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际传播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如何决定行为? 三种影响人们抉择的期望:
• ―可以作出的唯一假设是,人类在选择潜在合伙人 一般期望 是人们认为能从生活各个方面得到的回报: 与工作有关的收入和福利条件、从友人那里获得的感情支持和友情。 或行动步骤时,首先对与他人以往的经历或预期 的交往作一估价,按条件优劣列序,然后选择最 优者。”人们对于从一项活动或从某一个人那里 特殊期望是从他人获得的回报,包括预期他人的行为将符合社会行动准则, 获利的潜在可能作出估计,再与其他活动或其他 以及这一行为将提供的回报与他人相比是多还是少。 人作一比较,挑选出可望给予最大利益的活动或 人。 比较期望包括分析一下从一个关系所获回报中减去维持
霍曼斯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
• 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 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 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 可能性就愈大。 • 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 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 活动。
社会交换有三种形式:
• 一是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换活动本身 取得的报酬,比如乐趣、爱、感激和社会赞赏等。社会交换活动 的参与者把交换活动本身作为目的,比如一个男孩与他所爱慕的 女孩进行交往,所依据的就是内在性报酬。 • 二是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换关系以 外所取得的报酬,比如金钱、商品、劝告、邀请、帮助和服从等。 社会交换活动的参与者把交换看作是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它对 人们合理选择交往伙伴提供了客观的独立标准。 • 三是混合型的社会交换。这种交换既有内在性报酬,也有外在性 报酬。比如,一个人接受邀请赴宴,可能是为了享受饮食之乐, 也可能是同时为了得到与老朋友相处的愉悦,甚至更可能是后者; 工人参加某个工会,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其雇用条件,也可能是他 们内在地喜欢该工会中的伙伴关系,并能从帮助工会实现其目标 中得到某种满足。
•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所付出的行动要么是 为了获得报酬和奖赏,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而 且,人们是按照尽量缩小代价、尽量提高收益的 方式行动的。交换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还包 括赞许、荣誉或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 • 霍曼斯最成功的是发展了分配上的公平原则,社 会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规范,人们指 望得到的报酬与其付出的代价是成比例的。
“人类交换的公开秘密是:给予对方的行为 对对方的价值超过自己付出的代价;从对方获取 的行为对自我的价值超过付出的代价。”
公平:代价与回报成正比例
2、经济学观点
• 布劳(Peter Blau)将霍曼斯的分析扩大和延伸,依靠经 济学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础得出了他自己的交换观。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1964) • 布劳是在霍曼斯基本交换论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交换 理论的探讨,为微观交换关系与宏观交换关系的理 论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即原始心理过程——较为复 杂的社会过程——社会结构。
第九章 人际传播理论
人际传播研究的三个路向 • 后实证主义的研究 • 解释的研究 • 批判的研究
人际传播理论的分类
• 以个体为中心的人际传播理论 • 以互动为中心的人际传播理论 • 以关系为中心的人际传播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 社会交换理论阐释人际间的社会交往活动规律的一 组社会心理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 社会交换理论将人际传播概念化为”一种社会交换 代初。其共同的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倡的 现象“( a social exchange phenomenon),认为人际 强化原则、经济学原理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 传播的推动力量是“ 自我利益”(self-interest),人 赏和代价值为出发点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行 们出于交换包括爱情、地位、服务、商品、信息、 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前提,即人在与他人的交往活 金钱等在 内的资源的需要进行相互间的传播活动。 动中固守的宗旨是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奖赏。这些 理论以讨论两人之间或双方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 主。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
“智猪博弈”模型与人际传播
“囚徒困境”与人际传播
4、资源说
• E· 福阿和U · 福阿是社会心理学家,他们试图把心 理学的种种理论综合起来,他们的观点爱与谋求 强化事例的效应和和影响行为的认知结构之间得 到调和统一。(《心的社会结构,1974) • 他们研究了六类资源:爱、服务、地位、信息、 货物和金钱,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不同的特殊性 或普遍性,不同的具体性或抽象性。
前提条件包括:
• (1) 冲突双方都试图获得最大限度的个人利益,遭受最 小限度的损失; • (2) 冲突双方都了解自己的结局,也了解对方的结局; • (3) 冲突双方之间没有任何形式的沟通,所以无法断定 对方将采取什么行动; • (4) 双方的结局不但依赖于自身的抉择,而且有赖于对 方的行为。 • (5) 冲突的结局很容易测定,其价值是固定的。
3、代价与报酬关系理论(相互依赖说)
• 蒂博特(Thibaut )和凯利( Kelly)提出了代价与报 酬的关系理论。(合著《群体的社会心理学》1959; 合著《人际关系》1978;凯利著《个人关系》1979) • 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对两个概念的认识上:内驱力降 低和博弈原理。 • 他们理论的首要假设:“最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只有 得到强化或得到某种方式的回报,才会被重复。” 所 谓“得到回报”意思就是人经历了内驱力降低或需要 得到了满足,简言之,这一观点认为,某种内在的动 力机制促成了行为。这种内驱力的降低使人欢愉,与 此有关的刺激也就能够引起欢愉,从而其本身就成了 回报。因此,社会交换的过程就是双方彼此提供能降 低内驱力或满足彼此需要的资源的过程。
生的报酬的价值,还要考虑获得这一报酬的可能性。 报酬价值大但得到的概率小,会降低人们行动的可能 性;反之,报酬价值大且得到的概率也大,则会提高 行动的可能性。(1974年再版,把成功、刺激和价值 命题总结为合理命题。)
• 霍曼斯理论中的人是一个从现有环境寻求积极刺 激的人:即一个愿意做任何在过去成功过的事的 人。(根据历史对眼下的刺激作出反应) 人对物的行为 人对人的行为
两人混合动机博弈矩阵
如果大猪去踩的话, 它能够在小猪吃完食物之前 赶来抢到一点; • 笼子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笼子的一头有一按钮, 如果小猪去踩的话, 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按一下按钮,将有相当 大猪在小猪回到食槽之前 于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按动按钮所需付出的 就已经把食物吃完了, “劳动”,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每只猪都 必须做出决策,是等在食槽旁边还是去按按钮。问题 小猪什么也得不到, 是按钮和食槽分置笼子的两端,付出劳动按动按钮的 反而浪费了精力。这样一来, 猪跑到食槽的时候,坐享其成的另一头猪早已开吃。 如果大猪先到,大猪吃到大猪乐此不疲地来回奔跑于 9个单位的猪食,小猪只能 吃到1 个单位的猪食;如果同时到达,大猪吃到 7个单 食槽和踏板之间, 位猪食,小猪吃到3 个单位猪食;如果小猪先到,小 而小猪最好的选择则 猪可以吃到4个单位猪食,而大猪只能吃到 6个单位的 是静静呆在食槽旁坐享其成。 猪食。
五种社会交换理论
• • • • • 霍曼斯的操作心理学观点 布劳的经济学观点 蒂博特和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E· 福阿和U · 福阿的资源说 E· 沃尔斯特等人的公平说
1、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Homans)是交换理论的创 始人,他强调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交换。
(专著《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1961、1974)
这一关系的代价,差额是多少;这个差额就是利益。
交换模式的两个普遍性观点:
• 第一个观点是:社会交换受到人际关 系性质的影响,人际关系又随同社会 交换而发展。
• 当某人首次向另一人提供回报时,就标志着关系的开 始。如果该回报被接受,接受者就已受惠于给予者。 反过来说,给予者已承担了一个风险。接受者可能不 愿意回报给予者的施惠,但他也可能希望关系延续下 去而以某种方法回报。回报之后,第一个给予者或许 得到鼓舞,因而提供更多的回报,关系就发展起来了。 就这样,随着受惠一回报的进行,双方渐渐彼此信任, 这又促使了进一步的交换。如果施惠而得不到回报, 或者回报不被接受,可以预料,双方会互不信任,并 避免进一步的交换。
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 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剥夺与满足(贬值与饱和)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 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 (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霍曼斯将 6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 攻击与赞同命题 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 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 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 并认为只要将6个命题综合起来, 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 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 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 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 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这种行为。 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 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 理性(合理)命题 人们在行动前不仅要计算行动产
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 奖励、代价和回报、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交换论视角的人际传播定义
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借以相 互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过程。 ——迈克尔· E· 罗洛夫 什么是交换? 社会交换是某物或某项活动从甲方自愿地转移到 乙方,以换取它物或者它项活动。 交换什么? 资源:爱、地位、服务、货物、信息、金钱
人际关系的一般模式
• 在人际互动模式中,人际关系的付出代价和获得 报酬比个人的人格特征更重要,分析出三种基本 的付出代价和获得报酬的关系类型,对称性获利、 对称性吃亏和不对称性。第一种最好易发展和维 持,第二种都失望,第三种双方心理都不平衡。
因为内驱力降低原理往往只描述个人的行为,蒂博特和凯利 又提出了第二套原理来描述两个人乊间的社会交换,即博弈 原理。博弈论提出了两个人在某些前提条件下解决冲突的理 想方法。
第二个观点是:社会环境会影响交换。
一个人的地位会影响他与别人交换的机会以及交换中的代 价的大小。一个人的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为赢得机会而付 出的代价影响着我们在交换中获取利益的潜在能力。 社会环境还包括指导交换行为的社会准则。人类群体在一 般情况下都制订出指导交换的准则。 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差异也是影响交换的社会环境的一个组 成部分。一个独占大量宝贵资源的人可以毫无顾忌地违反 公平交换率;除非其他人能同他进行互惠的交换,或从各 种途径获取这些资源,或用强力夺取这些资源,或不需要 这些资源,否则就将被迫以低于公平率规定的水平与他进 行交换。 社会环境的最后一个影响来自于交换关系的相互关联性。 有些交换只有通过考察它们对其他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力才 能为人理解。
• 布劳并不否认霍曼斯操作心理学的有效性,但也指出:源自文库操作心理学无法解释人际交换中的所有现象——不能解释 发生特性。(他承认在人际交换中,会出现无法用双方 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特性。)这种发生特性“实质 上是一个结构之中各个成分之间的种种关系。
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的区别:
• 1、经济交换涉及两人之间明确的义务,社会交换所涉 及的义务不明确。 • 2、经济交换队履行义务的时间明确规定,而社会交 换对此不作规定。 • 3、经济交换的对象是允许讨价还价的,社会交换对 象通常不讨价还价。 • 4、经济交换基于对法制的信赖,社会交换基于彼此 的信任。 • 5、经济交换通常不涉及个人,而社会交换产生人与 人之间的义务感、感激和信任之情。 • 6、经济交换的比值是固定的,而社会交换的比值是 不固定的。 • 7、经济利益的价值很容易和利益提供者分离开来, 而社会利益的机制多少通常要看谁提供了这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