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 练习题 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测试题教师版(带答案)
1.宋代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
二者的相同点是( )
A.强调社会责任感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D.重建伦理秩序
2.(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3.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4.(2013·福建高考)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5.(2012·课标全国高考)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6.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
7.某史书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日本三岛毅博士一句诗云:“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以上材料所称颂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B.王阳明
C.陆九渊D.朱熹
8.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
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专制制度B.“罢黜百家”
C.“三教合一”D.程朱理学
9.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政治需要出发B.从天人关系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10.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
A.致良知B.发明本心
C.经世致用D.读圣贤书
11.王阳明的门人在夜间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说:“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门人让贼脱光衣服,贼犹豫说:“这,好像不好吧。
”门人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在门人看来,这里的“良知”是指( )
A.纲常B.羞恶C.真理D.私欲
1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这句话应该出自( ) A.朱熹B.王阳明
C.黄宗羲D.顾炎武
13.“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该言论反映的是( )
A.孔子的“为政以德”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朱熹的“格物致知”D.黄宗羲的“工商皆本”
14.“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影响的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15.王阳明(守仁)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子心而非也。
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 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6.《清史稿·烈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
”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
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17.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在郊游时,有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回答说,“你来看此花树时,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
”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
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这位思想家是( )
A.程颐B.朱熹
C.王阳明D.黄宗羲
18.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 A.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B.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19.《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20.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1.著名作家曹聚仁在谈到宋明时期两位儒学大师时,曾经这样比喻:第一个人,看见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第二个人会让弟子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
“第一个人”是( )
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黄宗羲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22.国学网(2013年7月9日)《治国之道——对话董仲舒》:
但如果没有董仲舒,孔子可能是个被埋没的小人物。
”以下不能恰当体现作者以上语意内涵的是( )
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C.存天理,灭人欲 D.大一统
23.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
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
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
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
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5.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挖掘孝的传承价值对今天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章》
材料二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举大义者,故曰《孝经》。
——《汉书·艺文志》
材料三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理定外于吾心邪。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
父子一气,予分父之身而为身。
……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
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
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
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孝经》在社会教化方面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有利于儒家忠孝观发展的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对忠孝观念的新认识。
(4)据材料四回答,黄宗羲对忠孝观念又有怎样的认识?指出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因素。
26.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给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以重大影响。
当今社会生活中,还有不少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传统社会心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鲁迅全集》第1卷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论语》多芷者厚亡,步高者易踬。
故贵不如贱之常安,富不如贫之无虑。
——《菜根谭》
“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失意事来,治之以忍。
快心事来,处之以淡。
”——《增广贤文》材料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三原始儒家的君臣观中存在一些明显消极的因素,他们虽然在理论(人性论)上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却没有推而广之于政治层面,承认政治权利上的平等,他们没有否定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和君臣、君民之间的从属关系。
——邵汉明《儒家哲学智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传统社会心态有哪些?
(2)材料二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主要内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中国传统社会心态和传统文化的成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当前营建社会积极心态和创造先进社会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集》卷五十九
材料二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不容并立,只有“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
王夫之认为,“人欲”不仅一般人有,而且圣人也有,“其欲即天之理,其理即人之欲”。
离开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欲望,侈谈什么“天理”,这种观点是荒诞不经的……他赞扬先秦时期的齐宣王振兴国家的作为是“大欲”,痛斥王莽篡汉是“乱贼之欲”,讽刺梁襄王胸无大志、享乐腐化是可耻的“私欲”。
——波然《王夫之对儒学唯心主义的批判》
材料三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明夷待访录·原君》
(1)概括材料一中朱熹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以这一观点为依据,指出朱熹提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观点并指出王夫之对朱熹观点的批驳。
(3)概括材料三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