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评课稿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春天轻轻悄悄地又来了。
小朋友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师:你们的春天真美!汪老师眼中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百花争艳。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1)师在黑板上先摆一朵花师:瞧!黑板上现在就开了一朵花!这朵花有几片花瓣呢?生:5片(板书:5)师:老师再来摆几朵!(2)师在第二行摆2朵师:看,第二行我摆了几朵花呢?生:2朵。
师:第二行用了几片花瓣呢?生:10片师:你是怎么想的?生:摆一朵花用5片花瓣,摆两朵花要用2个5片,就是10片。
师:2个5片是10片。
(板书:2个5)师:10和5比,10是5的几倍呢?生:2倍师:为什么呢?生: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是5的2倍。
(2倍,2个)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试一试呢?(板书:10是5的2倍)(请3~4个学生回答)(3)学生摆花师:如果老师给你们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能摆几朵呢?生:3朵师:是吗?我们同桌合作摆一摆。
师: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们摆了几朵?生:3朵。
师:没摆之前你们为什么快就知道是3朵呢?生:3个5片,就是15片。
(板书:3个5)师:15和5比,你也能这么说吗?生:15是5的3倍。
师:你真是聪明,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呢?(请个学生回答)(齐说)师:那为什么15是5的3倍呢?生:因为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是5的3倍。
(4)练习师:15和5比,15是5的3倍。
35和7比,35里面有()个7,35是 7 的()倍;师:全体男同学来回答,28里面有()个4,28是4的()倍。
(5)学生摆花师:如果我有20片花瓣摆花,说说这样的花我能摆几朵呢?生:4朵。
师:你是怎么想的啊?预测1:生:因为4个5是20,所以是4朵。
(板书:4个5)预测2:师:还有别的想法吗?生:因为20是5的4倍,所以是4朵。
师:现在20和5 比,求20是5的几倍,你能列算式吗?在草纸上写一写。
(5)教学除法算式20÷5=4师:我请一位同学说说算式是怎么写的。
《用除法解决问题(植树问题)》评课稿
《用除法解决问题(植树问题)》评课稿从课的活动过程看:较好的体现了“以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
坚持了“以学定教”、坚守“每个孩子都重要! ”的教学思想。
这节课是一堂“简单而不简约的课”。
其中有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马老师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商加1或减1,导入新课,这些问题的引入类似于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使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在归纳直线上种树有三种情况,让学生经历一种猜想、验证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画一画等操作,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自己归纳发现几种结果,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的难点应是数学模型的建构,即植树问题的公式推导。
这一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总长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几次更改间隔距离,让学生多次从不同结果中发现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归纳法得出公式,构建数学模型。
在练习设计中,也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街道路灯、学生排队、一串千纸鹤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始终置身于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的起点,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有,两端都没有,只有一端。
马老师则适时引导学生借用画图的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教学本部分知识重点就是借助画图的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师生互动,教与学双丰收。
纵观整节课,教师教学理念新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教师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的暴露出来。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稿有余数除法应解决问题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稿有余数除法应解决问题_人教新课标《有余数除法应解决问题》评课稿本课时陈老师力求改变以往的按教材编排的顺序进行教学,打破教材束缚,不再做教材的复制者,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课一开始是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摆小棒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摆一个。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用9根小棒摆独立的正方形,最多可以摆几个,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初步接触认识余数。
第二次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随意拿小棒摆独立的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可能会余下几根。
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容量大,所以学生需要合作学习,教学效果好!教材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并让学生把分的各种情况记录在一张表格里。
组织他们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以往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传统的做法是在练习的订正和反馈环节中直接告诉学生: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必须比除数小。
对于其中的道理,学生不是从自己得出,而是机械记忆。
我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一组实例辨析,让学生去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学生在交流、反思中不仅增长着知识,而且从中也发展着解决问题、数学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帮助了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学效果比较好。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要积极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果在学生第二次操作时把规则表述得明白点,或许就不会出现学生摆全部小棒的情况。
如果在第一个学生就回答出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时,我能坦然面对,并让他们继续探索的话,可能课堂就更加完美了,这些都和我个人的教学机智有关,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会冷静,提升调控课堂的能力。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通用4篇)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通用4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篇1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懂得余数的意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后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
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如“跳绳”、“买书”等,这些素材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真实的情境也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生活中。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华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审题不够细致这节课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也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题教学,而应用题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审题。
审题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把主题图中的信息抽象成文字信息。
再通过充分的读和思考,弄清楚已知条件和问题。
在教学时,我只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就找数学信息和问题,并分析题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题和思考的时间,这样那些中差生很难理解题意。
以后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多次默读并思考,然后再分析题意。
2、析题的方法单一在教学例题时,我先出示了主题图,并没有出示问题,我是想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除法问题。
这样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他也就明白为什么用除法解答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完成做一做和练习时,我也是让学生从数学信息入手去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应用题也可以从问题入手,反过来再去找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主动从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自主地根据数学信息确定不同的解决策略,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学生的合作交流,相得益彰,朴实而扎实。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4是笔算除法最后一道例题。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竖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学生在已有的用余数的除法基础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为了体现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我对例题进行了改编。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十一册中的内容,是整个阶段应用题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上的一些尝试,详细评析如下: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介绍该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地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doc/2c2259749.html,]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评课
评《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陈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寻求多种解题策略,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陈老师在本课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背景出发,积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学习平台,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围绕“创设情境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实践运用巩固拓展”这样一个教学流程展开教学。
整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在自主探究中不断感悟,在交流感悟中不断提升对新知的理解和思维的拓展。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选择具有现实性的学习素材。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每个情境的创设均能让学生用数学来关注,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在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积极捕捉跟学生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活动作为学习研究的素材,如运动会队列表演,由此生成的研究问题学生更感兴趣,更具有现实性。
同时,“运动会队列表演”这一情境的创设,还为学生寻求多种解题策略提供了具体的、直观的思维依托,为学生有效探究新知架起了一座有意义的桥梁。
二、突出教学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实行转变,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本堂课中,陈老师改变了教学中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给孩子们创设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引领孩子们自主学习。
在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出示了一个”运动会队列表演”的情境,让孩子们去找出信息和问题,然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交流。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刘小弘 2017年10月13日听了王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一、时间把握到位,每个环节的分配时间都恰到好处,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很好。
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从复习旧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再到课堂小结,整个过程非常流畅,没有过多的赘述。
二、实物投影。
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拿三个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投影对比,将错误的解答方法进行了当堂改正,也纠正了下面大部分学生的共同错误,加深了印象,理解更加深刻。
同时将正确的解答方法进行了讲解,用投影的方式将这节课新知进行了传授,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三、有效提问。
像是“最多”什么意思?这道题里给出的数学信息是什么?问题又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法进行解决?都对学生的正确思考进行了引导,同时对新知识的探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联系生活实际。
在例1中,研究需要几个瓶子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将结果写成了小数,王老师当场提问瓶子可以用小数表达吗?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说是几个瓶子,有说几点几个瓶子吗?好比一个人,我们会说几个人,能说几点几个人吗?方便学生理解。
五、有效利用PPT资源,挑选有用的重要的几张再与板书相结合,简单明了,不繁琐。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嘿,今天听了一堂关于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课,真挺有意思的,忍不住想来说道说道。
一进教室,就感觉这气氛挺活跃的。
老师一上来就出了个小谜题,说:“同学们,要是把一个大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呀?”嘿,这一下就把学生们的兴趣勾起来了。
大家都抢着回答,那小手举得跟小树林似的。
这开头就不错,像一把小钥匙,顺利地打开了学生们思维的大门。
然后呢,老师就开始引入正课啦。
在讲解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特别细心。
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特别形象的图,就像是在给学生们讲故事一样。
比如说,有一个工程,甲队单独做10天能完成,乙队单独做15天能完成,那两队合作需要多少天呢?老师把这个工程总量画成了一个长长的长方形,然后把甲队和乙队每天的工作量,用小方块一点一点地划分出来。
这时候我就注意到旁边一个小男生,眼睛瞪得大大的,特别专注,就好像要钻进黑板里去似的。
老师讲解的时候呢,还特别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他会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小组讨论。
我就看到其中一个小组,那讨论得可热烈了。
有个小女孩,特别积极,一边说着自己的想法,一边还拿着笔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给小组里的其他同学解释。
不过呢,也有个小状况。
有个小调皮鬼,好像有点走神,在玩自己的铅笔。
这时候老师就走过去,轻轻地敲了敲他的桌子,还笑着问他有什么想法呢。
这小调皮鬼脸一红,就赶紧回到讨论里去了。
再说到练习题部分,老师出的题目也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从简单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目,到比较复杂的工程问题。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跟上老师的节奏,顺利地解答。
但是呢,有一道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就把一些学生难住了。
这时候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慢慢地引导学生们从已知条件里找线索。
就像带着一群迷路的小羊,一步一步找到回家的路。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老师讲得很实在,也很生动。
就像一场精彩的旅行,老师是导游,带着学生们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知识海洋里畅游。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5篇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5篇第一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
鉴于这种情况,王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王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
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王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
王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评课稿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评课稿有余数除法的应用评课稿大家好,下面我们进行评课。
首先我说一说自己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前一节已经接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但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能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理念。
一、在计算教学中,重视问题的探究性。
课堂教学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就应创设活动化、开放化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去尝试,去摸索,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野营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然后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
在学生列好算式后,我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只有多问几次,才能让学生加深影响,让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计算方法掌握更加牢固。
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模糊的感性认识,以及自己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和同学之间的讨论,展开思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形成之间,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要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帐篷的信息窗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读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需要搭几顶帐篷”的含义。
对于这类通过计算,再联系生活实际,需要进一的类型题,学生很容易出错。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3篇)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3篇)《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精选3篇)《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篇1今天上了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这是第二次任老师听我的课,相比于两年前的青涩,自己在对一节课的把握能力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是作为新教师,还是缺乏对一节课重难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多磨练自己,多听课、多上课,多听听有经验老师的建议与意见,让自己在听课、上课、评课中不断成长。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一句“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嘛?”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同时,紧紧抓住新知的生长点展开教学,并由此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在探究新知部分,我让学生们同桌合作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在发挥合作学习优势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在小结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明晰了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变中抓不变,从不变中找变,加深学生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之后我将例1的第二小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再次训练学生寻找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的环节中,我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旨在强化思路,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任老师在评课中首先肯定了我原本的教学设计,但在具体每一个环节的落实上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1.在新授部分讲解的条理不够清晰,似乎面面俱到都提到了,但显得有点乱,学生们听了之后可能还是一知半解。
应从复习旧知中提炼出数量关系“体重_2/3=水分重量(成人),体重_4/5=水分重量(儿童)”,使学生明确数量关系的确定性,然后从条件中分析已知与未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今天咱们聊聊有余数的除法。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儿枯燥,不过别担心,咱们让它轻松点儿。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大堆糖果,朋友们都围着你。
你想把这些糖果均匀分给大家,可是偏偏多出几颗。
这种情况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谁不想把每个人都照顾得妥妥的,可总有那么几颗糖果,它们就像那爱捣乱的小孩子,偏不想乖乖入队。
先说说这个“余数”的概念。
其实就是咱们在分的时候,分不均匀留下的那些小家伙。
比如说,你有13颗糖,要分给3个朋友。
你每人分4颗,哎呀,还是剩下1颗!这颗糖就成了“余数”,跟着你一起见证了这个分糖果的历程。
这种小小的分歧,恰恰让我们的除法问题变得有趣起来。
想想,生活中不是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事情吗?做数学题就像打游戏,规则复杂,但只要找到窍门,就能顺利通关。
大家也知道,除法不仅仅是计算,它背后其实蕴藏了很多生活的智慧。
就像分糖果,不能总是公平的,生活中有些事就是这么不均匀。
我们常说“人无完人”,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余数正是生活的一部分。
面对不完美,咱们得学会接受,像那些余数一样,虽然多出来,但依然能被接受。
咱们在课堂上学习这些题目,老师讲得可认真了。
他们时常会用一些形象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
比如,老师说:“想象你在组织一次派对,买了个大蛋糕,结果每个人都想分得多,可蛋糕切开之后却只够每人一小块。
”哈哈,这时候,你就会感受到那种紧张的气氛。
每个人的目光都盯着那块儿剩下的蛋糕,期待着能分到更多。
这时候,余数就是派对的调皮精灵,既让人哭笑不得,又让人无奈。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到了那句“好事成双,坏事成三”。
这就是在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总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会发生。
但这也是生活的调味品,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得来的好东西。
咱们再来谈谈如何教会孩子们理解余数。
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实际操作,像分糖果、切蛋糕、甚至玩游戏。
用实际的例子,孩子们更容易感同身受。
让他们亲自体验,把复杂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
只要多做练习,孩子们自然能掌握。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自评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析: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方面: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明白许多数学问题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情境,游戏引入,出示奥运福娃,提出问题:“如果按这样的排列方式,第38个是会是哪个福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探究问题的欲望。
一上课就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接着复习铺垫,直接以口算引入,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而这些都能为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学生刚开始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回答第9个是什么福娃时,学生表达的清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要求。
不足是引入课题创设的情景还是有些死板,学生理解起来有些费劲。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方面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着重点是在于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含义?用什么单位名称?同样二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整节课的设计始终围绕:“跳绳”这一主题进行教学,以“跳绳”为主线,让学生在解答一组对比题后加深对除法意义以及商和余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跳绳主题图的引入:出示例4的主题图跳绳活动,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解答,对学生的口算、笔算,老师不加强求,目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恰当地选择计算方法。
五年级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
五年级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一、课程概述本次课程主要围绕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展开,通过一系列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师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如购物时找零、长度单位换算等,让学生感受到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小数除法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整数除法,引出小数除法的概念和意义,自然地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尝试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其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小数除法的重要性。
五、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在探究和合作学习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改进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练习环节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精神。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一、引言本次评课是对三年级数学上册中“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这一课题的评析。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风格,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学会将分数除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知识点讲解、例题解析、小组讨论和练习等环节。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掌握应用技巧。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2.知识点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
3.例题解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将分数除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与反馈:教师安排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给予指导和建议。
6.总结与拓展:教师在课堂结束前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和同行们:大家好!我是XX学校的数学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分享关于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评课内容。
本次评课的主题是小数除法,旨在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步骤,熟练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挑战困难的学习态度,提高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喜爱度。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导入,例如:小明买了一盒巧克力,盒子上标明有1.5千克的巧克力,他想知道这盒巧克力重量的小数部分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概念讲解与示范(15分钟)介绍小数除法的概念和步骤,强调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异同。
通过具体的示例演示小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并解释每一步的操作原理。
3.合作探究与问题解决(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给予每个小组一份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练习题。
引导学生利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购物、分配食物等情境。
同时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作讨论,相互帮助。
教师巡回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4.总结归纳与展示(10分钟)邀请几个小组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引导全班学生参与讨论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方法和答案进行点评,总结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5.拓展与延伸(5分钟)针对较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如小数除法与比例的关系等。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他们设计自己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1.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解题能力,观察他们是否掌握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用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评课稿《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
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表现在解题的活动中,是通过解题活动逐步逐渐形成的,在解决问题中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和习惯才会顺利成功的完成问题的解答。
所以我认为计算能力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基础知识。
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我的见解和体会。
1、导学案的设计合理,充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2、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分析具体情况。
“需要多少”和“可以装多少”,看似简单但是却体现了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
从实际情况入手学生去思考去分析问题,简单明了的进1去尾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整节课都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探究了新知获得了学习方法。
3、填表列举,体会列举策略。
让学生获得答案后,继续利用表格的数据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你有什么发现?这就需要通过例2的教学,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提高了列举的能力。
4、练习要有多样性、层次性。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一种策略的学习,是通过学习掌握一种解答题目的技能技巧,是灵活运用方法的一种体现。
所以,教材中的练习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怎样安排练习,使学生从巩固——掌握——形成技能。
因此,练习的题目不易过多,要精,有层次性,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
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评课稿为您收集整理的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评课稿,提供全面的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评课稿信息,盼望对您有用!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评课稿篇一:《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即如何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它是在学生把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的学问,理解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以及把握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除法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培育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觉并提出简洁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为以后解决问题积存肯定的阅历,培育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进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教学的具体要求,以及教材的编排意图,我认为本课要到达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间的互相关系。
2\引导学生依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在学习中,逐步使学生养成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习惯。
其中,引导学生依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重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依据以上分析,我实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沟通等教学手段,创设肯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经受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中,经受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评课稿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
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表现在解题的活动中,是通过解题活动逐步逐渐形成的,在解决问题中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和习惯才会顺利成功的完成问题的解答。
所以我认为计算能力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基础知识。
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我的见解和体会。
1、导学案的设计合理,充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2、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分析具体情况。
“需要多少”和“可以装多少”,看似简单但是却体现了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
从实际情况入手学生去思考去分析问题,简单明了的进1去尾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整节课都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探究了新知获得了学习方法。
3、填表列举,体会列举策略。
让学生获得答案后,继续利用表格的数据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你有什么发现?这就需要通过例2的教学,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提高了列举的能力。
4、练习要有多样性、层次性。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一种策略的学习,是通过学习掌握一种解答题目的技能技巧,是灵活运用方法的一种体现。
所以,教材中的练习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怎样安排练习,使学生从巩固——掌握——形成技能。
因此,练习的题目不易过多,要精,有层次性,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