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简介

格律诗简介
格律诗简介

格律诗简介

(之一)

一、什么叫诗?

诗又称诗歌,是文学体裁的重要一种。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语言凝炼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音律,一般分行。

二、学诗和创作诗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诗高于文”。世界伟大的文学泰斗高尔基曾说过:“诗是文学最高的表现形式。”我国是诗的国度,三千年的诗史上,无数诗人层出不穷的诗作,汇流成一条蔚为壮观的璀璨星河,构就古老东方文明一道独特的风景长廊。诗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我国世世代代的人们都非常热爱它。学习诗和创作诗的重要意义很多,其最主要的是从中获得艺术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人民的素质,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诗的分类有哪些?

如下图示:

四、什么是格律诗?它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而且律诗中两联要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都要对仗等。格律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种。

从诗律发展看,先秦是诗律的萌芽时期,汉魏晋是诗律的探索时期,南北朝齐梁是诗律的初步形成时期(所谓“永明体”是诗律的前驱),唐是诗律的成熟时期。可见格律诗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传不息。徐青先生在《古典诗律史》的绪论中就正确的说明:“格律诗是十分讲究诗歌的音响效果和诗体的形式美的……凭借这种格律形式,使诗歌呈现出抑扬顿挫的声调和鲜明的节奏、前呼后应的谐和的音韵词语与句式整齐的对仗等形音尽美的状态,从而加强了它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这种具有情真之美、意象之美、音乐之美、造型之美,语言之美的格律诗,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五、学习格律诗难吗?如何突破格律关?

现代有很多人喜欢格律诗,不少人想从事格律诗的学习与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从分行,字数貌似律诗,其内容、意境也不错,但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他们对诗的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毛泽东同志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

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束缚也是乐趣。如果不讲究规则,车、马、炮、相、帅任意走,那就不成为象棋了,也失去了下象棋的乐趣。打麻将、踢足球亦是如此。如果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去看待格律诗的约束,就会消除望而生畏,知难而退的思想。

其实掌握诗的格律并不太难,只要有兴趣,有决心去学,只要学习方法得当,就会很快地突破格律关的。这正如人们常说的:“困难象弹簧,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强。”

六、格律诗在平仄排列上有哪些基本格式?

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而词、曲是格律诗演变发展的另种形式,也在格律诗的大范畴之内。本篇讲的是绝句和律诗的平仄基本格式,其他待续。

(一)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平仄基本格式:

1、五言绝句的基本格式(共四种):

甲、平仄排列最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

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要以由它推导出来。这个格式每一句都可以做首句,每换一种首句,就是一种新的格式。所以初学者一定要记住这个基本格式,以便推导出其他格式。

乙、推导的第二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南山宿雨晴,

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

无非送酒声。

——唐·刘禹锡《路旁曲》

丙、推导的第三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岸芳春色晚,

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

渔舟夜不归。

——唐·司空曙《黄子陂》

丁、推导的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月黑雁飞高,

平平仄仄平。单于夜遁逃。

平平平仄仄,欲将轻骑逐,

仄仄仄平平。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2、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式(共四种)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从平仄句式上看,把五言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律,继续延伸四句,变成八句,即成五言律诗。

甲、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细草微风津,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唐·杜甫《旅夜书怀》

乙、首句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何年顾虎头,

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

青天江还流。

锡飞常见鹤,

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

莫随惠远游。

—唐·杜甫《玄武禅师屋壁》

丙、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

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丁、首句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天质自森森,

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

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

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

愿听五弦琴。—宋·王安石《孤桐》

(二)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平仄基本格式1、七言绝句的平仄基本格式(四种)

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要与该五言句子的前面个字的平仄相反。

甲、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水光潋艳晴方好,

仄仄平平仄仄平。山色空蒙雨亦奇。

仄仄平平平仄仄,欲把西湖比西子,

平平仄仄仄平平。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乙、首句入韵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丙、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丁、首句人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枚《泊秦淮》

2、七言律诗的平仄基本格式甲、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去年花里逢君别,

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

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乙、首句入韵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油壁香车不再逢,

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

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

水远山长处处同。——来·晏殊《寓意》丙、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乎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丁、首句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七、格律诗在平仄格式以外还有哪些规则?

前面讲过了五言诗(五绝、五律)和七言诗(七绝、七律)的平仄排列十六种格式。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律诗,包括唐诗、宋诗以及后来(含当代)的诗,很少有每个字都符合上面所讲的平仄格式的,绝大部分律诗总有些字不符合。这是因为,上面所讲的乃是标准化、理想化的格式。这些格式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但除了格式外,还有其他一些规则起作用。这些规则也都是历史形成的、公认的。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意思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五言诗每句第一个字、第三个字,平仄不论,用平声或用仄声都可以,可平可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必须分明,必须按平仄格式的规定选用平声字或仄声字,第五个当然也要分明。

对于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可以平仄不论,可平可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一定要分明,当然第七个字也要分明,不能随意。

但遇到特殊情况,上述法则就不管用了。如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个字决不可不论。如果不论,用了仄声字,使这句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错误,诗论的术语叫做犯“孤平”(除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科举考试时,犯了“孤平”,诗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如遇到“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不论,就变成了“仄仄平平平”,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叫“三平调”,也是比较大的毛病。如遇到“平平平仄仄”句式,第三字也应当论,如不论,就变成“平平仄仄仄”,诗论的术语叫做“三仄尾”,也是比较大的毛病。再如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如第三个字不论,而用了仄声,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同样犯了“孤平”之忌。、

(二)严格“对”和“粘”

“对”是指字的平仄相反,“粘”是指字的平仄相同。粘对在五言格律中指的是每句中的第二、第四个字,在七言格律诗中指的是每句第二、第四、第六个字。粘对的规律是先对后粘。

例如,在五言绝句中,第一句中的第二、第四个字与第二句中的第二、第四个字平仄相反(对);第二句的第二、第四个字与第三句中的第二、第四个字平仄相同(粘);第三句中的第二、第四个字与第四句中的第二、第四个字平仄相反(对)。并以此方法对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进行粘对。违反粘对是律诗的大忌。

(三)三种拗救法

1、本句自救又叫“孤平拗救”。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的句式里,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就犯了“孤平”,成为“仄平仄仄平”。为避免孤平,必须在本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字。使其成为“仄平平仄平”。如刘禹锡《纥那曲》中的“竹村无限情”;苏颋《汾上惊秋》中的“北风吹白云”等。

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里,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也犯了孤平,成为“仄仄仄平仄仄平”。为避免孤平,必须在本句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字,使其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2、特殊句式的拗救

特殊句式的拗救又叫“特拗特救”。在五言“平平平仄仄”的句式里,如第三字用了仄声,就成了“平平仄仄仄”,必须在本句第四字补偿一个平声,使其成为“平平仄平仄”。如张说《蜀道后期》句中的“秋风不相待”;司空曙《寒塘》中的“乡心正无限”等。

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里,如第五字用了仄声,就成了“仄仄平平仄仄仄”,必须在第六字补偿一个平声,使其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杜甫《逢李龟年》句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王之涣《凉州词》句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等。

3、对句相救

在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的句式里,如果第四字或第三、四字两字用了仄声,就成了“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必须在对句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使对句成为“平平平仄平”。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句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杜甫《天末怀李白》句中“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等。

在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里,如遇到第六字或五六两字用了仄声,成了。平平仄仄平仄仄”或“平平仄仄仄仄仄”,必须在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使其成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如王建《雨过山村》中的“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杜牧《江南春》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

(四)避重字。五言律诗、七言律中两联(颔联、颈联)应各自对仗,四句中句与句之间不能出现重字(一句之中的重字除外)。

八、什么是对仗?对仗必须符合哪些要求?对仗应注意些什么?对仗有哪三忌?

所谓对仗也叫对偶,俗称对子。在诗中,一联的出句(上句)

和对句(下句)成为对偶的,叫对仗句,又叫对仗。

对仗句必须符合五个要求:(1)字数相等;(2)词性对应相同;

(3)语法结构相当;(4)平仄对应相对;(5)意义相关或相反(忌相同)。

所谓对应,系指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而言,余类推。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星”与“月”,属于对应;“垂”与“涌”,属于对应,余类推。

所谓“语法相当”,系指词组相对时,有的相同,有的只是词性相同。如鸣于翠柳(省却介词于)是动补词组,“上青天”是动宾词组,它们虽然词组不同,但都是动词+形容词+名词,词性相同,所以也能对。又如同“风吹海立”与“雨过江来”两句中的后三字,前者是兼语词组,后者是连动词组,词组虽不同,但词性相同,所以也能对。这两个例子,均叫语法相当。

从工整程度上分有三种:即工对、宽对与邻对:

1、工对:古诗人把名词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武备、形体、人伦、鸟兽虫鱼、草木、花果等若干小类。在平仄安排符合格律的前提下,名词相对时,必须是同一小类相对,才算是工对。如“山”对“海”,“雨”对“风”,“花”对“草”,“阁”对“磷”等;根据习惯,“莺声”对“草色”,“诗千首”对“酒一杯”,也算工对。

2、宽对系指上句与下句相对应的字词性相同的对仗,它不要求名词的小类相对,如“烟”对“井”,“潮”对“剑”,“仗”

对“琴”等。又如“天下计”对“老臣心”,“青天外”对“自鹭洲”,词性词组对得不那么工整,也叫宽对。

3、邻时:工对与宽对之间,还有邻对,那是指名词小类中相邻两个小类的名词的对仗,如“雨”(天文)对“秋”(时令),“村”(地理)对“露”(天文),“柳”(草木)对“莺”(鸟兽)等,它们对仗的工整程度,介于工对与宽对之间。

对仗还有如下五种特殊形式:

1、流水对(走马对):上下两句的意思连贯一气,一般有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单独一句不能把意思表达出来或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叫流水对。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当句对(句对句):在一个句中,一些字词同另一些字词相对,有时字数并不相等。如“青山簇簇水茫茫”中的“青山簇簇”对“水茫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山重”对“水复”,“柳暗”对“花明”,这些都是“当句对”。

3、借对(假对):(1)借字义的,如“酒债寻常行外有”中的“寻常”(八尺为寻,二寻为常),来对“人生七十古来稀”中的“七十”二字,借“寻常”另一词义来对“七十”这一数词。(2)借字音的,如“因荷(何)而碍藕(偶)?”对“有杏(幸)不须梅(媒)。”这种谐音对,妙趣横生。

4、错综对(交股对):两句相对中的字词,不是依次相对,丽是交错相对,如在“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一联

中,出句第3、4两字“六幅”对对句第5、6两字“一段”;出句第5、6两字“湘江”对对句第3、4两字“巫山”,这就是错综对。

5、扇面对(隔句对):在诗中,单句与单句对,双句与双句对,如自居易《夜闻筝》中的四句:“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这两联中的上句对下句,“缥缈巫山女”对“殷勤湘水曲”;下句对下旬,“归来七八年”对“留在十三弦”,就是扇面对。

对仗应注意的事项:

(1)数目词、方位词、代名词、颜色词、叠音词(如纤纤对艳艳)、连绵词(如芙蓉对薜荔)、天干地支(如甲对戊)、虚词(趣粤对于)等各自成一类。

(2)形容词可以与动词对。

(3)应尽可能避免:词与词组对,一个字词在一首诗中重复出现(与反复不同),专有名词与普通名词对等。

对仗有三忌:1、忌同字相对。每一联中,上下句在同一字序位置上下能同字。因为同字必同声,就必然失对。2、忌雷同。指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方式相同,因为雷同了就会造成音律重复呆板。这里是指句子的音节结构,如颔联是三个双音节后面一个单音节,那么颈联就要换另一种结构,即改为两个双音节加一个单音节,句尾又是一个双音节。这样音律显得灵活变化。3、忌合掌。合掌是指对句与出句意义相同,所以应避免同义词相对。

九、平水韵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区分平仄?押韵有哪四戒?

上古人作诗,没有韵书一说。隋朝陆法言“把四声分为二百零六韵撰为切韵一书随成千古韵书之祖”。“后继者孙倘之唐韵,陈彭年之广韵,丁度之集韵,或以反切而分字声之清浊或溯源而稽古音之变迁……”他们对中国声韵之发展,都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对诗作的节奏和谐,作诗人酌寻章炼句也都给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统治者对以诗选官取士画了一个优美的框框。到了宋末,平水人刘渊看到前人韵书五花八门,乱芜庞杂,他就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地把这些书归纳为一百零七韵,书名定为《任子新刊礼部韵略》。俟后王文郁把其中上声中和去声中每两韵合成一韵定名为《平水新刊韵略》共一百零六韵。从那时起他便成了被人喜爱的一部又是长用的一个单韵部。再后到了明初洪武年间,御意按照中华音韵体系编了一部《洪武正韵》,共七十六部,但他一直没能取代平水韵的地位。我们常听说或阅读过的《佩文韵府》或《诗词合璧》他们大都为平水韵作注加解的。填词人用的词韵十九部,京剧演唱和北方曲艺人用的十三辙,共十三部等。他们都是各自的韵部,不属于平水韵的范畴。

平水韵是久经考验的韵部,是传统的韵部,是被广大诗家喜爱的韵部。虽在诗词要创新,诗韵要改革的声浪中,但这个新的东西还没有出现,即便出现了还没有被肯定之前,我们只能用平水韵这个模式去作诗。

平仄即声调,是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要区分平仄,

先得懂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分别是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人声。按传统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医分平仄的口诀是:“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人声短促急收藏。”在平水韵中,平声包括上平声(阴平)与下平声(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押韵四戒:一是戒出韵:出韵又叫落韵,是律诗的大忌。古时用韵,各有韵部,一个韵部规定有多少字,押韵的字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去找,不能用其他韵部的字,如若用了就叫出韵。现在用韵放宽了,在一首诗里,采用邻韵通押也不算出韵。二是戒重韵;一首诗中,同一个字不能两次用来押韵,如若用了叫重韵,应该避免。这一点不需变通,字重了,换一个就是,如不换,就不合格律。三是戒倒韵:在古典诗歌常有因为凑合韵脚而颠倒词序的情况,如刘长卿诗词:“日暮苍山远,天寒白树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为押韵颠倒词序中可以的,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词都能颠倒,如“杨柳”不能颠倒为“柳杨”,“黄鹂”不能颠倒为“鹂黄”。应该注意。因颠倒词序而语意全非,不伦不类。四是戒险韵:以生僻字为韵,叫险韵。除成语典故外,不必用生僻字来押韵。古人有以险韵取胜者,那是卖弄才学。其实险韵难押,而且字生僻,欣赏的人也少,费力不讨好。(待续)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教师诗词创作培训材料

教师诗词创作培训材料 我们要学习的诗词创作,指的是近体诗的创作。在这之前,首先 要简单了解下一些概念。你们都是年轻人。上小学甚至上幼儿园的时 候就开始背诵古人的诗词了。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认识。古典诗词从 体裁上来分,以唐朝为分水岭:唐朝以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比如诗经、楚辞、乐府、歌行体等。唐朝以后出现了格律诗,这种格律诗, 也叫近体诗(注意:近体诗与近代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近代诗指的 是1919年五四以后的新诗体,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散文诗)。比如: 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和近体诗有什么 不同呢?古体诗用韵比较宽泛,句子不太讲究平仄,句式也参差不齐。而近体诗呢?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有严格 的押韵,讲究平仄调和,讲究对仗,而且句数、字数和韵都是有严格 规定的。那么大家要问了,这样说来,写古体诗岂不是要比写近体诗 容易吗?我的回答是:否。为什么呢?因为古体诗的用语高古,没有 深厚的古文学修养,写不出那种高古的气象,就成了顺口溜。大家都 读过《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李白的《蜀道难》、 《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这些都属 于古体诗,这些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语言既高古而华丽,今天的 我们想写出这样风格的古体诗,难度相对大些。那么近体诗就好些吗?也不尽然,但近体诗篇幅短小,筀初学时容易上手。就像我们打拳一样,开始学的都是基本的套路,等到把这些套路用熟了,自然就能进 行变化。 近体诗的绝句包括五绝和七绝。 现在我们先来学习五绝的格律。先举个简单的例子: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走近格律诗》教案讲课讲稿

杂诗(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隐)登飞来峰(王安石) 怀上与友人别(郑谷)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望岳(杜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观沧海(曹操) 木兰诗(《乐府诗集》) 杂诗夜雨寄北 王维李商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郑谷王勃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题破山寺后禅院 刘禹锡常建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 李白王安石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观沧海望岳 曹操杜甫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认识格律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和近体诗(格律诗)的基本概念; 2.初步积累格律诗的基本的格律知识:字数、句数、押韵、对仗、平仄等(如果时间不够,只涉及前三个特点); 3.提高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格律诗的基本格律知识; 2.通过练习和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格律诗的平仄要求 教学课时: 一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投影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诗歌篇目,问题:这些古代诗歌熟悉吗?能背吗? 杂诗(王维)夜雨寄北(李商隐) 怀上与友人别(郑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登飞来峰(王安石)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望岳(杜甫) 观沧海(曹操)木兰诗(《乐府诗集》) 2、一名学生选择一篇能背的诗歌当堂背诵,则再喊一名学生背《木兰诗》,若背不出,则问原因是不是太长了。 问题:为什么有的是很短,有的很长呢?是不是想写多长就写多长,想写多少句就写多少句? 明确:古代诗歌也是有一定体裁的,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写作要求,写多少句,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如前面唐代宋代的诗歌,不是四句就是八句,这种四句八句的诗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格律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格律诗在写作上有些什么要求。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下格律诗。 二、简单了解格律诗和古体诗 1、古诗类型:按体裁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 我们习惯上把古代的诗歌称为古诗。古诗又分成了古体诗和格律诗(近体诗)。古体诗的要求宽松,近体诗的要求严格。古体诗是指格律诗形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和汉魏晋南北朝诗歌,还包括格律诗形成以后唐宋元明清的乐府、歌行体等诗歌。其特点是不严格受声韵约束,但一般押韵,可以吟唱。格律诗(有的称为近体诗)是指形成于隋唐时期,严格按照声韵规则进行创作的诗歌,包括七律、五律、七绝、五绝、词和曲等。(投影)板书: 古体诗:按唐代以前的要求写作的诗歌 格律诗(近体诗):按唐代的要求写作的诗歌

诗歌写作技巧

注:本资料搜集整理于网络,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 诗歌写作技巧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一)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这就告诉我们,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用形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 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形象呢?这就要靠灵感。马雅可夫斯基举过一个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约在1913年,他从萨拉托夫回到莫斯科。为了对一个在火车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对她完全没有邪念,诗人就说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着裤子的云”。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立即考虑到这话可以入诗——但他又担心这句话口头上传出去白白地滥用掉了。那怎么办呢?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时,诗人用许多问题问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话已从少女的另一只耳朵飞了出动之后,他才放心。两年之后,他用了“穿裤子的云”作为一首长诗的标题。 (二)诗是“想象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别林斯基:“在诗中想象是主要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培根指出:“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雪莱也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的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来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就听到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地旋转。这里说的其实是,要做一个诗人光凭常人的听觉还不够,还得有诗人变形的眼镜和听筒。所以,我们写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精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由于变形,诗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把头沉重的垂下!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这里写的并不仅仅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而主要是写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素质。“老马”是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三)诗歌形象的创造 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中对青年作者说:“应该使诗达到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的巨大手段之一是形象。”艾略特认为,创造形象就是“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具体方法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格律诗写作(1)

格律诗写作(1) 本讲座采用由今还古,逐步回归的方法,会汉语文字,懂拼音即懂平仄,适合新人和年青一代学习。 第一章引言 格律诗又叫近体诗,它首先应该是诗,符合诗的特性,格律只是它的外在特征,或者说是格式。正是近体诗的格律特性,使其区别于其他诗体。 下面,我们就从格律诗这三个字讲起。 一、诗 什么叫诗,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 诗,文学体裁的一种,语言精炼,节奏鲜明。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从上可以看到诗具有如下的特点。 1、语言精炼。不像写文章那样长篇大论。 2、节奏鲜明。诗作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跳动。 3、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古人有“诗言志,歌永言”之说——《书·舜典》。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流行的诗的定义是何其芳的:“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语言精炼,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这说的是那个时代流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的定义,并且包含着何其芳对诗的形式美、格律美的强调。 八十年代初,吕进提出了一个更为简洁的定义:“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 那么,格律诗的诗首先应该满足诗歌定义及其特性的要求。 二、古诗的发展 格律诗从哪里来,应该是从古诗发展而来。 我国古诗的发展历程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1、历史演变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2、汉代的古体诗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3、唐宋的近体诗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4、后期发展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作格律诗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 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一、律诗是诗词里讲究最多的诗种(包括律绝) 习一下七言绝句的平仄构造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仄平 (仄 )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 )仄仄 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 I 、, G > : 注意: (),内的字宜平可仄: (平); 注释: 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 (仄) ; 2、括号 我们先复 (仄)仄平平《仄》仄 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平(仄)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平

3、括号《》,变格时宜平可仄:《平》; 4、括号《》变 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 内用字平仄 绝句(指律绝)1、2、4 句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 的格式)。二、七言律诗的平仄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如同“五言律诗”前面加与五言前节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绝一样,首句通常入韵(七律首句不入韵也可,古今少见,但必须符合 3、4 的 格式;“五绝”“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韵)。七律2、4、6、8 句都入韵,一定要用平声韵。3、5、7 句不入韵,但尾字必须用仄音字。否则就不为律诗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 X 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据诗的格律归为古风了)。“七律”和“七绝”一样也有4 种格式。可看出它是两首七绝平仄格式相加:1、平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1)(3)形式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

快速掌握古诗词写作要点

古诗词写作要点 (本文整理前半部分针对初学者,看了前两页基本就可以掌握诗词基本规则,后边为更复杂的技巧。) 第一课:对仗 诗的前提是联语,就是俗称的对子,所以我们先从对子开始说 1。平仄的分别: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2。对仗 A, 词法对仗:名词对名词,颜色对颜色,方位对方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B, 句法结构对仗:词组结构相同,句子成分和其搭配方式相同,句子节奏相同。 C,平仄对仗:平对仄,仄对平,严格此要求的是工对,最后一个字平仄对仗的是宽对 例: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下联: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第二课:诗体 四言诗(诗经体) 骚体诗(楚辞体) 乐府诗(杂言,五言,七言) 五言古诗(五言古绝,五言古风) 七言古诗(柏梁体,七言古绝,七言古风) 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曲子词(小令,中调,长调) 散曲(小令,散曲) 现代白话自由体诗 律诗,绝句,散曲,词为近体诗,以外的全为古体诗!切忌切忌,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式,古体诗没有,为自由体。具体格式后边细说。 第三课:押韵

韵表里有严格分类。需要的可网上搜索“平水韵”打印备用。 其实韵,就是拼音里的韵母,但是现在的汉语发音已经和古时候有很多不同,所以业余做诗的大可不必记这么多,可以自己按现在的语言习惯押韵 律诗和绝句,只能压平声韵。3,5,7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第一句随便。律诗第三句要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和第六也要对仗!!后边细说。 1,押运的基本样式: A,偶压法:逢双句押韵 B,连压法: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C,换压法:多见古体诗和现代诗 2,押韵的忌讳: A,避免为了押韵句子意思勉强 B,避免出韵,就是韵部压错。 C,避免重韵。一字不可在韵字上出现两次 D,避免撞韵,就是在不该押韵的地方押韵 E,避免挤韵,指一句中韵母韵脚字太多,最忌韵前字和韵字同韵 F,避免轻声字押韵 G,避免同意字押韵 第四课:近体诗格律 一,近体诗的形式特征 1,句数和字数固定,(8句和4句,7言和5言) 2,只压平声韵 3,讲究平仄的相间(平仄有规律的出现),相对(就是对子的要求),相粘,(这个后边解释)4,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两句为一联 例:1234567 ,1234567(首联) 1234567 ,1234567(颔联) 1234567 ,1234567(颈联)

格律诗写作技巧

格律诗写作技巧 诗的格律是根据民族语言的特点,由诗人、诗理论家长期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一种高度艺术化、音乐化的民族形式。由这种格律构成的格律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的音韵回环流转之美,声调交替抑扬之美,句式骈散变幻之美,词语精炼含蓄之美,构成了世界上最灿烂、最富内涵的诗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瑰宝。我国古今多少伟大诗人都能娴熟地运用这种格律,施展他们的文学才华,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千古不朽的诗篇! 格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格律诗分绝句、律诗、排律三种,现以绝句为例,简述其写作技巧。 绝句共四句,第一句称作上句,第二句称作下句,第三句称作上句,第四句称作下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称作邻句。 七绝有四种格式,以第一句第二字和末一字的平仄来定。第一句第二字是平声,就叫平起,是仄声就叫仄起。如第一句末一字是平声,就叫平收,是仄声就叫仄收。以上第一个叫平起平收式,下一个则叫仄起仄收式。依此类推。七绝有四个式子: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五绝也有四个式子,与其相同。 格律诗中每两个字音为一个节奏,五言句有三个节奏,七言句有四个节奏,最后一个字音也是一个节奏。一个节奏内两字的平仄最好相同,一句中相邻的两个节奏的平仄应是交替的。汉字的平仄规定为:汉语拼音四声的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和古入声字为仄声。这里以○代表平声,以●代表仄声,以◎代表按格

式应为平声而此处平仄不拘,以⊙代表按格式应为仄声而此处平仄不拘,符号右边加*代表此字为韵脚,以☆代表空格(即这里有个字)。 一般讲,律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提法。即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是不讲究的,(但也有例外)。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要严格掌握的。因为第二、四、六字是节奏的重点,除不得不使用拗救法外,其平仄是格律规定的,不能任意更改。 第一步:根据上下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对立,邻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粘连(平仄相同)的规定,现确定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以七言为例: 第一句:☆○ ☆● ☆○ ☆第二句:☆● ☆○ ☆● ☆ 第三句:☆● ☆○ ☆● ☆第四句:☆○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第二句:☆○ ☆● ☆○ ☆ 第三句:☆○ ☆● ☆○ ☆第四句:☆● ☆○ ☆● ☆ 这样就确定了每一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二步: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防孤平。即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是平声时,它前面的一个字也必须是平声。也就是说它的前后两个字如果都是仄声,成为● ○ ●就是犯孤平了。“孤平”是古人写格律诗的大忌。七言第二字不忌讳孤平。根据这一规定,在第一步式子的基础上,把第四字是平声的字前面各加一个平声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第二句:☆● ○ ○ ☆● ☆ 第三句:☆● ○ ○ ☆● ☆第四句:☆○ ☆● ☆○ ☆

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 冉茂勋 前言 这次传统诗词培训班,学会在给县人民政府的报告中,明确说是为我县申报书法之乡夯实基础。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也把传统诗词列为教学内容之一,有专门的《诗词写作》教材。诗、书、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珍宝,而诗又列三者之首。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不懂得传统诗词创作,最终只不过是一个汉字的抄写手而已,而且,抄写在应酬中也可能出现笑话,不可能成为功底深厚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诗序名篇,他不仅诗作得好,文章也享誉当时,传之后世,收入《古文观止》,只不过由于他的书法冠绝千古,使其诗文相对减色。诗,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国粹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熏陶和历史启迪。 现今所讲的传统诗词,主要是指唐诗、宋词、元曲,我们这次着重只讲格律诗词的创作基本常识。 格律诗是在唐朝才定型的,唐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当然,这并不是说非格律诗就不重要,如唐以前的古体诗——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而是这次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讲多了也消化不了,所以,只能把格律诗的基本知识讲清楚,转化为成果,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实践,写出好的诗词作品来,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一、诗的格律 创作传统诗,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懂得它的格律。 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主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各有四种格式: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 汉语,基本上是单字双音节,以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格律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律句又分标准律句和次标准律句(也称准律句)。 (一)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五绝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以及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各自的首尾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要作出变化,可把脚下的鞋拿到头上作帽戴,即将各自最后一个字移到前面去,就变成“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五绝的句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可能超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五绝以仄起不入韵式为正格。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受子洲县诗词学会委托,我就格律诗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大家一起共同交流、探讨。由于水平所限,很难满足大家的期望,就我个人而言,能给大家一个启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满足了。所讲的格律诗的基本知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点到为止。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 为了说明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我想引用毛泽东同志关于旧体诗词的几段谈话来说明。因为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个伟人,而且是当代少有的诗词大家,他的话最有说服力。 1957年在中南海,毛泽东会见词学专家冒广生在谈到旧体诗说:形式的定型不意味着内容受到束缚、诗人丧失个性。同样的形式,千多年来真是名诗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没有妨碍诗歌艺术的发展。毛泽东还说: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词?掌握了格律,就觉得有自由了。 1965年夏,毛泽东与梅白的谈话中指出: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我个人理解,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旧体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宠物。只要有汉字,旧体诗这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的文学形式,就一定会存在! 二、什么是诗?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末什么是诗呢?诗是抒发感情的语言文学,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一位名家说过:由于心臓的搏动而咏唱出来的真理,是诗。 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诗就是情感之舟。诗的灵魂是情,诗的风韵是美。 第一、诗是诗人激情的喷发,是情感堤坝闸门打开的渲泄。无病呻吟不行!凝结在笔尖的必须是诗人内心独有的东西!《中华诗词》2011年第七期刊登我的拙作《渔歌子·华山寄语》:西岳横空出世奇,云浮绝壁岭西移。临绝顶,展襟期,人生历险几多回。这首词就是我攀登华山的切身体验。 第二、情是诗的本质,美是诗的内在需要。诗源于情,美于言!光有情,没有形式美,也不能算诗!比如:啊!黄河,我爱你!就不成其为诗。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李白以浪漫的想象,夸张的比喻,优美的语言,

学生 格律诗写作精品展示

春复回 郭智宇 窗前雀影声声笑,满园春桃已泛红。 新芽点点未绿尽,旧路茫茫已断穷。 飞鸟北回哪年月,水流东走何去从。 红尘万物皆往复,只余人心万悔中。 愁 冯一凡 新枫未起花先落,故柳将发絮已焚。过目烟云几断忧,停颊雨雪常歇愤。贤观胜景今犹存,客叹衰心往却盛。淡酒厅堂醉意涌,浓烛座下愁情生。 思君 胡子风 春风卷叶青楼处,夜雨吹花满苑香。漫舞云台飘彩袖,轻飞月影照霓裳。岁月难识情定物,韶华怎改盼君郎。女子盈盈思故里,红颜寸寸念他方。

塞外刘凯溪 胡天寒气携风来,穿树平土柳芽开。雨封云低压新鹤,波止船行气轮台。西望昏日徐徐下,东迎苞花暖暖开。思君仍需随归燕,且寻异地故旧怀。 初春夏慧琳 昨夜风雨狂奏响,今早地上水汪汪。清草绿树冒新芽,百草欲穿新衣裳。我欲乘风渡天边,无奈飞到教室边。心在窗外随风到,人在教室里两行。 清明 宋忻瑶 花开阡陌草又青,雨落道旁天已暝。归来探看未亡人,别去再无当年影。黄土坟下成黄土,清明时节未清明。松柏碑前无哀声,且与谁人诉长情。 无题 张施旖 料峭山崖风消逝,钟鼓沉闷无尽时。

浓雾击靥魂已失,深林掠影心难持。乌鹊南飞非幸事,身陷囹圄老将至。凡尘有是却无世,徒留墨渍传青史。 功臣愤 罗皓文 锣鼓齐奏撼云月,马蹄飒沓绝土尘。龙袍金衣万众仰,手锁脚铐无人闻。淮阴含恨终长乐,武穆怀忠谥狱坟。丹心热血无处洒,敢问孰人知其恨? 早春 马昕怡 细雨淅淅告清冬,嫩草悠悠迎暖春。玉尘烈风与冰川,柳絮丛芮至桃笋。村童散学思野骑,耶娘下亩忧儿孙。戏猿飞鸟藏林间,惊起砚地烛点昏。 独步行 黄欣睿 尘晖暗窥深青幕,落霞凝尽浅碧旁。过者碌碌渐去散,风吟萧萧自彷徨。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孤平为诗家之大忌。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尾三平也是诗家之大忌。 三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四忌失粘:是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一个句子中除外。 七忌直白:是指太过平直,没有味感。 八忌新旧韵乱用:是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韵混用。当然,亦有以词韵(如词林正韵)作诗者,词韵比诗韵(平水韵)相对较宽,但是,即使是以词韵为据押韵,也要在同一个词韵的韵部。 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诗韵、平仄、对仗。 前面讲了,格律诗是绝句和律诗的通称,格律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及五言和七言排律。那么,我们在写格律诗的时候,就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基本要素。 一、诗韵:就是诗的韵脚,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上面讲了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其中三忌换韵及八忌新旧韵乱用,就指诗韵。简单地讲,就是绝句第二、第四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律诗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格律诗(一) “工夫在诗外,作诗先作人”这是诗家的一句行语。 诗,是文学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是个人生活经历所构成的心灵图画,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表现,也是个人品德、修养、学问、素质的综合表现。 所以: 1、诗人要正派,要胸襟宽大。 2、诗人要高尚,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3、诗人要谦虚,要有学习别人长处的精神。例如: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首句原为“别梦依稀哭逝川”,后经友人提出“哭”的字面欠妥,建议改为“咒”,毛主席不仅接受,还将其称为“半字之师”,又如毛主席的《长征》中,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因友人建议,诗要尽可能避免重字,前面已有“五岭逶腾细浪”,宜将后浪改为水。也被采纳,所以,才成“金沙水拍云崖暖”。 诗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感情是纯朴的,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古人云“诗文有骨肉之情”。 一、基本要求: 1、字句相等。七律是七言八句;五律是五言八句。超过八句符合格律要求叫长律或排律。律绝同是四句。 2、平仄相对。律诗讲抑扬顿挫,在对偶句中除注有可平可仄标示的字外,上下句平仄声必须相对立,并要求双句押韵。 3、结构相同。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下词组结构必须相同。 4、词性对仗。律诗不仅要求用字用词精练准确,讲艺术、有美感,而且颔联、颈联上下分组词性必须对仗,否则不称其为律诗。 5、音步分明。每个诗句第二和第四字为音步,二者不能用同声字。七言第六字虽不是音步,但一般与第四字也不能同声。 6、注意粘对。粘对亦称粘连。“粘”使全诗整体衔接;“对”指对偶句平仄对立。粘连就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 7、拗句补救。补救办法有两种:第一是本句自救。“五言”句一拗三救,四拗三救;“七言”句是三拗五救,六拗五救。第二是对句相救。前拗后救,一拗双救。(注:律诗律绝都有“四式”诗谱,只要认真严格按诗谱写诗就会符合律诗律绝的声律和韵律。) 二、禁忌: 1、忌孤平。孤平是指诗句中一个平声字被仄声字包围而孤立。一般说:五言句不少于两个平声字,七言句不少于三个平声字,并且放对位置。在诗句中保持两个平声字并列,即可避免孤平。 2、忌三连平(仄)。此指每个诗句的末尾不允许连续用三个平声字或三个仄声字。 3、忌换韵。律诗律绝都要求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允许换韵或转韵。 4、忌失粘。律诗要求粘对(前面已说明)如果失粘会影响全诗的整体衔接,造成声韵不和谐。 5、忌合掌。在诗的对仗中形式多样。但不准用同一地域、同一事物、同一意义的不同词作对仗。 6、忌重字。诗本身字数不多,应力求精练,除用叠字句或有意安排外,尽量避免相同的字

近体诗写作技法(课,客)

近体诗的写作需要技法吗?很难说, 其实“写作技法”这样的称呼是不准确的, 写诗须有法度,但是诗却无常法,基本规则是普遍的,这是体裁所要求的必须做到的。诗意的挥发却是可以自由的,自由发挥意味着可以体现个性。比如李白的诗,他就张扬着豪放和浪漫,老杜的诗,就体现着精湛和工谨,义山之诗,含蓄而多情,杜牧的诗,那就见到了韵朗和精婉。大小李杜,各有各的神采而绝不雷同。我们自己写的诗呢,当然也要写出我们自己的风格与神采来。 写诗张扬个性的基础,是要先合法度。即使是做一游戏,还要先制定游戏规则呢,何况是做文呢?更何况,我们做的是文中之文,文中的极品---诗。近体诗的体裁要求比较多也比较严。基本的诸如格律、押韵、对仗等一些要求,都属于近体诗最基本的工具性的基础知识。要想写好近体诗,这些知识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熟练掌握的意思,就是格律不需要去看平仄表而按平仄规律直接去写;押韵不需要总去查《平水韵》的部,迅速判别字的平仄;对仗要保证词性和平仄的工谨对称。 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称之为熟练使用“工具”,也只有做到这程度,才有资格去张显你诗意中的个性和诗品,以及表现你自己的诗作风格。这些知识的熟练掌握,不代表你就能写出好诗,它只能说明,你具备了去写作一首近体诗的基础知识,也就是说,你才刚刚入了门,离登堂入室还差的远呢。 诗者,韵文也。在这里先用一定的篇幅着重强调一下关于“声韵”的问题。 我们写作近体诗,规定是以《平水韵》为默认韵的。诗之韵书起于隋朝,在这之前的无韵书可言的,隋朝陆法言的《切韵》是韵书之祖。但是,《切韵》将韵分为206韵,分的过于细了,唐代时则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的刘渊,将这类可以同用的韵进行合并,成了107韵,后人渐为106韵,所以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做“诗韵”。所以,唐时虽然没有《平水韵》,但我们看唐时的近体诗,也都是符合平水韵的。《平水韵》历经千年而不衰,它本身实际上已经是古典诗词体裁的专用韵了(《词林正韵》的根据也是《平水韵》)。在中国的声韵学中,将中国的古音分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中古音之时代界定,是自魏晋南北朝起,至唐宋时期。这也是近体诗的起源和兴盛时期,近体诗的体裁流传了下来,同样,伴随它的专有诗韵也同样传了下来。它是历史文化的产物,现在来说,是属于文字韵的范畴,不可以因时代的变化而更改。 简而言之,写近体诗,必须用平水韵。所谓的新韵一说,那是为了凑合大众需要(时政原因)而降低近体诗艺术品质的一些做法。在此不做详细论析,只是强调,写近体诗必须用以《平水韵》为主体的古韵,而不可以用现代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新韵。那些《中华新韵》一类的新韵韵书,初学者尽量先不要去看,所谓新旧韵双轨并行,实质上都是不尊重历史文化特点的做法。 这里着重强调声韵,主要是它还决定着格律和对仗等一些近体诗工具性的知识界定。所以,学习近体诗,第一关就是要跨过声韵的障碍,这关过不去,以后将寸步难行,步步是坎。勉强偷懒用所谓的新韵做诗,自己娱乐一下还可以,但终归难登大雅之堂。其实,绝大多数所谓的新韵作者,他根本就没去认真对查过《新韵》韵书,他也只是以习惯的汉语拼音或自己的口音为标准,an和en,en和eng 以及-in和-ing都经常混用,即使按新韵他也不符合的。自己娱乐一下,没人限制的了你,但要是真正热心诗学,就必须认识并掌握《平水韵》。 声韵问题,是百年来诗学界争议不断从来就不曾停止过的。1913年,当时的

怎样写好格律诗

怎样写“格律诗” 先大致看一遍格律,再比照古人律诗来检验,一则认识到格律的重要,二则巩固所学。 然后试着写一写,由易到难,从只押韵的五言古绝到平仄合格的七言律诗,不求写好,但求写对,用普通话定平仄亦无妨。这是第一关,平仄关。这时候就可以靠大量读诗词来累计“入声字”了。 第二关是语言关,要绝对避免走“翻译派”、太俗抑或是晦涩的路子,这一关的唯一方法就是读读读。 第三关是意境关,也要靠读。这一关说来容易(就是什么样的意境是美的,什么样的是不美的),做起来又难,怎样写得美。 这个“读”,一则累计词汇、典故,今后用得到的;二则学习手法,甚至是理性的去分析手法也是可以的;三就是积累“入声”字。这个过程中最好博采众收,不要只读一家,避免过早形成定式。这个时候形成的定式很难成为“风格”。 自认为“三关”都大概过了的时候,就算入门了。同时,应该也就自然而然看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了,勤于读、勤于练,逐渐提高就是了。读、练,由量变到质变,学格律诗别无他法、捷径。

写“格律诗”需要注意什么? 在谈格律诗之前,首先简略说说诗的分类及其特点。一般认为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乐府等,多指我国唐朝以前的诗,还没形成严格的格律,相对比较自由。 到了唐朝,逐渐形成比较完备和相对固定的格式,称为“格律诗”。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它在句数字数、平仄声调、句尾押韵、字句对仗等方面都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和相对严格的要求。 现代有人把不入律的“五言诗、七言诗、民歌、山歌、散文诗”等归类为“现代自由体诗(或新诗)”,以区别格律诗(近体诗)。这是个好主意,未尝不可。 现在谈谈近体诗(格律诗)。 近体诗有“五言、七言,律诗、绝句”,合分成四种:五言律诗(五律),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七言律诗(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五言绝句(五绝),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七绝),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近体诗”的平仄格式,按照每首诗首句的第二个字和尾字之平仄声调可分为四种格式: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和仄起仄收式。 附录列出了七言绝句(七绝)的四种格式供参考。严格按格律写

格律诗词写作章法(上)

格律诗写作章法(上) 一、起笔突兀法 做诗起笔,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别。 明起者,开口即就题之正意说起,随明见题字,然不得谓之“骂题”。 暗起者,不就题面说而题意自见。 陪起者,先借他物说起,以引申所咏之物。 反起者,不说题之正面,而先从题之反面着笔。 学者明此诸法,起笔者尤以来势突兀为胜,若一涉平淡,便觉句法不挺矣。兹录唐诗得力在起两句之一首于下,以便学诗者有所取法焉。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以下五律*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上诗首句拈出“独有”二字,次句便以“惊”字作衬,有登高一呼之概。 二、承笔衔接法 律诗以第二联为承笔,或写意,或写景,要与上联起笔衔接,不可松泛。起笔一联,仅浑括大概;点醒题意,全在此联。且需留有不尽之意,以开下文转笔一联。兹录唐诗中第二联最警切之一首,以飨读者,俾知醒题之法也。 【军中闻笛张巡】 峣岧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闲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上诗第三、四句写军中情状,紧接上句看见虏骑之悲感,而全题之用意醒矣。 三、转笔呼应法 转者,就承笔之意,转捩以言之也。其法有三:一、进一层转;二、推一层转;三、反转,总以能与前后相呼应,活而不板者为佳。唐诗之注重转笔,而上下一气者,当推杜甫《春望》一首,兹特选录于下,非学到功深者,断难揣摩其万一。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上诗第五句言兵祸之久,第六句言乡信之重,是全诗最着力处,而与首句写乱后景象,末句自伤衰老,通体均相应也。 四、合笔结束法 合者,结束全诗,俾有下落也。或开一步,或放一句,总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者为佳构。唐诗中合笔之足以惊人,而传诵一时者,首推刘禹锡之《蜀先主庙》诗。兹亦照录于后,以为学者之模范。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懔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上诗结句言蜀妓凄凉,不言蜀灭,而蜀灭之意自在其中,以此结束全题,真觉余韵悠然,有缥缈欲仙之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