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君主专制的演变历史资料讲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措 结
施:
中央:废中书省和宰相,权 分六部
①宰相制度正式废除,君主专 果: 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内阁的出现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内阁的出现
时期 明太 祖 措施 职 权 特 点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 设置 密事物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中, 级别低, 侍从顾问 殿阁大学 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 很少参决政事 士 阁” 地位上升, 参与商讨 内阁产生 有衙署, 军国大事 参与机密事务 内阁发展 票拟权 地位更加重要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朝代 秦 汉 实质 皇权 皇帝制度 汉承 三公九卿 秦制 内外 相权 朝制 中央 郡县制 郡国 制 州郡 地方 县 进程 建立 巩固 隋唐 三省 六部 制 州县 道州 县 宋 二府 三司 制 路州 县 元 中书 省 备注
君主 专制 中央 集权
行省 路府 州县
完善
加强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康熙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南书房 集权于帝
雍正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 顶峰
“共治国事 ”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女真族: 奴隶社会 部落联盟
努尔哈赤
八旗
共 治 国 事
旗主:贝勒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皇 太 极
①1636年,皇太极将全部贝勒封王, 每旗又令设议政王大臣三员,组成 了共同议政形式,即议政王大臣会
◎内阁的出现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 同 性质 不 职权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一级行政机构 参与决策 内侍机构 侍从顾问
中国历史朝代的制度从封建到君主专制
中国历史朝代的制度从封建到君主专制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变迁众多,其中制度的变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封建制度到君主专制,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探讨这一历史变迁,并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封建制度的形成与特点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从西周时期开始逐渐形成。
封建制度以封建君主国家为基础,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封建制度中,国家权力的核心是封建君主,如皇帝、王侯等。
封建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统治全国,掌握政权。
同时,封建君主还规定了世袭制度,官职和封地可以传承给子孙后代,形成了封建贵族阶层。
在经济方面,封建制度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
土地所有权被封建贵族占有,而农民则以一种类似奴隶的地位服从于封建贵族的统治。
封建制度还涉及到农耕经济和农业社会的特点,农民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种植农作物,贡献一部分农产品给封建贵族。
在社会方面,封建制度有明确的等级制度。
社会地位和权力高低严格划分,贵族地位高于平民,各种仪式和礼仪的执行也使得社会秩序稳定。
此外,封建制度中还存在着封建礼教和封建关系,如忠诚、孝道等。
二、封建制度向君主专制的转变封建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主导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导致了向君主专制的转变。
首先,封建制度中封建贵族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政权不稳定和内外患乱的问题。
贵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官员的贪污腐败等问题,削弱了封建君主的统治能力,使国家陷入内乱和外患。
其次,封建制度中的社会等级严格划分,限制了社会发展和个人自由。
底层农民和平民的权益得不到保护,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这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民众对制度的不满。
最后,封建制度中的经济模式相对落后,难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的财政主要依赖地方贡税,通过剥削农民维持统治者的封建生活。
这种经济模式在外部冲击和国家发展需要面前显得疲软。
因此,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制度开始朝着君主专制方向发展。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法令出一”的专制君权1.背景秦始皇确立的“□1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表现皇帝集□2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主宰国家政治。
3.特点带有□3独断性和随意性,以维护□4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4.影响成为皇帝实行□5专制独裁的依据,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的演变1.原因□1君主专制制度导致的帝相矛盾,促使帝王限制相权,以独揽行政大权。
2.演变状况(1)汉代①汉初继承秦制,□2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掌握行政实权。
②□3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设立“□4中朝”,事先决策重要政事。
(2)唐代①中央设□5中书省、门下省和□6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在□7门下省设政事堂,规定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8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代①设□9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11枢密院管②增设“□10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12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1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3)唐朝:□2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代:□3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4监察御史复按。
[巧点妙拨云开日出][特别提醒] 秦汉时期,皇权还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如“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和周代内外朝的遗留,对皇帝权力起到了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君主专制的演变历史
04
君主专制的影响与评价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 2
3
促进统一与稳定
君主专制在历史上通常伴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利于减 少内战和分裂。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君主专制政府能够集中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 道路、桥梁、水利等。
强化中央集权
通过君主专制,中央政府能够更有效地掌控全国的资源和人 力,推动国家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旨在建立独立的民主国家。独 立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与共和制建立
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爆发,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并建立了共和 制。这些国家实行的政治制度包括总统制、议会制等,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期的一场政治革命,旨在推翻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革命期间,人民攻占 巴士底狱,处决了国王路易十六,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英国光荣革命
英国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发生在1688年。英国议会通过政变废黜了国王詹姆斯二世, 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为国王,从而结束了英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限制思想自由
在君主专制下,不同意见和思想可能受到压制和打压, 不利于文化多样性和思想创新。
强化传统价值观
君主专制往往推崇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对现代思想 和观念持谨慎态度。
05
君主专制的遗留问题与现代 启示
君主专制的遗留问题与现代启示
• 请输入您的内容
THANKS
中国的辛亥革命与共和制建立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政治 革命,旨在推翻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开始实 行共和制。
(完整)从汉至清君主专制的演变ppt
(2014高考天津卷)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
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
确;
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
察举制
品行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授官 考试
2.发展规律: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 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3、科举制图所示为《唐书》 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 唐代科举制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一)两汉:中外朝制度
1.调整原因:
皇帝
中朝 决策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外朝 执行
丞御 太
相
史 大
尉
夫
有事上报
九卿
丞相位高权重, 威胁皇权。
2.运作程序:
3.影响:
相权一分为二; 削弱相权,加强 皇权。
(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P8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君主专制的演变历史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皇权——相权
汉:“汉承秦制”,但丞相位高权重
布衣为相
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
形成决策机构:“中朝”
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
三司:三司使(财政)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相权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 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位争夺战 中的重要依靠力量。这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 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
明朝加 强君主 专制的 措施
清朝加 强君主 专制的 措施
宰相制度的废除(明 太祖)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内阁的创立和发展(明
成祖—)—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军机处的设立(雍正)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建 立 秦朝
发 展 汉—元
强 化 明朝
顶 峰 清朝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中央——地方
汉:郡县、封国并存
汉景帝平“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
元:实行行省制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称 察举制
时期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宋元
标准 品行 门第 才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3、隋朝: 首创科举制 4、唐宋元: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历史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强化民族认同
君主专制政体在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 促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
实行民族压迫
在某些情况下,君主专制政体会对少 数民族实行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制政体的推动下,各民族之 间的融合进程加速,形成了更为紧密 的民族关系。
宋朝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将行政、军事 和财政大权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 司掌握,加强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明朝时期设立内阁制度,作为皇帝的咨询 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进一步加强了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01
通过教育和文化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维护君主的
权威。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但容 易滋生腐败和暴政。
高度集权、君权神授、等级森严、思 想控制等。
君主专制政体的出现背景
经济基础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 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
社会安定。
阶级基础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 巩固其经济和政治地位。
政治基础
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形成,地 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 日益尖锐,需要强化君权来维护国 家统一。
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严格的皇位继 承制度,确保了君主专制的稳定性。
三公九卿与郡县制度
秦朝设立了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推 行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成熟阶段
汉朝的巩固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 通过削藩、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 巩固了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政
秦朝的焚书坑儒
02
秦始皇焚烧儒家经典,坑杀儒生,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和强化君
高中历史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制在贵族范围内, 1.世官制:将官职限制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世代 世官制 继承祖上的权位。 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2.察举制 (1)含义: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 含义: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 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概况:①兴起于西汉时期。②演变:在魏晋 概况: 兴起于西汉时期。 演变: 南北朝时期, 即九品官人法。 南北朝时期,发展为 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 (3)评价:①其考选范围对象、内容、方式、程 评价: 其考选范围对象、内容、方式、 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②其形式都是以 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问题思考 2.从汉到宋代为抑制相权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2.从汉到宋代为抑制相权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从汉到宋代为抑制相权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提示 (1)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 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成“中朝”与“外朝”。 中朝” 外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 唐代:三省六部制, 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 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 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3)宋代: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宋代: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3)中央对行省的控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 中央对行省的控制: 等形式加以控制。 督,同时还采取 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行省设置的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行省设置的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 行省设置的意义 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较好地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 关系。 关系。
问题思考 5.秦汉至元朝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5.秦汉至元朝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秦汉至元朝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 秦汉至元朝我国君主专政政体不断强化。 秦汉至元朝我国君主专政政体不断强化。 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地 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要服从中央,最后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要服从中央, 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 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 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较为稳定。地方缺少自主 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较为稳定。 权,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难以实施有效 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 管理。 管理。
历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件(人民版必修一)
君 主 专 制 政 体 的 强 化
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1.创立:
核心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 袭。 3.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但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 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 行政和司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
二、丞相制度
阅读书本第二框,联系上一节内容, 请说出我国丞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1、秦朝? 2、汉朝?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小
结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
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4)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 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君主专制的演进(巧记方法 )
汉承秦制有变化,武帝起用布衣相; 魏晋南北有三省,隋唐六部完善它; 宋代皇权更加强,制约宰相有办法; 参知政事分行政,三司财政约束它。 元朝也设中书省,唐元中书要分开。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 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皇权与相权矛盾加剧 ——皇权加强; ——相权削弱; 延伸:中国古代为什 么要削弱相权?
二、丞相制度
1、演变:
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 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府
3)元代的行省制
1.内容
(1)十行省。
(2)两单列。 ①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②宣政院: 西藏(川青部分地区)
佛教事物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 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例题1的变化. 例题1的变化.
左传》记载: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1)《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 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 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D.世袭制 A.分封制 B.宗法制 左传》记载: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2)《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诸侯 立家需要的程序是 A.经过分封 A.经过分封 B.获得宗族认同 B.获得宗族认同 C.取得等级 C.取得等级 D.得到任命 D.得到任命
约4600年前前2070前1600前1046前221前20222026526531631742042047958161861890790792396012791206136813681644清16441911中华民国191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学习古代史的重要基础春秋战国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知识结构夏商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周隋唐两宋元明清春秋战国君主制开始出现宗法制出现由天下为家演变成家天下君主制发展宗法世袭形成君主专制出现九品中正制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设军机处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分封制诸侯世袭部分地区分封制开始被官僚制取代君主专制确立皇帝制世官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分封制被取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1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2设中朝削弱相权3察举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完善三省六部制廷议科举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设副丞相参知政事分相权收地方兵权财权文官做知州中央设中书省下总百司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设行省另腹里宣政院辖地君主专制极端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二政治制度演变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其变化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怎样建立的有哪些特点代表性的制度有哪些1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获胜在镐京建立新政权即周王朝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趋势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趋势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是在古代传统的政治形式,它的特点是由一位君主统治,即政治、军事和宗教活动均由这位君主控制。
起源于古代中东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罗马等,并在中国古代出现了有关君主专制的历史记载。
从古至今,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趋势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发展到其最初的样子,也就是君王对全体民众有绝对支配权和控制权,他拥有发布法律、审判罪行、颁发惩罚、招募士兵等所有权力,他的权力无人能及。
有时,君王还被赋予神性,人们认为他是神的化身或选民,神会指引和保护他治理国家。
第二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君主专制制度也发生了演变。
尤其是在欧洲,贵族和教会的力量不断上升,以至于君王的权力大大削弱。
他们开始不再拥有绝对权力,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律和章程,从而减轻了他们过度滥用权力的可能性。
此外,君主专制制度也受到了“三权分立”的影响,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严格分离,使社会的治安和统治得以稳定。
最后一个阶段,当君王的权力不再存在时,君主专制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此时,君王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力,而是要遵守宪法,共同推动国家的统治和发展。
在此过程中,君王将权力分配给贵族和民众,国家的政治机构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此外,就地方政府而言,地方自治机构也在不断建立,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确保了公民们的权利和利益。
从上面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当初的绝对支配权发展到后来的宪政体制和地方自治机构。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有助于改善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促进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高中历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清初中枢机构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
2、军机处设置——专制顶峰(雍正)
军 机 处 皇权到达顶峰 雍正
特点:简、精、速、密
南 书 房 皇权得到扩大 康熙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太极
互相制约, 集权于帝
内阁
皇权受到限制
材料一 雍正年间, 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 在太和门外,直(连日 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处的原因是什么?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 直(值)缮写。后名军 ——为用兵西北,防 机处,地近宫廷,便于 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 宣召。 置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 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 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军机处特点:简、精、速、密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 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 (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 中枢机构 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内阁制正式形成
(3)明宣宗:授予阁臣票拟权
3、职权: 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
4、机构性质: 内侍机构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 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 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 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 的认可与否。
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 结合三个材料,概括军机处的特点。
左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 右上图:军机处内景 左图:军机处的位置
镜头一: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有两个重 臣明珠、索额图分别被称为“明相”“索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1/8/27
17
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VS地方)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加强
削弱 加强
节度使(藩镇割据)
削弱
权归中央(文官知州,通判监督) 加强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
强趋 ,势 地: 方中 权央 力权 不力 断不 削断 弱加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加强君权 威胁君权
汉初:郡国并行制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说一说皇帝的烦恼是什么?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藩为“保卫”之意,“镇”指军镇; (中央与地方)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中 太央祖(集问权 :2的 “)发 天展 下( 自结中 唐央果VS地:方)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内外朝制度 加强君权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三省六部制 加强君权 材料中赵普认为唐以来战争不断的原因是什么?他建议宋太祖从那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2)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通史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5单元第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含解析
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议政王大臣会议:由01满洲贵族组成,是清初的最高权力机构,军国机要由其定夺,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4.密折制(1)增添皇权的神秘感。
(2)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三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1.明代:废行省,设三司。
2.清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2)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改土归流〞。
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
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乾隆时期,大局部土司被废。
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稳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本格局。
3.清朝的统治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漫画解史] 丞相与内阁首辅[问题探究] 有人说,明朝的内阁制与之前的宰相制本质是一样的,你怎么认识?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宰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稳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
[巧法妙记] 军机处的特点[思维导图]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轻巧识记] 巧记明清政治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走向极端的君主专制——明清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二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三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图文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图文引言君主专制政体在历史上曾经是最为常见的政治形式之一,也曾在一些地区和国家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这种政治方式的演进和强化在历史上也产生了很多的变化和影响。
本文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阐述这种政治方式的演进和强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君主专制政体源于古代国家的君主制度。
君主制度是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一个国家旗帜鲜明的君主。
在君主制度中,国家的权力由君主行使,君主对国家事务有最终决定权。
在这种制度中,君主的权威是无可置疑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君主制度的性质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由于君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的权力,因此,在一些地方和时期,由君主行使权力的范围和力度非常大,形成了君主专制政体。
君主专制政体是一种极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君主的权力和权威。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君主的权力是无限的,完全不受其他政治力量的制约。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君主专制政体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不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形式和特征都有所不同。
1.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和具有特色的君主专制政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体一直盛行不衰,具有悠久和庞大的历史传统。
中国的君主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而“王权神授”的思想在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欧洲君主专制政体欧洲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世纪时期开始出现,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战争和政治动荡。
在欧洲的君主专制政体中,君主是国家的最高元首,其权力极大,绝对的权威是世袭的。
这种政治制度在欧洲历史上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近代以后逐渐式微。
3. 俄罗斯君主专制政体俄罗斯的君主专制政体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俄罗斯历史上,斯柯比什泰特制度是一种很独特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在于政治权力的集中。
斯柯比什泰特制度可以被视为俄罗斯版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
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元朝主要加强了对台湾,西藏等边疆的联系与控制,巩固了发展夺民族的统一国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时期可是说是明清时期了;明清时期业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弱时期;此时,封建制度仅仅依靠正常的统治已经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剥削了,从而只能依靠加强皇权的绝对化,控制人民的思想;朱元璋时,立时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六部的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直接领导的秘密特务机构-东厂,西厂的设立更凸显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中央政府采取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皇权具有绝对的权威了;清朝设置的军机处是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进一步体现,里番院的设置业空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的控制管辖;清末的科举制度,也是为了选举官吏服务中央政府,加强皇权;文字狱兴起也对知识分子起了极大的摧残;此时,高强度的君主专制已经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当然,对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分析情况;总的来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主要作用是积极的;能够有力于维护国家统一,有里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但是,中国步入封建社会的后期,由于君权专制的过于集中,导致了腐败的出现,文化的衰败,并且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科技的发展;历史证明,地方割据会大大消弱中央集权,而高度的中央集权又会造成政府财政危机,这是封建统治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皇帝虽然想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权力,可是又不能事事亲历亲为,还是需要放任权力给机构官员,而过于放任的权力又使得君王感到了威胁,这也是一个令封建统治者头疼的问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本矛盾与发展总趋势两个基本矛盾:一个是地方分裂势力和中央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趋势:一个是不断削弱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一个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是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个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统一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标志是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法制建设、古代治乱兴衰与分裂统一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主要含义: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三个发展阶段:1西周时期萌芽;2秦汉至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完善时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政于一身时期;3、具体内容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2创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其特点是皇帝掌握各种大权;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3巩固——西汉:西汉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4、专制主义集权的政治特征:①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于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②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③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对外文化交流;也有对广大人民的统治、镇压加强的一面;④晚清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政治上拒绝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⑤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文明的对立物,它滋养保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5、评价: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6、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①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③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发展演变阶段:1西周封国制贵族等级制;2秦汉至宋郡县、州县制;3元以后省府县制;2、具体内容:1周朝的分封制内容、作用;2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内容和作用;3金朝的猛安谋克制;4辽蕃汉分治制度南北双轨制;5元朝的行省制度;6明朝的废行省设三司和僧官制度;7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8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3、重难点剖析:1分封制与郡县制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在周朝以分封制为主,从秦朝统一全国起,以郡县制为主,也有分封制存在;在西汉和西晋两种制度并存,明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但与先秦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区别在于: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他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虽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时,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而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官员按能力选任,打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关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2府兵制与募兵制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则实行募兵制;区别:一是士兵职业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军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是一种职业兵,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会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3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都是女真人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都对各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猛安谋克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创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八旗制度由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所创,是清代军事力量的核心;4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这就是土司制度;明朝永乐年间,贵州等宣慰司发动叛乱,明朝派军平叛,取消土司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改土归流;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便大规模改土归流;其作用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三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1秦朝: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2汉朝: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其影响是:刺史制度是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随着刺史掌握州的军政大权,失去了监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如后来的曹操和袁绍集团;3北宋: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4明朝:设承宣布政使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谢谢!
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相权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 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位争夺战 中的重要依靠力量。这是古代加强皇权、削 强君主 专制的 措施
清朝加 强君主 专制的 措施
宰相制度的废除(明 太祖)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君主专制的演变历史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隶属关系
皇帝
皇权独尊
三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决策) (执行) (审议)
六部
内阁的创立和发展(明
成祖—)—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军机处的设立(雍正)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建 立 秦朝
发 展 汉—元
强 化 明朝
顶 峰 清朝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中央——地方
汉:郡县、封国并存
汉景帝平“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 封国名存实亡
郡县之上设置州,派刺史监察
吏户礼兵刑工
(相权一分为三)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 的独尊,是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宋:“二府三司”
二府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中书门下(相) 后增设参知政事(副相) 枢密使(军政)
三司:三司使(财政)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唐:州县两级
州之上设置道,监察地方
唐中期设置地方军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直至唐亡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宋:州县两级
州之上设置路,监察地方
文官任知州知县(政治) 设置通判监督知州、知县与地方府军
抽走地方大量赋税(经济)
(冗官冗兵、积贫积弱)
元:实行行省制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称 察举制
时期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宋元
标准 品行 门第 才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3、隋朝: 首创科举制 4、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评价: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 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 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