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怀念红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怀念红狐

教材:现代散文选读

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季海霞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细节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2.了解作者作品的风格,学习使用伏笔使心理转变自然真实的手法;

3.培养学生善待生命、常怀悲悯之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情节交错安排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狐狸是狡猾的典型,成语“狐假虎威”可以明证;狼通是

凶残的,尤其是蒲松龄笔下的三只“狼”,更是被刻画得阴险狡诈,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把心狠手辣的人比喻成狼,说他们是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老虎更是凶残成性残暴不堪。由此可见,人类与这些动物之间恶意迭生。其实这些动物也有可爱灵性的一面,人类应该用真诚的善与爱对待动物,彼此尊重信任。如果任意排斥杀戮,最后只能是动物从人类的眼中消失,而人,也只能在怅惘失落中“怀念”它们。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方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作家刘志成和红狐的故事,对于我们,也许会有所启发。

二、作者简介:

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会长。

他是贫瘠、荒凉的陕北边地走出来的一个吃够了苦、受够了罪的民工和“盲流”,他蹬过三轮车,下过矿井挖煤,忍受过饥饿和歧视,失过业,离过婚。或许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练使他的散文淬去了浮躁与世俗,沥尽了浮饰与浅薄,走向崇高与博大,雄放、厚重、凝沉,闪烁着强大的生命力的锋芒。作家总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感知着世界,以一种悲凉、感伤、忧虑的沧桑情愫体察着人生,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完成讲义上的语音题;

2.快速浏览课文,复述文章的故事:

写一只红狐迫于养育幼崽的无奈,在一个月夜偷了“我”家的一只花母鸡。几天以后,红狐与“我”狭路相逢。追逮无望之后,父子俩便将红狐的四只幼崽抱回了家。又是一个月明之夜,红狐跪在了主人的院子里,嗥哑了嗓子,企求归还它的孩子。主人一家最终将幼崽交还于它。

3.根据复述的故事(按照情节先后的顺序)概括为:

遭遇红狐——红狐偷鸡——捉其幼崽——红狐跪求——释放狐崽

四、研讨课文:

问题1:本文的故事情节,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其实并不复杂,但在作者安排的时候有些调整,请找找看,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效果。

明确:时间交错,自然浑成。(作家采用了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重新剪接组合,以人狐遭遇开篇,先声夺人,引人耳目,营造出杀气腾腾的氛围,从而使情节直接聚焦到人狐关系的对立上。

效果:悬念式的开头①不仅使刚刚介入文本的读者的情绪陡然紧张起来,激发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②更为下文的叙写支撑起了一片神秘的空间,引领着下文情节的发展。

问题2:作家以电影技巧中闪回的方式插入交代了事情的原委。请大家细读一下第二段,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这样敌视红狐。

明确:“我”之所以如恨仇人般“腾地起了一团火”,是因为它在十多天前的一个月夜里,在一个“淡淡的麦香渗在月光里浸濡了村子的夜空,仿佛要流进人心里来”的美好日子里,偷去“我”家那只花母鸡;而那只花母鸡本来是打算卖了给“我”攒学费的,为此母亲唉声叹气,父亲响响的抽着闷烟。

问题3:仇人相见,剑拔弩张,这不,一场捕捉红狐的“正义”之战就此打响。按照正常的阅读心理,读者此时的阅读期待应该是在沙丘之上,人狐酣战,血雨腥风,人类得意解恨出气,牲畜狼狈抱头鼠窜。但文章偏偏不见任何激烈的场面,这仗恁是没打起来。文章是怎样描写人狐周旋的情景的?“我”和红狐各有什么表现?

明确:作为“正义”一方的“我”“气恼地迈开小腿跑了过去”,而作为“邪恶”一方的红狐却是“冷冷地看着我,仿佛把我没放在眼里似的,一动也不动,待我快到跟前,才甩甩长长的尾巴倏地一蹿,不紧不慢地逃,不时还悠闲地回头瞅瞅爹那边”;“我”“沮丧地坐下正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红狐却在原先引诱他的沙丘上,“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爹”;“我”变得恼火起来,继续追,而红狐却“蹿到爹身边,似要挑逗爹去追,见爹不理,长嗥着在我们周围绕着圈子”。

问题4:这样的场面给“我”什么感觉?

明确: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感觉,人的狼狈与狐的悠闲自在、处变不惊、狡黠逗趣所构成的强烈对比,我们也许不禁会想:红狐真的怕人吗?人真的不能与狐和谐相处吗?人真的比红狐高明吗?人除了气急败坏之外还有什么作为万物灵长的表现?

问题5:一次报仇未遂反而被红狐一顿戏弄之后,我们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采取了更为主动的方式报复。请大家读一读文章第4段,看看“我”和父亲是怎样回击红狐的?

明确:我们去掏红狐的老窝。我们很快就发现附近的一个沙圪坨里的狼窝,然后把狐崽子拿回去喂上些日子卖了,作为补偿“我”上学的学费。我们在“喜悦”之中找到心理上的平衡。

问题6:在这个过程中,红狐有什么表现?

明确:“红狐见我们用小锄往外扒土,长嗥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在强大的人类面前,狐能做的只有“长嗥”“流泪”“乞求”。

小结:这里作家细写了双方不同的感受与表现,他在静静的叙写中以一种冷峻、悲悯的眼光审视着这一切,关注着处于弱势地位的狐的心理感受,寄托着自己对人类、对自然真挚的忧患!

问题7:作者最后一次遇到红狐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会再次见到红狐?结果又怎样?

明确:“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中突然响起了长嗥声”……只见那只红狐站在那里昂着头长嗥。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起来,屋里屋外的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引得村子里的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红狐仿佛没听见沸沸的犬声,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我跳下地,拉开门,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

“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哀鸣着伏下前腿”,面对“沸沸的犬声”而置个人安危于于不顾,何等感人,何等伟大!是什么力量让一只牲畜做出如此看似匪夷所思的壮举?显然,是伟大的母爱、无私的母爱,超越于众爱之上的大爱!动物为了这种爱,可以跪求,可以忏悔,谈不上什么尊严不尊严。而人类呢?一点苍白的尊严,在被动物偶尔侵犯之时便睚眦必报。相形之下,令人汗颜!作家的深沉寄寓还不仅仅在此,在另一个层面,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作家对于红狐的艺术处理其实是深意暗藏的。怜爱的目光,恻隐的情怀,显露于片刻,但却是早就潜伏于内心的。这种苏醒同样也在父母亲的身上得到了体现,当邻居的大狼狗“喘着粗气要向狐发起进攻”时,父亲也就毫不犹豫地“死死抱住”了它,母亲也“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

问题8:文章一开始写作者一家对红狐心存怨恨,尤其是“我”甚至是充满仇恨,却为何最后感动释放红狐?这样的转变是不是显得突兀不真实呢?

明确:不突兀,因为上文多处已有铺垫伏笔。在完成心理转变时要有适当的铺垫伏笔,人的情感是很复杂微妙的,要写出真实的情感,需要注意这一点。

问题9:文章最后提到“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丢失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样一句无限伤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