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

合集下载

大班科学活动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科学探索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五章“科学探索区”,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各种科学探索工具,了解其基本用途;学习使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并掌握科学探索工具的基本用途,能正确使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2.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激发幼儿主动观察、探究周围事物的欲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在团队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熟练掌握科学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观察、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激发幼儿主动观察、探究周围事物的欲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各一个,实物展示(如树叶、昆虫等)。

学具:每组一套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记录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引导幼儿观察并猜测这些工具的用途。

邀请幼儿上台尝试使用这些工具观察实物,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教师示范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观察事物,并提醒幼儿注意事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使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观察实物,并记录观察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幼儿使用工具的方法,解答幼儿的疑问。

各组展示观察结果,分享观察过程中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科学探索区2. 内容:放大镜:观察细小事物望远镜:观察远处事物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或昆虫,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索,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可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如科普知识讲座、科学小制作等,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

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探索区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物体的浮沉、探索浮力原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浮沉的基本原理,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物体浮沉现象的认识、实验操作和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沉实验器材(如石头、木块、塑料瓶、气球等)、演示浮力原理的图片或视频。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尺子、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如:皮球在水中浮起来、石头沉入水底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讲解浮沉原理(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讲解浮力原理,让学生理解物体浮沉的原因。

3. 实验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道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浮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互动环节(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收获,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浮沉现象2. 内容:物体浮沉现象浮力原理实验结果记录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里的浮沉现象,分析原因。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运用浮力原理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浮沉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浮沉原理的讲解3. 实验操作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关键环节。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科学探索区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科学探索区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科学探索区背景科学教育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良好的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幼儿探究、思考的能力,也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因此,在幼儿园大班的教学中,科学课程的设计及其实施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能够积极参与班级里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能够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寻找答案。

•能够初步了解天文、地理、生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锻炼幼儿的观察、记录、归纳、推理等基本科学技能。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培养。

•知识的初步了解及基本技能的培养。

教学内容本次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为“科学探索区”,旨在为大班幼儿营造一个自由探究、发现的学习环境。

具体内容如下:集体讲解由科学老师对幼儿园大班的幼儿进行一定的科学课程讲解。

主要是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一些基本知识,比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动物的基本特征及习性等。

科学探究区建设在教室角落里,准备好一张装满各种科学疑问、展品的桌子,并通过小黑板标注相关题目。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疑问,并在其他人的帮助下一起讨论探索相关的科学知识,如“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长得那么长?”和“为什么会下雨?”等问题。

知识输出科学老师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主动指导幼儿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通过教科书、摆放真实物品及传统图画等方法,向幼儿介绍一些具体的科学知识。

反思教育及分享在科学提问当中,积极鼓励幼儿们互相帮助和交流。

在科学探究字写满后,鼓励幼儿们进行讨论,让每位幼儿分享他们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并给出相应的反馈,以营造积极向上的科学氛围。

教学资源•教科书及其他科学资源。

•各种植物、动物及天文地理模型。

•各种科学实验模型。

•各种科学知识期刊、科普书籍等。

教学评价•消极表现的幼儿,及时进行督促和帮助。

•积极表现把探究活动中展现的思考能力,经验分享等因素进行成果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帮助与分析。

•积极合作和反思的幼儿,给予相应的鼓励。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探索区的概念及其作用;2.探究科学探索区中的现象,培养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科学探索区的概念及其作用;2.科学探索区中的现象观察和问题提出;3.科学探索区中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

三、教学重点1.科学探索区中的现象观察和问题提出;2.科学探索区中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

四、教学难点1.科学探索区中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

五、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了解科学探索区及其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提问,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2. 科学探索区现象观察让学生前往科学探索区,观察其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来,通过对记录的现象进行讨论,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和问题。

3.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和解决。

在探究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 问题探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5. 表达和总结让学生将探究和实验结果进行表达和总结,重点展现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方式1.讲授;2.实践;3.小组讨论;4.合作探究;5.知识总结。

七、教学时长约为2课时。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和实践,学生逐渐理解了科学探索区的概念及其作用,掌握了观察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了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同时,该教学方案注重小组合作和知识总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幼儿园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科学探索区》的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太阳、月亮和星星,了解它们与地球的关系;学习天气的变化,掌握简单的气象知识;探索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月亮、星星的基本知识,理解它们与地球的关系。

2. 观察并描述天气变化,培养幼儿对气象现象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探索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太阳、月亮、星星与地球的关系,掌握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教学重点:观察天气变化,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图片(太阳、月亮、星星)、天气符号卡片、手电筒、影子的道具。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幼儿观察室外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引导幼儿讨论它们与地球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请幼儿观察地球仪,讲解太阳、月亮、星星与地球的关系。

(2)出示天气符号卡片,讲解天气变化的基本知识。

(3)通过手电筒照射道具,展示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每组画一张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画,并简单描述它们的特点。

(2)幼儿观察室外天气,用画笔记录下来,并在班上分享。

(3)幼儿动手操作,用剪刀、胶水制作影子道具,观察影子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太阳、月亮、星星与地球的关系图。

2. 天气变化符号表。

3. 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用画笔描绘太阳、月亮、星星的特点。

2. 答案:根据幼儿的观察和描绘,提供正确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家长参与课后活动,共同观察天气变化,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同时,教师可以推荐相关的科普书籍和视频,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科学探索区的设置及使用方法。

2.科学实验:制作彩虹糖、观察水的张力。

3.科学小游戏:猜猜我是谁、寻找宝藏。

三、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1)组织幼儿做简单的科学小游戏,如“猜猜我是谁”,让幼儿在游戏中熟悉科学探索区的环境。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科学探索区的设施和材料,讲解使用方法。

2.科学实验:制作彩虹糖(1)教师介绍实验目的:制作彩虹糖,观察颜色变化。

(2)教师演示实验步骤:a.准备材料:白糖、食用色素、水、玻璃杯。

b.将白糖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c.分别滴入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搅拌均匀。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科学实验:观察水的张力(1)教师介绍实验目的:观察水的张力,了解水的特性。

(2)教师演示实验步骤:a.准备材料:水、玻璃杯、胡椒粉、洗洁精。

b.将水倒入玻璃杯,撒上胡椒粉。

c.将洗洁精滴在胡椒粉上,观察胡椒粉的变化。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科学小游戏:寻找宝藏(1)教师设置游戏场景:在教室的不同角落放置“宝藏”(如小玩具、糖果等)。

(2)教师发放寻宝图,幼儿根据提示寻找宝藏。

(3)找到宝藏后,幼儿需将宝藏带回科学探索区,与其他幼儿分享。

(2)教师鼓励幼儿分享在科学探索区的趣事,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科学实验中的参与程度,评价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2.观察幼儿在科学小游戏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分享意识。

3.收集幼儿在活动中的反馈,了解他们对科学探索区的兴趣和需求。

五、教学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学校的科学实验室,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2.邀请家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共同体验科学的魅力。

3.开展科学主题活动,如“科学小制作”、“科学小实验”等,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探索、成长。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科学探索区》的第三单元“生活中的科学”,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认识物体”,第二节“物体的沉浮”。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并掌握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能力。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工具。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观察、思考,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浮沉子、水、容器、色素、小石子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故事导入,讲述小鸭子在水中游玩,发现有些东西能浮在水面,有些东西会沉到水底,引发幼儿思考。

2. 例题讲解(1)展示浮沉子实验,让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东西会沉到水底?(2)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

3. 随堂练习(1)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幼儿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

(2)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沉浮现象?如何利用沉浮原理?六、板书设计1. 板书物体的沉浮2. 内容:(1)物体沉浮的原理(2)实验现象与结果(3)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物体沉浮现象。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物体沉浮的原理。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生活中对沉浮现象的观察,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同时,可拓展延伸相关内容,如浮力、密度等,培养幼儿深入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

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幼儿的参与度。

大班科学活动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科学探索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探索区》教材第四章《自然界的奥秘》第二节《探索星空》,详细内容涉及宇宙的基本概念、星座的认识以及简单天文望远镜的使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能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认识常见的星座,并学会使用简单天文望远镜。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星座的识别与望远镜的使用。

教学重点:宇宙基本知识的掌握,观察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文望远镜、星座图、星星卡片、教学PPT。

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星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幼儿对宇宙的好奇心。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星空的了解和观察。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如星星、行星、银河等。

引导幼儿认识星座,通过星座图展示,讲解星座的形状和特点。

3. 随堂练习(15分钟)组织幼儿分组,每组发一张星星卡片,让幼儿用彩笔在画纸上描绘出卡片上的星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描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望远镜使用教学(10分钟)向幼儿介绍天文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演示如何使用望远镜观察星空,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组织幼儿分享他们的观察成果,展示绘制的星座作品。

六、板书设计1. 宇宙基本概念:星星、行星、银河2. 常见星座:猎户座、北斗星、仙女座3. 望远镜使用方法:对准目标、调节焦距、观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个你喜欢的星座,并简述它的特点。

2. 答案示例:猎户座,由四颗亮星组成,形状像猎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掌握知识、动手操作方面的优缺点,以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星座观察,增进亲子关系。

幼儿园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科学探索区》的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如光影、沉浮、声音等,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探索科学现象的能力,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学习品质,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和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光影玩具、沉浮玩具、声音玩具、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光影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光影的形成和变化。

教师出示沉浮玩具,让幼儿预测和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的其他科学现象,如风的产生、水的循环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光影、沉浮、声音等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每组选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其他幼儿补充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科学》2. 内容:光影:光照射在物体上形成的影子。

沉浮:物体在水中上浮或下沉的现象。

声音: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用画笔和文字记录下来。

科学现象:风吹树叶飘动。

记录: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它可以让树叶飘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中,幼儿对科学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不够细致,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开展科学探索活动。

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自大班科学探索区,内容涉及“生命科学”章节。

具体包括:1. 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2. 探究动植物的生长过程;3.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的欲望。

2. 帮助幼儿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图片、实物等。

学具:观察记录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动植物的特征和生长过程。

2. 知识讲解:通过课件、图片和实物等教具,讲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3. 随堂练习:让幼儿根据观察到的动植物特征,进行分类和比较,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保护动植物,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生物的多样性、环保意识。

七、作业设计1. 观察记录本:让幼儿记录自己最喜欢的动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生长过程。

2. 手工作业:让幼儿制作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卡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积极参与,对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幼儿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仍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家庭科学探究活动,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自大班科学探索区,内容涉及“生命科学”章节。

具体包括:1. 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2. 探究动植物的生长过程;3.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的欲望。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科学探索区》的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了解日食和月食的现象,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知道它们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3. 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及其成因。

重点:认识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天空中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太阳、月亮模型、手电筒、卡片等。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教师通过讲解地球仪上的太阳、地球和月亮,让幼儿初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用卡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现象。

(2)教师讲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让幼儿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分发画纸、画笔,让幼儿画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

(2)教师选取部分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幼儿相互评价。

4. 实践活动(15分钟)(1)分组进行“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2)教师指导幼儿观察实践活动中的现象,引导他们思考成因。

(2)教师针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图。

2. 日食和月食现象的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并解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答案示例: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是:太阳发光、发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

大班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探索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区活动教材》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认识太阳和月亮”。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幼儿了解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征,知道它们对生活的影响。

2. 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太阳和月亮的相关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和月亮的图片、地球仪、手电筒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户外天空中的太阳,引导幼儿讲述太阳的特征和作用。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地球仪,讲解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知识,引导幼儿了解它们对生活的影响。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和月亮,观察光影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观察成果,讨论太阳和月亮的特点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5. 创意手工(10分钟)幼儿利用画纸、彩笔、剪刀等学具,制作太阳和月亮的手工作品。

六、板书设计1. 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征2. 太阳和月亮对生活的影响3. 幼儿观察和思考的成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心中的太阳和月亮。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对太阳和月亮的了解,发挥想象力进行绘画。

2. 作业题目:说一说太阳和月亮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答案: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太阳和月亮对生活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和评价,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观察太阳和月亮,记录它们的变化,培养幼儿持续关注自然现象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确立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的确立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征,知道它们对生活的影响。

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探索区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水的奥秘》。

通过本章学习,使幼儿了解水的性质、用途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知道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增强幼儿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水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重点:水的用途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杯子、冰块、热水、色素、滴管、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内的水源,引导幼儿思考水的来源、用途等问题。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水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流动等。

(2)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3)水的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观察冰块在热水中的变化,记录下来。

(2)用滴管将色素滴入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4. 分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幼儿分组讨论水的性质、用途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实践操作(10分钟)(1)制作小水车,了解水能转动物体。

(2)用彩泥制作水滴,装饰教室。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水的奥秘》2. 内容:(1)水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流动(2)水的三态变化:冰、水、水蒸气(3)水的用途:生活、农业、工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用水情况,记录下来并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水的性质、用途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水资源的珍贵。

(2)开展家庭节水活动,让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大班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探索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区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自然与科学”,具体内容为“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将了解植物从种子到成熟的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植物及其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条件。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条件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的基本概念,不同类型植物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挂图,实物展示(如种子、幼苗、成熟植物等)。

2. 学具:放大镜、小铲子、花盆、种子、土壤、浇水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引导幼儿关注植物的生长状况,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怎么长大的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挂图和实物展示,向幼儿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等阶段。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花盆、种子、土壤等材料,指导幼儿动手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生长过程。

4. 互动讨论(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种植植物的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哪些条件。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2. 内容: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成熟植物生长条件:水分、阳光、空气、土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自己种植的植物生长过程。

答案:略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探讨,为什么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条件?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持续观察,引导他们发现更多自然科学的奥秘。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科学探索区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科学探索区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科学探索区一、教学内容1. 动物世界:认识各种动物及其特征,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2. 植物世界:认识各种植物及其特征,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 自然现象:了解天气变化、四季交替等自然现象。

4. 科学实验: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

2. 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天气变化、四季交替等自然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及其生活习性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动物图片、植物图片、自然现象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笔、画纸、剪刀、胶水、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幼儿去户外观察天气变化,感受四季交替。

2. 动物世界: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如狮子有鬃毛、兔子长长的耳朵等。

3. 植物世界: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如花朵的颜色、树叶的形状等。

4. 自然现象:通过图片和实验,让幼儿了解天气变化和四季交替的原因。

5. 科学实验:让幼儿动手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制作彩虹实验等。

6.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画笔和画纸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动物世界2. 植物世界3. 自然现象4. 科学实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和植物,画出它们的特征。

2.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亲身感受天气变化和四季交替,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图片和实验,让幼儿观察和了解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在实验操作环节,要注意安全事项,确保幼儿的人身安全。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如观察星空、种植植物等,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大班科学教案科学探索区

大班科学教案科学探索区

大班科学教案科学探索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科学探索区》,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科学探索区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步骤,学习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和结论等科学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科学探索区的意义和作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和结论等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重点:认识科学探索区的重要性,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磁铁等)、教学PPT、科普视频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科普视频,详细讲解科学探索区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探究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完成一个观察任务,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4. 团队探究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用磁铁进行磁性实验等。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结论。

各组学生分享探究过程和结论,大家共同讨论、交流。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索区的重要性2.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观察、提问、假设、实验、结论3. 实践活动:显微镜观察、磁性实验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科学现象进行观察和探究,记录观察过程和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学到了哪些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学校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和同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植物生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天气变化:难点在于理解天气系统的运行原理,如何分析天气图。
解决方法:教师通过图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天气图的分析方法。
(4)简单机械:难点在于将简单机械原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设计并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
解决方法: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理解透彻。同时,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科学探索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植物是如何生长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动物的适应性:了解不同动物如何适应生活环境,掌握动物适应性的表现。
举例:以沙漠动物为例,讲解它们如何通过特殊的生理结构适应干旱环境。
(3)天气变化:认识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举例:通过观察气象图,分析天气系统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4)简单机械:掌握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学会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幼儿园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科学探索区》的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简单的机械原理,探索物体的运动与静止,了解自然界中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简单的机械原理,如杠杆、滑轮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规律,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简单的机械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杠杆、滑轮、图片、实验器材等。

学生准备:画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小车,通过拉动绳子使小车运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车会动?2. 讲解与探索(15分钟)(1)教师讲解杠杆、滑轮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原理。

(3)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杠杆、滑轮原理。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道例题:小华用杠杆撬动一块石头,已知小华用力点距离石头20厘米,石头距离支点10厘米,求小华需要用多大的力才能撬动石头?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解答。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第1、2题。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简单的机械原理:杠杆、滑轮2. 物体的运动与静止3. 自然界中的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运用了杠杆原理的物体。

(2)请描述滑轮的作用,并画出滑轮示意图。

2. 答案:(1)例如:剪刀、秋千、翘板等。

(2)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示意图如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索。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索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科学探索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探索区》,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科学探索区,了解其功能与特点;学习观察、记录、分析简单科学现象的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科学探索区的功能,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

2. 帮助幼儿掌握观察、记录、分析简单科学现象的方法。

3. 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掌握观察、记录、分析简单科学现象的方法。

重点: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幼儿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科学探索区模型、实验器材、教学课件。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科学探索区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其功能与特点。

讲解科学探索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简单科学现象,如浮力现象,让幼儿观察、记录、分析。

3. 随堂练习(15分钟)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验器材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4. 知识拓展(5分钟)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让幼儿尝试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互相学习。

让幼儿谈谈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和感受,鼓励他们继续探索。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索区:介绍科学探索区的功能与特点。

2. 观察、记录、分析:强调学习方法。

3.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列出几个常见的科学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某个物品,记录其科学原理,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社区中寻找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教师可定期组织科学活动,让幼儿展示自己的发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幼儿对科学兴趣的培养。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科学探索区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科学探索区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科学探索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科学探索区》,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科学探索区,了解科学探索的工具,学习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科学探索区的意义,认识常见的科学探索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2. 能够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幼儿使用科学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

重点:认识科学探索区,了解科学探索工具,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植物标本、动物标本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参观科学探索区,让幼儿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工具和环境。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幼儿了解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观察,尝试使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观察植物标本、动物标本等。

4. 动手操作(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使用记录本、画笔,将观察到的物体画下来,并进行简单描述。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索区常见科学仪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观察对象:植物标本、动物标本等2.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显微镜:观察微生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使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物体,进行绘画和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科学探索区的意义和科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基本技能。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科学探索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环境中观察和发现,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
科学探索区
磁铁可以吸什么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了解区分磁铁可以吸的物质,感知磁铁特性。

2、了解磁化现象。

活动过程:
1、课前让幼儿了解磁铁可以吸什么,再让幼儿相互自己已知的哪些物体可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行。

引导幼儿进行分类。

2、组织幼儿讨论:这些不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
3、让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
4、磁铁不能放在什么地方?了解磁化现象。

磁力可以穿过什么
活动目标:
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磁力具有穿透性的现象。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猜想磁力可以穿过什么,并在活动室里寻找磁力可以穿过的物品。

2、幼儿分类验证材料:纸、木头、玻璃、布、瓷、植物叶子、橡胶等。

3、教师小结:磁力具有穿透性。

磁力的大小
活动目标:
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磁力的大小。

活动过程:
1、准备布、被子带领幼儿观察实验:磁铁能穿过布,但不能穿过被子。

2、引发brp/p幼儿讨论:为什么磁力可以穿过布穿那不过被子?
3、师生再次实验:用磁铁透过木盒盖使别针动起来,引导幼儿认识到,随木盒盖的加厚,磁力最终动不了别针。

4、幼儿自己做实验并记录:
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磁铁和别针,让幼儿记录大小磁铁一次分别可吸多少别针。

好玩的电动玩具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电动玩具,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让幼儿了解电池的正负极会影响玩具的启动或静止。

活动过程:
1、准备一些电动玩具先让幼儿玩,并让幼儿思考:电动玩具为什么会动起来?
2、师幼共同探索。

装反电池的正负极,启发:“老师这里的玩具也有电池,谁来试试电动玩具能动起来吗?”
3、教师总结:电池的正负极的不同,会影响玩具的动或静。

4、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玩具里面装的节数也不一样。

好玩的摩擦起电
活动目标:
1、探索什么东西能摩擦起电。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过程:
1、指导幼儿用尺在丝绸、皮毛、头发上做摩擦起brp/p电的实验。

2、提出问题:尺在别的地方能摩擦起电吗?
3、幼儿自由实验。

4、小结。

分散和聚集
活动目标:
1、知道颜色聚在一起深,扩散开来淡。

2、培养幼儿爱做实验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出示滴管,介绍滴管的用法。

2、提出问题:如果用滴管吸一滴红墨水滴到餐巾纸上,会发生什么情况/
3、幼儿做实验。

4、小结:当红墨水聚在一起时颜色很深,当红墨水慢慢扩大,它的颜色就淡了。

探索各种声音
活动目标:
1、知道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

2、通过操作各种材料,体验声音的产生。

活动过程:
1、课前做实验“会跳舞的娃娃”,交代任务。

2、幼儿自由操作,体验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现象。

3、用多种材料尝试,体验它们发出的不同声音。

4、师小结。

玩镜子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观察、探索,知道各类镜子的特点及作用。

2、发展幼儿观察力,提高求知欲。

活动过程:
1、交代任务:玩有趣的镜子,提醒大家要爱护这些镜子。

2、操作一:每个brp/p幼儿自选一种镜子,探索怎样玩的有趣。

讨论:各自玩时,发现了什么?
操作二:幼儿另选几种镜子,观察照出的物体发生的变化。

讨论:各自玩了哪些镜子?照出来的物体是怎样的?
操作三:根据不同的镜子照出物体的不同变化,让幼儿寻求答案。

讨论:为什么镜子不同,照出的物体和原来的不同?
3、老师总结。

玩磁针
活动目标:
1、了解磁针转动的原理——指南针。

2、培养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

活动过程:
1、交代任务:玩磁针,并提出要求。

2、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3、老师小结。

使球停在斜坡上
活动目标:
1、探索使物体停在斜坡上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合作性,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提供多种材料,让小朋友自由探索。

2、小朋友相互讨论探索结果。

3、再次操作。

4、师生共同讨论探索方法、结果。

好玩的多面镜
活动目标:
在了解两面镜夹角变化与物体数量变化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三角镜夹角变化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进入brp/p活动室玩两面镜,并引出如何制作三面镜。

2、幼儿对三面镜进行探索,了解三面镜的夹角变化与物体成像的规律。

3、玩万花筒,进一步了解物体与两面镜、三面镜成像的规律。

搭纸桥
活动目标:
1、了解纸的形状与纸的承受力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搭桥,并试一试桥的承受力,引出如何让桥变结实。

2、幼儿尝试改变纸的形状和结构,增加纸的承受力。

3、幼儿相互讨论,并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

玩斜坡(一)
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尝试,了解同一种形状、大小、材料的球在斜坡上滚动的速度与斜坡的高度、曲直有关。

活动过程:
1、幼儿比较高度不同的斜坡、曲直不同的斜坡。

2、先猜测物体滚动的速度,再动手实验,观察并讨论物体滚动时的
速度与什么有关。

3、教师小结:同一种物体在高的斜坡、直的斜坡上滚动的速度快。

玩斜坡(二)
活动目标:
比较同一高度、同一曲直的斜坡上,不同大小、不同重轻的物体在斜坡上滚动时速度的快慢。

活动过程:
1、分别出示两组斜坡:一组是同一高度的直斜坡;另一组是同一高度的弯斜坡。

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在两组斜坡上尝试。

2、提出问题:在同样的斜坡上,什么东西滚下来最快?什么东西滚下来最慢?为什么?幼儿相互讨论。

3、教师小结:在同样的斜坡上,轻的、体积大的物体滚下来速度快,反之依然。

瓶中吸物
活动目标:
1、体验磁铁隔瓶吸物的乐趣。

2、探索瓶中物体运动与大气压力的关系。

活动过程:
1、出示瓶子,放入一些铁制小东西,问:不把瓶口朝下,怎样取出这些小东西?引导幼儿运用磁铁的吸铁功能,把瓶中物体吸出。

2、幼儿操作,并讨论:瓶口用盖子盖好时与没有瓶盖着两种情况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有盖子时容易吸,反之难吸,为什么?幼儿讨论。

3、教师小结。

神奇的吸管
活动目标:
通过吸乒乓球的尝试,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幼儿用吸管吸乒乓球。

2、吸管除了可以吸动乒乓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让乒乓球滚到你所想的位置?幼儿讨论(用吸管吹乒乓球)
3、幼儿尝试吸动或吹动其他物体,并交流各自的感受,交换各自的经验。

跳舞的纸屑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2、激发幼儿探索物体更多的有趣现象。

活动过程:
一、启发性谈话,激起幼儿探索兴趣。

1、谁来想个办法,使纸屑吸起来?
2、幼儿相互结伴探索。

3、请幼儿说一说探索结果。

二、比较纸摩擦和毛皮摩擦后吸纸屑的不同现象。

幼儿探索,相互交流。

三、整理好操作材料。

四、鼓励幼儿探索更多的物体,找一找什么东西也会吸起来?
探索飞机模型
活动目标:
1、了解制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

2、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谈话:“除了鸟儿,还有谁能在天上飞?”“飞机是什么样的?”
二、看飞机模型,了解飞机的好处。

1、你们知道飞机有哪些用途吗?
2、向幼儿介绍各种飞机的外形特征和功用。

3、飞机是谁制造的?他们是怎样制造的?
三、了解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

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四、回班级选择材料制造飞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