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能力要求与试题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高考的能力要求与试题难度
一般来说,凡是要求学生转换数据或者绘遗传图、系谱图、立方图、曲线图、提出假设、得出结论等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考试中通常的表现不是应答出错的问题,而是学生根本就不做。
原因在于平时没有训练,临场发挥成功的可能性很低。转换成从另一个角度说,其实就是复习准备不充分。但这种题,在全国乙卷中,是比较少的,分值也占得很少。
2、研究往年的高考题,关注高考的“圈地运动”现象
研究高考题的命题情况,把握各知识点的实际深度、广度,对平时的教学有良好的引领作用。尤其是高考题中原创题,它开发了一些新的认知和视角,甚至对一些不确定性的知识点有界定作用。
一些高考题在原创时,基于区分度的原因,不排除在考纲边缘的问题,但第二次命制时则往往视为正常。比如:
(1)脊神经前、后根的组成及功能;
(2)胚胎移植时促进多排卵用促性腺激素;
(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不受垂体的调控;
……
这些内容考纲及课本上原本是没有明确的,也不是靠逻辑关系能推出来的,是往年的高考题“圈”进去的,如果忽视这些知识的复习和掌握,会导致知识结构的严重缺陷。
命题时,命题的老师也会阅读并做大量的试题。所以,命出来的试题与原来的高考题、地区级诊断题有较高的正相关,正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作用;该现象在全国卷中尤其明显!!!
3.从全卷的角度来分析全国高考理综乙卷的变化趋势:
(1)试题信息呈现的清晰度越来越高,增加了学生应答的正确的可能性,即试题信度逐渐提高,考试成绩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掌握水平。
(2)试题的实验性情景越来越多,侧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转换信息以及信息输出的表达水平也在逐年上升,但还处于文字、图形表达阶段,尚未深入到曲线、表格、提出假设等层次上。
(3)试题内容越来越贴近教材,与平时训练结合紧密,比较适合教学实际,不再有繁难偏旧的试题。
4.一要扶助学生理清知识点,要“导游”到位
讲精细、讲易错。
课本教材中通过看书就能显现出来的知识,我们把它称为“显性”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学生多半通过自学、互动是能掌握的,显性的知识重点在“易错”;类似刚才示例中涉及的精细的、潜在、“隐性”的问题往往成为决胜高考的关键部分。
梳理这样的精细化目标体系,是足够反映一个老师水平的。要达到这样的程度,一靠做题,二靠教学积累,三靠备课组合作,但都得要有意识地积累、收集才行。
什么时候讲?如果讲“精细”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先议后讲。如果是讲题,必须先练后评,实现以学定教,不然印像不深刻,还要要求记录在书上,以便反复查看。
二要扶助学生记忆,记忆是个难点关于背书方面研究的结果表明:背书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合生物的学科特点,背熟与练熟都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一要给时间组织学生记忆,两两合作、相互抽查
二要教给背的方法… …
块策略1—通过取名,明确化,将一些东西组合成块
取名很重要,比如:“高倍镜的操作步骤”,跟让学生识记“高倍镜操作的三步骤”相比,哪一个更容易、准确一些?
又比如:
①植物体细胞杂交的“三环节”—去壁、融合、植物组织培养
②新物种形成“三环节”—突变与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③高倍镜操作的“三步骤”—移片、转动、调焦
④能量流动“八个字”—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⑤单抗特点“八个字”—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⑥酶活性调节“四个字”—准确、快速
⑦内质网加工蛋白质“三动作”—折叠、组装、糖基化。
……
块策略2—通过比较、归纳、综合,将零散知识组合成块
比如,DNA的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四个过程的比较,就可以取名为四个五加一。什么意思?比较的项目都五点:即模板、酶、能量、原料、产物,加一,是指翻译过程多了tRNA工具。
一个庞大的知识点比较表,取名后,只要告诉学生,默写“四个五+一”的比较表,他们立即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就叫组块,也是知识的网络化。
实际上,知识的归纳、综合、乃至知识网络化,都是熟悉的结果,是熟悉后生成的。
块策略3—通过知识的条件化、解题策略方法化,组合成块
比如,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是向光侧少、背光侧多。
如果照射的部位是芽,则向光生长;
如果照射的部位是根,则背光生长。
同样:重力对生长素的分布的影响是近地侧多,远地侧少。
如果作用于根,则向地生长;
如果作用于芽,则背地生长。
影响分布的规则一样,但最终结果不同,与根、芽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有关系。
比如,质壁分离剂,如果是大分子?如果是小分子?……
块策略3—通过知识的条件化、解题策略方法化,组合成块
又如,大家熟知的光合作用曲线的“三点移动”
三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其不足,乐于参与
◆认识训练的工具价值—训练本身就是指挥棒:
利用试题训练,让学生做后知其不足:
①利用基础知识填空,让学生知道记忆上的不足;
②利用曲线类试题,让其知道分析曲线类试题获取信息方法上的不足;
③利用生物情景题、材料题,让其知道面对新试题背景时,挤分水平上的不足等。
总之,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你就去训练什么。
◆怎样训练?
一练易错题,提高学生的“免疫力”。
扭住“易错点”不放松,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易错不仅是理解问题,也是一个警觉性的问题。有些我们自己出的易错题,换一地方,你自己也会投入自己设的罗网中去。
二练应试策略,再难的题也有简单的空。学会挤分是中差生的必由之路。不允许学生放弃试题不答。
三练题型,找题型练应试技巧,如图表题、曲线题、实验设计题尤其是信息题。
四练新题:新题是指背景材料新的题,由于这样的题更公平,更能考查学生的新情景适应能力。
新课程中的高考题有以下特点:
(1)基本上没有什么超纲及其“繁难偏旧”问题,但仍有个别制属原教材上的内容和试题。
(2)试题背景材料一般不引用课本中的原图,信息以曲线、实验探究式为主,几乎没有热点题。
(3)试题应答的表达层级相对较高,少量题(尤其第32题)达到Ⅱ、Ⅲ,成为增大区分度的关键点。
(4)试题难度从2010年到2011年,难度下降,更加贴近中学教学实际:比较重视双基第一部分:近几年全国高考大纲卷Ⅱ生物试题命题走势
二、试题特点
1、试题内容分布以主干知识为主
三年来,考题涉及的内容几乎涵盖了高中生物的全部知识内容,但关于细胞与代谢、遗传与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相关的题目所占比例较大。说明主干知识仍是考查的重点。
2011年的生物试题更加突出了对“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遗传和变异”和“生物与环境”四大主干知识的考察,但考查的比例较前几年有所变化,如2009年考卷中主干知识的比例约占78%,2010年为68%,2011年80.3%,较之前两年有所增加。尤其是对“新陈代谢”主干知识的考查更为突出。(44.4%)
2、试题更加突出对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思路的考查
2011年实验题立足于教材,突出了对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思路的考查,例如第31题(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中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第33题对叶片合成淀粉条件的探究过程的分析。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这是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向已经实行的新一轮高中课改迈进的信号,是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接轨的过渡。另外,试题中实验题共赋分33分,占总分值的45.8%。
3、试题更加突出了对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纵观近几年的考题,曲线图、表格、系谱图、流程图等丰富了试题呈现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对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特别一提的是2011年的第32、33题,要求考生通过对表格中相关数据、条件的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加工整理,才能得出结果,富有新意。对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立体性的考查。
4、试题难度稳中有升
试卷命题的构思和题型的设计等方面,以能力立意为考查目标,注重对学生解题所需要能力的培养和积累,从能力的角度区分学生的不同水平。非选择题的难度梯度设置上,起点适中,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分值,有效控制了试题的区分度,能较好地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与2010年相比,2011年生物试题难度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