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精选)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①“中外朝”制度: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外朝”。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从“权,钱,兵”: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

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1.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2.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明朝出现内阁;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在中央,强化皇权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汉——元)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地方)①汉代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②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③北宋的地方分权④元朝的行省制度2.君主专制的演进(君权——相权) ①汉代的中外朝制度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③宋朝对相权的分割(“一参二府三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中书门下被称为东府,又称政事堂,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称西府,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④元朝的中书省(“一省二院,二院是枢密院和宣政院,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①两汉察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在中央,依据是品行、才德)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权力在地方,依据是门第望祖)③隋至清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归中央,依据是考试成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未中断。

2.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选官标准越来越公正、科学、客观。

3.人治高于法治,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制度中。

6.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阁臣有票拟权。

监察:地方设按察司。

2.清朝中央: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雍正帝时设军机处(目的: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权限:上传下达。

积极作用: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结果: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_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_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_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1.萌芽(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

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始萌芽。

2.建立(秦朝)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国家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法设立县制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上则推行郡县制,在思想上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从而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巩固(西汉)西汉初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通过设立中朝、外朝来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汉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思想上,董仲舒适应汉武帝的要求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终于找到了一套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4.完善(隋唐)隋唐时期,统治者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相权一分为三而且互相牵制和监督,从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中央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5.加强(北宋)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一、含义(1)君主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二、知识梳理(一)秦朝----开始创立君主专制制度1、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基本上为后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沿用。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3、实行严酷的刑法。

4、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5、边疆问题和民族关系①北伐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用来抵御匈奴。

②统一越族地区,设置南海等郡。

(二)西汉――君主专制制度巩固1、西汉建立后,统治者沿用秦朝的职官制度。

2、废除秦朝一些弊政苛法,颁布一系列安定社会的诏令。

3、汉高祖为巩固统治,陆续分封刘姓子弟为王。

王国势力膨胀,导致“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

汉文帝严惩贪赃枉法。

4、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的背景和措施。

(1)背景条件:①西汉初期统治者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②汉武帝个人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①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势力;建立地方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

②经济上:取消地方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改由中央专卖和铸造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③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这些措施使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④军事上: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连续发动讨伐匈奴的战争。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16
知识迁移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 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 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 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最新版整理ppt
19
最新版整理ppt
20
图表释义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推行 推行于西周,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至 确立于元
时代 时期趋向瓦解
元建立前
与中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 郡县是中央政府 行省是中书省
央关 中央政府,诸侯的 下属的地方行政 的派出机构,
不 系 权力和地位可以世 机构,官吏由皇 行政长官直接
9
(二)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发生
“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形成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
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 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 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 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 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 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中央权力不 断加强。
2
秦汉---明清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行省 路 府 州 县
明朝
承宣布 政使司


清朝

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

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诞生:隋文帝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 1、唐太宗重视科举,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发展: 2、武则天设殿试,创武举 3、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 衰落:明清时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思想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兴衰的过程中,始终 伴随的两大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这一矛盾在 唐和明朝尤为突出。唐朝实行三省六 部削弱相权,明朝废丞相设六部削弱 相权。 2.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这个矛盾在 西汉、唐、清朝尤为突出。西汉的王 国问题;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问题; 清朝的“三藩”。
课堂练习
1、商鞅变法中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有直接影响的地方行 政管理制度的是( A ) A推行县制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 承认土地私有
设澎湖巡检司 管理澎湖和琉球
6.极端强化:明清
朱元璋
地方:
1、废行中书省,设布政司、 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 2、严肃户口登记、工商管理等 加强对农村和城镇的基础控制
1、罢中书省,废宰相制,使 朝廷六部直接听命与皇上 2、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起草和 阅读文件以备咨询
中央: 明
设内阁,召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又 朱棣 委任宦官以钳制内阁
3.巩固:西汉 汉武帝形成大一统局面
1、汉武帝大一统采取了那些措施?
政治上: 采取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消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统一铸币,兴修水利 经济上: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思想上: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文化上: 推行儒学教育,设五经博士,兴办太学 (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巩固边疆 军事上: 外交上 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同西域各国联系

第一单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一单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主题问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是如何体现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谈谈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知识梳理】【知识探究】分析图表,总结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呈现出的特点:例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例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例3、(2012年新课标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二、认识科举制度(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概要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概要
指国家的财政部。 〔2〕中书门下——掌管行政〔宰相由副宰相参知政事牵
制〕 枢密院——掌管军政〔三衙牵制〕 “三司‘——掌管财政〔度支、盐铁、户部〕
〔3〕特点;再次分权;相权一分为三,行政、财政和军 政分解。
〔4〕结果: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4、元朝--- 一省制
皇帝
中书省
长官为左、右丞相 和平章政事

〔2〕特点:开放性、公正性、客观性 ★ 〔3〕趋势:A、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渐渐进展 成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渐渐进展成为公开考 试。B、人才选举渐渐趋向于制度化,表达了相对 公正、公开、客观的原则。
〔4〕科举制的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供给了参政的时机; ②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根底; ③打击了士族门阀制度〔打破特权垄断〕; 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⑤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 ⑥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展。
地位渐渐上升
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奏章的 权力越来越大
批复意见。“票拟权”
内阁首辅==宰相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参谋,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 祸。”——《神宗实录》卷
结论: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职权, 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始终不是法定 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仅为皇帝供给参 谋的内侍机构。
工具。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图
魏晋南北朝时保 证世族特权的官僚选 拔制度。
选取原则以“家世” 为重,“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成为 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 工具。随着士族日益 腐败,到南朝已经走 向末路。
5、隋唐—清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历程、意义。
隋文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

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明朝):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内阁。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明朝权力大都由内阁和宦官控制,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的只有洪武永乐和崇祯三代加入这些内容
8、顶峰(清):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

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顺口溜)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顺口溜)

中央集权制的演变(中央官制)
秦始皇,第一统,中央集权成系统。

三公九卿立中央,郡守县令治地方。

丞相助帝理万机,御史传达兼监察,太尉其实并未立,军权实际归皇帝。

秦朝完了是两汉,汉承秦制有改换。

位高权重武帝疑,为限相权起布衣,形成中朝与外朝,决策执行要记牢。

光武帝,强皇权,尽夺三公归台阁。

三省六部唐完备,魏晋形成隋确立。

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工又监督。

中书决策门下议,然后尚书去行政。

吏户礼兵刑与工,具体行政细分工。

宋初鉴与唐割据,三省六部虚有名。

中书门下枢密院,二府就指这两院。

参知政事三司使,分把行政财权理。

元代兼顾汗与蒙,同时又有新内容。

中书省、领六部,最高行政它来控。

军事机关枢密院,教务藏务宣政院。

明强皇权新招出,废了丞相和中书。

六部直接来分工。

政务繁多全归帝,太祖又把内阁立。

成祖决策宣票拟,大权都是皇帝理。

清初基本学明皇,内阁六部议政王。

议政王,太张狂,康熙再设南书房。

内阁议政南书房,三足鼎立权归皇。

雍正还觉不满意,又把军机处来立。

军机大臣膝跪地,上传下达传帝意。

中央机构全架空,君主专制达顶峰。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一、基本线索:建立——秦朝;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明清。

二、演变过程:1、秦(BC221——BC207)(秦始皇)1、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2、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禾行政机构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废分封(制);行郡县(制)3、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2、两汉(西BC202——公元9年;东公元25——公元220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制,但在废除秦的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

(1)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西汉汉武帝分全国为13各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

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

后来,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分割王国领地和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察举制:汉朝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后来,这种制度被地方豪强势力利用,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由此形成。

(4)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唐(隋581——618;唐618——907)(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一、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二、演变历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发展前提下形成的)、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是管军事的,这样设置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帝的权力,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制)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

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内外朝制
汉 内朝: 侍从、秘书

(决策)
帝 外朝: 三公九卿
(行政)
精品PPT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 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 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 特点:①分工明确
精品PPT
课堂练习
5.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 要原因在于实行【 】 A. 内外朝制度 B. 三省六部制 C. 二府三司制 D. 中书省制
精品PPT
课堂练习
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 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②提高效率 ③互相牵制 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精品PPT
时间:北宋初年 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知州) 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 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
容易形成暴政aa?陛下?本是对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
精品PPT
战国:韩 非 理论 秦朝:秦始皇 建立 西汉:汉武帝 发展 隋唐:隋文帝 完善 北宋:宋太祖 加强 元朝: 创新 行省制 明朝:朱元璋 强化 清朝:雍正帝 顶峰
精品PPT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组成的制 度。根本目的是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 的政权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体现的是君臣关系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 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 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演变史一、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发展前提下形成的)、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是管军事的,这样设置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帝的权力,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制)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