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 生产工艺组织得变革,流水线
– 经济危机打击
• 生产力破坏,失业,反思劳资关系
• 科学管理理论
– 泰勒 – 规定、调理、标准、科学化 – 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为工人创造了更为公平合理
得竞争环境
– 实际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得隶属,工人附着在工 作岗位上
• 劳动关系
– 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 资方让步,改进管理,增加激励(胡萝卜) – 劳资目标没有变化,
• 仍就是更好得工作和生活条件; • 激烈程度弱化; • 集体谈判得到确认
– 政府干预,大量立法 – 劳动关系更稳定有序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9
第三节 冲突得制度化
• 时代背景
– 两次世界大战和历史上最严重经济危机 – 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得宏观调控 – 公共工程计划 – 罗斯福新政,1935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 – 确认工会权利,提高社会保障
• 行为科学理论
– 工业心理学
• 智能和工作匹配 • 心理条件——满意产出 • 强调产出,但侧重从工人角度
– 霍桑实验。1924-1932年间,美国人梅奥和罗特利 斯伯格所进行得一系列分析改变照明和其她一 些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得影响得试验。
– 社会系统理论。代表人物就是切斯特•巴纳德,她 强调将管理工作纳入一个社会系统之中
经理提高工作效率得方法就是:与下属共享信息; 处理好对组织施加影响得各种力量得关系,这些 力量有:股东、政府、工会、职工等。
– 权变学派(代表人物: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西 )
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得内部和外部 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得、普遍适用得 “最好”得管理理论和方法。
• 劳动关系特点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本章小结
• 了解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 解今天 • 劳动关系理论的发展,展现了前人对劳动问题、 劳动关系发展运行规律的关注和探讨 • 劳资关系理论,为我们分析和研究劳动关系的状 况提供了丰富的方法和视角,我们应该从中吸取 有益东西,充实我们的研究
劳资关系系统示意图
输入
主体 环境 意识
过程
谈判 谈 判 调解 调 解 仲裁 仲 裁 立法 立 法
输出
规则
反馈
评
述
• 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尚有许多不 完善之处,所以,他之后的很多学者对他 的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充实 • 但是,不能否认,邓洛普劳动关系系统理 论作为一种全新的劳动关系分析方法,其 独特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值得肯定。它已 逐渐成为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主流学派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1、劳资关系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 立关系。 2、劳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劳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 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 4、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是重要的革命 策略原则。 5、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会是合乎规律的、 必然的现象。
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
产业关系系统论的结构
• 主
体 • 环 境 • 意识形态 • 规则网络
1、主体
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 (1)管理者及其代表 (2)劳动者及各种劳动者组织 (3) 政府相关机构 • 一般而言,劳动者往往都是有组织的,至少会自 发形成某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形成应对管理层 的一系列行为和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处在连 续的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几乎没有不被组织化的
•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第一个系统地 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指出商品 的价值由劳动决定,并区分了简单劳动和 复杂劳动,考察了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分 析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 斯密非常关注劳动分工、社会分工和社会 公正,其观点对劳工问题的研究做出贡献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本节考点】【考点】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考点】劳动关系氛围理论【考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考点】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背景及其特点【考点】世界各典型国家劳资关系的不同模式【考点】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1. 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1)中心主张:劳工运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
(2)工会是将民主带进产业内的主要机制。
【关键】民主。
2. 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劳资冲突:源于不同经济利益的对立◆制度的实质: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最主要的是法律制度。
◆特别重视和强调: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工会看作是一种经济制度◆极力主张包括国家干预在内的“集体行动”,强调政府在调节和管理经济中的作用。
【关键】集体、国家和法律。
3. 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劳动关系系统构成:输入部分(主体、环境、意识形态)+ 输出部分(规则网—劳动关系研究的中心)◆首次将劳动关系领域分散的理论建成一个系统化的思想体系。
◆最早以统合模式对劳、资、政三方的经济、政治关系进行了分析【例题:多选】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包括()。
A. 主体B. 环境C. 意识形态D. 规则网E. 政府【答案】ABCD【解析】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包括主体、环境、意识形态和规则网。
【考点】劳动关系氛围理论【2015新增】(一)劳动关系氛围的概念组织内部环境所特有的、相对持久的属性,是一系列可以通过个体主观知觉和感受测量的工作场所环境的特征集合。
(二)劳动关系氛围的类型以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例题:多选】关于对立-消极的劳动关系氛围表述正确的是()。
A. 被动参与B. 信息分享C. 怠工D. 劳动争议E. 绩效最低【答案】CE【解析】A属于合作-消极(绩效处于中间水平);B属于合作-积极(绩效最高);D属于对立-积极(绩效处于中间水平)。
(三)劳动关系氛围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考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表现形式: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本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美国)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劳动关系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对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进行概述,从古代到现代,介绍不同时期的劳动关系形态和特点。
一、古代劳动关系古代社会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力主要由农民和奴隶构成。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农民是土地的使用者和生产的主体,他们的劳动成果归封建地主所有。
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受到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和剥削。
奴隶则是另一类劳动力,他们一般是通过战争、贩卖或抢劫等方式获得的。
奴隶没有劳动自由,被主人任意支配和剥削。
古代劳动关系的特点是劳动力的弱势地位和剥削程度的加深。
二、封建社会的劳动关系封建社会的劳动关系仍然以农民为主体,但劳动力的地位有所改善。
农民虽然仍然是封建地主的附属物,但在土地使用权上有了一定的保障,并有一定程度的自由。
在这个时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劳动形式,如手工工匠、农奴和较为自由的农民。
手工工匠是城市中的重要劳动力,他们通过手工劳动创造价值并从中获取利益。
农奴则是农民和封建地主之间的中间人,他们通过向地主交纳租税换取自由。
三、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关系工业化的到来使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劳动力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并展开了规模化的工厂生产。
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关系呈现出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劳资关系,二是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分工。
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劳资关系表现为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
工人以出售劳动力为生存手段,雇主则通过支付工资获得劳动力的使用权。
这种劳资关系暴露了劳动者处于劳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易受雇主剥削。
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分工则是工业化生产的结果。
工业化时期,劳动过程逐渐被细化和专业化,劳动者按照分工进行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
但同时也造成了劳动者之间的不平等和分化。
四、现代劳动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劳动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一方面,劳动力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和提升。
劳动者享有雇佣自由、合法权益保护和劳动条件改善等权利,劳动关系逐渐从剥削向合作转变。
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职业关系与经济关系,涵盖了工资、工时、劳动条件和劳动权益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并且未来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一、历史演变1.1 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社会,劳动者常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只能按照封建主的意愿进行劳动,收入微薄,劳动条件差。
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劳动关系开始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调整,劳动者逐渐得到一定的工资报酬和劳动权益。
1.2 工会运动的兴起工人阶级的觉醒使得工会运动开始兴起,劳动者组织起来,通过集体行动争取自己的权益。
工会的出现改变了劳动关系的格局,使得劳方与资方之间更加平等地博弈,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
1.3 国家的干预与劳动法律的制定为了平衡劳资关系,许多国家开始进行干预,出台了一系列的劳动法律与规定。
这些法律的制定使得劳动者在工资、工时、福利待遇、休假等方面获得了更多保障,进一步平衡了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
二、未来发展趋势2.1 技术进步与知识经济的兴起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传统的劳动岗位将被自动化或智能化所取代,这将对劳动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在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工人与知识工作者将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导力量,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权益保障将成为关注的焦点。
2.2 弹性化与灵活就业未来劳动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劳动关系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
异地办公、远程办公、兼职和平台型就业等灵活的工作方式将更加普遍。
这些灵活的工作模式给劳动者带来了更多的个人选择空间,但也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2.3 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劳动关系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利益平衡将成为核心,关注劳动者的收入分配、职业发展机会、职业培训以及工作环境等问题。
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未来劳动关系的重要议题。
总之,劳动关系的演变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变革,未来劳动关系将更加注重公平、灵活和可持续发展。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者与工会、政府之间的关系。
它是现代社会中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福利和权益,同时也影响着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但随着社会变革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关系逐步演变并且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古代劳动关系主要基于奴隶制度和农地所有制。
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掌握着对奴隶的绝对控制权,奴隶完全丧失了个人自由和权益,劳动关系极端不平等。
而在农地所有制社会中,土地所有者掌握着对农民的控制权,农民作为土地的依附者,没有自主权,劳动关系仍然存在着不平等和剥削。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劳动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工业化进程使大量农民迁徙至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形成了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的出现使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关系更加复杂。
资本家作为工厂的主人拥有生产资料和生产组织的权力,而工人则失去了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劳动关系变得更加不平等和不稳定。
19世纪末,工人阶级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并开始组织工会进行集体抗议。
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表,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争取福利和改善工作条件。
同时,一系列法律法规也开始出现,试图平衡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例如,1871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工会法,认可了工会的合法地位,并保护工会会员的权益。
这标志着劳动关系开始向更加平等和合理的方向发展。
20世纪初,一系列社会变革进一步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发展。
工会的力量逐渐增强,劳动者的福利和权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例如,1935年美国通过了国家劳工关系法,明确规定了劳工组织和雇主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劳动者的团结权和集体谈判权。
这项法律对于美国劳动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工会的建立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新的演变。
跨国公司的兴起使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全球范围内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成为重要的议题。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劳动纠纷的一种重要途径,它通过公正、中立的仲裁机构来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详细描述
劳动争议仲裁案例通常涉及到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纠纷,如工资纠纷、工伤赔偿、解雇争议等。在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寻求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仲裁机构会根据事实和法律法规进行裁决,以维护公平正义。
行会制度
家庭式生产关系
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取代了家庭式生产,大量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出现了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垂直关系。
工厂制度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充满了剥削和压迫,工人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缺乏基本权益保障。
剥削与压迫
随着社会进步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各国政府开始制定劳动法规,保护工人的权益,规范雇主的行为。
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加
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一些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较低,这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的竞争关系。
工资水平差异
全球化对劳工权益保护提出了挑战,一些跨国公司可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对员工的权益保护,这可能会导致劳工权益问题的跨国化。
劳工权益保护的挑战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新兴经济体为了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往往采取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劳工权益问题的出现。
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劳动关系
未来的劳动关系可能会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包容性,以适应不同背景和文化员工的需要,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04
CHAPTER
劳动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劳动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强调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关系和剥削关系。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基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的使用权来获取剩余价值,而工人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报酬。这种阶级关系和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也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劳动关系概述 劳动关系的演变历程 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 劳动关系的管理实践
劳动关系的定义
劳动关系是指劳 动者与用人单位 之间在劳动过程 中形成的权利义 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主体 包括劳动者和用 人单位
劳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包括劳动报 酬、工作时间、 休息休假、劳动 安全卫生等
企业文化和劳动关系管理
企业文化:企 业的价值观、 行为准则和员
工行为规范
劳动关系管理: 企业与员工之 间的沟通、协
调和合作
企业文化对劳 动关系的影响:
企业文化可以 影响员工的工 作态度、行为
和满意度
劳动关系管理 对企业文化的 影响:劳动关 系管理可以促 进企业文化的
建设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劳动时间: 雇员为雇 主工作的 时间
劳动条件: 雇主为雇 员提供的 工作环境 和条件
劳动保障: 雇主为雇 员提供的 劳动保障 措施
劳动争议: 雇主与雇 员之间可 能发生的 劳动争议
古代劳动关系
工业革命:劳动关系开始形成,工 人阶级逐渐壮大
近代劳动关系
劳动立法:各国政府开始制定劳动 法律,保护劳动者权益
员工代表制度: 设立员工代表, 参与企业管理和 决策,维护员工 利益
员工培训和发展: 提供员工培训和 发展机会,提高 员工素质和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
员工福利和薪酬管理
福利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薪酬制度: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等 福利和薪酬的调整:根据市场行情和公司业绩进行调整 福利和薪酬的公平性:确保员工福利和薪酬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劳动关系
第一章1、劳动——指人们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2、具体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3、一般来说,劳资关系或雇佣关系是指私有经济中的劳动关系,它反映的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劳资关系或雇佣关系的含义或性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4、劳动关系的主体:⑴员工⑵员工团体⑶管理方⑷雇主协会⑸政府5、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⑴合作⑵冲突⑶力量⑷权力第二章1、西方劳动关系分为四个阶段:⑴自由竞争时期⑵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⑷二战至今的历史时期2、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⑴劳动关系的建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⑵劳动关系的确立是通过契约的形式认定的⑶劳动集体组织在劳动关系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⑷劳动关系的是指仍然是对抗性的3、经典作家笔下的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关系有:⑴平等的劳动关系⑵合作的劳动关系⑶不体现任何身份差别的劳动关系⑷主体发生在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4、中国特色的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⑴就利益关系而言是在利益分化的同时仍然以利益一致为取向;⑵就运行机制而言,在市场机制的总体要求下,政府干预、人际关系和社会传统仍然会有相当的作用;⑶就文化特色而言,在开始注重个人和群体价值实现的情况下,仍然以追求社会和谐一致为主要的文化价值标准。
5、股份制劳动关系的特点:⑴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主体身份比较清晰。
⑵劳动关系的运行及关系处理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
第三章1、当代劳动关系理论⑴新古典学派的劳动关系理论:理论: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会或工会活动并不是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甚至认为工会或工会活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副作用或反面影响。
特点:①忽视或贬低工会的作用②开始关注劳动关系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作用和特征⑵新制度学派的劳动关系理论⑶人事管理学派的劳动关系理论⑷组织行为学派的劳动关系理论2、影响劳动关系运作的因素:⑴环境因素:①经济因素②技术因素③政治和法律因素④思想意识因素⑵工作场所因素:①工作场所的技术②预算和市场力量③工作场所的管理④所有制和企业的思想⑶个人因素第四章1、基本需要——也称必不可少的需要。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背景制度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背景制度劳资问题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更好地理解劳动关系的现在和未来,有必要以史为鉴,了解劳动关系的起源和发展里程。
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劳动者在管理方的安排和指导下劳动,管理方支付劳动报酬。
这种关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出现的。
劳动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产业革命,从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叶,是劳动关系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阶段。
一、时代背景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席卷欧洲、美洲,全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一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在这个时代,经济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具,机器工业取代了手工业作坊。
由于新技术的采用,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生产的飞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工业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工业生产逐渐取代农业生产而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
二、斯密的思想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用品来源于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会越低。
在斯密管理思想盛行的年代,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雇主极力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斯密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
在政府不干涉政策的影响下,雇主具有相当大的雇佣、使用和解雇员工的权力。
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工人的生活状况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善。
相反,雇主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花费更少的劳动成本,往往采用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压低工人工资、不改善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设施,以及完全控制工人工作等办法剥削工人。
由于过度竞争、贫富分化、商品和货币对劳动者的异化,致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都急剧恶化。
2-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体现为: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是以直接一种剥夺方式形成的。
第二,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与强制。
第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并不同步。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国家对劳资关系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这一时期的劳资矛盾主要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抗和激烈的阶级冲突。
西方国家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劳资双方形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第三,阶级斗争尖锐化。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完成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政府对劳资关系的调整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政策。
归纳这一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一,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二,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工会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日趋强大的、有组织的劳工运动,迫使资方及其政府做出让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了劳资矛盾。
第三,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从对劳资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大量劳工立法的出现以及相应机构的建立,使劳资关系的调整开始向有序化、法律化方向迈进。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的劳动关系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劳资关系领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从初期的国家干预向下一阶段全面进入制度化、法制化过渡。
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特点是:第一,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劳资关系领域的许多重大变化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
劳动关系的发展演变历史
劳动关系的发展演变历史劳动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从原始社会的互助互利,经过封建制度的主仆关系,到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制度,不断发展演变。
劳动关系的演进历程囊括了生产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多个方面,与人类文明进步紧密相连。
1.原始社会的劳动关系在原始社会,劳动关系是以互助互利为基础的。
原始人们采集、狩猎、渔劳、种植、畜牧等都需要劳动者间的相互帮助。
这种劳动分工基于性别、年龄、技能等因素而不是私人财产,各个劳动者之间的“报酬”是相同的。
2.封建社会的劳动关系封建社会的劳动关系以“主仆关系”为主。
统治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占有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劳动成果,特权阶级成员则依赖他们的主人生活。
农奴制是封建制度下最为压迫的劳动关系形式,农民被迫为地主进行生产活动,并且不具备任何的社会和法律地位,不能移动和继承财产。
3.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的。
在资本家的支配下,雇佣劳动者必须为得到生计而无条件地出卖自己的劳动,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品尝自己剥削成果的大量财富。
雇佣劳动除了与封建社会和原始社会都不同外,又与奴隶劳动制度形式相似,这就是它们所共同具有的基础特征。
4.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
这种社会形态下,工人公民都是社会的主人,不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被剥削。
制度性地实行工资制度和劳动成果分配等形式来实现浪费和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还采取工会组织、职工代表会议等形式,展开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
对于劳动者来说,他们自由决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并获得相应的报酬,劳动成果合理分配并且是用于社会呼声的发展。
总之,劳动关系的演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部分,它的变迁记录了人类生活的变化和历史进程。
我们应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这些历史,从中发掘经验和启示,为今后更好地建设社会提供思路和参考。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本节考点】【考点】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考点】劳动关系氛围理论(2015年新增)★【考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考点】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背景及其特点【考点】世界各典型国家劳资关系的不同模式★【本节内容精讲】【考点】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例题:多选题】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主要观点是()。
A.中心主张是劳工运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B.特别重视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C.工会是将民主带进产业内的主要机制。
D.赞同产业的社会主义化E.相信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可以共存【答案】ACDE【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
其中,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主要观点如下:(1)中心主张:劳工运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
(2)工会是将民主带进产业内的主要机制。
(3)一方面赞同产业的社会主义化,另一方面也相信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可以共存。
【例题:多选题】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包括()。
A.主体B.环境C.意识形态D.规则网E.工会【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
其中,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包括主体、环境、意识形态和规则网。
【本知识点结束】【考点】劳动关系氛围理论(2015年新增)★(一)劳动关系氛围的概念(二)劳动关系氛围的类型【例题:单选题】企业与员工双方相互配合达成共利的程度,是指()。
A.积极一消极B.合作--消极C.合作一对立D.对立--积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关系氛围衡量的两个维度。
其中,合作一对立是指企业与员工双方相互配合、达成共利的程度。
(三)劳动关系氛围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劳动关系氛围类型、员工行为、绩效的影响【例题:多选题】企业呈现合作--积极的劳动关系氛围,则员工行为和对绩效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被动参与B.信息分享C.主动参与D.绩效最高E.劳动争议【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关系氛围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员工关系管理_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特点:工人运动继续发展,工会组织
广泛建立,队伍逐渐壮大,工人力量开始不断增强。
资方或雇主开始出现让步,对工人的直接剥削变为通 过改进管理,增加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对工人的激 励,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劳资矛盾的目标没有变化,仍然是争取更好的工作和 生活条件,但是其激烈程度有所弱化。 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从不干预到出台大量的立法, 建立机构干预劳资关系,劳动关系向更加稳定、有序 的方向发展。
主要管理思想:亚当.斯密。他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
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 化为唯一目标,雇主极力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时、增 加劳动强度,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劳动关系的特点:早期的劳动关系表现形式是激
烈的对抗,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
雇主方面,他们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时、威胁压迫 工人以及对恶劣工作条件漠不关心来获得更多利润。 雇员方面,工人为争取工资、工时,就业和劳动条件 的改善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总体力量处于分散、个 别和局部状态,这一时期工会还很不完善。 资方占有绝对的优势,而政府对于劳资纠纷采取不干 预的方式,但实际上政府倾向于帮助雇主。
三、 冲突的制度化 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使民
族矛盾取代了劳资矛盾,到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使得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劳资矛盾重新突出,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都爆发了较大规模的罢工 ,劳资关系紧张,政府开始对劳动力市场宏观干预 ,各国也都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社 会保障水平。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
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
劳动关系学总结导论一、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二、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三、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四、劳动者及劳动者组织—-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五、雇主及雇主组织——(自学),概念、性质、功能六、政府——劳动关系中的政府及其功能、作用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哪些机制,各自的功能八、劳动法制-—作用,劳动法的本质特征九、集体合同制度——概念,主体、内容、程序、作用十、工人参与制度-—概念,性质,中国的工人参与的形式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知晓劳动争议的概念,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企业规章和三方机制没有讲,不作为重点)第一章导论(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劳动关系学是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是指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从属性的雇佣关系,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的逐级包容, 是劳动的层级结构特点。
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来实现良性运行。
良性运行。
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及其劳工组织、雇主及其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构成。
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劳动关系的运行包含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这一运行是通过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的。
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方兴未艾.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第二世界大战以后至今五个阶段的发展,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劳资关系与劳工理论主要包括: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马克斯.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发展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发展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小团体中,通过狩猎、采集和农业活动来维持生计,劳动关系主要是基于家庭和血缘关系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劳动关系逐渐出现了分工和交换,劳动力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也提高了。
公共工程、工匠等职业的出现,促使了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劳动关系的基础是物物交换或直接交换,即一种物品与另一种物品的交换。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交换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发展,人们不再通过物物交换,而是通过货币来交换商品和劳务。
这种劳动关系的发展使得市场经济的形成成为可能。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工业化的推动使得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使得劳动分工和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
同时,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劳动者成为雇佣劳动者,与资本家签订劳动合同,接受工资作为报酬。
在20世纪,工人阶级的崛起和工会的兴起对劳动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工人运动争取工人权益,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报酬。
同时,政府也开始制定劳动法律和法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平衡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远程办公、自由职业和合同工作等新的劳动方式和劳动关系正在兴起。
这些新型劳动关系给劳动者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权,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如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劳动合同的制定等。
总的来说,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变的过程。
从原始社会的家庭和血缘关系,到市场经济的货币交换和雇佣劳动关系,再到现代信息社会的灵活就业和互联网经济的出现,劳动关系一直在不断适应和反映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与理论
• 4.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 早期的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劳 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 • 一方面,雇主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时、威胁压迫工人, 以及对恶劣工作条件、漠不关心来获得更多的利润; • 另一方面,工人或劳动者在争取工资、工时、就业等状态 的改善,虽然产生了工会,但这一时期的工会组织还很不 完善。 • 因此,在该时期的劳动关系中,资方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政府在表面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于劳资纠纷采取不 干预的方式,然后实际上,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倾向于雇主 一方。
• (三)马克思· 韦伯的 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Max Weber(1864-1920) 《易北河以东德国的农业 工人状况》 《关于工业劳动的心理物 质原理》
《经济与社会》
• 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 是资本主义理论和工业主义理论的某种形式的融 合。一方面,产业冲突尽管反映了投资者和劳动 者之间更为广泛的冲突,但它却以劳动者与管理 方之间的冲突为表现形式,并且按照一种已经被 细致规划好了的规则和过程来进行。而且,个人 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高度的工作保障,拥有较 多的晋升机会。
• 3.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 工人的生活状况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善。 • 雇主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花费更少的劳动成本, 往往采用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压低工人工 资、不改善工人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以及 完全控制工人工作等办法剥削工人。 •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各国爆发了各种工人自 发反抗斗争
劳动关系发展及历史背景:
早期的劳动 关系 时间 18世纪中叶 到19世纪中 叶 产业革命 管理时代的 劳动关系 19世纪中叶 到20世纪初 期 第二次技术 革命 冲突的制度 化 1914-1945 成熟的劳动 关系 1945年到20 世纪八九十 年代 战后发展的 黄金阶段、 第三次技术 革命 管理理论的 丛林 劳动关系的 新阶段 从20世纪八 九十年代开 始 经济全球化、 知识经济时 代 只是经济管 理理论、柔 性管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体现为: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是以直接一种剥夺方式形成的。
第二,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与强制。
第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并不同步。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国家对劳资关系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这一时期的劳资矛盾主要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抗和激烈的阶级冲突。
西方国家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劳资双方形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第三,阶级斗争尖锐化。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完成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政府对劳资关系的调整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政策。
归纳这一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一,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二,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工会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日趋强大的、有组织的劳工运动,迫使资方及其政府做出让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了劳资矛盾。
第三,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从对劳资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大量劳工立法的出现以及相应机构的建立,使劳资关系的调整开始向有序化、法律化方向迈进。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的劳动关系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劳资关系领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从初期的国家干预向下一阶段全面进入制度化、法制化过渡。
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特点是:第一,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劳资关系领域的许多重大变化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
第三,工业民主化、集体谈判制度和三方协商机制的出现,使协调劳资关系的方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宽泛。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劳动关系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时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劳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性变化。
劳资关系协调体制从法律规范到制度机制,都日趋健全和完善,劳资关系的总态势是缓和中有对抗,对抗中求合作、求制衡。
归纳起来,这一时期劳动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特征:第一,劳资关系焦点仍然集中在社会劳动问题上,但与此同时,争取广泛的民主参与权也成为劳资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二,劳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总的趋势是向缓和、合作方向发展。
第三,国家用以调整劳资关系的手段趋于完备,立法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水平的提高,三方格局的形成,都为劳资关系的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劳资关系的运行方式发展成一种有序的组织行为,解决劳资矛盾、劳资争端的途径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第二节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一)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斯密指出,财富是由一切生产部门创造的。
他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指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决定,并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考察了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分析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继斯密之后,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系统研究了欧洲的劳工运动问题,形成了自己不同于斯密观点的认识。
马克思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全面系统地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解剖,揭示了劳资关系的实质。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资关系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2、劳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劳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4、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是重要的革命策略原则。
5、关于工会运动。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会是合乎规律的、必然的现象。
(三)韦布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韦布夫妇最先提出产业民主思想,他们的理论被称为“产业民主理论”。
该理论的中心主张是,劳工运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
政治上,他们希望劳工运动把政治范围内的代议制民主原则扩大到产业范围中去;经济上,他们希望劳工运动的活动将“使工人摆脱竞争”,从而消除由于自由劳动市场和个体工人交涉权力的不足而使产业工人所处的那种仆从状态。
(四)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康芒斯认为,制度的实质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1最主要的是法律制度。
这种控制主要是通过道德的、经济的和法律的三种制裁来实现。
“法律的制裁是暴力,或者可能施用的暴力,那有关的机构是‘国家’。
”2在他看来,社会关系包括三层:一是冲突,二是依存,三是秩序。
虽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但他们也相互依赖、相互维系。
冲突、依存互相制约,社会秩序赖以维持。
而由冲突和依存达到秩序的建立,需要国家的法制调节,关键是法院的裁决。
康芒斯特别重视和强调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认为法律制度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主张依靠法律来管理经济,即所谓“法制先于经济”的思想。
(五)马克斯·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工业资本主义理论,是资本主义理论和工业主义理论的某种形式的融合,它的劳动关系内涵十分清晰。
一方面,产业冲突尽管反映了投资者和劳动者之间更为广泛的冲突,但它却以劳动者与管理方之间的冲突为表现形式,并且按照一种已经被细致规划好了的规则和过程来进行。
而且,个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高度的工作保障,拥有较多的晋升机会。
从这个角度讲,工业资本主义理论说明劳动关系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经济的核心和主流。
另一方面,劳动者受到大型官僚组织的雇主、工会和政府机构的统治,无法从工作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基于这种原因,韦伯认为官僚制不是没有效率,但最主要的缺点是对人的主动性的忽视,被动地接受已经建立的规则和过程还不如效率不完善。
第三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斗争模式认为劳资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是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其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多元放任模式秉承新古典学派劳动关系理论,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副作用或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
协约自治模式:1John R. Commons. The Economics of Collective Action,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0.22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6劳资抗衡:雇主联盟与受雇人联盟之间订立的集体协议,对其成员均具有规范效力,主张以协约自治原则处理劳资事务劳资制衡:基本思想是从消极保护劳工,转为积极的由劳资双方共同参与决定企业经营活动,尤以德、奥等国为代表。
统合模式——产业关系系统模式:第四节 邓洛普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邓洛普于1950年写成《产业与劳动关系评论》一书。
他提出了一个理解集体谈判和劳资关系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将经济、技术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包含在内。
随后,邓洛普又扩展了他的分析框架,将制度理论的合理成分吸收过来,这便形成了他于1958年出版的经典创新之作《劳动关系系统》(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 ),用来解释影响劳动关系系统的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影响。
他力图在相对零散的目标之上创造一个建立在更广泛基础上的谈判模式;力图建立一个一般理论,以解释和理解劳动关系中可能发生的一切现象,并能解释每一种特殊的规则的产生依据和劳动关系系统的其它方面对这些特殊规则的影响。
该理论归纳了所有劳动关系领域的现象和内容。
邓洛普的这个分析框架最终可以应用到任何国家的任何产业中去。
分析劳动关系的最经典的理论模型就是邓洛普提出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邓洛普指出,劳动关系系统在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包括特定的行为主体,特定的环境,涉及整个劳动关系系统的意识形态,以及管理工作场所和工作团体中的规则。
在劳动关系系统中,行为主体、环境以及意识形态是构成劳动关系系统的基本要素,而规则是受这些要素的影响所形成和变化的劳动关系系统的产出。
劳动关系系统由四个相关部分构成:即一定的行为主体,一定的环境,贯穿于系统中的意识形态,具体地规制各主体在工作场所的行为的规则(一)桑德沃模型受邓洛普理论框架的启示,美国学者桑德沃(Marcus H.Sandver)在1987年出版的《劳动关系:过程与结果》(Labor Relations :Process and Outcomes )一书中提出了有关劳动(Contexts 过程(输入(Inputs )((输出(结果)Outputs关系分析的理论模型。
桑德沃认为,在劳动关系运作过程中,外部环境因素、工作场所和个人因素是导致工作紧张冲突的基本因素;而工作紧张冲突的解决,依赖于管理和个人撤出以及工会运动。
工会运动在解决紧张冲突的过程中,集体谈判是基本手段。
工会一般就工资、工时和工作条件等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在集体谈判的基础上,制定劳动合同和有关协议。
劳动合同和有关协议成为工作场所的行为准则,或对工作场所产生影响,使工作场所得到改善。
工作场所的改善和发生变化又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外部环境也因此得到改善,而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劳动关系的运行。
(二)安德森模型邓洛普的模型架构几经演变,现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北美国家普遍接受的是克瑞格在邓洛普模型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劳动关系系统。
图2-3是著名的劳动关系专家安德森等人设计的劳动关系系统模型。
安德森模型是由“投入、主体、转换过程和产出”四个相互连续相关的部分组成,并且投入和主体两个部分的性质同时也受转换过程和产出两个部分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图中用虚线表示)。
因而,在劳动关系系统中,在分析产出时要充分考虑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互相作用。
第五节劳动关系策略理论劳动关系策略就是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所制定和运用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
劳动关系策略理论是关于劳动关系具体的矛盾问题如何处理的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理论分析。
劳动关系策略理论虽然也涉及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劳动关系问题,但这一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微观或企业的劳动关系问题。
因此,劳动关系策略理论与企业管理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一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两者在研究对象上有共同之处,在具体方法上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渗透。
依据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冲突与合作的强度,劳动关系策略可以划分为两大类:雇主方主要有工会回避策略(union-avoidance strategy)和工会接纳策略(union-acceptance strategy);雇员方主要有罢工策略(strike strategy)和协作策略(co-oper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