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地震灾害》期末考试答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一(15分):
假如你是一名船长,正带领着船员在海上工作,这时有警告说有海啸将要袭击海岸,请问此时你该如何审时度势地将海啸风险减小到最低点?
答:(1)通知船员实时情况,告知船员不要紧张,沉着冷静,穿好救身衣。
(2)将船尽快驶离海啸海域,靠岸后尽快迅速向远处高地转移,不要张望。
(3)维持好避难秩序,以免因为恐慌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生命安全远比经济损失重要,以保证生命安全为首要前提。
(5)做好灾后工作,统筹规划,避免恢复工作的开支浪费以减少损失。
问题二(30分):
板块构造学说揭示了海底扩张和板块的水平运动现象,并阐明了与板块边界相联系的岩浆活动。试论述板块边界的类型、全球主要板块的名称以及全球板块构造学说的地球物理学、地质学与地球化学方面的主要证据。
答:(1)板块边界依据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性和板块内部的整体性,分为离散型、聚敛型和剪切型板块边界。
(2)全球主要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全球板块构造学说证据:
(一)地球物理学方面(大洋中脊、断裂、大陆缝合线):1.大洋中脊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它是地壳扩张的产物,因为扩张,壳下岩浆才一次次地沿扩张裂缝喷发而出,形成了新的地壳,即地壳的增生带。在增生时新的岩浆挤老的岩浆,把老的挤向两侧。所以,离海岭中心轴越远,岩石就越老,反之,离中心轴越近,岩石就越新,很有规律性,也具对称性。2.转换断层是地壳扩张形成大洋中脊时的一种相关产物,是海底扩张时,大洋中脊上各段的扩张速度的差异,在差异较大的地方就要错开,这错开之处,就是所谓的转换断层。它横切大洋中脊,起调整扩张能量、维持平衡的作用,是一种张性断层。如果密集存在,就成了错断带或破碎带了,所以它是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消减使原先位于大洋两侧的大陆碰撞、拼合而产生的强烈变形带内常保留有洋壳残余物质,它和造山带相伴生;这样的碰撞结合带即为地缝合线所在部位。板块缝合线是两个大陆板块相向碰撞的结合带。它代表古板块的汇聚边界,因此是重建古板块的重要依据,也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证据。
(二)地质学方面:1.地震,震中分布勾画出了板块构造的轮廓和用其他方法确定的板块轮廓基本一致。同时还有人发现世界上的深源地震,几乎全部都发生在海沟地带,而且从海沟向大陆方向,地震有从深源向浅源变化的规律。所以,地震也是板块构造的一个证据。2.海底沉积物的年龄大小与距离海洋中脊、中隆的远近成正比,即远者老,近者新。而且海底沉积物,离中脊越远则厚度越大,也越齐全;而离中脊越近,厚度越
薄也越简单,并且沉积物层序的变化在中脊两旁是对称的。这种现象,是板块活动、海底扩张所形成的。3.海洋中的岩浆主要是玄武岩,而且多呈枕状构造。玄武岩之下,就是超基性岩。研究发现,岩石随距离中脊的远近而有规律地变化,这种变化,显然是海底多次扩张所造就的。4.混杂堆积就是一套由各色各样的硬砂岩、页岩、燧石层、铁镁质岩石等等乱七八糟地搅合在一起。这种岩石成分不同、成岩环境相异、原来相距甚远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被极其混乱地挤搅到一块,是板块碰撞和俯冲的产物,故其也是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个证据。
(三)地球化学方面:特殊的变质作用,在海洋中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不同的边界类型,变质作用的特点截然相异,如大洋中脊边缘附近扩张型变质作用是低一中温变质,即沸石相、绿片岩相及角闪石岩相等,称之为洋底变质作用。剪切型的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转换断层附近的碎裂岩、糜棱化岩石等之中。挤压型变质,主要在俯冲带中,往往出现双变质带,出现兰片岩等高压矿物及红柱石等高温矿物。如在日本的岛弧横剖面上就有两对双变质带的存在。双变质带,正是板块构造活动中的产物。所以,在地球化学方面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也是显而易见的。
问题三(15分):
阐述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应用的方面、地震学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主要科学问题以及地震波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1)地震学主要研究内容:1.固体地球介质中地震的发生规律。2.地震波的传播规律。3.地震的宏观后果。
(2)地震学主要应用的方面:1.利用地震学的基本原理探测地下资源。2.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地壳构造。3.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4.监测核爆炸(尤指地下核爆炸)等。
(3)地震学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主要科学问题:1.对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动力演化更为深刻的认识。2.地震的前兆监测和实验探测。3.地震信息在地球本身传递的规律,以及地震信息的解析。
(4)地震波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1.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和内部的传播过程。2.地震波的传播规律。3.地震波能量的传递过程。
问题四(40分):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蒙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发生的地震既多又强,且大多数地震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造成的灾害十分严重,所以防治地震灾害就显得特别重要。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财产损失。据统计,这次地震共造成650多万间房屋倒塌和2300多万间房屋损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900亿。我国地处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
挤压,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但20世纪有三分之一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虽然这与我国人口密度大是分不开的,但也说明了我国地震发生的频率之高,强度之大。试论述如下问题:(1)地震的成因;(2)地震的直接影响;(3)地震诱发的间接灾害;(4)试从道路、桥梁、公民建筑的抗震设计等方面阐述地震灾害的防治措施;(5)阐述地震次级灾害的防治措施。
答:(1)地震的成因:(一)天然地震: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在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此外,还存在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塌陷地震和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二)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2)地震的直接影响:生态方面,使地形遭到破坏,导致土质疏松,易造成次生自然环境灾害等。生活方面,主要是造成大量的人和动物的伤亡。经济方面,房屋楼房倒塌,生活保障设施被破坏等造成无法估量的财产经济损失。
(3)地震诱发的间接灾害:1.造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2.导致洪水的发生。3.引起海啸。4.火灾。5.火山喷发。6.引发瘟疫。7.核设施破坏引发核泄漏。7.社会治安紊乱等。
(4)地震灾害的防治措施:1.道路施工时杜绝一切偷工减料的行为;适地建设良好的通讯设施,及时对地震信息进行实时发布;适当拓宽道路,避免地震突然来临引发交通状况。2.设计之初严谨考虑地震情况,加固桥梁工程;建立良好的防护措施;设立良好的应急方案,避免地震无法通行。3.公民建筑杜绝“黑心工程”;建立良好的防火措施;安全出口要保证随时可投入使用;对一些脆弱建筑环节进行加固。4.在公共场所建设良好的震后避难所;在人口密集地区,建设良好的信息发布中心;消防措施建立健全;危险设施(核设施)附近加强管理,建好震后紧急撤离通道。
(5)地震次级灾害的防治措施:1.加强对人们地震知识的教育工作。2.在容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的与人生活相关地区大力植树造林。3.人口密集易引发山洪地区建造防洪闸等防洪设施。4.在山林地区设置防火单位,处理突发事件。5.加强健康卫生观念,加强科普力度,卫生部门做好应急准备。6.政府部门对人民负责,确保核设施在地震来临也能保证安全。7.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应对地震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