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文鉴赏《纵囚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鉴赏《纵囚论》

【作品介绍】

《纵囚论》是欧阳修的一篇史论文章。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

们的史实。这篇政论文,字虽不过四五百,但立论新颖精辟,

议论深刻严密,其写作手法也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原文】

纵囚论

作者:[北宋]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②,而刑戮施于小人②。刑入于死者,乃罪

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④,而视

死如归⑤,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⑥,纵使还家,约其

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⑦,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⑧。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

岂近于人情?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

来以冀免⑨,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⑩;

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

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

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

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耳,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

为天下之常法乎⑾?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

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⑿。”

【注释】

①纵囚:释放囚犯。唐大宗(李世民)贞观六年(632年)十

二月,把二百九十名已判死刑的囚犯释放回家,并规定于第二

年秋天就刑。到时候,“纵囚来归,皆赦之。”

②信义:信用,礼义。

③刑戮:刑罚,杀戮。

④不苟幸生:不苟且侥幸地活着。

⑤视死如归:形容不怕死,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这里指

为了信义,不惜牺牲生命。

⑥录:取,选择。大辟((bi):中国古代五刑之一,后指死刑。

⑦难能:难以做到。

⑧期:希望。

⑨冀免:希望赦免。

⑩贼:揣摩,揣度。

⑾常:经常,长久。

⑿逆情:违背人情。干誉:求取名誉。

【译文】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

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

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

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

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不

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解析】

这篇政论文,字虽不过四五百,但立论新颖精辟,议论深

刻严密,其写作手法也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文章开始并不直设论点,而是先放开一笔,泛论君子小人

之别,为全文的议论树立了一个参照标准;同时也藏下暗笔,以“罪大恶极”暗照太宗释囚不通情理,以“视死如归”暗照死

囚自归不合情理。做到泛论不泛,紧扣论题。接着简叙纵囚之事,断以评议,又紧扣君子小人之别。据史籍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亲自审查了三百九十名死囚,放他们回家,约定翌年秋

天回来就刑。结果他们全都如期自动归狱,太宗称许他们知诚

守信,免于死罪。欧阳修认为太宗以君子最高的标准去要求小人,是不通情理;死囚以小人最劣的品行而超越君子,是不合情

理。因此以“岂近于人情”一句反问收紧,为全文定下基调,

又为引出论点埋下伏笔。首段一放一收,一叙一议,令人心服

地点出了纵因是违背情理之举。

太宗此举用意何在呢?中段作了深入剖析,但也未直论情理,而是拓开一层,先设一难。若论唐太宗。确不失为中国历史上

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文治武功,空前显赫。纵囚一事作为

“贞观之治”的政绩之一,颇为人们称誉,白居易《七德舞》诗就写到:“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人们一向认

为太宗恩隆德厚,深入人心,小人能变为君子是恩德感化所致。欧阳修则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反前人的赞许,一针见血地指出

太宗此举旨在沽名钓誉。此论精警透彻,后人评谓“喝破太宗

一生病根,刺心刻髓”。但旧说未破,则新论难立,下文便转

入层层辩驳。首先推勘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道破纵囚与自

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这种心理分析并非主观臆测,而是从客观事实的不近情理推断而出,深文曲笔,抉其隐微。清朝乾隆皇帝写过一篇《读纵囚论》,以其统治经验补充说:太宗擅长权术,或会通过刑官狱吏晓以利害,归狱可幸免一死,不归则捕而诛之,累及亲属。双方既然在互相窥测并利用对方

的心理动机,以达到各自的目的,哪里有恩德与信义可言。

“乌有”一句既是反问,也是感慨,有力地揭露了太宗的虚伪。但还觉意犹未尽,再进一层,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深者尚未能感化小人,浅者反倒能改变他们,其不近情理显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