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方言助词“了”的用法分析

合集下载

磁县方言中的助词“的”与“嘞”

磁县方言中的助词“的”与“嘞”

磁县方言中的助词“的”与“嘞”作者:刘鹏远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2期磁县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部,与河南省安阳市相邻。

方言属晋语邯新片的磁漳小片。

[t?藜□■]、[lei31]是磁县方言中的较常用的两个助词,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记作“的”、“嘞”。

壹的[t?藜□21]“的[t?藜□21]”不同于普通话中的结构助词“的”,磁县方言的“的”是一个动态助词。

可表示持续体、达及体、先行体、实现体等。

1、持续体:表示事件发展过程中某种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其分布、功能与普通话中的“的”相似。

(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常用句式“V的(0)嘞”,且动词前常有“正”、“还”等副词状语。

如:A吃的饭嘞B别嚷嚷,孩的还睡的嘞!(孩的是孩子的意思,此中的“的”不同于本文中的助词“的”。

普通话中的构词后缀“子”在磁县方言中相应为“的”,如桌子、傻子在磁县话中为桌的、傻的。

)C正上的课嘞。

E窗户关的嘞。

F灯还亮的嘞。

(2)表达虚拟进行意义的“V的(O)”。

多用在表达意愿、要求的祈使句中。

可单独作谓语,或作为连谓(充当后一部分)和兼语短语的一部分。

如:A站的!B你看的孩子,我出去买点菜。

C你去坐的。

D让他弄的,你别管了。

(3)连谓格式“V1的(O)V2”。

“VI的(O)V2”作为连谓短语的前一部分,表示后一部分主要动词动作行为的进行方式。

如:A躺的看书。

B关的门跳舞。

C坐的说。

(4)重叠式“V的V的”。

“V的”可叠用为“V的V的”,其后不能接宾语。

“V的V的”不能独立存在,它表示某一动作正在持续发生的时候,突然出现另一种状况。

这种突然出现的状况常常是意料之外的。

前后动作行为可以主语相同,也可不同,主语相同时,核心动词前可再重复一次“V”。

核心动词前还可加一些表顺承或转折的关联词。

如:A听的听的睡了。

B说的说的开说哭了。

(开[k□ai42]表转折)C玩儿的玩儿的开玩恼了。

D哭的哭的又笑了。

2、达及体。

达及体不表动作状态的持续,而只是动作行为达及的某种情况。

对外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对外汉语教学中“了”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由于“了”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了”的正确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概述在汉语中,“了”是一个助词,用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者时间的过去。

它在句子中可以出现在动词后面,也可以出现在句末。

例如,“我读了这本书”和“这本书我读了”都是正确的句子,其中“了”都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二、具体用法1.表示动作完成“了”最常用的用法是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例如,“我去了一家新餐厅,吃了很多美食”表示“我”已经去了一家新餐厅,并且吃了很多美食。

2.表示过去时间除了表示动作完成,“了”还可以用于表示过去时间。

例如,“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电影”表示“昨天晚上”这个时间点上,“我”已经看了一部电影。

3.表示对未来的预测在一些情况下,“了”还可以用于表示对未来的预测。

例如,“明天可能会下雨了”表示“明天可能会下雨”这个可能性已经存在。

三、注意事项1.“了”的使用要遵循语法规则。

在通常情况下,动词后面需要使用“了”来表示动作完成;但是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比如在口语中,也可以省略“了”。

2.“了”的使用要与语境相结合。

有时候,即使动作没有真正完成,也可以使用“了”,比如在虚拟语气中。

3.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先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然后再逐渐学习更复杂的用法。

同时,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建议1.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初级学生,可以重点讲解“了”的基本用法,并通过大量的例句来帮助他们理解;对于中级和高级学生,可以引入更复杂的用法,如虚拟语气中的“了”,并引导学生通过语境理解来掌握“了”的用法。

2.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了”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而写作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了”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提高他们运用“了”的能力。

邯郸县方言话句尾语气词“嘞”

邯郸县方言话句尾语气词“嘞”

邯郸县方言话句尾语气词“嘞”作者:魏泽隆来源:《学周刊》2018年第32期摘要:“嘞”在邯郸县方言的使用情况主要分成陈述句和问句两大类,“嘞”在不同陈述句中的用法又一分为三种情况:其一,“嘞1”,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其二,“嘞2”,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其三,“嘞3”,“嘞”在邯郸县方言中的特有用法。

关键词:邯郸县方言;句尾语气词;嘞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2-0182-04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8.32.115晋语作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的一支古老方言,在汉语发展史上均占有突出的地位,研究晋方言对了解晋文化、汉民族文化均有积极的意义。

晋方言又可分为八大片: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大包片、张呼片,邯新片、志延片,邯郸县方言则属于邯新片,邯郸县位于市边,因此邯郸县方言即通行于邯郸市区及郊区的话。

虽然邯郸县方言属于晋语区,但是仍保存有自己的独有的方言特点。

其中“嘞”,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嘞”是晋语中一个能表达各种语气的典型语气词,即它不仅使用频率极高,而且使用范围广,可以出现在各种句类中表达不同的语气和语法功能,但是“嘞”在不同的地区使用会有不同的用法。

下面我把邯郸县方言中的“嘞”放在不同的词性后面所表达不同的语气和意义分成了三种情况,“嘞1”,“嘞2”,“嘞3”。

一、嘞1这里的“嘞1”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然而跟不同的词语搭配又会有不同的意义和功能,下面我们将分情况分析。

“嘞”在陈述句中与不同的词类搭配。

(一)“形容词+嘞”做谓语A:当形容词为单音节或双音节时,往往需要在形容词前加“挺、怪、够”等副词,“嘞”才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的”。

(如果把“挺、怪、够”等副词去掉的话,“嘞”就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着呢”,这点我们在“嘞2”中会具体分析)如:乜家闺女儿挺俊嘞。

(他家的闺女挺俊的)这件衣服咋样?——挺合身嘞。

汉语了的用法

汉语了的用法

汉语了的用法
以下是 7 条关于“汉语了的用法”的内容:
1. 嘿,你知道吗,“了”在汉语里那可太重要啦!比如说“我吃饭了”,加上“了”就表示这个动作完成了,这就好像跑步比赛到达终点,这个“了”就是那冲刺的一刻!要是没这个“了”,总感觉少了点啥呢!
2. 哇塞,“了”能让一句话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呢!像“他走”和“他走了”,有“了”的那句就给人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呀。

就好比一幅画,“了”就是那最后一笔点睛之笔,让整个画面活起来了!你说是不是很神奇?
3. 哎呀呀,想想看“要下雨了”和“要下雨”,多了个“了”就能让你提前感知到雨快要来了呢!这就跟那天气预报似的,给你个提醒,“了”就是那个信号呀!还不赶紧找地方躲雨!
4. 嘿哟,“我知道了”这句话很常见吧!这里的“了”就表示一种明白、了解的状态呀,就如同你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了”就是那钥匙,让你恍然大悟了呢!你肯定也经常说这句话吧?
5. 哇哦,“天黑了”短短的三个字加个“了”,瞬间就有了一种氛围呢!就仿佛夜幕一下子降临了,“了”就是那幕布落下的声音呀,多有意思呀!你想想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6. 哎哟喂,“他长大了”,这个“了”带着一种变化、成长的感觉呢。

就好像一朵花慢慢绽放了,“了”就是那绽放的瞬间呀!是不是很形象?
7. 嘿呀,“事情结束了”,有“了”在这里就明确表示这事情已经画上句号啦!就像是一场游戏最终通关了,“了”就是那个通关的音效呀!汉语里的“了”真的很奇妙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汉语中的“了”虽然简单,却有着神奇而丰富的用法,绝对是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呀!。

虚词“了”现代用法意义分析

虚词“了”现代用法意义分析

虚词“了”用法意义分析在现代汉语中“了”作为时态助词和语气词出现在书面和口语里。

“了”的研究应该从用法意义、句中位置、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

对于“了”的用法意义分析,可以结合它在句中的位置进行分析。

第一种是“了”放在句尾时,此时“了”强调句子所说的事情或者内容已经完成或者发生了变化,相当于英语的完成时。

例如,“我上课去了。

”、“今天下雪了。

”但是当句子里的宾语前有表示数量的词语时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完全。

例如“我上了三堂课了”,总会让人觉得应该是“我上了三堂课了,下午还有三堂。

”而需要注意的是当句子是含“没”的否定句时,那么句尾不可以用“了”。

如“房间没打扫干净”,不能说“房间没打扫干净了”。

可是我又想到“我手机要没电了”,这个句子中也有“没”可是为什么句尾还是可以加“了”?还要注意的是,当句子中有结果补语时,“了”应该放在结果补语后边。

例如,“你把房间打扫干净了”,而不是“你把房间打扫了干净”。

还有一种“了”在句末但表示的却是将来要发生的事,相当于英语中的将来时。

此时“了”大多与“快要”、“就要”、“就”、“将”连用。

例如,“快要下雨了。

”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的是“快要”不能加时间状语,例如“马上门快要开了”是不对的,“马上门就要开了”才是可以的。

第二种是“了”放在动词后。

这种情况下也有两种情况。

一种也是强调该动词已经完成。

例如,“我看了三本书。

”此种情况下要注意的是当两个动词同时出现时,“了”要加在第二个动词后面。

例如,“我去图书馆借书了。

”当宾语前无修饰词时,“……动词+了+宾语,就+动词……”表示两个动作都还没有发生。

如果是“……动词+了+宾语,就+动词……+了”则表示两个动作都接连发生了。

例如,“我看完这本书就去吃饭”和“我看完这本书就去吃饭了”。

要注意的是朱金奎说“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一般不能带‘了’。

”,但其实表心理活动的动词能否带“了”要看情况。

下面的句子里“了”字就在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之后。

了 的用法

了 的用法

二 助词(动态助词)
• “了”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 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现实。 • 如:船长想起了那个激动地蹦跳的船员, 不由得皱了一下眉头。 • “了”表示“想起”、“皱”的动作已经 实现。 • 如:上星期只晴了两天 • “了”表示这一状态成为事实
补充:动态助词“了”和“着” 的区别
语气词“了 ”和助词“了 ”的 区分
① ②
• “了①”只能附着于句尾,动态助词“了②”可出于 居中 • 如 他掌握了②三门外语了① • 这本书我读了②三天了① • 有时“了①”和“了②”在句末连用,根据同音删 略的原则,删了一个,剩下一个,兼有语气词和 动态助词的作用。 • 如 自行车他骑走了 • 枫树的叶子红了 • 表示动作或形状的实现,也表示事态的变化。
“了”的用法
“了” 在语气层次中出于第二层,表示新情 况的出现,起成句煞尾的作用 • “了”的语气类别分为两类 • 1、陈述语气 • 如:树叶绿了。 • 2、祈使语气 • 如:别说话了。
补充:
• 语气词“了”有时不仅有语气意义,还有 成句作用。 • 如 “他做完作业”不成句,说成:“他做 完作业了”,才能成句 • 又比如 “花开了”、“中秋了”
• “着”着眼于时段,表明动作、性状在变化过程中, 因此它跟动词、形容词之后的结果补语或时量、 动量补语是不相容的。 • “了”着眼于时点,表明动作、性状已经实现, 可以和上述补语同现。 • 如“激起一束束浪花/看三天”后不能加“着”, 但可以加“了”。表明动作的结果或动作持续的 时间量已经实现。 • 因此,“着”只是紧接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而 “了”可以加在中补结构之后。

汉语语法之“了”的用法

汉语语法之“了”的用法

汉语基本语法一、助词“了”的用法。

二、助词“了”一般有两种用法,分别为“了①”和“了②”。

“了①”——表示动作完成,用在动词后面。

“了②”——表示事态变化、确定的语气。

用在句子后面。

三、关于“了①”的一般用法:动词+“了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主要用于动词后。

动词如果有趋向补语,“了①”放到它们的后面。

如:他买了一本书。

上午我发出去了一封信。

我终于看到了长城。

注意:“了①”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者实现,不只用于过去时,在将来某一时间里完成的动作,也可以用“了①”。

如:明天下了课,我去找你。

四、必须用“了①”的情况。

①动作在某一时刻完成、实现(句子中有具体时间)。

如:昨晚,我给妈打了电话。

②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或假设条件。

“动词①+了①(+宾语+就/再/才)+动词②”。

如:看了她的信,我就伤心得流下泪来。

(顺序)下了课咱们再去图书馆吧。

(顺序)努力了才能成功。

(假设)③在连动句、兼语句中,“了①”用在后边的动词后。

“动词①+宾语+动词②+了①+宾语”。

如:昨天我请张老师给我辅导了一次语法。

(兼语句)他说到伤心处,禁不住叹了一口气。

(连动句)④在某种条件、方式或原因下,得到某种结果。

如:在他的帮助下,困难很快的解决了。

经过研究,我们同意了你的建议。

五、可以省掉“了①”的情况。

①表示连续动作(尤其是中间没有语气停顿)时,为了表现动作的连续,可以省掉“了①”。

如:他披上(了)衣服拉开(了)门,轻松地走了出去。

老李赶忙迎(了)上去,握住(了)他的手说:“谢谢你!”②动词后有结果、趋向等补语,而且强调补语。

如:看着这张照片,我好像又回到(了)20年前。

③要强调状语时,动词后不用“了①”。

如:上次他照顾(了)我,这次我照顾他,我们互相照顾。

六、不能用“了①”的情况。

①表示习惯性、经常发生、有规律的动作,不用“了①”。

句中常见的词有:常常、总是、每(天/月/年逢/次)、偶尔、很少,等。

如:他刚来中国时学习很努力,每天都去图书馆看书。

“了”语气词与动态助词区别

“了”语气词与动态助词区别

“了”语气词与动态助词区别很奇怪,我早上发的帖子都没收到吗,下面重发: 只要进行最简单的比较就能看出其中的差别:1)a,出来了。

b出来。

2)a,搬走了。

b搬走。

a和b的变化引起了体貌上的变化。

a说明事件已经得到实现,属于实现范畴;b事件还没有实现,属于未实现范畴。

这些差别是体上的。

因此这里的“了”不是语气词,而是体助词。

语气词不应该引起体貌上的变化。

以往的“权威”教材有不少谬误没有得到纠正,以致影响了一大批人。

下面的“了”是语气词:3)这儿太冷了。

4)这儿物价太贵了。

去掉“了”没有体貌上的差别,只有语气上的差别。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比较来解决(最小对立对的基本方法是语言学演剧中最为基础的方法,但是其重要性却常被人忽视)。

如果你分辨不出,不妨看看它们的位置。

语气词“了”一般出现在句末的名词后,动态助词“了”一般出现在句中。

如果一个"了"出现在句末的动词成分后,那么它是一个语气词也是一个动态助词,兼有两中词的功能。

• 语气词的鉴别• 第二,语气词“了”和动态助词“了”的鉴别。

• 语气词“了”,一定置于句末,表示陈述(已然)的语气,去掉后不会改变句子的原意;动态助词“了”,既可置于句末,又可以置于句中,一般不能去掉,否则,要么句意有变化,要么句子不能成立。

例如:这双鞋太小了。

? 这双鞋太小。

(“了”为语气词)我去图书馆借了两本书。

(“书”已经借出来)? 我去图书馆借两本书。

(“书”尚未借出来)这句话中的“了”就是动态助词。

• 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这本书我读过了。

(“了”在句末,又可以去掉,显然是语气词)? 这本书我读过。

这本书我读了。

? 这本书我读,?????? (显然是半句话,且完成态失去了)这种“了”实际上是动态助词兼语气词。

汉语八百词:(1)了1(动态助词):用在动词后面,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

如果动词有宾语,“了”用在宾语前:动+了1+宾语;动+了1+宾语+了2(表示动作结束“了1”可以省略) (2)了2(语气助词):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者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

浅谈语气助词“了”

浅谈语气助词“了”

浅谈语气助词“了”不管是在汉语本体论研究中,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字的用法繁多,既有表示语法实际意义的用法,也有语气词的用法。

本文主要就语气助词“了”进行分析和解释,除了探讨语气助词“了”本身的用法外,还从隐喻方面进行说明。

标签:语气助词了隐喻一、语气助词“了”关于语气助词“了”,尽管有人列出的用法多达六七种,但它们之间都由一个基本意义贯穿着。

这个基本意义就是在陈述句句尾表示“到某一时刻为止出现的情况”。

在通常表示状态的陈述句(形容词谓词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中,用语气助词“了”表示进入了新的状态,出现了新的情况。

例如:“我们已经开学三个星期了。

”(时间真快)“他身体好了。

”(以前不太好)在有语气助词“了”的句子中,如果没有时间词语指出明确的时间出现的情况或变化,一般到说话时就己经发生了。

例如:“他去宿舍了。

”“他开始写作业了。

”如果有表示过去或将来的词语,则分别表示到过去和将来某一时刻为止发生的情况。

例如:“狼已经断气了。

”“今天六月一日了。

”“这本书旧了。

”由此可见,“了”在句尾表示出现了的情况,既可以表示现在,也可以表示过去或将来。

但它的时间概念并非“了”所决定,往往由表示时间关系的词语确定。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没有时间词语,语气助词“了”也可以表示即将发生的情况。

例如:离别时说“我走了”“我到学校去了”,实际上还没走。

吃饭时说“吃饭了”,实际上还没有吃。

此时的“了”是不是真正的语气词呢?由于语气助词“了”表明发生了情况,而发生的情况多半是已经完成了,所以很容易被认为语气助词“了”表示“完成”。

但是,语气助词“了”并不能表示“完成”,像这样一些句子:“我们吃了饭再回家。

”“学生们理完了发才能彩排。

”其中“吃饭”“理完发”都是完成的,但我们却不能说“我们吃饭了再回家。

”“理完了发了才能彩排。

”可见,语气助词“了”并不表示完成。

在用语气助词“了”的句子中,有一部分句中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也确实是完成的,但这些表示完成的句子,并非是语气助词“了”的作用。

浅析“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

浅析“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

浅析“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
“了1”和“了2”是汉语中常用的两个助词,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意义和用法。

下面将对它们的意义及用法进行浅析。

1. 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表示某个动作已经完成或变化。

比如:“我做完了作业。

”、“他终于走了。


2. 表示过去发生的状态:表示过去某个时间点的状态。

比如:“我六点钟起床了。

”、“昨天我看了一部电影。


3. 表示一个经历或经验: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已经发生过一次或多次。

比如:“我
去过中国。

”、“他见过许多名人。


5. 表示赞同、明白或接受:表示赞同对方的提议或理解对方的意思。

比如:“好了,我去买菜。

”、“我明天来找你。


6. 表示感叹或强调:表示对某个情况的感叹或强调。

比如:“真了不起!”、“我
可是花了很多钱。


3. 表示未来的意愿或打算:表示未来某个时间点的意愿或打算。

比如:“我明天要
去购物了。

”、“我们下个月要去旅行了。


“了1”和“了2”作为助词在汉语中具有多种用法,主要是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的改变、经历、赞同、明白、感叹等。

通过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两个助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
加准确、流畅。

虚词“了”的用法分析

虚词“了”的用法分析

现代汉语结课论文题目:虚词“了”的用法分析姓名:周永乐学号:2013504059院系: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3级3班指导老师:余静虚词“了”的用法分析周永乐(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 2013级汉语言文学3班)摘要:现代汉语中,虚词“了(le)”不论是在口语中,还是书面语中,使用频率都比较高。

虚词“了”有两个,语气词“了”和助词“了”。

两者字形、读音相同,但具体用法和语法作用却不相同。

关键字: 虚词“了”、语气词、助词、具体用法、语法作用正文:注意:语气词“了”和助词“了”可同在句末。

且都在句子末尾,可能是助词“了”,也有可能是语气词“了”,但意思有区别。

如:她写了。

(“了”若是语气词,则表示动作在进行,若“了”是助词,则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一、助词“了”。

1.紧跟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

如:1)王春生从来没有忘了他爹的惨死跟妈的眼泪。

(周立波《暴风骤雨》)1《谈谈句末的“了”》张兰英-《东岳丛林》-20052)还没有等到发榜,全国高校统考开始了,我当然还应该参加。

(余秋雨《霜冷长河》)也可以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或假设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完成。

如:跟他们谈话就是我的工作,你要有什么话等我闲了再谈吧。

(《赵树理选集》)2.如果动词之后紧跟着另外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作补语时,“了”就放在了补语之后。

如:1) "祥哥!"她往前凑了凑,"我把东西都收拾好了。

"(老舍《骆驼祥子》)2)他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

(老舍《骆驼祥子》)3) 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老舍《骆驼祥子》)3. “了”放在由两个动词构成的并列词组后面(表示两个动词同时或者连续完成)。

如:这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4. 连谓句、兼语句中,助词“了”一般用在后一动词之后2。

如:她找我借了两本书。

连谓句强调前一动作完成后才开始后一动作时,兼语句前一动作完成时,助词“了”可在前一动词后。

浅析“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

浅析“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

浅析“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
“了1”和“了2”都是汉语中的语助词,用于表示行为的完成和转折等意义。

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个语助词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动作的完成
“了1”常常用于表示动作的完成,可以放在谓语动词之后,表示某件事情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

例如:
我吃饭了1。

他写了1篇论文。

2.表示状况或状态的变化
“了1”还可以表示状况或状态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了1”通常放在动词后面。

例如:
收到了1封来信,我很高兴。

这个地方发生了1些变化。

3.表示有了新的情况或有所感觉
我看见了1只小狗。

她听到了1个好消息。

4.表示强调
“了1”还可以用于强调,表示某种情况的突然发生或者变化。

例如:
他今天跑步跑了1个小时。

我昨天吃了1个巨大的汉堡包。

1.表示变化
他今天变化了2。

天气变化了2,出门要带上雨伞。

2.表示转折
他计划好了,却没执行。

我想和他见面,可我不能去。

3.表示疑问
他怎么了2?
她究竟在想什么了2?
总之,“了1”和“了2”都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语助词,它们的不同用法和意义都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和分析。

在表达时要注意语气、重音和语速等方面的变化,以达到更加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效果。

了的用法

了的用法

“了”的用法“了”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动态助词,用于动词之后;另一种是语气助词用在句子最后。

V+动态助词“了”:表示完成。

句末+语气助词“了”:表示变化。

什么时候用?1、动作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出现,句中常有具体的时间词。

例:昨天我看了一场电影。

近几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前一事件完成后出现后一事件,前一句动词后用“了”。

例:我下了课就去找他。

他到了家才给我打电话。

3、在某种原因、条件、方式下,取得某结果,后句动词后用“了”。

例: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完成了毕业论文。

经过研究,我们接受了他的建议。

留学生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即认为“了”只用在过去式。

其实“了”只表示动作的完成,而这个动作可以发生在过去、现在或将来。

4、动作从没发生到发生。

例:上课了,快回去吧。

雨停了,我们出去走走吧。

5、动作从没完成到完成。

(动词后常带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例:妈妈的话我记住了。

太阳升起来了。

6、动作由进行到停止。

例:听到有人叫他,他停住了。

老师来了,同学们都不说话了。

7、事物的性质、状态发生变化(谓语多是形容词或状态动词)例:苹果红了。

树叶黄了。

他进步了。

工作压力太大,他累病了。

8、意愿、能力发生了变化(句中多有能愿动词)例:我不想去参加今天的晚会了。

他现在能跟中国人自由交流了。

怎么用?一、“V+了+宾语”否定形式是在动词前面加上否定副词“没”,但是加“没”以后,就不可以再用“了”。

1、两个动作连续发生时,“了”用在前一个动词后。

例:听了我的话,他激动起来。

我下了课就去找你。

2、后一动作表示前一动作的目的时,前一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时,“了”用在后一个动词后。

例:他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书。

我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

他骑车去了学校。

我用汉语读了这篇课文。

3、一个单句如果有“了”,动词后有宾语时,宾语一般要带数量或其他定语。

例:他买了很多衣服。

我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比赛。

4、动词与宾语是固定的动宾短语,动词前一般要有状语。

例:十年后,我们终于见了面。

浅析“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

浅析“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

浅析“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了”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助词之一,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其中,“了1”和“了2”是比较常见的两个用法,下面就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

“了1”是一个语气助词,表示轻微的语气变化,表明句子的语气与前面不同。

它的使用仅仅是为了避免重复,增加语句情感色彩,并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

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1. 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你怎么不吃饭了?”“你吃饱了?”这里的“了1”就是用来表示询问和疑惑的。

2. 表示惊讶、感叹或调整情感色彩的语气。

例如:“你真厉害了!”“这景色真美了!”这里的“了1”起到了调整情感色彩的作用,让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3. 表示强调的语气。

例如:“我可真是累了!”“这个礼拜天气一直不好了!”这里的“了1”强调了程度,让句子更有力度。

“了2”是中文中重要的语法助词,其意义比“了1”更加复杂丰富。

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1.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

例如:“我吃饭了。

”“他来了。

”这里的“了2”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经历了变化。

4. 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或状态。

“了2”可以和“将要”连用,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

例如:“我明天要去旅行了。

”“我快要迟到了。

”这里的“了2”表示将要发生的状态或动作。

5. 表示客观事实。

有时候,“了2”可以用于客观事实的描述。

例如:“他已经30岁了。

”“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了。

”这里的“了2”表示客观事实已经存在。

总之,“了2”是一个非常灵活、多义的语法助词,学习它需要大量的语境练习和反复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探析邯郸方言中“X的”形式

探析邯郸方言中“X的”形式

探析邯郸方言中“X的”形式推荐文章关于律师的邯郸职称论文热度:从傅莹在人大新闻发布会发言中看“四个全面”的实质热度: c语言中int的用法热度: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热度:怎么才能在语言中取得胜利热度:在冀鲁豫交界地区的方言中,尤其是邯郸、邢台、濮阳、安阳等地区,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尾,其语法功能很多时候等同于词缀“子”和“着”,其写法为“的”,但发音为[tEi0]。

从搜集的语料来看,这些存在于方言中的“的[tei]”,基本用法包括:名词词尾、动词词尾、形容词词尾、双音节和多音节词尾,以及相当于普通话中“着”的词尾。

下面,就以邯郸市东部县区的方言为例,揭示这种形式的语法功能。

一、“的”尾的语法结构邯郸方言中,存在大量以“的([tei])”为词尾的词语,主要分为两大结构。

(一)词根+的和双音节、多音节+的,其语法功能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子”尾结构1.词根+的(1)名词词根+的。

表示事物名称,如:鸡的、鸽的①、桌的、裤的、车的、轮的、梯的、房的、绳的、棒的、膀的、骡的、钉的、票的、饸的。

表示人物称谓,如:妗的、孩的、孙的、儿的、嫂的、婶的、舅的②。

表示时间,如:日的、月的。

(2)形容词词根+的,如:嘎的、瘸的、傻的、小的、疯的、痞的、油的、猛的、老的、尖的、矬的。

(3)数量词词根+的,如:沓的、打的、一阵的,三四袋的。

(4)动词词词根+的,如:夹的、钳的、起的、骑的、折的。

2.双音节、多音节+的大伯的、夜猫的、二愣的、外甥的、脚丫的、新娘的、老爷的、跑茅的、拉肚的、左撇的、老样的、肚兜的、狗腿的、屁股眼的、日本鬼的、掺掺鸡的。

③3.某些人名的最后一个字+的通常前要加前缀“老”,构成“老+X+的”的格式,表示熟人之间的亲切称谓,如:李连杰:老杰的/杰的;孙红雷:老雷的/雷的;管虎:虎的;马良:良的;冯小刚:刚的;刘英:英的;宋大成:老成的。

另外,可以添加“的”尾的表示人名称呼的字(音)还有:林、永、强、辉、东、亮、彪、燕(艳不可)、兴(星不可)、伟(玮、)、明、斌。

了的用法

了的用法

“了”的用法“了”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动态助词,用于动词之后;另一种是语气助词用在句子最后。

V+动态助词“了”:表示完成。

句末+语气助词“了”:表示变化。

什么时候用?1、动作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出现,句中常有具体的时间词。

例:昨天我看了一场电影。

近几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前一事件完成后出现后一事件,前一句动词后用“了”。

例:我下了课就去找他。

他到了家才给我打电话。

3、在某种原因、条件、方式下,取得某结果,后句动词后用“了”。

例: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完成了毕业论文。

经过研究,我们接受了他的建议。

留学生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即认为“了”只用在过去式。

其实“了”只表示动作的完成,而这个动作可以发生在过去、现在或将来。

4、动作从没发生到发生。

例:上课了,快回去吧。

雨停了,我们出去走走吧。

5、动作从没完成到完成。

(动词后常带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例:妈妈的话我记住了。

太阳升起来了。

6、动作由进行到停止。

例:听到有人叫他,他停住了。

老师来了,同学们都不说话了。

7、事物的性质、状态发生变化(谓语多是形容词或状态动词)例:苹果红了。

树叶黄了。

他进步了。

工作压力太大,他累病了。

8、意愿、能力发生了变化(句中多有能愿动词)例:我不想去参加今天的晚会了。

他现在能跟中国人自由交流了。

怎么用?一、“V+了+宾语”否定形式是在动词前面加上否定副词“没”,但是加“没”以后,就不可以再用“了”。

1、两个动作连续发生时,“了”用在前一个动词后。

例:听了我的话,他激动起来。

我下了课就去找你。

2、后一动作表示前一动作的目的时,前一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时,“了”用在后一个动词后。

例:他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书。

我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

他骑车去了学校。

我用汉语读了这篇课文。

3、一个单句如果有“了”,动词后有宾语时,宾语一般要带数量或其他定语。

例:他买了很多衣服。

我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比赛。

4、动词与宾语是固定的动宾短语,动词前一般要有状语。

例:十年后,我们终于见了面。

浅析“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

浅析“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

浅析“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了1”“了2”是汉语中常用的两个语气词,它们在句子中的使用非常广泛。

在汉语当中,语气词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其作用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和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了1”“了2”这两个语气词的使用,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本文将对“了1”“了2”的意义及用法进行浅析,以便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两个语气词。

一、“了1”的意义及用法1.了1的意义“了1”是一种语气词,用来表示肯定的口气或陈述的语气。

当说话人想表示肯定或确定的意思时,会在句子中使用“了1”。

2.了1的用法(1)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示例:我吃饭了。

在这个句子中,“了1”表示了吃饭这个动作已经完成。

(3)表示肯定的语气示例:我知道了。

在这个句子中,“了1”表示了说话人的肯定语气。

2.了2的用法(1)用在句末疑问句表示反问的语气示例:你真的去了?在这个句子中,“了2”表示了对对方的行为或言论的怀疑或反问。

三、“了1”“了2”的区别“了1”和“了2”都是语气词,但是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有一些区别。

主要的区别在于,“了1”表示肯定的口气或者陈述的语气,而“了2”表示疑问的口气或者反问的语气。

在句子中使用时,需要根据说话人的语气和情感来选择合适的语气词,以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

当说话人想表示肯定的意思时就可以使用“了1”,比如“我吃饭了”,“天气冷了”。

而当说话人想表示疑问或反问的意思时就可以使用“了2”,比如“你真的去了?”,“他怎么还没来了2?”。

四、“了1”“了2”的注意事项在使用“了1”“了2”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语气和情感在选择使用“了1”“了2”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的口气和情感来决定。

只有正确选择了合适的语气词,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

(2)语境和语气在不同的语境和语气下,有时也会出现“了1”“了2”的混用。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哪一个更适合当前的语境和语气。

河北邯郸方言助词“了”的用法分析

河北邯郸方言助词“了”的用法分析

河北邯郸方言助词“了”的用法分析本文主要讨论邯郸方言助词“了”的三种用法:了a、了b和了c。

了c有动词后缀性质;了b有表现时态的性质;了c一般用在是非问句中。

三种用法分工明确又有少量的交叉重合。

标签:邯郸方言“了”用法分析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根据“了”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和功能的差异,将助词“了”分为“了1”和“了2”。

“‘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

如果动词有宾语,了l用在宾语前。

‘了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

如动词有宾语,‘了2’用在宾语后。

”①助词“了”在普通话中读[le],在邯郸方言中,助词“了”有三种用法,分别对应的读音为[lau21],[len21](韵尾基本脱落)和[lei21]。

为了方便,分别记为了a、了b和了c。

了a的用法大体相当于北京话中的了1,了b的用法大体相当于北京话中的了2,了c的用法比较特殊,见后详细论述。

在邯郸方言中,一般说来,了a有动词后缀性质,如:“我编了a个顺口溜,你一看就明白。

”了b有表现时态的性质。

如“天不早了b,该睡觉了b。

”了c一般用在是非问句中,如“他给够钱了c不?”以上所述是邯郸方言和普通话助词“了”使用上大致的对应关系。

但事实上,邯郸方言和普通话在助词“了”的用法上还存在着不少差异。

现将邯郸方言中助词“了”的大体用法总结如下:一、了a的用法邯郸方言中了a、了b和了c的用法和它们的读音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交叉的情况不是很多。

其中了a的用法,也就是“了”读[lau21]时,大体跟普通话中的“了1”相对应,一般用在谓词性成分之后。

(一)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这种性质状态有所变化,如:(1)他的病好了a没几天就又犯了。

(2)电灯泡闪了a一下。

(3)他的腰挺了a一个多小时。

(二)用在动词之后,宾语、补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如:(4)他编了a个顺口溜,你一看就会明白。

(宾语之前)(5)先砸了a他的摊子再说。

汉语 了 的用法

汉语 了 的用法

汉语“了”字的用法拼音:le,liǎo, 部首:乛笔划:2 五笔:b(简)bnh(全)基本释义了liǎo明白,知道:明了。

一目了然。

完结,结束:完了。

了结。

在动词后,与“不”、“得”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看不了。

办得了。

与“得”、“不得”前后连用,表示异乎寻常或情况严重:那还了得!了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写完了。

助词,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表示出现新的情况:刮风了。

笔画数:2;部首:乛;笔顺编号:52详细解释了le【助】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完成〖used after the verb or adj.to indicatec ompletion〗。

如:我已经问了老王;人老了,身体差了;头发白了;这双鞋太小了了le【语气】表示肯定语气〖indicates future certainty〗。

如:明天又是星期六了;要过新年了,人们都很高兴了表示促进或劝止〖indicates the speeding up or stopping〗。

如:快躲了;别吵了!闪开了! 表示感叹语气〖indicates interj.〗。

如:好了!另见liǎo了liǎo【动】(象形。

从子,无臂。

小篆字象婴儿束其两臂形。

初生的婴儿,往往束其两臂而裹之。

本义:束婴儿两臂)手弯曲〖(ofhand)bend〗了,尥也。

从子无臂象形。

——《说文》。

按,犹交也。

手之挛曰了,胫之絷曰尥。

凡物二股或一股结纠紾缚不直伸者曰了戾。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又如:了尥(手腿弯曲,引申指二物纠结绞缠不直伸的样子)假借为“憭”、“悟”。

懂得,明白其意思〖understand〗嫌人不了。

——《尔雅·释丘》注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

——《世说新语》如:了法(领悟法理);了得事(懂行);了利(清楚,明白);了然(明白,清楚)结束,了结〖end〗小乔初嫁了。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又如:了还(了却,偿还);了局(结局;结束);了了(了结了);了劣(了账;了结);了休(终止,了结)了liǎo【形】聪敏,颖慧〖wise〗小而聪了,大未必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邯郸方言助词“了”的用法分析本文主要讨论邯郸方言助词“了”的三种用法:了a、了b和了c。

了c有动词后缀性质;了b有表现时态的性质;了c一般用在是非问句中。

三种用法分工明确又有少量的交叉重合。

标签:邯郸方言“了”用法分析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根据“了”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和功能的差异,将助词“了”分为“了1”和“了2”。

“‘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

如果动词有宾语,了l用在宾语前。

‘了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

如动词有宾语,‘了2’用在宾语后。

”①助词“了”在普通话中读[le],在邯郸方言中,助词“了”有三种用法,分别对应的读音为[lau21],[len21](韵尾基本脱落)和[lei21]。

为了方便,分别记为了a、了b和了c。

了a的用法大体相当于北京话中的了1,了b的用法大体相当于北京话中的了2,了c的用法比较特殊,见后详细论述。

在邯郸方言中,一般说来,了a有动词后缀性质,如:“我编了a个顺口溜,你一看就明白。

”了b有表现时态的性质。

如“天不早了b,该睡觉了b。

”了c一般用在是非问句中,如“他给够钱了c不?”以上所述是邯郸方言和普通话助词“了”使用上大致的对应关系。

但事实上,邯郸方言和普通话在助词“了”的用法上还存在着不少差异。

现将邯郸方言中助词“了”的大体用法总结如下:一、了a的用法邯郸方言中了a、了b和了c的用法和它们的读音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交叉的情况不是很多。

其中了a的用法,也就是“了”读[lau21]时,大体跟普通话中的“了1”相对应,一般用在谓词性成分之后。

(一)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这种性质状态有所变化,如:(1)他的病好了a没几天就又犯了。

(2)电灯泡闪了a一下。

(3)他的腰挺了a一个多小时。

(二)用在动词之后,宾语、补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如:(4)他编了a个顺口溜,你一看就会明白。

(宾语之前)(5)先砸了a他的摊子再说。

(宾语之前)(6)干了a一个月才给了a五百块钱。

(补语之前)(7)又过了a一年,他们生了a一个小子。

(补语之前)(三)用在动补词组之后,在问句中,询问动作行为能力能否达到;在肯定的回答中,表示行为能力能够达到,否定回答中不用了a,如:(8)看见了a不?看见了a。

(9)听懂了a不?听懂了a。

(10)吃完了a不?吃不完。

(四)用在重叠的动词中间,将重叠词分开。

一般表示这个动作进行的比较轻微或者动作发生的时间比较短暂,如:(11)没打他,只是稍微挨了a挨他,就哭了。

(12)他是个大人物,光露了a露面就看不着了。

(13)他对这件事只是问了a问,具体还不太了解。

(五)“不独立成句,有后续小句时,表示前一动作完成后再发生后一情况,或者前一情况是后一情况的假设条件。

”②如:(14)才说了a你,臭毛病又犯了。

(15)下了a课一块去吃饭。

(16)这回能考了a100分,才给你买礼物。

(六)与时间名词或者动宾、动补短语一同构成“时间名词+了a”“动+了a+宾语+了a”“动+补+宾+了a”等结构,其中“时间名词+了a”表示将来的一定时间;“动+了a+宾语+了a”和“动+补+宾+了a”表示动作完成以后怎么样。

如:(17)什么时候去北京,明天了a。

(明天去北京)(18)黑夜了a去邻居家走一趟。

(晚上的时候去)(19)什么时候开饭?炒了a菜了a就吃。

(菜炒好以后吃饭)(20)犁完地了a种麦子。

(地犁完以后种麦子)(七)用在动词“了”[liao214]的后面,表示主观上对动作行为能够实现抱有很大的信心,用在这里的动词不是很多,如:(21)这么多的东西,他一顿就能吃了了a。

(22)剩下的活加个班就能干了了a。

(八)用在祈使句的末尾,一般语气比较强,多表示命令的语气,有时也显示出说话人比较愤怒的情绪,如:(23)吃了a!全部都给我吃了a!(24)你快点把撒上的水给我擦了a!(25)拿了a!不要再让我再看着这个烂玩意儿!(九)需要说明的两种特殊情况:1.了a单用在“除了”这个组合当中。

(26)除了a他,谁也不见。

2.表示动作完结的“了”[liao214],当用在否定词“不”后时,也读[lau21],但这里要说的是,这里的“了”只是读音与“了a”相同,并不是“了a”,如:(27)他压根儿就吃不了a这种东西。

(28)哪里的人就是哪里的人,想变也变不了a。

二、了b的用法在邯郸方言中,“了b”一般用在句子的末尾,陈述某种性状如何,大体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了2”,多数情况下还带有一种感叹的语气。

(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事物的性状已经超过了某个程度,有时也表示说话人认为这种状况不是自己所希望看到的,如:(29)不少了b!都五个了b!(表示认为已经足够了。

)(30)太多了b!这么多我怎么能吃的完呢!(31)都七十多了b!没几天活头了!(不希望看到自己年龄这么大)(二)用在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或者表时间的名词的后面,表示动作将要开始或已经完成;某种性状即将开始或已经开始并向完成的方向发展;已经到达某个时间,如:(32)快点儿收拾一下,亲戚马上就要来了b!(“来”这个动作即将开始)(33)还睡懒觉呢,太阳都出来了b!(太阳已经出来)(34)这桃快能吃了b,嘴儿都红了b!(嘴儿已经开始“红”,并将完成这个状态)(35)天都晌午了b!孩子怎么还不回来吃饭。

(已经中午了)(三)用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形式后面,表示动作进行终止或者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不再持继,如:(36)不说了b,早晚你会明白的。

(37)不早了b,应该上床睡觉。

(四)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这些形容词大多是表示负面的人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如:(38)完了b,今天又得挨批评。

(39)坏了b,他们俩又打起来了。

(五)表示语气,用在句子的末尾。

(40)你还不出来,糖担走了b。

(陈述语气)(41)帖子我已经写好了b,就等你来拿。

(陈述语气)(42)现在啥时候了b?(疑问语气)(43)你甭说了b,我知道。

(祈使语气)三、“了c”的用法邯郸方言里,了c的用法比较特殊,它能出现的条件限制比较多,在邯郸方言里也只看到了两种情况。

(一)用在是非问的疑问句中,“了c”后一般接“不”“没有”等否定词来表示疑问的语气,如:(44)我说的你听见了c没有?(45)你也是来考试的,报名了c没有?(46)他给够钱了c不?(二)用在动词和宾语之间,并且句末用“了b”结尾,形成“动+累+宾+了b”结构,如:(47)都死了c人了b,你还不赶快去自首。

(48)钱已经给了c他了b,你就不用再操心了。

(49)家里穷没吃哩,可苦了c孩子了b。

四、“了a”、“了b”与“了c”的比较在邯郸方言中,“了a”一般用在句中,但有时也可以用在句末;“了b”一般用在句子末尾,很难看到用在句中的情况;“了c”的情况比较少,只有在是非疑问句和特定的结构中才能看到。

在邯郸方言中,没有出现一个句子中三种用法都可以互换的情况;一个句子中“了”两读的情况偶有发生,现将以上三者用法的比较如下:(一)用在动词之后宾语之前,表示动作完成时,用“了a”和“了c”都可以,并且两者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如:“我编了a/了c个顺口溜,你一听就明白。

”这里用“了a”和“了c”都是说“编顺口溜”这个动作已经完成;但这里也有特殊情况,如:“听了a爷爷的一顿话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这句话中的“了a”也表示“听”这个动作已经完成,但这里的“了a”绝不能换成“了c”,这其中的原因,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还有待以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在是非疑问句中,“了b”和“了c”也是可以互换的,如:“我说的话你听见了b/了c没有?”都是问“有没有听见我说的话”。

至于“了a”和“了b”,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相同意思的前提下它们是不能互换的。

(二)在同一个句子当中,也有另一种情况,“了a”和“了c”、“了a”和“了b”可以互用,但二者表示的意思完全不同,如:“我说的你听着了c不?”和“我说的你听着了a不?”前者询问的是“是否已经听见”。

说话人在询问时,是已经假设听话人能够听见的情况下发问,目的是“确认”,强调“是不是”的问题;而后者询问的是“是否能听得见”。

说话人在不能确定听话人是否能够听见的情况下发问,目的是“询问”,强调“能不能”的问题。

再如:“吃饱了b,喝足了b。

”表达是的“吃、喝”这种动作已经完成,指“吃饱喝足”这种状态;而如果要说“吃饱了a,喝足了a”,此后还必定有下文,表示前面是后面情况的条件或一种假设的情况,可以说“吃饱了a,喝足了a,就应该好好干活。

”至于,“了b”和“了c”,能够互换的前提下,所表达的意思也是相同的。

(三)“了a”一般用在肯定句式中,很少用在否定句中;而“了b”用在肯定句和用在否定句中都比较普遍。

而“了c”有很大一部分都用在是非疑问句中。

邯郸方言“了”的三种表现形式,“了a”、“了b”和“了c”分工上比较明确,但也有重合交叉的地方。

以上是本文对邯郸方言“了”的三种用法作的一些较为浅显的探讨,希望能够对较为清晰地整理邯郸方言“了”的用法作一点儿贡献。

注释:①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51页。

②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51页。

参考文献:[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吕叔湘.吕叔湘文集·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张海坤,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