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_三我_结构和宗教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际38

杨晖 唐艳玲

(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宗教理论是弗氏整个理论体系的一块试金石,透过它我们将发现精神分析理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本文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这一人格“三我”结构出发,探讨这一结构在其解释宗教起源与发生中的适用性问题。

[关键词]宗教 人格 三我 弗洛伊德

[中图分类号]B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38-02

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和宗教理论

弗洛伊德写了《精神分析导论》《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分析》《释梦》等一系列杰出论文,而他的影响则远远超出了那一学科内部,波及文学、艺术、文化等领域。就我国而言,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对弗洛伊德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他的梦理论、人格结构、意识学说以及他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歌德、达·芬奇那几篇惊世骇俗的论文,而对他的宗教理论则相对了解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宗教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长期处于一种边缘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宗教理论在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架构中是较为薄弱的一块,它远未获得一种成熟的系统性和严格的经验研究支撑。但是,宗教理论或许是弗氏整个理论体系的一块试金石,透过它我们将发现精神分析理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本文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这一人格“三我”结构出发,探讨这一结构在其解释宗教起源与发生中的适用性问题。

弗洛伊德的宗教研究贯穿了几十年,早在1913年,他就发表了《图腾与禁忌》这本小册子,尝试把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原始文化研究。之后在他晚年,他又发表了《一种幻想的未来》(1927)《文明及其不满》(1930)和《摩西与一神教》(1939)等论文,将早年的研究继续推进下去。事实上,从《一种幻想的未来》开始,弗洛伊德的研究重心就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我的兴趣在自然科学、医学和心理治疗学等领域里经过了长期的迂回曲折,之后它回到了很久以前就吸引我的文化问题上来。”①

弗洛伊德至少有一个关于宗教的主要观点是为人熟知的——他说宗教是人类集体的“强迫性神经症”。在《图腾与禁忌》中他说:“癔病是对艺术创作的可笑模仿,强迫性神经症是对宗教的可笑模仿,偏执狂幻觉是对哲学体系的可笑模仿。”②在这里,宗教和强迫性神经症之间还只是一种“模仿”和类比的关系。在《一种幻想的未来》中他又重述并加强了这个观点:“宗教因此成为人类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病,与儿童的强迫性神经病相似的是,它也产生于俄狄浦斯情节,产生于人类与父亲之间的关系。”③通过对宗教的研究,弗洛伊德将其精神分析的应用范围从个体心理学扩张到了群体心理学,这意味着存在一种集体人格,这种人格也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层次,适用于个体人格的潜意识、俄狄浦斯情节等概念也适用于集体人格。

一、个体人格与宗教感的来源

弗洛伊德本人没有什么宗教感,他对宗教感的认识来自于罗曼·罗兰的通信。罗曼·罗兰在致弗洛伊德的信中说,宗教情感的真正根源“在于一种特殊的感觉中,他本人从未丧失过这种感觉……他希望把这种感觉称为关于‘永恒’的感觉,这是一种对无限的、不受任何束缚的事物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大洋般的感觉……即使一个人不接受所有的信仰和幻想,他仅凭这种大洋般的感觉就可以称自己是宗教信徒了。”④

为了回应罗曼·罗兰对其宗教情感根源的质疑,弗洛伊德从自我(ego)的形成出发,解释了这种“大洋般”的感觉。弗氏认为,我们最能够确定的是对自我的感觉,但是自我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渐发展而来的。在人类的婴儿阶段,他还无法将自我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外界的刺激开始给他造成强烈的印象,这种刺激中,“在‘自我’的对面第一次出现的对象”是母亲的乳房。以后,更多的刺激将促使自我脱离了“由感觉造成的集合体”,促使自我认识到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差别,同时,支配人的“快乐原则”也开始向“现实原则”让步。但是,这种原始的自我感觉存在于许多人的心里,当人遭受某种内部的不愉快刺激时,他就会病理失调性地重温这种原始自我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与它相适应的观念性内容就恰好是那些有关无限的观念和有关宇宙相连的观念——这就是我那位朋友(指罗曼·罗兰)所阐明的大洋般感觉的同样想法。”⑤

这种解释无疑是极具说服力的,之后雅克•拉康便是从这种自我的形成出发建立其主体理论的。但是这里的宗教感还只是一种个体的情感,因此这里的自我也指的是一种个体人格,弗洛伊德还未做出个体人格向集体人格的跨越。

二、集体人格与宗教起源

在《图腾与禁忌》中,弗洛伊德建立了人类宗教的早期形式——图腾崇拜的一般模型。在每个原始部落中,都存在一位强有力的父亲——原父,他是部落的领袖,具有无边的权力,占有部落中的所有女人。他的儿子们出于对父亲的嫉妒和反抗心理屠杀了这位原父。但是很快,这位死去的父亲似乎变得比生前更强大,儿子们处于悔恨与敬畏这种矛盾的情绪中。出于精神分析学所谓的“迟发性服从”(deferred obedience),他们通过“禁杀替代父亲的图腾来否定他们的杀父行为,而且他们通过放弃已获自由的女人以拒绝杀父的成就。因此,他们从罪恶感的孝心中创造了两个基本的图腾塔布(taboo,禁忌),正是由于此种原因,这两个塔布必然地和俄狄浦斯情节的两种被压抑的欲望对应。”⑥这里,弗洛伊德将集体心理作为其整个观点的基础,其过程一如个体心理过程,集体的两个图腾禁忌被类比于个体俄狄浦斯情节中的两种欲望。

这种宗教起源模型的适用性无疑取决于证明存在一种集

收稿日期:2011年1月14日责任编辑:景泉

项目研究:本论文是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科研究项目论文,项目编号252

杨晖(1970-),女,吉林人,长春工程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言与文化。唐艳玲(1961-),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外语系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39体心理,以及由这种集体心理构成的集体人格。弗洛伊德最

初是用心理气质的遗传来解释的。在《图腾与禁忌》中,他认为“每个人都在其无意识心理活动中拥有一种可使他解释他人反应的装置,即消去他人加于他们情感表达之上的种种扭曲。如此,一种关于所有由原部落与父亲的关系留下的风俗、礼仪与教条的潜意识理解,可能会使后来的一代代人接受情感成为可能。”⑦在《摩西与一神教》中,他进一步认为个体心理活动不仅包括他亲身经历的部分,还包括他出生时就先天存在的部分,即具有种族发生起源的成分,那是一种来自古代的遗产。“人类的古代遗产不只包括禀性,而且还包括主题——即前辈们的记忆痕迹。”⑧通过将心理遗传的范围从气质和禀赋扩展到主题,弗洛伊德艰难地为他的模型奠定理论前提。

这种前提的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弗洛伊德自己也很清楚,首先,“生物学界的态度拒绝承认习得的性格是一代代地遗传下来的。”⑨另外,尽管“记忆痕迹”的说法“在个体心理学与群体心理学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⑩,但弗氏也明白那种说法只是一种“大胆的设想”。总之,集体人格的建立是弗氏理论的薄弱环节,之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正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在建立图腾崇拜的一般模型的过程中,弗洛伊德更多是从潜意识、俄狄浦斯情节等其精神分析中更为基础性的概念着手的,而人格的“三我结构”作为其理论的中层概念则相对运用较少,只是在绕不过去的时候才勉强提到。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其宗教理论中存在着个体层面与集体层面的差别,当这种人格理论从个人层面用于解释个体宗教感的来源时,十分具有说服力;当它从集体层面上为其图腾起源的模型提供基础和前提时,则显得相对较为薄弱。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心理学本身对群体心理的研究具有时代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对象是群体心理时,弗洛伊德缺乏足够的个案研究为其理论奠定基础,他的许多例证都来源于弗雷泽的《金枝》这样的二手资料。他本人也承认,“说到底,我并不是一个民族志专家,而是一

个从事精神分析学研究的学者。”○

11

注释:

①③④⑤(奥)弗洛伊德(著),严志军,张沫(译).一种幻想的未来 文明及其不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页;第76页;第106页;第111页.

②⑥⑦⑧⑨⑩○

1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王献华,张敦福(译).论宗教.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8页;第143页;第157页;第261页;第263页;第295页.

(上接40页)企业勇于奉献。

(四)发散作用

一个企业的形象体现在组织文化上。一个优秀的企业,有着好的管理和组织形象,企业的员工是一个优秀企业的标志之一,它可以激发企业员工对本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同时也能增强员工的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提升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绩效。

(五)协调作用

优秀组织文化的形成促使企业员工之间产生共同的价值观念,能让员工对众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统一,增强他们的信任感,增加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在一个好的文化氛围中使大家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大家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亲密,减少矛盾和摩擦,给企业带来好的发展。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为企业服务。

(六)提高质素作用

员工的素质也影响着企业,它是企业素质的核心之一。在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下工作,员工的素质也能大幅度提高。具有良好文化的集体是一所“学校”,它给人们带来了好的学习环境,创造了实践环境和工作条件,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使员工具有价值观、思想观,学会生活,提高能力,磨练意志,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组织文化作为组织心理学的一个研究概念或范畴,与早期的工业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组织氛围”、后期的“组织绩效”和现代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有思想逻辑上的连

接,是组织心理学发展必然的选择。由于对这一问题的历史考察,使我们可以透过纷繁热闹的表层研究,进一步理清组织文化研究的传承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对以后的研究具有前瞻性。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获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国企业必须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弄潮中,建立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观。此外,对于组织文化的量化测量,由于研究者背景和各国之间存在文化的差异,因此关心的主题与使用的方法各异,所以在对组织文化的测量还有待进一步的整合与发展。同时,在对组织文化的研究方法中,可以试图结合质的研究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徐长江,时勘.组织文化的变革及其领导策略.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7.

[2]何立.组织文化与组织效能研究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

[3]樊耘.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2,5.

[4]罗仲伟,黄群慧,张承耀.21世纪组织文化论坛观点综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5):61-63.

[5]刘秀琴,卢永祥.浅议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12(3):84-85.

[6]刘燕华.组织文化理论探析.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6-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