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演变】知识点纲要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透视本专题主要复习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国家分裂与统一、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等内容。
在近五年高考中的命题率较高,所占分值一般在20分以内。
1、了解历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及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掌握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史实,归纳在国家分裂中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的因素。
3、归纳重大历史人物的活动,并对其作客观公正地评价。
●名师串讲○知识图解秦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由皇帝总揽军、政、财一切大权,官吏由皇帝任免。
朝②建立中央行政机构:丞相、御使大夫、太尉。
建③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立④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有深远的影响。
两汉①剌史制度:汉武帝时,建立了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东汉时,改剌史为“州牧”,执掌军政大权。
巩固②汉初,郡县和封国制并存。
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③察举制:推行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隋唐①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确立。
唐太宗时,明确划分职权。
此后历朝沿袭。
完善②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专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兵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制院与统军将帅相牵制;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选地方精主壮之士入禁军;目的:“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守内虚外”。
义北②集中行政权:特点:分化事权。
中宋分割宰相的权力。
央加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使之相互牵制。
集强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
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权④科举制的发展。
制元朝①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度发展②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对后世有影响。
①废丞相,权分六部,空前提高皇权。
明②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行三司分权。
朝③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
强④制定《大明律》。
增加经济立法,“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化⑤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皇权,监察官民。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总结gt;gt;gt;本课重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gt;gt;gt;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原因:①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②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③具体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影响:①利——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弊——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③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内阁制应运而生。
(2)设内阁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发展过程:确立(明太祖)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出现(明成祖)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发展(明宣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
→大权尽归内阁(神宗时张居正)。
内阁的主要特点:非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不是事实上的宰相。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2、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时)(1)原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影响了皇权集中。
(康熙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2)职能: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3)特点:①由皇帝挑选亲信的大臣充任。
②机构非常简单,办事效率高。
③军机大臣只是负责“跪受笔录”,决策大臣集中于皇帝。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秦至清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中央行政制度运行机制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家国同构);三公: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九卿:负责处理具体事务;廷议制度:重大事务公卿廷议,皇帝裁断;文书制度:加强对官员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保障政令传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汉汉承秦制;中外朝制中朝:皇帝为首的决策机构外朝:三公九卿组成的执行机构东汉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机构称政事堂;(评价:①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效率;②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宋二府三司制(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管军事,宣政院管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票拟权;(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咨询顾问机构)清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跪受笔录,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相权逐步削弱直至废除,君权逐步加强并达到顶峰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秦至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秦郡县制(战国已有,秦全国推广;郡县两级,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影响: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体系。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汉汉初:郡国并行、推恩令;东汉:州、郡、县(州由监察区变为一级行政机构)魏晋南北朝州、郡、县隋州、县唐道、州、县(道由监察机构变为一级行政实体);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宋路、州(府)、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元行省制,省、路、府、州、县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巡抚、巡按制;省、府、县清省、府、县;巡抚、总督制;3、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山川形便、犬牙交错(1)山川形便:以自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边界。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模块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1、秦统一天下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 )A.定期朝觐皇帝B.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3、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4、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人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之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 )A.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5、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6、秦朝法律《效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官员.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
这一做法( )A.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C.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D.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7、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记载.只涉及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
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
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巩固君主专制皇权的需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8、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带有浓厚的宗族色 决了王国问题,
彩
巩固了中央集权
古代政治制度形成 君主专制空前 了成熟的体系,包 强化,明代废 括以三省六部制为 除了丞相制度, 核心的中枢权力机 设立内阁;清 构、以科举制为主 朝设军机处, 的选官制度和较为 专制皇权发展 完备的监察制度 到顶峰
主 旨
(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 血缘为基础,家国一体;(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 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K12课件
36
解析:从材料所述现象可知,弓鱼国宗族墓地的墓葬规模呈现等级制,联系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分析,这是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的体现,故 A 项符合题意; 材料所述的等级并不是阶级等级,故可排除 B 项;墓葬规模的大小反映的是等级 而不是贫富,故排除 C 项;材料也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故排除 D 项。
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
封制( )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K12课件
22
解析:夏商周三代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皇权专 制始于秦始皇时,故 A 项错误;地方分权体制不是周朝开创的,周朝借鉴和发展 了前代体制,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天下一统的政治 制度”可知,分封制是周王朝为加强对地方控制服务,与边疆地区开发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 D 项正确。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精心整理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关系)1、汉朝——中外朝制度(一般了解)⑵分割宰相权力: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中书门下省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4、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⑴内容: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统领六部,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全国军事机关。
⑵作用:宰相权利加大二、选官制度2、谏议制度(对皇帝):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谏院。
3、评价:第一,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地效。
第二,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
【同步练习题】1.(2011•山东菏泽高三12月联考)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而西周(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B.三省相互牵制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和所学史实反映了唐朝皇帝的最终决策要受到三省的的影响。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3.(2011•福建厦门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
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清朝军机处行焚书坑儒等,所以A项可排除;D项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不断衰落,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明代废除丞相制度,清代设置军机处等,明清还大兴文字狱,D项也可排除。
在BC两项中,联系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本题选B项。
5.(2011•辽宁沈阳四校高三期中考试)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权力发展变化的理的是“贵”;户部掌握财政、国库应该是“富”;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故应该是“贫”;工部负责工程建设故应该是“贱”;兵部负责军事应该是“威”;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应该是“严”。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6张ppt)
大家思考一下,上述两大文件反映了近代到现代我 国的什么历程?它们对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又有何重 大影响,这些就是本节课要探讨的主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解读
1.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 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2.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政权 建设实践的重要历史意义。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首先,在被革命军解放的地区,应有三年的军政时期。在此期间,军政府将 在县级政权中控制军政与民政。同时,它将与地方人民合作,以清除诸如缠足、 吸食鸦片以及官僚腐败等一些政治与社会恶瘤。
第二期为训政期,时间至多六年,在此期间将成立地方自治政府,由民众 选举地方议会与官员。但是军政府仍将保持对中央政府的控制。这个时期,一部 暂时性的宪法将会明确军政府的权利与义务。
图解历史
非党进步人士
中间人士
共产党员
“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 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 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 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的左派进步 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和其他 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实 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 抗战。
1、试行政党政治:宋教仁案——二次革命— —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后解 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袁世凯独裁及复辟帝制(1915年): 失败后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明概念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 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 导地位的中央政府。代表大买办和大地 主阶级的利益,对内独裁对外卖国。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必备!)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商朝:内外服制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1)内容①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①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①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3)评价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4.商周政体的特点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5.演变(1)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封建政治制度产生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进行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知识点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秦朝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秦朝的统一: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3.三公九卿制(1)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K12课件
10
四、民族大融合 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
晋黄内河迁流的域匈后,奴出、现鲜了卑民、族E羯大v、a融l氐合u、的a羌趋t等i势o族。n与北汉魏o族n孝l联文y系帝.日改益革密促切进。了北北魏方统的一民 ith族大As融p合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Evaluation only.
ith①把As读p书o、s考e.试S与l做i官de紧s密联f系or起来.,有NE利T于打3破.5特权C垄l断ie、n扩t大官Pr吏o人file 才②来把C源选o、拔p提人y高才ri官和g员任h文命t化官2素吏0质 的0。 权4力-2收0归1中1央A,加s强p了os中e央集P权ty。 Ltd.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Hale Waihona Puke K12课件11重理解 1.门阀士族的衰落 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 历史舞台。
(1)门阀士族衰落最重要E的v原al因u在a经t济io方n面。only. ith①依南附As,北松p朝弛o后了s期e宗.至族S隋的l唐血i时d缘e期纽s,商带,品f聚o货族r币而关居.系N走E的向T发分展户3削.析5弱产了,C士农l族民i经e对济n地t不主再的P像r人以o身file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K12课件
2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第1单元政治制度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1.演变(1)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
(2)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特点(1)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
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国家政治制度中。
(6)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二、17、18世纪中西政治体制不同趋向及原因中国西方趋向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代议制确立、发展原因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地主阶级维护其利益需要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政治中国地域辽阔,专制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西欧各国地小人少;为了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忠君思想、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头脑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思潮使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历史传承大陆文明,专制日久海洋文明,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三、中国古代改革内容的特点(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为例)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
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
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讲义: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第15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15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3)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中体西用”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2)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
2.代表: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3.主张(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师夷长技以自强”。
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
5.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轻巧识记“一、二、二、三”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二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二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法令出一⎩⎪⎪⎨⎪⎪⎧ 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思维发散 隋唐盛世的表现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
(必修1)经济上: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必修2)文化上: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绘画(吴道子等画家涌现)。
(必修3)[思维导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选官制度、监察体制的演变错误!错误!三、从汉至元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1.历代行政区划 朝代行政机制秦、西汉郡—县两级制 东汉 州—郡—县三级制 唐代 道—州—县三级 宋代路—州—县 元代省—路—府—州—县2. 元代行省的设置(1)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图解要点] 郡县制与行省制一、君主专制与君权、相权关系的演变史料一 (汉代)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解读 史料表明汉代宰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统领百官的助手,位高权重。
史料二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1.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2.中国古 代王朝 的监察体制解读该史料表明隋唐时期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实为分散相权。
史料三解读上述史料反映了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主要内容①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
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②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还要注意按传统复习各主要朝代在加强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
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高考历史政治体制知识点清单制度变革总结与题型分析
高考历史政治体制知识点清单制度变革总结与题型分析历史政治体制是高考历史考试中的重要一环,掌握相关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历史政治体制的知识点进行清单式梳理,并总结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分析高考中常见的相关题型。
一、历史政治体制知识点清单1.封建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制度- 皇帝与贵族的关系- 官僚体制与科举制度2.民主政治体制- 西方民主制度- 三权分立原则3.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二、制度变革的总结1.封建政治体制到民主政治体制的变革这一变革以欧洲启蒙思想为基础,通过法国大革命和英国的议会革命等事件逐步改变了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政治体制注重人民的参与和政府的制约,实现了政治权力的分散和民主化。
2.封建政治体制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变革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以及无产阶级觉悟的产生密切相关。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计划经济的方式,旨在消除剥削和压迫,追求阶级平等与共同富裕。
3.民主政治体制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变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往往是在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一转变通常是通过选举和政策调整等手段实现的,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题型分析1.选择题- 以下哪一项不是封建政治体制的特点?A.君主专制制度B.皇帝与贵族的关系C.科举制度D.三权分立原则-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B.三权分立原则C.皇帝与贵族的关系D.无产阶级专政2.名词解释- 请解释封建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各自的意义和特点。
3.分析题- 请阐述封建政治体制与民主政治体制之间的差异,并说明这种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论述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请论述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通过对历史政治体制的知识点清单制度变革总结与题型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并为高考历史考试做好准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君主独裁政体的演进和强化【导语】高一历史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学生需要将知识点总结分析,下面作者将为大家带来高一的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介绍,期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1)基本内涵(基本特点):独尊、至上、世袭。
根本特点:至高无上。
本质:君主独裁。
皇权具有随便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固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1)丞相的职责:(2)根源:制度本身。
(3)历代皇帝调剂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专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补偿这是繁多而宰相才能不足的缺点。
(4)汉代:中外朝的形成: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益。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实行机构;丞相权益遭到削弱。
中外朝的显现:是君主独裁本质的反应。
(5)唐代:三省六部制显现于隋,完善于唐。
评判:三省份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证。
(6)宋代: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判: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3)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
(5)元朝:御史台。
2、评判:(1)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避免官员的贪污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没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动。
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实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线人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1)开始于先秦,衰落于年龄战国。
(2)选官根据:血缘和出身。
(3)世袭。
2、察举制:(1)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君主专制知识点
君主专制知识点君主专制是一种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君主拥有最高权力。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决策权,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君主来决定。
君主专制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例如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等都属于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的特点是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威。
他可以制定和修改法律、决策国家的重大事务,并且没有人可以对他的决策提出异议。
君主的权力来源于血统,通常是通过世袭获得的。
君主可以委任官员来管理国家的具体事务,但这些官员都是君主的手下,必须服从君主的命令。
君主专制的发展离不开一些重要因素。
首先,君主专制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统治阶级来支持君主的权威,这个统治阶级通常是由贵族、官僚和军队组成。
这些人通过忠诚于君主来维护他们自身的权力和利益。
其次,君主专制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来维护君主的权力。
这些手段包括政治手段、军事手段和法律手段等。
通过这些手段,君主可以有效地掌控国家的一切事务,并镇压任何可能对他的统治构成威胁的势力。
君主专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保持政治的稳定和统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他可以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滥用职权,使国家陷入混乱和危机。
其次,君主专制不利于人民的参与和发展。
在这种制度下,人民的政治地位被剥夺,他们的声音无法被听到和尊重。
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动荡。
然而,君主专制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
首先,君主专制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其次,君主专制可以实现一些长期的发展目标,因为君主可以长期坚持自己的政策和战略,不会受到政治周期和选举的限制。
总的来说,君主专制是一种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君主拥有最高权力。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决策权。
君主专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权衡利弊,并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知识点
高中历史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知识点高中历史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知识点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历史成绩能不能复习和能不能考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考前尤其是高考前的复习,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吃透考试要求,对考试的内容、范围、能力要求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认真阅读教材,尤其是高考前。
很多优秀的考生,他们不只看一遍教材,还会看三四遍,每次都有同感。
多读几遍,把教材读透,就能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运用起来也会更熟练。
第三,融会贯通。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掌握课本知识。
为了融会贯通,可以把复杂的知识变成简化的知识,用图表来表示,让知识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和使用。
这样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
第四,培养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历史就是古为今用。
所以要善于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上的重要事件,国内外的重要热点和焦点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演变】知识点纲要
一、.主要内容
①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
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②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还要注意按传统复习各主要朝代在加强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
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
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汉武帝改革管制,组成内、外朝,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
汉武帝还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
东汉时期,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最终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④隋唐完善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基本上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割据政权为维护统治,都不同程度地加强君主专制。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而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
加强了皇权。
科举制的施
行,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中期,地方藩镇权限增大,中央政权腐败,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出现,并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再度遭到破坏。
注意:尚书台和尚书省、尚书令的区别与联系。
⑤宋元加强
北宋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采取
强干弱枝的措施,从兵权入手,解除朝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然后,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进而收回了地方行政权、财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北宋中期以后严重的社会危机。
元朝重新实现全国性的统一。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对地方管
理方面实行行省制度,这一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意: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健全了统治机构。
⑥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成为一时期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
明初,中央废承相制度,权力分属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并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强化君权。
清朝沿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一方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注意:清朝的理藩院与元朝的宣政院的区别与联系。
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根源
①经济根源:春秋末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封建剥削方式。
由于封建的自
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②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
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③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
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
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要注意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具体分析,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反作用。
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有利于维护封建制度,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聚集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的作用,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如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北宋政府推广占城稻。
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化都比较突出地发挥了上述进步作用。
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①经济上,明朝中期以后实行闭关锁国、对商业收重税,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政治上,统治者用自上而下的一整套国家机构统治人民、镇压人民,明清中后期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上,明清中后期八股取士、文字狱的专制统治使读书人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了科学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阻滞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表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日趋反动。
五、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
①地方行政制度:秦国——县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县、封国并行;东汉——州郡县;元朝——行省制度。
注意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
②地方的组织管理制度:西汉——编户制度(控制和剥削农民的租赋制度);北宋——保甲制度(“寓兵与农”、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金——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的基本社会组织);后金——八旗制度(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