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至的诗情-2019年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冯至的诗情
前人对二十世纪杰出诗人冯至的研究硕果累累,如季羡林的《秋风怀故人:冯至百年诞辰纪念集》等,对冯至诗歌的意象、主旨、内涵进行了深刻细致的阐述,挖出了每一首诗的灵魂。

本文通过对冯至三个阶段不同创作风格的分析,刻画了一条冯至的精神旅程史,具体阐述了他在不同年龄段的心路历程。

同时在异中求同,通过对比,显露出了不变的精神内核。

“诗即人生,人生即诗”是对冯至最好的诠释。

一、昨日诗骨
冯至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相继写了一大批表达“个人的哀愁”和“狭窄的情感”的诗歌,主要收录在诗集《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里。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爱情诗《蛇》,蛇是一种令人心生恐惧的动物,无论如何也不能与美丽的爱情相媲比。

但在诗人笔下却幻化成了忠诚、坚贞的代表,它沉默却炽热,它无言却浓烈。

首先,诗人运用隐喻,将寂寞之情和蛇的意象联接,给读者以强烈的新鲜感和冲击感。

其次,诗人通过塑造梦境给读者虚虚实实,若即若离的感觉,诗歌发展和梦的发展互相推进,代表美好和可能性的梦境更凸显出爱情的美妙,诗人所表达的对爱情的向往也是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如果说,《蛇》具有悠远深沉的浪漫气质,那么,《绿衣人》则代表残酷悲伤的现实情怀。

诗人擅于观察生
活,捕捉平凡人的不平凡,一个普通的邮夫背后却折射出这个满目疮痍的时代。

一是动荡的社会使人们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生死未卜。

“这家人可怕的时候到了!”映照出绿邮夫不再是传递情感和平安的象征,而是人们想躲闪和规避的噩耗和死亡的象征。

二是人们冷漠麻木的人性缺陷。

绿邮夫“他的面貌很平常”“不带着一点悲伤”表现出社会动乱使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人数之多,绿邮夫早已习惯这家家户户该接受的噩耗。

而他和众多不注意他来往的人们一样,被冷漠蒙蔽了心灵,只知在乱世中苟且求生,不再理会人情冷暖和人道情怀。

诗歌流露出了一种悲哀和无奈,引人深思。

总之,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冯至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动荡里,既接受了进步的新思想,又怀有对未来的迷茫和苦闷。

他这时期的抒情诗构思奇特,含蓄隽永,别有一番风骨,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二、十四行诗理
冯至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一改往日的抒情风格,转向以哲理阐述为主。

如果说他早期被鲁迅评价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那么这一时期的诗歌当属朱自清先生的评价最为贴切,即“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

《我们准备着》是《十四行集》中的第一首诗,描述的是生命中意想不到的奇迹,有彗星出现,有狂风乍起,但这些奇迹的意义呢?作者随即陷入了沉思,静静地屹然不动地回顾着生命里
的悲欢离合。

然后由此及彼,想到了大自然,想到了弱小的昆虫,它们的生命何其短暂却美妙,一次危险一次交媾,都是那么惊心动魄且永存。

作者通过这些微不足道的细小生命,类比到自身,参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风雨和磨难的洗礼。

作者由小昆虫领悟到人生真谛,正如他在《十四行集》序中所说,那些体验、人物、自然现象会给他启示,“从历史上不朽的人物到无名的村童农妇,从远方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小段生活到许多人共同的遭遇,凡是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联的,对于每件事物我都写出一首诗”(1)。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是一首名作,诗人通过季节变迁,自然更替,感受到了生与死,奉献与抗争,有限和永恒的哲思。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都凸显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表现了不屈服的顽强抗争精神。

经过岁月的洗礼变迁,最后化作青山默默,在诗人眼里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新的轮回和开始,万事万物在宏观上都是永恒的和生生不息的。

树叶凋落,蝉蛾残壳退化,都是为了更灿烂的明天所必须经受的,所以死亡更是一种新生的辉煌。

冯至的十四行诗深邃地探索和参透了生命的哲理,是他对自身及万物的普遍冥思,表现了他对永恒的追求。

三、十年诗颂
冯至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诗歌多为歌颂新中国的成
立和建设,表达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热爱。

随着毛泽东《讲话》的
发表,如何不断地加强思想性和提高艺术性,创作出为人民喜爱的诗篇,已成为诗人们迫切的任务。

冯至曾说:“我在诗歌所贡献的是这样微薄,真像是投入茫茫大海里的一滴清水。

可是人们常说,一滴水在太阳底下转瞬间就会干涸,但如果把它投入海里,它就永远没有干涸的那一天。

但愿我这一滴清水是真正地投到了海里,而不是落在海边的沙滩上!我同时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水滴投入我们波澜壮阔的大海。

”(2)这段话表达了他对人民大众文艺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号召更多人的加入的美好希冀。

他这时期的诗歌可以分为几大类,如《我们的西郊》等,歌颂了新兴的工业和城市建设,通过描写以前西郊的破败和现在的繁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如《韩波砍柴》等,通过人物的描摹凸显出时代的变化。

据说韩波是一个受地主压凌的樵夫,最后惨死于风雪之中,作者将韩波的形象拓展到过去的农民,写出他们过去备受侮辱的岁月,而现在却是揭竿而起,打倒地主,表现出了新社会农民主人公的地位。

冯至此时的诗歌多为颂歌,主题向上,但却缺乏艺术性,思想上也不够深刻,受政治因素影响较深。

四、一生诗魂
冯至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反思自我,否定自我,又挑战自我的过程。

他早期生活在五四中国的大背景下,现实的种种矛盾和人性的充分展露使他在思考中走向迷茫,在迷茫中又不断思考。

他在求学期间,受到《新青年》等杂志的影响,并且阅读了胡适、田汉的诗歌,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使他眼界大开,对
诗歌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

这是一个忧国?n民的五四青年,又是有着先进思想和觉醒精神的贤者。

后来诗歌抒写的转向与他在德国的经历分不开,尤其是里尔克和歌德等人的影响。

他不再把诗歌题材局限在现实框架之中,而是上升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层面,他强调个体的独立、探寻自我的完整。

这时的他是一个天才的沉思者,是将中国的困境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沉思。

建国以来,他的诗歌同样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多为歌唱祖国和人民的颂歌。

虽然艺术价值略逊于前,但那抵挡不住的爱国和奉献精神如洪水一般喷涌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胸怀。

冯至的诗歌就是他人生的写照,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冒险,不断的突破,不管内容怎么变化,不变的是骨子中散发出的诗韵和诗魂。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冯至一生诗歌创作的分析,可以得知他的诗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

三段时期各有鲜明的特点,第一段表达的是个人的情感,第二段是哲思的理性,第三段是祖国的颂歌,但三者又有相同之处,就是与现实是分不开的,或美好,或困境,我们都能从他的诗歌中看到饱满的情感和生命的探索,这就是他作为一个诗人的使命。

注释:
冯至.《冯至诗选》.第一版.成都.1980年8月.第201页。

冯至.《冯至诗选》.第一版.成都.1980年8月.第20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