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的早晨》教案

《苗岭的早晨》教案
《苗岭的早晨》教案

《苗岭的早晨》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口笛的音色。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听赏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演示文稿、Flash 画面、磁带。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

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是啊,(唱)“ 56 个民族, 56 枝花, 56 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

2、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

(很美 ,, 鸟叫 ,, 仿佛来到 ,, )鼓励多种见解。是啊,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

3、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

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

感觉到什么了吗?(音拖的长,, 很优美抒情 ,, )(节奏自由、宽松)。

4、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

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出乐器小提琴,进行简单介绍。

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5、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

6、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这首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声音尖高,, )。

7、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音比较高、尖,节奏宽、自由(多媒体展示)的《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的音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那么之前我们听(有)所以它是

一首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8、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一遍用口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一乐章。演示文稿

展示乐器口笛,向学生简单介绍乐器口笛。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四、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

1、听赏第二乐章。

你感觉第二乐章音乐和第一乐章音乐有什么不同吗?(节奏快、欢快、热闹)是啊,第二乐

章的音乐甚至使我们有点想动起来的感觉。

2、你想跳一跳苗族舞吗?

(1)多媒体图文介绍芦笙、木鼓、板凳等舞蹈。

(2)再次欣赏第二乐章,看老师表演的苗族舞:示范苗族舞的扭跨、踢腿、跳跃。

(3)教学生表演苗族舞的几个动作并加入“拍一拍”。

(4)跳一跳。

在第二乐章的伴奏下,师生同舞,也可拍手表示感受。

五、听全曲

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

六、小结

课件出示“笛子” :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

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

生听赏)七、下课

小学音乐《苗岭的早晨》教案

《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3、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情绪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小提琴),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辩音色。 2、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师:它们的音色很相似。 3、教师简要介绍:1975年,小提琴演奏家陈钢根据他的创作编成了小提琴独奏曲。他发挥了小提琴音色的特点,使得这首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大放异彩。 二、简要介绍苗族风土人情 教师介绍苗族的居住环境(文本)及、服饰(文本)、乐器(图片)并出示相关图片。 三、初步欣赏 1、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小提琴演奏的表现苗族人民生活的乐曲《苗岭的早晨》。 2、师:你们听到音乐中出现过几种情绪? 生:有两种,欢快的和抒情的。 3、师:根据音乐的情绪我们可以给音乐分段,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到欢快的情绪时,你用一种颜色或图形表示,听到抒情的情绪时,你用另一种颜色和图形表示。(学生自带画笔老师发纸。) 完整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学生听后展示结果,并为音乐区分三段。 (用色彩区分乐段,这种方式很受学生喜欢,适用于低年级,符合他们年龄特点。)

四、分段欣赏 1、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一乐段。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师:音乐的开始,旋律优美、节奏自由是音乐的引子,其中,最具有苗族音调特征的是降3,请同学们看谱例听老师哼唱一下旋律。 学生随琴哼唱曲调,感受苗族音调。 师:这样的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中。 师:接着音乐有什么变化? 生:好像还有小鸟叫。 师:音乐表现了什么? 生:竹楼、山寨,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尽情地欢唱。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二乐段。 师:与第一乐段有什么关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 师:音乐速度快了,情绪欢快、旋律跳跃与前面形成对比。 师: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 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苗族舞蹈视频,并指导学生学几个动作。 学生随音乐跳舞,表现音乐。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三乐段。 师:这段音乐是哪段音乐的再现? 生:第一段 师:音乐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教师引领学生逐段感受音乐要素(力度、速度、音高等)的变化及在音乐中表现力。 2、再听乐曲: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结合画面完整欣赏作品。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使同学们了解了苗族的风土人情,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了解更多不同

人音版音乐三下苗岭的早晨教案

第四课聆听《苗岭的早晨》 教师:张娜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六册第四课音乐会第二课时聆听《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认识主奏乐器口笛,能分辨口笛的音色,能辨别乐曲的情绪变化,能随着乐曲旋律舞蹈、律动; 2、在聆听、律动中熟悉音乐,想象音乐所表现的具体的情景画面,通过多次聆听熟悉口笛的音色;在思考、讨论中划分乐段、分析乐曲的情绪、速度变化,在模仿、舞蹈中体验各乐段的速度、情绪的变化和表现音乐作品。 3、通过课堂上对乐曲情绪、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感受与体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聆听习惯和兴趣,以及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初步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材分析: 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既能吹奏悠扬的乐曲,也具有模仿鸟类鸣叫的造型功能。《苗岭的早晨》就是一首由俞逊发老师创作的口笛独奏乐曲,70年代我国的音乐家就曾怀揣着一支口笛带着这曲《苗岭的早晨》飘扬过海。而后又被改编成了小提琴独奏的乐曲。 这首乐曲是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乐曲一开始由口笛奏出起伏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的同音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调,把人们引

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的青山翠谷之中,展现了美丽恬静的苗寨春色晨景。在那里布谷鸟在欢叫,百鸟在呼应,犹如一幅秀丽动人的画面。 乐曲主题选自苗族“飞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愉快劳动和喜悦的心情。 乐曲接着再现了开始时的旋律,重现了苗寨的锦绣山川和悦耳的鸟鸣。乐声越来越轻,仿佛鸟儿越来越高,越来越远,依依不舍地向勤劳的人们告别而去。 学情分析: 本年级孩子性格开朗活泼,有强烈的求知欲,注意力集中时间较二年级增长了一些。他们的审美态度处在正式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的审美能力有了初步的雏形:已具有一定的节奏感、旋律感,对音乐所具有的速度、力度、情绪等有初步的判断能力和表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能力、身体协调能力等各种能力都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有所增强。 教学重难点:把握乐曲的整体性,能给乐曲分段,能想象各个乐段表现的画面,能模仿演奏、舞蹈律动表现音乐。 教学设想: 《苗岭的早晨》欣赏课的设计上,我遵循三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以审美教育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尊重原著,在“苗族”的文化背景下实施教学设计。(各阶段的教学目标请看下面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具准备:课件键盘乐器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音乐教案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的的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感受音乐中参与律动与 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和爱护 大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与律动等活动,掌握相关的知识,了解相关文化,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教学难点:怎样有效的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律动。 教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交流,情感沟通,情景创设。 1、师:同学们,下午好!今天彭老师想带领大家去进行一次奇 妙的音乐旅行!大家准备好了吗?好,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2:出示苗族的歌舞片段 三、欣赏乐曲: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苗族已经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然后谈谈你对乐曲的感受。 1:播放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2:学生畅谈感受。 3:作者介绍

四、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播放音乐一: 学生畅谈感受,教师小结:这幅图画给我们描绘了鸟儿悦耳动听的鸣叫,让人感到苗族山寨充满生机的情景。 播放音乐二: 学生畅谈感受,教师小结:这幅图画告诉我们苗族同胞以欢快的歌舞来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播放音乐三: 学生畅谈感受,教师小结:这幅图画展示给我们苗族同胞劳动的节奏。(提示学生用愉快的心情去感受) 五:鼓励参与、合作表现:分组表现三幅的意境 六:作品分析: 乐曲是ABA的结构,也就是分为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对比的部分。 分段欣赏: A、①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音 调,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 葱郁的苗岭早晨春色之中。 ②小提琴模拟百鸟在晨曦中清脆婉转鸣唱,钢琴配合鸟鸣回 声,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尽情欢唱。(让 学生用口哨与百鸟争鸣) B、B段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由几个取材于引子的音调而加以发展 ①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旋律。

《苗岭的早晨》教案

《苗岭的早晨》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口笛的音色。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听赏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演示文稿、Flash画面、磁带。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 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是啊,(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 2、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 (很美……鸟叫……仿佛来到……)鼓励多种见解。是啊,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 3、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 感觉到什么了吗?(音拖的长……很优美抒情……)(节奏自由、宽松)。

4、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出乐器小提琴,进行简单介绍。 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5、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 6、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这首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声音尖高……)。 7、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音比较高、尖,节奏宽、自由(多媒体展示)。那么之前我们听的《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的音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有)所以它是一首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8、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一遍用口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一乐章。演示文稿展示乐器口笛,向学生简单介绍乐器口笛。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四、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 1、听赏第二乐章。 你感觉第二乐章音乐和第一乐章音乐有什么不同吗?(节奏快、欢快、热闹)是啊,第二乐章的音乐甚至使我们有点想动起来的感觉。 2、你想跳一跳苗族舞吗? (1)多媒体图文介绍芦笙、木鼓、板凳等舞蹈。 (2)再次欣赏第二乐章,看老师表演的苗族舞:示范苗族舞的扭跨、踢腿、跳跃。 (3)教学生表演苗族舞的几个动作并加入“拍一拍”。 (4)跳一跳。 在第二乐章的伴奏下,师生同舞,也可拍手表示感受。 五、听全曲 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 六、小结 课件出示“笛子”: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 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认识西洋拉弦乐器,知道演奏姿势 二、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领略苗岭山寨山明水秀、春意盎然的绚丽美景,感受苗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愉快劳动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感受节奏和速度的对比对乐曲的'表现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师:1234┃5-‖ 生:ⅰ 5.┃ⅰ 5.┃5432┃1-‖ 二、西洋拉弦乐器介绍 小提琴: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性能灵活,色彩富有变化。有着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它可演奏缓慢、宽广、抒情的旋律,也可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17世纪意大利有个叫盖斯巴达沙格的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直到现在意大利制琴业仍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有女高音之称) 中提琴:和小提琴形状相似,但稍大些,音乐较低。音色比较柔和、浑厚。(有女低音之称) 大提琴:形状也和小提琴相似,琴身比小提琴长一倍。演奏方法与小提琴不一样,它是被夹在两腿之间,琴身下端支在地上来演奏。音色浑厚,富有人声

美,是管弦乐队中重要的低音乐器。可独奏也可伴奏。(有男高音之称)低音提琴:构造与大提琴相似,但体积更大,音域更低,音色深沉,雄浑。(有男低音之称) 三、《苗岭的早晨》 1、介绍苗族及作品:由作曲家陈钢根据同名口笛改编的。乐曲以明朗的旋律,展示了一副苗岭山寨上明水秀、春意盎然的绚丽图景;晨曦渐露,大地苏醒,百鸟争鸣,飞歌荡漾。同时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为ABA三部曲式。 2、初听:乐器?演奏形式?曲式结构? 3、复听:各段的旋律特点?(节奏、速度) 4、讨论,复听。 四、小结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苗岭的早晨》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听赏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演示文稿、Flash画面、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播放第一乐章音乐)。 2、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 3、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 4、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5、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6、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 7、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这首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声音尖高……)。 8、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音比较高、尖,节奏宽、自由(多媒体展示)。那么之前我们听的《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的音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有)所以它是一首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9、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一遍用口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一乐章。演示文稿展示乐器口笛,向学生简单介绍乐器口笛。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欣赏《苗岭的早晨》 二、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 1975 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变的。 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ft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 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 人们带进了ft峦起伏的苗家ft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 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 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 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 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 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 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ft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 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

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疑难点:听赏法、引导法。 教学设计: 1、口语交流导入: 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你能为每个民族唱首歌吗?请听老师为你带来的一首歌曲。 2、引入 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是啊,(唱)“56个民族,56 枝花,56 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原型及其流变分析(一)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原型及其流变分析(一) 摘要:《苗岭的早晨》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其素材取自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具有苗族飞歌优美、质朴、高亢、委婉的特点;作曲家赋予原曲立体的思维与形象,作品的风格依旧是富于民族意蕴的,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标准,充满着苗族飞歌所特有的艺术神韵,使苗歌韵律更具有广泛的传播价值。笔者试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其原型及其流变做一简单的梳理,试图对苗族音乐文化及其传播方式做出阐释。 关键词:《苗岭的早晨》苗族飞歌原型流变 《苗岭的早晨》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其素材取自贵州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具有苗族飞歌优美、质朴、高亢、委婉的特点;这种运用西方交响乐队中最具旋律美感的小提琴独奏来诠释苗族人民乐观开朗、热情豪放的民族性格,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随着小提琴家指尖在琴上缓缓的滑动,一幅苗族与命运不断抗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立刻呈现在人们眼前。笔者试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其原型及其流变做一简单的梳理,试图对苗族音乐文化及其传播方式做出笔者个人的阐释。 一、文化背景 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苗族总人口接近九百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

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祖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在历史上曾多次迁徙,最后定居在苗岭山脉与武陵山脉的崇山峻岭中。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风格独特,苗族飞歌及木鼓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歌和舞,具有普遍意义的芦笙舞,表演技巧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绚丽多彩,在国内国际上均享有盛名。苗族节日甚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苗年节”、“牯藏节”、“龙船节”等。 苗族正是因为历史上战乱、迁徙等方面的原因,其居住地多是在雷公山、武陵山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一带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正是在这种艰难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铸造了当地苗民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品格,同时也孕育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飞歌”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歌谣之一。飞歌旋律悠扬,高亢嘹亮,音调极富特色,其中“535”和“b3”音都是极具苗族飞歌的特性音调,深刻表现苗族人民的性格特点。作曲家陈刚正是依据这独特的旋律及特性音调,编创出了脍炙人口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教案

《苗岭的早晨》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3.通过小提琴和口笛两件乐器音色的对比,直观感受口笛的音色。 4.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情绪分段。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苗家飞歌的特性音调为基础,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 全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较长的描绘性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之中;接着,乐曲转为快速,小提琴吸收二胡滑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的鸣叫,钢琴配合鸟鸣的回声,回荡相随,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在尽情欢唱。第二部分是乐曲的主体,由几个取材于引子的音调加以发展,互成对比又互有联系的方整乐段组成。首先是在钢琴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第一旋律,随后第二旋律在中音区奏出,情绪活泼,富有弹性;在钢琴伴奏之后,第三旋律在小提琴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带有劳动的节奏特点。 随后,这个旋律由慢渐快,并在高音区以更快的速度重复,此起彼伏,互相呼应,犹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随着音乐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达到高潮,戛然而止。接着,音乐又转入自由的散板,再现了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于这个再现有很大压缩,因而起尾声作用,与第一部分前后呼应,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苗岭的早晨》,感受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了解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3.认识“飞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听赏法、引导法。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开始今天的音乐之旅吧!歌中唱的很好“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今天这节课,钟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民族,它就是历史悠久的苗族,同学们对这个民族有哪些了解呢?谁来说一说 三、欣赏口笛曲《苗岭的早晨》 (一)初听全曲:你觉得苗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你还仿佛听到了什么声?

生:清脆的鸟叫声 师:如此清脆的鸟叫声是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清晨) (二)出示课题:刚才我们听到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接下来让我们分段来聆听。 (三)分段聆听: 1、初听第一部分:请你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1)这么动听的鸟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口笛) (2)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2、介绍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既能吹奏悠扬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鸟类鸣叫的造型功能,因而赋予乐曲以生动的趣味。 3、复听第一部分: (1)速度、节奏是怎样的? (2)边听边划图形谱,分析旋律的走向 4、认识“飞歌”: 介绍“飞歌”的特点,结合旋律的走向,并引入宋祖英《小背篓》进行拓展,进一步了解“飞歌”的特点。 5、再听:用你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苗岭的早晨。 6、初听第二部分: 与第一部分进行对比:速度、节奏有什么变化?又表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苗岭的早晨》欣赏教学设计

《苗岭的早晨》欣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听《苗岭的早晨》二教材分析《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变的。 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乐曲分三段。 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 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 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 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

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三教学目标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初步认识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小提琴。 体验乐曲的情绪特点并能随着音乐动一动。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五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六教学具准备地图录象资料多媒体音响。 学生准备彩笔白纸。 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言(出示地图)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在地图上找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吗?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你能说出几个民族的名称吗?并能在地图上指出它们所在的位置吗?生:我们国家有个民族。 我知道的民族有新疆维吾尔族藏族傣族……生:……生:…(在说这些民族的时候,可对照地图找一找这些民族在祖国的具体位置。 这样做,学生觉得直观亲切易接受,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苗岭的早晨》欣赏教学设计

《苗岭的早晨》欣赏教 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苗岭的早晨》欣赏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教学内容 听《苗岭的早晨》 二、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变的。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

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2、初步认识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小提琴。 3、体验乐曲的情绪特点并能随着音乐动一动。 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5、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6、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五、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六、教学具准备

《苗岭的早晨》教案1

《苗岭的早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3.通过小提琴和口笛两件乐器音色的对比,直观感受口笛的音色。 4.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情绪分段。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苗家飞歌的特性音调为基础,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 全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较长的描绘性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之中;接着,乐曲转为快速,小提琴吸收二胡滑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的鸣叫,钢琴配合鸟鸣的回声,回荡相随,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在尽情欢唱。第二部分是乐曲的主体,由几个取材于引子的音调加以发展,互成对比又互有联系的方整乐段组成。首先是在钢琴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第一旋律,随后第二旋律在中音区奏出,情绪活泼,富有弹性;在钢琴伴奏之后,第三旋律在小提琴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带有劳动的节奏特点。 随后,这个旋律由慢渐快,并在高音区以更快的速度重复,此起彼伏,互相呼应,犹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随着音乐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达到高潮,戛然而止。接着,音乐又转入自由的散板,再现了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于这个再现有很大压缩,因而起尾声作用,与第一部分前后呼应,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小学音乐《苗岭的早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苗岭的早晨》 教学内容: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五十六朵花》——《苗岭的早晨》 教材分析: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由作曲家陈钢于1975 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而成。乐曲以苗族飞歌特有的旋律音调为主要素材,描绘出一幅妙龄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 教学目标 一、能感受《苗岭的早晨》优美、欢快的情绪,并能记忆第二部分的主题,分辨乐曲三部分的音乐结构。 二、知道苗族音乐的特点,并初步能分辨苗族民歌 三、能较熟练演唱并记忆《苗岭的早晨》第一部分的主题,并能分辨乐曲三部分的音乐结构。教学重点 感受《苗岭的早晨》优美、欢快的情绪,初步了解苗族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记忆第一部分的主题,分辨乐曲三部分的音乐结构。 教具准备 沙锤、双响筒、木鱼、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候 二、导入: 师:欢迎同学们又来到音乐的课堂,今天的音乐课老师首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同学们听一听在这段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声音,他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回答) 生:...... 师:对,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苗寨,瞧,站在苗岭上俯瞰苗寨,袅袅炊烟,小小的村落云雾缭绕,简直是美不胜收。今天,我们不仅要欣赏苗寨美丽的风景,还要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苗族的音乐,你们愿意吗?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三、新授: (1)第一乐段 1:初步聆听,感受音乐的节奏、情绪 师:请同学们再次聆听乐曲,想一想乐曲的情绪速度是怎么样的。 生:.... 2:出示曲谱。带领同学们认识曲谱中的散板以及倚音 师:(范唱)现在老师来完整的唱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听。后带领学生认识曲谱并学唱3:处理情绪。将引子部分的悠扬抒情的感情加以处理。 师:同学们唱的很好,那我们如何唱出乐曲悠扬的感觉? 生:将声音由小渐大,由近及远的传递。 (2)(第二乐段) 1、完整的聆听第二乐段,并请学生回答乐曲的情绪速度,以及展现的画眉毛 师:现在让我们继续来聆听乐曲的第二乐段,同学们想一想乐曲的情绪速度是怎么样的?生:....... 2、分段欣赏。将第二大乐段划分为五个小乐段,细致处理。 师:现在老师把我们的第二乐段分成了五个小乐段,让我们分别来聆听一下,这五个乐段都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①聆听第一个小乐段,请同学回答。 师;好同学们,第一个小乐段我们已经聆听完了,那哪个同学能说说它描述的是什么样的场面呢? 生: ... (姑娘们跳舞) 师:那么热闹欢快的场面,同学们想不想加入呢? 生:(想) 师:那让我们拿起手中的打ft乐器,为乐曲伴奏。 ② 聆听第二个小乐段,同学回答,并编配打ft乐节奏 ③ 聆听第三四五个小乐段,同学回答,并编配打ft乐节奏 3、完整表现第二乐段 师:同学们,第二乐段我们已经都分析完了,老师发现我们苗族的同胞生活那么丰富多彩呢,那现在就让我们参与进来,共同来完整的表现第二乐段 生:(用打ft乐为乐曲伴奏)

苗岭的早晨欣赏教案

《苗岭的早晨》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欣赏教案)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口笛、小提琴),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辨音色。 2.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师:它们的音色很相似。 3.教师简要介绍:口笛的创始人俞逊发创编了一首表现苗族人民生活,赞美家乡的音乐──《苗岭的早晨》。1975年,小提琴演奏家陈钢根据他的创作编成了小提琴独奏曲。他发挥了小提琴音色的特点,使得这首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大放异彩。 二、简要介绍苗族风土人情 教师介绍苗族的居住环境(文本)及、服饰(文本)、乐器(图片)并出示相关图片。 三、初步欣赏 1.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小提琴演奏的表现苗族人民生活的乐曲《苗岭的早晨》。 2.师:你们听到音乐中出现过几种情绪? 生:有两种。欢快的和抒情的。 3.师:根据音乐的情绪我们可以给音乐分段,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到欢快的情绪时,你用一种颜色或图形表示,听到抒情的情绪时,你用另一种颜色和图形表示。(学生自带画笔老师发纸。) 完整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学生听后展示结果,并为音乐区分三段。 (用色彩区分乐段,这种方式很受学生喜欢,适用于低年级,符合他们年龄特点。) 四、分段欣赏 1.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一乐段。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师:音乐的开始,旋律优美、节奏自由是音乐的引子,其中,最具有苗族音调特征的是降3,请同学们看谱例听老师哼唱一下旋律。 学生随琴哼唱曲调,感受苗族音调。 师:这样的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 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 师: 接着音乐有什么变化? 生:好像还有小鸟叫。 师:音乐表现了什么? 生:竹楼、山寨,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尽情地欢唱。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二乐段。 师:与第一乐段有什么关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 师:音乐速度快了,情绪欢快、旋律跳跃与前面形成对比。 师: 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 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苗族舞蹈视频,并指导学生学几个动作。 学生随音乐跳舞,表现音乐。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三乐段。 师:这段音乐是哪段音乐的再现? 生:第一段。 师:音乐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三年级音乐上册 第3课《苗岭的早晨》教案 湘艺版ok

3、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听赏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演示文稿、Flash画面、磁带。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 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是啊,(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播放第一乐章音乐)。 2.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 (很美……鸟叫……仿佛来到……)鼓励多种见解。是啊,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 3.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 感觉到什么了吗?(音拖的长……很优美抒情……)(节奏自由、宽松)。 4.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出乐器小提琴,进行简单介绍。

5.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6.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7.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这首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声音尖高……)。 8.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音比较高、尖,节奏宽、自由(多媒体展示)。那么之前我们听的《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的音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有)所以它是一首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9.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一遍用口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一乐章。演示文稿展示乐器口笛,向学生简单介绍乐器口笛。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四、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 1.听赏第二乐章。 你感觉第二乐章音乐和第一乐章音乐有什么不同吗?(节奏快、欢快、热闹)是啊,第二乐章的音乐甚至使我们有点想动起来的感觉。 2.你想跳一跳苗族舞吗? (1)多媒体图文介绍芦笙、木鼓、板凳等舞蹈。 (2)再次欣赏第二乐章,看老师表演的苗族舞:示范苗族舞的扭跨、踢腿、跳跃。 (3)教学生表演苗族舞的几个动作并加入“拍一拍”。 (4)跳一跳。 在第二乐章的伴奏下,师生同舞,也可拍手表示感受。 五、听全曲 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 六、小结 课件出示“笛子”: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 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生听赏)

苗岭的早晨教案 (2)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上第三课《苗岭的早晨》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1974年白诚仁先生特意为俞逊发的“口笛”创作的曲目,曾被中国艺术团在世界演出,享誉海外。后被陈钢用原谱作为小提琴曲。悠长抒情引子,展现了红日初升,绵延的山地里清脆绵长的鸟而鸣声清脆,在晨曦渐开中,鸟鸣嘤嘤。深树中鸟儿睁开惺忪睡眼慵懒而活泼的歌唱。日高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呈现出苗岭自然风光的无限秀丽。转入主题部分后,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快速的节奏表现百鸟争鸣,欢呼雀跃,自由自在体现出苗族人民热情、积极的劳动场景,山岭中成峦叠翠中鸟鸣明丽清脆,结合苗族飞歌的旋律,一时分不清鸟鸣和苗族人民的歌唱,此时鸟、自然、人和谐相融,苗岭人民幸福的生活令人热切向往。再现部分急速的高潮戛然而止,曲子转慢抒情,苗岭和谐之景、深远之境、幸福之情洋溢而出,再现了主题,悠长的歌声绵绵不尽,三日绕梁,回味无穷,令人欢欣雀跃,弗能自禁,流连忘返! 教学目标: 1.了解乐曲结构,感受苗族音乐特色。 2.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听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音乐描绘的内容和场景,进一步培养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通过听音乐、画音乐、舞音乐、演音乐等欣赏的形式,探究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及特色。 3.感受民族音乐的风采,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听赏《苗岭的早晨》,综合表现。 2.感受速度和节拍的变化而产生不同音乐情绪。 教学设计亮点: 1.能运用新课程理念来设计整堂课,融入多种表现形式来丰富课堂; 2.通过引导学生画旋律线,直观感受到音乐的律动,通过做声势动作,让学生来体会音乐节奏和节拍的不同,获得实践经验。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黑板等 教学过程:

苗岭的早晨教学方案

欣赏课《苗岭的早晨》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使他们懂得珍视民族艺术的价值。 2.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中的主要表现手法。 3.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对象} 初中一年级 {教学工具} 木质乐器,散响乐器,打击乐器,金属乐器(不同种类乐器一到两件){教学过程} 导入:先介绍有关苗族的风土民情。 然后用多媒体放两张图片1,苗山清晨的图片(静) 2苗族人民欢快舞蹈的图片(动) 然后,将《苗岭的早晨》中比较舒缓的引子和中间段欢快的部分分别放一个片段让学生将画面对应起来。 (比较舒展的部分对应前面的图片1;比较欢快跳跃的部分对应图片2。) 授新课: 1,完整欣赏《苗岭的早晨》小提琴版 跟随三段不同的音乐进行不同的律动。如果有同学会吹口哨,可以大胆的吹起来,与曲中鸟儿竞相争鸣。 2,分析曲子: 师:在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有几种不同音乐表现的段落? 生:3种 师:能不能结合图片描绘一下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吗? 生:(答案不一) 老师做引导:前面一段是引子式的段落,用一种比较自由的节奏将人们带入苗家的山寨,清晨鸟儿悦耳动听的鸣叫,让人感到苗族充慢生机。 第二段,欢快的节奏来表达苗族同胞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欢快的节奏也表现苗族同胞的劳动节奏(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回到引子 师:你们注意到乐曲中的变化吗?从速度上来说有什么变化?从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生: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又回到引子。 归纳: 乐段以明朗清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秀丽图景,乐曲分三段,曲首用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以及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清脆婉转的鸣唱;第二段在活跃的钢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了欢快热情的旋律,在钢琴一连串的刮奏之后,又在低音区拉出粗犷有力的音调;最后是短小的结尾,与第一段相呼应再次重现了苗族山寨的秀丽景色。 创作表演: 用木质乐器,散响乐器,金属乐器,打击乐器进行创编表演,跟着音乐用这些乐器来表现不同的段落对比。分组展示。 教师引导 如:鸟鸣可以用木质乐器或金属乐器来表现,欢快的段落可以用打击乐或者是散响来表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表现苗族这个载歌载舞的热情民族。可以加入苗族的舞蹈和唱词. 讨论:这是根据同名的口笛曲改编的。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原口笛曲。 欣赏后讨论两种不同乐器的演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更能体现这苗族的这种欢快热情的感觉,鸟鸣声更真实惟妙惟肖,进而发展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主题”我们应该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将本民族的精华发扬光大。) 最后: 欣赏吴碧霞演唱版《苗岭的早晨》结束整堂课的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苗岭的早晨》,感受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了解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3.认识“飞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难点 1、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苗岭的早晨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去了广西壮族刘三姐的家乡听到了她悠扬的歌声也学会了那首《唱山歌》。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进另一个民族,它就是历史悠久的苗族,同学们对这个民族有哪些了解呢?谁来说一说。 生:(回答苗族习俗中关于音乐的常识) 师:同学们说到的是苗族人的生活习俗常识,那么老师来说一说苗族人有关音乐方面的常识。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舞以苗舞、鼓舞、芦笙舞令人

叹为观止。而器乐则以芦笙为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接下来我们共同去聆听一段音乐,一起感受一下苗族音乐的魅力。 活动2【讲授】苗岭的早晨 三、欣赏口笛曲《苗岭的早晨》 (一)初听全曲你还仿佛听到了什么声? 生:(清脆的鸟叫声) 师:如此清脆的鸟叫声是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 生:(清晨) (二)出示课题:刚才我们听到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接下来让我们分段来聆听。 (三)分段聆听: 1、初听第一部分:请你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1)这么动听的鸟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口笛)(2)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2、介绍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既能吹奏悠扬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鸟类鸣叫的造型功能,因而赋予乐曲以生动的趣味。 3、复听第一部分: (1)速度、节奏是怎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