞派戏剧》中明确指出:假如说, 一部好戏应该具备构思巧妙的情节,这类戏则根本谈 不上情节或结构;假如说,衡量一部好戏凭的是精确 的人物刻画和动机,这类戏则常常缺乏能够使人辨别 的角色,奉献给观众的几乎是动作机械的木偶;假如 说,一部好戏要具备清晰完整的主题,在剧中巧妙地 展开并完善地结束,这类戏既没有头也没有尾;假如 说,一部好戏要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的本性,要通过 精确的素描去刻画时代的风俗和怪癖,这类戏则往往 使人感到是幻想与梦魇的反射;假如说,一部好戏靠 的是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这类戏则往往只有语 无伦次的梦呓。
荒诞世界的生命唱响比较西方荒诞派戏剧与80年代探索戏剧
荒诞世界的生命唱响比较西方荒诞派戏剧与中国80年代探索戏剧摘要:荒诞世界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和混乱的世界观,西方荒诞派戏剧和中国80年代探索戏剧都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荒诞世界中的生命。
本文比较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荒诞戏剧,分析了他们的主要特征、思想内涵以及对世界的不同诠释。
关键词:荒诞世界;西方荒诞派戏剧;中国80年代探索戏剧;生命;比较研究一、引言荒诞世界是一种哲学上的概念,意味着不确定性、混乱和无序,是一种极度主观的世界观。
在荒诞世界的观念下,生命的存在是毫无目的和意义的,人们必须在不确定和混乱中寻找自我意义。
西方荒诞派戏剧和中国80年代探索戏剧都是以荒诞世界作为主要背景,探索生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这两种戏剧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思想内涵,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二、西方荒诞派戏剧的特征与思想内涵1. 毫无意义的生活西方荒诞派戏剧强调生命的本质是毫无意义的。
在这种生命观中,人们的生活没有任何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通过戏剧作品的表达,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生命的可贵和脆弱。
2. 反传统和卡夫卡式的黑色幽默西方荒诞派戏剧经常使用反传统和卡夫卡式的黑色幽默来解构不合理的社会秩序。
这些幽默不仅可以让观众笑出声来,还可以让他们在内心深处思考问题。
3. 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西方荒诞派戏剧的表现方式通常是非常夸张的。
他们所使用的艺术手段包括:夸张戏剧性表演、视觉上的变化、戏剧性的音乐和舞蹈,以及简单的象征主义手段。
这些手段都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思考。
4. 反思社会和人类的困境西方荒诞派戏剧试图揭示社会和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他们强调反思,坚持演出要有一种清晰明白的政治指向。
他们认为,只有不断地反思和质疑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中国80年代探索戏剧的特征与思想内涵1. 对荒诞世界的理解中国80年代探索戏剧对荒诞世界的理解并不像西方荒诞派戏剧那样极端。
他们关注的是荒诞中的生命和人性,带有一种充满人道主义的色彩。
从超现实主义戏剧到荒诞派戏剧
从超现实主义戏剧到荒诞派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现代戏剧的两种重要艺术流派。
两者虽然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表现手法、主题和风格上有明显区别。
超现实主义戏剧强调表现艺术的超现实性,试图揭示和探索人类层面的潜意识活动。
超现实主义突破传统逻辑和现实观念,采用梦幻、迷离的场景和情节,以及怪异、非凡的角色形象。
超现实主义戏剧中常常出现离奇的事件和象征性的象征,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批判。
其代表作品有萨米尔的《胡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
荒诞派戏剧则更加强调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对生活的反思。
荒诞派戏剧以夸张、滑稽的手法呈现,常常使用荒诞的场景、荒诞性的对话和行为来表现社会体制的荒谬和混乱。
尽管荒诞派戏剧中的情节和角色显得荒谬和荒诞,但通过对荒谬的揭示和批判,荒诞派戏剧传达了对人类自身矛盾的思考和对现实的警醒。
其代表作品有伊恩·康尼的《等死吧》、埃尔伦·尼尔的《困惑之犬》等。
在主题上,超现实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也有一些区别。
超现实主义戏剧更注重探讨人类内心的欲望、恐惧、梦幻、无意识等主题,以及存在与意义的问题。
而荒诞派戏剧则更着力于对社会制度、权力、人性、身份等议题的批判和反思。
超现实主义戏剧关注个体内心的冲突和自我成长,而荒诞派戏剧更关注社会的不公与迷茫。
超现实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超现实主义戏剧注重表现艺术的非现实性和迷幻性,运用梦幻、幻觉、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来展示超现实的世界。
荒诞派戏剧则更加强调对话和行动的荒唐和荒谬性,以滑稽、夸张的表演来诠释荒诞的社会现状。
超现实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是两种独特的现代戏剧形式。
两者都突破传统观念和戏剧形式,挑战现实的局限性,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批判。
无论是超现实主义戏剧还是荒诞派戏剧,都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戏剧体验,让人们对人类存在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荒诞派戏剧的后现代审美特征
荒诞派戏剧的后现代审美特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荒诞派戏剧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特征。
荒诞派戏剧,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欧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对现实世界的荒诞解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荒诞派戏剧的审美特征在后现代语境下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发展。
本文将首先回顾荒诞派戏剧的起源与发展,然后重点分析其在后现代审美视野下的新特点,包括反叙事、碎片化、反传统等方面。
本文还将探讨荒诞派戏剧在后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以期对当代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二、荒诞派戏剧的核心要素荒诞派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其核心要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荒诞派戏剧强调戏剧的非理性、非逻辑性和非现实性。
它通过打破传统戏剧的叙事结构和时间线性,将现实与梦境、理智与疯狂、生与死混淆在一起,展现出一个混乱无序、荒诞不经的世界。
这种对现实世界的颠覆和重构,使观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从而引发对生活和存在的深刻反思。
荒诞派戏剧注重戏剧的寓言性和象征性。
它常常运用各种象征手法和寓言故事,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寓于其中。
这些象征和寓言往往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使得观众在解读时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寓言性和象征性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戏剧的内涵和深度,也使得荒诞派戏剧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再次,荒诞派戏剧强调戏剧的荒诞性和喜剧性。
它通过夸张、讽刺、幽默等手法,将荒诞不经的情节和人物呈现给观众。
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和人物,实际上却是对现实世界中种种不合理、不公正现象的揭露和批判。
观众在欣赏这种荒诞和喜剧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悲剧性和沉重感。
荒诞派戏剧还注重戏剧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它打破了传统戏剧中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界限,让观众参与到戏剧的演出中来。
这种参与性和互动性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观赏体验,也使得戏剧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事件。
观众在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荒诞派戏剧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荒诞派戏剧艺术是一种宣扬自由、反对传统的戏剧表现形式,它强调当代生活中的荒诞和不合理性,以表达人类存在的困境和苦闷。
荒诞派戏剧在20世纪初兴起,影响了整个西方戏剧界,深刻地改变了传统戏剧的表现方式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探讨荒诞派戏剧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以此加深我们对这一重要戏剧流派的理解。
荒诞派戏剧的特点荒诞派戏剧通过夸张、扭曲、颠覆等手法,揭示社会生活和人类行为的荒谬和无意义。
它不关注逻辑和真实性,而是更注重形式和审美效果,提倡自由的创作方式,拒绝传统戏剧的束缚和规范。
荒诞派戏剧的题材广泛,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情境,也可以是梦幻、幽默或幻想的元素。
在荒诞派戏剧中,人物形象经常被扩大和夸张,他们的言行不合情理,甚至是荒谬可笑的,以彰显所处社会的虚伪和荒诞。
荒诞派戏剧还善于将戏剧的形式发挥到极致,突破传统戏剧的框架和约束。
例如,它常常采用斯特伦贝格的理论,同时使用戏剧、舞蹈、音乐、视觉效果等多种表现手法,以展现设定中的表现和情绪。
荒诞派戏剧的目的是唤醒观众的思考,让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现实与虚幻、真实与荒诞进行反思和思考。
荒诞派戏剧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宣扬反传统、反权威、反保守主义理念的艺术语言,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现代性。
艺术表现手法荒诞派戏剧通过破坏现实世界的逻辑和节奏,有意化身为反映现实的荒谬,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倾向。
它不是通过讲述故事中的发生事物和人物的心理变化等方式来反映现实,而是以明显的象征主义手法和多重意象寓意来呈现。
荒诞派戏剧的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最常见的是极端夸张的表现方式。
通过过度细节、场景效果、动作和肢体语言等激烈的方式,制造了一种戏剧奇幻的感觉。
如在《等候戈多》中,剧作家塞缪尔.波特涵盖脚本、道具、肢体语言、灯光等多种艺术手法,使得观众无法分辨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从而达到引导观众思考现实世界的目的。
此外,荒诞派戏剧还经常使用互文和精神蒙太奇等较为复杂的艺术方式。
荒诞美、隐喻性及酒神精神
荒诞美、隐喻性及酒神精神作者:马浩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13期一、主题意蕴的荒诞美(一)荒诞的审丑特性荒诞与丑都是偏离常规审美范畴的一种状态,丑甚至完全对立于美。
但历史上文艺作品却证明丑与美并行不悖,《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不堪,但其真善美的品质在丑陋皮囊的衬托下更显难能可贵。
荒诞与丑的美学属性都指一些不和谐的状态,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意大利导演塞尔乔莱昂内在“金钱三部曲”之《好坏丑》中设计三种角色,在好与坏之间加入第三种元素“丑”,彰显出独特的荒诞式戏剧张力。
品评荒诞实质上是从审丑到审美的转化,对荒诞审丑过程中,人们通过反思美获得审美体验。
姜文作品从不缺少“丑角”,无论是《太阳照常升起》中高喊“咕噜姆”的傻子,还是《鬼子来了》中念叨“我一手一个掐吧死俩”的七爷,亦或是《邪不压正》中大字不识一个却高谈阔论的潘公公等,这些鲜活跳跃的滑稽“丑角”,都为影片增添无数笑料。
笑过之后,却又引人深思。
傻子在和成年后的马小军们对暗号时,令人诧异的回了一句“傻X”,这荒诞的一幕令人不禁疑惑或许傻子才是那个洞穿本质的明白人;七爷在全村人被屠杀的当夜愤然爬出屋子,进行对鬼子的反击,践行了“一手一个掐死俩鬼子”的谶言。
这些角色在塑造时着力刻画加入的“丑”元素,异于常人的疯、傻、癫和狂被视为缺点,却又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通透,这种矛盾制造的荒诞强调了社会中的人性错位。
深挖“丑角”塑造的荒诞,能发现影片背后导演不言而喻的批判内核。
(二)荒诞的喜剧表征在戏剧或电影中大多笑料都是由荒诞产生。
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让人觉得错愕和惊奇,由此觉得可笑,这是大部分喜剧的创作思路。
由此可见,荒诞和喜剧具备相同的美学属性。
荒诞与喜剧的界限看似模糊,却又有着显著差异。
纯粹的喜剧通过展示与现实差距甚远的场面制造诙谐感,令人捧腹大笑。
而荒诞剧会带给人一种笑中藏着无奈的复杂审美体验。
可以说,荒诞剧是披着喜剧外衣的严肃题材作品。
简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简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荒诞派戏剧是一种背离传统戏剧基本规律,采用荒诞的艺术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的戏剧流派。
其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反传统戏剧:荒诞派戏剧反对传统戏剧的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和连
贯性,追求一种非理性的、碎片化的表达方式。
2.象征和隐喻:荒诞派戏剧通常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主题,使得剧作
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暗示。
3.喜剧形式表达悲剧主题:荒诞派戏剧常常使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
悲剧主题,这种表现方式能够带给观众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4.人物形象模糊: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模糊且抽象,缺乏具体的性格
特征和语言特点,使得观众难以产生共鸣和理解。
5.非线性叙事:荒诞派戏剧的情节通常是非线性的,跳跃性强,甚至有时没有
明确的故事情节,这种叙事方式能够让观众更加主动地思考和解读剧作的意义。
6.舞台手段的运用:荒诞派戏剧在舞台表现上经常使用各种夸张的、非理性的
手段,如怪异的布景、奇特的角色设定等,以突出剧作的荒诞性和讽刺意味。
综上所述,荒诞派戏剧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戏剧流派,其反传统、象征性、喜剧性、模糊性、非线性叙事和舞台手段的运用等特点,使得荒诞派戏剧成为一种极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戏剧形式。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荒诞派戏剧艺术是一种表现手法,其特点是刻意忽视常规和常理规则,借助夸张、颠覆、随意和不合逻辑的技巧,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剖析以及对观众产生新的思考和反省的目的。
本文将分析荒诞派戏剧艺术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在当代的应用。
荒诞派戏剧艺术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主要建立在符虚幻、荒诞、颠覆的艺术思想基础上。
最早的代表作品是美国剧作家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戏剧《一位不太重视死亡的女士》。
20世纪初期,荒诞派戏剧艺术在欧洲迅速发展,法国文学家和剧作家贝克特创作了《等待戈多》,这是荒诞剧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后,荒诞戏剧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在当代,荒诞派戏剧艺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戏剧到电影、舞蹈以及其他文艺形式都有实践。
荒诞派戏剧艺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颠覆传统戏剧形式。
荒诞派的形式一般不依靠线性情节,而是基于观念、符号和联想的表达,通常含义晦涩,需要观众自己去解读。
二、夸张和扭曲现实。
荒诞派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夸张表现和扭曲,来展现出现实世界的荒诞和不合理。
这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对传统话剧进行现代化改革。
荒诞派艺术家将传统话剧中的传统元素进行重新解构,借鉴符号学和象征学的原理进行演绎。
四、强调存在的“人性”的缺失。
荒诞派戏剧通过颠覆现实表达、夸张哭笑不得的手法,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缺憾和脆弱。
五、尝试揭示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荒诞派戏剧艺术是暴露人性本质和生命内在深度的实验。
虽然其主题和思想是把日常现象颠覆呈现出来,但是在其另一层次的又圆融深入的意义上,荒诞派戏剧所侧重的主题是存在意义的探讨。
总的来说,荒诞派戏剧所呈现的不是简单的无序、混沌和随意,而是一种舞台上的人性矛盾的表演及展现,光怪陆离的情境是为了更真实的鲜明人的现实。
荒诞派戏剧对于当代社会的启迪也非常重要,通过借鉴荒诞派戏剧的特点和丰富的形式,当代的文艺作品才更可能获得成功。
同时,荒诞派戏剧也是一个重要的反思和警醒机制,它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自身身为人类的价值和存在状态,以及面临生命的最终出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输入不断地建立心理空间。荒诞派戏剧打破了正叙或者倒叙的 场景顺序,幕与幕之间似乎没有相互联系,屈指可数的人物和反 复的动作,几乎没有变化的场景,讲述的故事没有开始,没有发 展,也没有结局,一切都在发生,又似乎没有产生任何的效果。
循环,是贝克特戏剧常用的戏剧手法,剧中温妮和威利的 生活是在延续了西西弗斯那种徒劳的、不知所措,一切行为变得 没有意义的感受。正如温妮总结自己的生活:从早到晚,就是说 在从起床铃响到就寝铃响的时间里,我该做什么,我又能做什么 呢?生活就像掩埋温妮的那个土堆一样——无法逃脱,只能无奈 的接受。留下的只是和温妮一样的发问:生活没有意义,存在没 有意义,那么对于这个荒谬的世界又能做什么呢。这样循环的情 节成为失去意义的生活和消失的时间的体现,在合成空间中进而 形成生存世界的无序与荒谬的新认知。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16. [2]Fauconnier, G.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3]Fauconnier,G.&M.Turner.ConceptualIntegration Networks [J]. Cognitive Science, 1998,(22): 133-187. [4]曹道根,马玉君.反讽意义的心理空间表征[J].人文杂志.2008(4):186. [5]施咸荣,金志平,高行健.荒诞派戏剧选[M].外国文学出版社.19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语言 在后现代戏剧中不再体现语言的交流功能,而是变成一种支 离破碎的文字符号,语言符号的表意功能与戏剧语言无意义的呈 现作为两个输入空间,二者都具有表达的语言这样的共同结构, 然而语言的表意功能几乎消失殆尽,反复无意义的对白,答非所 问,混乱跳跃的思维反应在毫无逻辑的语言片断中。这样的语言 片断只能是无意义生活的填充物,即我们生存在一个荒诞的世界 里的结论:语言无意义,生存亦无意义的概念。 爱尔兰作家贝克特是荒诞派文学运动中在戏剧方面最杰出、 最有影响的人物。《啊!美好的日子》体现着作者采用摒弃现实 场景、逻辑推理和条理清晰的连贯情节的戏剧形式,来反映丧失 理性、无助的、荒诞的生活。 语言是该剧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该剧只有两个人物 和一个没有任何变化的场景中,所有的表演都集中在人物的语言 上,然而二个人物:一个话多的像流水一样,没有止境。一个却 惜字如金。第一幕,温妮一直在讲,然而她的说话对象似乎根本 就没有听到她所说的话,即使是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也只是简单 的一两个词,甚至用哼声来应答;第二幕,当温妮已无法说话, 而威利也只能费力的爬过来看看她。空洞的戏剧对白与日常对话 作为二个输入空间的相似部分,即交流的双方运用的语言工具, 但所传达的信息并没有达到交流的目的,因而在合成空间中形成 了世界无意义,交流亦无意义的荒诞概念。 二、情节 循环的情节也是后现代戏剧颠覆传统认知模式的戏剧手法之 一。后现代戏剧的认知过程,不但涉及到现实空间与戏剧空间的 输入,而且包含戏剧空间内不同戏剧单元的空间输入。因而对于 反复出现的相同情节,人们要结合现实空间输入与前后情节的空
与传统戏剧对现实世界有序的表达不同,后现代戏剧的戏剧 世界是一种意识的错乱,时间观念的消失,对传统和权威的蔑视 和挑战,是破碎形象的堆积和组合。后现代戏剧的认知过程,首 先是构建两个心理输入空间:后现代戏剧呈现的无序世界和现实世 界。后现代戏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无意义的语言、循环 的情节、疏离的人物。对应的是现实世界中表意的语言、有序的情 节、正常的人物。二个输入空间共享的抽象结构即表达的语言、故 事的情节、存在的人物。荒诞派戏剧家用荒诞的手法将现实世界最 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扭曲,变形、剪切、拼接,赋予它们新的表现 张力。以上的三方面经过跨空间映射,部分结构进一步在合成空间 中形成了现创结构,即语言不再传达信息,故事不再按逻辑发展, 人与人的交流不再有意义。也就是对于现实世界的重新认识:信仰 的迷失、传统的消解、权咸的颠覆、世界的荒诞、生存的无意义。
大众文艺
文艺评论
心理空间理论解读后现代戏剧的荒诞性
刘晓燕 (牡丹江师范学院商务英语系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
摘要:本文运用 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分析后现代戏剧 的荒诞性,认为后现代戏剧家运用荒诞的艺术手法构建的戏剧世界与 现实世界,构成了二个输入性心理空间,并通过空间映射建立一个包 含“现创结构”的输出性心理空间,即合理性概念的缺失和荒诞性概 念的形成过程。并选取贝克特的《啊!美好的日子》作为例证来分析 其荒诞性的构建过程。
三、人物 后现代戏剧疏离的人物也构成了对传统认知的挑战。人与人 的关系也不再是交流的对象而是异化的概念存在。现实人物的正 常关系与戏剧人物的疏离关系作为两个输入空间拥有着共同的结 构:戏剧人物仍然扮演着现实世界的某个角色,也存在着某种的 人际关系。但荒诞戏剧中的人物如蝇蚁一样庸庸碌碌不知何为。 因而后现代戏剧疏离的人物在合成空间中产生了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异化,生存的无助等概念。 在人物塑造方面,贝克特颠覆了约定俗成的概念,温妮整 日百无聊赖做着同样的事情。齐腰的土堆使她只能活动上身,也 只能奋力做着触手可及的事情。她甚至想睡去的愿望也只能是泡 影,俨然一副行尸走肉。温妮的生活不再是正常的衣食住行,她 的世界里只有回忆和与死亡的挣扎。 剧中有一段这样的对话:当温妮看到威利爬回自己的洞穴, 问他是否是能听到自己说话: 威利:(恼火)听见了。 温妮:现在呢? 威利:(越发恼火)听见了! 温妮:现在呢?现在呢? 威利:(口气粗暴)听见了! 温妮反复想知道丈夫是否听到的目的却是:只要知道你在那 儿能听见我说话即使事实上没在听,这就是我全部的需要。温妮 与威利的陌生关系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作为两个输入空间拥 有着共同的结构特征,进一步在合成空间中形成了对世界的新认 识:人生无常,生活总是将人们置于绝境,孤独与无助将是世界 的本来面目,并揭示出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结语 后现代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常规,开辟了戏剧发展的新 领域。它的产生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真实写 照。从心理空间理论的视角来说,戏剧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对 应,也有疏离。人们从中得到的不仅是对生活、生存概念的从新 界定,也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从新审视与反思。
142
关键词:心理空间;后现代戏剧;荒诞性;《啊!美好的日 子》
随着心理空间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 也为其在后现代戏剧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西方 认知语言学家弗柯尼尔提出的心理空间是认知者关于人、事物和 事件的某一领域的部分知识的临时汇聚。(Fauconnier,1994: 16) 心理空间理论为意义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指从两个输入 空间部分地映射而产生包含突现结构的合成空间的认知过程。国 内外对于后现代戏剧的研究多集中于纯文学领域,对其跨学科的 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认知领域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