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公平问题及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公平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教育公平是时下教育界热门的话题之一,而课堂教学中的公平问题则是与学生最密切、最直接的问题。笔者通过当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进行分析,并对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上应对不公平问题提出几点对策,试图与同行教师能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做到教育公平。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育公平;教师行为;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过程中一个具体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在教育目标实现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课堂上的公平对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身为一名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对教育公平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教学中不公平教育问题的主要体现。
(一)教师教学心理不公平。
教师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期待。学生的成长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响外,还受到教师的期待影响。教师对某位学生充满了期待,这位学生得到了由这种期待激发的积极暗示,就会向着老师期待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变得消极迟钝。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观上对学生的选择偏好或客观上希望上课顺利、节省课堂时间、实现教学计划的目的,总是对自己喜爱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充满积极期待,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展现、练习。而对于成绩、表现后进的学生来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教师压根儿就没想到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即使有机会站起来和教师互动,绝大多数时候这种互动也是教师单方面强压的,没有鼓励,没有耐心,是消极的。这样的冷遇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活动空间越来越狭窄,甚而渐渐走向课堂教学学习的边缘。
2、心理偏见。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承认,教师的心理其实是存在偏见的,这种偏见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公平性。这种心理偏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出于个人原因而偏好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另外,教师对基础好、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与特殊优待,用学生的话来形容,就是“老师喜欢好学生,不喜欢成绩差的,一碗水端不平”。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们尽量在心底努力纠正这种心理偏见,但因为教学质量、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量的高低大小及私心的作用,常会致使这些心理偏见在老师的心
里作祟,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贴上了固定的高低大小标签,严重地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对待。
(二)教师举止行为不公平。
1、教师站位的不公平。教师的站姿中体现着许多教育内涵,而教师的站位则直接体现着教师的公平意识。当教师在上课时,长时间的站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面前,会对其他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认为教师只喜欢那几个学生而不喜欢自己,这样不公平就产生了。
2、教师课堂衣着打扮的不公平。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教师的衣着打扮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学生的评价,学生的心态。教师的衣着过于时髦高档,对于学生中家庭不太宽裕的那部分学生显得有些不公平,特别在农村中学,贫困学生占学生总体的相当大一部分。
3、教师眼神的不公平体现。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目光中的教育力量是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清楚的,也是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作为教师,我们曾不止一次抱怨:“班上的那几个差生我连看都不想看到他们”。“上课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干什么,看着他真是来气”。还有,当我们教师们环视学生时,你是否感到每一个学生都接受了你的目光?有没有留有死角?作为学生,因为成绩和表现的不好,而导致在课堂上老师看都不看他们一眼,这公平吗?
(三)师生互动交流不公平。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简而明之,就是师生个体、师生群体、生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没有这种多主体、多层次的交流,就没有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1、教师选择意向的不公平。
师生个体交流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一种最常见、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从选择交流对象这个角度来看,教师作为主导者在师生交往中具有绝对的选择权力。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如愿以偿地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下去,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教师在选择互动对象时,按照上文提到的期待选择和心理偏见的因素,总是喜欢选择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或是表现突出积极的学生,于是这部分学生就得到了更多的课堂时间,更多的参与机会,这就是教师选择意向的不公平。
2、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公平。
师生群体交流时,又是教师独霸,学生盲从。当教师与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总会用教学内容上所谓的“标准”来束缚学生,成了课堂
上唯一的扩音喇叭。而学生则毫无创造性、被动地接受着教师传来的信息,逐渐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这就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公平。
3、学生在课堂活动上担任角色的不公平。
生生互动是课堂交往中的又一种交流形式,它包含多种形式。突出表现为同桌合作、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小组集体辩论等形式。在这种生生合作的学习中,也存在很多不公平现象。比如在任务分配上就有不公平现象,优等生分到的任务往往是富有挑战性、思考性、具有一定思维深度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而成绩稍差的学生基本分不到任务,更没有这种交流的权利,基本处在一种只听只看只服从的状态。这种有失公平的任务分配不仅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还造成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上担任角色的不公平。
二、课堂教学中不公平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应对上述诸多课堂教学行为中体现的不公平现象,关键还是从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原因。本人就上述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谈几点应对策略: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心理。
1、改变教师期待的不良影响。课堂教学观念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思想,要建立公平的课堂就必须改变教师原有的课堂教学观念。过去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其原因也在于教师所持有的课堂教学观念的偏失,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指导思想中持有的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和社会价值本位的教育指导思想,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培养优秀学生作为教学的目标任务以及判定学生优劣的标准。于是就有了在课堂教学行为中重视成绩优秀、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心理暗示。因此,建立一个“参与、教育机会均等、公平”等课堂氛围是教师改变这种教学心理暗示,转变对成绩突出学生优先的教育期待,改为以个性发展的均等观看每个学生,给有着不同特长的学生以相关的特有期待,因而突出教育结果个性化的均等。
2、抛弃心理偏见的消极影响。社会的不平等因素会间接影响课堂氛围结构,学生会因家庭背景的优越或个人以往表现是否优秀而受到课堂的特别优待,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应该首先从心理上更好地树立平等观,塑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结构,在这种课堂上,教师需要在教学心理和行为上消除学生彼此间隐性的社会地位,使同伴地位中的不平等不至于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经历,消解学校权威法定化角色的差异,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这就需要教师避免在课堂中对干部学生的特别关照,整理学业秩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