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际传播理论
传播学纲要(第二版)课件:人际传播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并不仅仅意味着两人之间、面对面的、非正式的交流, 而是一种每个人都带着自身和他人的人性以说和听涉入其间的联 系。
人际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反映个体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他们的社会 角色及其关系。处于人际传播中的双方或多方不仅是独立的个体, 其社会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始终是无法摆脱的存在
作为个体与个体间的联系,人最早的社会联 系是孩子与母亲,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 步扩大到整个社会。
人进行社会交往是一种本能,如果用强力扼 杀这种本能,对个人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毁灭。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 “基本人际关系取向”:当人 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有三种 基本的需要: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感情需要
个体爱别人(付出情感)或被别人爱(获得情 感)的需要,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建立并维 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
缺乏人际关系的个体,会避免亲密关系,保持 一定的情绪距离; 人际关系过度的个体希望与他人有亲密的情绪 联系,但不易获得专注的情感; 介于两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度的个体,能恰当 看待自己,能根据情境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同时建立相对亲密的关系。
由于存在诸如此类的人际传播中的悖论,人际关系通过其张力构成了 交往的多样化和多变的特点。关系的亲密不是对距离的否定;交往中 的“不确定”虽然产生了某种障碍,但人也尝到了交往的悲喜;开放 的交流使人能够从外部获得能量,而在“满足自我”的需要占上风时, 封闭交流也可能带来宁静。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我—你”人际传播
以上各种关于人际传播的理论,均忽略了人际传 播的不同品质,主要关注的是“我—他”之间的 传播。而“我—你”之间的传播,就显得亲近了 许多,因为“你”已经以“相识”作为无形的前 提。
人际传播
四、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 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 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 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 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 体。媒体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传递信息 的手段和渠道。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 的传播活动时,提出的一个重要理由就 是它的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秘密区域 他人不了解
隐私,或者尚未公 之于众的东西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 人际传播的动机之一是认识自我的需要。 自我 物质的 自我 社会的 自我 精神的 自我 自我认识 自我情绪 自我控制 追求生理、外表、 物欲的满足,维护 家庭利益等 追求名誉、地位, 与他人的竞争、协 作,取得他人好感 追求信仰,行为符 合社会规范,要求 自身发展等
•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 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 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 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 “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 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 的情感。
•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 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 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 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 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 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 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 库利有句名言:“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 子,映照着对方。”这里他强调的是,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有关自我的 概念,自我概念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 际交往,两者相辅相成。
• 库利的“镜中自我”的概念来自于一个 信念,即自我只有从他的婴儿期起就同 他人不断地交往才能形成。我们的自我 形象是由他人对我们的想象形成的。
人际的传播与沟通教学课件
2023-11-01contents •人际传播理论•人际沟通技巧•人际传播障碍与应对策略•人际传播与社交媒体•人际传播与文化差异•人际传播的未来发展目录01人际传播理论传播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信息发送者通过符号传递信息给接收者的过程。
传播的定义传播需要具备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信息内容四个要素。
传播的要素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的定义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的作用双向性、互动性、情感性等。
建立关系、传递信息、增进感情等。
030201媒体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
媒体传播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和外部的信息发布都需要组织传播,如公司内部的通知、新闻发布等。
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是最直接的信息交流方式,对于建立关系、传递信息和增进感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传播理论的应用02人际沟通技巧定义沟通技巧是一种能力,可以帮助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建立信任和解决冲突。
重要性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工作效率,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升个人在社会和职场中的竞争力。
沟通技巧概述表达技巧清晰表达、控制情绪、保持礼貌和尊重。
倾听技巧积极倾听、回馈信息、确认理解和避免打断对方。
非语言沟通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语调和情境理解。
人际沟通技巧与同事、上司、下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完成工作任务和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
职场沟通与家人、朋友、恋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以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
人际关系沟通运用沟通技巧化解冲突和矛盾,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冲突解决沟通技巧的应用03人际传播障碍与应对策略人际传播障碍概述传播障碍的种类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认知偏误、情感冲突等多种形式。
传播障碍的影响人际传播障碍会影响人们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合作关系,可能导致误会、冲突和沟通失败。
人际传播障碍的定义人际传播障碍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流、沟通、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阻力,导致信息无法准确传递、情感无法顺畅交流。
人际传播原理
人际传播原理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在面对面的传播中,主要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使传者与受者直接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并共聚一堂,促膝交流,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
而在以媒体为中介的传播中,媒体主要包括电话、交互电视、计算机网络、书信等,这些媒体可以使传者与受者克服空间上的距离限制,从而提高传播的效率。
人际传播的主要目的和动机包括获取信息、建立与他人的协作关系以及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在人际传播中,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同时,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它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
总的来说,人际传播是一种复杂而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交流情感、共享文化的重要手段。
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人际传播-PPT课件
(3)非语言符号的应用
~目光: 目光停留的部位:近亲密注视、远亲密注视、社交注视
注视时间长短:视线接触对方面部的时间应该占全部谈话时 间的20%——60%。
注视方式:
服饰: ~代表人们的文化背景; ~可以表达人们的某种情绪和情感; ~可以表露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 ~可以体现人的个性 姿势:
公共关系学考试:论文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一关键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选其一) 第二关键词:公共关系、形象、传播、宣传(任选其一) 方式:以问卷法和访问法收集相关公众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文写 作。 要求(1):随论文交问卷原稿一份,作为平时成绩计分依据。
公共关系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定义:人际传播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传递和交换知
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和过程,它是最常见、 最广泛的一种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的类型:口头式个体传播 书面式传播
专题活动
人际传播的功能:传达信息、协调、互补、满足情感 人际传播的媒介:
1、语言符号:有声语言 、副语言
信息的总效果=7%有声语言+38%语音+55%面部表情
副语言:又称为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包括两种类 型:一是伴随着有声语言出现的语音特征,另一种则是表意的 功能性发声。 语调 改变呼吸——调整情绪——情绪到位——有声语言、副语 言结合——感染力 语顿
2、非语言符号(体态语)
(1)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 ~不依赖语言符号,独立的传达信息; ~可以加强、扩大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 ~可以帮助辨别语言符号所包含的真意。 (2)非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与传播情境相联系;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同一种非语言符号不一定具有相同 的意义。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 教学PPT课件
第传播与人际传播
(三)人内传播的相关理论
3. 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内省式思考——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 活动。 特点(米德的观点): ① 只有一个人遇到困难和障碍等问题,既有行为方式难以
适用,才会发生; ②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
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③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一个把过去和
(三)人内传播的相关理论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 “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它说明,人不但与社会上的
他人进行传播,也同自己本身进行传播,而且这种传播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自我传 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上认识自己, 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2. 与他人的这种联系包括三方面:①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②关于他人如何“评 价”自己的想象。③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 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3.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 中我"的主要机制。 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 准确。
传播类型——人际传播
(八)人际传播媒介形态变化
人际传播所经历的三种形态及其相对应的传 播媒介: 面对面传播 → 语言 →示现媒介系统时期 延时传播 → 文字 →再现媒介系统时期 电子传播 → 电子信号→ 机器媒介系统时期 *思考:网络传播扩大了哪些人际传播功能?
云南大旱青菜干死 村民上山摘木棉花充饥
乔瑟夫· 勒夫和哈里· 英 格拉姆在20世纪50年 代提出
他人了解
开放区域 盲目区域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相貌、身份、职业 一部分 等 秘密区域 隐私,或者尚未公 之于众的东西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他人不了解
(五)社会功能
对社会来说, 是社会成员交流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渠道; 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威尔伯· 施拉姆和唐纳德· 罗伯特等的《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面对面传播的成功有赖于发讯者有能力引发受讯者 共同的意义与感情。发讯者与受讯者一定要在他们的背 景中有某些共同的经验,才能得到成功,这些经验在图 中称为经验域,网线部分是两人重叠的共有经验。
(三)人际传播的动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特点
1、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是真正 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2、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比其他形式的传播更 为丰富和复杂。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 互动频度高。 4、在传播关系上具有自 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5.传播以单个的面对面的 传播形式为主; 6.适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 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
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指的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 信息传பைடு நூலகம்活动。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 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 媒介的信息交流活 动。 人际传播是一 种符号互动。
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
人际关系九大理论总结应用心理学李媛媛13034026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应用心理学李媛媛13034026 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分组,以讲课的方式,将影响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详细的讲出来,并由老师把每部分的重点知识更深层的结合实际为我们更细致的讲解了一遍。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对这九个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九个理论的理解程度。
我将这九大理论分成了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和评述。
(一)人际交往理论人际交往理论建立在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基础上。
这方面的理论包括象征性交往理论,场合交往理论,自我呈现理论,社会交换论。
1.象征性交往理论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目的是分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社会生活的相对开放性,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主观解释的重要性,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自我的社会结构性。
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家和奠基人。
其主要理论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强调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简单的说就是以交往者在人际关系中所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
(2)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
其中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自然符号,一种是抽象的人为符号。
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符号,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工具。
(3)米德从人的心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这个公式情调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的相互作用,强调语言对对象的相互作用,强调交往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4)一个人在产生某一行为时,作为行为的中介过程必须估计到他人对此的反应。
通过担当潜在的角色来评估他人的应答,然后产生对他人的行动,同时也产生他人对自己施予刺激的反应,通过评价预期反应与实际反应的一致程度,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从这个理论中我知道如何更好的了解自我,如何更好的与别人沟通,掌握好沟通的技巧。
这个理论虽然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是把整个社会关系归结为符号,就夸大了许多,忽视了人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这个理论。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 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 不确定性和焦虑情绪的管理 面子的管理 边界的管理 冲突的管理
• 人类传播形态的评判标准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和凯思林•里
尔登提出人类传播形态的10个方面的评判标准 。这10个标准分别为: 感觉上的可靠性、地理范围、反馈的性质、潜在的互动性、控制权方 面的潜在平等、内容特性、对于硬件的依赖、对于软件技术(非传统 的语言技巧)的依赖、传播系统中的潜在集中化、服务于造成信息依 赖关系的目标的能力。
(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10)
拉斯韦尔(Lasswell)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
对谁
取得什
么渠道
么效果
传播者 控制信息
讯息 内容分析
媒介 媒介分析
受众 受众分析
效果 效果分析
(资料来源:《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6)
三、人际传播学的模式
• 模式的功能 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传承功能;预测功能。
• 模式的评估
• 与人际传播相关的基本模式 亚力士多德(Aristotle)的传播模式
讲话 ( speaker )
演讲 ( speech )
阅听者 ( audience )
效果 ( effect )
场合(Occasion)
M1 信E 源
SE
M2 SE’
M3 SE’
S SE
S SSE
M4 信S宿SSE’
图3-13 伯格纳图解模式
(资料来源:《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P62)
第九章 人际传播理论
人们如何决定行为? 三种影响人们抉择的期望:
• ―可以作出的唯一假设是,人类在选择潜在合伙人 一般期望 是人们认为能从生活各个方面得到的回报: 与工作有关的收入和福利条件、从友人那里获得的感情支持和友情。 或行动步骤时,首先对与他人以往的经历或预期 的交往作一估价,按条件优劣列序,然后选择最 优者。”人们对于从一项活动或从某一个人那里 特殊期望是从他人获得的回报,包括预期他人的行为将符合社会行动准则, 获利的潜在可能作出估计,再与其他活动或其他 以及这一行为将提供的回报与他人相比是多还是少。 人作一比较,挑选出可望给予最大利益的活动或 人。 比较期望包括分析一下从一个关系所获回报中减去维持
社会交换有三种形式:
• 一是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换活动本身 取得的报酬,比如乐趣、爱、感激和社会赞赏等。社会交换活动 的参与者把交换活动本身作为目的,比如一个男孩与他所爱慕的 女孩进行交往,所依据的就是内在性报酬。 • 二是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换关系以 外所取得的报酬,比如金钱、商品、劝告、邀请、帮助和服从等。 社会交换活动的参与者把交换看作是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它对 人们合理选择交往伙伴提供了客观的独立标准。 • 三是混合型的社会交换。这种交换既有内在性报酬,也有外在性 报酬。比如,一个人接受邀请赴宴,可能是为了享受饮食之乐, 也可能是同时为了得到与老朋友相处的愉悦,甚至更可能是后者; 工人参加某个工会,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其雇用条件,也可能是他 们内在地喜欢该工会中的伙伴关系,并能从帮助工会实现其目标 中得到某种满足。
两人混合动机博弈矩阵
如果大猪去踩的话, 它能够在小猪吃完食物之前 赶来抢到一点; • 笼子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笼子的一头有一按钮, 如果小猪去踩的话, 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按一下按钮,将有相当 大猪在小猪回到食槽之前 于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按动按钮所需付出的 就已经把食物吃完了, “劳动”,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每只猪都 必须做出决策,是等在食槽旁边还是去按按钮。问题 小猪什么也得不到, 是按钮和食槽分置笼子的两端,付出劳动按动按钮的 反而浪费了精力。这样一来, 猪跑到食槽的时候,坐享其成的另一头猪早已开吃。 如果大猪先到,大猪吃到大猪乐此不疲地来回奔跑于 9个单位的猪食,小猪只能 吃到1 个单位的猪食;如果同时到达,大猪吃到 7个单 食槽和踏板之间, 位猪食,小猪吃到3 个单位猪食;如果小猪先到,小 而小猪最好的选择则 猪可以吃到4个单位猪食,而大猪只能吃到 6个单位的 是静静呆在食槽旁坐享其成。 猪食。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1
第一节 人际吸引概述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
基础
2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是指“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 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 欢”。
亲和
喜欢
爱情
较低层次
中等程度
最强烈
3
亲和
24
比较一致的看法
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 价唤起;
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 而爱情则比较狂热、激烈,且与许多相互矛盾的 情绪有联系;
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 需要;
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如此。
25
二、爱情的行为与体验
27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看做交换过程。 取样与评估 互惠 承诺 制度化:签订契约
28
四、爱情的形式
哈特菲尔德等人的分类 激情式的爱情(passionate love) 同伴式的爱情(companionate love)
个体主义文化下的美国伴侣认为激情爱更重要; 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伴侣认为同伴爱更重要。
29
加拿大社会学家李(Lee)的分类
浪漫式爱情:一见钟情,强烈的体验 占有式爱情:强烈的嫉妒 好朋友式爱情:深情厚谊 实用式爱情:他能满足我的需要 利他式爱情:我愿奉献我的一切 游戏式爱情:与不同的人玩爱情游戏
30
五、爱情的结构:爱情三角形理论
爱情的三个组成部分:
亲密
激情
亲密 中等偏高
中等 可变状态
中等 高 高
人际的传播与沟通教学课件ppt
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导致沟通障碍的重要因素,需 要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缺乏信息和知识
缺乏必要的信息和知识也会导致沟通障碍,需要 加强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
情绪和心理障碍
情绪和心理障碍也会影响沟通效果,需要保持冷 静和理性,避免情绪化。
沟通技巧
言辞礼貌得体
使用言辞礼貌得体可以增强沟通效果,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和 误解。
02
沟通理论
有效沟通
明确沟通目标
01
在沟通之前,明确沟通的目标和预期结果,有助于使沟通更加
高效和有针对性。
建立信任和尊重
02
在沟通过程中,建立信任和尊重的氛围,有助于减少沟通障碍
,提高沟通效果。
倾听和理解对方
03
在沟通中,积极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和需求,有助于建立良
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沟通障碍
懂得妥协
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要懂得适度 妥协,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避免 关系受到损害。
04
人际传播实践
面对面交流
直接性
面对面的交流是最直接的人际传 播方式,能够直接传达信息和情 感,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
即时性
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实现即时反馈 ,使交流更加顺畅和有效。
非正式性
面对面的交流通常比较轻松和非 正式,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但 也可能因为语境和情绪的变化而 产生误解。
增强幸福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增强人的幸福感,让人感受到被爱、被尊重、被支持,从而提升生活 的质量。
建立良好关系技巧
真诚与信任
建立真诚的交往态度,尊重他人, 信任他人,以增进彼此的信任感和 亲近感。
尊重与包容
尊重他人的个性、价值观和信仰, 包容他人的差异和不足,以实现关 系的和谐发展。
第九章:受众
四、受众的基本权利 1、选择权:指选择媒介和传播内容的权利; 选择权:指选择媒介和传播内容的权利; 2、知情权:享有知悉有关方面真实情况的权利。 知情权:享有知悉有关方面真实情况的权利。 表达权(又叫告诉的权利):指受众有权把所看到的关于个 3、表达权(又叫告诉的权利):指受众有权把所看到的关于个 ): 人生活条件、愿望、需求和痛苦的真实情况告诉别人。 人生活条件、愿望、需求和痛苦的真实情况告诉别人。 4、反论权:指当个人或集团遭到来自大众媒介或传播方面的攻 反论权: 击和对自身利益、权利的侵犯时, 击和对自身利益、权利的侵犯时,有权要求该媒介划出一定 的版面或时间供自己作自由公开的反驳,以便人们对事情真 的版面或时间供自己作自由公开的反驳, 相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相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5、移情心理:指受者对自己能力无法 移情心理: 实现的欲望或不存在的经历, 实现的欲望或不存在的经历,通过对 信息内容的角度置换,达成心理的满 信息内容的角度置换, 足。 6、攻击心理:在消极状态下,可称反 攻击心理:在消极状态下, 抗心理、逆反心理。 抗心理、逆反心理。
二、受众的需要 需要是受众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 映,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它 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 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 1、需要理论:详见邵本P208-209 需要理论:详见邵本P2082、在大众传播中,受众的需要说到底是一 在大众传播中,受众的需要说到底是一 种信息需要、精神需要。这一需要,通常还可以 信息需要、精神需要。这一需要, 再细分为十大具体需求:求真、求善、求知、求 再细分为十大具体需求:求真、求善、求知、 新、求美、求和、求乐、求安、求慰、求富。 求美、求和、求乐、求安、求慰、求富。
人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人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一、引言人际传播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贯穿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际传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了解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交换,参与者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成本来评估这种交流的价值。
这些利益和成本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非物质上的。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人际传播行为,比如,互相帮助、关注别人、给予赞扬等。
三、线性模型线性模型是指,信息的传输是单向的,即,信息源传递信息给受众,而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这个模型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但它太过于简化了人际传播的复杂性,没有考虑到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受众也会对信息进行评估,从而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
四、交互模型交互模型考虑到受众对信息的反馈。
它是线性模型的升级版。
在这个模型中,信息源和受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的模式。
信息源会传递信息给受众,受众会对信息进行反馈,而这种反馈又会影响到信息源。
这种互动关系需要双方都要积极地参与,才能形成更加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联系网络模型联系网络模型认为,人际传播是一种信任和联系的建立。
在这个模型中,参与者之间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带来更加丰富和有效的信息传递。
通过建立联系,参与者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别人的需求和思维。
这个模型的优点是,它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更加深入的联系,从而提高人际交流的效果。
六、实践经验除了理论之外,实践经验也是我们了解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原则,才能让人际传播更加有效。
比如,要尽可能地理解受众的需求和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
还要注意信任和诚信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信任和诚信作为基础。
七、总结人际传播对于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而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是了解人际传播的重要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传播模型,并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公共关系的人际传播
公共关系中的人际传播
什么是人际传播
•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 • 人际传播,是指不借助广播、电视、报纸、 人际传播,是指不借助广播、电视、报纸、 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 公关里面所指的人际传播,是指代表组织利 公关里面所指的人际传播, 益和要求的组织成员与个体公众、 益和要求的组织成员与个体公众、群体公众 之间的信息互动。 之间的信息互动。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交谈技巧 演讲 说服 谈判 投诉处理
交谈技巧
• 谈话前的准备 谈话前的准备——心理准备、内容准备、 心理准备、内容准备、 心理准备 环境准备 • 谈话时的语言艺术——寻找适当的话题、表露、 谈话时的语言艺术——寻找适当的话题、表露、 寻找适当的话题 了解对方、站在公众的角度想问题、 了解对方、站在公众的角度想问题、避免无谓的 争论、 争论、真诚 • 交谈的体态语言 交谈的体态语言——面部表情、体态语言、善于 面部表情、体态语言、 面部表情 倾听
演讲
• 演讲与公关 • 公关演讲的技巧 公关演讲的技巧——演讲稿的结构 演讲稿的结构 演讲者形象的塑造 卡壳” “卡壳”现象的处理 即席演讲
说服
• 说服策略 名人效应 满足其需要 提供鼓励
谈判
• 谈判的一般阶段 谈判的一般阶段——导入、概说、明示、交 导入、概说、明示、 导入 妥协、协议、 锋、妥协、协议、公证 • 谈判的技巧——争取主动、软硬兼施、蚕食 争取主动、软硬兼施、 谈判的技巧 争取主动 策略
人际传播的特点
• 信息渠道丰富,传播符号多样 信息渠道丰富, • 双向性强,反馈及时 双向性强, • 情感性强
人际传播理论
第一章行为组合理论AAT一、行为组合理论简介思考一个问题:关于我们怎么可能听、说、想、做我们从未听过、说过、想过、或做过的事情?当你和我写下自己的句子,我们就在做着某种就许多方面而言都意义非凡的事情。
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去写、去说和去想新的东西。
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并且不停地在创造。
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困境:1、创造性天赋无法提供帮助的经历。
安慰朋友时用谎言说服别人时求职面试太想留下好的印象时2、我们的行为到底是“新”的还是“旧”的?如果是新的,为何有那么多旧的成分,如果是旧的,那么创造性何在?运用同样的语言结构固定的语气表情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交往的信息到底是如何生成的?二、行为组合理论的目的和假设1、解释两类现象:A、显性行为尤其关注当你与别人互动时,你为什么、以及如何产生互动中所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
也就是,你说了什么,你是如何说的,你的面部表情和姿势是什么样的,等等B、思考过程当我们形成和生成我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时,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比如,你如何能够告诉室友你的度假情况?你如何能够向你的弟弟解释星星白天去了哪里?或者,你如何能够用合适的词语或行为向某人表达你爱她?AAT感兴趣的思想过程不仅限于正在进行的信息形成和产生的过程中,还包括诸如预先计划和预演那样的过程—-它们可能出现在互动前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AAT关注的思想过程也包括那些与我们不说的东西相关联的过程,诸如“编辑行为”(即:不打算说出我们正在想的事情)和“编码失败”(即:无法将我们的想法付诸文字)等过程。
2、人们为什么需要理解与信息形成和生产相关的那些过程?理解包含在表达和形成讯息中的各个过程有助于提高我们讯息行为的质量表达和形成讯息的过程本身就十分有趣3、研究的方法三大研究取向:实证主义诠释批判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它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是真实性不肯能被穷尽,客观真理错让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所证实,我们所了解的真实永远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者一种表象,所谓研究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和方法对不尽精确的表象进行证伪而逐步接近客观真实。
传播学概论9-10人内传播+人际传播
–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 How we think
David Krackhardt, 1987. Cognitive social structure
• The Looking Glass Self
– video
3. 人际传播的特点
• 特点?
– – – – – – 直接性:不经过他人 渠道多、灵活性 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随意性:没有“传-受的固定角色”(利于说服和沟通) 私密性:不便公开 非制度化的传播
– 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 人际关系,社会化的过程
–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 认识自我 • “镜中我”库利
– 满足人的精神与心理需求
2.3 库利 “镜中我”
• 查尔斯·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 – – – 1864-1929 美国社会学家 经济学的文学学士学位(1887年)密歇根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1894年)密歇根大学
人的能动的 意识和思维 活动
社会心理 过程
3.1 生理学过程
• 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
– – – – – – 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置(人的大脑) 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 (郭,P63, 图5-1,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 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机体反应
– 自我Self-schema
• traits,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Mind map
• 思维导图、心智图、脑图、脑力激荡图、树 状图 • 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 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 • 心智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 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 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利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人们的想法,如 引题式,可见形象化式,建构系统式和分类 式。它是普遍地用作在研究、组织、解决问 题和政策制定中。(wikipedia)
《传播学》 第九章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实线:喜欢(肯定态度) 虚线:不喜欢(否定态度) P:丈夫 O:妻子 X:孩子
P
是肯定的,或者两种否定一 种肯定,则为平衡状态。
P
P
O
X
不平衡状态
O
X
不平衡状态
如果三者的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肯定一种否定,则为不平衡状态。 不平衡状态会使人感到心理紧张,由此而产生力求恢复平衡状态的倾向, 这样一来便会导致态度发生变化。
此理论于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之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 个体态度改变之重要依据。
第三节 认知不协调论
一、
认知
认知不协调
认知: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理解与反应。
认知不协调:指一个人同时持有两个不一致、不协调、互相矛 盾的认知。
第三节 认知不协调论
费斯廷格认为:
认知不协调
心理紧张、 冲突
设法消除或 减轻不协调
重建协调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论,将态度改变问题同认知的协调与否 联系在一起,从而为效果分析提供了新的坐标。
二、重建协调与态度改变
使认知从不协调变为协调的办法无非是两种,一是自我辩解,一是转 变态度。
当面临不协调时,人们总是先为某种认知辩解,如果实在无法辩解,就 只好改变某种认知,反正不能总是处于认知不协调而造成的心理紧张中。
引言:学习论与一致论
学习论
研究以霍夫兰及耶鲁学派为代表;
观点:要想使人形成或改变某种态 度,只需提供相应的认识材料,态 度形成或改变的过程是个学习的过 程。
一致论
把态度问题放在认知一致基础上进 行探讨。
观点:态度一致是说人们在言谈举 止各方面都力求和谐一致,否则会 造成心理紧张而感到别扭。
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时,总伴有某一方的态度变化; 平衡状态由于稳定不变则能拒绝任何形式的态度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人混合动机博弈矩阵
如果大猪去踩的话, 它能够在小猪吃完食物之前 赶来抢到一点; • 笼子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笼子的一头有一按钮, 如果小猪去踩的话, 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按一下按钮,将有相当 大猪在小猪回到食槽之前 于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按动按钮所需付出的 就已经把食物吃完了, “劳动”,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每只猪都 必须做出决策,是等在食槽旁边还是去按按钮。问题 小猪什么也得不到, 是按钮和食槽分置笼子的两端,付出劳动按动按钮的 反而浪费了精力。这样一来, 猪跑到食槽的时候,坐享其成的另一头猪早已开吃。 如果大猪先到,大猪吃到大猪乐此不疲地来回奔跑于 9个单位的猪食,小猪只能 吃到1 个单位的猪食;如果同时到达,大猪吃到 7个单 食槽和踏板之间, 位猪食,小猪吃到3 个单位猪食;如果小猪先到,小 而小猪最好的选择则 猪可以吃到4个单位猪食,而大猪只能吃到 6个单位的 是静静呆在食槽旁坐享其成。 猪食。
• 布劳并不否认霍曼斯操作心理学的有效性,但也指出: 操作心理学无法解释人际交换中的所有现象——不能解释 发生特性。(他承认在人际交换中,会出现无法用双方 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特性。)这种发生特性“实质 上是一个结构之中各个成分之间的种种关系。
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的区别:
• 1、经济交换涉及两人之间明确的义务,社会交换所涉 及的义务不明确。 • 2、经济交换队履行义务的时间明确规定,而社会交 换对此不作规定。 • 3、经济交换的对象是允许讨价还价的,社会交换对 象通常不讨价还价。 • 4、经济交换基于对法制的信赖,社会交换基于彼此 的信任。 • 5、经济交换通常不涉及个人,而社会交换产生人与 人之间的义务感、感激和信任之情。 • 6、经济交换的比值是固定的,而社会交换的比值是 不固定的。 • 7、经济利益的价值很容易和利益提供者分离开来, 而社会利益的机制多少通常要看谁提供了这种利益。
“人类交换的公开秘密是:给予对方的行为 对对方的价值超过自己付出的代价;从对方获取 的行为对自我的价值超过付出的代价。”
公平:代价与回报成正比例
2、经济学观点
• 布劳(Peter Blau)将霍曼斯的分析扩大和延伸,依靠经 济学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础得出了他自己的交换观。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1964) • 布劳是在霍曼斯基本交换论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交换 理论的探讨,为微观交换关系与宏观交换关系的理 论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即原始心理过程——较为复 杂的社会过程——社会结构。
这一关系的代价,差额是多少;这个差额就是利益。
交换模式的两个普遍性观点:
• 第一个观点是:社会交换受到人际关 系性质的影响,人际关系又随同社会 交换而发展。
• 当某人首次向另一人提供回报时,就标志着关系的开 始。如果该回报被接受,接受者就已受惠于给予者。 反过来说,给予者已承担了一个风险。接受者可能不 愿意回报给予者的施惠,但他也可能希望关系延续下 去而以某种方法回报。回报之后,第一个给予者或许 得到鼓舞,因而提供更多的回报,关系就发展起来了。 就这样,随着受惠一回报的进行,双方渐渐彼此信任, 这又促使了进一步的交换。如果施惠而得不到回报, 或者回报不被接受,可以预料,双方会互不信任,并 避免进一步的交换。
第二个观点是:社会环境会影响交换。
一个人的地位会影响他与别人交换的机会以及交换中的代 价的大小。一个人的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为赢得机会而付 出的代价影响着我们在交换中获取利益的潜在能力。 社会环境还包括指导交换行为的社会准则。人类群体在一 般情况下都制订出指导交换的准则。 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差异也是影响交换的社会环境的一个组 成部分。一个独占大量宝贵资源的人可以毫无顾忌地违反 公平交换率;除非其他人能同他进行互惠的交换,或从各 种途径获取这些资源,或用强力夺取这些资源,或不需要 这些资源,否则就将被迫以低于公平率规定的水平与他进 行交换。 社会环境的最后一个影响来自于交换关系的相互关联性。 有些交换只有通过考察它们对其他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力才 能为人理解。
3、代价与报酬关系理论(相互依赖说)
• 蒂博特(Thibaut )和凯利( Kelly)提出了代价与报 酬的关系理论。(合著《群体的社会心理学》1959; 合著《人际关系》1978;凯利著《个人关系》1979) • 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对两个概念的认识上:内驱力降 低和博弈原理。 • 他们理论的首要假设:“最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只有 得到强化或得到某种方式的回报,才会被重复。” 所 谓“得到回报”意思就是人经历了内驱力降低或需要 得到了满足,简言之,这一观点认为,某种内在的动 力机制促成了行为。这种内驱力的降低使人欢愉,与 此有关的刺激也就能够引起欢愉,从而其本身就成了 回报。因此,社会交换的过程就是双方彼此提供能降 低内驱力或满足彼此需要的资源的过程。
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 奖励、代价和回报、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交换论视角的人际传播定义
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借以相 互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过程。 ——迈克尔· E· 罗洛夫 什么是交换? 社会交换是某物或某项活动从甲方自愿地转移到 乙方,以换取它物或者它项活动。 交换什么? 资源:爱、地位、服务、货物、信息、金钱
霍曼斯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
• 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 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 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 可能性就愈大。 • 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 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 活动。
“智猪博弈”模型与人际传播
“囚徒困境”与人际传播
4、资源说
• E· 福阿和U · 福阿是社会心理学家,他们试图把心 理学的种种理论综合起来,他们的观点爱与谋求 强化事例的效应和和影响行为的认知结构之间得 到调和统一。(《心的社会结构,1974) • 他们研究了六类资源:爱、服务、地位、信息、 货物和金钱,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不同的特殊性 或普遍性,不同的具体性或抽象性。
•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所付出的行动要么是 为了获得报酬和奖赏,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而 且,人们是按照尽量缩小代价、尽量提高收益的 方式行动的。交换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还包 括赞许、荣誉或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 • 霍曼斯最成功的是发展了分配上的公平原则,社 会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规范,人们指 望得到的报酬与其付出的代价是成比例的。
生的报酬的价值,还要考虑获得这一报酬的可能性。 报酬价值大但得到的概率小,会降低人们行动的可能 性;反之,报酬价值大且得到的概率也大,则会提高 行动的可能性。(1974年再版,把成功、刺激和价值 命题总结为合理命题。)
• 霍曼斯理论中的人是一个从现有环境寻求积极刺 激的人:即一个愿意做任何在过去成功过的事的 人。(根据历史对眼下的刺激作出反应) 人对物的行为 人对人的行为
人际关系的一般模式
• 在人际互动模式中,人际关系的付出代价和获得 报酬比个人的人格特征更重要,分析出三种基本 的付出代价和获得报酬的关系类型,对称性获利、 对称性吃亏和不对称性。第一种最好易发展和维 持,第二种都失望,第三种双方心理都不平衡。
因为内驱力降低原理往往只描述个人的行为,蒂博特和凯利 又提出了第二套原理来描述两个人乊间的社会交换,即博弈 原理。博弈论提出了两个人在某些前提条件下解决冲突的理 想方法。
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 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剥夺与满足(贬值与饱和)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 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 (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霍曼斯将 6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 攻击与赞同命题 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 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 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 并认为只要将6个命题综合起来, 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 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 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 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 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这种行为。 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 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 理性(合理)命题 人们在行动前不仅要计算行动产
社会交换有三种形式:
• 一是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换活动本身 取得的报酬,比如乐趣、爱、感激和社会赞赏等。社会交换活动 的参与者把交换活动本身作为目的,比如一个男孩与他所爱慕的 女孩进行交往,所依据的就是内在性报酬。 • 二是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换关系以 外所取得的报酬,比如金钱、商品、劝告、邀请、帮助和服从等。 社会交换活动的参与者把交换看作是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它对 人们合理选择交往伙伴提供了客观的独立标准。 • 三是混合型的社会交换。这种交换既有内在性报酬,也有外在性 报酬。比如,一个人接受邀请赴宴,可能是为了享受饮食之乐, 也可能是同时为了得到与老朋友相处的愉悦,甚至更可能是后者; 工人参加某个工会,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其雇用条件,也可能是他 们内在地喜欢该工会中的伙伴关系,并能从帮助工会实现其目标 中得到某种满足。
人们如何决定行为? 三种影响人们抉择的期望:
• ―可以作出的唯一假设是,人类在选择潜在合伙人 一般期望 是人们认为能从生活各个方面得到的回报: 与工作有关的收入和福利条件、从友人那里获得的感情支持和友情。 或行动步骤时,首先对与他人以往的经历或预期 的交往作一估价,按条件优劣列序,然后选择最 优者。”人们对于从一项活动或从某一个人那里 特殊期望是从他人获得的回报,包括预期他人的行为将符合社会行动准则, 获利的潜在可能作出估计,再与其他活动或其他 以及这一行为将提供的回报与他人相比是多还是少。 人作一比较,挑选出可望给予最大利益的活动或 人。 比较期望包括分析一下从一个关系所获回报中减去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