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文学优秀之作

合集下载

底层文学

底层文学

2、何为“底层文学”
判断标尺:题材内容、情感立场 ――指向底层的文学 ――为了底层的文学 ――底层自身的文学
源流追述及辨析
1、“打工诗歌”、“打工文学”
2、新写实文学
3、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等
4、左翼文学
文学如何表述底层:
1、谁在表述 A、知识者的表述(代言式、启蒙式的表述) 俯视、隔膜、癔想、虚妄的同情 体贴、悲悯、艺术化、文学性 B、底层的自我表述
郑小琼的《打工,一个沧桑的词》 柳冬妩的《人在屋檐下》、《跳槽》 谢湘南的《农民问题》、 张守刚的《我在工业区想着稻田》 张绍民的《比较》 周崇贤的《我流浪,因为我悲伤》、《盲流 部落》、《都市盲流》、 盛可以的《北妹》《道德颂》、《水乳》 王十月的《无碑》《31区》
命名与概念
1、何谓“底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的解释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Subaltern
Classes(底层阶级)
印度亚裔后殖民主义学者斯皮瓦克 的诠释
A、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力阶梯的最下端,难 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 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 B、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 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 最低限度的生存 C、文化层面――无充分的话语权,普遍不具备 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暂时需要 他人代言
现象描述:
刘庆邦的《神木》、《哑炮》
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马嘶岭血案》、 《太平狗》、《母亲》等) 尤凤伟的《泥鳅》 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民工》
曹征路的《那儿》、《霓虹》
胡学文的《行走在路上的鱼》、《命案高悬》 罗伟章的《变脸》、《大嫂谣》 荆永鸣的《创可贴》、《北京侯鸟》、《外地 人》《大声呼吸》 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 李铁的《工厂的大门》

底层人性的文学表达——读葛水平《喊山》

底层人性的文学表达——读葛水平《喊山》

按说,葛水平的中篇小说《喊山》,所叙述描绘的故事、人物、情节与我的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

可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一会儿就是那个被命运压抑了很久,忽而乌云散尽就不舍得放弃一丝儿活着的希望的,那个干净美丽的哑巴女红霞;一会儿就是那个有些泼皮耍赖的琴花;一会儿又是那个为了个野山桃而哭鼻子的小女孩“大”。

在阅读中,我一次次热泪盈眶,不得不感慨小说带给我精神上的震撼和来自内心的共鸣。

感动来自于小说的真实感,环境、氛围的真实,人物对话中乡言俚语的真实,更有人性的真实。

我第一次见葛水平主席,这个女人通身的气质怎么也不像是山里来的,也就是那次我斗胆拿了葛主席的《喊山》找她签名,她还写了“共同努力”。

我的水平自知羞愧,是不敢和葛主席站到“共同”行列里的。

但是这勉励还是激发了我去看《喊山》的动力。

太行山大峡谷瘦瘦的脊梁上有一个山村叫“岸山坪”,小说有一种力量在牵着我住进这座村庄,走近这里的山民,我很难相信葛水平不是这山里的一个人。

果不其然,在后记中,她写到岸山坪就是自己的老家,那里曾经就住着一个因打老婆被人们骂成“牲口”的男人腊红,他老婆正是一个好看的哑巴女。

父亲和朋友曾埋下雷管炸獾,可不承想就炸死了腊红。

虽然是朋友埋的雷管炸了人,可死了人着实吓着了山里人。

这山和山里人的疼痛与苍凉,是刻进葛水平的记忆的。

所以以此为起点她写了这篇小说。

这“乡愁”写成散文也绝非不是很好的题材,可要写成一部小说,则更考验作者对情节的设置与把握,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分寸感,对主题的提炼与表达。

而无疑,葛水平在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

1“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要◆韩华底层人性的文学表达——读葛水平《喊山》·187·将现实的故事转化为艺术的小说,作家必然要像一位高级裁缝,将零落的碎布缝制成一件完整的花衣,而这不断丰富的过程,则是作家思想的汇聚和情感的流露。

先来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如果用“起承转合”来简单概括的话,则起:山里人韩冲问情人琴花找了雷管埋在深山炸獾,但不想却炸死了邻居腊红;承:村干部协调私了,让韩冲赔腊红留下的哑巴老婆和孩子钱,可是腊红借不到那么多钱,只能尽其所能照顾哑巴和孩子;转:哑巴其实不是真哑,她少女时被拐卖到腊红家,备受虐待,被打到失声,腊红的死并没有给哑巴带来绝望,反倒是自由,哑巴觉得韩冲是好人,不想要他钱,只想让他照顾她娘仨一辈子,而韩冲也对哑巴由同情生爱;合:城里警察来抓逃犯腊红,却发现了韩冲腊红事件,带走了韩冲,韩冲老父探监,韩冲叫父亲带话“我要她说话!”哑巴不再是哑巴,而是红霞,她看到了美好的世界却看不到韩冲,她教孩子说话,哑巴说“爷爷”,孩子说“爷爷”——当然,如此概括这篇小说未免太过简单,但是通过这样一个情节的梳理过程,我更加感受到了作者小说创作的功力所在,给现实的故事以起伏和层次,使人物更具有典型性,使原本单一的事件获得了更有张力的表述。

“底层写作”中的“动物叙事”——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一个考查维度

“底层写作”中的“动物叙事”——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一个考查维度

收稿 日期 :0 9 0 — 5 2 0 — 9 1
作者简 介: 陈佳 冀 , 辽 宁沈阳人 , 海大学文 学院 中文 系博 士研 究生。主要研 究方向 : 男, 上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 。
第 2期
陈佳冀 :底层 写作 ” “ 中的 “ 动物 叙事 ”
6 3
处 于底层 的 民众 与动 物之 间 的情感 关 系 的 细腻 抒 写 ,以真挚 的情 感 来 表达 爱 憎 ,既 有 对底 层 中软 弱 、 木 、 劣 的人 性 品格 的批 判 与 抨 击 , 有 对 麻 拙 也 那 种 淳朴 、 良 、 韧 的美 好 品 性 的赞 美 与 宣 扬 , 善 坚
不禁 对 “ 层 文学 ” 底 产生 了一 丝 隐忧 。令 人欣 慰 的 是, 自进 人 新世 纪 以来 , 多 “ 层 文学 ” 品 中融 诸 底 作
提 及 这 一概 念 所 涵 盖 下 的具 体 的 “ 层 写 作 ” , 底 时
对 这一 力求 直 面 当下 现 实 、 直面 真 实人 生 、 针砭 时
21 0 0年 3月
“ 底层写作” 中的“ 动物叙事"
— —
新世纪“ 层文学” 底 的一个 考 查 维度
陈佳 冀
( 海 大学 文 学 院 , 海 2 0 4 ) 上 上 0 4 4
摘 要: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动物叙事” “ 这一特殊叙述方式与表达形式成功地介入到“ 底层 文学” 当中, 无疑 给“ 底层写作 ” 注入 了一股 新鲜的血液 , 陈应松 的努 力与尝试就是 一个很好 的表征 , 的《 他 太平狗》 很具 有说 服 力, 也提供 了一个相对较 为完备 的写作 范式。当然, 还有诸 多优 秀的作 家参与到该题材 类型的创作 当中, 并呈现 出了底层“ 动物叙事” 可能达到的向度。作 为新世 纪“ 所 底层文学” 的一个重要考 查维度 ,底层 写作 ” “ 中的“ 动物 叙事” 显示 出了其特有的题材优 势与价值诉求。 关键 词 : 底层 写作” “ “ ;动物叙事” 《 ; 太平狗》 人性 ;

浅析底层文学优秀之作——《那儿》的艺术特色

浅析底层文学优秀之作——《那儿》的艺术特色
21 0 2年 7 月( 旬刊 ) 下
IS 0—57 SN1 9 01 C 1 41I 0 N1—46/
对州
浅 析 底 层 文 学 优 秀 之 作
— —
《 儿 》 艺术 特 色 院 四川 宜 宾 6 4 0 ) 宜 4 0 3
作 者简 介 : 刘波 ( 9 4 , , 1 6 一) 女 毕业 于西 南师 范大学 汉语 言文学 专业 , 长期从 事语 文教 学和研 究工作 。 【 摘要 】 那 儿》 《 是 底层 文学” 刨作 中的一篇佳 作 , 品 以其鲜 明 的主体介 入 、 作 独特 的语言 风格和 叙事 上 的复 杂性 以及 丰富的人 物类 型为“ 层文 学” 底 的创作 提供 了不少 可资借 鉴 的东西 。 【 键 词 】 层 文 学 ; 那 儿 》 艺 术 特 色 关 底 《 ;
小 说 的 故 事 极 为 简 单 : 矿 机 厂 工 会 主 席 朱 卫 国 目 睹 本 厂 下 岗 工 人 的 想 豪情万 丈 , 某 而今 却被迫 下 岗, 活困苦 , 不保 夕 , 生 朝 甚至被 迫卖 身 ; …所 … 不幸 遭遇后 , 图阻 止企业 改制 中因 领导 贪 污 而造成 的国有 资 产 的流 失 , 有 这些现 实都 是惨痛 而严肃 的 , 试 但作 者 自始 至终采 用调 侃的 语调来 叙述 这 虽历 尽艰辛 仍未 免失败 , 自杀 身亡 和 其他 “ 层文 学 ” 样 .那 儿 》 遂 底 一 《 显 切 : 岗女 工被 迫卖 身混 迹 街 头被 称 为 “ 虹灯 下 的 哨兵 ” “ 下 霓 ; 缺德 带 冒
1 题 材 的 现 实 性 和 主 题 的 深 刻 性 这 篇小说 的成 功还在很 大程 度 上得 益 于它 的 叙述 艺术 。小 说 讲 述的 评论 界多把 这篇小 说看成 一篇 现实 主义 的作品 。诚然 , 说描 写 了国 故事好像 并 不复杂 , 是我们 看完之 后试 图对 它复述 时就会 发现还 不 是很 小 但 企 改制 、 企业 重组 、 污导致 的 国有 资 产流 失 等 中 国现实 中正在 发 生 中的 容易 , 主要是 因为小 说 的叙 述手 法很 高明 。小说采 用第一 人称叙 述 的视 贪 这 重 大问题 , 像有论 者所 说的 :《 I L 的内容几 乎是 曾经沸 沸扬扬 的 郎咸 角 , 读 者 对 故 事 的真 实 性 有 了 很 大 的认 同 , 且 “ ” 是 主 人 公 的 外 甥 , 正 “ IJ 》 使 并 我 还

2018年关于高尔基的剧本《底层》-文档资料

2018年关于高尔基的剧本《底层》-文档资料

关于高尔基的剧本《底层》高尔基写了三十几个剧本,最著名的就是《底层》(1902)。

此剧的思想价值有三点:第一,写了一个“底层”的社会,小偷、妓女、戏子、流浪汉、游方僧,三教九流都有,还包括一个没落的贵族。

此剧有17个角色,不是写一个人的命运,是写一群人的命运,这一群人又代表社会的“底层”,他们曾经是“人”,现在沦落到不是“人”了。

这些“曾经是人的人”就住在一个旅馆里,旅馆就是“底层”的缩影。

这样的社会题材,是世界戏剧史所没有过的。

第二,写出这些“曾经是人的人”身上有值得同情的人性。

妓女憧憬真正的爱情,老板娘的妹妹向往光明的生活,小偷要重新做人,戏子想恢复自己的艺术生命。

高尔基出色继承19世纪俄国文学的人道主义传统,是剧本最为动人之处。

第三,揭穿虚伪的“安慰”哲学,肯定“人”的力量。

主要表现在对游方僧鲁卡的批判及对流浪汉沙金的肯定上。

人道主义是高尔基全部作品的发光点,大写的“人”始终是高尔基的上帝。

人是美好的,有力量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要把“底层”变成阳光灿烂的地方,要靠人的力量。

这当然是对沙俄社会的批判,也当然含有革命的意义。

沙金的演说虽然带有说教和抽象的缺点,但他给“没有太阳的地方”投下一束光明,特别在沙皇俄国那个黑暗年代,确有鼓舞民心之作用。

《底层》的艺术特色有七,一是社会问题剧,易卜生、契诃夫通过一个家庭去写个人与社会的冲突,高尔基通过一个旅馆去写一个阶层与社会的冲突。

二是戏剧冲突不仅是情节冲突(小偷与店主一家),还有思想冲突(沙金与鲁卡)。

三是此剧保持一条主线(小偷与店主一家的矛盾),但又向横的方面发展,即将此主线和众房客联系起来,变成的店老板夫妻为一方与其他人为一方的冲突,便扩大了主线的内容。

四是用“剪影”手法写众房客,如妓女只写她看言情小说,眼睛哭肿了,编爱情故事,自己反而哭了。

如卖包子寡妇送两个熟包子给锁匠妻吃,锁匠妻舍不得吃留与锁匠吃,锁匠妻子病死在床上时丈夫在外面喝酒。

五是人物身世分别在几幕戏中交代,如第一幕交代了戏子的身世,他过去是名演员,在舞台上大受观众欢迎,掌声如雷,以后喝了酒,中酒毒了,才潦倒的。

从贾平凹的《高兴》看底层文学写作

从贾平凹的《高兴》看底层文学写作

《 世界 上所 有的夜 晚》 范小青 的《 乡简 史》 陈 应松 的 《 、 城 、 星 空下 的火车 》 曹征 路 的 《 选 事 件 》 魏 微 的 《 、 豆 、 李生 记 》 田 、 耳 的《 一个 人张 灯 结 彩 》 作 品 不 仅深 入到 社 会 底 层 叙写 等
小人物 的生 活 , 表现 出一种 悲天悯 人 的人道 主 义情 怀 , 且 而
转变 , 由主流意 识形 态 在 文学 中的 全面 体 现 到 个人 话 语 凸 现 的转 变 , 然而 面对 着沉重 的过 去和严 酷 的现 实 , 作家 们 采 用 的大 多是消解 权威 与 以暴 易 暴 的方 式 。2 0世 纪 9 0年 代
创作 3 0年 的实 绩贯 穿 了 中国 改革 开 放 3 的历 程 , 的 0年 他 创作始 终关 切着农 民 的 生存 、 乡村 的命 运 。18 90年代 初 的 《 月 ・ 月》 《 月前本》 《 腊 正 、小 、鸡窝 洼人家 》 等小 说 , 重描 着 写了 乡村农 民突 破传统 道德 、 变革 的故 事 , 品对 具有 锐意 作
怀 。20 06年贾 平凹推 出的 长篇 小 说 《 兴 》 谓 是 底 层写 高 可

城 乡二 元叙 事 结 构 是 新 时 期 乡土 小 说 叙 事 的 基 本 模
式 。《 高兴 》 虽然写 的是 “ 向城 而生 ” 的社 会底 层 人的 生 活 , 但这 个阶层 来 自 乡村 , 他们 的真实 身份 是农 民 , 小说 的 主题 仍是关 注失 去了土 地之 后农民 的命运 与 未来 。贾平 凹 小说
成为 在消 费主义 冲击 下 日渐 狭 窄 化 、 乐 化 的 当代 文 学进 娱
行 自我救赎 的有效 途 径 。如果 说 “ 文学 的 生 命 来 自于 同作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在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
1.《天亮了》:作者王朔,以黑色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北京城市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2.《白鹿原》:作者陈忠实,通过对山西平遥县一个家族三代人命运
变迁的叙述,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发生的巨大变化。

3.《海燕窝》:作者张贤亮,以女性视角展现了当时妇女在家庭、工
作、情感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4.《沉重的翅膀》:作者龙应台,记录了她在美国留学期间对自由、
民主等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批判。

5.《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者王小波,用诙谐幽默而深入浅出地阐
释了自己关于爱情、人生、哲学等问题上非常个性化的看法。

6.《活着》:余华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中国
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在1980年左右问世,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世界文学名著:值得一读的10本经典之作

世界文学名著:值得一读的10本经典之作

世界文学名著:值得一读的10本经典之作引言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引领我们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世界上有许多经典的文学名著,这些作品通过它们独特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主题和精彩的描述方式,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10本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经典之作,并解释为什么每本书值得一读。

1.《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最具代表性和著名的小说之一。

它以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为背景,探讨了爱情、社会阶级和婚姻观念等问题。

小说中充满了幽默风趣的对话和富有个性鲜明的角色,展现出作者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及女性地位争取的呼声。

2.《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富有奇幻与荒诞的故事,涉及历史、政治和人类存在等多个层面。

通过深入细腻的描写和流畅优美的文字,马尔克斯给读者展示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哲思。

3.《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壮丽的史诗巨著。

通过对拿破仑战争时期俄罗斯社会真实生活的描写,这部作品反映了人性、命运以及历史运动中不同阶级和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关系。

书中经典场景、深入人物心理描写以及强大而系统性的框架结构使其成为文学史上重要之一。

4.《了不起的盖茨比》-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誉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以上层社会的浮华与虚伪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盖茨比对爱情和追求梦想的坚持展现了无私奉献与空虚失落等主题。

作者用细腻而富有张力的笔触,揭示了美国梦以及人性在物质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

5.《堂吉诃德》-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

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

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茅盾文学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奖项,以中国现代文学权威、著名作家茅盾的名字命名。

自1982年设立以来,已经评选出了32届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有些是文学界的经典之作,有些则是深入社会底层、反映社会现象的作品。

本文将介绍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并探讨其中代表性的作品。

1982年,茅世芳将先生的遗愿全部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

此后每三年评选一次。

首届茅盾文学奖共评选出4部作品,包括《生死场》、《天平山》、《盛夏之约》和《大地春晓》。

《生死场》是茅盾文学奖的首个获奖作品,作者余华。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苦难的家庭,表达了人性中正义和良知的力量。

这部作品也成为了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1991年,刘心武的《王老五》获得茅盾文学奖。

这部小说讲述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中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和斗争,是一部深入社会底层的作品。

而在1998年的茅盾文学奖中,沈从文的《边城》获得了大奖。

此作品表达了一段儿女情长,讴歌了吴金黄深入凉山的刚毅精神,也是沈从文代表作之一。

2010年,王安忆的《长河》获得茅盾文学奖。

这部小说讲述了王安忆自幼到成年期间的成长历程,借此揭示出家庭、社会、历史、人文环境交错叠合的变迁中,个人寻找自我、教育和文化意识觉醒的故事。

2013年,莫言的《蛙》荣膺了茅盾文学奖。

莫言在小说中大量运用异化手法,通过“蛙人”这一怪异形象,揭露了农村的对比鲜明、荒诞喜剧、寓体现的现实主义视角,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差异、生活方式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的深层次问题。

2016年,严歌苓的《何以笙箫默》获得茅盾文学奖。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对年轻情侣因为生活、价值观迥异而分离、重逢之间的故事,深入探讨了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变化,在年轻人的记忆中,具有极大的代表性。

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不仅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贡献,也是中国文化权威、文学榜样的代表之一。

这些作品是杰出作家的心血结晶,是我们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文学作品体现作家倾向某个阶级的例子

文学作品体现作家倾向某个阶级的例子

文学作品体现作家倾向某个阶级的例子文学作品是作家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的载体,其中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作家对某个阶级的倾向。

下面是一些以文学作品体现作家倾向某个阶级的例子:1.《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贵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

作品中明显倾向于描绘贵族阶级的繁华、虚荣和堕落,对庶民阶级的生活和命运则相对较少涉及。

2.《骆驼祥子》——老舍《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祥子这个贫苦劳动者的生活历程的描写,展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工人阶级的困境和命运。

作品中作者明显倾向于关注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对于上层社会的描写相对较少。

3.《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俄国贵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以及拿破仑战争的描写,探讨了贵族阶级的道德堕落和战争的荒谬性。

作品中作者倾向于批判贵族阶级的虚荣和残暴,对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命运则给予了更多关注。

4.《格列佛游记》——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是爱尔兰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格列佛的冒险旅程的描写,揭示了当时英国封建贵族社会的腐朽和不公。

作品中作者倾向于批判贵族阶级的虚伪和剥削,对普通人和外邦人的关怀和同情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5.《麦田里的守望者》——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年轻人霍尔顿的思想和行为的描写,批判了美国社会的虚伪和功利主义。

作品中作者倾向于关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反叛,对于上层社会的描写相对较少。

6.《老人与海》——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老渔夫桑地亚哥与大海的斗争的描写,表达了对坚韧、勇敢和尊严的赞美。

作品中作者倾向于关注普通人的英雄主义和人性的尊严,对于社会阶层的描写相对较少。

7.《红与黑》——斯坦达尔《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坦达尔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法国贵族社会和教会的腐朽和虚伪。

《平凡的世界》:底层生活中的人性光芒

《平凡的世界》:底层生活中的人性光芒

平凡的世界:底层生活中的人性光芒简介《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孙少安在大半个世纪里从农村到城市,经历各种磨难与挫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在这一过程中,小说展现出了底层生活中人性中的光芒。

背景设定《平凡的世界》背景设定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村和工业城市。

这一时期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大变革下,农民工、知识分子、工人等各个阶层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

主要角色1.孙少安:本故事主角,一个乐观向上、积极向上、不断奋斗追求梦想和幸福生活的农村青年。

2.吴家兴:孙少安的勤劳善良又不甘平庸而又富有企业家精神的朋友,与孙少安共同经历奋斗与苦难。

3.孙少平:孙少安的弟弟,一个聪明好学、充满上进心但又时常受到外界打击的青年,最终经历了巨大转变。

4.沈淑敏: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出身的女性,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并在底层人群中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内容概述《平凡的世界》通过描绘以上角色的生活轨迹,展现了底层生活中人性中的闪光点。

尽管他们生活在艰苦困苦条件下,但他们从不放弃追求幸福和梦想,展现了顽强拼搏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家庭与情感纠葛:孙少安来自农村贫寒家庭,但他依然热爱家人并为了改变命运而努力奋斗。

吴家兴、孙少平以及沈淑敏也都面临着个人情感问题和家庭纠葛,在各自的境况下不断寻求真爱和幸福。

•面对社会现实:小说中的角色们都生活在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他们面对来自家庭、社会、职场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然而,他们并没有被逆境击倒,反而相互扶持与协作,激发出他们内心最大的潜力。

•追求理想与进步:尽管生活给予了角色们许多打击和困难,但是他们依然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进步。

通过努力学习、不断积累知识以及勇于挑战困境,他们最终取得了个人成就和阶层的跃升。

结论《平凡的世界》以平凡人物为主线,深入刻画了农村青年在底层生活中苦闷挣扎、探索自我价值的过程。

“底层文学”创作的转向——以《明惠的圣诞》、《国家订单》和《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三部小说为例

“底层文学”创作的转向——以《明惠的圣诞》、《国家订单》和《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三部小说为例
“底 层 文 学 ” 作 的 转 向 创
底 层 文 学 ’ 作 的 转 向 ’ 刨
以 《明 惠 的 圣 诞 》、 《国 家 订 单 》和 《朱 大 琴 , 与 本 台 联 系 》 请
三 部 小 说 为 例
瞿华 兵

要: 围绕 “ 层文 学” 底 创作 近 几 年 来理 论 界展 开 了激 烈 的论 争 。总 的来 说 , 部 分 学 者对 “ 大 底
的影响 , 我们已很难找到不为市场而写作的作家 , 因此对故
事的追求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 底层文学” “ 当然也不例 外。但现在的问题是作家们普遍陷入了某种追求故事性的 误区, 把好看视 为“ 底层写作 ” 最高的审 美追 求和艺术 法
则。这种片面追求故事好看 、 为故事而故事的做法 , 不可避 免地冲淡了小说的内蕴 , “ 使 底层文学 ” 显得意蕴薄弱。罗 兰 ・ 巴尔特指出:故事有~个名字 , “ 它逃脱 了一种无限的
加了 好几 个调 门 , 沙射影 的语 言像 带了 毒刺 的钉 子 ” 含 。明
式来建构文本, 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城 乡二元对立的图景 : 乡
村是 美好 、 宁静 的 , 市是 邪恶 、 嚣的 ; 城 喧 乡村 人纯 朴 、 良 、 善 忠厚 、 直 , 市人 势利 、 薄 、 正 城 刻 无情 、 漠 ; 冷 乡村人 即使 走 向 堕落 和犯 罪 , 是 由于城市 的逼迫 使然 。尤凤 伟的 小说 《 也 泥 鳅》 在这方 面很 有代表 陛。作 品 描写 了 一群 像 “ 泥鳅 ” 具 般 有顽 强生 命力的农 民工进 城后 的悲惨 遭 遇 。他们 带着 美 好 的愿 望 走进 城市 , 却遭 遇 到歧 视 、 辱 、 侮 欺骗 、 用和 背 叛 , 利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丰富多彩,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

以下是一些中国现代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作品:
小说:
1.《骆驼祥子》——老舍:描写了民国时期的北京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展现了祥子在困境中的顽强与无奈。

2.《茶馆》——贾平凹:以茶馆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对话展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画卷。

3.《白鹿原》——陈忠实:讲述了在中国北方一个小村庄的兴衰变迁,反映了中国近百年来农村社会的变化。

4.《活着》——余华:描述了一个中国农民在历经家庭变故和社会变革中的艰辛生活,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和变迁。

诗歌:
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海子诗集中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感悟。

2.《错把时间当作敌人》——北岛:北岛的这首诗以简练、深刻的文字表达了对时间的思考和感悟。

3.《我可以忘记你》——徐志摩:徐志摩的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爱情的留恋和无法忘怀。

散文:
1.《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包含了王小波的一系列散文作品,思考了人生、爱情、自由等诸多话题。

2.《围城》——钱钟书:虽然是小说,但其以散文性质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揭示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以上作品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部分经典之作,涵盖了不同文学类型和风格,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人情世态以及作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些作品无疑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持续激发着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山西底层叙事作品的独特叙事艺术以小说心爱的树喊山和前面就是麦季为

山西底层叙事作品的独特叙事艺术以小说心爱的树喊山和前面就是麦季为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322山西“底层叙事”作品的独特叙事艺术 ——以小说《心爱的树》《喊山》和《前面就是麦季》为例 武金兰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离石师范分校,山西 吕梁 033000) 摘 要:山西有一个巨大的底层社会和底层民众的存在,生活在这里的作家们也常用作品来表述自己对底层民众的关注。

段崇轩也曾论述说“山西新锐作家在底层文学创作中,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其具有代表性的是当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三部中篇小说:蒋韵的《心爱的树》、葛水平的《喊山》和李骏虎的《前面就是麦季》。

这三篇小说在叙述中也注意一些叙述技巧的把握,对当前的底层叙述技巧有了一个大胆的突破。

分析开来,主要有第三人称限制性叙述视角的运用和对于的关注。

关键词:“底层叙事”;第三人称限制性叙述;地域文化 作者简介:武金兰(1982.11- ),女,山西临县人,本科,吕梁高等专科学校离石师范分校,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322-2 底层叙事是“意识形态的自发与审美自觉的完美结合”,其本身在叙述中隐含着对底层人民生存状态和命运起伏的展示,在质疑与思考蕴含着独特的生命魅力。

但文学发展的空间在于打破其固有的传统,《心爱的树》、《喊山》和《前面就是麦季》作为底层叙事的代表性作品,其作家们在阐释底层人民的生命蕴含时,在叙事艺术上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使文本更具有可读性。

一、匠心独运的叙述视角 底层叙事作品,绝大部分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即采用“我”的视角来看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和叙述者的视野都是在“我”的视听范围之内。

福勒认为:“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种种显而易见的长处,例如它可以使作者十分自然地进入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并用意识流或其它方式将他最隐秘的思想公之于众。

乡村可能才是我们的精神归宿——对话陈应松《天露湾》

乡村可能才是我们的精神归宿——对话陈应松《天露湾》

一、很多好作家都有几套笔法李徽昭:陈老师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写作,到现在40多年了,在这个意义上,陈应松老师为这个活动增加了历史穿越与渗透感。

从文学最黄金的80年代,到1992年后消费思潮与商业经济兴起,再到新世纪底层文学兴起,陈应松老师一直都在其中,特别是底层文学的中坚力量,写了不少底层人的艰难生活,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神农架小说系列。

这部新长篇《天露湾》与此前都有不同,有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也有当下新农村的诸多呈现,堪称写作题材与风格的双重转变,先请陈老师说几句。

陈应松:谢谢大家,记得2019年我在神农架过春节,然后开始写《天露湾》。

感受到大自然仁慈,心态也比较平和宁静和温暖,所以上天赐给了我这部正能量的、风和日丽的长篇,过去我的小说会被人诟病多写苦难,比较负面、阴郁,这也是我的一个变化。

我写作的确很早,我们“50后”这一代人,不少折腾、悲剧都经历过,但我开始写作至今,是最好的年代,例如20世纪80年代,那的确是文学的黄金时代。

我们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这一代人是最拥护改革开放的,我们感谢改革开放。

从我来说,我感谢的人有两个,一是邓小平,一是刘道玉。

刘道玉是武汉大学老校长,他把“文革”中被抛弃的优秀人才,像我这样的人,招揽进校,插班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所以非常感谢这40年。

但我也觉得,一个作家不要太在意外界纷扰对你的影响。

你把你的作品写好,把你关注的题材往外延伸就行了,这是最重要的。

不要去抱怨社会,抱怨他人,这是没有意义的,唯一可做的是你行动起来,你想做什么就好好做,把它往深处做。

我为什么写《天露湾》,我认为一个作家要有几套本事,几套笔法,这个题材能写,别的也能写,但是你要写好,不能说今天写这个,明天写那个,写的眼花缭乱一塌糊涂,大家对你没有文学辨识度,那是不行的。

你要有你自己的文学符号,有强烈的辨识度。

就跟现在绿色食品一样,有地理标志和认证的,这个地方产什么,那个地方产什么。

你不能说我这个地方本来产葡萄,明年就把葡萄砍掉种西瓜,肯定不行。

《人世间》的底层文学激情与好人主义

《人世间》的底层文学激情与好人主义

《人世间》的底层文学激情与好人主义《人世间》无疑是一部满怀激情的底层小说,它写的并非是一两个典型的现实主义人物,他们成长中的苦闷、寻找及新思想的照耀等,小说所摹画的乃是中国工人阶级近半个世纪的生活史、心灵史。

《人世间》围绕北方A城的城市新区共乐区光字片的一户工人家庭的三个子女,描绘了出生于1950年左右的一代人,如何从“文革”期间的青年时代,经历上山下乡、工农兵大学生、知青返城、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国企改革、下海走穴、反腐等一系列社会大事件,一直到本世纪10年代退休的人生经历。

伴随小说人物命运沉浮的,是叙述者在小说中毫不避讳的议论评点感慨,显然作家考虑的也绝非什么小说美学,而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长期观察和见解,小说的情节故事人物与这些看法血肉相连。

《人世间》被称为“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小说可以说蕴含着一部底层穷人学。

《人世间》从A城共乐区光字片的诞生写起,第一章交代共乐区的传奇来历和城市新区的建制,第二章描述当年即1972年冬季的一次死刑执行,第三章才到光字片和周家这个工人阶级家庭。

小说的前两章并非闲笔,而是从地域到社会来定位当代工人阶级的真实处境:从城市边缘到社会边缘,底层的生存环境不可不谓艰难。

第三章周家大儿子周秉义和女儿周蓉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后,周家小儿子周秉昆和他的工人朋友们多灾多难的生活构成了小说的主体部分,贫穷是他们一生的主题,几乎所有的生活灾难都来自于这个主题。

小说对工人阶级或底层亦或穷人的观察与思考,常常以议论的方式展开。

穷人住的比较差,人也更显老,穷人的恋爱婚姻是脆弱而危险的,于虹曾把自己和赶超比作蒸锅边儿上的皮黏皮的两个黄米面儿豆包,分开就会造成破皮露馅儿的“黏包”,——小百姓家儿女的恋爱关系马虎不得,一旦告吹往往你死我活,所以“黏包”的事不会也不敢做。

比较而言,穷人的友谊要平稳得多,因为“对于底层青年们而言,友谊是必须认真对待的”(梁晓声:《人世间》,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中部第4章。

侣伦:香港底层书写的典范——重评长篇小说《穷巷》

侣伦:香港底层书写的典范——重评长篇小说《穷巷》

侣伦:香港底层书写的典范——重评长篇小说《穷巷》
古远清
【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底层文学”是新世纪在内地学术界和文坛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人们印
象中,“底层文学”从未有过如此热烈的讨论,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对这个被称为学界“话语圈地运动”的探讨,许多人从雨果的《悲惨世界》谈到托尔斯泰的《复活》,从陀恩妥耶夫斯基的《穷人》谈到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从左拉的《萌芽》谈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古远清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港文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革命历史叙事的另一重书写——兼评长篇小说《草生草长》 [J], 张磊
2.社会转型期底层的命运迁徙和灵魂之痛——评楚荷长篇小说《狗崽王三》 [J],
周刍
3.底层众生的存在虚无与信仰重建——评张忌长篇小说《出家》 [J], 王海涛;
4.底层生命的卑微与高贵——评刘第红的长篇小说《漂泊》 [J], 宋德发;王彬
5.当代底层叙事的文化思考——评罗伟章的长篇小说《大河之舞》 [J], 晋海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池莉《烦恼人生》为例浅析底层文学

以池莉《烦恼人生》为例浅析底层文学

以池莉《烦恼人生》为例浅析底层文学作者:龚妮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2期摘要:池莉是20世纪90 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烦恼人生》作为新写实小说产生的标志,描写了底层普通人艰苦操劳的生活。

主人公印家厚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都反映了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心理感受,艰难困苦却也流露温情。

关键词:池莉《烦恼人生》底层文学底层文学是新世纪以来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其兴起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底层文学在创作初期将视角转向城市平民与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得到了文学评论家及文坛的一致认可与肯定,如尤凤伟的《泥鳅》、孙惠芬的《民工》、陈应松的《太平狗》等。

然而近几年,许多人对底层文学的写作对象、写作动机等产生疑惑与质疑,文坛上关于底层文学的讨论也有很多,主要针对底层文学中“底层”的具体含义及其文学性问题展开论述。

不少学者试着给底层文学定义,比较受肯定的是王晓华对“底层”概念的界定“: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言。

”这个定义是用阶级划分的方法来确定,较为宽泛确定了底层的描写对象。

本文以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为例,从主人公印家厚的物质生活方面与精神生活方面来浅析底层文学的创作。

池莉是一位优秀作家,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原生态”的叙述方式为读者所熟知。

其《烦恼人生》作为“新写实”小说产生的标志现于文学界和评论界。

这部作品在琐碎庸俗的生活里,用平静客观的笔调,真实地写出了底层生活中的沉重、无奈、辛酸与温情,体现了底层人物的真实人性与精神状态。

一、物质生活方面底层文学的一个最大特征便是所写的人物都处于社会的底层,物质生活方面挣扎在生存资料的创造中,为衣、食、住等基本生存权而奋斗,为这种“第一生存”要义所左右,各种生存压力迎面而来,不给人以喘息的机会。

描写底层人民的文学作品

描写底层人民的文学作品

描写底层人民的文学作品描写底层人民的文学作品,以前不是很多。

近年来,随着对社会生活关注程度的提高,文学创作也更加自觉地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报告文学,这类作品都有所增多。

就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体现了作家们探索人生意义和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

现在有些文学作品常常为了吸引读者,刻意放大一些社会问题,用流行的词语叫“猎奇”。

比如,许多描写普通人生活的作品,热衷于渲染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等负面情绪。

对那些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特别是边缘人的生存状态给予过多的同情与关注。

而真正富有感召力的作品,往往着重表现出人性的美好、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作用。

虽然我没有接受过文学方面的正规教育,但我也看过一些名家的作品。

比如,萧乾的《浴室内》、宗璞的《三生石》、鲁迅的《祝福》、王蒙的《蝴蝶》等,都深深打动了我。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的作品最为感人。

《阿Q正传》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不仅因为小说塑造了一个喜剧式的“阿Q”形象,还在于它通过写人来揭示时代的精神。

“旧式中国农民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到头来总归于毁灭,除非碰上特别坏的年成。

”不少人在看了《阿Q正传》后,表示深受震撼,“或者感到苦涩难言,或者感到刺激,不管怎样,从此认识到了自己的可怜”。

《阿Q正传》里的那个封建统治者和造成人性悲剧的病态社会,让不少人看了以后,陷入沉思,感到深恶痛绝。

要写一篇作文,应该选取哪个方向呢?如果真的决定了,又该怎么去选择呢?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去写呢?当然,我是不敢随便发表见解的,也没有经验,只是凭着个人的感受去说一说而已。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这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接触文学。

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察思考,以及长期的训练积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写作的灵感,并抓住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完成自己的作文。

所以,对刚刚涉及文学的同学来说,一般不会太迷惘。

但是,要把一个陌生的世界讲述清楚,却并不容易。

因此,在这里,我想谈谈个人对文学的一点粗浅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底层文学优秀之作【摘要】《那儿》是“底层文学”创作中的一篇佳作,作品以其鲜明的主体介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上的复杂性以及丰富的人物类型为“底层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东西。

【关键词】底层文学;《那儿》;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23-0221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国企改革”成了当时最时尚的名字,也成为众多工人阶级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

对于这一现实,不少在创作上颇有实力的作家都参与到这一题材的写作,有的甚至以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批优秀的“底层”作品也不断出现,如《找啊找》、《松雅为什么鸣叫》、《到城市去》等都在评论界有很大的反响。

其中曹征路的中篇《那儿》[1]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它为“底层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小说的故事极为简单:某矿机厂工会主席朱卫国目睹本厂下岗工人的不幸遭遇后,试图阻止企业改制中因领导贪污而造成的国有资产的流失,虽历尽艰辛仍未免失败,遂自杀身亡。

和其他“底层文学”一样,《那儿》显然是一篇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

这篇小说引起评论界的多方面的关注,有多方面的原因。

当下文学创作日益为题材钳制,变得单薄、偏执,“零度”情感和“个人化”叙事的泛滥使许多作品变得冷漠而病态。

与此相照,《那儿》鲜明的主体介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上的复杂性以及丰富的人物类型使这部中篇甚至具有了“复调”的性质。

本文无意用“复调”理论来解读这篇小说,只想借助“丰富”一类的词语概括一下作品在主题和叙述上的若干艺术特点。

1 题材的现实性和主题的深刻性评论界多把这篇小说看成一篇现实主义的作品。

诚然,小说描写了国企改制、企业重组、贪污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等中国现实中正在发生中的重大问题,正像有论者所说的:“《那儿》的内容几乎是曾经沸沸扬扬的郎咸平事件的文学翻版,但如果仅仅把它看作是时髦经济热点的文学化处理,至少是看‘薄’了这部作品。

”“在对企业改制的一片赞扬声中,《那儿》反思着改革内部存在的问题,揭开了被漠视甚至忽略的真实的另一面。

《那儿》展示出,社会改革浪潮所挟裹的事、物混杂而矛盾,不可能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做出评判;挟裹其中的人无助无奈无辜,他们所有的抗争和挣扎迅速淹没于城市膨胀的噪音中。

”[2]这篇小说的标题“那儿”来自于“英特纳雄耐尔”最后两字的口误,而且文章许多地方似乎都有意唤起读者对曾经给一代人的心理留下深刻印象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记忆,比如杜月梅姑娘时代经常唱的“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这样的歌;比如当主人公“小舅”朱卫国和领导发生严重冲突时,领导会质问他“你是不是共产党员”;主人公是英雄的后代也符合大多左翼文学、红色经典里面“根红苗正”的传统模式;杜月梅最后的信教以及和“我”在教堂里听到的圣歌也有意与信仰唯物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构成对比;更明显的是“小舅”临死前在自己曾经工作了一生的工厂车间里锻打出了很多镰刀和斧头,也明显是对共产主义理想暗示和理想失落的痛心。

主人公“‘小舅’这个人物似乎一开始就具有理想主义的本质”[3],带有“神性光辉”。

据此,有评论家把《那儿》和“左翼文学”联系起来,认为是“‘左翼文学’传统的复苏”[4],是“工人阶级的伤痕文学”。

[5]这篇小说究竟和“左翼文学”有多大的关联,正如作者曹征路在问及这个问题时所说的:“为一种文学现象命名,是学术研究的需要。

”“从文学的角度看‘左翼文学’只能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题材现象或者写作姿态,本身并不是一种艺术风格。

”“如果能从审美理想的角度来为作家作品分类也许更容易接受一些。

”[6]在我看来,充斥在作品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符号可以看作是作者对现实的一种“反讽”。

其实,整部小说充满了反讽的因子:首先是小说标题与内容的背离——“那儿”(共产主义)竟然是工人阶级代表者的死亡之所,甚至“小舅”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反讽——看似英雄主义的壮举实则和“堂吉诃德”一样滑稽。

因此,《那儿》更像一个命运悲剧,一个为了“良知”而陨身的故事。

“小舅”身上所具有的与其说是“理想主义”、“神性”,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人格,一种个性特质。

小说曾对“小舅”的“出身”作过许多有趣的叙述,从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小舅”的性格特征:内向、偏执,又极度的爱面子。

这就为他悲剧埋下了伏笔。

所以,“小舅”并不是伟大的时代英雄,他最初决定保护国有资产也并非出于多么伟大的动机,而是自己的“前女朋友”杜月梅的悲惨遭遇触动了他,之后他的每次挺身而出都几乎和杜的刺激有关。

他一开始也绝没有想到自己会有那样的命运,他仅仅从一个普通人的良心出发偶然参与到这种“重大”的事情中去的。

然而,“他是没有话语权的,只会干活不会当官,却把自己对工人的承诺看得比天大。

”[7]他对现实没有足够的了解,好面子,重承诺,最后,当他不但失去了兑现承诺的可能,而且就连作为抵押的房权证也无法收回时,死也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2 调侃的语言,独特的叙述风格小说在整体显示出一种粗犷的艺术风格。

在语言上,作者彻底放弃了启蒙话语,而追求一种粗砺的民间话语,用调侃的语调去叙述一个严肃的主题。

国有企业改制,贪污;工人们曾经拥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共产主义理想豪情万丈,而今却被迫下岗,生活困苦,朝不保夕,甚至被迫卖身;……所有这些现实都是惨痛而严肃的,但作者自始至终采用调侃的语调来叙述这一切:下岗女工被迫卖身混迹街头被称为“霓虹灯下的哨兵”;“缺德带冒烟”的狗;外婆不高兴时“哇哇直叫,杀猪的样”;而妈妈呢,“气的眼睛水直喷,等于零”;“我”小时侯与“小舅”的交往,“小舅”恋爱与结婚的逸事等等这些情节,作者叙述起来都带上了搞笑的性质。

如此以来,大大消解了小说主题的严肃性,但这样恰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由于视角的下移,叙述者和读者的立场更容易契合在一起,作者看似在调侃,放弃了价值判断,实际上是把这种判断交给了读者,面对赤裸裸的现实,读者所受到的冲击和震撼实际上要比启蒙话语的叙述方式强得多。

这篇小说的成功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叙述艺术。

小说讲述的故事好像并不复杂,但是我们看完之后试图对它复述时就会发现还不是很容易,这主要是因为小说的叙述手法很高明。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视角,使读者对故事的真实性有了很大的认同,并且“我”还是主人公的外甥,这样就为叙述带来很大的便利,作者可以随意地截取叙述故事所需的情节而对不需要的东西不与理会。

这篇小说几乎浓缩了“小舅”一生的经历,但却是从他死前几个月的时候开始叙述的。

一开始就是狗咬了杜月梅,一下子把故事的矛盾冲突推向了高潮,而以前的相关内容全部以插叙的方式穿插、压缩到主体故事中去,使人觉得正篇文章的结构非常集中、合理,而且所穿插的内容大都是一些逸事、趣事,充满阅读兴味,和主体内容(保护国有资产)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且构成一定的叙述节奏,如先讲杜月梅出事,再讲她的身份、景况;先讲“小舅”的异常反映,再插叙他与杜的复杂关系;先讲月月和“小舅”的争执,再说她“是我表妹”;有时在情节高潮到来的时间,作者也不忘记停顿一下,控制一下节奏,如写“小舅”和“舅妈”打架:“小舅积郁了一冬的怒火终于点燃了,他抄起一把笤帚劈面就打”,说打不打了,却以回忆的语调另起一段说:“小舅并不是一个喜欢家庭暴力的人”,这样就把故事的高潮处理得很轻淡,情节的进展就显得疏密相间、舒缓有致,充满了弹性和张力,而不是大起大落,表面起伏跌宕,其实很生硬。

3 丰富的人物类型小说的人物形象很鲜明,每个人的性格刻画的都简洁精确,而且性格有稳定,有发展,很符合生活的逻辑。

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成这样四类:“姥姥”,“小舅”和杜月梅,“妈妈”和“舅妈”,“我”和月月。

“姥姥”在小说中着墨不多却不可或却,她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共产主义乌托邦理想的化身,她是曾经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时代的遗民,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没有任何行动能力,唯一会说的就是“好”,什么都“好”,尤其是英特纳雄耐儿“好”(共产主义好)。

这个形象很有意思,也发人深省,它暗示了曾经宏伟的革命理想在当下社会的尴尬处境。

“小舅”和杜是相反相成的一类,他们是整个故事进程的推动者,其中“小舅”是主要行动者,杜是刺激因素,“小舅”的每次重大行动几乎都是受到杜的刺激才完成的,当然也和”小舅”本人的独特的性格因素密不可分;“妈妈”、“舅妈”是事件的阻止力量,她们的角色是家庭主妇,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竭力阻止“小舅”的行为,这一对矛盾是除了“小舅”与工厂或者说政府当权者的矛盾之外又一对矛盾;“我”和月月是两个年轻人,思想解放,理解并认同了当下的现实,是彻底的实用主义者,对不关己的事情冷眼旁观,冷嘲热讽,似乎已经洞察了一切,但最后由于亲历了“小舅”的一切和他的自杀,他们内心还是受到很大震动,月月痛哭并严厉自责,“我”辞去报社的工作流浪在“底层”世界,陷入深刻的精神危机之中。

“我”的变化之大也许有点出乎意料,其实也是合情合理的,“正因为小舅是个实实在在的人,所以‘我’才有那么多的心灵之痛。

”[8] 对于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那儿》留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丰富的内蕴使这篇小说有了广阔的解读空间,这才使各种争论的发出成为可能。

丰富来自作品的艺术上的出色的营构,这正是“底层文学”抑或整个文学据以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1] 曹征路.《那儿》.《当代》,2004年第4期[2] 周荣.《〈那儿〉要从什么地方读起》.《文艺报》,2005年6月7日[3][4] 季亚娅.《“左翼文学”传统的复苏和它的力量——评曹征路的小说〈那儿〉》.《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1期[5] 吴正毅,旷新年.《〈那儿〉:工人阶级的伤痕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2期[6][7][8] 曹征路.《曹征路访谈:关于〈那儿〉》.《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