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与律诗的区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的两种:一是五言律诗,一是七言律诗。七言律诗亦分平起式与仄起式。这是在五言律诗的每句前加两个平声字或两个仄声字而成的,兹图示如下:

[平起式]

○○|●●○○● ●●|○○●●○
●●|○○○●● ○○|●●●○○
○○|●●○○● ●●|○○●●○
●●|○○○●● ○○|●●●○○

这是在五律仄起式每句前加相反的两个声字,首句原起两字为仄声,加两个平声字,遂为平起七律。

[仄起式]

●●|○○○●● ○○|●●●○○
○○|●●○○● ●●|○○●●○
●●|○○○●● ○○|●●●○○
○○|●●○○● ●●|○○●●○

这是在五律平起式每句前加两个相反的声字,首句原起两字为平声,加两个仄声字,遂为仄起七律。

绝句即是截取律诗的一组(四句)而成。五言绝句的平起式和仄起式,是从五言律诗两式中截取的:

[平起式]

○○○●● ●●●○○
●●○○● ○○●●○

[仄起式]

●●○○● ○○●●○
○○○●● ●●●○○

七言绝句的平起式和仄起式,则是七律两式中截取的:

[平起式]

○○●●○○● ●●○○●●○
●●○○○●● ○○●●●○○

[仄起式]

●●○○○●● ○○●●●○○
○○●●○○● ●●○○●●○

以上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每体各两式,共八式,每式的组合不容变动,否则便不成为律诗。例如五律平起式,不能将第二句换为第一句,若改为这样●●●○○,○○○●●,则违反律诗押平声韵的规定。又如将五律的组合进行改组,将第一、第二两句重复四次,同样是入律的八句,但这样改组后,声律便单调而无变化了。

诗律是严格的,但在个别之处容许有变通,而且若要从唐诗中找出一首诗每字都完全合格式者是甚为困难的。我在上一讲所举杜诗两例,是由唐诗研究专家刘开扬先生翻检杜诗后抄录以示的;李商隐和元谆的诗是我从大量唐诗五律中找出的。现在我再抄录五绝和七绝各一个标本:

听 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 ●●●○○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 ○○●●○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 ○○●●●○○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

第二首七律首句按律本为●●○○○●●,因首句入韵,第七字与第五字平仄对换,故此诗为合律的标本。从王昌龄此诗我们可知,七律一般首句是入韵的,为此首句第七字须与第五字平仄对换。当

然七绝也有首句不入韵的,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诸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首句句脚“客”,不入韵。七言律诗一般是首句入韵的,也就是将第七字与第五字平仄对换,如杜甫《咏怀古迹》的首句:

群山万壑赴荆门
○○●●●○○

五律首句一般不用韵,五绝首句也一般不用韵,若用韵则将第五字与第三字平仄对换,例如卢纶的五绝《塞下曲》首句入韵:

月黑雁飞高
●●●○○

杜甫的五律《月夜忆舍弟》首句入韵:

戍鼓断人行
●●●○○

此外,我们曾经讲过格律诗一律用平声韵,但读者会发现唐人绝句里有用仄声韵的,例如:

杂 咏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歌 岑参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 ●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夏昼偶作 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 ●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以上都是用仄声韵的绝句,不足为法,属于个别变例,所以有学者又将它们称为古绝句。读者初学,只学常例,勿作变体。

读者在读唐诗时还会发现,在五言律诗中某些字声不完全合律,这应是正常的,即在不破坏整体诗律的情形下是容许有一点变通的,例如杜甫的两首诗: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 ○●●○○

此诗下划线的四字除“一”字影响了律外,余皆是可以的。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
鸿雁几时到,红湖秋水多。
○●●○● ○○○●○
文章憎达命,魑魅喜人过。
○○○●● ○●●○○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 ○○●●○

此诗中共有七字不入律,其中仅第一句“起”字属失误,余皆可通融。关于变通的字声,中国古代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这是就七言格律诗而言的。此说在于不分平起式与仄起式,因而有严重的片面性,例如下面平起与仄起两式:

(一)平起式 ○○●●○○● ●●○○●●○

此式的首句

可适用“一三五不论”,不影响诗律。

(二)仄起式 ●●○○○●● ○○●●●○○

此式首句的第五字便不能改动,因而“一三五不论”不适此式。再以五律为例:

(一)平起 ○○○●● ●●●○○

这两句中的第三字声是不能变动的。

(二)仄起 ●●○○● ○○●●○

此式合于“一三五不论”。

以上规则,请读者多加比较,细心辨别。初学者力求严守格律,在不影响诗律的情形下个别字可以通融。读者也可以从《唐诗三百首》中选七律、七绝和五绝若干首,于每字下注明平仄,标明平起式或仄起式,进一步辨识哪些地方是可平可仄,细心比较,总结经验。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参考资料:/question/6159367.html
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

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