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怀念红狐》
《怀念红狐》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怀念红狐》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具体章节为《怀念红狐》。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章的意义,学习生词、短语,分析课文结构,解读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探讨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生词、短语,并能熟练运用。
2. 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增强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培养环保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
重点:学习生词、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狐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红狐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生词、短语: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进行讲解,巩固学生记忆。
3.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逐步理解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
4.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怀念红狐2. 生词、短语:狡猾、机警、怀念、保护等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保护野生动物:方法、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红狐的印象,以及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2. 答案示例:我对红狐的印象是聪明、机警、可爱。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我们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减少人类活动对它们生活环境的破坏,提高环保意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词、短语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野生动物的生活状况,了解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政策,提高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词、短语的学习与运用2. 课文结构的分析3. 作者情感的解读4. 保护野生动物的讨论与实践5.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词、短语的学习与运用重点关注生词、短语的含义、用法和拓展。
《怀念红狐》精美教案(5篇范例)
《怀念红狐》精美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怀念红狐》精美教案《怀念红狐》教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感悟红狐至高无上的母爱。
(2)体会文章细节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培养善待生命、常怀悲悯之心的情怀。
导语:每天,太阳升起又落下;每天,一件又一件的事从我们身边经过。
有一些事情像风一样飘过,但也有一些事情却会触动我们的心弦,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留下无尽的回味和怀念。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怀念红狐》。
要想深刻的理解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二)作者介绍:刘志成,男,西部散文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3年生于陕西神木秃尾河上游的一个小村。
有散文集《魂牵梦系黄土地》、《塞北风情录》、《边地罹忧》、《大道通天》等。
文学界人士曾评论刘志成的散文是“对本质的,原始形态生命意义的珍爱和张扬”。
“内蒙古2003文学年”曾被文学界人士誉为是“刘志成散文年”。
(补充材料)刘志成是贫瘠、荒凉的陕北边地走出来的一个吃够了苦、受够了罪的民工和“盲流”,他蹬过三轮车,下过矿井挖煤,忍受过饥饿和歧视,失过业,离过婚。
这样的人生历练让作者始终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感知世界,以一种悲伤、感伤、忧虑的沧桑情愫来体察着人生。
他的作品也是对自然、人类、社会表现出一种发自肺腑的忧患与终极关怀。
适时引导:挫折磨难有时候也是一种财富,正是这些特殊的人生历练使作者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体察人生,写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也正如我们接触过的苏轼、李清照、李煜、辛弃疾等词人,他们的文学成就与他们坎坷的一生是分不开的。
因此,我们要勇敢的接受磨难挫折的挑战。
(三)检查预习:1、快速浏览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水漉漉()浸濡()倏()地长嗥()圪坨()扎()眼攒()学费蜷()缩牲畜畜畜养呱呱落地呱呱唧拉呱儿(四)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故事梗概,完成填空(尽量以四字短语概括):遭遇红狐——(红狐偷鸡)——捉其幼崽——(红狐跪求)——释放狐崽记叙文常用的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这篇文章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插叙,可以使文章更完整,情节更合理作者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重新剪接组合,以人狐遭遇开篇,先声夺人,引人耳目,使情节直接聚焦到人狐对峙关系的对立上,“我”之所以会恨红狐,是因为它偷走了为我攒学费的老母鸡,让父母又要为我的学费操心,捉其幼崽:四只小狐崽可以够“我”好几年的学费,此时的我和父亲在利益和仇恨的驱使下,捉其幼崽(五)文本探究1.找出细节描写,体味红狐至高无上的母爱(学生找)§4 “长嗥”“乞求”“流下泪来”§5 “尾随”“凄凉地干嚎”“哀鸣不止” §6 “没听见沸沸的犬声”“瘦”“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揪心的哀鸣”集中体现红狐深深母爱的是“红狐跪求”这一部分,也就是课文第六自然段,找一位同学给大家大声地饱含感情的朗读本段(1.)大狼狗的出现有何作用?--------衬托同学们在小学时学过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文中那只为了救护小麻雀而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的老麻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它身上,我们看到了母爱所释放出的巨大力量。
《怀念红狐》教案20231209181844范例
《怀念红狐》教案2023120918184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中的《怀念红狐》。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东北大兴安岭的一次偶遇红狐的经历,通过对红狐生活习性的描述,表达了对野生动物的关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详细内容包括:1. 了解大兴安岭的自然环境;2. 学习文章中对红狐生活习性的描绘;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4. 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新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对红狐生活习性的描绘,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兴安岭的美丽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预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新句,做好笔记。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章内容,分析红狐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写作手法,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仿写和情感表达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六、板书设计1. 《怀念红狐》2. 内容:新词新句红狐生活习性写作手法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红狐”为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怀念红狐》教案
《怀念红狐》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培养学生善待生命、常怀悲悯之心的情怀;让学生学会珍爱自然,拥有生命平等意识。
学习过程:一、导语: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总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感知着世界,以一种悲凉、感伤、忧虑的沧桑情愫体察着人生,从而使他的作品走向更为阔大的境地,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走进他所塑造的情感陷阱中,让我们难以自拔,让我们难以忘怀。
他就是刘志成,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刘志成,走进刘志成的《怀念红狐》,去感受他作品中对自然、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一种发自肺腑的忧患和终极关怀。
二、1、作者介绍:刘志成,男,西部散文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3年生于陕西神木秃尾河上游的一个小村。
有散文集《魂牵梦系黄土地》、《塞北风情录》、《边地罹忧》、《大道通天》等。
文学界人士曾评论刘志成的散文是“对本质的,原始形态生命意义的珍爱和张扬”。
“内蒙古2003文学年”曾被文学界人士誉为是“刘志成散文年”。
2、补充其成长经历:刘志成是贫瘠、荒凉的陕北边地走出来的一个吃够了苦、受够了罪的民工和“盲流”。
这样的人生历练让作者始终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感知世界,以一种悲伤感伤忧虑的沧桑情愫来体察着人生。
他的作品也是对自然、人类、社会表现出一种发自肺腑的忧患与终极关怀。
三、正音:水漉漉(lù)浸濡(rú)干嚎()揪心()唉(āi )声叹气蹿出(cuān )蜷成(quán )圪坨(gētuó)四、整体感知文本:1、红狐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2、作者为什么要怀念一个动物?五、走进文本: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遭遇红狐——红狐偷鸡——捉其幼崽——红狐跪求——释放狐崽2、故事主要情节发生在哪两个地方?3、我们各自的表现?人(我)的情感变化如何?情感变化:愤恨-----可怜------喜欢-------- 尊敬是什么东西让人对红狐的态度发生改变?“爱”六、作者以“怀念红狐”为题,到底要“怀念”什么?(《怀念红狐》的“言外之意”,即文章的深刻内蕴和智慧启迪)明确:1、对动物的爱怜和同情没了。
2024年《怀念红狐》精美教案新部编本
2024年《怀念红狐》精美教案新部编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怀念红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具体章节为第六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红狐形象,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红狐形象,理解作者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阅读材料、生词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红狐图片,引发学生对红狐的关注,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注生词、短语。
3. 生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词,讲解重点词语,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红狐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怀念之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题。
6.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8. 课堂小结: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怀念红狐》2. 生词:狡黠、优雅、神秘、怀念3. 重点句式:通过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红狐形象。
4. 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写一篇关于红狐的短文。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
答案:(2)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人类应该与自然界相互关爱,共同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课文阅读、例题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怀念红狐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
怀念红狐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四章“感悟自然”单元,详细内容为《怀念红狐》一文。
该文通过对红狐生活习性的描绘,展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生物的关爱与尊重,引发学生对动物保护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红狐的生活习性,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动物保护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
重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红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红狐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红狐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
4. 例题讲解: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5.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简答等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怀念红狐2. 主要内容:a. 红狐的生活习性b. 文章主题思想c. 写作方法d. 动物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文章内容,画出红狐的生活习性图。
b. 仿写一篇关于保护动物的文章。
2. 答案:a. 红狐生活习性图:参照课文内容,画出红狐的生活场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红狐的生活习性和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较为深刻,但在写作方法的掌握上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a. 收集关于红狐的资料,深入了解红狐的生活习性。
b. 参观动物园,观察其他动物的生活状态,关注动物保护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中的“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怀念红狐》精美教案新部编本
《怀念红狐》精美教案新部编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怀念红狐》。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对散文中红狐形象的分析,探讨作者对红狐的情感态度,以及体会散文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红狐的生活习性和作者与红狐之间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散文中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抒情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散文的抒情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红狐形象,理解作者情感态度,学习散文的抒情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的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狐图片,引发学生对红狐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学习。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红狐的生活习性和作者与红狐之间的感情。
3. 形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红狐的描绘,体会红狐的形象特点。
4. 情感体会:讨论作者对红狐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作者的心情。
5. 抒情手法学习:分析课文中的抒情手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6.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抒情手法的运用,并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主题:《怀念红狐》2. 内容:红狐形象:机警、聪明、可爱、勇敢情感态度:怀念、感激、愧疚抒情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红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散文。
2. 答案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抒情手法,表达自己对红狐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动物的散文,进一步了解动物与人类之间的情感联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形象分析:对红狐形象的理解。
《怀念红狐》精品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怀念红狐》精品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八册第三章,详细内容为《怀念红狐》一文。
该文通过描述作者与红狐的几次相遇,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倡导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学会概括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学会概括文章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学会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怀念红狐》2. 生字、新词:狡猾、机敏、友善、生态环境等。
3. 文章结构:描述感悟倡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概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
(2)谈谈你对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看法。
2. 答案:(1)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共享地球家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动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参加环保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2.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学会解题方法。
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及答案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一、教学难点解析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述,如红狐的形象、动作、神情等,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红狐的喜爱之情。
怀念红狐教案2苏教版
怀念红狐教案2 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单元《怀念红狐》,具体内容包括: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2. 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红狐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正确读写生字词,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课文结构;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感受作者情感,提高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动物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体会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语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红狐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红狐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生字词、修辞手法、课文结构等进行详细讲解;4. 实践情景引入: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与动物的故事,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课题:《怀念红狐》2. 生字词:略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等5. 情感主题:怀念、关爱、珍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动物的作文;(3)谈谈你对动物保护的看法。
2. 答案:(1)略;(2)示例:那只可爱的小狗,毛发金黄,犹如一束阳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动物保护的认识;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动物的文学作品,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现状,提高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黄慈翔《怀念红狐》教案
黄慈翔《怀念红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黄慈翔及其作品《怀念红狐》的背景信息。
2. 分析《怀念红狐》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3. 学习《怀念红狐》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技巧。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黄慈翔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2. 作品背景:《怀念红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主题思想: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4. 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5. 人物形象:解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背景、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情节结构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怀念红狐》中的具体段落,解读文学表达技巧。
4. 写作练习法:模仿《怀念红狐》的风格,创作小作文。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作者黄慈翔及其作品《怀念红狐》。
2. 讲解:分析作品背景、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3. 讨论:分组讨论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技巧。
4. 实践:模仿《怀念红狐》的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5. 总结: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总结学习收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怀念红狐》的作者背景、作品背景、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能分析《怀念红狐》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技巧。
3. 学生的写作练习能够体现对《怀念红狐》风格的模仿和借鉴。
4.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怀念红狐》原文文本。
2. 参考资料:黄慈翔的生平介绍、相关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
3. 多媒体资源:与《怀念红狐》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4. 网络资源:在线查找与《怀念红狐》相关的信息,如作者其他作品、读者评论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怀念红狐》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怀念红狐》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黄慈翔《怀念红狐》教案
黄慈翔《怀念红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怀念红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能够欣赏和评价黄慈翔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分析和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动物保护的关注和意识。
(2)培养学生对家庭、友谊和忠诚的思考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和作者介绍:(1)介绍黄慈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介绍《怀念红狐》的故事背景和创作动机。
2. 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1)引导学生阅读《怀念红狐》,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三、教学方法1. 阅读和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怀念红狐》。
(2)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2. 分析和写作:(1)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创作自己的短篇小说或散文,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和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能力。
2. 写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的创意、结构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怀念红狐》文本:提供黄慈翔的《怀念红狐》全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相关研究资料:提供关于黄慈翔和《怀念红狐》的相关研究资料,供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
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完成对《怀念红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时间:共计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第一课时:故事背景和作者介绍,阅读故事第二课时: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第四课时:写作练习和分享六、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请学生提前阅读《怀念红狐》,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堂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怀念红狐 教学设计_怀念红狐 教学设计成稿
怀念红狐教学设计_怀念红狐教学设计成稿思念红狐刘志成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学习文章奇妙的构思。
2、体会文章细微环节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感悟红狐至高无上的母爱。
3、感受作者那同等善待世间万物,亲和每一个生命的美妙愿望;造就善待生命、常怀悲悯之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文章传神的细微环节描写和奇妙的构思。
2、体会作品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自读法:理清文章思路。
探讨法:让学生通过探讨探究,加强对散文主题的理解,以造就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实力。
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李叔同即弘一法师,在圆寂前留下嘱托:在未装龛以前,不须移动,仍随旧安卧床上。
如已装入龛,即须移居承天寺。
去时将常用之小碗四个带去,填龛四脚,盛满以水,以免蚂蚁嗅味走上,致焚化时损害蚂蚁生命,应须慎重。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一种情怀,那就是悲悯。
边地作家刘志成在小的时候捉过四只红狐幼崽,为的是等他们长大了,卖狐狸皮,给自己攒学费,但是最终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走进《思念红狐》,去感受他的情怀。
二、文本解读和感知1、用简洁、精确的语言概括人和狐的故事情节。
明确:沙丘遇狐,红狐偷鸡,捕狐未遂,扒窝取崽,携崽归家,红狐求崽,释崽还狐。
2、作者并不是遵照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依次来讲解并描述这个故事,这样支配故事场景有何作用?明确:以人、狐遭受开篇,突出人狐关系的惊慌,然后再交代原委,接着再按时间依次写故事的全过程。
作用:营造出一种仇恨红狐的气氛,使情节干脆聚焦到人狐对峙的关系上。
设置悬念,激发阅读爱好。
引领下文情节开展。
3、本文讲解并描述的是人和狐的故事,在这场人狐的比赛中,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这主要是人狐之间的一些细微环节引起了人的情感的改变,下面我们细致找寻这些细微环节描写,深化体会这些细微环节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蕴。
沟通探讨同学一:眼神改变第一节: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静默地望着我们第三节:红狐冷冷地看着我第四节:双眼流下泪来,恳求地望着我们第六节: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
《怀念红狐》精美优质教案(5篇范例
《怀念红狐》精美优质教案(5篇范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四章《怀念红狐》。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红狐的形象特征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探讨作者通过红狐所表达的怀念情感;学习并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红狐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感受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
3.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红狐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运用。
重点:课文阅读理解,分析红狐形象特征;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红狐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红狐的形象特征和象征意义。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红狐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红狐形象特征:美丽、聪明、神秘、善良等。
2. 红狐象征意义:怀念、美好时光、失去的纯真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运用修辞手法,写一篇以“怀念”为主题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红狐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红狐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运用。
2. 课文阅读理解,分析红狐形象特征。
3. 修辞手法的讲解与实践。
一、红狐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运用2. 失去的纯真的象征:红狐在文中被描绘成一种纯洁、无暇的生物,它与人类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象征着人们失去的纯真年代。
《怀念红狐》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怀念红狐》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八单元第二十一课《怀念红狐》。
本课内容主要围绕作者与红狐的相识、相处、怀念展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详细内容包括:1. 章节内容:第八单元第二十一章《怀念红狐》。
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红狐之间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视生命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与红狐之间的深厚感情。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结构,掌握生字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预习。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感受。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怀念红狐》2. 生字词:列表展示生字词,标注拼音和解释。
3. 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标注关键节点。
4. 主题思想: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
2. 答案:(1)课后练习题答案。
(2)课文结构分析示例。
(3)学生个性化见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文章,观看关于人与自然的纪录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关注大自然。
黄慈翔《怀念红狐》教案
黄慈翔《怀念红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怀念红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怀念红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并熟悉《怀念红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准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阅读技巧。
(3)准备教学活动和作业设计。
2. 学生准备:(1)预习《怀念红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和阅读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怀念红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怀念红狐》,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任务和练习。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阅读感受,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和感受。
五、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1)复习《怀念红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深入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写一篇关于《怀念红狐》的读后感。
2. 作业要求:(1)作业内容要完整、准确、清晰。
3.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
《怀念红狐》精美教案新部编本
《怀念红狐》精美教案新部编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部编本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怀念红狐》。
详细内容包括:对红狐生活习性的了解,对散文中情感表达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怀念之情的原因及表现方式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狐的生活习性,提高对自然生物的认知。
2. 培养学生把握散文情感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自然,尊重生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散文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重点:红狐生活习性的了解,以及作者怀念之情的原因及表现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外阅读资料、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美丽的生物,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了解红狐的生活习性。
3.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红狐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讲解作者怀念红狐的原因及表现方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红狐的生活习性,以及作者怀念之情的表现。
六、板书设计1. 《怀念红狐》2. 主要内容:红狐生活习性作者怀念之情的原因作者怀念之情的表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红狐的生活习性。
(2)分析作者怀念红狐的原因及表现方式。
2. 答案:(1)红狐生活在寒冷地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机敏的行动力,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2)作者怀念红狐的原因:红狐的美丽、机敏和生命力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现方式:通过对红狐生活习性的描述,以及对红狐逝去的惋惜之情,表达了对红狐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红狐生活习性的了解较为深入,但对作者怀念之情的把握有所欠缺,今后需加强对散文情感的教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关于红狐的其他文章,了解红狐在现实生活中的保护状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怀念红狐》精美教案新部编本
《怀念红狐》精美教案新部编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部编本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怀念红狐》。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及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
2.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
3. 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及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及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红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红狐这一动物,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文章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词汇积累。
5. 修辞手法讲解:结合文章实例,讲解并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红狐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7.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进行深入剖析,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8.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仿写一个段落。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怀念红狐》2. 生字词:略3. 篇章结构:总分总4.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红狐”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红狐,是那片林间跳跃的火红。
它犹如一束阳光,照亮了我童年的记忆。
每当我疲惫不堪时,总会想起它那灵动的身影,给我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红狐的文章,深入了解这一动物,拓宽知识面。
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升写作能力。
2024年《怀念红狐》精美教案
2024年《怀念红狐》精美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七单元《怀念红狐》,涉及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及其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学习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探讨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词、短语,流畅朗读课文。
2. 分析课文内容,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生词、短语的学习。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红狐的怀念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课本,学习笔记,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引入本课。
展示红狐图片,学生分享对红狐的了解。
提问:“你们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跟读课文,标注生词。
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理解作者情感。
3. 生词学习:讲解生词、短语,让学生造句巩固。
例句展示,特殊句式分析。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讲解句式结构。
进行随堂练习,及时反馈。
5.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怀念红狐》2. 生词、短语列表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课文中的生词、短语造句。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短文。
2. 答案:生词造句示例:(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词、短语掌握情况良好,但对主题的理解仍有待深入。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深入理解作者对红狐的怀念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
2. 教学过程中的生词学习与例题讲解。
3. 作业设计中的根据课文内容写短文。
一、深入理解作者对红狐的怀念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1. 在课文分析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红狐的描绘,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红狐的灵动、美丽和可爱,进而引发学生对红狐及自然生物的关爱。
《怀念红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怀念红狐》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红狐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怀念红狐》。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会看到一只聪明伶俐的红狐,它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帮助了很多人,也收获了很多友情。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友谊、智慧和勇敢,希望大家在听完这个故事后,能够感受到这些美好的品质。
二、正文1.1 红狐的诞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只小狐狸出生了。
这只小狐狸非常特别,它的毛色是鲜艳的红色,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
小狐狸出生的那一刻,就引起了森林里的其他动物们的关注。
它们纷纷围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只可爱的小红狐。
小红狐长大后,变得更加聪明伶俐。
它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总是能想出一些别人想不到的好主意。
因此,小红狐在森林里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动物愿意和它交朋友。
1.2 红狐的第一次冒险有一天,森林里的动物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他们的家园被一群凶猛的狼占领了,动物们都无法安居乐业。
这时,小红狐站了出来,它决定带领大家一起去赶走那些恶狼。
小红狐利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计划。
它先找到了狼群的首领——一只狡猾的大灰狼,然后告诉大灰狼,只要它能找到最美味的猎物,小红狐就会把它送给大灰狼。
大灰狼一听,立刻答应了小红狐的条件。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红狐带领着动物们四处寻找猎物。
每当找到一只猎物时,小红狐都会及时通知大灰狼。
大灰狼按照约定,把猎物送给了小红狐。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红狐终于让大灰狼吃饱了肚子。
而此时,大灰狼已经不再有力气去攻击其他动物了。
1.3 红狐的成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小红狐发现了狼群的秘密武器——一把锋利的狼牙棒。
这把狼牙棒对其他动物来说是一个噩梦,因为只要被狼牙棒打中一下,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对于小红狐来说,这把狼牙棒却成了它的救命稻草。
于是,小红狐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它找来了一块坚硬的石头,然后把石头塞进了狼牙棒的缝隙里。
这样一来,狼牙棒就失去了杀伤力。
在一场激战中,小红狐成功地用这个方法击败了大灰狼和其他狼群成员,恢复了森林的和平。
2024年怀念红狐教案设计
2024年怀念红狐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动物世界》中的《怀念红狐》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解析、主题思想探讨及修辞手法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红狐的怀念之情。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把握文章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狐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保护的思考,导入新课。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3. 课文内容解析: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教师对文章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
5.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问答等题目,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怀念红狐》2. 主要内容:生字词课文内容解析主题思想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简答题:文章中作者为什么怀念红狐?(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动物保护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组织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红狐等野生动物的生活现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情感。
2. 教学过程:导入、课文内容解析、主题思想探讨、修辞手法分析、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一、教学难点解析1.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怀念红狐》一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学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怀念红狐
教材:现代散文选读
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季海霞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细节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2.了解作者作品的风格,学习使用伏笔使心理转变自然真实的手法;
3.培养学生善待生命、常怀悲悯之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情节交错安排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狐狸是狡猾的典型,成语“狐假虎威”可以明证;狼通是
凶残的,尤其是蒲松龄笔下的三只“狼”,更是被刻画得阴险狡诈,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把心狠手辣的人比喻成狼,说他们是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老虎更是凶残成性残暴不堪。
由此可见,人类与这些动物之间恶意迭生。
其实这些动物也有可爱灵性的一面,人类应该用真诚的善与爱对待动物,彼此尊重信任。
如果任意排斥杀戮,最后只能是动物从人类的眼中消失,而人,也只能在怅惘失落中“怀念”它们。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方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作家刘志成和红狐的故事,对于我们,也许会有所启发。
二、作者简介:
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会长。
他是贫瘠、荒凉的陕北边地走出来的一个吃够了苦、受够了罪的民工和“盲流”,他蹬过三轮车,下过矿井挖煤,忍受过饥饿和歧视,失过业,离过婚。
或许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练使他的散文淬去了浮躁与世俗,沥尽了浮饰与浅薄,走向崇高与博大,雄放、厚重、凝沉,闪烁着强大的生命力的锋芒。
作家总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感知着世界,以一种悲凉、感伤、忧虑的沧桑情愫体察着人生,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完成讲义上的语音题;
2.快速浏览课文,复述文章的故事:
写一只红狐迫于养育幼崽的无奈,在一个月夜偷了“我”家的一只花母鸡。
几天以后,红狐与“我”狭路相逢。
追逮无望之后,父子俩便将红狐的四只幼崽抱回了家。
又是一个月明之夜,红狐跪在了主人的院子里,嗥哑了嗓子,企求归还它的孩子。
主人一家最终将幼崽交还于它。
3.根据复述的故事(按照情节先后的顺序)概括为:
遭遇红狐——红狐偷鸡——捉其幼崽——红狐跪求——释放狐崽
四、研讨课文:
问题1:本文的故事情节,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其实并不复杂,但在作者安排的时候有些调整,请找找看,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效果。
明确:时间交错,自然浑成。
(作家采用了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重新剪接组合,以人狐遭遇开篇,先声夺人,引人耳目,营造出杀气腾腾的氛围,从而使情节直接聚焦到人狐关系的对立上。
效果:悬念式的开头①不仅使刚刚介入文本的读者的情绪陡然紧张起来,激发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②更为下文的叙写支撑起了一片神秘的空间,引领着下文情节的发展。
问题2:作家以电影技巧中闪回的方式插入交代了事情的原委。
请大家细读一下第二段,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这样敌视红狐。
明确:“我”之所以如恨仇人般“腾地起了一团火”,是因为它在十多天前的一个月夜里,在一个“淡淡的麦香渗在月光里浸濡了村子的夜空,仿佛要流进人心里来”的美好日子里,偷去“我”家那只花母鸡;而那只花母鸡本来是打算卖了给“我”攒学费的,为此母亲唉声叹气,父亲响响的抽着闷烟。
问题3:仇人相见,剑拔弩张,这不,一场捕捉红狐的“正义”之战就此打响。
按照正常的阅读心理,读者此时的阅读期待应该是在沙丘之上,人狐酣战,血雨腥风,人类得意解恨出气,牲畜狼狈抱头鼠窜。
但文章偏偏不见任何激烈的场面,这仗恁是没打起来。
文章是怎样描写人狐周旋的情景的?“我”和红狐各有什么表现?
明确:作为“正义”一方的“我”“气恼地迈开小腿跑了过去”,而作为“邪恶”一方的红狐却是“冷冷地看着我,仿佛把我没放在眼里似的,一动也不动,待我快到跟前,才甩甩长长的尾巴倏地一蹿,不紧不慢地逃,不时还悠闲地回头瞅瞅爹那边”;“我”“沮丧地坐下正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红狐却在原先引诱他的沙丘上,“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爹”;“我”变得恼火起来,继续追,而红狐却“蹿到爹身边,似要挑逗爹去追,见爹不理,长嗥着在我们周围绕着圈子”。
问题4:这样的场面给“我”什么感觉?
明确: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感觉,人的狼狈与狐的悠闲自在、处变不惊、狡黠逗趣所构成的强烈对比,我们也许不禁会想:红狐真的怕人吗?人真的不能与狐和谐相处吗?人真的比红狐高明吗?人除了气急败坏之外还有什么作为万物灵长的表现?
问题5:一次报仇未遂反而被红狐一顿戏弄之后,我们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采取了更为主动的方式报复。
请大家读一读文章第4段,看看“我”和父亲是怎样回击红狐的?
明确:我们去掏红狐的老窝。
我们很快就发现附近的一个沙圪坨里的狼窝,然后把狐崽子拿回去喂上些日子卖了,作为补偿“我”上学的学费。
我们在“喜悦”之中找到心理上的平衡。
问题6:在这个过程中,红狐有什么表现?
明确:“红狐见我们用小锄往外扒土,长嗥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在强大的人类面前,狐能做的只有“长嗥”“流泪”“乞求”。
小结:这里作家细写了双方不同的感受与表现,他在静静的叙写中以一种冷峻、悲悯的眼光审视着这一切,关注着处于弱势地位的狐的心理感受,寄托着自己对人类、对自然真挚的忧患!
问题7:作者最后一次遇到红狐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会再次见到红狐?结果又怎样?
明确:“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中突然响起了长嗥声”……只见那只红狐站在那里昂着头长嗥。
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起来,屋里屋外的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引得村子里的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
红狐仿佛没听见沸沸的犬声,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
我跳下地,拉开门,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
“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哀鸣着伏下前腿”,面对“沸沸的犬声”而置个人安危于于不顾,何等感人,何等伟大!是什么力量让一只牲畜做出如此看似匪夷所思的壮举?显然,是伟大的母爱、无私的母爱,超越于众爱之上的大爱!动物为了这种爱,可以跪求,可以忏悔,谈不上什么尊严不尊严。
而人类呢?一点苍白的尊严,在被动物偶尔侵犯之时便睚眦必报。
相形之下,令人汗颜!作家的深沉寄寓还不仅仅在此,在另一个层面,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作家对于红狐的艺术处理其实是深意暗藏的。
怜爱的目光,恻隐的情怀,显露于片刻,但却是早就潜伏于内心的。
这种苏醒同样也在父母亲的身上得到了体现,当邻居的大狼狗“喘着粗气要向狐发起进攻”时,父亲也就毫不犹豫地“死死抱住”了它,母亲也“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
问题8:文章一开始写作者一家对红狐心存怨恨,尤其是“我”甚至是充满仇恨,却为何最后感动释放红狐?这样的转变是不是显得突兀不真实呢?
明确:不突兀,因为上文多处已有铺垫伏笔。
在完成心理转变时要有适当的铺垫伏笔,人的情感是很复杂微妙的,要写出真实的情感,需要注意这一点。
问题9:文章最后提到“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丢失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样一句无限伤感
的话语不禁让人深思,是什么消失了不再回来了?
明确:这看似淡淡的一笔实际上有着极为深邃的寓意,体现出作家的匠心。
狐对人类的逃遁,不单单为逃遁,而像一道屏障,横亘在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其间的怯意,将最终成为人类生存面临的最大问题。
如果不及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红狐必将真的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永不回来。
五、总结文章的艺术手法:
1.情节时间交错,自然浑成。
2.细节点染,匠心独运。
3.前文的铺垫使得心理转变更自然真实。
六、比较阅读《生命的跪拜》(节选)[法]保尔•福尔
有一屠户从集市上买来一头牛,这头牛体格健壮,肚大腰圆,屠户满心喜欢地牵着牛回家,提刀近前准备开宰。
这时牛的眼睛里满含泪水,屠户知道,牛是通人性的,它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了。
但屠户还是举起了刀子。
突然,牛的两条腿扑通跪下,牛的眼睛里泪如雨下。
屠户从事屠宰业已经十多年,倒在他刀下的牛不计其数,牛在临死前掉泪他也见得多了,但牛下跪还是头一次看。
屠户来不及多想就手起刀落,鲜红的血从牛的脖子里汩汩流出,然后对牛进行剥皮开腔。
当打开牛的腹腔时,屠户一下子惊呆了,手中的刀咣当落地——在牛的子宫里,静静地躺着一头刚长成型的牛犊。
屠户这才知道,牛为什么双腿下跪,它是在为自己的孩子苦苦哀求啊。
讨论、比较两文的主旨有什么异同?
七、小练笔:发挥想象,为下文续写一段话:
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便飞快地蹿出,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一个月后,我又遇到了那只红狐……
(教师提示:细节描写,抓住红狐的神态、动作来写。
)
八、小结:
地球是属于每个有生命的动植物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是平等的,人类是地球的主宰,是创造者,更有义务去保护自然环境,善待一切生命。
让我们多一些爱心,珍爱一切生命吧!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方能彰显人类的尊贵和心安理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