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__人际吸引
人际交往心理学-第五章人际吸引

02
认知过程与人际吸
引
认知过程对人际吸引影响
认知过程定义
认知过程是指个体接收、处理、储存 和应用信息的内部心理活动,包括知 觉、记忆、思维等。
认知过程对人际吸引 的作用
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过程对于个体对 他人形成印象和产生吸引力具有重要 作用。通过认知过程,个体能够对他 人的外貌、性格、能力等方面进行评 估,并形成相应的印象。这些印象会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情感,从而 决定是否愿意与他人建立进一步的关 系。
情感共鸣
当两个人经历相似的情感 时,他们会感到彼此之间 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共 鸣有助于增强人际吸引。
情感调节与人际吸引
情感调节
人们会努力调节自己的情感以适应社 交环境,有效的情感调节有助于增强 人际吸引。
情感抑制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抑制自己的情 感表达以避免给他人留下不良印象, 适度的情感抑制有助于维护人际关系 。
05
人际吸引原则及技
巧
真诚、尊重、信任原则
1 2 3
真诚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只 有真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尊重
尊重他人意味着重视他人的价值和感受,不轻易 评判或贬低他人。在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观点 、感受和隐私。
信任
信任是人际关系的纽带,有助于建立深厚的友谊 和合作关系。在交往中,应给予对方信任,同时 也要努力赢得对方的信任。
互补性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被与自己 性格、兴趣等方面互补的人所吸 引,互补性有助于形成更全面的
关系。
非言语沟通与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方式,包括姿势、 表情、动作等,能够传达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目光接触
第五章人际吸引.ppt.Convertor

第五章⼈际吸引.ppt.Convertor第五章⼈际吸引新闻眼互联⽹的出现是促进社会联系还是增加社会孤⽴⼀、社会性动物的观点。
寻求关系(need for affiliation)寻求关系以消除恐惧感的实验原因:分散假设;社会⽐较理论。
⼉童期的依恋:与他⼈形成持久的关系。
⼉童依恋的原因:⽣物因素:⽣存价值习得:强化互动。
社会关系的意义依恋;社会融合;价值确定;稳定联盟感;指引;照顾他⼈。
孤独感:社会关系⽋缺某中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
两种孤独感(根据个体所⽋缺的特定社会内容)情感孤独: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社会孤独:缺少社会融合或社群参与。
谁更容易体验孤独感童年经历;低⾃尊;婚姻;年龄⼆、⼈际吸引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律:互惠性和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
交往是计算成本和收益的。
三、⼈际吸引的影响因素1接近性:距离解释:社会交换理论:距离近更能便宜地获得“利益”,俗语近⽔楼台先得⽉认知失调:⽐如同⼀宿舍的⼈,你不喜欢,产⽣⼼理压⼒,有两种选择:离开断绝来往,重新评估并喜欢他,哪⼀种更容易实现,减少⼼理压⼒2、熟悉性解释:多次接触提⾼再认多次接触提⾼预测假设接触的⼈与⾃⼰相似单纯接触的局限性:⾸因效应是负⾯的则不会产⽣喜欢3、相似性解释:相似性通常是有回报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致的驱⼒⼈们更愿选择态度和社会欢迎程度上与⾃⼰相似的⼈社会欢迎程度(social desirability)门当互对.4、个⼈特性热情;竞争⼒;外表魅⼒(刻板效应,美丽辐射效应);伴侣选择中的性别差异男性⼥性选择差异:吸引⼒,年龄,经济情况。
原因:社会⽂化论:男⼥社会⾓⾊的差异。
进化论的观点:男性选择健康和有繁殖能⼒的⼥性,⽽⼥性为了负担⽣育要选择有更多资源的男性。
四、爱情1、体验浪漫的爱情。
爱情思想:爱情是对另⼀个⼈的⼀种态度,对所爱的⼈所拥有的⼀组独特想法。
恋爱思想的三个主题:依恋,关⼼,信任和⾃我展露。
最新第五章_第二节人际吸引的形成及规律_动画PPT课件

(1)生活环境告诉我们,只有认为是“漂亮”的人才是值得爱。 现实生活中让我们从各方面学到,漂亮的人才值得爱。似乎被爱的 对象总是“漂亮”的,即使相貌平平,也会“情人眼里出西施”, 所以美貌就起到了激发
爱和反应爱的线索作用。
(2)人们常常以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觉得荣耀和光
彩。提升自身的价值,为满足虚荣心,
人们愿意与漂亮的人接触。(漂亮的散逸效应) (3)人们常认为,漂亮的人还具有其他方面好的 品质。如聪明、机灵、开朗、活泼等,于是我们就 把好的个性品质与美貌相互对应起来,形成一种习惯 性的思维。(漂亮的晕轮效应)。从心理学上来说, 第一印象获取的信息大部分来自外表,美貌在第一印象形成中的影 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人们往往还会非常自然地把一些好的品质附加 到漂亮的人身上。(普希金例子)
第五章_第二节人际吸引的 形成及规律_动画
第二节 人际吸引的形式及规律
人际吸引的规律,主要是指有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人际吸引, 它为什么会影响人际吸引,以及如何影响人际吸引等问题。研究 导致人际吸引的规律性东西,是我们加以利用,增强良性交往的 重要手段,影响人际吸引的条件与情景是错综复杂、多种多样的.
这项研究说明能力非凡可以使一个人富有吸引力, 犯错误使他同普通人更接近,使其吸引力又可增加一层。 这一发现阿伦森称为“犯错误效应”。
这一效应还受到性别和自尊心的影响,大多数男性更 喜欢犯错误的能力超凡的男人。(如大多数男性喜欢看电视剧 《亮剑》,原因是被主人公李云龙的形象所吸引:爱说粗话脏话, 独断专横,但是他勇敢,更是一个军事天才),女性则喜爱无错 误而能力非凡的完人;有中等程度自尊的人喜欢犯了错误而又能 力非凡的人,自尊心很强或很弱的人喜欢那些没有犯错误的能力 超凡的完人。
第五章人际吸引--人类交往的魅力

1、外表因素 但是,心理学的某些实验证明,人们 在择友时,常觉得外貌与自己相差不 太大的人对自己有较大吸引力,这也 许是普通人的自知之明;另一方面, 在选择终身伴侣时比选择约会朋友时, 对外貌的要求明显降低,这时更重视 的是个性品质等内在的特征。
2、空间与时间因素
空间因素是指交往双方的距离远近, 时间因素是指交往的机会、频率。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远 亲不如近邻”。这说明时空是形成密 切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空间 距离近,交往机会就多,易建立并保 持良好的关系。
2、空间与时间因素
•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等人(Festing et al. , 1950)曾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眷属宿舍 的居民为对象,研究他们之间的邻居友谊与 空间远近的关系。结果发现,从互不相识到 入住一段时间以后结交为新朋友,几乎离不 开四个接近性特征(1)是邻居;(2)是同 层楼的人;(3)是信箱靠近的人;(4)是 走同一个楼道的人。由此看来,经常见面是 友谊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大学里常见的 情况是:由于同学,或同住一个寝室,或同 在一个学习小组,或同属某个活动团体,或 是同乡等原因,经常接触,交往频繁,容易 具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从而建立起 较密切的人际关系。
*四种个人空间
亲密距离(小于45厘米) ——恋人、夫妻间的距离 个人距离(45厘米~1.2米) ——朋友等亲密关系所保持的距离 社交距离(1.2米~3.6米) ——社交场合需要保持的距离
公共距离(3.6米以上) ——演讲等公开场合所保 持的距离
3.相似性因素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某种 事物或事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态度,具有共 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感情上就容易产 生共鸣,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 相似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兴趣、爱好的相似。相似者共同话题多, 谈话较投机,彼此有交往兴趣; 二是地位、经历的相似。相似者心理上容易接 近,共同语言也多,容易产生亲近感; 三是态度、观点的相似
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课件

-----亚里斯多德
第五章 人际吸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阿伦森等的实验
请被试听一段录音 录音有四种: 录音一:智力测验答对92%的题目,学习好,受尊重,校报
主编,校田径队队员 录音二:智力测验答对30%的题目,学习一般,校报校对员 录音三:录音一里的人将咖啡洒到身上 录音四:录音二里的人将咖啡洒到身上 被试的工作:
根据录音对上述四个人的可爱程度作出评价 结果: 录音三的人最有吸引力,录音四的人最没有吸引力
5 3 1 -1 -3
0
正面 中性
1
5
呈现次数
反面
10
评 价 变 化
第五章 人际吸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图中为加拿大前总理Paul Martin,他更喜欢他所熟悉的镜子中的形象(左 图),而不是他实际的形象(右图)。
第五章 人际吸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喜欢程度
4
3.5
3
2.5
2
0
1
2
5
1
25
呈现次数 0
第五章 人际吸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熟悉效应
➢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熟悉不是影响喜欢的唯一变量。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着人们 喜欢的程度。 D.Perlman & S.Oskamp与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 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的中性 人物,另一类则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 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
《第讲人际吸引》ppt课件

1、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 〔1〕自我价值感 人是理性的动物。从自我出现开场,就开场用一定的自我价值观来进展评价。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
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一种更加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相反,假如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得不 到确立,他就没有正常的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感。此时,人就会自卑、自贬、自我厌恶、自我回 绝、自暴自弃。自我价值感完全丧失,人生就不再有意义的支撑,人就只能走上自毁、自绝的道路。 人的自我意识的保持和自我价值感确实立,是通过社会比较来实现的。人只有置身于社会背景之中,通 过将自身与别人比较,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必须不断地通过社会比较获得支持信息,使自 己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才能保证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假如社会比较的时机被长期剥夺,那么会使 人因缺乏自我状况的反响信息,而导致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危机,并使人产生高度的自我不稳定感。 〔2〕社会比较 人们对自己的才能、性格与心理状态的评价以及对事、对物所持有的看法,常常是不确定的。人们在这 方面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必须通过将自身的状况与别人的状况进展比较,即通过社会比较的过程 来实现。人只有找到一个参照系,并确定自己在这一参照系中的位置之后,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评 价。一个人对自身的状态不确定感越强,进展社会比较的需要也越强。 • 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人们选择的比较对象一般是与人们在各种自然和社会特征上相接近的人。 • 社会比较过程是直接以确定自我价值的需要为根底的。因此,几乎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观点、 情绪和行为。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将参照群体的反响和状态,当作自己的反响 或状态是否恰当的评判根据。当自己的反响或状态出现差距时,人们产生偏离焦虑,使心理出现不 平衡。这种不平衡会促使人们矫正自己的反响和状态……最终使一个群体到达高度一致。
第五章_第二节人际吸引的形成及规律_动画

外貌吸引及外貌规律
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增强一个人的外貌魅力? 1珍惜自己的外貌 2重视自己的仪表 3用你眼睛跟我说话 4发现自我,秉持自我。 5凝炼你的风度
(二)才能。(内在)人们的外貌和仪表能够对人 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外貌和才能哪个对人际吸引更具魅力?
才华和能力对人际吸引更具魅力。有实力才有魅力。为什么 (1)人们在与聪明能干的人交往,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在某些问 题上得到帮助。
空间距离是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之一。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 率可能性就越高,就越容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居住地、学习和工 作的地方接近的人更易产生亲密关系。空间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 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 易成为知己,特别是在交往的初期更是如此。 如学生在排定座位后,同座的和邻座的同学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 会,因而多半能够互相吸引,成为好朋友。老狼的歌《同桌的你》形 象地表现了空间距离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住在一起的邻居也是如此。有道是远亲不如近邻。
(四)面临共同挑战
人类总是处于不断遭受挑战的环境中,这种挑战有来自外部的, 也有来自内部的;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人们为了对付危害,求 得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感到了他人对自己的意义,产生了对他 人的需要。当人们面临着共同的威胁和挑战,相互间就会加强合作, 产生互助的意愿、亲合的倾向。
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这种现象。如原本有矛盾的敌对双方, 因共同遭受到来自第三者的强大的威胁与挑战,双方会捐弃前嫌, 化敌为友,合作一致以对付危机。但一旦第三者的威胁消除后,双 方关系又有可能发生对立。汶川大地震之后,灾难时的人际关系就 产生过这样的变化,那时的人际关系是那样的纯真、紧密、简单、 透明,人们完全不分彼此,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床同睡„„陌 生人之间亲如一家,不是亲人胜是亲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有人赞叹这是人类的返朴归真。但一旦危机解除, 人际关系又开始了必然的、却又令人惋惜的分化。
人际交往心理学-第五章 人际吸引

邻居其实是人的居住环境的一部分,越是近邻,就越是如此。人们都
希望有一个和谐、友善的居住环境,也知道将来会同近邻常打交道,因
而人们会怀有使彼此关系友好相处的动机。当邻里双方都有这种动机时,
也就容易使双方接近起来。
1.相互类似与相近
2.同情与挚爱
3.尊敬与共鸣
4.集体合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包括互助、互教,为追求共同目标而产生
• 认同是指观察者对选择出来的对象,由注意又引发到产生热 情,继而对交往对象的认知进行有效地拓展,并对其给予积 极的和正而的评价。 • 兼容是指情感上对对方接纳,常以关心、喜欢、好感等形式 表达与对方之间的情感联系。通常,越是从情感上完全接纳 对方,越相互吸引,而这些形式的情感表露会驱使人们联系 与合作。紧密的联系、默契的合作,反过来又会促进情感的 发展,使交往双方进入兼容阶段。
• 兰迪(D. Landy)等人也证实外貌与人际吸引的
相关关系,这是一个让男性被测试者评价有魅
力和无魅力女性所写的有关电视影响社会的短
文的实验。被测试者在阅读了附有作者照片的
有魅力组、无魅力组和未附照片的对照组的短 文后,普遍对有魅力组的文章持肯定态度。
• 赛格尔(H.Sigall)用同样的方法让被测试
妹等是得到了确认的;业缘关系,如师生、同学、
同事也是得到了确认的;地缘关系,如同乡、邻
居等,同样也是得到了确认的。但朋友关系、恋 爱关系等则需要得到当事人的彼此确认。上述已 确认和待确认的关系都有一个彼此是否相悦的因 素。
• 上述人际吸引的四个条件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的建立中,彼此之间有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倾
• 国外有人研究电脑约会中异性外貌吸引的情况时
人际吸引

吸引力的标准
大大的眼睛
——“娃娃脸” 激起了观察者温暖以及想照顾他人的欲望 高耸的颧骨 ——性成熟 有吸引力的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多的“娃娃脸”特征 笑容 ——安全感
案例研究:什么样脸孔最漂亮
美在“平均脸”
案例研究:平均脸孔最漂亮吗?
案例研究:熟悉的脸孔才最漂亮
16
24
三、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 相互支持。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 疏远都是相互的。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交换性原则
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 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 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在这种 社会交换中,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 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 少等于失。
“美”是否存在跨越文化的标准?
婴儿与成人的一致性 元分析表明,在评判漂亮或者英俊脸孔上, 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什么样的外表有吸引力?
Michael Cunningham, 1986 关键词:男大学生 女性照片 测量 结果: 高吸引力与大眼睛、小巧的鼻子、窄小 的下颚、高耸的颧骨和窄小的脸颊、高挑的 眉毛、大大的瞳仁和明显的笑容有关; 对女性的调查显示:男性高吸引力与大眼睛、 宽大的下颚、高耸的颧骨和宽大的脸颊,以 及一个明显的笑容呈正相关
时空接近性
结论:与我们接近、并交往最多的人,最可 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恋人。 ——接近效应 (proximity/propinquity effect)
原 因?
熟悉
结论:我们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 能对其产生好感。 ——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提高熟悉度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人际吸引

4.35
夜盗
2.80
5.20
对照组 4.35 5.10
美即是好的
特质描述
人格的社会融 洽性 职业地位
称职的丈夫 (妻子) 称职的父母
社会幸福或职 业幸福 总幸福
结婚的可能性
高吸引力者 65.39
2.25 1.70
3.54 6.37
11.60 2.17
中等吸引力者 无吸引力者
62.42
56.31
2.20
加拿大社会学家约翰李(J.A.Lee)基于人们在爱情 中的不同行为表现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不同的 爱情类型。
◆浪漫爱-- 以“一见钟情”为典型。“当我一触到他 (她)的手,我便知道爱情已经降临。”
◆占有爱-- 他们会说“当爱人稍不留意我,我便痛如刀 割。”
◆朋友爱-- “最好的爱情是从友情中培养出来的。” ◆现实爱-- 他们同意“在选择爱侣前,要先做好计划。”
2.爱情三因论
爱情三因论: Sternberg(1986)认为,爱情由三种不同的成分组成:
亲密(intimacy):是指关系中亲近、温暖的感觉。 也存在于较深的友谊关系中。
激情(passion):浪漫与情欲。 承诺 (decision/commitment):决定爱一个人长期
关系的承诺。 三种成分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是不同的。
“我们应该更注重心灵 而不是外表。”
----伊索 “人格的魅力胜过任何 介绍信。”
-----亚里斯多德
外貌的作用有多大
※很大很大!!! ※晋升机会、薪酬等级、学习成绩等均受其影响。 ※人们对外貌有吸引力的人评价较高,即“美即
是好”的刻板印象。
★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使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 倾向性。有吸引力的人被认为拥有与外貌毫不相 干的优秀品质,如健康、智力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五章--人际关系----交往沟通 PPT课件

30
五、大学生人际冲突的解决方法
(一)解决有自己参与的人际冲突
1
要平息自己的怒火,并设法消除对方的情绪
2
要善于解释和表白
3
要有宽容克制的精神
4
要能够以理服人
31
(二)解决没有自己参与的人际冲突
1
要迅速制止越轨行为
2
要公正、公平、合情、合理地对待冲突者
3
要善于说合、劝导、斡旋
4
要借助必要的行政和法律手段
27
(三)认识因素
认识因素是指引起人际冲突的价值取向与判断等因素。
(四)情绪因素
情绪因素主要是指对人或事物的喜好态度差异。
(五)个性因素
个性因素是指引发人际冲突的个性差异或人格特质等。一般来说,偏执性人格、 强迫性人格的大学生比较容易与他人发生人际冲突。
28
三、人际冲突的过程
人际冲突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冲突双 方的认知、情绪和关系都可能发生变化。美国学者潘迪曾经提出冲突的5阶段模式, 即:
24
第三节 人际冲突
一、人际冲突的概念
四、大学生人际冲突的表现
二、大学生人际冲突 产生的原因
三、人际冲突的过程
五、大学生人际冲突的解决方法
25
一、人际冲突的概念
人际冲突是指因利益冲突、观点不一、个性差异等引发的人际交往对象之间的 紧张状态和对抗过程,包括背离、排斥、侵犯等,其主要表现为不满、拒绝、对抗、 破坏、暴力、报复等形式。
有建设性原则三人际沟通的原则22二孤独心理一嫉妒心理三自卑心理四羞怯心理六异性交往困惑五报复心理人际沟通障碍四大学生常见的人际沟通障碍23三平等待人二真诚待人尊重他人一悦纳自己克服自卑心理五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途径四宽容待人五掌握语言艺术和非语言沟通技巧24一人际冲突的概念二大学生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第三节人际冲突三人际冲突的过程四大学生人际冲突的表现五大学生人际冲突的解决方法25一人际冲突的概念人际冲突是指因利益冲突观点不一个性差异等引发的人际交往对象之间的紧张状态和对抗过程包括背离排斥侵犯等其主要表现为不满拒绝对抗破坏暴力报复等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龄 经历 情趣 态度
(三) 互补性产生的吸引力 (四) 相悦性产生的吸引力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人际吸引的两 方面因素
一、影响人际吸引的外在条件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内在因素
一、影响人际吸引的外在条件 (一) 空间距离 (二) 交往次数 (三) 特征相类似 (四) 需要互补
• 性格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主要指个人有促使人 喜爱、仰慕并渴望接近的个人品质,例如真诚、 友善、幽默、开朗、乐于助人、善于交往等。
• 才华是指个人内在品质及综合素质在外 部的表现,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二、相互吸引力 相互吸引力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使彼此之 间产生吸引力的条件和因素,它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外貌、 性格、才华,还取决于人们相互间能否和谐。
• 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源动力,当交往双方的需 要与满足途径成为互补关系时,有助于彼此 之间形成互相依赖的友好关系。
• 所谓相近性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时空上的接近 性。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 人们往往把喜欢的情感投向周围与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对象。 个体之间在空间上的邻近性,是有利于人际吸引的一个因 素。
• 学者费斯廷格(Festinger)等人做了一项著名的研究,用以 探索住房距离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他们调查了西威斯特区 约170个单元条件相似的住房中的住户,问他们:“在西 威斯特区的社交活动中,你最常见到哪三个人?”结果显示, 居民同住得最近的人关系最亲密。在同一层楼的五个单元 中,两个最远的邻居的选择率是10%,隔一个门的邻居的 选择率是22%,而紧贴的邻居的选择率高达41%。尽管这 些住房的物理距离的差别有限,走路多花不了几秒钟,却 明显地影响到人际关系的亲疏。
第二节 产生人际吸引的两方面 动力
一、个人吸引力 二、相互吸引力
一、个人吸引力 个人吸引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对别人产 生吸引力的条件和素质。
个人吸引力包括: (一) 外貌因素或仪表因素在人际吸引中
的魅力 长相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 风度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 (二) 性格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 (三) 才华在人际吸引中的魅力
第五章 人际吸引
第一节 人际吸引及其形成 第二节 产生人际吸引的两方面动力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人际吸引的两方面因素
• 第一节 人际吸引及其形成
• 一、人际吸引的定义
•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相互亲 近的现象,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际吸引程度越大,人际关系就越密切。
• 根据人际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合群、喜欢和爱情。
• 沃尔斯特在做了许多实验之后总结出以下四点:
• (1) 漂亮(英俊)的人,才值得爱。不论电影或电视,被观
众所喜爱的,总是漂亮(英俊)的人。 • (2) 同漂亮(英俊)的人在一起,在别人面前就显得荣耀和光
彩。 • (3) 人们习惯于用老框框看问题,那就是认为漂亮(英俊)的
人还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例如性格开朗等。 • (4) 漂亮(英俊)的人看着就舒服,能使人沉湎于美的满足之
• 兼容是指情感上对对方接纳,常以关心、喜欢、好感等形式 表达与对方之间的情感联系。通常,越是从情感上完全接纳 对方,越相互吸引,而这些形式的情感表露会驱使人们联系 与合作。紧密的联系、默契的合作,反过来又会促进情感的 发展,使交往双方进入兼容阶段。
• 深度交往是指人们交往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体现出的人 际吸引力的巩固和发展。
3.报偿因素
邻居其实是人的居住环境的一部分,越是近邻,就越是如此。人们都 希望有一个和谐、友善的居住环境,也知道将来会同近邻常打交道,因 而人们会怀有使彼此关系友好相处的动机。当邻里双方都有这种动机时, 也就容易使双方接近起来。
1.相互类似与相近 2.同情与挚爱 3.尊敬与共鸣 4.集体合作
包括互助、互教,为追求共同目标而产生 的合作协调、配合默契等。
• 合群主要指的是与他人在一起、接近他人的倾向。 • 喜欢是人际吸引的第二层次,它表现为愿意与某人在一起,
并且共处时感到轻松愉快。能否产生喜欢已经牵涉到一个人 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评价一个人,当给予了他人积极的和正面 的评价时则产生喜欢。
• 爱情是相当强烈的人际吸引,它是达到了人类最亲密、最 高层次的吸引形式,是男女两性之间一种特殊强烈的感情。 比起合群和喜欢来,爱情牵涉到浓烈的情绪体验和盼望相见、 接触对方的欲望,它的突出特点是关心对方,并且这种关心 指引要涉及自己的需要。
二、人际吸引的形成
• 人际吸引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 历四个阶段:
注意 认同 兼容 深度交往
• 注意是指人们在交往初期,交往对象的某一动作、某句话、 某种表情等等,或是引起了观察者的兴趣,或是将自身从众 多的人们中突出出来,从而引起观察者的注意,产生了最初 的吸引力。
• 认同是指观察者对选择出来的对象,由注意又引发到产生热 情,继而对交往对象的认知进行有效地拓展,并对其给予积 极的和正而的评价。
邻近性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人际吸引:
1.认知因素
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机会自然越多,彼此间也容易深入了解,而对一个人 了解越多,就越容易相互影响行为,因而也便于彼此和谐相处。
2.防御性因素
人们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交往,经常心怀戒备。而对于近在咫尺的邻居, 往往戒备较少,这就比较有利于相互沟通和交流,可促进彼此了解。
中。
• 风度,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在外部的体现。 其主要表现为: • 衣着 • 外表修饰 • 仪态(包括走姿、坐姿、站姿) • 谈吐
• 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 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以 及自身实践的锻炼中,长期塑造而成的。它是 一个逐步发展并固定下来的态度倾向和行为方 式,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同时,这种比较稳 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贯穿在人的全部 行为活动中,在类似的或在不完全相同的情境 中都会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