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写作材料运用的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作文写作材料运用的创新

古人说,写文章“七分实,三分文”,又说,“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都是强调材料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行文前,它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文成后,它是表达感情的载体,是支撑观点的柱石。笔者认为,占有材料要“多多益善”:“时”不分古今,“地”不论中外,“质”不管正反,“类”不择点面、言行。而使用材料却要“吹毛求疵”:要真(真实、确凿)、要准(贴题、紧要)、要精(典型、有代表性)。笔者想通过本文,试图对写作材料的搜集、选择、剪切三个环节谈谈中学生作文写作材料运用的创新。

一、搜材创新

刘赤符教授在《写作怎样成才》中指出:“从事写作必须具备较强的搜集材料的能力。培养搜集力首先要进行调查采访的锻炼……另一方面要学会通过阅读,从书本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广博地阅读、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材料的记录和整理工作。”

那么中学生应怎样广泛地搜集材料创新材料呢?

1.要大胆。

文章的价值由它的内容决定。好文章必须是“内容充实”的文章。我们要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去“寻觅”素材。只要能“下锅”就应算作“米”,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来”。有了东西才有选择的余地。没有写作材料,写作水平再高也写不出文章,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生活材料是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是记叙文选择的好所在,亲身经历的故事、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听上辈人讲的,以及乡间的旁人逸事等,都是记叙文写作的好材料。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并搜集这些材料,在自己的作文中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

2.要运用发散思维。

排除思想束缚,光靠胆大还不够。胆大,解决的是敢想的问题,运用发散思维,解决的是会想的问题。什么是发散思维呢?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分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这个“信息源”指作文的“话题”)上开始,向多方面寻求思维结果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流程不是单向、单线的,而是多向、多线的。从总体上说,发散思维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局限于传统和陈规,强调思维主体主动寻找多种答案,强调思维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以便通过这种思维活动,求得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思维结果。

3.要运用聚合思维。

朱光潜的做法,一半用的是发散思维,一半用的是聚合

思维。其中的“把有关系的意思‘沟通’起来,删去那些关系不大的部分”和“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紧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就是运用聚合思维。运用聚合思维,也可以说“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把联系紧密的作文点集中到一起,这个能使众多材料走到一块的“统帅”,就是将要写出来的

文章的中心。所以说话题作文的做法是:先有内容,后有中心,再有写作思路,最后下笔整理成文。

4.要反弹琵琶,升华主题思想。

作文时对某一事件的认识若能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往往会别有洞天,使文章独出新意,也会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如《刺秦》一文便是用这样的构思写出来的精品。文中变“刺”为“不刺”,变“刺不中”为“不

想刺中”。既忠于史实,又高于史实。大有郭沫若先生“失

事求似”之遗韵。人物也由《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扶弱救困、反抗强暴的侠义形象,一变而为明大义、顾大体、识大局的仁人志士。作者在文中写道:“我的心被撕扯着:百姓的苦

痛是因为战争,假若秦统一天下可还会有战争?秦的国力乃诸侯之最强,六国自是无与争锋,杀了秦王于天下苍生何益?太子的个人恩怨与天下生灵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我是太

子的人,应该如何选择?两天煎熬,我的心一痛,终于有了选择。图穷匕现,我不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

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

5.要追求材料内容的新颖。

猎取新奇,追求细小,是选材产生魅力的途径。惟其新,才能引人入胜;惟其小,才能小中见大,巧中见新。首先要靠平时留心,注意报刊上的最新报道,最新成果,新奇事件。其次要靠临场筛选,从比较中找出最切题意,最合时代精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材料。只有如此,才能写出内容新鲜的文章,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选材创新

不是所有搜集到的材料都能派用场,写文章还要选材,犹如裁缝做衣服要选衣料、木匠制家具要选木料一样:夏衣宜薄,冬衣宜厚。怎样在作文中恰当地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存中选定材料,做到眼光独具,个性凸显呢?

1.写出深度出新。

文章的内容如能超越一般的认知领域,显示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就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从生活中、报刊新闻中大量获取有时效性的材料。有以个人经历为突破口,深挖细掘,探索心灵中隐秘的宝藏;有

以敏锐的眼光抓住当今时事,细察社会发展轨迹的材料;有恰到好处地联系课本知识,有如进入历史的海洋去舀一勺水;有的也可借用已有的老题材,通过适当的技巧作相应的铺写,也能够使文章“出新”。

2.写出感悟出新。

能出新的“悟”,应是充满个性的思考和别具慧眼的发现。武汉某考生写的《本店微笑服务》就是一例。文章描写“诚信”商店笑着迎接宾客、笑着问话,笑着介绍,笑着送别甚至笑着耍赖的种种细节,叙说了“我”在“笑”的迷惑下被欺骗的经历。文章选材之新不仅体现在事件本身,更体现在作者精辟的理性思考。结尾处,作者不是一叹了之,而是由事而“悟”:“再美的微笑也掩盖不了商品的假冒伪劣本质,最好的服务莫过于商品的质量保证。”作者不是简单地

否定“微笑服务”,而是在呼唤一种内外皆美的人文精神的

回归。这样的感事悟理,视角新颖而不落俗套,给人启迪。

3.写出真情出新。

情贵真,而真情是个性化的。选取个性化的“情”入文,才能以新动人。要使学生深深地意识到: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特别强烈、新奇的东西,从一些细微末节中发现那些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事物。以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角度,使读者获得新的启发。独创之意,应无所傍依,真正是“词必己出,意自心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