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经络推拿方法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经络推拿方法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婴幼儿颈部肌肉一侧收缩而导致头部偏斜的病症,中医经络推拿方法可作为辅助疗法来缓解症状。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经络推拿方法:
1. 推拿前准备:
- 为了让宝宝放松,可以在推拿前进行温水浴或按摩来帮助放松肌肉。
- 在推拿前,先进行经络穴位预热,可以用温热的湿毛巾敷在颈部和肩部的穴位上,促进经络的通畅。
2. 推拿方法:
- 脊柱推拿:用手指沿着脊柱从上至下进行轻柔推拿,帮助放松背部肌肉和经络。
- 经络推拿:选择人中、天突、风池、肩井等穴位,用手指进行轻柔的按摩推拿,可以逐渐增加力度,但避免用力过猛。
- 颈椎推拿:用手指从颈椎上下进行轻轻的揉捏和推拿,可以沿着颈椎两侧的肌肉走行线进行,切忌用力过大。
- 颈肩肌肉推拿:用手指进行轻柔的揉捏和推拿,主要是针对颈肩部的肌肉进行放松。
3. 推拿时间和次数:
- 推拿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每次可以进行2到3次。
- 推拿的次数可以根据病情和宝宝接受程度来确定,一般每天进行1到2次。
请注意,使用中医经络推拿方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时,应该在
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操作。
小儿肌性斜颈推拿治疗研究进展
d , , J L 肌性 斜 颈推 拿 治疗 研 究 进展
张 志 南
摘 要: 小儿 肌 性 斜 颈 是 一 种 儿 科 常见 病 和 多发 病 , 其 临床 表 现 为 头 歪 向 惠侧 , 面 朝 健 侧 。该 病 在 早 期 进 行 正 确 有 效 的 非 手 术 治 疗, 大 多数 患儿 可 以治 愈 。 中 医治 疗 手 法对 本 病 有 着较 好 的疗 效 , 其 采 用 中 医“ 活血 调 筋 ” 手法 , 副作 用 少 , 痛苦小 , 治愈 率 高 , 患儿 与 家 长 易 于接 受 。本 文 总结 了近 5 年 内文 献 中关 于 小 儿肌 性 斜 颈 推 拿 治疗 临床 研 究进 展 , 现 综 述如 下 。 关键 词 : 小儿 肌 性 斜 颈 ; 推 拿治疗
中图分 类 号 : R 2 4 4 . 1 文 献标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 3 2 — 0 0 5 0 — 0 1
小儿 肌性 斜 颈也称 先天 性斜 颈 , 中医病 名 “ 筋结” 。先 天性肌 性 9 7 . 1 %, 对 照组 有效 率 为 7 6 . 5 %。 斜 颈是 由 患侧 胸 锁乳 突 肌纤维 化 挛缩 , 导 致头 颈部 向患侧 倾 斜 , 1 . 2 . 4推 拿结 合 超声 治疗 : 吴 胜 兰 采用 S G T 一 7 0 0型超 声 治疗 仪 , 在 下 颌 向对侧 倾 斜及 头颈 部 向患 侧旋 转受 限 ,患侧 面 部较 对 侧小 不 患处 涂上 脉 络促通 液及 耦合 剂 , 每次 物理 治 疗 3 0 a r i n , I - 2次, d 。手 对 称 的一种 先 天性 或获 得性 畸 形 ,其 主要 是 气滞 血瘀 伤 及 筋 脉所 法推 拿按 摩 ,理 疗后 及 时蘸 取少 许 脉络促 通 液涂 抹 患 处 ,固定 肩 致 1 , 是 小儿 骨科 常见 疾病 。 部, 下 颌转 向健侧 , 轻揉 后 , 固定 胸 锁乳 突肌 两 侧起 止 点 并 牵伸 加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进展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进展摘要:小儿肌性斜颈是指肌肉性受损之后,导致颈部组织的角度出现改变。
一般在半岁内患儿可以用手法按摩,部分患儿能够完全恢复,还有一部分患儿可能需要借助手术进行治疗,这样才能使其颈部的组织形态上取得改变性效果。
中医推拿治疗在临床应用较广泛,且干预效果良好,为更好诊疗患儿,促进其预后,我们针对该疾病给予中医推拿治疗。
综述如下: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中医推拿;手法按摩;综述前言小儿肌性斜颈主要病变在于颈部两侧的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化所致。
由于纤维化的肌肉不能实行正常的收缩以及放松,患儿常引起功能障碍,同时还会限制其颈部的运动。
长期以往,两侧的肌肉发育不对称,还会出现大小脸,甚至有的患儿还会出现斜视的情况。
常规药物治疗,多选择多巴胺类、苯二氮卓类的药物等,如果出现有骨性的斜颈还应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中医推拿是中国特色医学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推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其应用效果显著,能够直接解决患者问题,易被患儿、家长所接受。
现就针对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1.小儿肌性斜颈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现代医学中发现小儿肌性斜颈者多在出生后有一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摸到肿块,随着肌肉移动,可发现病变的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变短[1]。
临床上,患儿一般表现为头向病侧偏斜,下颏转向对侧,当2岁后,会出现颜面部畸形,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双侧眼外角至口角的距离不对称,患侧距离缩短,健侧增长。
对此,当新生儿出生后,如果发生上述症状,可以通过X线片检查,诊断该疾病,同时在对全身检查中注意观察双侧颈部是否对称,双侧胸锁乳突肌内有无肿块,婴儿头颈是否经常向同一方向倾斜,从而判断是否为小儿先天性肌斜颈。
1.中医推拿治疗2.1推拿特色疗法中医推拿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开展较多的一项治疗方法。
该疗法对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并且副作用较小,一般经过规范化的治疗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儿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451)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455)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460)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464)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467)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 (471)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476)——儿科中医临床路径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TCD编码:BEZ2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编码:D69.0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风热伤络证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编码:BEZ240)和过敏性紫癜(ICD-10编码:D69.004)的患者。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腹痛、呕血、便血、肾脏损伤者,不进入本路径。
— 451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儿科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陶天遵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年)、《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 2 版(张明岛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 年)、《实用小儿骨科学》第 2 版(潘少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1)出生后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上有软骨样的包块,肌肉变短,失去弹性;(2)头向患侧偏斜,下颌部指向健侧;(3)严重时面部发育不对称,患侧面部和颅骨均较健侧为小,双眼裂水平不对称。
(4)彩色超声波检查:彩色超声波显像患侧胸锁乳突肌增粗、增厚,或可探及肌性肿块,回声增高或减低。
(5)除外其他疾患所致的斜颈。
如:颈椎先天性畸形(半椎体、先天性短颈),颈椎损伤(骨折或旋转性半脱位),锁骨产伤骨折,炎性病变(扁桃体炎、颈淋巴腺结核、颈椎结核)引起胸锁乳突肌痉挛,自发性颈椎半脱位,视力障碍引起头部倾斜等。
(6)必要时,拍颈椎 X 线片以明确诊断。
(二)疾病分类1.肿块型:(1)卵圆形肿块型,在临床上多数患儿肿块位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 且肿块大小不一,大者约6×5 cm ,轮廓清晰,不需触摸;小的1.5×1 cm,需要触摸方知,肿块质地较硬,其形状为卵圆形。
(2)条索状肿块型,在临床上患儿肿块不明显,但胸锁乳突肌变粗而短,可摸及到条索状包块。
2.非肿块型:患侧胸锁乳突肌轻度痉挛,无肿块,头部畸形,下颌斜向健侧, 患侧颜面小于正常颜面,头部活动受限。
二、治疗方案(一)小儿推拿1.肿块型:(1)患儿及医者体位:患儿仰卧位,医者坐于患儿头顶侧,使患儿头面部转向健侧,充分暴露患侧胸锁乳突肌;(2)点摩法:医者先用中指指腹点患侧翳风、缺盆、扶突穴,再用食、中、无名指指腹并拢在患侧颜面及颈部做顺时钟方向摩动,以肿块处为操作重点;(3)按揉法:应用拇指指腹按揉患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 1/3 部分及颈后肌群,同时按揉人迎、水突、扶突、肩井及风池穴,以肿块处为操作重点;(4)弹拨法:医者用食、中二指固定肿块一侧,然后用拇指对肿块反复进行弹拨。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
8、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均匀、柔 和、轻快、持久。 9、在施行手法时要注意小儿的体位姿势, 原则上以使小儿舒适为宜,并能消除其恐 惧感,同时还要便于操作。 10、小儿推拿的禁忌证有:骨折、创伤性 出血;皮肤破损、皮肤溃疡;烧伤、烫伤; 急性、烈性传染病;癌症及危重病症等。
11、每次给孩子推拿最好只针对一个毛病, 如果保健和治疗目的太多、推拿的穴位太 杂,会影响最终效果。 12、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小儿 推拿治疗前,必须有明确的诊断。如果家 长不能肯定,请先送医院就诊!小儿疾病, 瞬息万变、刻不容缓,请家长不要疏忽大 意。
调
护
(1)早期发现,早期推拿治疗,效果 好。 (2)嘱咐患儿家长抱小儿于患侧方手 臂注意使患儿胸部向患侧旋转。 (3)睡觉、喂奶时用枕头垫于患侧, 有利于矫正。 (4)嘱其家长辅助轻揉患侧病变处, 勿损伤皮肤。
请大家看一段推拿治疗 小儿肌性斜颈的录像
7、一般情况下,小儿推拿一次总的时间为10—20 分钟。但是由于病情和小儿年龄的不同,在推拿 次数和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年龄大、病情重, 推拿次数多,时间相对长。反之,次数少,时间 短。一般每日1次,重症每日2次。需长时间治疗 的慢性病7天至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 可休息数日,然后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做保 健性按摩,针对不同的系统,可以进行每日1次或 隔日1次的规律性按摩。推拿时穴位可以相对治疗 时少取,刺激程度应略低,时间可以保持在15分 钟左右。
有报导对五、六个月较重的肌性斜颈患儿进行 手术,效果很好,也很安全。达到事半功倍,既 治了斜颈,又避免了颜面畸形,脊柱侧弯、头睡 偏的发生。如等到几岁再手术,将会出现脖子斜, 相应畸形也很重,到时后悔莫及。决不能受树大 决不能受树大 自然直,长大了脖子就正了的错误影响, 自然直,长大了脖子就正了的错误影响,耽误治 疗时机,造成终生遗憾。如果说斜颈很轻,头、 疗时机,造成终生遗憾 面也未出现相应变形,稍大一点也是可以的。总 而言之,正确把握,酌情而定,不失时机,及时 手术。
针灸推拿功法指导:推拿治疗肌性斜颈患儿
1.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2.常用穴位及部位阿是穴、患侧胸锁乳突肌及颈侧部。
3.常用手法推揉法、拿法、弹拨法,及颈部被动运动法。
4.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医生面对患侧,在胸锁乳突肌上施以指揉法,上下往返操作,约2分钟,此时手法宜轻,使患儿先能适应治疗。
继而在胸锁乳突肌上施以拿法。
同样上下往返,约1~2分钟,并以肿块处为重点,拿得要柔和,以柔含刚,比指揉法再深一层。
随后再对胸锁乳突肌作上下往返的弹拨法,同样以肿块为重点,此法刺激力度较大,在弹拨的同时可辅以指揉法以缓解其疼痛反应。
然后医生用一手扶住患儿患侧的肩部,另一手扶持患侧头部颞侧,肩部一手作向下压,头部一手缓缓地将患儿头部推向健侧,使患儿头部做侧向运动(即胸锁乳突肌被动牵拉伸展)约3~5次或更多些。
然后再放松胸锁乳突肌,约1分钟左右即可。
5. 注意推拿治疗时,患侧胸锁乳突肌处要洒些滑石粉,以免损伤娇嫩的皮肤。
有汗者,应将汗液抹干再洒滑石粉。
小儿肌性斜颈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肌性斜颈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李红娟;邱丽漪【摘要】肌性斜颈是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的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儿头歪向患侧,患侧颈部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肿块.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早期治疗对疾病的预后有很大影响.目前,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手术风险高,且多遗留有瘢痕,影响美观,故给患儿和家属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其中,大多数患儿在疾病早期通过中医治疗可痊愈,从而避免承担手术的痛苦和风险.中医治疗通过辨证论治,注重局部和整体结合,其治疗方法可分为推拿、针灸、中药治疗三种,可单独使用,也可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未来,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可结合理疗康复,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Muscular torticollis is a frequently occurring disease in children's skeletal muscle system diseases.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children's head tilt to the affected side ,and the affected neck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lumps of different sizes.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has been on the rise ,and the early treat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rognosis.At present,the ma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muscular torticollis is surgery.However,the surgical risk is high,and there are scars left, which will affect the aesthetics,and bring a great psychological burden to the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Most of the children can be cur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isease ,thus avoi-ding the pain and risk of surgery.Through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focus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and integral treat-men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massage,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which can be usedseparately or in combination.In the future, physical therapy with rehabilitation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treat-ment,and various means can be carried out as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for muscular torticollis in children.【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11【总页数】5页(P2226-2230)【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中医治疗;推拿;针灸【作者】李红娟;邱丽漪【作者单位】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北京 100035;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北京 10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2.6;R244.1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其由病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挛缩造成,并继发颜面部及头颅左右不对称,甚至出现代偿性的脊柱侧弯,从而影响患儿的生活及身心健康,是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的第三大先天性畸形[1-3]。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床进展及诊疗方案临
不同手法施治
李氏用揉按法、挤拉法、弹拨旋转法、提 拿法等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周氏用三步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范氏采用拧挤手法为主治疗重症小儿肌性
斜颈
张氏用推、揉、捻、摇等手法为主治疗小 儿肌性斜颈
整体观念施治
董氏认为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既应注重患侧胸锁 乳突肌局部调整,又要注意斜方肌等颈项肩部 相关组织的整体调节,同时健侧也应予以适当 调理
发育紊乱学说
是先天和环境因素影响导致SCM 先天发育不 良,加以分娩时在外力和重力过重负荷下被伸 展, 反应性肉芽组织产生, 出现SCM 肿块
Green DW 认为CMT 与臀肌发育不良存在 一定关系
唐盛平等用巨微解剖方法研究小儿尸体SCM 的血供,发现其血供有多个起源,不支持头颈前 曲、侧弯和外旋会造成SCM 缺血
4
1.4严重倾斜 (>15º)
6
胸锁
2.1对称、无挛缩
0
乳突
肌变
2.2略粗、无挛缩
2
化
2.3较粗硬、有挛缩
4
2.4粗硬、挛缩
6
肿
3.1无肿块
0
块
3.2小 (厚度:<10mm)
2
大
小
3.3较大(厚度:10-15mm)
4
3.4大 (厚度:>15mm)
6
肿
4.1无肿块
0
块
4.2软
2
硬
4.3较硬
4
度
4.4硬
含义
指由于一侧胸锁乳突 肌挛缩而造成以头向患 侧歪斜、前倾,颜面旋 向健侧为其特点的斜颈
胸锁乳突肌解剖特点
胸锁乳突肌
起点两个(胸骨上外端、锁骨内 侧端)止点(颞骨乳突)
当两侧胸锁乳突肌收缩时,使头 抬起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发布时间:2021-05-17T15:06:29.247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作者:吴泽炳[导读] 小儿肌性斜颈,也称先天性斜颈,是一种较多见的畸形,它的主要病变是在胸锁乳突肌,故又称肌性斜颈。
吴泽炳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一、概述小儿肌性斜颈,也称先天性斜颈,是一种较多见的畸形,它的主要病变是在胸锁乳突肌,故又称肌性斜颈,属于中医的“歪头”范畴。
它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和颜面部变形为特点。
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因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和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患者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
二、祖国医学认识小儿肌性斜颈,在祖国医学中,属“筋痹”的范畴。
与督脉、筋血为病有关。
如《素问·骨空论篇》“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景岳全书·痉证》:“愚谓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
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
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
”“筋痹”语出《素问·痹论》,指以肌肉症状为主的痹症,又称肌痹。
“痹”者,闭也,即有闭阻不通之意。
在这里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藏经络而引起的病症。
小儿肌性斜颈,为胸锁乳突肌受伤,造成该肌血离经脉,气血瘀阻而形成的筋痹。
若瘀血留着,聚而不散,经筋挛缩日久,发生筋结则难治。
临床上通过手法治疗,按其经络疏通郁闭之气,摩其塞聚,可以疏通经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促使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态。
在拉牵胸锁乳突肌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滑利关节,矫正畸形,使疾病早愈。
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所言“:按摩可使筋节舒畅,血脉流通。
盖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其患可愈”。
(1)病因病机小儿斜颈虽临床表现大致相同,都是头颈歪斜,活动受限.其病理多为气滞血瘀,经脉失畅,颈筋挛急而致.但是,深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尽如此,而可以将该病证概括分为虚实两大不同临床证型.实证(气滞血瘀,筋脉挛缩)或因胎儿在宫内活动不利(胎位不正、胎儿过大、羊水过少等),或因分娩受阻(难产而致产程过长,助产不当、急产等),造成颈部经脉损伤,使脖颈血脉不畅,气机凝涩,筋肉挛急,而见颈部肿块,头颈歪斜,活动不利. 虚证(气血虚弱,肌肉萎软)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小儿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脾主肌肉,血养筋脉,气充躯干,3-4个月的小儿正是直立抬头之时,亦是脖肌用力之时,如气血不足,则气不充肌,血不养筋,必然导致筋肉萎软无力,而见头颈歪斜,活动不灵.正如《幼幼集成》日“有小儿生下颈便软者.胎气不足也.’ 三、临床诊断(一)辨病诊断1.临床诊断①斜颈畸形斜颈特有的姿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面部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患侧耳朵向下接近胸锁关节。
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进展
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伴随着近些年中医学医护技术水平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推拿、针灸等中医疗法在许多临床症状中均有所应用,其中也包含先天性肌性斜颈。
为了更好的提高临床干预水平,本文对我院近些年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研究进行综述性分析,希望可以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中医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研究进展引言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一种单侧胸锁乳突肌因纤维化痉挛而导致的斜颈症状,临床中主要是以小儿头偏向一侧、下颌转向于另一侧为主要的症状。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率最高只有2%,属于马蹄足、髋关节脱位以外的第三大先天性的畸形疾病,临床中较为常见,症状明显但是如果无法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对于患者的颈部功能会形成严重影响,从而影响患儿生存质量。
对此,探讨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进展具备显著现实意义。
1.病因在我国中医学领域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属于“痉症”的范围,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当中有关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描述,其中斜颈疾病是以项僵为主要的临床症状,所以风邪属于斜颈的主要致病原因[1]-[2]。
当代医学中对于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认知并不统一,有部分研究认为该疾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化改变从而出现变短或挛缩,但是导致纤维化的主要原因并不明确,其可能是因为产伤、局部缺血、静脉闭塞、宫内姿势不良、遗传等。
另外有一部分研究认为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因为分娩过程中胸锁乳突肌遭受来自于产道或产钳的挤压从而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发生挛缩,同时也有可能是因为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不正而导致,促使胸锁乳突肌的血运效果下降,从而出现缺血性的改变或因为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发生侧向偏移而导致发病[3]-[4]。
整体而言,关于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机制研究成果尚未统一,仍然有一定的研究空间[5]。
2.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进展2.1单纯性推拿治疗相关研究应用“四步法”的推拿治疗方式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进行治疗,采取按揉弹拨法、拿捏法、被动牵伸法、按揉法等方式进行治疗,最终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2.5%,同时治疗后发现彩超现象中胸锁乳突肌的包块厚度有明显改善[6]。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一、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ICD-10 编码:Q68.0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陶天遵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年)、《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张明岛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 年)、《实用小儿骨科学》第2版(潘少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2.疾病分类(1)肿块型(2)非肿块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肌性斜颈(ICD-10 编码:Q68.002)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颈部皮肤破溃、颈椎发育不良及哭闹会加重相关疾病的患儿可暂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患儿侧颈部彩色超声检查(2)颈部检查相关内容:①颈部触诊:是否有肿块,若有肿块,应触及肿块的大小、硬度、具体位置(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是否有粘连及活动度;若无肿块,应触及胸锁乳突肌的硬度、活动度。
②头颈部活动情况:≤3 个月患儿被动活动患儿头部,观察头部旋转及侧倾是否受限;≥3 个月患儿可诱导其主动转头及头侧倾,观察患儿头部活动是否受限,若受限明显,再被动检查患儿头部活动的最大范围。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
(八)治疗方法1.小儿推拿2.中药外敷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应用颈托矫形器、TDP 加磁疗、超激光照射等疗法。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肿块,主要表现为患儿头向一侧倾斜,颈部活动受限。
本病属中医“颈筋硬结”、“筋伤”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孕妇失养,胎儿先天禀赋不足,或由于孕体失护,跌扑闪挫,致使胎儿颈部受损,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脉络不通,经筋结聚。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较多,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学者争论较多。
蔡亮等*认为与胎位不正或接生手法不当有关,致出生时一侧颈肌特别是胸锁乳突肌结缔组织损伤、缩短而不能伸展。
周小丽*认为本病可能由产伤、局部缺血、静脉闭塞、宫内姿势不良、遗传、生长停滞、感染性肌炎或者多种因素混合造成。
杨金花等*提出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有静脉受阻学说、产伤学说、室间综合征后遗症学说、胸锁乳突肌先天发育不良学说、遗传学说影响等。
小儿斜颈临床分型多样,李新剑等*根据肌肉及纤维组织所呈比例、胸锁乳突肌的粗细及软硬程度将小儿肌性斜颈分为肌肉型、混合型、纤维型。
任志华等*根据头颈倾斜的程度将其分为三型:(1)轻型:头颈向一侧歪斜<20。
,包块直径<1 cm,头颈活动轻微受限;(2)中型:头颈向一侧歪斜20~30。
,包块直径<2 cm,质稍硬,面部稍有不对称,颈部活动受限;(3)重型:头颈向一侧歪斜30。
以上,患侧胸锁乳突肌或包块>2 cm,质硬,面部变形,颈部活动显著受限。
裴建中*根据斜颈的病因分为虚实两型:实证多与分娩时胸锁乳突肌损伤有关,表现为胸锁乳突肌挛缩,并有明显肿块;虚证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表现为胸锁乳突肌萎软,无肿块。
孙波*根据导致斜颈的病因将其分为挛缩型与瘀结型,前者表现为气血亏虚“不荣”之虚证,后者表现为气滞血瘀“不通”之实证。
肌性斜颈在检查方面多遵从超声图像表现*:胸锁乳突肌较健侧缩短,有团块回声,回声大小不等,边界不清,边缘不规则,多位于胸锁乳突肌周边部分,沿肌肉长轴分布,故大体呈棱形多见,内部回声较弱,欠均匀,肌肉条纹回声较杂乱。
小儿肌性斜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
小儿肌性斜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小儿肌性斜颈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肌肉疾病,其特征是颈部肌肉不平衡引起的头部姿势异常,为了帮助患儿恢复正常颈部功能,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介绍小儿肌性斜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以及其在儿童康复中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小儿肌性斜颈?小儿肌性斜颈是一种儿童神经肌肉疾病,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内,主要症状为头部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颈部活动受限,这可能是由于胎位异常、肌肉紧张或神经系统问题引起,病因分为宫内因素:多胎、脐带绕颈、胎位不正、胚胎发育异常等以及宫外因素:产伤、颈椎外伤、习惯性姿势、病毒感染等。
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两侧颜面及眼裂的大小不对称(俗称大小脸和大小眼),枕部的健侧半面较患侧半面更平。
肌性斜颈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以促进颈部功能的正常发展和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二、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综合运用了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它旨在通过多种手段来恢复颈部肌肉的平衡和功能。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敷和针灸等,旨在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肌肉训练和康复体操,以增强颈部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1)中医治疗方法①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一些中药贴敷、草药熏蒸等方法可以通过草药的特殊性质对颈部进行局部的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局部肌肉的张力和柔软度。
②针灸。
作为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针灸对于小儿肌性斜颈的康复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患儿体内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平衡和流动。
对于肌性斜颈患儿来说,这有助于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缓解肌肉的僵硬和疼痛感。
此外,针灸的刺激作用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流量,提高颈部肌肉的血液供应,通过改善血液循环,针灸有助于缓解颈部肌肉的张力,增加肌肉的柔软度和灵活性。
针灸的刺激可以通过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肌性斜颈患儿的颈部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
小儿肌性斜颈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小儿肌性斜颈的中西医治疗进展发布时间:2022-09-15T07:33:38.58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1期作者:王志攀王萍[导读] 小儿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多于新生儿期发现。
王志攀王萍(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要】小儿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多于新生儿期发现。
目前该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而早发现且及时干预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脊椎代偿性侧弯、头面五官畸形以及视力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对CMT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整理综述。
【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治疗;中西医小儿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是指颈部因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向病侧偏斜,面部旋转向健侧的病症。
病侧胸锁乳突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肿块。
西医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多为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包括推拿、推拿配合药物外敷、小针刀等治疗。
斜颈患儿重点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一、病因病机目前本病的病因病机尚不明确,西医认为主要与静脉受阻、胸锁乳突肌先天发育不良、间室综合征后遗症、遗传以及产伤血肿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主要由肾、脾、肝虚及瘀血阻滞导致,肾作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肾精充足人体才能正常生长;脾主肌肉为后天之本,脾病则肌肉无以濡养而影响发育;小儿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挛缩的症状为筋脉失养的表现,而肝主筋,肝病致筋脉失养、拘急而成痉。
二、治疗1、西医治疗手术治疗:李文锦[1]等人研究发现胸锁乳突肌双切口手术较胸锁乳突肌单切口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头部倾斜、颈部运动、面部不对称、肌柱丧失和外侧束带评分均高于,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胸锁乳突肌多头切断双切口术治疗先天性急性斜颈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韩福友[2]等人对17例颈部有肿块儿的斜颈患儿采取肿块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6年,17例患儿均未出现头面偏斜等继发畸形的发生。
69=先天性肌性斜颈(肌肉松解术)临床路径
先天性肌性斜颈(肌肉松解术)临床路径一、先天性肌性斜颈(肌肉松解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肌性斜颈(ICD–10:Q68/M43.6)。
行斜颈腱性条索切断术/胸锁乳突肌切断术(ICD-9-CM-3:83.19018/83.190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1.临床表现:头颈歪斜、生后2周左右颈部包块。
2.体格检查:头向患侧歪斜、下颌转向健侧、患侧胸锁乳突肌明显增粗挛缩或触及条索感。
3.辅助检查:双侧胸锁乳突肌超声检查,颈椎X线摄片。
4.其他专科检查:症状不典型时要排除眼源性和骨性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行斜颈腱性条索切断术/胸锁乳突肌切断术(ICD-9-CM-3:83.19018/83.19021)。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先天性肌性斜颈(ICD–10:Q68/M43.6)。
2.患儿大于1岁。
3.当患儿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4)心电图;(5)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颈椎平片、颈部超声、CT。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无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少儿肌性斜颈临床观察
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少儿肌性斜颈临床观察摘要:在儿科治疗中小儿肌性斜颈是一种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儿头向患侧歪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点。
目前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方案具有多样化特点,西医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主要以推拿、按摩、运动疗法等多种手段,希望通过下面的论述能够为小儿肌性斜颈临床治疗及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推拿;运动疗法;小儿肌性斜颈;临床观察引言小儿肌性斜颈,是以患儿颜面旋向健侧,头向患侧斜为特征的病症,是由胸锁乳突肌痉挛或纤维性挛缩所致,故称肌性斜颈。
一般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
1小儿肌性斜颈的危害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小儿常见的先天畸形,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所致。
目前尚未明确病因,其患病率为0.4%~2.0%,主要因素可能由产伤、宫内姿势不良、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
新生儿在生后7~14d常被发现受累的胸锁乳突肌中下部,有一质硬的椭圆形肿块,逐渐增大,2个月后肿块开始缩小,最后完全消失,该肌即成为无弹性的纤维索。
患儿头逐渐被牵拉而倾向患侧,颈部扭转,面部倾斜,下颌偏向健侧。
若不予及时矫正,患儿会出现面部发育较慢,颜面及头颅逐渐变形,两侧不对称等症状,对患儿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均产生不良影响。
2临床表现畸形可在生后即存在,也可在生后2~3周出现。
病初小儿头部运动略受限,但无明显斜颈现象,触诊可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与胸锁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内逐渐增大,然后开始退缩,部分小儿在2~6个月内逐渐消失,不遗留斜颈。
亦有小儿之损伤肌肉逐渐纤维化、挛缩硬化,形成颈旁硬的束条状物,头部因挛缩肌肉的牵拉而发生斜颈畸形,肌肉短缩侧的面部亦发生变形。
若畸形不及时纠正,面部变形加重,最后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甚至上胸椎出现脊柱侧弯畸形。
第一,斜颈畸形。
婴儿出生后其母亲可发现小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
2~3周后斜颈畸形更加明显。
中医医案——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性斜颈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病案:林某,男,43天,2014年2月2日。
主诉:头颈向左侧倾斜,左侧颈部有一包块1月余。
病史:患儿出生后第28天,父母发现其头部向左侧倾斜,且颈部左侧有一包块,未予以任何治疗。
初诊:头颈部向左侧倾斜30°左右,两侧颜面与眼裂不对称,左侧颜面与眼裂均较小,有斜偏头情况,左侧枕骨较为凸出,右侧胸锁乳突肌增粗变硬,可扪及肿块,质地坚硬如骨,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颈椎向左侧旋转受限约10°。
舌苔薄白,指纹淡红。
B超:左侧胸锁乳突肌呈梭形增厚,大小为2.2cm×1.0cm,外轮廓尚且规整。
西医诊断: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性斜颈中医诊断:小儿斜颈病(肿块型)辨证审机:气血阻滞,经络瘀阻。
治法:活血消肿,软坚散结,舒筋解挛,纠正畸形。
手法:以“按、揉”为主,辅以牵拉:(1)按法:医生用拇指在患儿患部施加垂直方向的挤压,着力点在患侧胸锁乳突肌突起处,力度以医者手感而定。
(2)揉法:医者用与患侧相同侧手拇指螺纹面吸定患处做顺时针旋揉,频率约为60次/分。
(3)牵法:医者用双手捧住患儿头颈部,一手拇指在患侧的胸锁乳突肌突起处固定,双手施力使患儿头颈部向健侧做弧形牵拉运动。
再以食、中二指自耳后高骨、天窗、天容、风池、肩井处反复按3-5分钟。
治疗过程用时15-20分钟。
每日一次,每周五次。
2个月后复查:2014年4月6日。
推拿按摩治疗约50次,患儿头颈部左侧倾斜约20°,右侧胸锁乳突肌变软,中下段肿块较前明显减小、质地柔软。
偏头情况有所改善,舌苔薄白,指纹淡红。
继续推拿按摩治疗,诸症继续好转,患儿头颈部较前活动灵活,但于安静状态下,患儿头颈部仍然明显向左侧倾斜,活动略有受限,右侧胸锁乳突肌较左侧粗,故而仍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适当加强牵拉力度。
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路径(2010年版)
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肌性斜颈(ICD–10:Q68.001)。
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ICD-9-CM-3:83.1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1.临床表现:头颈歪斜、生后2周左右颈部包块。
2.体格检查:头向患侧歪斜、下颌转向健侧、患侧胸锁乳突肌明显增粗挛缩或触及条索感。
3.辅助检查:双侧胸锁乳突肌超声检查,颈椎X线摄片。
4.其他专科检查:症状不典型时要排除眼源性和骨性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ICD-9-CM-3:83.19)。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68.001先天性肌性斜颈疾病编码。
2.患儿大于1岁。
3.当患儿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4)心电图;(5)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颈椎平片、颈部超声、CT。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推荐用药及剂量)。
2.推荐药物治疗方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一、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ICD-10 编码:Q68.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陶天遵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
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年)、《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张明岛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 年)、《实用小儿骨科学》第2版(潘少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2.疾病分类
(1)肿块型
(2)非肿块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肌性斜颈(ICD-10 编码:Q68.002)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颈部皮肤破溃、颈椎发育不良及哭闹会加重相关疾病的患儿可暂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
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患儿侧颈部彩色超声检查
(2)颈部检查相关内容:
①颈部触诊:是否有肿块,若有肿块,应触及肿块的大小、硬度、具体位置(与胸
锁乳突肌的关系)、是否有粘连及活动度;若无肿块,应触及胸锁乳突肌的硬度、活动度。
②头颈部活动情况:≤3 个月患儿被动活动患儿头部,观察头部旋转及侧倾是否受限;≥3 个月患儿可诱导其主动转头及头侧倾,观察患儿头部活动是否受限,若受限明显,再被动检查患儿头部活动的最大范围。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
(八)治疗方法
1.小儿推拿
2.中药外敷
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应用颈托矫形器、TDP 加磁疗、超激光照射等疗法。
4.护理:嘱家长注意患儿日常头颈部姿势的控制。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头颈部无歪斜,活动自如,各方向活动不受限。
2.肿块减小或消失。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ICD-10 编码:Q68.0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90 天
实际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