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引导

合集下载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

上民众的舆情就是反应物。
•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激起
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
(四)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
• 外部动因:外部动因包括社会环境作用力合网络
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
• 内部动因:内部动因则包括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
力,其中,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是舆情形成的动 力源头。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
繁杂无序且真假混合的,因此需要进行整理。 整理的过程就是信息和信息样本的组织过程, 目的就是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成为便于分 析评估的形式。
2.舆情的分析与研判
• 对调查获取后的舆情,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
机构进行分析和评估。舆情分析的重点是舆情发
展的未来态势,包括舆论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
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尤其是
进行比较,对不同地区的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
时期的同类事件进行比较。通过对已成型舆情评 估案例的分析,对比目前需要评估的舆情,比较
二者间的异同之处。
案例:
“5· 7”杭州飙车案和南京“6· 30醉驾惨案”
舆情处置比较分析
(三)网络舆情的评估方法
3. 抽样分析法
• 科学抽样时进行舆情事件分析重要的前期环节,
即将文本聚类问题转换为话题特征聚类问题,并依据
事件对语言文本信息流进行重新组织与利用脚。
(四)网络舆情的评估技术
1. 单体化技术
(3)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技术:唐慧丰、徐琳宏、李艳 玲等人(2007)致力于网络舆情文本的倾向性分析技术: 通过判断网络环境下倾向性特征词的特点和类型,并 进行语气极性判别和标注,从而构建一个面向互联网 的倾向性语气词典,建设一定规模的标准数据集,为 中文倾向性分析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4)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张姝(2007)、刘茂福、张瑾 (2008)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舆情信息自动生成报 文,并能通过浏览器进行浏览和信息检索。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探析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探析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探析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解构了其形成的四个阶段,并从心理学、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网络舆论形成的机理。

这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论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在本文中主要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舆论。

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存在着聚散性,交互性,盲目性,共享性,冲动性和隐匿性等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论有着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对社会的认知开始加深、成型。

这个年龄阶段往往是树立是非观的重要阶段,而网络不但能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而且可以满足大学生在心理,情感和思维方面的需求。

网络是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渠道,网络具有自由性,包容了所有对与错的诉求,接受一切另类的意识形态,各种各样的舆论得以表达,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一一被接受与认可。

(二)网络舆论表现大学生较强的主体意识自由的网络舆论,由于没有传统舆论那么多顾忌,因此是每个人都可发表意见的平台,这提高了网民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话语权渐渐往民众方倾向,而不再是掌握在固定的一类人手中。

大学生具有尤为强烈的主体意识性,他们不喜欢灌输式的教育和被动式的教育,他们更想拥有平等权,希望被理解,希望被接受。

他们想要在平等前提下,逐渐提升和发展自己的经验、知识及能力。

对与个人存在利害关系的人或事将会更加积极参与分析和讨论,大学生能够就自身所需的信息来发表诉求,真实地将其思维、行为表现出来,这些都使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网络舆论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在传统媒体处于霸主地位的时候,大学生的价值观如出一辙,这应该归咎于表达诉求的渠道的欠缺。

当互联网走上世界舞台后,全球的格局都被再一次规划,网络共享性使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迅速地互相交流、合并,这个新的舞台使的各种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准则、不同的文化得到了新的诠释。

此特性正好抓住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他们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到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一群人。

浅谈网络舆论及其引导

浅谈网络舆论及其引导

浅谈网络舆论及其引导作者:杨丽艳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5期[摘要]本文拟对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探究,进而探索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一、舆论与网络舆论舆论是社会公众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和意见。

舆论“在宏观上对社会有着巨太的牵引力;同时,在微观上它又对社会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制约力。

”陈力丹先生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加强舆论引导一向是我国政治工作和新闻工作中的焦点话题之一,在探讨舆论引导方面,业已形成一定的学术成果,也有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颇有成效的舆论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但这些都是以传统媒体为样本的研究。

如今,我们已经迈人了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已全面渗入了我们的生活。

“网络以其数字化、全球性、实时性、多媒体和交互性等特征,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太影响。

”近年来网络舆论日渐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网络舆论,顾名思义就是以新型媒体互联网为载体,网民针对网络上所呈现的某一问题或事件通过跟帖、转帖、回帖等形式所形成的相对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

网络舆论因其特殊的介质而先天地具有低控制性、较难引导性、突发性、无序性、非理性等特点。

但网络舆论也因其介质“四海一家”、“协作发展”的特性而给各种意见提供了一个交锋和碰撞的平台。

“这种自发性舆论可以避免传统媒体过于自为而出现的‘舆论一律’,全方位倾听社会声音。

真实反映社会民意。

”二、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网络舆论的形成基地一般是太型门户网站的论坛、Bolg等等,网民通过新闻跟帖、BBS 讨论、MSN实时交流、邮件群发等方式交换对某个热点问题的看法。

并通过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在网络上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

高校微博舆论生成机制及引导策略

高校微博舆论生成机制及引导策略
过程。
学生不仅是受者 , 更是高校网络舆论的制
造 主体 。 如何引导 校园微 博舆论 , 构 建 良 好的高校舆论生态 , 已成为高校必须面对 的新课题 。 本文通过对高校的舆情热点事
件 进 行 对 比分 析 , 试图探讨高校微博舆论 生 成 的机 制 , 并 提 出 关 于 高 校 舆 论 引 导 的 建议和对策。
成舆论热点。 而且容 易使一些 广受 师生 关 注的热点事件在 同一个主题下集 中, 在 数 量庞大的转发和评论 中, 信 息流动和舆 论 整合加快 , 形 成 了强 大的舆论 场 , 产生 令 人难 以预料的放大效应 , 带来 巨大的舆 论 动员力和影响力 , 加 速了舆论 的形成与扩
论。

高校微博舆论 的特点
l 、 裂变式的传播与舆论 的形成与扩散 作为一个开放 的平 台, 微博结合 了博
客、 论坛 等多种传 播媒介 的特点 , 成 为 一 对多、 一对 一 、 多 对 多 传 播 形 态 的一 种 社
会化媒介 。 微博低门槛 、 高互 动 、 快速传播 等优势使其不仅是舆论 的重要发 源地 , 而 且推动 了舆论 的发酵扩散 以致 高潮 ; 微博
校 园微 博上评 论类信 息 的发布 主体 主要是大学生 , 其内容一般是 由各种热点 消息所引发的态度意见及观点 、 学生 日常 生活 中的思想情绪行为动态等组成 。 相对
于社会其他人群而言 , 大 学 生 不 仅 是 活 跃
校2 o 1 2年 1 2月的校 园部分微 博进行 对 比分析 , 从微博 舆论 的来 源引发 、 扩 散放 大、 消减 回落 阶段来探讨微博舆论 的生成
的关 注 、 互粉、 转 发 和 评 论 等 多 种 功 能 形

网络舆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网络舆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网络舆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应对措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公众所关心的话题和事件引发的舆论,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网络舆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网络舆情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当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争议性话题、恶意评论等,他们会感受到来自网络社会的不安全感,并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

学生往往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产生自我质疑、自卑等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观点,学生在接触到这些信息后,容易受到外界价值观的引导,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不适应感,甚至出现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迷茫。

而且,不良网络舆情往往会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舆情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网络上存在大量娱乐性和消极性的内容,学生容易沉迷于其中,导致学习时间的浪费,丧失对学业的热情和动力。

同时,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低质量的学习资源也会误导学生,影响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追求。

针对网络舆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首先,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态度和方法,教导他们辨别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解决网络舆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调适机制。

此外,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监管和引导网络舆情的传播。

构建健康、积极、阳光的网络环境,减少各类负面信息的传播,提供更多正面、有价值的网络内容。

最后,学校与家庭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新闻传播学对网络舆情与公众心理的实证研究

新闻传播学对网络舆情与公众心理的实证研究

新闻传播学对网络舆情与公众心理的实证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对于网络舆情与公众心理的实证研究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媒体传播的信息对公众产生的影响与反馈。

公众心理则是指人们在网络舆情中产生的各种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针对网络舆情与公众心理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网络舆情的形成涉及多个因素,包括信息源、传播途径、受众特征等。

实证研究通过分析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可以揭示舆情事件的热点问题、传播路径和影响力。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了解不同信息源对舆情事件的引导作用,以及传播途径对信息传递速度和扩散规模的影响。

二、网络舆情对公众心理的影响网络舆情对公众心理的影响程度被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网络舆情可以引发公众的情绪波动、态度变化和价值观调整。

在实证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验等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对公众情绪的激发程度,以及舆情事件对公众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三、网络舆情治理与公众参与对于网络舆情的治理与公众参与,实证研究需要探讨适用的策略与措施。

实证研究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变化趋势和演化规律的探索,为网络舆情的治理提出优化方案。

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可以了解公众参与网络舆情治理的方式和效果。

四、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是及时掌握公众舆情动态、做好舆情危机应对的重要手段。

实证研究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和情感分析等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预警。

通过对舆情事件的演化过程和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提前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管理舆情。

总结而言,新闻传播学对网络舆情与公众心理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对公众心理的影响、网络舆情治理与公众参与以及舆情监测与预警等方面的探索,可以为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公众参与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当然,网络舆情与公众心理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网络舆情_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网络舆情_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网络媒体传播、引起公众讨论,并对社会舆论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信息。

正因为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两个方面阐述网络舆情的研究成果。

一、影响因素1.信息来源影响网络舆情的首要因素是信息来源。

不同的信息来源会对公众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引发不同的舆情。

例如,权威媒体的报道往往能够引发公众的关注并影响他们的判断,而不可靠的信息来源可能导致虚假舆情的产生。

此外,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人们通常更容易受到亲近关系或者媒体传播的消息的影响。

2.事件特征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与事件特征密切相关。

事件的性质、规模、时效性以及参与者的特点等都会对网络舆情产生影响。

一方面,事件的性质和规模决定了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和声音的大小,高度敏感的事件更容易引爆舆情。

另一方面,事件的时效性也是影响网络舆情的重要因素,信息的传播速度越快,网络舆情的传播就越迅速。

3.公众心理公众心理作为影响网络舆情的因素之一,主要包括公众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等。

当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人们往往会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看法。

这些情绪和看法会互相传播,形成网络舆情。

此外,人们的价值观和个体认同也会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二、作用机制1.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是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博客等渠道传播信息。

当一条信息在网络中多次被转发和评论时,就会形成网络舆情。

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决定了舆情的传播程度。

2.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在网络舆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建立联系,分享信息,形成舆论。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一、网络舆论引导机制1.1 网络舆论的概念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对某一事件、问题或现象产生的共识观点。

它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舆论形态,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

1.2 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在信息化社会,网络舆论对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网络舆论可以及时、快速地传播信息,反映社会民意;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和即时性,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因此,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构建2.1 建立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为了实现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必须建立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这包括制定网络舆论引导的政策法规,明确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和对象,建立网络舆论引导的组织体系,以及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的技术手段等。

2.2 制定网络舆论引导政策法规政策法规是网络舆论引导的基础。

应当制定完善的网络舆论引导政策法规,强化互联网企业的责任,规范网络舆论引导行为。

2.3 明确网络舆论引导主体和对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互联网企业和社会公众。

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是网络舆论。

需要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和权利,协调各主体的关系,以实现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2.4 建立网络舆论引导的组织体系网络舆论引导的组织体系应包括政府主导的网络舆论引导机构、互联网企业的网络舆论引导部门、社会公众参与的网络舆论引导平台等。

2.5 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的技术手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网络舆论的快速采集、智能分析和有效引导。

三、网络舆论应对预案3.1 监测预警通过技术手段,建立网络舆论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网络舆论动态,对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网络舆论进行预警。

3.2 应急处理对于已经出现的网络舆论问题,应按照预定的应对预案进行处理。

包括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通过法律手段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等。

网络舆论的力量有多大如何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网络舆论的力量有多大如何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网络舆论的力量有多大如何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论的力量已经不容小觑。

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推动,也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坏。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又该如何引导其走向,使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呢?网络舆论的力量,首先体现在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上。

一条热门的网络消息,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就传遍全球。

比如,某些突发事件的现场视频,一经发布就能迅速引发无数人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声势,对相关事件和人物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次,网络舆论具有强大的监督作用。

在网络的世界里,公众可以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一些不良行为、违法乱纪的现象,通过网络舆论的曝光,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比如,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下被查处;一些企业的违法行为,在公众的监督下得到纠正。

再者,网络舆论能够激发社会的正能量。

当出现一些感人的事迹或者值得赞扬的行为时,通过网络的传播和舆论的引导,可以激发更多人的善念和行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比如,一些勇敢救人的英雄事迹,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后,会激励更多人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

然而,网络舆论的力量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也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容易引发群体极化现象。

在网络上,人们往往更容易聚集在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群体中,导致观点越来越极端。

这种群体极化可能会加剧社会矛盾,破坏社会和谐。

网络舆论还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制造谣言和恐慌。

虚假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会误导公众,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此外,网络暴力也是网络舆论的一个负面产物。

一些人在网络上发表过激言论,对他人进行攻击和谩骂,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

那么,如何引导网络舆论走向,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呢?加强网络监管是关键。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于制造和传播谣言、恶意攻击他人等行为,要依法予以惩处。

网络舆论引导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舆论引导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会与网民有效沟通
重视网民的意见
网民在网络上发表的意见是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网 民的意见,及时回应和解决网民关注的问题。
学会倾听
与网民沟通时,应学会倾听网民的诉求和意见,了解他们的真实 想法和需求。
掌握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包括语言表达、情绪控制、思维逻辑等方面,掌握沟通 技巧有助于提高与网民的有效沟通。
02
建立正确的舆论引导 观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舆论 引导符合党和国家利益。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
把握网络舆论主动权
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主动发声,引导网民理性思考和表达意见 。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微博大V的舆论引导作用
1. 微博大V的传播影响力
微博大V是指拥有大量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微博用户,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活跃度 和粉丝基础。通过发布有吸引力的内容和观点,大V能够迅速引发关注和讨论, 进而对网络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
案例一:微博大V的舆论引导作用
2. 微博大V的引导策略
提高信息鉴别能力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识别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避免误判 和误导。
积极应对和化解风险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机,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措施
和处理流程。
及时回应和澄清
在出现风险和危机时,及时回 应公众关切,澄清事实真相, 防止谣言扩散和恐慌情绪蔓延

加强沟通和协调
加强与政府、媒体、企业和公 众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应 对风险和危机,共同维护社会

社会心理学角度下的网络舆情研究

社会心理学角度下的网络舆情研究

社会心理学角度下的网络舆情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网络舆情指的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段时间内,关于其中一特定事件、话题或个人的舆论倾向和情绪表达集合。

社会心理学角度下的网络舆情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网络上的群体行为,还可以为社会政策和舆论引导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就网络舆情研究进行探讨。

网络舆情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其中之一是情绪分析。

网络上的舆情往往伴随着丰富多样的情绪表达,通过情绪分析可以揭示人们在网络上所体现的情绪动态。

研究表明,网络舆情中普遍存在的负面情绪,例如愤怒、焦虑等,对社会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情绪分析还可以揭示人们对特定事件的感知和评价,为舆论引导提供参考。

例如,当其中一事件引起舆论关注时,了解人们在网络上的情绪表达,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做出恰当的反应,避免进一步引发社会不稳定。

此外,网络舆情研究还可以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进行探讨。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舆情是个体社会认知的体现。

通过研究网络舆情,可以揭示人们在网络上的社会认知过程。

例如,人们通过网络舆情获取并传播信息,从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意见和行为。

此外,研究还表明,网络舆情中存在一定的群体效应,即个体可能会受到他人舆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了解这种群体效应对舆论引导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研究还可以关注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使得舆情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通过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可以揭示个体和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的意识形态、社会影响和动力机制。

例如,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与自己相悖的信息。

该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件在网络上会引发巨大争议和舆论分裂。

除此之外,网络舆情的传播还涉及到信息源的选择和认可,个体的信息加工和转发行为等。

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可以揭示信息传播的机制,为舆论引导提供科学依据。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机制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机制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机制第一章:网络舆论的定义网络舆论是指在网络上形成、传播和影响社会公众观点、言论、思想、价值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现象。

网络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情感、判断、意识等因素互相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定形式的舆论现象。

第二章: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1.信息传播机制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网络舆论通过这种信息传播机制,从而形成了它具有的特点和影响力。

2.社会交互机制网络交互是互联网发展的核心,也是网络舆论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社会交互可以激发社会成员情感的共鸣,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共同体,推动网络舆论形成。

3.心理因素机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成员的心理学特征对网络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此类心理因素包括个人认知、心理压力、情感情绪以及价值观等。

对于网络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和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1.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平台,它靠的是不同的用户在社交互动中产生的各种信息。

不同的社交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机制,但是对于网络舆论其最大的作用还是在于社交媒体中的互动性与用户产生的影响力。

2.网络搜索引擎的影响搜索引擎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让用户更容易的去查找所关注的信息,并且可以筛选和过滤特定的信息。

质量更高的结果往往会排在前列,这就为搜索引擎的竞争创造了新的机会。

3.社交网络软件的影响社交网络软件的交互和交流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机制。

这种交互和交流机制能够让用户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并且可以向更多的用户传递信息。

第四章:网络舆论的影响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多的,如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其中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于网络舆论产生重要的影响。

1. 形成舆论大众心理舆论大众心理是指大量的公众倾向于相信某个观点,而不会去思考或分析它是否真实有据,这种心态在网络舆论中非常常见。

在网络的信息时代中,信息过多的传递使得大众的选择和决策更加倾向于接收舆论而非思考分析。

浅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机制构建

浅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机制构建

浅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机制构建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上产生的舆论和公众的意见。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和个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这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之一,亦受到了网络舆情的影响。

网络舆情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更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情,构建有效的引导机制,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1. 扩大了社会视野网络舆情通过丰富的信息和多样化的观点,不断拓宽着大学生的社会视野。

特别是一些热点新闻、社会事件和话题讨论,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水平,使他们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塑造了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

2. 引发了认知冲突网络舆情也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认知冲突。

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容易在大学生中引起不理性的情绪波动和认知偏差,使他们难以保持客观的态度,导致价值观念的模糊和混乱。

3. 塑造了消极情绪网络舆情中的负能量信息和负面情绪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不良的舆情信息容易引发焦虑、压力和消极情绪,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和考验。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情的重要性面对这些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情显得尤为重要。

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看法,不仅有利于他们形成理性客观的态度,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心理抵抗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信息冲击。

1. 增强信息辨别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情,首先要加强他们的信息辨别能力。

了解信息来源、内容真实性和信息发布者的立场和动机,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过滤掉虚假信息,保持清醒的头脑。

2. 培养价值观念在正确引导大学生看待网络舆情时,还要重视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念。

大学生应该学会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各种信息,从中发现积极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摒弃负面情绪和消极影响。

3. 增强心理韧性在引导大学生看待网络舆情时,还需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浅论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论引导

【浅论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论引导

【浅论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论引导【浅论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论引导1、网络舆论的发展和影响近年来,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其作用还在不断扩大,因此社会各界都希望能够制造或引导网络舆论使其为自己服务。

网络舆论是促使事件得以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解决的力量。

网络媒体现在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

在社会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通过网络舆论,使更多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或内情,这样不仅可以使民众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促使事件更为公开透明,让那些不法行为见光死,无处藏身,露出原形,使事情朝公正、透明的方向发展。

当然网络舆论也不是只有积极作用的,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一部分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会失去在现实社会中的法制和道德约束,做出一些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形成一些负面的网络舆论,误导普通民众。

所以,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

对于其积极作用,我们要更好地重视和运用,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对于负面效应,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引导,使其危害性降到最低。

2、网络引导的必要性新闻舆论不仅是整个社会舆论的反映者、组织者,还是舆论的引导者。

网络传播的特性使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都可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受众的地位空前提升,传方的主导性减弱。

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摆脱了被动的地位,开始成为与职业传播者一样主动的信息传播参与者,可以任意在网上发布新闻、发表言论,致使不同声音迭起。

另外,网络的容量决定了信息的海量,但是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较低。

在网络争夺眼球的竞争中,一些网络媒体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的海量信息表面上看是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但实质上却是对受众选择力的考验。

3、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3.1可预见性新闻事件的舆论引导可预见性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一般是主流媒体组织策划的重大新闻活动,应旨在弘扬时代主旋律,打造品牌优势,起到凝聚人心的舆论“向心力”作用。

浅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机制构建

浅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机制构建

浅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机制构建1. 引言1.1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舆情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引导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产生改变。

网络舆情还能够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网络舆情的引导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网络舆情还可能引发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状况。

了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认识到其重要性,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应谨慎对待网络舆情,保持清醒的头脑,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校和社会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建立有效的机制,保护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受外界干扰和扭曲。

【字数:318】1.2 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性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生活、学习等方面所持有的观念、态度和价值取向。

价值观的形成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价值观可以指导大学生在面对各种选择和困难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价值观也是大学生行为的准则和标杆,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和社会交往。

良好的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加自律和自信,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中成才。

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深。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观念和维护他们的价值观变得尤为重要。

只有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保障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2. 正文2.1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作用其次, 网络舆情还可以通过与社会热点事件的结合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当社会上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时,网络舆情往往会引发大量讨论和争议,大学生可能受到舆论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这些事件往往涉及到政治、宗教、文化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网络舆情心理分析

网络舆情心理分析

网络舆情心理分析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形成的,反映大众对特定事件、人物、事物等公共事务的持观点、态度和情绪的舆论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传播观点和参与社会话题的重要渠道。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网络舆情心理的深入分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首先,需要分析网络舆情背后的心理原因。

人们在网络上进行舆论表达往往受到了因特网匿名性的影响,他们可以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自由和开放的言论环境。

这种匿名性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安全感,使得人们更加愿意在网络上发表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

此外,人们在网络上也能够寻求到类似观点的支持和认同,形成网络集体意识,加强对特定事件的共同理解和共识。

这些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网络舆情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并迅速传播。

其次,需要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的心理特点。

网络舆情往往具有情绪化、倾向性和传染性等特点。

情绪化特点是指网络舆情往往通过情绪化的言语和评论来表达观点和态度,例如愤怒、悲伤、喜悦等,这些情绪能够更加直接地传递给其他用户。

倾向性特点是指网络舆情往往倾向于表达极端的观点和态度,对事物的评价往往呈现出二元对立的关系,例如黑白、善恶等。

传染性特点是指网络舆情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虚拟社交连接与关系来影响其他用户的观点和态度,形成信息传播的“病毒效应”。

这些心理特点使得网络舆情在传播和影响方面具有特殊的特点。

进一步分析网络舆情的心理机制也是重要的。

网络舆情的传播往往受到心理认知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心理认知是指个体对特定事件的认知和判断,包括主观偏见、信息获取和加工、信息选择和过滤等方面。

个体的认知和判断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同的主观偏见和信息选择会影响个体对网络舆情的态度和观点。

社会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包括社会认同、社会压力和信息传递等方面。

浅析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形成机制与引导路径选择

浅析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形成机制与引导路径选择

高校 应建立实 时网络舆情 监测机 制 . 及时 了解高校 舆情信 息 , 并 对可能产生 负面影响 的舆情及 时做出分析 和应急 反应 。密切关 注校 内重点 网站 、 重点论坛 以及 人人网 、 QQ 群 、 贴吧等 空间 。 一是要 确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共事物 通过互 联 网表达 的具 有一定 影响 力 的公 开意 见 … 。在大 学生 群 体 网络 舆情 产 生 的过 程 中 , 存在“ 群体 极 化 ” 与“ 沉默 的 螺 旋 ” 现 象。 由于大 多数 学生对 问题 的看 法和认 识比较 肤 浅 , 缺 乏独 立 的思 想, 易受他 人 言论 的影 响 , 所以, 以上现 象 的存 在 , 使 持 不 同意见 的 群 体在 相互 较 量 与辩论 中 , 某 一方 逐 步 占据主 导 地位 , 形 成 舆情 的
党团 、 学工、 教务 、 后勤 、 保 卫等 与学 生的学 习 、 生活、 安全 、 发展 相关 的部门 . 应推进 工作机构 扁平化 改革 。
( 3 ) 建 立预 警机 制

大学 生群体 网络舆 情形成 机制分析
从 社会 心理 学来 看 , 网络舆情 的形 成是 一种 “ 刺激 一 反应 ” 的作 用过程 。网络舆 情就 是公 众利用 互联 网这一 特殊 的传 播媒 介 , 表达 和 传 播 的各 种不 同 的情绪 、 声 音和 态 度交 错 的总 和 , 是 网民 对 于公
学 生群体 网络 舆 情 的原 因分为 外部 输入 、 内生和 内外 互动 三种 类 型. 分析 了大学 生群体 网络舆 情 的 目的单 纯性 与 行 为平 和性 、 易群 体性、 思想缺 乏理性 等特 点, 并在此 基础上提 出引导路径 。

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社会在信息化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广泛。

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情也逐渐崛起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情即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的公众意见,它涉及到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情绪、态度和行为。

如何理解和研究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应对网络舆情至关重要。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征网络舆情是互联网时代群体行为的产物,其定义涵盖了公众情绪、态度和行为的多个方面。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传播快速:在网络上,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迅猛。

一条热点新闻或话题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并传播开来。

2. 走向广泛: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舆情可以迅速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包括城市和农村、年轻人和老年人等各个层面。

3. 情绪化强烈:在网络舆情中,人们的情绪化表达较为突出,喜怒哀乐之情更加强烈,有时夸大了事实本身的真实程度。

4. 虚实参杂:网络舆情中信息的真实性常常受到质疑。

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往往会引发舆论风暴,导致社会不稳定。

二、面对日益庞大而复杂的网络舆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以下是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几个重要方向:1. 情绪传播与激励机制研究: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中不同情绪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因素,揭示人们在网络上表达情绪的心理动力学过程。

2. 信息加工与决策研究:研究人们在网络舆情中如何获取、加工和评估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3. 认同与群体行为研究:研究网络舆情中群体认同的形成、演变和影响因素,以及网络舆情对群体行为的引导作用。

4. 社会影响与权威性研究:研究网络舆情中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形成,并探讨网络舆情对社会权威性的冲击和反馈作用。

5. 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研究网络舆情中的危机管理策略和公共政策制定对策,并探究网络舆情对公共领域的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网络群体舆论传播的机理分析

网络群体舆论传播的机理分析

网络群体舆论传播的机理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传播消息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也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网络上,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论坛、博客等渠道进行信息传播和意见交流,形成了各种网络群体,其舆论传播对社会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网络群体舆论传播的机理进行分析,探讨网络群体舆论传播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机理原理。

一、网络群体舆论传播的特点1. 多样性:网络群体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人群,他们的背景、文化、经济条件、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这种多样性使得网络舆论传播具有了多元化的特点,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可以在网络上得到表达和传播。

2. 高效性:网络群体舆论传播的速度快,信息传播的范围广,可以瞬间影响到大批人群。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迅速获取最新的信息,传播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形成一种高效的舆论传播机制。

3. 匿名性:在网络上,很多人可以进行匿名发言,不必担心自己的身份暴露和隐私泄露。

这种匿名性让人们更加放开言论,表达更加直接和真实的情感和看法,增加了网络舆论传播的多样性和活跃度。

4. 聚合性:网络群体的形成基于共同的兴趣、需求、认同等因素,这使得网络舆论传播具有了一定的聚合性和集聚效应。

当某一事件或话题引发了热议,会有大量人群在网络上聚集在一起,形成集体性的舆论影响力。

二、网络群体舆论传播的影响因素1. 内容质量:网络舆论传播的内容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优质内容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播,而低质量内容则容易引发负面传播效应,影响网络舆论的正常传播。

2. 传播渠道:网络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传播渠道,如社交平台、微博、论坛、博客等,这些传播渠道的不同特点会对网络舆论传播产生影响。

不同的传播渠道适用于不同的内容和形式,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可以提高舆论传播的效果。

3. 参与程度:网络舆论传播的影响力与参与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和讨论,就会形成更加集中和高效的舆论传播,从而影响到更大范围的人群。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印象因素和引导策略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印象因素和引导策略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印象因素和引导策略【摘要】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旨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文章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引出了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研究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围绕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现状的分析、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以及提升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展开讨论,对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展望未来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势,为提升网络舆论做出了一定的展望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并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现状、印象因素、引导策略、引言、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正文、分析、影响因素、提升策略、结论、总结分析、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校园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网络舆论不仅仅是学生们表达意见和观点的平台,更是学校形象和声誉的一面镜子。

通过网络舆论,人们可以了解到学校的现状和文化氛围,也可以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校园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等多方面的利益和关系。

这些有时候会因为一些负面事件或言论而引发舆论风波,对学校造成不利影响。

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管理和引导,成为了学校领导和管理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提出提升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以期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校园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学生们在校园网络上发布信息、交流观点,这些网络舆论对于校园文化、学风、学生心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引导作者:万龙康钊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05期摘要以“厦大教授吴某诱奸女学生”事件为例,从网络舆论主体的认知因素、情绪情感因素及其动机三个方面分析探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根据影响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动因研究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方式,以期净化网络环境,使网民在和谐与健康的环境下发表相对客观的意见。

关键词网络舆论动机心理机制舆论引导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不良网络传播媒介与大学生性道德认知偏差的相关研究[XXYJC1106]。

作者简介:万龙,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康钊,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及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2-171-03我国社会舆论表达的平台多种多样,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自己的主页、微博、QQ及微信等网络媒介来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因而网络舆论开始备受人们的关注,已然成为最活跃、最自由、最激烈的舆论新形式。

网络舆论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网络舆论形成的机制和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十分必要。

蒋乐进研究认为,网络舆论是公众意见与网络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所有的网络舆论都对社会发展的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网络舆论不仅是互联网上形成的公众的一致的意见,而且是遍及全球的无声意见的交互过程。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触与使用网络。

网民在网络上可通过各种方式就某件事件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各网民在评论中互动,从而推动网络舆论得以形成。

积极的舆论有利于网络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轻易表达的情绪化言论便会在网络平台上毫无顾忌地表达,并且可能在信息相互交流中得到强化,而一旦某种非理性的情绪化言论占主导地位,必将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2014年7月10日“厦大教授吴某诱奸女学生”事件在网络上传开后,一时间网络舆论铺天盖地,网民对吴某的行为进行强烈的谴责,把该事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该事件还未平息之时,2014年10月11日,一网友爆料“川美副教授在馆子里亲吻年轻女人遭偷拍”,更造成网民的心理失衡,因而在网上引发了人们对高校教师的道德质疑。

当然正确的宣泄无可厚非,但是也有些过于情绪化的言论同样在散播开来。

通过对这两个事件的思考,人们不禁要问:人们为什么会对高校教师的道德败坏行为如此关注?这种强大的舆论是如何形成的?本文试图以厦大吴某事件为例,探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并研究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方式。

一、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一)网络舆论主体的认知因素所谓网络舆论主体,就是网络的使用者,即网民。

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可以自由讨论,交换意见,参与舆论的形成。

网民的认知是网络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因,知觉的选择性告诉我们,我们在面临如此繁多的新闻信息时,并不是对每一个信息都给予关注,而是根据刺激的强度、自己的兴趣等因素选择部分进行加工。

也就是说,只有当某件事件具有一定的心理强度或者说心理价值,能够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评论时,舆论才可能形成。

如果事件和网民持有的价值观念反差太大或者高度一致,那么舆论持续的时间就会越长。

正是由于厦大教授吴某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网络受众所持有普遍价值观念反差太大,而致使该事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持续升温。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随个体和环境两个因素变化而变化,用公式表达为:B=f(P·E)。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行为都是个人与环境的产物,舆论行为也不例外。

当问题发生,即舆论客体出现时,不同的舆论主体会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理场中也可能持有不同的意见。

两种或多种意见相互碰撞,促使舆论正式形成。

在厦大吴某事件中,刚开始大部分人对这种不道德的行为都给予了强烈的谴责和谩骂,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另外一种意见,即维护教授的名誉,为吴某证清白。

这两种意见的对立,使对该事件的舆论愈演愈烈,顿时网上一片轰动。

后来随着事件的水落石出,对吴某的谴责的声音一下征服了维护的言论。

显然,两种不同观点的产生,一种是出于对某种违背道德行为的谴责,因为这样一个事件与他内化了社会准则和普遍价值观念相冲突。

另外一种由于有的是和事件中的人有利益关系,有的是不明事实的真相而空发议论。

即使后来人们大都对此种恶劣行径进行批评,但评论也有差异,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有的网民只是对教育界极个别人的行为感到不满和质疑,而有的网民却泛化到对所有高校教授的不满,把教授等同于叫兽,对整个教育界的道德有种强烈的失落感。

我想见仁见智,是无需对这些进行道德判断的,但是在对舆论事件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有的人在强烈的心理失衡下,会发表一些过于情绪化的言论,而把舆论推向高潮,势必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余秀才以唐骏“学历门”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认为网络舆论事件产生后网民的心理失衡主要由于认知不协调所引起。

网络的出现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人们释放内心张力、恢复心理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网民的认知失调引起的心理失衡是网络舆论得以形成的重要心理动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主要指个体因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而引发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以厦大吴某事件为例,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这种行为违背了人们的社会准则和普遍的道德观念,因而与受众原有的认知相冲突,打破了原有的认知平衡,使个体的心理产生一种紧张感。

为了消除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感,受众要么强化自己的认知,极力维护自己的观点,要么改变自己的认知以适应舆论行为,从而释放张力,消除紧张感,恢复原有的心理平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民在网络舆论场中进行激烈的辩论,经历了从认知协调到认知失调,再到认知协调的过程。

(二)网络舆论主体的情绪与情感因素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网络舆论得以形成除认知因素外,情绪、情感因素也起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网络舆情的发生过程中,由于人们的价值体系不同,所产生的情感反应也会不同。

为此,认识网络舆情就要对网民的情感取向有很好的把握,情感因素是支持网民介入舆情事件,并且保持持续关注的关键,直接影响舆情事件的结果。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平衡理论认为,当传播者选取的信息的意向、观点、后果与受传者的情感一致时,就发生同化作用而使心理平衡;如果选取的信息的意向、观点和后果与受传者的情感不一致,就会发生矛盾冲突,心理就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一种欲望去促进心理系统通过情感的改造或通过对选取信息的意向、观点和后果的改造达到顺应而使心理恢复到平衡。

当一个事件发生时,新闻工作者或个人首先接触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带着自己的主观色彩,在自己的情绪、情感基础上对事实进行加工,评论,最后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促使舆论的形成。

可见一个事件在发布之际,就已经不再是事实的全部,它势必已经加入了散播者和评论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和个人情感。

一旦新闻事件引起了部分人的情感共鸣或者情感反差时,网民便在这种情绪状态下,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些情绪化的言论,在网络平台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后又强化了情绪化舆论的传播。

在这种心理场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舆论阵营,各自抒发自己的意见,促使某一社会事件走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厦大吴某事件中,由于事件和公众持有的普遍价值观念偏离太远,因而网络舆论主体在评价此事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怀着十分愤怒和不满的情绪体验,心理极度失衡。

为消除紧张感,网民便借助于网络平台相互交流意见,抒发各自的情感,最后不同的意见相互交锋,碰撞、融合,出现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意见,从而对该事件产生深刻的影响。

同时情绪、情感因素也会通过影响网络舆论主体的认知过程,来促使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网络舆论主体的动机因素动机决定着某一网络舆论是否得以形成,决定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

对同一个事件,受众的动机不同,他们表达的观点也不同。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网民具有本我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而本我服从快乐原则,不懂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念,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

某些网民在取乐欲和对黄色信息的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众网民动用人肉搜索等方式,寻找事件主角吴某及受害学生的个人信息、家人情况及社会关系等。

利用这样的方法,网民自身的窥私欲等本能冲动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其次科温顿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学生自幼就体验到成功使人感到满足,使人自尊心提高,使人产生自我价值感。

在厦大吴某事件中,网民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己的道德高尚,就通过言论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那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别人的优越感。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无法把那些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自觉的揭露出来,因而在表面上,大都在道德上平等的,所以在道德上自我价值的实现没有得到满足。

而一旦网络上爆料某某人的道德败坏问题时,这激起了受众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就在网络上指责该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道德感,使失衡的心理状态得以恢复。

另外有些网络受众存在着寻求认同的动机。

他们有一种强烈地寻求与社会上其它人认知一致、情感共鸣的愿望,正是出于对这种愿望的满足,在网络舆论中,跟着大众意见走,力图使自己的观点得到群体的认同,从而使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获得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动机存在,例如,对于那些维护的言论,大概是出于维护自己的社会利益或者并不知真相而力图保护吴某的声誉;对于那些揭露的或者给予谴责的网络舆论,有些可能是出于维护社会的准则和倡导社会的公平正义,但也有人却可能有着极其强烈的控制欲和反社会心理,借着舆论煽风点火,制造社会混乱,使人们对高校教师产生质疑,全盘否定所有教师的师德师风。

二、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方略探讨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所谓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技术日益先进,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样的网络时代,已经到了“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地步。

正确的舆论有利于社会发展,而错误舆论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某种反社会的网络舆论在占据绝对优势时,就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思维和价值观念、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从而使社会失去平衡,引起动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